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吸虫--日本血吸虫

合集下载

第三章吸虫--日本血吸虫

第三章吸虫--日本血吸虫

第三章吸虫第五节日本血吸虫一、学时分配:2学时。

二、教学大纲要求【掌握】1、寄生人体的种类:我国常见的种类——日本血吸虫。

2、日本血吸虫成虫主要形态特点及与其他吸虫的主要区别。

3、日本血吸虫虫卵及尾蚴的特点。

4、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部位、虫卵去路、中间宿主、感染方式。

5、日本血吸虫虫卵的致病机理。

6、血吸虫病的各种病原学学诊断方法的原理、意义。

【熟悉】1、童虫在人体内的移行。

2、虫卵肉芽肿的致病作用、引起的主要临床症状、急性期、慢性期。

3、血吸虫感染中伴随免疫的特点。

4、血吸虫病的流行分布与环节。

5、血吸虫病的防治原则。

【了解】1、虫体在钉螺体内的发育。

2、尾蚴性皮炎。

3、血吸虫感染中免疫逃避的机理。

4、血吸虫病的各种免疫学诊断方法的原理、意义。

5、钉螺孳生地类型。

6、综合性防治措施的意义。

三、主要教学内容裂体吸虫隶属于裂体科裂体属,成虫寄生于人及其他哺乳动物的静脉血管内,亦称血吸虫或住血吸虫。

寄生人体的血吸虫以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引起的血吸虫病流行范围最广,危害最大。

此外,还有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和马来血吸虫寄生人体的报道。

血吸虫病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即通常所说的血吸虫病。

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在形态、生理和生活史等方面和其他人体吸虫有不同特点:1.雌雄异体2.成虫在血管(肠系膜静脉或膀胱静脉丛)寄生,虫卵从粪或尿中排出3.尾蚴尾部分叉,在水中经皮肤侵入宿主4.生活史中无雷蚴和囊蚴阶段一、形态1.成虫:雌雄异体,虫体呈圆柱形,口、腹吸盘位于虫体前端。

(1)雄虫:乳白色,长10-20㎜,宽0.5-0.55㎜,背腹扁平,自腹吸盘以下虫体两侧向腹面卷曲形成的沟槽称为抱雌沟。

(2)雌虫:前细后粗。

虫体长20-25㎜,宽0.1-0.3㎜,,腹吸盘大于口吸盘,但不及雄虫明显。

虫体因肠管内含较多红细胞消化后残留物而呈灰褐色。

雌虫常居留于抱雌沟内,与雄虫呈合抱状态。

日本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
潜伏期40天左右(2周~3月)
l.发热
• 均有发热,热度高低及持续时间与感染程度相关。 • 发热期限短者仅2周,大多数为1个月左右,重型患
者发热可长达数月。
三、临床表现
(一)急性血吸虫病
2.过敏反应
1/3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全身淋巴结轻度 肿大等。
3.腹部症状
1/2有腹痛、腹泻,有时腹泻与便秘交替。仅10% 有脓血便。重型患者腹部有压痛与柔韧感,有腹 水形成。
2.流行环节:
⑴ 传染源:病人、病畜及野生动物:
⑵ 传播途径:经皮肤、经口;(生产或生活用水) ⑶ 易感人群:
3 . 流行因素
六流行
自然因素: 地理环境、温度、雨量、水源 等与钉螺孳生有关的因素。
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条件、生活方式、 环境卫生及农田水利建设等。 水网型(平原水网型):钉螺面积占7.9%
吸虫
( Trematoda )
医学蠕虫学
Medical helminthology
线形动物门
蠕 棘头动物门 虫
扁形动物门 绦虫纲
吸虫纲
单殖目 复殖目 盾殖目
吸虫概述
一、形态(morphology)
1.外形:
扁平、叶状、舌状,有口、腹吸盘
2.消化系统:
由口、咽、食道和肠支组成; 肠支未端为盲端。
二、生活史: 世代交替:无性世代与有性世代
2.腹水型:约占25% 腹水可长期在中等量以下
3.结肠肉芽肿型:
病程3-6年以上,亦有10年者。 腹痛,腹泻、便秘或二者交替出现,时有血便、黏液脓 血便等。左下触及肿块,纤维结肠镜下见息肉等病变。
4.侏儒型:现极少见。
四、免 疫
1.先天性免疫力缺乏

