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瑶族服饰

合集下载

广西瑶族风俗习惯

广西瑶族风俗习惯
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
婚姻习惯
瑶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招赘习俗较为普遍。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较为自由,利用节日、集会和农闲串村走寨 的机会,通过唱歌形式,寻找配偶,双方合意,即互相赠送信物,“各自配合,不由父母”;也有需征求父母同 意,请媒说合,方可结婚的。
广西瑶族风俗习惯
民俗领域术语
01 服装习惯
03 婚姻习惯 05 传统节日
目录
02 饮食习惯 04 丧葬风俗
广西瑶族风俗习惯--包括瑶族男女服装习惯、瑶族居民的饮食习惯、瑶装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 县瑶寨男子喜着绣边白裤;广东连南瑶族男子喜留发髻,插以雉毛装饰,并以红布帕包头。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 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胸襟、腰带、裙边饰以色彩斑斓的挑花、刺绣,鲜艳夺目。 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彩色丝带做头饰,风格别致。少女、未 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
饮食习惯
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 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 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瑶族 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
丧葬风俗
瑶族的丧葬因地区和支系不同而异。如“勉支”大都行土葬。“布努支”过去兴岩葬,现行土葬。“拉珈支” 瑶族成年人行火葬、未成年人行土葬、婴儿行挂葬。连南八排瑶人死后,行尸体绑于椅子上。出殡时,抬轿似地 将尸体抬至墓穴入棺,人们称为“游尸葬”。

瑶族风俗文化特色简介

瑶族风俗文化特色简介

瑶族风俗文化特色简介
3. 音乐舞蹈:瑶族的音乐和舞蹈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瑶族人民善于歌唱和舞蹈,他 们用歌曲表达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瑶族的舞蹈动作优美独特,常常伴随着锣鼓和 竹笛的音乐。
4. 祭祀活动:瑶族人民崇拜自然和祖先,因此祭祀活动在瑶族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 会举行各种祭祀仪式,如祭山、祭水、祭祖等,以祈求丰收和祖先的保佑。
瑶族风俗文化特色简介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湖南等地。瑶族拥有丰富多 样的风俗文化,以下是瑶族风俗文化的一些特色简介:
1. 服饰:瑶族的传统服饰彩鲜艳的长裙和上衣。女性头戴花冠和银饰,身上携带各种红色和银饰品。
2. 婚俗:瑶族的婚俗非常庄重而独特。婚礼通常在农历的春节期间举行,整个过程十分隆 重。新娘和新郎要穿着传统的婚礼服饰,进行祭拜、拜堂、拜天地、敬茶等环节。
5. 传统节日:瑶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瑶族新年(农历正月初一)、三月三、八月十五等 。这些节日通常伴随着丰盛的宴席、歌舞表演和传统体育竞技等活动。
瑶族风俗文化特色简介
6. 民间医药:瑶族拥有丰富的民间医药知识,擅长使用各种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材料 治疗疾病。他们相信自然的力量可以治愈疾病,并将这些知识代代相传。
瑶族风俗文化丰富多彩,反映了瑶族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这些传统文化特色在现代社 会中得到保护和传承,成为了瑶族人民自豪的标志。

