大姜高效栽培管理技术
大姜种植管理技术

一、生姜生物学特性1.生姜属姜科;根系属肉质根;不发达;一般每个姜块只能生7~9条根;入土浅;对肥水吸收能力弱;根系分布在土壤0~30厘米;深度超过30厘米无吸收能力.. 2.大姜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温度大姜喜温但怕高温;不耐霜;5℃以下受冻害;15~16℃以上开始萌发;生长适温在20~23℃;26℃以上生长受阻;超过35℃时可造成死亡;昼夜温差在12~15℃时茎块膨大最快..2光照姜喜阴凉;不耐强光;光照强度在3~5万雷克斯;幼苗期间需中等光照;否则易伤苗;发芽及茎块膨大需在黑暗环境中进行..3水分大姜根系浅;吸收能力弱;对水分要求严格;前期苗小吸收水份较少;湿度大;不利提高地温;易造成姜种腐烂;地面干旱;地表温度过高易造成伤苗;生产上以小水勤浇;不干地表为准;后期;地上苗生长过旺需水量大;应每隔7~10天浇水一次..4土壤大姜对土壤要求不严格;无论沙壤;壤土;粘土均可种植大姜;土壤PH5.5~7之间均可种植..大姜根系吸收能力较弱;生产上主要收获姜块;姜块膨大对产量影响较大..对肥吸收;每生产1000公斤姜块需氮4.44公斤;五氧化二磷1.21公斤;氧化钾6.96公斤;前期需氮量较大;后期需钾量大..除此之外需钙;硼;锌量较大..二..种植大姜栽培技术1/品种大姜作为地理标志产品以它生长旺盛/分芽多/块茎鲜黄/肉质细嫩/辛辣味浓/产量高/深加工价值高而具称;适合我市大姜生产..2/栽培时间及催芽 1晒种根据我市气候条件;露天地膜栽培可于4月上中旬播种;小拱棚栽培可于3月底4月初进行播种;大拱棚栽培可在3月20日前后播种..中午气温达到15℃以上时二月下旬即可从储存窖中取出姜种晾晒..注意:时间要掌握在好天的上午10点至下午3点前高温时进行;早晾晚收;晚上堆放室内;连晒2~3天;将姜块表皮湿度晾干为止..在晒种过程中可结合喷施20%噻菌铜300倍液消菌..2困姜结合晒姜进行;每天晾晒完毕将将种姜堆放困种..3选种上炕催芽前进行;选择姜块肥大/色泽鲜艳/皮色有光/质地硬/不软化/无病虫的姜块作种用..将选好的姜种进行掰分;掰后的姜块以80克为宜一斤姜块掰六块左右..4催芽因地制宜;我市在火炕上催芽;先在火炕上铺垫10厘米左右麦草并压平;然后铺放姜种;铺放姜种高度以60厘米为宜;上覆草毡或棉毡密封保温避光..温度保持在20~23℃;经25~35天当姜芽在0.5~1.0厘米时胖而壮;仅见根突起为宜既可保护地播种..5分芽将姜芽按大小分开;一般情况下按0.5厘米以下/0.5~1.5厘米/1.5厘米以上尽心分级;超过2.0厘米幼根已长出的尽量不作种用试验表明:0.5~1.5厘米的姜芽种植后能使产量1000公斤的话;0.5以下的芽能产700公斤;2.0厘米以上幼根已长出的芽只能产300公斤....按姜芽大小分播..3/播种1整地施肥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田园植株残体;带出田外集中处理;以压低病虫源基数..年前使用机械深翻;深度在25cm以上..第二年3月上旬耙实;达到深、平、细、净、实;并按行距65~70厘米;深度15cm.开沟..2基肥施用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整地前每亩撒施有机肥2500~5000kg作基肥..开沟后每亩施生物有机肥80kgN P K25%以上、有机质25%以上;蓝得土壤调理剂75-100kg、硼肥1 kg、锌肥2 kg;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10kg;顺沟撒施;划锄混匀待播..3播种将开好姜沟的地块灌透水水;待水渗下后按株距22~25厘米播种;播种时姜芽朝上;姜种西南向排列与行向成45度角;播后覆土2~3厘米..干旱年份播后再次浇水..4喷施除草剂选择40%新姜蒜草克乙氧氟草醚加二甲戊乐灵乳油120~150 ml/667m2或33%施田补二甲戊乐灵乳油100~125 ml/667m2兑水50~75kg均匀喷雾..4腹膜如使用地膜;一定将地膜与土壤贴近;不留空隙;以防出苗是“烤苗”..如使小拱棚应及时扣棚以利提高地温..5苗前管理主要是温度和水的管理;大姜出芽前应以提高地温为主;少浇水或不浇水;地表干躁时应较小水;下午浇水最好..4/苗期管理1及时破膜放苗地膜或小拱棚如发现姜芽出土应及时破膜放苗;以防温度过高而“烤苗”;此时如地表干旱应及时浇小水降温..2防治地老虎/蓟马;结合除草中耕划锄保墒提高地温..防治方案见后3遮荫适宜采用宽80厘米黑色遮荫网遮荫;东西行用木棍支撑遮南部;南北行遮西部..5/大田管理当大姜“三马叉”时进入生长旺期;是大姜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生产上管理也进入重点..1撤膜/撤荫当气温保持在18℃以上时将地膜或棚膜撤掉;当大姜自身能遮荫时将遮荫网撤掉..2浇水大姜进入生长旺期需水量增加;这时应7~9天浇水一次;保持地表湿润;同时浇水能起到降温的作用..