蠕虫——吸虫——日本血吸虫

蠕虫——吸虫——日本血吸虫

蠕虫——吸虫——日本血吸虫一、血吸虫寄生在人体的血管内而得名;它引起的疾病为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

是WHO规定的“六大热带病”之一,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二、形态1.成虫:雌雄异体* 2.虫卵:*结构卵壳厚薄均匀,无卵盖,有侧刺内含毛蚴(毛蚴分泌的SEA集中于毛蚴与卵黄膜之间,油滴状,可通过卵壳微孔释出)3.毛蚴具有向光性和向上性,在水中作直线运动(毛蚴孵化)借助顶突和腺细胞的分秘作用,主动钻入钉螺体内4.尾蚴:5. 童虫:尾蚴脱尾后则为童虫6.母胞蚴、子胞蚴7. 钉螺:形似螺丝钉,分为光壳钉螺和肋壳钉螺两种;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

三、生活史人体外阶段人体内阶段水中(钉螺)终(人、牛、羊等)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成虫…卵↑↑↑↑感染移行寄居离体宿主:中间宿主─钉螺终宿主─人保虫宿主─牛、羊、猪、狗、鼠等30多种哺乳动物1.在人体外低渗水、光照(1)在水中:虫卵———————→毛蚴(2) 在钉螺体内:毛蚴→母胞蚴 --→子胞蚴--→尾蚴时间:春天4-5个月,夏天2+个月2.在人体内*(1)尾蚴感染人体方式:人体皮肤接触“疫水”时,尾蚴主动钻入(最快10")(2)童虫在体内的移行过程7天 7天皮下┈┈→肺┈┈→门脉系统3小时(3)成虫寄居部位、营养及寿命部位:肠系膜V(肠系膜上、下V及直肠上V)(3)成虫寄居部位、营养及寿命部位:肠系膜V(肠系膜上、下V及直肠上V)(5)虫卵的发育及去向产卵部位:肠系膜V末梢*发育:初产卵┈┈→成熟卵┈┈→死亡卵*虫卵去向:◇绝大多数沉积于肝、肠组织◇随粪排出(16%)◇异位沉积于肝、肠以外组织(肺、脑)[问题:血吸虫寄生在血管内,其虫卵为什么可随粪排出?]虫卵离体机制:IV型变态反应腹内压成熟虫卵肠系膜炎虫卵脱落分泌SEA 症、坏死肠蠕动到肠腔*条件:只有成熟卵沉积在肠粘膜下端才能离体四、致病1.致病机理(人体内的各个阶段都可对机体造成损害,且都与免疫有关)(1)尾蚴→尾蚴性皮炎(初次不明显,多次接触后严重) I (2)童虫→机械性损伤(对肺尤为严重,常引起咳嗽、•痰中带血)III(3)成虫→①夺取营养→营养不良②机械性刺激→血管内膜炎III(4)*虫卵→虫卵肉芽肿→肝、肠纤维化IVa.虫卵肉芽肿的形成机制SEA →致敏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细胞聚集→纤维化、钙化五、实验诊断六、诊治首选药物:吡喹酮七、流行与传播1.分布:东南亚国家(中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日本);我国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2.疫区分型:①水网型:长江下游的一片冲积平原;钉螺呈网状水系分布,②山丘型:③湖沼型:3.流行环节:①传染源的存在(人、牛、羊等)②中间宿主钉螺的存在③尾蚴侵入人体的机会(七)防治原则“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性防治原则”,①查:◇传染源: 病人,病畜及带虫者◇钉螺②治:群体化疗③灭:◇钉螺(改造环境灭螺、药物灭螺)◇尾蚴(石灰、茶子饼)④管:◇粪(农村使用沼气)◇水⑤防:◇使用防护用具(穿桐油布袜、长统胶鞋、尼龙防护裤,戴手套…等)◇檫防护膏(如:皮避敌)◇口服预防药(吡喹酮40mg/kg qd)⑥宣: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日本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