瑶族服饰

瑶族服饰

3.
木了花长青部 蜡颈 支, 河大瑶分因
柄主腰裤色戴 染部 银包 口山、三头
瑶要带,上多 挑戴 簪头 红一河种饰
、的。外衣个 花大 。时 头带口不色



红 头 瑶 和 花 头
• • •
A”
织白的服字头风有的 腿长斜子 作人花瑶 锦、蓝装形饰格穿; ,衫襟服 出民,族 、黑靛均、特独长有妇 朴,、装瑶 了以有人 蜡五印用“点特衫穿女 实配琵以族 驰娴蜡民 染种染自飞更,配圆服 无长琶青各 名熟染精 等,技染燕为整裤领饰 华短襟蓝支 国的、于 工服术的”突幅的短有 。不短色系 内蓝针蓝 艺饰。土形出图。衣穿 一衣为服 外靛线靛 。制色布等,案瑶,大 裤为基饰 的印折印
瑶服饰,(3)广西桂平盘瑶服
饰,(4)广西金秀盘瑶服饰,
(5)广西贺县盘瑶服饰(6)花
瑶服饰
2男子服
饰(I)广西融水花瑶(2)排
瑶服饰 妇女服饰:蓝靛
瑶服饰,广西百色、耶坡蓝
靛瑶服饰,红头瑶和花头瑶
服饰
1.
4.
l
2.
葫城的板瑶、全州的东山瑶等。瑶族支系的眼饰,其他还有广西田林的瑶族支系繁多。吸饰纷呈,这里只讲述系长围裙,上有挑花和蜡染图案;围织外罩一件有挑花背饰的贯头衣;着青色银圈,银圈上佩戴鸡形银饰于胸前。穿长发挽髻并插三根银簪于头顶,颈青裤瑶妇女服饰百槽裙,小不同的蛋五个银圈,手戴镊钏,下着无领无扣右衽衣,背披蜡染挑花背牌,上 穿 青 色将 正 方 形 图 案 包 在 头 部 前 方 , 再 插 上 一青 布 色 头 , 包 头 布 上 绣 正 方 形 图 案瑶 花 头 瑶 长 袍 瑶 妇 女 服 饰尖 状 红 头 瑶 , 圆 筒 状 红 头 瑶 ,红 头 瑶 。 花 头 瑶 居 住 在 广 西 上 思 县 十 万同 的 头 饰 , 即 尖 状 红 头 瑶 、 圆 筒 壮 红 头彩 为 红 色 而 得 名 “ 红 头 瑶 ” 。 红 头 瑶 又红 头 瑶 居 住 在 云 南 的 金 平 、 河 口 等 县 ,

瑶族服饰中的人形纹研究

瑶族服饰中的人形纹研究

瑶族服饰中的人形纹研究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多个省份,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
省等地,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瑶族服饰。

在瑶族服饰中,人形纹是一种常见的图案。

人形纹即用人形来装饰衣服的一种图案,
包括男女、老少、站立、坐着等形态。

人形纹的来源可能与瑶族的祖先崇拜有关,也可能
是瑶族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

在瑶族服饰中,人形纹常常呈现出一种简约而富有流畅感的特点。

瑶族服饰以红、黑、白、黄等鲜明的色彩为主调,人形图案多采用簇新的黑线描绘,形态各异,有的呈现出铁
塔般的堂皇气势,有的则呈现出细腻柔婉的灵动之美。

在色彩和线条的运用上,瑶族服饰
的人形纹表现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美感,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除了在服饰中,人形纹也常常出现在瑶族的陶器、竹编和木雕等手工艺品上。

这些手
工艺品以精细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为特色,其中人形纹图案则突显出瑶族文化的
独特性和多样性。

总之,人形纹是瑶族服饰和手工艺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展现了瑶族文化的深厚内涵
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通过研究人形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瑶族文化的魅力和
特色,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承。