此时浇水应避开中午高温时;最好在早晚时进行;下雨注意排水..3追肥大姜根系属肉质根;吸收肥的能力较弱;喜少施勤施;“多餐少食”一般按如下规律施肥:第一次三叉期前结合浇水冲施纯氨基酸2kg;补充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第二次三叉期结合浇水冲施巨能钾N 23.5% P2% K25%氨基酸8%12-16kg.提苗促根;第三次第二次施肥后25天左右结合浇水冲施巨能钾N 23.5% P2% K25%氨基酸8%12-16kg.培育壮苗;第四次立秋前25天左右结合小培追施50%硫酸钾20kg.利于茎块膨大;第五次立秋结合培土追施有机生物肥50kgN P K25%以上、有机质25%以上;蓝得土壤调理剂50㎏;50%硫酸钾20kg;第六次培土后30天左右冲施高氮高钾复合肥30kg;喷施叶面肥;在根茎膨大期喷施福施壮地下根茎专用型30g/667m2;或坤奇尔生物菌肥400ml/667m2;隔7天一次;连喷3次..4培土大姜茎块膨大最佳深度在地表以下8~10厘米处;过深或过浅都不利于姜块生长;所以根据大姜生长特点应不时进行培土;始终使姜块保持在8~10厘米土中;立秋时我市进入昼夜温差大的季节应及时进行培土;一般情况下立秋前十天小培一次;立秋深培一次;立秋后找培一次..一定要培好;培严;不露姜块.. 5病虫害防治这一时期是病虫害发生严重时期应注意放控..详细见后5/收获与贮藏1收获大姜不耐寒;我市在10月中下旬初霜到来之前收获..收获前3~5天要浇透水;使土壤湿润以利收刨..收后自茎杆基部将地上部茎杆剪除;不许晾晒即可收贮;种姜另收单储..2贮藏大姜收获后不需晾晒;不过夜随时放入地窖/衡温库内贮藏;贮藏温度在15℃左右;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5%左右;贮藏大姜应在恒温下;“冬天不晾;夏天不热”;贮藏前将病/伤/虫害姜块剔出;大小分贮..5/病虫害防治1大姜幼芽芽害A/症状大姜出苗期;前期嫩芽受害出现水浸状腐烂;后期表皮干枯;一般整个芽不枯死;但不生长..后期大姜由于第一个芽受害;出现二、三四芽群出现象;造成大姜减产..B/原因①幼芽遇高温;特别是雨后或浇水后遇高温引起;②在栽培过程中嫩姜芽受凉风侵害;受冻害;③有机肥腐熟不好;造成肥害;C/防除措施①基肥使用腐熟好的土杂肥;②及时防风;降低棚内温度;浇水选在早晚阴凉时;雨后晴天采取降温措施;③种姜时注意天气变化;放姜种的器具最好覆盖一层保温被..2大姜苗期叶片畸形生长A 、①、症状:苗期;幼嫩的新叶在出孔处扭曲不展;下一叶片也不能抽生;几个叶“绞小辫”;外层叶背变白叶片不展日灼;剥开后叶的正面斑状或条状黄化..如图②、发生原因:苗期叶片畸形生长;原因有三:1、苗期土壤干旱;气温高;浇水不及时或不均匀;高温害处..2、施肥不当造成;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有机肥在土壤中腐烂的过程中生成氨气或亚硝酸气体;使大姜幼根和幼芽受到伤害;造成叶片生长畸形;施肥方式不当;使幼芽受害也能造成叶片生长畸形..3、病虫为害造成;大姜苗期受到蓟马为害也能使叶片畸形生长..4、地膜覆垄的姜田;由于地膜和土垄接触不严;留有间隙;形成“小棚”;高温时气体从姜苗处外泄;高温气体对姜芽形成为害造成叶片畸形生长..③、防除对策:A、苗期合理浇水..大姜苗期一般不浇水;遇干旱年份应浇小水;使田中地面保持湿润;利于提高地温和降低地表以上气温..B、使用腐熟有机肥;有机肥多时尽量撒施后耕地;种植时氮磷钾复合肥一般不超过50斤;尽量采用沟施;使后要和土壤混合均匀;点施时将肥使到姜种之间;不能接触种子..C、及时防治蓟马;喷施5%啶虫脒1500倍液或97%巴丹5000倍防治;5-7天后再防治一次..D、如使地膜覆盖尽量使地膜和垄面贴近;不留间隙..3蓟马黄蓟马Thrips flavus Schrank又叫节瓜蓟马、瓜亮蓟马等..属缨翅目蓟马科除为害大姜外还为害多种蔬菜包括茄科、翁芦科、豆科等、棉花、大豆、玉米、甘薯等15余种作物;由于黄蓟马为害猖撅;防治困难;是近年来大姜田突发的一种灾害性害虫..①为害特点:成虫和若虫锉吸大姜的心叶、嫩稍、嫩叶的汁液;被害嫩叶变硬缩小;植株生长缓慢;嫩芽和嫩叶卷缩;心叶不能正常张开;出现畸形;..②生活习性:黄蓟马在山东地区发生代数不详;至少10代..以成虫潜伏在土块、土缝下或枯枝落叶间越冬;少数以若虫越冬..每年4月开始活动;5-9月份为发生为害高峰期;以夏初最为严重..初羽化的成虫具有向上、喜嫩绿的习性;且特别活跃;能飞善跳;行动敏捷;以后畏强光隐藏;白天阳光充足时;成虫多数隐蔽于叶腋或幼叶卷中取食;少数在叶背为害;雌成虫有孤雌生殖能力;卵散产于植物叶肉组织内..温湿度对黄蓟马生长发育有显着影响;其发育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出现暖冬现象;为它安全越冬和大发生提供了适宜条件;导致黄蓟马暴发成灾的条件还有干旱、少雨..③防治方法:A、点片发生时用5%啶虫脒2 000倍连续防治2-3次可收到很好的效果..B、黄板诱杀:每667㎡使用30X40CM黄板20-25块;立作物上部高处15-25CM排放..4小地老虎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 又称“土蚕”;属鳞翅目;夜蛾科..该虫分布广;危害大;是大姜苗期主要害虫..