六种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
• 血吸虫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12个省、市、 血吸虫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12个省、 12个省 自治区,427个县 个县、 自治区,427个县、市; • 属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首,WHO确定的六大热带 属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 五大寄生虫病 WHO确定的六大热带 病之一。 病之一。 • 病人数多,1200万,目前仍有82万。 病人数多,1200万 目前仍有82万 82 • 病情严重、危害性大,经济损失大。 病情严重、危害性大,经济损失大。
成虫期:大量产卵, 成虫期:大量产卵,抗原量及抗体水平急剧上 产生大量的免疫复合物, 升,产生大量的免疫复合物,此时不能被有效地 清除而沉积在血管的基底膜上。 清除而沉积在血管的基底膜上。 主要病变——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 主要病变 即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症状:蛋白尿、水肿及肾功能减退。 症状:蛋白尿、水肿及肾功能减退。
血吸虫感染45天 血吸虫感染45天 45 的兔肝, 的兔肝,肝表面 可见灰白色结节
正常家兔肝 脏,表面光 色均。 滑、色均。
血吸虫卵肉芽肿图 血吸虫卵肉芽肿图
3. 嗜酸性脓肿与何博礼现象 嗜酸性脓肿( 嗜酸性脓肿(图): 日本血吸虫卵在宿主组织内成簇聚集, 日本血吸虫卵在宿主组织内成簇聚集,肉芽肿的 急性期易出现中心坏死、液化, 急性期易出现中心坏死、液化,该病理变化称嗜酸 性脓肿。 性脓肿。 何博礼现象( 何博礼现象(图): 虫卵周围出现许多浆细胞伴以抗原一抗体复合物 沉着且呈放射状,该病理变化称何博礼现象 沉着且呈放射状, HoeppliDhenomenon)。 (HoeppliDhenomenon)。
(二) 虫卵
• • • • 平均89× 平均 ×67µm ; 椭圆形 ; 淡黄色; 淡黄色; 卵壳厚薄均匀,无盖, 卵壳厚薄均匀,无盖,壳一侧有 一侧刺, 一侧刺,表面常附有宿主组织残 留物 ; • 含一毛蚴,毛蚴与壳间常有油滴 含一毛蚴, 状的头腺分泌物

人体寄生虫学日本血吸虫

人体寄生虫学日本血吸虫

吸虫日本血吸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免疫诊断流行防治成虫雌雄异体,常成合抱状态雌虫:暗褐色,因虫体肠管内含有消化或伴消化血液残留物雄虫:乳白色颜色大小消化系统:肠管在腹吸盘背侧分支,体中部汇合,终于盲端生殖系统雄虫:睾丸7个,在腹吸盘后,抱雌沟背侧雌虫:卵巢长椭圆形,位于体中部虫卵大小椭圆形淡黄色卵壳无卵盖,具侧棘成熟卵含1个毛蚴,可溶性卵抗原(SEA)毛蚴梨形或长椭圆形大小有一顶腺和一对头腺体后部有许多生殖腺尾蚴叉尾蚴,由体部及尾部组成,尾部又分尾干和尾叉体前端特化为头器体中后部有5对钻腺,开口于虫体前端雄虫:口吸盘和腹吸盘明显,腹吸盘之后,虫体向两侧延展,并略向腹面卷曲,形成抱雌沟雌虫:口、腹吸盘不明显中间宿主:湖北钉螺(为唯一的中间宿主)寄生部位:门脉-肠系膜静脉异位寄生部位:肺、脑、皮肤、甲状腺等处感染阶段:尾蚴感染途径:直接经皮肤而感染离开人体的阶段及方式:虫卵随粪便排出保虫宿主:哺乳动物,主要是牛、猪成虫寿命:平均约4-5年致病阶段虫卵致病(主要):引起虫卵肉芽肿,是血吸虫的主要病变,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Ⅳ型)尾蚴致病:尾蚴性皮炎(Ⅰ型和Ⅳ型超敏反应)童虫致病:机械损伤、超敏反应(肺部炎症)成虫致病:静脉内膜炎、超敏反应虫卵肉芽肿性成机制肉芽肿的转归:虫卵崩解、破裂或钙化→虫卵周围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肉芽肿发生纤维化→门脉周围出现广泛纤维化→肝脏干线型纤维化免疫复合物致病循环抗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组织(肾小球)引起病变为Ⅲ型超敏反应临床表现急性血吸虫病:发热、腹痛、腹泻、肝脾肿大、黏液血便、粪检血吸虫卵阳性慢性血吸虫病:占90%。