瑶族服饰

瑶族服饰

• 衣服胸前缀横排着的四个银牌和 上中下三排用红线和红、黄、自 黑边的蓝披肩,上面饰有黑色珠 串和红丝穗;腰束七条锦带,系 蓝边黑地绣花小围裙,腰后系一 条红线联成的腰裙:下着裤脚有 宽花边的织锦裤,全身形成黑色 与红、黄相配的对比强烈的色调, 非常艳丽。
坳瑶男子头缠蓝、白花 纹的头巾,身穿无扣交领对 襟黑布衣,束白色绣花腰带; 下穿黑色长裤。
• 关于坳瑶妇女的头饰有一个传说:瑶 族始租盘弧上山打猎时被羚羊撞下山身亡, 其妻悲伤痛苦,将竹笋壳折成帽子戴在头 上以示戴孝。此后坳瑶妇女盛装时必戴竹 壳帽跳黄泥鼓舞,唱盘王歌,以示缅怀始 祖。
花蓝瑶、布努瑶服饰
• 广西金秀圣堂山的妇女黑色上衣的后背挑 绣有三组美丽的花纹,两袖镶饰黄、红邑 调的瑶锦,显得富丽堂皇.故称为“花蓝 瑶”。花蓝瑶、布努瑶均属布努语支系, 主要生活在广西都安.巴马、上林及云南 的富林等地。
坳瑶女子长发盘于头顶, 用竹笋壳做成的梯形竹帽 戴在头上,盛装时在竹笋 壳帽四周插上五枚银簪, 两侧缠绕上银链,并将铲 形的银板插入额前发 中.上身穿交领对襟中长 的黑布衣,衣襟饰有红边 和绣有卷 草图案,下穿黑色短裤, 小腿套腿套:系腰的白布 带上还要用瑶锦带扎紧, 戴多个项圈和银链。
坳瑶妇女

.妇女服饰 盘瑶居住地区广阔,各地服饰不尽相 同,但服饰色彩较一致,部是蓝靛染成的 青黑色.上面饰以红色织绣或绒球,所包 头帕,不管是圆盘状还是尖头状,大多也 是红、黄女与广西田林盘瑶服饰比较接近,只是头部的 黑头帷顿着一个方向缠绕,不交叉成人字形,外层缠花瑶锦。 胸部的装饰与前者相似,一串缄球镶饰在前胸织绣图案的四 周。所着长裤用瑶锦制成,大髓至膝还裹上层层瑶锦,真是 锦上添花,分外富丽。
较为特殊的是南丹白裤瑶男子的白色灯笼裤,其宽臀紧腿,造型奇特

瑶族服饰总结

瑶族服饰总结

瑶族服饰总结1. 引言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

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少数民族,瑶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和传统。

其中,瑶族的服饰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瑶族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华丽的装饰和精湛的工艺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本文将对瑶族服饰进行总结,并介绍其特点、分类和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2. 瑶族服饰的特点瑶族服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1 独特的风格瑶族服饰的独特风格是其最鲜明的特点之一。

瑶族服饰以鲜艳的色彩、繁复的图案和精致的细节著称。

无论男女老少,在各种场合和活动中,瑶族人都能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2.2 华丽的装饰瑶族服饰注重装饰效果,以华丽的装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服饰上常常镶嵌有金银丝、珠子、绣线等装饰物,使整体效果更加华丽和美观。

2.3 精湛的工艺瑶族服饰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和精湛的手工技艺。

从选材到编织,再到刺绣和装饰,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工匠们的精心制作。

正是这种精湛的工艺,使得瑶族服饰成为了艺术品和工艺品的典范。

3. 瑶族服饰的分类根据用途和场合的不同,瑶族服饰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主要类别的介绍:3.1 传统婚礼服饰瑶族的传统婚礼是一个重要的仪式,在婚礼中,瑶族服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传统婚礼服饰以红色为主,寓意喜庆和幸福。

配饰方面,头饰、项链、手镯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3.2 节日盛装瑶族人重视节日,节日时会穿上盛装庆祝。

节日盛装通常采用五彩斑斓的颜色,图案多样,充满了欢乐和喜庆的氛围。

在节日盛装中,常常带有瑶族文化和传统的元素,是瑶族人展示自己的重要方式之一。

3.3 日常服饰瑶族的日常服饰以实用性为主,注重舒适和便捷。

男性常穿长衫或马褂,女性常穿上衣和长裙。

由于日常服饰并不需要过多的装饰和细节,因此相对而言工艺要求较低,但仍然保持了瑶族服饰的基本特点。

4. 传承和发展瑶族服饰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变迁,瑶族服饰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吸收和融入新的元素和设计。