①、为害症状幼虫一般为6龄;一至二龄群集于大姜或田间旋花科杂草幼苗顶心嫩叶处;昼夜取食叶肉;残留表皮;形成针孔状花叶;或将幼嫩组织吃成缺刻;三龄后分散为害;白天潜伏于杂草或幼苗根部附近的表土干、湿层之间;夜间出来咬断幼苗茎基部;造成缺苗断垄;以黎明前露水未干时活动最频繁;常把咬断的幼苗嫩茎拖人土穴内食用..②、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6一25毫米;翅展40一45毫米;前翅黑褐色;中部有一条圆形的环状纹和一个肾状纹;肾状纹外方;有一个三角形的楔状纹;3斑相对;后翅灰白色;翅脉及边缘黑褐色;缘毛灰白色..卵:半球形;表面有许多纵横的隆起线;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黄褐色..幼虫:末龄体长35一48毫米;暗褐色;表皮粗糙;密生大小不同的颗粒;腹部第一至第八节背面;每节有4个毛瘤;前两个显着小于后两个;身体末端有比较坚硬的臂板;为黄褐色;上有黑褐色纵带2条..蛹:纺锤形;红褐色;腹部末端有1对毛刺..③、发生规律每年发生4一5代高寒地区2一3代;以蛹或老熟幼虫在南方越冬;各地均以第一代幼虫为害为主..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阶段;成虫羽化后由南向北迁移;3月中旬至4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迁移盛期;成虫迁移过程中需要取食花蜜补充营养;交配后第二天即可产卵;单雌平均产卵量800一1 000粒..卵产在旋花科科、黎科杂草的叶背面..孵化后第一代幼虫先在杂草上取食;然后转移到大姜幼苗的心叶处取食叶肉形成针孔状或缺刻;高龄幼虫可咬断幼苗茎基部;造成缺苗断垄;5月上旬至5月中旬为第一代幼虫为害时期;5月中旬后开始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第一代成虫羽化阶段;最后一代成虫一般在10月中旬发生..成虫昼伏夜出;在土块及杂草间潜藏;具较强的趋光性和趋化性..幼虫共6龄;一至三龄昼夜活动;取食杂草或大姜叶片或嫩梢;四龄后潜人土中;夜间活动;咬食大姜幼芽或将幼苗拖人土中;五至六龄为暴食阶段;此时的为害量约占总量的95%..④、防治措施A.物理防治..在田间安装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每盏灯控制面积为2公顷;或放置装有糖醋诱杀剂诱剂配法:糖3份;醋4份;水2份;酒1份;并按总量加人0.2%的90%晶体敌百虫的盆诱杀小地老虎成虫..也可根据小地老虎幼虫三龄前不人土的习性;清晨在断株或叶片上有小孔或缺刻的植株处进行人工捕杀..B.化学防治..幼虫三龄前;可用2.5%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或20%氰戊菊醋乳油15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醋乳油2000倍液喷施大姜植株下部..还可用48%毒死脾乳油乐斯本配成1:50的毒土;以每667㎡用毒土4一5千克;或6斤麸皮炒熟后拌入90%的晶体敌百虫100g于傍晚时分撒于大姜地行间进行诱杀..在虫龄较大的地里;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一1500倍液灌根..5姜瘟姜瘟是生姜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又称“青枯病”产姜地区均有发生;严重时姜株成片死亡;①.症状:主要危害地下根茎和根部..发病初期;植株地上部叶片变桔黄色、萎蔫、反卷;叶片变黄部分和绿色部分的界限不明显..发病严重的地上部萎焉并青枯..病害由茎基部逐渐向上发展;茎基部和地下根茎变软;呈淡褐色水渍状..纵剖茎基部及茎块;可见维管束变褐;用手挤压有污白色细菌脓从维管束部分溢出..随病害发展;病株的根茎、茎的髓部和皮层也感染而变色;最后根茎基部和茎基部变褐腐烂;腐烂组织具有恶臭味..病株发展到后期;地上部萎蔫和枯死;且易从腐烂的茎基部折断而倒伏..②、病原:Pseudomonas solanacearum;属假单胞杆菌属..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单极生1一3根鞭毛;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或不正形;微隆起;污白色至暗色;革兰氏染色阴性;发育适温28℃;致死温度52℃10分钟;最适pH值6.5-7.3③、侵染循环:病原菌在姜种、土壤病残体上越冬;来年当地温达到20℃以上时;在水分充足时;从伤口侵染大姜;后经浇水、雨后流水传播..④、发生规律:A发病条件:气温与降雨量是导致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一般旬均温度达20℃左右时;病害开始流行;25-28℃左右时;具有充足的水量;形成高温高湿或田间积水;病害就迅速发展蔓延..尤以雨后及浇水使姜田积水;又遇烈日猛晒;姜瘟则发生迅速..此外;姜苗出土前不适当灌水;特别是大水漫灌;对病害有一定的诱发作用;日均温25℃以上时;潜育期一般为5-7 d;最短3 d;在15-21℃时为41 d; 15'C以下则很少发病..