多无明显症状,或有慢性腹泻、黏液血便、肝脾肿大、贫血和消瘦等。

粪检虫卵常为阴性,直肠黏膜活检虫卵阳性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综合症,可分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生型、侏儒型异位血吸虫病:以肺、脑常见抗原虫体代谢、排泄分泌物,表膜,SEA等伴随免疫:血吸虫感染后,活的成虫可使宿主产生获得性免疫,该免疫力对再感染时侵入的童虫具有一定的杀伤力,但不能清除体内原有的成虫,且随着成虫的消失而消失效应机制:主要是抗体(IgG、IgE)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ADCC)临床表现、疫水接触史病原学检查虫卵或毛蚴确诊粪便直接涂片法浓集法:尼龙绢袋集卵法毛蚴孵化法:检出率高直肠黏膜活检:适用于慢性期和晚期病人慢性和晚期病人粪检难以查到虫卵免疫学检测:检测抗体或循环抗原环卵沉淀试验:虫卵出现泡状沉淀物,或细长卷曲沉淀物,则为阳性分子生物学检测:PCR、DNA探针、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影像学检查:B超、CT血常规:急性期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流行区类型湖沼型山区丘陵型平原水网型流行环节传染源:感染者、家畜及野生哺乳动物传播途径:①虫卵入水②钉螺孳生③接触疫水易感人群:均易感不同阶段抗原不同控制传染源:选用药物吡喹酮切断传播途径:灭螺,管理粪便、安全用水保护易感者终宿主:人虫卵的去路穿过肠壁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虫卵随血流回肝,在肝脏沉着,死亡钙化虫卵在肠壁沉积钙化死亡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交替进行血吸虫属于WHO规定的六大热带病和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我国五大寄生虫病:钩虫、丝虫、血吸虫、疟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

日本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

三 致 病
Pathogensis
致病阶段有:
尾蚴
虫卵
童虫
成虫
3.1 尾蚴致病
1、尾蚴 :尾蚴性皮炎为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
病理表现:侵入宿主皮肤后数小时出现粟粒至黄 豆大小的丘疹或荨麻疹,伴有瘙痒,数小时至2~3 天内消失。
3.2 童虫致病
移行至肺时,可引起肺组织点状出血及白细 胞浸润,病灶的范围、多少与感染程度成正比, 重度感染可发生出血性肺炎——童虫性肺炎。 由童虫毒素、代谢产物或死亡后分解的蛋白 所致的变态反应。
毛 蚴
胞 蚴 (2代)
侵入 尾 皮肤

童 虫
成 虫
门脉-肠系膜V.系统 肝内门脉系统
小静脉 淋巴系统 右心 肺
左心
体循环
2.3 尾蚴钻入皮肤的过程
1. Penetration of the skin by cercariae 2. Migration and maturation of immature worms 3. Damage by eggs in tissue
虫卵在不同浓度盐水中的孵化率
盐水浓度(%)孵化率(%) 盐水浓度(%)孵化率(%)
清水 0.2 0.5 100.0 100.0 60.0 0.8 1.0 1.2 7.5 1.8 0
虫卵在1.2%以下的盐水中,活力一般不受影响,在3.5~4.3% 的盐水中24小时内死亡;在5%的盐水中迅速死亡。
3 毛蚴
4 胞蚴
左:母胞蚴
右:子胞蚴
毛蚴侵入钉螺头足部,在其附近血淋巴中48h内即成为胞蚴。胞蚴 为一袋形体,两端较钝圆而透明。体内含许多胚细胞及由胚细胞增 生而成的胚团,再逐渐形成子胞蚴。子胞蚴脱离母胞蚴后,体内胚 团陆续分裂,分批形成尾蚴。尾蚴成熟后,穿破子胞蚴的体壁,利 用头器附近的逸出腺,溶解螺体组织而逸出到水中。