瑶族服饰

瑶族服饰

贺州瑶族服饰内容描述无标题广西贺州市地处湘、粤、桂边境五岭余脉山区,是中国瑶族的主要聚居区,全市有瑶族26万余人,占中国瑶族人口十分之一。

史籍记载早在唐宋时期贺州就是瑶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

具有鲜明瑶族特征的贺州瑶族服饰,在整个中国瑶族服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丰富多彩的贺州瑶族服饰是中国服饰文化的一个缩影,发掘、抢救、保护贺州瑶族服饰文化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

贺州瑶族服饰分为过山瑶、土瑶、平地瑶三大类,其中过山瑶服饰以头饰区分就分为尖头、平头、包帕三类七种之多,象尖头就分为塔式、斜形、小尖头三种;平头有包锦、缠纱二种;包帕分为单帕、重帕;呈现出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特征。

贺州瑶族服饰用其独特的图案表达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大量动物纹饰和植物花纹,反映了瑶族从渔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过渡,大量人形纹及“万”字纹,体现了瑶族的原始宗教崇拜和中国的道、佛文化对瑶族的深刻影响。

贺州瑶族服饰还反映了瑶族人民的年龄、婚否、爱情及社会的特定地位。

贺州瑶族服饰保护项目,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在瑶族聚居地普及推广瑶族服饰文化,培养瑶族服饰文化传承人,以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

基本内容无标题贺州瑶族的服饰样式之多,装束之奇特,同一支系而又服饰各异,为国内其他瑶族地区之少见。

据普查统计,按支系分为三大类,即平地瑶服饰、土瑶服饰、过山瑶服饰,而过山瑶服饰最为复杂,以妇女头饰为例,分为尖头、平头和包帕三类七种。

其中尖头类分为塔形、斜形、小尖头三种;平头分为包锦平头和缠纱平头;包帕分为单帕和重帕。

土瑶,自称“阴地棉”,人口7000余人,居住在八步区沙田、鹅塘两镇的明梅、大明、槽碓、金竹、新民、狮东等村的24条山冲,定居贺州近600年,属于瑶族中较原始的支系,保持着独特的习俗和社会结构。

女子穿黑色长衣,旧时穿紧身短裤,裤脚绣有图案,扎毛巾以作脚绑。

女子头饰用桐木皮制成,木帽上覆盖的毛巾上绣有情人的情歌。

瑶族服饰调研报告

瑶族服饰调研报告

瑶族服饰调研报告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云南、贵州、湖南等地。

瑶族的服饰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瑶族服饰的特点和变化。

首先,瑶族的男性传统服饰主要包括头巾、衣袍、束腰、裤子等。

瑶族男性喜欢用白色头巾,有的头巾上还绣有花纹,寓意吉祥和美好的祝愿。

衣袍通常是长袍式的,颜色鲜艳,多为红色或者蓝色。

束腰是用一条宽腰带固定在衣袍上,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能显示男性的身份地位。

裤子多是宽松的,方便活动。

女性传统服饰包括头巾、衣袍、裙子和鞋子。

女性头巾多为纺织品制成,绣有各种图案,颜色和样式各异。

衣袍一般为长袍式,也有短袍式的。

颜色上多以红色、紫色和绿色为主,饰有各种刺绣,如花、鸟、兽等。

裙子分为长裙和短裙,常使用丝绸或者布料制作,颜色丰富多样。

鞋子是用布料制成,有的还会绣上花纹。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影响,瑶族服饰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瑶族服饰的样式和材质逐渐丰富多样。

