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深层文化意蕴探析

合集下载

《白鹿原》的文化底蕴

《白鹿原》的文化底蕴

《白鹿原》的文化底蕴《白鹿原》是一部以陕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白家家族的兴衰与现代化进程的小说。

小说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深刻、多样,既有陕北乡村文化的特色,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政治思潮和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

本文从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变革和文学特色四个角度,探讨《白鹿原》的文化底蕴。

一、传统文化《白鹿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陕北的乡土文化。

小说中描绘的白家家族,其家规家训、教育制度、家族祭祀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其次,小说中的陕北方言也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方言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符号之一。

《白鹿原》中所采用的陕北方言正是代表了汉语方言文化中的一种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

二、历史背景小说背景设定在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的一个长达五十余年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变革最为频繁、矛盾最为尖锐的一个阶段。

《白鹿原》恰恰反映了这一历史背景。

小说中的角色都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通过他们的经历,读者可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当时中国的历史进程。

同时,小说也展现了当时社会中的不同群体之间的斗争和矛盾。

三、社会变革《白鹿原》所描绘的社会变革主要是现代化进程。

小说中的白家家族和陈家滩等村落社区都经历了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

工业、商业、政治等方面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小说中的白鹿人群是从中国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过程的缩影。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矛盾,但最终白家家族、陈家滩社区和身处其中的部分人物终于迈向了现代化与现代思想。

四、文学特色《白鹿原》在文学特色方面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小说的语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也体现着写作风格的特点。

作者鲁迅曾评价《白鹿原》为“最具张力的乡土小说之一”。

此外,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也有独特之处。

虽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过多,但这些形象都是精细而深刻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背景。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白鹿原》是中国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关中乡土为背景,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关中地区的农民生活和传统民俗。

在小说中,作者对关中民俗和农民生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展现了一种复杂的态度和思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和思考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中民俗在《白鹿原》中呈现出一种丰富多样的态度。

小说中描述了关中地区特有的祭祀活动、婚嫁习俗、民间传说等一系列民俗风情。

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些传统习俗的细节和情感,展现了对关中民俗的热爱和尊重。

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元宵篝火、神像祭扫等关中民俗活动,表现出对这些传统的情感和情怀。

小说中也对关中民俗进行了批评和反思,揭示了其中的不合理性和弊端。

作者通过对人际关系、家族观念等方面的描述,表现了对关中民俗中某些陈旧观念和行为的质疑和否定。

这种态度的复杂性使得小说中的关中民俗形象更加真实和立体。

作者通过对关中民俗的赞美和质疑,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索。

在小说中,作者对关中民俗的描绘既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又表现出对传统文化中存在问题的关注和批评。

通过对关中民俗的展现,作者引领读者反思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并未简单将传统文化美化和夸大,而是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审视其中的问题,指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

这种复杂的态度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索,使得小说中的关中民俗形象更加饱满和深刻。

小说中对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也反映了对人性和时代精神的思考。

在《白鹿原》中,作者通过对关中民俗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作者以一种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关中人的情感和性格,表现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理解。

作者也通过对关中民俗的描述,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小说中所展现的关中民俗,既有个体的情感表达,也代表了整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内涵。

这种复杂态度体现了作者对人性和时代精神的深刻思考,使得小说中的关中民俗形象更加生动和丰富。

《白鹿原》中的乡土文化表达

《白鹿原》中的乡土文化表达

白鹿原中的乡土文化表达《白鹿原》是中国著名作家陈忠实所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讲述晋北平原一个地主家族从清末到建国初期的故事,展现了乡土文化在其中的丰富表达。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白鹿原》中的乡土文化表达。

一、地理环境与物质生活《白鹿原》发生在中国晋北平原的农村地区,在小说中详细描写了当时农村的地理环境和物质生活,反映了乡土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在小说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广袤而肥沃的平原土地对人们精神世界与情感体验产生的影响。

二、家族观念与传统价值《白鹿原》以陈忠实自家历史为基础,强调了家族观念在当地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小说通过多代人物之间错综复杂而充满血缘纠葛的关系,展现了传统家族观念对于个人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在这里,亲情、尊严和荣誉更加凸显了当地乡土文化的特点。