日本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
体部:体部长100-150微米,宽40-66微米,平均长125微米,宽49微米。体部的前部有一个不明显的口吸盘,其后方有一个口,口的背侧是一个梨形的头腺,开口在口内。由口向下通到一根细长的末端略分叉的肠管里,肠管的末端是一个盲管。在体部后四分之一的地方有一个明显的腹吸盘。子腹吸盘的左右两侧和肠管之间有五对单细胞腺,即穿入腺。在腹吸盘的前方有两对,称前腺,嗜酸性染色;在腹吸盘的后面有三对,称后腺,嗜盐基性染色。由每个腺体各发出一根细的管子,开口在体部前端的左右两侧,开口处附近有小棘。
日本征结构
参与人:尤士蕾,王杨,王翔
小型个体,雄虫粗短,体表基本光滑或仅有极小的棘。睾丸7个,排为一行;雌虫较雄虫细长,前端细小,后端粗圆。有卵巢一个,长圆形。子宫颈长,其中含有50个以上的虫卵,虫卵椭圆形,淡黄色,卵无盖。体呈紫色。
结构:雄虫口吸盘和腹吸盘各一个,口吸盘在前端,腹吸盘在后端,腹吸盘略后于口吸盘,突出如杯状。自腹吸盘以后,虫体两侧向腹侧内褶,形成抱雌沟,雄虫停留其中,呈合抱状态。雌虫口吸盘与腹吸盘等大,卵巢于输卵管中。
【1】现代寄生虫学
【2】医学寄生虫学
【1】人体寄生虫学
三.日本血吸虫流行期间状况
参与人:石岱义,严聪聪,尹诗
血吸虫病流行于长江流域以南的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上海,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等省市地区。解放前血吸虫病是一种瘟疫,成千上万的人被夺去生命。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有效防治,血吸虫病基本上得到了控制,有些地方还消灭了血吸虫病,然最近几年来由于血吸虫病防治有所松懈。血吸虫病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有泛滥之势,《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2年披露,我国南方12个血吸虫流行省(自治区,直辖市),有427个流行县(市,区)流行总人口为6453万人,全国共有血吸虫病人81万人,其中晚期病人26046人;疫情最重的湖南省血吸虫病人达二十一万人之多,环洞庭湖的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是湖南省最大的疫区。据了解,血吸虫病疫区的扩大,全国患血吸虫病的人数也有所增加,专家估计,实际患病人数已达100万,防治形势非常严峻。专家认为,中国南方血吸虫病疫情是否向北方扩散,并在北方局部发生危害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

5、日本血吸虫(附:尾蚴性皮炎)

5、日本血吸虫(附:尾蚴性皮炎)

d. 剪去塑料管两端,将血清挤在载玻片上镜检。
虫卵周围出现条束状、指状、泡状的白色絮样沉淀
为阳性反应。
精选完整ppt课件
30
(3) 尾蚴膜试验: 原理、方法同环卵沉淀试验。
(4) 对流免疫电泳试验: (5) IHA IFA ELISA 五、流行:
日本血吸虫分布于中国、日本、菲律宾及印度 尼西亚等亚洲东部国家。在我国分布于长江流域及 长江以南的十三个省、市、自治区。台湾有日本血 吸虫的动物感染,尚t课件
24
由于肠壁大量纤维化,使肠道消化、吸收 功能发生障碍,致不规则腹泻、便秘。
由于肠壁大量纤维化,虫卵难以破溃入肠 腔。故90%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很难在粪便中查 到虫卵。
精选完整ppt课件
25
人体感染血吸虫后,可发生两类获得性免疫 反应:一是对沉积在组织内的虫卵反应,就是本 病的免疫病理过程;另一是童虫或成虫诱导的抗 再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反应,即伴随免疫。
我国历代医书中所记载的“蛊症”、“蛊胀 病”,有些就是血吸虫病。
精选完整ppt课件
3
然而,首次发现日本血吸虫成虫,是1905年, Catto在新加坡解剖一例死于霍乱的福建籍华侨 的尸体时,在肠系膜静脉中查获。同年,Logan 在湖南常德县一名18岁的男性农民的粪便中首次 检出日本血吸虫卵。
根据解放初期的调查,此病流行于长江流域 及以南的十三个省,估计有患者1千多万人,受 此病威胁的人口在1亿以上。解放后,开展了大 规模的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控制了流行,取得了 巨大的成绩。但近年又严重的流行。
20
3.虫卵的致病: (1) 急性期:
常见于无免疫力的人群,初次感染或慢性病人 再次大量感染尾蚴,发病多在成虫开始产卵之后, 卵内毛蚴分泌酶及可溶性Ag物质从卵壳释出,引起 虫卵周围组织炎症,坏死,从而在肝脏和肠壁形成 大量的嗜酸性脓肿——即急性虫卵结节:以日本血 吸虫卵为中心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坏死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吸虫第五节日本血吸虫一、学时分配:2学时。

