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概要-艺术特色-人物形象
白鹿原人物分析

白鹿原人物分析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浓郁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长篇小说,书中通过描写在白鹿原上生活的白鹿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纠纷,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全文以人物的命运为主线,塑造一个又一个性格各异、追求不同,极具时代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白嘉轩是小说中出现的第一个人物,也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
初读白嘉轩时,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滑稽的人,干了很多我认为很傻的事,但越读下去,越发现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
身为白氏族长,他一生都挺着腰杆做人,勤勤恳恳的一辈子受人尊敬爱戴,却也因腰杆过直被黑娃叫人打折,他是一个身上浸润着浓厚封建文化的族长,也是一个对生活有着特殊见解坚毅朴实的乡绅,一个有着散发勃勃生命力的血性男儿。
白嘉轩一生经历无数起伏,但仍然保留着中国传统农民具有的善良、朴实的优良品质。
他与家中的长工有着一种情似兄弟的羁绊,把鹿三尊称为三哥,帮他娶老婆,供养他的儿子上学,在自身遭受灾难之苦时没有解雇鹿三来减小负担,白嘉轩与鹿三之间有的是诚挚的感情而不是世俗的主仆辈分。
他会出钱出粮来救济周寡妇,为原上的村民修祠堂、办学堂,这些无不显示出他的仁爱与正直。
在白鹿原遭受灾荒、动荡时,他所表现出来的冷静、淡泊更是让人钦佩。
然而就是这么精明能干的族长也有凡人的劣根性,他也有自私狡猾的一面。
为了改变自家的运气,不惜用计将长有根部似白鹿草的鹿子霖家的坡地换成自己的,为了家族的发展,在深知鸦片的祸害痛恨鸦片的前提下,第一个在原上种植鸦片。
小说中的白嘉轩有血有肉,他有点小恶,但在面临真正的灾难,在维护传统方面表现出来的敢作敢为,坚贞不屈值得我们为他鼓掌。
与白嘉轩形成强烈的是鹿氏家长鹿子霖。
奸诈、阴毒、淫乱都可以成为他的代名词。
一方面他与白嘉轩一起修祠堂办学校,为维护白鹿原上的安详,正直出钱出力,一方面又对儿子的婚姻加以强迫,待最后甚至奸污自己的儿媳。
为了与白嘉轩作对,在诱奸田小娥后利用田小娥把白孝文弄的身败名裂,由原本人人尊重的接班族长一步一步堕落到毒瘾缠身的乞丐。
白鹿原人物形象分析

白鹿原人物形象分析《白鹿原》讲的是渭河平原50年的变迁史,一轴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画卷,一个家庭的两代子孙争夺白鹿原统治争斗不已。
争天下仿佛是男人们的事情,但是,男人站在背后的女人却无人提及。
偌大宽阔的白鹿原上只有四个女人,四个有名有姓、有血有肉的女人,他们是真真正正的女人。
她们有的传统、勤劳,有的大胆、叛逆,更有的或许放荡、不堪,但是,他们是有自己的名字。
《白鹿原》的开篇是: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读过白鹿原的人都知道,白嘉轩娶过七个女人,而鹿子霖有许多个相好的。
这许许多多的女人里只有四个女人用自己的一生换的一个名字。
而开篇的头一句话就统领了全文,他告诉我们这是男人们的故事,女人就靠边站吧,站在男人身后,默默无闻的吧,就这样一辈子吧!白鹿原上有名姓的四个女人,她们分别是:吴仙草、田小娥、百灵、高玉凤。
总体上来说她们有名字也是因为男人,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自古以来,都有许多规范是专为女子设立的:三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些道德准则在建立之初就是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进行设定的。
这是儒家的思想,并在历代的统治中占有绝对的、正统的地位。
它们就像一座大山压在了女人的身上,让他们在世世代代的大事中站在男人的背后沉浮,在死后也没有博得身后名。
那么,在这样的大的背景下,白鹿原上的这四个女人是怎样这一部关中大戏中为自己博得了一个名字呢?是因为男人吧?吴仙草——最后的传统开篇说过,白嘉轩七娶六殇,而他娶的第七个女人——第七个娶回来并且活下来的女人。
作为这样的一个女人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在白家这个活下来的女人是在原上对白嘉轩的“妖怪”的谣言中活下来的,她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身体,她带来的也是白家的“面子”“荣誉”。
而且更重要的是,她为白嘉轩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
她完成一个女人的最基本的三种身份。
白鹿原文学评价