三、宗教信仰与民俗风情《白鹿原》中还反映了晋北地区特有的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

小说中描绘了人们对于神明的崇拜、庙会传统的热闹场景以及乡村道德观念等等,展现出晋北地区独特而深厚的民俗文化。

四、语言表达与方言特色作者巧妙地运用方言来表达角色之间的交流,体现了当地普通百姓直接而真实的生活状态。

通过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那个时代普通农民生活中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五、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白鹿原》跨越了几十年时间,通过描绘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和演变带来的改变,呈现出人们生活模式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改变与演进。

小说中揭示了乡土文化在现代时代背景下的消退,以及城市与乡村之间巨大的差距和矛盾。

综上所述,《白鹿原》通过多个方面的描写和展示,全面而深入地表达了乡土文化对晋北地区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这一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成为小说中既具有独特性又富有代表性的重要元素,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加贴近真实的生活体验。

《白鹿原》在形式和内容中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

《白鹿原》在形式和内容中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

《白鹿原》在形式和内容中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摘要: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因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而获得茅盾文学奖。

小说的文化内涵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是都是值得称道的。

从形式上看,作者陈忠实是在以一种文化的视角来写历史的本来面目,即以文化的复杂状况来展示历史。

纵观全书,我们会发现制约和影响白鹿原这块土地上的人物行为的恰恰是这样一些中国传统的文化因素,即宗法观念、性、权势和宿命预言,小说的情节是在这些不同角色,不同色彩的文化推动下得以发展的,也正是这些千百年来所积淀的文化底蕴在推动着那些家族,乃至整个民族生生不息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白鹿原;文化内涵一、从形式上看,作者陈忠实是在以一种文化的视角来写历史的本来面目记得陈忠实曾经说过:“创作是作家的生命体验和艺术体验的一种展示。

一百个作家就有一百个独特的艺术体验。

所以社会才呈现多种流派的主义的姹紫嫣红的景象。

”作家要深入生活,直接到基层去体验、感受生活。

这揭示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反映了作家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那时候提倡的是作家直接到生活的某一具体场地去深入体验,比如到农村、到大工厂、大工地,现在仍有一部分作家这么做,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白鹿原》就是很好的作家的生命体验和艺术体验种的展示。

(一)人物凝聚白鹿原宗法文化古老的白鹿原伫立在关中平原上,是那样的古朴。

在这块宁静的土地上,从清末民国到建国五十多年来,一阵阵时代的狂风暴雨掠过白鹿原。

它经历了一次次震荡与恢复,而且使白鹿原的人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

作者摆脱了以简单阶级图解人物,以阶级斗争揭示人类的命运历史的思路。

他描写的历史人物,不是游离于人物自身的性格的标签式的人物,而是一群凝铸着白鹿原宗法文化传统的人物形象。

(二)白鹿原的“民族秘史”是民族发展的缩影白鹿原作为清末民初解放前夕中国历史的见证,可以视为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以政治文化角度看,其社会结构有以田福贤、岳维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势力;有以鹿兆鹏、白灵为代表的共产党革命力量;有以鹿兆谦(黑娃)、大姆指为代表的农民土匪武装。

《白鹿原》深度解析

《白鹿原》深度解析

《白鹿原》深度解析:
《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一部代表作,它以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为背景,通过描绘白鹿原上的各种人物和事件,展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风俗、信仰和道德观念。

这部小说以它深刻的人性描绘、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出色的文学艺术性,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首先,从人性的角度来看,《白鹿原》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从白嘉轩、鹿三等传统人物,到田小娥、黑娃等反叛者,再到白孝文、鹿子霖等矛盾人物,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这些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经历了各种磨难和考验,他们的选择和行动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阴暗。

其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白鹿原》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紧密相连。

从清末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都在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同时,小说中也展现了传统文化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例如对家族荣誉的追求、对封建礼教的坚守等等。

最后,从文学艺术性的角度来看,《白鹿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
作品。

陈忠实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他通过对人物性格、历史事件和自然景观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同时,小说中也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手法,例如白鹿原上的“白鹿”、田小娥的悲剧命运等等,这些手法都为小说的深度和广度增添了更多的内涵。