现在的瑶族服饰更加注重细节和装饰,衣袍上的刺绣更加精致,头巾上的花纹更加多样化。

同时,瑶族服饰不再局限于红色和蓝色,还包括了更多的颜色选择,如粉色、黄色、橙色等。

另一方面,瑶族服饰逐渐与现代元素结合,例如在传统服饰上加入了现代的图案或者元素,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总的来说,瑶族服饰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影响,瑶族服饰也在逐渐变化,不仅样式和材质更加丰富多样,而且也与现代元素结合,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更加了解了瑶族服饰的特点和变化,也为传承和发展瑶族文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瑶族的分支众多,语言差异大,有勉语、布努语、拉珈语等多种语言。 1982年,中央民族大学的专家,以26个拉丁字母形式,创造了瑶文,用拉 丁字母来拼写勉语。现在已通用汉语。很多人能同时操壮语、苗语等语言。
瑶族女书
三、服饰
• 瑶族服装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
• 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县瑶寨男子喜 着绣边白裤;广东连南瑶族男子喜留发髻,插以雉毛装饰,并以红布帕包 头。 • 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 胸襟、腰带、裙边饰以色彩斑斓的挑花、刺绣,鲜艳夺目。 • 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 彩色丝带做头饰,风格别致。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
达努节
• “达努”是瑶语,意为“不要忘记”。节日定在农历的五月二十九日。相传这一 天,是瑶族始祖“祖娘”的生日,所以又叫“祖娘节”。 • 传说祖娘叫密洛陀,她曾派三女儿带着谷子到山里垦荒。密洛陀将珍藏的铜鼓送 给三女儿,并帮助她驱逐鸟害,使粮食获得丰收。从此,祖娘的三女儿就在山区 安居乐业,繁衍子孙,成为瑶族。瑶族人民为了纪念密洛陀,就把她的生日定为 “达努节”。 • 过节这天,瑶族村村寨寨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并祭献给祖娘甜米酒和糯米粑粑, 按照传统习俗,家家都要杀鸡宰羊,穿着节日盛装的青年男女约聚在预订的地点, 敲击着象征祖娘遗留下的铜鼓,虔诚地为祖娘祝寿,并祝瑶家人畜两旺,年年丰 收。在表演击鼓的时候,人们还争相给最佳鼓手敬酒祝贺,赐予“鼓王”的美名。 此外还要唱传世的“密洛陀”古歌,跳起欢快的舞蹈,歌颂祖娘的功德。
• 盘王节 • “盘王节”是瑶族最为盛大的节日,节日时间为农历十月十六日。
• 但根据各地瑶族传统习俗和谷物收成、人畜康泰的情况而定,每三五年才 过一次,甚至有的12年过一次。每逢“盘王节”,村寨房舍要打扫干净, 男女老幼梳妆打扮,换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尽欢而散。除此以外,瑶 族还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木莲节(也称祖先节,时间为每 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等。大年初一妇女不串门访亲,不吃青菜,有些还在 门外插一青枝或木牌。正月初三、初五、初六家人不出门。 • 盘王节可以一家一户进行,也可以联户或者同宗同族人集聚进行。但不管 以哪种形式举办,都要杀牲祭祀,设宴款待亲友。节日一般为三天两夜, 也有的长达七天七夜。
花头瑶
茶山瑶
山子瑶
五、文化艺术