关于《白鹿原》的文学评论长篇小说《白鹿原》发表至今,引起了广泛的争鸣。
《白鹿原》达到了一个时期以来出现的长篇小说所未达到的高度与深度,作者陈忠实不仅将以其成功艺术创作与深刻的意义开掘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读过它的人,内心总能引起层层涟漪,或许就是悲愤,或许就是失落,或许就是高兴,每一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体会,但就是那深深的独有魅力却不会因人而变。
它的美,它的味,一直蔓延着、、、、关于它的文学评论,我想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浅谈《白鹿原》。
一、思想内容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与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以陕北地方文化韵味为特色,通过描写主要由白、鹿两姓人家居住的白鹿原近百年来风云变幻、几度易主控制的历史事实,深刻反映了家族式争斗的狭隘性,反映了宗法制度、门第思想在贫困地区的根深蒂固,更深刻体现了“与”才就是促进地方适应社会发展的唯一出路这一作者对政局的思考。
《白鹿原》一书描写了白姓与鹿姓两大家族世世代代在这里生存繁衍,随着时代的变迁,两大家族以及周围的各色人等,为温饱、为脸面、为光宗耀祖、为争抢风水……祖辈三代纠缠在财、权、利、欲的无休止的谋算与争斗之中。
作者以细腻深沉的笔触,描绘出一群不同典型的主人公的命运悲喜剧,生动、形象、厚重地反映出民族悲壮秘史的一角。
《白鹿原》中主线就是白鹿原上两大家族:白家与鹿家哪家过得更好,声望更大。
两大家族祖上就是一家,后分了两支。
起初两家都很穷,白家祖上靠勤俭持家渐渐富有,因此家风较严,具有传统中国封建家庭“耕读世家”的特点;鹿家祖上忍辱负重,学得一手好厨艺,成为天下第一勺致富,家风较松,有时显得很不厚道。
《白鹿原》一直从清末写到建国之后,在这样宏大的背景下写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写国共之争,无形中也揭露了中国人的劣根性“窝里斗”。
它向我们展示了历史民族的鸿篇巨作,思想内容就是厚重的,就是值得深思的,每一个环节或者结局都值得深深得推敲。
《白鹿原》人物浅析