高温高湿;时晴时雨的天气;特别是土温变化激烈有利于本病的发生流行..降雨量的多少和降雨量的早晚也有关系..9-10月;如果在10-12 d内;降雨量达到100 mm时;田间即可出现病株..大雨过后5-7 d;田间即可出现一次发病高峰..植地连作、低洼、土质粘重、无覆盖物;偏施氮肥的发病重;中心病株出现早;病菌再次侵染的次数多;病害发生也重..B发病规律:我区姜瘟一般于9月中、下旬至10月上、中旬开始发病;前期由于气温较低;雨量少;病害一般零星发生;扩展慢..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是大面积中心病株出现和发病中心形成时期;10月上、中旬是姜瘟发生和流行的高峰时期..此时;正值高温高湿气候;姜块形成及膨大旺盛时期;病菌易于侵入;侵染速度快;严重的可在半月左右时间造成全田发病;整个发病高峰时期可持续40-50d; 10月中旬后;随着气温降低和雨量的减少;病害逐渐减轻;10月中旬后停止发病;整个生育期长达140 d左右..⑤、防治技术在7-9月姜瘟流行、扩散的时候;是难以控制其蔓延的..因此;必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的防治措施;尽量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A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抗性有差异..安丘姜、片姜等品种较抗病..无丝姜、面姜等较感病..B选用无病姜种建立无病留种田和选留无病种姜;下种前应对姜种逐块进行鉴定和选择..凡是水渍状;表皮易脱落或者掰开姜块见黑褐色圈纹以及用手挤压有白色液汁溢出者;都是带病姜块;不能下种..C消毒处理姜种及姜田土姜种下种前;可用12.5%松脂酸铜300倍或7000倍硫酸链霉素浸种半小时后捞起堆放催芽..也可用98%氯花苦每亩20-25公斤消毒土壤..D轮作换茬: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块;深翻后施蓝得土壤调理剂100-150 kg;起高垄;增施磷、钾肥;实行2-3 a以上轮作;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或套种.. E加强田间管理:重视姜田排水;严格控制姜田灌水..一般采用人工浇灌;严禁大田浸灌、漫灌;深沟高厢;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重施底肥;轻施、巧施追施;避免过多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及有机肥;发现中心病株后;立即拔除;连同窝中土壤带出田外处理;并用鲜石灰对附近土壤消毒..F药剂防治在齐苗期后;用50%的施纳宁300倍药剂灌窝;667 m2用药液300 kg进行预防;发病初期也可用上述药剂进行灌窝或喷雾;连续2-3次;每次间隔7~l0 d..6大姜线虫病姜线虫病俗称“姜癞皮病”..是大姜产区主要病害;随着大姜连作时间的加长;为害越来越重;是造成大姜失去食用价值最大的病害..①、症状姜受线虫为害后;轻者症状不明显、重者植株发育不良;叶小;叶色暗绿;茎矮;9月中旬前后可比正常植株矮30-50%;但植株很少死亡;根部受害;产生大小不等的瘤状根结;块茎受害部表面产生瘤状或疙疹状物并出现裂口;如有病菌侵染常伴有腐烂..②、病原据资料介绍病原主要是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incognita、及少量卵形根结线虫M. ovalis和印度根结线虫M. indica;③、侵染循环:姜根结线虫主要以卵、幼虫在土壤和病姜块茎及根内越冬..翌年姜播种后;条件适宜时;越冬卵孵化;一龄幼虫留在卵内;到二龄时幼虫从卵中钻出进人土壤中..幼虫从姜的幼嫩根尖或块茎伤部侵人;刺激寄主细胞;使之增生形成根结..姜根结线虫靠病土、病残体、灌溉水、农具、农事作业等传播..一般年发生3代..④、发生特点土壤性质、温度、湿度与线虫病的发生:据调查;含磷量大的地块线虫病发生重;使用化学肥料大、土壤呈酸性;土壤板结的地块发病重..姜根结线虫活动的适宜温度为20-25℃;35℃以上停止活动;幼虫在55℃温水中10 min死亡..线虫在土壤中的分布经不同深度土壤中线虫含量调查表明;姜根结线虫以10~20cm土层中为多;平均每克土样中有线虫6.75条;最多8.9条;其次为20一30 cm土层;平均每克土样含线虫2.8条;0一10 cm土层中线虫最少;平均每克土样中有线虫2.05条..⑤、防治姜根结线虫;线虫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在不使用高毒农药的前提下;目前还没有理想的防治药剂;因此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1、选好姜种:选择无病害、无虫伤、肥大整齐、色泽光亮、姜肉鲜黄色的姜块做姜种..2、合理轮作:与玉米、棉花、小麦进行轮作3-4年;减少土壤中线虫量..3、土壤处理:用二氯丙稀处理土壤;每亩10公斤;覆膜7天;然后打沟种姜..4、清洁田园;施用有机肥:收获后;将植株病残体带出田外;集中晒干、烧毁或深埋;采取冬前耕地;减少下茬线虫数量..