• 瑶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 瑶族在远古时代就有了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先秦古籍《山海经》 就有盘瓠神话的原始记录。除盘瓠神话外,反映本民族远古社会 生活的神话,还有《盘古开天地》、《伏羲子妹造人民》等。歌 谣在其文化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源远流长,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有讲述天地万物起源的创世歌;记述民族历史的古歌; 表现劳动生活的狩猎歌和农事季节歌;爱情歌;祭祀用的乐神歌; 赞颂反抗斗争的革命斗争歌等等。其中的《盘王歌》歌词长达 3000多行,歌名多至数十种,为瑶族人民的伟大艺术珍品。此 外,还有史诗般优美的传说、故事、寓言、童话、笑话、谜语、 谚语等。有的述说历史上的不幸遭遇,有的歌颂反抗压迫的起义 斗争;有的揭露封建剥削的残酷;有的歌颂爱情坚贞;有的描述 民族风物等等,展示了瑶族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生活, 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图腾
七、婚俗
爬楼
• 茶山瑶年轻人“爬楼”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 在婚嫁上基本保持着传统习俗。这里生活在大瑶山的茶山瑶,是瑶族的一 个支系,意即住在山上的人。茶山瑶的小伙子为了寻求爱情,至今流行着 的“爬楼”风俗,独具民族风情。茶山瑶村落一般依山傍水,较大而集中, 其住宅均为两层木楼。门面和吊楼部分,雕龙刻凤,涂油抹彩,好似一顶 花轿悬挂山中。清静的吊楼是成年姑娘社交活动的场所。走进吊楼楼的大 门,便会发现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在婚嫁 上基本保持着传统习俗。这里生活在大瑶山的茶山瑶。
• 瑶族音乐、舞蹈与其民间歌谣一样,起源于劳动与宗教。其舞蹈著 名者如长鼓舞、铜鼓舞,系祭祀盘王、密洛陀的大型舞蹈。民间盛 行的舞蹈还有狮舞、草龙舞、花棍舞、上香舞、求师舞、三元舞、 祖公舞、功曹舞、藤拐舞等数十种。《盘王歌》有24种曲牌,唱腔 相当复杂。民间流传的生产歌、酒歌,曲调平缓而喜悦;苦歌、哀 歌曲调悲痛深沉;情歌欢快动人。瑶族的长鼓舞、铜鼓舞已搬上了 舞台,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长鼓舞
打 铜 鼓
• 瑶族的工艺美术有印染、挑花、刺绣、织锦、竹编、雕刻、绘画、打造等, 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其中尤以蜡染、挑花出名。
瑶 族 刺 绣 上 的 象 形
六、宗教信仰
• 瑶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些地区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 或图腾崇拜占有一定地位;有些地区则主要信奉巫教和道教。道 教对瑶族影响很大,凡属丧葬一套祭祀仪式,基本上按道教法旨 进行,只是其中掺杂了一些民族原始宗教的内容。瑶族同胞认为 龙犬是自己的祖先,在重大节日时都是先有犬上桌舔食后方能食 用。 • 相传在远古时代,两个大王之间互相打仗,其中一大王下诏,如 杀死对方者将女儿许配给他,瑶族的祖先将诏文揭下,深夜潜入 军中将那大王头颅咬下。许诺的大王不好反悔,却又认为这是一 只犬,于是要求他们隐居深山。瑶族的祖先带着大王的女儿来到 四面环山之地,不料,深夜瑶族的祖先竟由犬变成人,二人结为 夫妻。后发展为千户人家,此地被后人称为千家峒。
• 节日期间,瑶族人民杀鸡宰鸭,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汇集一起,首先 祭祀盘王,唱盘王歌,跳起黄泥鼓舞和长鼓舞,追念先祖功德,歌颂先祖 英勇奋斗精神。其次,欢庆丰收,酬谢盘王,尽情欢乐。与此同时,男女 青年则开展对歌活动,抓住良机择意中人。有的地方还要打花棍、放花炮 及请戏班子唱戏等。 • 盘王节仪式由4名正师公主持,各司其职,还愿师、祭兵师、赏兵师、五谷 师,每人1名助手,共8人,此外还有4名歌娘歌师、6名童男童女、1名长 鼓艺人和唢呐乐队参与盘王节。其传承方式以师承和家传为主。 • 其仪式主要分两大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请圣、排位、上光、招禾、还 愿、谢圣”,整个仪式中唢呐乐队全程伴奏,师公跳《盘王舞》(《铜铃 舞》、《出兵收兵舞》、《约标舞》、《祭兵舞》、《捉龟舞》等);第 二部分是请瑶族的祖先神和全族人前来“流乐”,流乐的瑶语意思是玩乐。 这是盘王节的主要部分,恭请瑶族各路祖先神参加盘王节的各种文艺娱乐 活动,吟唱表现瑶族神话、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内 容的历史长诗《盘王大歌》。流乐仪式一般要举行一天一夜。