二、教学大纲要求【掌握】1、寄生人体的种类:我国常见的种类——日本血吸虫。

2、日本血吸虫成虫主要形态特点及与其他吸虫的主要区别。

3、日本血吸虫虫卵及尾蚴的特点。

4、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部位、虫卵去路、中间宿主、感染方式。

5、日本血吸虫虫卵的致病机理。

6、血吸虫病的各种病原学学诊断方法的原理、意义。

【熟悉】1、童虫在人体内的移行。

2、虫卵肉芽肿的致病作用、引起的主要临床症状、急性期、慢性期。

3、血吸虫感染中伴随免疫的特点。

4、血吸虫病的流行分布与环节。

5、血吸虫病的防治原则。

【了解】1、虫体在钉螺体内的发育。

2、尾蚴性皮炎。

3、血吸虫感染中免疫逃避的机理。

4、血吸虫病的各种免疫学诊断方法的原理、意义。

5、钉螺孳生地类型。

6、综合性防治措施的意义。

三、主要教学内容裂体吸虫隶属于裂体科裂体属,成虫寄生于人及其他哺乳动物的静脉血管内,亦称血吸虫或住血吸虫。

寄生人体的血吸虫以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引起的血吸虫病流行范围最广,危害最大。

此外,还有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和马来血吸虫寄生人体的报道。

血吸虫病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即通常所说的血吸虫病。

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在形态、生理和生活史等方面和其他人体吸虫有不同特点:1.雌雄异体2.成虫在血管(肠系膜静脉或膀胱静脉丛)寄生,虫卵从粪或尿中排出3.尾蚴尾部分叉,在水中经皮肤侵入宿主4.生活史中无雷蚴和囊蚴阶段一、形态1.成虫:雌雄异体,虫体呈圆柱形,口、腹吸盘位于虫体前端。

(1)雄虫:乳白色,长10-20㎜,宽0.5-0.55㎜,背腹扁平,自腹吸盘以下虫体两侧向腹面卷曲形成的沟槽称为抱雌沟。

(2)雌虫:前细后粗。

虫体长20-25㎜,宽0.1-0.3㎜,,腹吸盘大于口吸盘,但不及雄虫明显。

虫体因肠管内含较多红细胞消化后残留物而呈灰褐色。

雌虫常居留于抱雌沟内,与雄虫呈合抱状态。

(3)消化系统:包括口、食道和肠管。

肠在腹吸盘后分为两支,延至虫体中部之后汇合成单一盲管。

(4)生殖系统:雄虫由睾丸、输出管、输精管、贮精囊、生殖孔组成。

睾丸一般七个,串珠状排列,每个睾丸发出一输出管,汇于输精管,向前通于贮精囊,生殖孔开口于腹吸盘后方。

雌虫生殖系统包括椭圆形卵巢一个,位于虫体中部,由卵巢发出一输卵管,向前与卵黄管汇合于卵模,子宫开口于腹吸盘后方生殖孔,内含虫卵。

(5)排泄系统:由焰细胞、毛细管、集合管、排泄管、及排泄孔组成。

2.虫卵:大小平均为89μm×67μm,椭圆形,淡黄色,卵壳较薄,无卵盖。

卵壳一侧有一小棘,。

成熟虫卵内含一毛蚴。

3.毛蚴:梨形或长椭圆形,左右对称,周身被有纤毛,为其运动器官。

5.尾蚴:属叉尾型,分体部和尾部,尾部又分尾干和尾叉。

体部长筒形,无眼点,口吸盘位于前端,腹吸盘较小,位于体后1/4处,腹吸盘周围有5对左右对称的单细胞腺体,称为钻腺。

二、生活史血吸虫的生活史包括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和成虫等阶段。

终宿主为人或其他哺乳动物,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

感染阶段为尾蚴,人因接触含有尾蚴的水而经皮肤感染。

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或多种哺乳动物的门脉-肠系膜精脉系统,雌虫产卵于肠粘膜下层静脉末梢内,一部分卵经肠壁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

虫卵入水后卵内毛蚴孵出并能侵入钉螺体内,经母胞蚴、子胞蚴的无性繁殖阶段发育成尾蚴,尾蚴逸出螺体并在水的表层运动,当终宿主接触含尾蚴的水(疫水)时可钻入宿主皮肤并脱去体部的皮层和尾部转化为童虫。