总之,《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文学艺术性的优秀作品,它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展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风俗、信仰和道德观念,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白鹿原》是中国知名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以关中地区为背景,以白鹿原村为代表,展现了一幅关中民俗的丰富画卷。

在小说中,作者对关中民俗表现出了复杂的态度,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也有对其中蕴藏的黑暗和落后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进行分析与思考。

关中民俗在小说中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一面。

关中地区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小说中,作者对关中民俗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包括婚丧嫁娶、节庆民俗、宗族礼仪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关中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宗族文化。

在白鹿原村,举办婚礼时要进行三天三夜的“喧闹”活动,让整个村子充满了喜庆与欢乐;而过年时,全村人要进行盘祭、赛马等活动,展现出了浓厚的节庆氛围。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充满了欢乐与仪式感,更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关中民俗中也存在着许多阴暗的一面。

在《白鹿原》中,作者对关中民俗的黑暗面进行了深刻的揭示,揭露了其中的弊端和落后。

宗族礼仪对个体的束缚,使得人们在无法摆脱命运的枷锁;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使得人们在迷信与宗族枷锁下无法自由发展;妇女地位低下,被视为附庸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这些都展现了关中民俗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使得人们对其复杂性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对于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作者在小说中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在书中曾写到:“在关中,儒家、道家、佛家谈不上全部统一,却又谈不上彻底分裂,而是千丝万缕,错综复杂地串挂在一起。

”这段文字准确地概括了关中民俗的复杂性。

在小说中,作者对关中民俗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也有对其中蕴藏的黑暗和落后的深刻思考。

他既展现了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也揭露了其中的弊端和落后,体现了对这一地域文化的复杂态度。

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我们对关中民俗也能有更深刻的思考。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关中民俗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论《白鹿原》的文化意蕴

论《白鹿原》的文化意蕴

丝 路 视 野一、挽歌式的情调——儒家文化的没落在《白鹿原》中,白嘉轩作为族长,是传统文化培育出的正统人格的代表。

始终秉承“耕读传家”的理念,以“仁义”为立身之本、勤劳艰苦、乐善好施、善待长工、严于律己,赢得了极大的威信。

如施舍寡妇、资助黑娃读书,领导“交农事件”;带领众人求雨;修祠堂供奉祖先亡灵;办学堂启发民智民慧;不给孩子白灵裹脚,折射出人性温情的一面,破除一些过于陈腐的观念;替死刑的黑娃求情等,都体现出白嘉轩仁义善良的一面,是传统儒家文化与宗法制社会熏陶下的典型代表。

而儒家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朱先生,这位堪称圣人的传统文化知识分子,有着“内圣外王”的人生模式,是半人半仙理想化的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淡泊名利、胸怀天下。

撰乡约、禁鸦片、教学生、退清兵、救黎民、发舍饭、编县志、号召抗日等,如此高风亮节、悲天悯人,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下中国儒士风范。

可以说,这样一个理想化的人物,正代表了传统儒家文化所有的精华。

同时,又没有固守“忠君”的陈腐思想,多少带有一些现代知识分子的“民主”观念,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进步。

然而,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儒家思想重视“家国观念”、重视“仁义礼智信”的背后,却有忽略生命个体情感、欲望的内在缺陷,封建阶级对人思想的控制,便是用“三纲五常”的腐朽思想,在民间宗法的土壤里,进一步外化为“乡约”“祖训”“伦理”“祠堂”等,规范人的思想的同时,也束缚人的精神、压抑欲望、戕害人性。

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宋明理学将儒学极端化,荼毒于天下、扭曲灵魂、造成了一幕幕人间悲剧。

二、“宗法制”的维护与瓦解宗法制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发展,宗法制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家族依据血缘关系所分配部分国家权力,以便利于王朝世袭统治和家族内部团结,宗法制是宗族制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的一种方式。

在后来的封建王朝,宗法制则逐渐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白鹿原》文化价值透析

《白鹿原》文化价值透析

《白鹿原》文化价值透析《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近年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写的是渭河平原上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权明争暗斗,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从辛亥革命到解放战争,白鹿原上风云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绵、冤冤相报、代代相传。