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做底肥;合理施肥;做到少施勤施;增施钾、钙肥;增强植株的抗逆性..5、生物防治:用生物农药-阿维菌素乳油防治线虫病..其用法是:每667平方米用1 .8%阿维菌素乳油450-500m1拌20-25kg细沙土;均匀撒施种植沟内;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持效期60天左右..7大姜块茎腐烂病①、症状:又称姜枯萎病;烂根病;主要为害地下块茎、根部;块茎变褐;从外表皮向内腐烂;根部坏死;地土部植株心叶干枯;整株呈枯萎状..该病与细菌性姜瘟病外观症状易混淆;两病区分为:姜瘟病块茎多呈半透明水渍状;挤压患部溢出乳白色菌脓;镜检则见大量细菌涌出;细菌性姜瘟病一般从姜块内部往外部腐烂;姜枯萎病块茎变褐而不带水渍状半透明;挤压患部虽渗出青液但不呈乳白色混浊状;姜块腐烂一般从外往里烂;镜检病部可见菌丝或抱子;保湿后患部多长出黄白色菌丝;挖检块茎表面有菌丝体..②、病原:包括Fusarium oxysporum f. sp.Zingiberi和Fusarium solani MartiusApple et Wollenweber称尖镰孢菌和茄病镰孢;Pythium myriotylUmDrechsler;属结群霉;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均可产生大型和小型分生抱子..小型分生孢子无色;单孢或双孢;卵形至肾形..③、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两菌均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带菌的肥料、姜种块和病土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部产生的分生抱子;借雨水溅射传播;进行再侵染..植地连作、低洼排水不良或土质过于粘重;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易发病..④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耐涝品种..2常发地或重病地宜施行轮作;有条件最好实行水早轮作..3选高燥地块或高厢深沟种植..4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5注意田间卫生;及时收集病残株烧却..6常发地植前注意精选姜种块;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浸姜种块1一2小时;捞起晾干下种:7发病初期于病穴及其四周灌40%施纳宁300倍液;防治1-2次;以控制病害蔓延..8大姜斑点病姜斑点病PhYllosticta zingiberi Hori又称”白星病”①、症状该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较小;初呈叶片反面水渍状;正面黄白色;棱形或长圆形:长2-5 mm;病斑中部易破裂或穿孔;严重时;病斑密布;影响光合作用;植株长势减弱或停止生长;发病中心明显..②、病原及发病原因病害是由姜斑点霉菌Phyllosticta zingiberi侵染所致.8月中旬始见中心病株;随后蔓延全田; 9月中下旬为流行盛期;末期在10月下旬;此期间日平均气温高;气温达30℃以上;最低气温20℃左右;是全年温度最高的时期;此期间降雨量大;是全年降水最集中的时期..高温高湿是此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8、9月份的降水量大.且雨日多;利于姜斑点病借雨水溅射传播蔓延;另外种姜地片较为固定;连年种植.土壤中积累了大量菌源;肥料单一;氮肥投入量过多;磷钾肥使用偏少;植株抗病能力弱是此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姜斑点病发生的早晚与汛期出现的早晚有关..汛期来的早;姜斑点病发生得也早.③、防治方法有条件的要避免连作;增施钙肥有机肥和磷钾肥;加强健身栽培;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搞好田间调查及早发现病株;在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600倍液或30%嘧菌酯1000倍喷雾;每667 m2用液50 L;对发病中心进行重点喷雾;隔6-7d喷一遍;连续防治3-4次;防治效果达80%以上..9姜炭疽病①症状可危害叶片、叶鞘和茎..染病叶片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湿润状褪绿病斑;可互相连结成不规则形大斑;严重时可使叶片干枯;潮湿时病斑上长出黑色略粗糙的小粒点..危害茎或叶鞘形成不定形或短条形病斑;亦长有黑色小粒点;严重时可使叶片下垂;但仍保持绿色..②病原此病的病原是辣椒刺盘孢Colletotrichum capsici syd. Butl.属于半知菌的真菌..分生孢子盘在寄主表皮下形成;后突破表皮呈盘状..辣椒刺盘孢的分生孢子盘上长有暗褐色刚毛;具2~4个横隔膜;分生孢子弯月形;无。