《白鹿原》人物浅析《白鹿原》中白嘉轩的人物浅析自我看过《白鹿原》后就喜欢上白嘉轩这个人物了。
个人认为白嘉轩是《白鹿原》中着墨最多,塑造得最成功、最丰厚、最有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造就的人格典型。
他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说白嘉轩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丝毫也不为过。
在他的身上包容了传统文化正面和负面的价值内涵,也暗示了民族文化历史进程中的悲剧感。
在此我将从三个方面来浅析他的人物形象。
一.他是善良仁义之人。
这首先表现在白嘉轩和长工鹿三的关系上。
鹿三虽是白嘉轩的长工,却与白嘉轩有着深厚的友谊,他真诚的称长工鹿三为三哥,他从不克扣、拖延给鹿三的工钱及粮物。
两人之间有的是诚挚的感情,而无世俗的主仆辈分。
其次,白嘉轩把自己的两个儿子送进学堂的同时,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也给鹿三的儿子——黑娃置备了学习用具,并亲手把他送进学堂。
小娥事件后,鹿三精神恍惚,孝武孝义开始轻视他,白嘉轩绝对不允许他们这样,要他们一如继往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爱戴他。
仅对待鹿三这一件事就可以说明,白嘉轩是白鹿原上“头一个仁义宽厚之人”。
除此而外,白嘉轩还做了许多仁义之事。
在白鹿村,鹿子霖是暗中同他较量的对手。
鹿子霖拆他家的房,指使小娥引诱孝文堕落,使他无比难堪,但白嘉轩在得知鹿子霖被逮后,他没有幸灾乐祸,反而当即做出搭救鹿子霖的举措。
黑娃当上土匪后,派人收拾白家,打断了对于白嘉轩具有象征意义的挺直的腰板。
黒娃被抓后,白嘉轩毅然去探望他,为他奔走求情,儿子阻止时,他还说:“谁笑我是谁水浅。
”白嘉轩凭着自己的笃定信念,宽宥仇家。
…这心肠这肚量这德行?跟白鹿原一样宽广深厚,永存不死。
”白嘉轩做人的品格集中体现在“仁”“善”上,他是爱人的仁者。
他所做的善行都是发自内心的,他的人格充满了魅力。
二.他是儒家思想的实践者。
《白鹿原》中有两个重要人物——朱先生和白嘉轩都是坚持儒家思想的。
如果说朱先生是白鹿原中儒家思想的精神领袖,那么白嘉轩主要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
《白鹿原》人物分析

《白鹿原》人物分析《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通过讲述白鹿原上百年的变迁与人物的命运,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矛盾和困境。
本文将对《白鹿原》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进行分析,以揭示他们的性格、命运和作用。
首先,杨六娘是《白鹿原》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她是白鹿村第一代杨家的女儿,聪明机智,勇敢果敢。
她嫁给了二弟,却因为家族的恩怨而饱受痛苦。
她在家庭和命运的纠葛中展现出坚韧不拔的个性,最终成为了杨家的支柱。
她的形象代表了中国传统农村妇女的坚强和无私,同时也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束缚和无奈。
其次,六爷是另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
他是白鹿村的首任村长,有着高风亮节的操守和坚定的信仰。
他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保护村庄的利益,但最终却因为家族和政治的纠葛而陷入困境。
他的形象代表了中国传统农村领导者的责任与困境,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第三个人物是元光。
他是杨家第二代的核心人物,也是全书的叙述者。
他在书中扮演了一个旁观者和参与者的角色,通过回忆和讲述,将白鹿原的故事展现给读者。
他通过对自己家族的回忆和反思,探讨了白鹿村的命运和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
他的形象代表了传统乡村的智者,同时也通过自身的经历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和反思。
最后,白嘉轩是《白鹿原》中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的人物。
他是白鹿村的首富,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成为了一个富有和成功的人物。
他在面对命运的选择时,选择了个人的利益和欲望,最终导致了家族破裂和自身的失败。
他的形象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商人和势利小人,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在面临选择时的迷茫。
综上所述,《白鹿原》中的几个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代表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和人性特征。
通过对他们的分析和描绘,陈忠实成功地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使读者对农村社会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该小说因此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启示。
《白鹿原》艺术特色赏析