展示了一幅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历史画卷。

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要求。

什么是文化?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在汉语语境中,文化一词有时极宽泛,有时又极狭隘,是宽泛还是狭隘,取决于使用者的个人理解。

事实上,在中国,文化是一个极富弹性和社会意义的概念,其具体语义往往根据语境才能判断。

这里所说的文化也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指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经济、道德、知识、信仰、风俗、民情、民族心理、特定的生活方式等。

文化包罗万象,既有内在的,又有外在的;既有深层的,又有浅层的。

一、《白鹿原》在文化表现上是深刻的在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每当白鹿原经历一场重大的社会变故或一次大自然的劫难时,白鹿人祭祖的祠堂大门就要庄严神圣的打开一次。

当这样强制性与自觉性相结合的仪式结束后,白鹿族人仿佛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获得了精神的安宁。

这种由原始氏族、遗风演变而来的封建宗法制的精神生活,仿佛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细胞,维持着封建农业文明肌体的生存,并使其获得了强大的历史存在合理性,保持着虽不旺盛但却持久的生命力。

所以,历史上的白鹿原终会以长久的有序取代短暂的无序,以封闭的宗法统治抗御着一切异己力量的冲击。

在白鹿原上演的这部民族秘史中,白嘉轩自觉地以封建族长的身份,实践着以儒学观念为精神支柱的封建宗法制生活,维护着农业文明的文化秩序。

封建族长白嘉轩具有着强大的人格力量。

这种力量源于他重视并恪守着儒家传统的道德观念、人伦标准、处世原则。

《尚书》中提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孟子主张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他修身齐家治族的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鹿原深层文化意蕴探析《白鹿原》是陈忠实历时六载所完成的一部巨作。

1998年获得第四届矛盾文学奖。

评论家朱寨称之为“扛鼎之作”。

[1]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肯定了其所达到的艺术水准和在当代文学中所取得的成就。

而在对《白鹿原》的诸多评论中,多与获得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作比较。

诚然,前者对后者在艺术形式方面的借鉴有目共睹,这也是作者本人所承认的。

但是,我认为,拨开艺术表现手法、结构、语言等表层现象,从深层意义上来讲,我们所需要挖掘的应该是孕育这朵奇葩的肥沃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

也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没有深层次的原因,那么也就不会有如此成就。

而且,陈忠实在被问到关于如何构思《白鹿原》的文化意蕴时也这样说道:“所有思考中,如何表现民族的典型文化特征、文化情感和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是一个重头问题……写《白鹿原》,我正是想描述出本民族的一种历史文化运行的状态,揭示出民族深层的演变情况,而这又与民族文化的特征和发展有密切联系。

”[2]再结合《白鹿原》扉页上引用巴尔扎克的那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我们也就不难得知,从某种意义上讲,《白鹿原》其实是一部民族的文化秘史以及通过家族史来展现的民族灵魂史。

由此,本文拟从《白鹿原》的艺术表现手法、叙述话语等表层现象入手,结合中国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的发展史及特征,逐步深入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层民族文化意蕴,对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和内在的延续性精神进行反思,以期找到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不竭生命力根源所在,以及文化在未来前进走向中我们所需要坚持和摒弃的地方。

一“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它外延范围的广泛性。

人们对文化基本结构和分类的划分,根据研究者所从事的不同学科和课题的需要,视实际操作过程的需要而定。

”[3](P4)而中国文化又博大精深,所以我所认同的是陈江风先生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所作的层次划分,即从文化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层次上划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

因为这四个层次完整地体现了文化本身的基本结构。

而且,在《白鹿原》中,沉淀于民族秘史画卷底层的深层文化在以上四个方面也分别都有所体现。

所以,要深入挖掘《白鹿原》的深层文化意蕴,我们除了要结合文本外,也还要以此为纲来逐步深入探讨分析。

黄河流域是华夏汉族文明的发祥地。

古代这里水草鲜美,先民们在这里狩猎、放牧,进而发展农耕,在这里定居并繁衍生息,奠定了文明的根基。

同时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土壤、气候、水利等自然条件为发达的农业文化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