冀东大姜高产种植技术

最小养分律:
当一种必需的养分短缺或不足时,其它养分含量 虽多, (木桶理论)植物也不能生长,
所以最小养分是首先应该补充的养分。
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有16种
Cu Fe Na Ca B
Zn Mo
S N
Mg PK
碳氢氧 氮磷钾 钙硼铁锌镁氯铜 硫钼锰
大姜必需的营养元素和作用
大中量元素(9种) C H O N P K Ca
• (1)粪肥未充分腐熟,造成伤根。 • (2)氮肥过量,土壤酸碱度高。 • (3)磷钾肥过低,田内忽干忽湿。 • (4)田内中微量元素缺乏。 • (5)生根时遇有低地温(今年的主要原因)。 • 防治方法:这种情况都是因根系受伤引起
的。大姜出芽迅农化 绿翔牌冲施肥
第二个问题
如何创造适宜大姜的生长环境
• 光照:
• 温度:
• 姜萌芽及根茎形成与生长时, 需弱光。姜对光照要求不严, 但以自然光生长最为良好。
• 水分:
• 16度以上开始发芽, 以22-25度最(今年4 月20日到5月23日低 温都在16度左右高温 23度左右)适宜幼芽
• 姜根系不发达,浅根系作物, 不能利用土壤深层水分,叶片 缺少腊质层,保水能力差,所 以不耐旱。
• “海晟宝”生物盐碱土壤改良剂能适用于各种程度的盐碱土壤改良, 对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降低表层土壤pH值和含盐量, 提高盐碱地农作物成活率和产量等方面效果十分显著,同时,对抑制 和减少作物病害、改善农产品品质也有很好的效果
• 本产品是目前国内唯一一种利用海藻和多种有益微生物及有机质经多 次发酵复合制成且效果最显著的生物盐碱土壤改良产品
大姜高产种植技术 四米棚
大姜的生育周期
发芽期:种姜萌芽到第一片姜叶展开,需4050天。
怎样种生姜-生姜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怎样种生姜?生姜栽培管理技术要点要种植生姜,一定要掌握好以上的种植技术及管理要点,达到高产的目的。
为了让你了解怎样种生姜,帮助你种植好生姜,我们今天专门写了这篇文章,为你讲讲生姜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一、种姜首先要严格选种首先应选择高产优质的品种。
于先年在田间选留具有本品种特性的无病植株作种株,然后进一步挑选姜块,选节间短而肥大、色泽鲜亮、无病虫、无伤口的作种姜。
春季播种前,挑选姜芽肥壮,每块种姜重约50-60克,其上至少有1个健壮姜芽。
每亩用种量150-250公斤。
二、生姜种植要适时播种姜喜温暖不耐霜冻。
长江中、下游地区播种适期为清明至谷雨,适时早播产量高。
为使姜种出芽早、齐苗壮苗,播种前催芽处理是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三、生姜的栽培方式严格实行轮作,以防传播姜腐败病。
选择疏松肥沃、保水保肥性好的粘壤土为好。
栽培方式宜采取深沟高垅。
在栽培过程中,从幼苗期开始,随着植株不断长大,分次陆续培土,使播种沟形成高垅,以利根茎生长。
四、生姜的苗期遮荫方法生姜苗期不耐强光,因此,苗期遮荫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遮荫的方法有人工遮荫、间作物遮荫等。
人工遮荫就是在姜苗生长地搭荫棚,上面加盖竹条、松枝或茅草等,也可在姜苗旁插松枝或其它遮荫物。
间作物遮荫就是在姜苗行间播种豆类、瓜类、玉米等高秆或藤本作物,利用间作物为其遮荫,这是一种农业生态模式栽培法,值得推广利用。
五、生姜的肥水管理要点姜生长期长,生长量大,耐肥,应施足基肥,每亩用有机肥2500-4000公斤。
生长期还应多次中耕除草,并结合追肥3-4次,在6月下旬收挖种姜时及8月各重追肥1-2次.生姜出苗期,应随时清沟沥水,7-8月高温干旱季节,注意及时灌水抗旱,经常保持土壤湿润。
生姜保护地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掰 开后 的种姜 , 1~ d的 晾晒表 皮干后 就 可 经 2
以进行催芽。 常规露地种植生姜一般 4月上旬催
芽 , 5日前 后 播 种 , 用 保 护 地 栽 培 催 芽 时 间 5月 采 可提 早至 3月上 旬 , 由于此 时 室外气 温较低 , 因此 ,
强的光照, 以利光合作用。夏季光照强时以花荫状
4 7 种蝇 .
成虫 羽化盛 期 , 5 用 O% 锐劲 特 10 00—10 50倍 液 , 25 或 . %溴 氰 菊 醋 30 00倍 液 喷 雾 防治 。 已 发
发病 初期 喷洒 7 5%百 菌清 可 湿性 粉 剂 50~ 0 60倍液 , 0 或杀 毒矾 可 湿性 剂 、8% 雷 多米 尔锰 锌 5 可湿 性 粉 剂 50倍 液 ,0 % 扑 海 因 可 湿 性 粉 剂 0 5 10 5 0倍液 , 隔 7~ld喷 1 . 间 O 次 连续 防治 3— 4次 。
肥沃 土壤 。
4 2 种 姜消 毒 .