广西瑶族服饰、风俗文化研究
服装141 韩越、曾静
一、民族概况
• 瑶族(狭义)祖先为盘瓠,居住地区多为亚热带,海拔多在1000至2000米 之间,村寨坐落周围,竹木叠翠,风景秀丽。因生产方式、居住、服饰和 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有“茶山瑶”、“盘瑶”、“山子 瑶”、“顶板瑶”、“花篮瑶”、“过山瑶”、“白裤瑶”、“红瑶”、 “蓝靛瑶”、“八排瑶”、“平地瑶”、“坳瑶”等别称。
讨寮皈节
• 讨寮皈节,意译是逃脱凶恶的菩萨。此节分两段,第一次是农历七月初二 在茅勒举行,这一带的瑶民要过了这个节日,才吃黄瓜和白瓜。传说宋朝 末年,当地瑶民的祖先在江西吉安田卢地带,遭到当地赵、鲁二督统镇压。 七月初二,有些孕妇逃到鹅颈大丘的黄瓜和白瓜丛中,哀求饶命,才幸免 于死。因而起誓:永传后代,要越过七月初二,才能吃黄瓜和白瓜,违者 子孙不昌。第二次是农历七月初八至初十,在小沙江举行,传说清朝雍正 元年(1723),当地一豪绅追赶麻洞瑶族四姓六姐妹而引起反抗,豪绅却 谎报瑶民谋反,请求清兵镇压。瑶民先后在今大沙江和小沙江奋战后退至 麻塘山居险而守清兵只好议和。当时瑶民把战地称作大杀光和小杀光,以 后为求民族团结,才改名大沙江、小沙江。如今节日里,瑶民都盛装,到 集会地点尽情欢乐,周围汉人,也参与同乐,人们赶集聚会,青年男女赛 歌对舞、谈情说爱,充满喜庆气氛。 • 瑶族的节日比较多,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干巴节、新米节、 目莲节等,盘王节(又叫达努节或瑶年)是最大的节日。瑶族人民喜爱唱 歌,每逢节日或喜庆,都要唱起嘹亮动人的歌谣。
• 嫁女又嫁郎
• 金秀瑶族自治县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境内因汇聚着盘瑶、花蓝 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等5个支系的瑶族而被称为“世界瑶族之乡”。 已故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大瑶山的瑶族是全国支系较多, 民俗表现最为典型的。目前世界人类研究的两个民族热点,其中就有瑶族。 世界瑶族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研究中心在金秀。”瑶族群众在生活 中形成了深厚质朴、绚丽多彩的瑶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瑶家婚嫁礼仪,涵 盖了瑶族丰富。盘瑶婚期大多在秋收之后,春节之前,分“嫁女”和“嫁 郎”两种。举行正式婚礼之前,必须经过择偶、提亲、订婚等过程。婚宴 “正酒”三餐,“偏酒”(早餐、宵夜)六餐。第四日早上亲客告辞,男 家各送一份“奶头礼”(亦谓小源礼),即:送岳父母猪腿各八至九公斤, 其它猪肉四到五公斤。第四或第五天,夫妻回门住一宿,同回后方圆房。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 云南、广东、贵州等省。与南越族原住居民有深远关系。 • 广义瑶族:包括瑶族和畲族,都有盘王图腾及盘、蓝、雷、钟四大姓,相 同,一些语词相同,而且自古来畲族也自称山瑶、瑶家、瑶人等,因此, 彼此是广义瑶族的不同支系。
二、语言
• 瑶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 族——瑶语支,部分属苗语支,少部分属壮侗语族。由于长期与汉、壮、 傣族杂居,瑶族人都会说汉话,有的还会说壮话和傣话。
白 裤 瑶
番 瑶
盘 族
金秀花篮瑶
蓝靛瑶
茶 山 瑶
蓝靛瑶
红瑶
四、头饰
• 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 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彩色丝带做头 饰,风格别致。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 饰上就可以区别。 • 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
板瑶
盘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