穿入静脉或淋巴管的童虫随血液或淋巴液到右心、肺,再到左心运送到全身。

大部分童虫再进入小静脉随血流进入肝内门静脉,虫体在此停留一段时间并继续发育,雌、雄合抱移行到门脉——肠系膜静脉寄居逐渐发育成熟并交配产卵。

通常在人体感染30天后可在粪便中检货虫卵。

每条雌虫日产卵量为10,000-30,000个。

成虫在人体内的寿命一般为2-5年。

血吸虫发育各期的生物学1.成虫产卵及卵的排出:日本血吸虫在肠粘膜下层的静脉末梢交配产卵,每条雌虫日产卵量可达300-3000个,所产的卵大部分沉积在壁血管中,仅小部分因毛蚴分泌物对血管壁的破坏作用和肠的蠕动及腹内压的增加而随破溃的组织落入肠腔并随粪便排出体外。

不能排出的虫卵沉积在局部组织内逐渐死亡钙化。

2.毛蚴的孵化3.血吸虫在螺体内的发育和无性繁殖:毛蚴通过其前端顶突的吸附作用和顶腺分泌的蛋白酶以及毛蚴的交替伸缩运动钻入螺体。

随后毛蚴体表纤毛和外膜消失逐渐发育成母胞蚴,母胞蚴体内的胚细胞增殖、分裂成若干小团形成子胞蚴。

子胞蚴在螺体内移行并分裂发育成尾蚴。

一个毛蚴经此增殖可产生成千上万条尾蚴。

4.在终宿主体内的移行、发育和有性生殖:人体因接触含有尾蚴的疫水而经皮肤感染。

虫体钻入终宿主皮肤后发育成童虫,进入静脉或淋巴管,随血流经右心到肺,再由左心进入大循环,到达肠系膜动脉,穿过毛细血管进入肝门静脉。

成虫在此雌雄合抱后肠系膜静脉和直肠静脉寄居交配产卵。

从尾蚴钻入皮肤到虫体成熟并产卵约需24天。

三、致病血吸虫感染过程中各期均可致病,血吸虫致病是由于不同虫期释放的抗原诱发宿主的免疫应答而出现的一系列免疫病理变化。

1.尾蚴所致的损害:尾蚴钻入人体皮肤后可引起尾蚴性皮炎,表现为尾蚴入侵部位出现的小丘疹。

尾蚴性皮炎属I型和IV型变态反应,在尾蚴侵入皮肤后局部有刺痛痒感觉,继之出现小斑点状红斑和红色丘疹,如反复感染丘疹数量多时可连成丘疹块,如搔破皮肤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病变多发生在手、足、上、下肢等经常接触疫水的部位。

除寄生人体各种血吸虫能引起尾蚴性皮炎外,其他寄生于鸟类或哺乳动物的血吸虫尾蚴侵入人体皮肤后也能引起尾蚴性皮炎。

在我国能引起尾蚴性皮炎的主要是寄生于鸭的毛毕吸虫属吸虫和寄生于牛、羊的东毕吸虫属吸虫的尾蚴,人体内这些尾蚴仅限于在皮肤内寄生,不能发育为成虫。

人群主要在种植水稻、放养牛、鸭时感染。

在我国的稻田区,尾蚴性皮炎又称稻田性皮炎,在国外一些沼泽地区人群常因游泳而引起,称游泳者痒。

2.童虫所致的损害:童虫所经过的器官可因机械性损伤而出现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和点状出血。

3.成虫所致损害:成虫在血管内寄生,利用口、腹吸盘交替吸附血管壁作短距离运动可引起静脉内膜炎。

成虫的代谢产物、分泌、排泄物等可引起免疫复合物变态反应。

4.虫卵所致损害:虫卵是血吸虫病的主要致病因子。

虫卵主要沉着在宿主肝及结肠肠壁等组织,发育成熟后,卵内毛蚴释放可溶性虫卵抗原渗透到宿主组织中,刺激产生各种淋巴因子,引起淋巴系统、巨噬细胞等趋向集中于虫卵周围,形成虫卵肉芽肿。

虫卵肉芽肿的形成有利于避免局部或全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加剧,但又可不断破坏肝、肠组织结构,引起慢性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虫卵在宿主组织内聚集,肉芽肿的急性期易液化而形成嗜酸性脓肿,在虫卵周围出现许多浆细胞并拌有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着,称为何博礼现象。

卵内毛蚴死亡后肉芽肿缩小,虫卵消失而纤维化,在肝脏因广泛纤维化而导致肝脾型血吸虫病,表现为肝脾肿大,腹壁、食道及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及腹水等症状。