为防止病菌的危害和蔓延 , 最好在催芽前对种 姜 进行 消毒 , 常用 的方 法 是 : 固体 高 锰 酸钾 兑 水 用 20倍 , 种 1 0 浸 0—2 ri, 用 4 % 福 尔 马 林 10 0 n或 a 0 0
倍, 浸种 lmn取 出晾干 。 O i,
中国果菜 I00 4 1 年 月第4 2 期
生姜保护地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孙晋 祥
( 山东省枣庄市 台儿庄 区农业局经济作物工作站 , 山东枣庄 )
解 露种 生 期 足产 量低 的生 产难 题 , 3品 选 决 地 植 育 不誊: 种择 而 一 ~
¨ .
、
且生姜 的品质 、 商品性 、 产量 、 益均有较 大的提 效
生姜高产栽培技术

生姜高产栽培技术生姜又名黄姜,在我国作为一年生蔬菜栽培。
生姜既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调味品,又可药用,具有健胃、祛寒、发汗等功效,近年来消费量不断增长,种植效益较好。
生姜栽培技术要求高,栽培管理不当容易造成经济损失。
打算种植生姜的农民朋友,先要学好技术。
下面以淮北地区生姜地膜栽培为例,介绍生姜高产栽培技术。
一、精选姜种好种才能产好姜、多产姜。
选种包括选品种和选种姜。
目前优良生姜品种主要有:山东莱芜大姜、广州肉姜、安徽临泉虎头姜等二十多个品种。
这些品种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良好的丰产性。
可结合当地自然条件选择适宜品种。
确定品种后,姜种可以自己选留,也可以异地购买。
自留姜种要先选择无病姜田的健壮姜株,单独采收,再挑选肥大、整齐、健壮的姜块做姜种,单独贮藏。
外地购买的姜种要进行严格的检疫。
二、培育壮芽培育壮芽就是在播种前对姜种进行必要的处理,促使姜芽萌发,保持姜芽生长健壮。
通常按三个步骤进行:(一)晒姜和困姜晒姜通常于播种前20—30天进行。
淮北地区地膜覆盖栽培一般在3月上、中旬,趁晴天从贮藏窖内取出姜种,于上午8点到下午4点,平铺在草席或干净的地上晾晒1—2天。
晒姜要适度,若中午阳光强烈,可用草席遮阳。
晒姜时要勤翻动姜块,保证晾晒均匀,傍晚收进屋内,以防夜间受冻。
晒姜结束后,将姜种置于屋内,覆盖草苫或旧棉被,堆放2—3天,称为“困姜”。
晒姜和困姜可以提高姜块温度,促进内部养分分解,加快发芽速度,减少姜块水分,防止姜块腐烂。
(二)挑选晒姜、困姜后,将瘦弱干瘪、肉质变褐及发软的姜块淘汰。
选留肥大丰满、皮色光亮、肉质新鲜、不干缩、无病虫危害的健壮姜块做姜种。
(三)催芽把姜种放在温度20—25℃、湿度70—80%的环境中,促使种姜幼芽快速萌发。
催芽在北方称“炕姜芽”,地膜栽培多在惊蛰至春分前后;南方称“熏姜”或“催青”,多在惊蛰前后。
露地栽培推迟25—30天进行。
催芽的方法很多,只要满足姜芽生长的温度、湿度条件即可。
生姜高产栽培六大措施

生姜高产栽培六大措施一、严格选地,避免连作。
生姜遇高温高湿的环境,容易发生腐烂病,俗称姜瘟。
姜瘟是一种细菌性的土传病害,连作发病严重,造成大量减产。
由于生姜有这种毁灭性病害,所以生姜不宜连作,应与水稻、十字花科作物、豆科作物等进行3—4年的轮作。
种植生姜以选择土质肥沃、土层深厚,有机质多的壤土或砂壤土为好。
要求田块地势稍高,排灌方便,不易积水,这对预防姜瘟的发生较为有利。
二、消毒催芽,促进早发。
种植生姜应选择姜块充分成熟、肥大、具有1—2个壮芽、无病害的老姜作种姜。
种姜播种前需要进行消毒和催芽。
消毒方法很多,用1:1·5:120的波尔多液浸种20分钟即可杀死种姜表面的病菌。
种姜消毒后,先晒2—3天,待姜块表面水分消失时,即可堆放,用稻草或麻包覆盖进行保温催芽,要求保持湿润和20—25℃温度条件。
当姜芽长到1厘米时即可播种。
三、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华南地区生姜的播种期一般为2—3月。
种姜的大小以70—100克为宜。
种姜密度以行距40厘米,株距20—25厘米为好。
四、施足基肥,科学追肥。
生姜较耐肥,并且生长期长,应采取施足基肥,多次追肥的原则。
每亩施猪牛粪1500—2500公斤,钾肥10—15公斤作基肥。
追肥应勤施薄施,由淡到浓。
苗高15厘米时施一次薄肥,苗高30厘米追第二次肥。
以后每隔20天左右施一次追肥。
苗期以氮肥为主,根茎膨大期应多施钾肥。
五、遮荫降温,促进生长。
生姜属耐阴性植物,不耐高温和强光,散射光对生长有利。
因此夏季生长期间要进行遮荫,以促进生长。
遮荫方法很多,可与冬瓜、粉葛、芋头等作物进行间作,利用这些作物遮荫。
也可利用凉爽纱搭平棚进行遮荫。
六、防旱防涝,及时培土。
生姜不耐干旱,也不耐涝,对水分要求严格。
生长期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宜。
在夏季高温期间,应及时浇水降温,以早、晚浇水为好。
雨水天应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以减少姜瘟的发生。
生姜根茎的生长需要黑暗湿润的环境,随着根茎的向上生长,根茎容易露出地面,表皮变厚,品质变劣。