而且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即东面、南面临海,西面紧挨沙漠和高山,北面是辽阔的大草原,再加上古时候的交通也不发达,使中国大陆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与外部世界的相对隔离,以及长期的闭关政策,使中国的经济及文化等一旦形成,便很少受到异质文化的侵袭。

而且由于中华先民的勤劳和智慧,使中国古代的文化尤其是中原地区的文化一直走在同时期世界文明的前列。

所以说,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体就成了中国古代的主要生产方式。

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经济法则,在那样长期不变的经济物质条件下,其政治制度、文化特质等领域必然有所反映且稳定持续发展。

我们虽然不赞成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绝对性,但其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还是应该重视的。

《白鹿原》中的经济物质水平仍然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

这在书中写到白嘉轩抱怨那些抱枪的团丁影响了集会时农民用自家生产的白布交换日用品就可以看得出。

虽然东南沿海经济从明末就有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在20世纪初,地处中原相对封闭的白鹿原上还是那延续了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

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以下的分析很重要。

因为这是《白鹿原》中大的一个物质文化背景。

农耕文化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中国封建社会不同于其他民族与国度的政治制度文化,即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在中国源远流长。

“所谓宗法制度,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远近亲疏为标准,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4](P61)在这种制度下,上至国家,下至家庭,无不纳入到这样一套固定的体系中。

宗族文化虽迥异于西方的宗教文化,但是一旦形成,中国人对它的虔诚与恪守丝毫不亚于他们对宗教的狂热。

《白鹿原》中,白鹿村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宗族。

按照祖先留下的规矩。

当初原上取了白姓的老大白家就一直是这个宗族的族长。

这也符合宗法制下“立嫡立长”的原则。

所以,《白鹿原》中的白嘉轩就是这个白、鹿两姓宗族的族长。

他行使着族长的权威也履行着族长的义务。

他修祠堂、办学堂、立乡约、移风易俗、教化百姓,大旱、饥馑时带领族中百姓取水、背粮食。

他公正决断,不偏不倚,救济贫弱,为白鹿村赢得了“仁义白鹿村”的称号。

但是他也自觉地维护着延续了几千年的宗法制度下的礼仪规范。

一旦有人触犯它,他会毫不留情的予以处罚,甚至不惜付出血的代价。

所以,说他是封建的卫道士也不为过。

祠堂是宗法制度下的特殊产物。

它是族人共同祭拜祖先和商议族事的地方,是宗族文化演绎的场所。

里面浓缩了中国宗族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白鹿村的祠堂和这个村子的历史一样悠久,可以追溯到“很古很古的时候”。

甚至没有年代的确定性。

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宗族观念和文化的根深蒂固和由来已久。

在《白鹿原》中,多次提到的祠堂除了有它最初的功用外,它还是一个学堂,儒家正统宗族文化中孕育出了白孝文、白孝武这样未来的族长,也培养了鹿兆鹏、鹿兆麟这样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和军人,和曾经是原上的叛逆者可最终“学为好人”的黑娃,还有白鹿精灵的化身——白灵这样一个白鹿原的反叛者。

在《白鹿原》中,它同样还是历史上演的一个小舞台。

大至历史上可圈可点的事件,小至宗族内部的纷争,在这里你都能看到。

作者就让这浓缩了传统文化特质的祠堂负上了揭开新的历史篇章的使命。

再说文化层面中的行为文化。

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行为定势。

是以民风和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生活的具有鲜明民族特性或地域特性的行为模式。

一定的行为文化是一定的精神文化,尤其是观念文化在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反映。

”[5](P6)中国地处北半球,太阳光由南向北斜照山川河流,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出“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即“阴阳”的说法,这成为人们认识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工具,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进而影响到各个方面。

所以,《白鹿原》中的行为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譬如其中关于“阴阳”、“风水”的描写:有鬼了要请阴阳先儿来捉鬼,捉住的鬼被装在“红布蒙口扎紧了脖颈的瓷罐里,且那蒙口的红布不断弹动,像是有老鼠往外冲撞”。