四、临床表现1.急性血吸虫病初次感染者或慢性病人再次大量感染尾蚴后发生。

多数于感染5-8周后出现症状,此时正是成虫大量产卵,卵内毛蚴释放大量抗原的时候,抗原过剩时可与血液中特异性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血清病样综合征。

少数病例潜伏期较短,此时的临床症状可能由童虫引起。

临床表现为畏汗、发热、多汗、淋巴结及肝肿大、辅胀、腹泻等。

2.慢性血吸虫病:急性期症状消失而未经病原治疗者或反复轻度感染而获得免疫力的患者可表现,分为无症状和有症状两类。

无症状者肝功能正常,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慢性腹泻或痢疾,症状呈间歇性出现,一般为肝肿大。

肝功能方面丙种球蛋白增高。

3.晚期血吸虫病:指出现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综合征,严重生长发育障碍或结肠显著肉芽肿性增殖的血吸虫病患者。

根据主要临床表现,我国将晚期血吸虫病分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和侏儒型四种。

我国血吸虫病患者并发乙型肝炎的比率比较高。

4.异位血吸虫病童虫在门脉系统以外的静脉内寄生并发育为成虫,也可引起虫卵肉芽肿反应,由此造成的损害即为异位损害或异位血吸虫病。

人体常见异位损害部位在脑和肺。

五、血吸虫感染的免疫1.抗原:血吸虫抗原的化学成分包括多肽、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和多糖等,可诱发宿主产生各种免疫应答,其结果是诱发病理反应或获得性免疫。

其中,活虫体排放到宿主体液内的大分子微粒,主要是排泄分泌物或脱落物中具有抗原特征,并且能被血清免疫学实验证明的物质称为循环抗原。

循环抗原可提示活虫存在,可作为诊断和疗效考核的依据。

2。

获得性免疫:宿主感染血吸虫后对再感染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抵抗力(获得性免疫),主要表现为对再次入侵的童虫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而对原发感染的成虫不起杀伤作用,这种原发感染继续存在而对再感染具有一定免疫力的现象称为“伴随免疫”,这是因为原发感染虫体表面结合有宿主的抗原,逃避了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

伴随免疫反应了血吸虫对宿主的适应性,是一种宿主免疫效应与血吸虫逃避宿主免疫之间动态平衡的结果。

血吸虫感染的获得性免疫具有年龄依赖性,再感染和再感染强度随年龄增大而降低,获得性免疫还可因接种血吸虫疫苗而产生。

3。

血吸虫的免疫逃避:血吸虫能在宿主体内长期生存,表明血吸虫具有逃避宿主免疫系统攻击的能力。

这是血吸虫与宿主长期共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血吸虫免疫逃避的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有“抗原伪装”和“抗原模拟”假说、“表面受体”假说等机制。

六、诊断:(一)病原学诊断病原学诊断是确诊血吸虫病的依据。

1.粪便直接涂片法:此法简单,但虫卵检出率低,适用于重感染病人和急性感染病人。

2.毛蚴孵化法:此法利用虫卵中的毛蚴在适宜条件下可孵出并能在水中运动而直接观察,检出率较高。

3.透明法:甘油有透明作用,从而使粪便涂片薄膜透明,便于发现虫卵,并可作虫卵计数,感染度可用每克粪量的虫卵数来表示。

4.肠镜活组织检查:在慢性及晚期患者粪便中常不能直接找到虫卵,应用此法可发现沉积于肠粘膜内的虫卵。

发现的虫卵有死卵、活卵之分,对未经治疗的病人发现任何虫卵都有参考价值,而对有治疗史的病人则需发现活卵才有参考价值。

(二)疫学诊断:1.检测抗体(1)环卵沉淀试验:以血吸虫虫卵为抗原,与待检血清共同孵育一段时间后,若在虫卵周围出现特殊的复合沉淀物即为阳性反应。

可作为疗效考核、流行病学调查及检测疫情等用。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将待测抗体结合到固相载体上,再通过免疫酶的结合和底物染色过程,利用免疫反应中抗原-抗体的高度特异性和酶促反应的高度敏感性对抗体进行检测。

除常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外,还发展了多项改良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如聚氯乙烯薄膜快速ELISA、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等,可用比色计或目测法判断结果,可用于辅助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