生姜栽培与管理技术与种植步骤

生姜栽培与管理技术与种植步骤生姜不耐霜,只有地温稳定在16℃以上时方可播种。
在适宜的栽培季节里,以适当早播产量较高,播种越晚,生长期则越短,产量即越低。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生姜栽培与管理技术。
一、种姜的播前处理为使生姜苗齐、苗全并提早生育期达到高产,应播前进行催芽处理。
晒姜和困姜从姜窖中取出种姜在阳光下晾晒1天-2天,然后放在11℃-16℃的室内盖草帘3天-4天,前者叫晒姜,后者叫困姜,这样经2-3次的晒姜和困姜即可进行催芽,该过程约需10-18天。
二、生姜的催芽方法种植步骤150118/1-21040616195TP.jpg" />经2次~3次晒姜和困姜的种姜放在20℃~28℃的室内,堆成50厘米-60厘米厚;用麻袋或棉被等保温,进行催芽,催芽前期保持20℃-22℃,中期25℃-28℃,后期22℃-25℃。
相对湿度全期均在70%-80%,有利于壮苗,当芽长1厘米左右时准备播种。
三、生姜的播种密度山东各地采用行距55厘米,株距17厘米-20厘米,亩栽6250株-7500株,可获得高产、较大的姜块,过密则姜块会明显变小。
四、生姜的田间管理方法1、遮荫生姜不耐强光,幼苗期(三马叉之前生长期)尤为严格,华南多搭荫棚,华北则插70厘米-80厘米的姜草于东西行的南侧,立秋以后拔除姜草,生姜进入旺盛生长期。
中耕除草。
生姜属浅根系,一般只在出苗后结合浇水中耕一至二次,播后3天-4天,施0.75公斤-1.0公斤除草醚与半湿的细土混匀,均匀地撒在姜沟周围,以后每30天~40天再施除草醚1次~2次,可控制姜田杂草。
2、浇水、追肥和培土保水性差的砂质土壤于播后出苗前浇2次-3次水,粘壤土保水性好,一般播种时浇透水,直至出苗80%时再行浇水,春夏姜田应保持见干欠湿,夏秋至收获应保持湿润,促其高产,收前7天-l0天停水,以利贮藏。
五、生姜的病虫害防治主要是姜瘟病和姜螟虫,姜螟虫可选用90%的敌百虫800倍-1000倍喷杀,或灌敌敌畏1000倍~1200倍液,连续2次-3次,姜瘟病则采用以下措施防治:严格无病姜种下地;三年以内轮作;浇净水,发病田块不浇大水,不浇污染水;施净肥,不用生姜病苗沤制的有机肥,田间不可积水;发现病株应早铲除,并用石灰消毒。
生姜大棚三膜覆盖高效栽培技术

导读:生姜作为缙云县特色蔬菜产业之一,具有种植面积广,种植方式及品种单一,旺收期与其他地区接近等特点,而制约了生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解决传统露地栽培生产方式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近年来笔者研究了生姜大棚三膜覆盖栽培生产技术,并取得了较好效果,现从地块与品种选择、消毒及催芽、整地及合理密植、培土及夏季闷棚、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
该技术既可以解决轮作难题,又能提早上市、提高种植效益,且可减缓旺收期销售压力,值得大力推广。
生姜是缙云县特色蔬菜产业,种植面积近6000亩(400hm 2),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带,东渡镇红岭村,七里乡杜村、黄店村、金弄村等都有种植生姜的习惯,但种植模式单一,都以露地栽培本地姜为主,且集中在霜降(10月23日左右)后收获,上市期较为集中,旺收期与浙江省大部分产区接近,随着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销售压力逐渐显现,另外种植品种单一、姜病易发难控、技术落后这些因素直接制约了缙云县生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解决上述生姜传统露地栽培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近年来笔者试验、示范利用大棚三膜(即大棚膜、中棚膜和地膜)设施栽培生姜,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栽培技术,现归纳总结如下。
1地块选择缙云县传统露地栽培生姜一般分布在海拔300~600m 的丘陵山地,但大棚设施栽培生姜主要是为了提前上市,需要温暖的小气候条件,因此大棚设施栽培生姜应选择海拔300m 以下的河谷盆地,要求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高的微酸性土壤,且近几年没有种植过生姜,pH 值6~7为宜。
2品种选择目前市场上生姜品种可分两大类:一是山东大姜,二是本地小姜。
根据近几年市场销售情况反馈,山东大姜和本地小姜很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也适合大棚栽植。
种姜应选择优质、高产、市场适销的品种,要求皮色淡黄明亮、不干裂、不腐烂、未受冻、质地硬、大小适宜的健康姜块,近几年种植的品种为山东大姜和永康五指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