然后要用滚水把它煮死再焙干;白嘉轩连娶六房而六房却都相继死去,他请风水先儿来看宅基地和祖坟的风水,一旦发现了白鹿精灵显灵的地方,即使有违“仁义”也要不择手段的据为己有。

为的是确保人丁兴旺。

这种风俗习气即使在中国农村的今天亦可见到。

更不用说文本中随处可见的民风、民俗。

例如各个村庄农忙过后的“忙罢会”,请戏班子唱戏;清明节原上不分大小打秋千的风俗;原上大旱,全村百姓跪在忠义化身的关公像前祈求显灵,而不像其他地方求雨要求龙王的习俗。

以及有着关中文化神秘色彩的赶棒槌会。

“文化,特别是地域文化,它的存在,一旦形成一种传统,其对于人的性格、心理、思想、学术以至这个对地方的民风、民俗的影响与熏染,都是巨大的。

”[6]《白鹿原》中除了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精华体现外还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从作者创作该文本的目的就可见一斑。

作者创作《白鹿原》的雄心,是要写成一段“民族的秘史”,这也是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的。

陈忠实是陕西人,其创作《白鹿原》的重史目的,自觉的追求史诗效应跟其生与斯长于斯的关中这块土地的文化传统有关。

周秦故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

而重视历史,注重以史为鉴也是华夏民族的重要传统。

写史的传统在两汉时期达到极大的辉煌。

它的两个代表人物,西汉的司马迁和东汉的班固都是关中人。

司马迁以其伟岸的人格和“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太史公书》)为后世文学史学立下了不朽的丰碑。

后人称其为“无韵之《离骚》”。

而班固的《汉书》亦因其严谨而著称于世。

史诗般的巨著,“写出一本两本聊以自慰死后可以垫棺做枕的书”,是促使作者创作的最初动力。

而这在关中地域文化史上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小觑的传统。

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在当代秦地的小说家中,始于柳青、杜鹏程,迄于陈忠实的史诗效应的追求,其渊源可以直溯到周秦两汉。

亦如关于白鹿原的得名,可以久远到像《创世纪》中的“诺亚方舟”那样。

可见,作者在《白鹿原》中关于民俗民风的描写无非也是想从另一个侧面来显示中国传统文化无所不在的广泛性和深沉魅力。

这一点,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

二《白鹿原》中所反映的精神文化有表层和深层之分,表层的精神文化譬如《白鹿原》中许多关于鬼魂现象的描写,这在中国司空见惯。

儒、释、道的兼容并蓄,使神仙和圣人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而鬼魂都居住在十八层地狱,鬼魂通常都是恐怖的,是人的对立面。

因为中国文化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坚持以人为本,形成了“重人伦,轻鬼神”的文化特质。

譬如《白鹿原》中的田小娥的鬼魂一出现就引起了原上的瘟疫。

而没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中鬼魂仍旧像活着一样和亲人自由交谈的现象。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陈忠实在《白鹿原》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为了更好的展现其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也是扎根于深沉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中的。

《白鹿原》中的深层精神文化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即“儒”字。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初步形成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兼容并蓄、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至汉武帝时期,“罢黜白家,独尊儒术”,使文化大一统,确立了儒学在中国文化中亘古不变的权威地位。

经孔子的创始,孟子、荀子的发展的儒家伦理对中国文化的浸润,形成了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化。

在《白鹿原》中,白家首先就是中国传统社会里典型的儒文化家庭。

体现着儒式家文化,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7]的重人伦的稳固的家庭伦理秩序。

同时我认为,要深入分析一个文本中的文化意蕴,除了透过人文景观、风俗礼仪等表层现象来分析外,更不能忽视的是文本中的人物性格。

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透过这种复杂,我们才能更加全面深入的体味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蕴。

分析《白鹿原》亦不例外。

首先说白嘉轩。

他自认为自己是个凡人,但是他所恪守的“耕读传家”的家训是拜他所认为是圣人的姐夫关中大儒朱先生所赐。

他是个农民,遵守的却是中国封建社会大知识分子的道德信念“学为好人”。

在与农业文明相关联的传统民族精神、性格中的勤劳、节俭,刚强有为、自强不息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