《白鹿原》艺术特色赏析摘要《白鹿原》是20世纪初问世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备受关注,与之相关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
本文通过笔者对小说的阅读感受,着重从结构安排、思想意蕴、人物刻画、语言运用等方面来探讨赏析《白鹿原》的艺术特色,领略作品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关键词:《白鹿原》小说艺术传统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为背景,真实再现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之初长达五十多年里,白鹿两个家族的恩怨情仇和白鹿村在中国社会大变革中的变故。
小说独特的结构设计,深刻的思想意蕴,丰满的人物形象,富于地域风貌的纯朴语言等,给人留下的印象尤其深刻,艺术美感令人震撼。
一结构设计匠心独具,令人叫绝陈忠实说:“最恰当的结构就是能够负载全部思考和所有人物的那个形式。
”这部小说创作中最难的是结构,而小说最成功的地方也是它的结构,显示出作者独到的设计与安排。
一方面,作者采用多条线索,或明或暗或隐,交叉繁复,演绎绵密,使本已错综复杂的故事张弛有序有条有理;另一方面,作品的主体线索突出、脉络清晰,明暗线索或对立或平行,在对立中勾勒人物性格,在平行中推进情节发展。
内容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让表面上的家族叙事和背后的革命事件相互依存、相互映衬,但革命事件从未站在真正的前台,对其花费的笔墨少之又少。
小说还在处理复杂的社会时空结构方面,转换自如、跌宕起伏、了无痕迹,也显示出作者匠心独具的设计。
另外,小说中从村里出现白鹿,到白嘉轩发现风水宝地、县令赐碑“仁义白鹿村”、朱先生带领修县志,再到结尾重现风水宝地,都暗含着作品中的精神线索——传统文化,一直都是由这个看不见的传统文化的兴衰这条线索牵引着,贯穿小说始终,保持着富于中国传统特点的民族特色。
整部小说在传统文化的兴衰这个全书的精神主体的引领下,通过人物命运的变化,展现了当时社会历史的演变,让人物、社会历史、精神文化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作品向纵深处发展。
当代文学名著鉴赏:《白鹿原》

当代文学名著鉴赏:《白鹿原》介绍《白鹿原》是当代中国作家陈忠实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93年首次出版。
小说以河南洛阳北方农村白鹿原为背景,以张献忠劫掠中原的历史事件为线索,通过讲述各个家族世代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命运转折,展现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定地区居民族群的嬗变与沧桑。
它被誉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以其深刻揭示乡土社会生态与人性之间的关系而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
内容1. 小说简介在这一部富有史诗气息的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三个世纪、四代人五十多个角色及众多事件故事线条的交织与串联,呈现了白鹿原这个特殊地域在近百年来所经历的波折和变迁。
同时,透过家族之间复杂而错综不清的纠葛,作者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斗争,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深入。
2. 人物塑造作者通过生动鲜明的笔触,刻画了一系列丰满、立体又富有个性魅力的人物形象。
其中包括勇敢无畏却缺乏智慧的豆腐石、善良正直但被命运捉弄的典子、沉默寡言却有邪恶心思的二爷等等。
这些角色展现出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和人性弱点。
3. 主题揭示《白鹿原》以白鹿原这片土地为主线,通过描写农民起义、家族纷争、文化冲突等各种情节,探讨了中国近代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小说中渗透着对封建制度束缚下农民无法逃离命运束缚的思考,也表达了对个体抗争与追求自由意志的探索。
4. 文学风格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巨著,《白鹿原》注重社会现象的真实再现,同时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力,使小说中的形象和故事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陈忠实运用典型记叙和自由豪放两种叙事方式,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糅合在一起,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5. 影响与评价《白鹿原》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在文学界也获得普遍认可。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白鹿原》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和个体命运困境,并且传达出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
它不仅引发了人们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思考,还深入探索了人性与社会关系等永恒主题。
结论《白鹿原》以其卓越的文学表达、深刻细致的角色刻画和反映当时历史环境下民众命运转折的描述而闻名于世。
《白鹿原》人物分析

鹿兆鹏,白鹿原上真正的“精魂”,实际上朱先生的这幅字应该给兆鹏的,却给了国民党弟弟兆海,这仿佛是作者的一个有意安排,启发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表面判断事物,要由表及里,理性地看到其本质,另一方面似乎在暗示,白鹿原没有真正的圣人,朱先生能未仆先知预测世事却也免不了在兆海在国民党身上看走了眼,中国也没有真正的圣人,包括在新中国的建设中立下丰功伟绩的毛泽东。鹿兆鹏是白鹿原人民的代表,也代表了整个中国人民,兆鹏一步步走向革命的经历虽然充满了坎坷,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从被冷先生倾家荡产从枪口就出来,二十年亡命奔波的生涯,不仅没有淡化他的理想,反而使他愈加坚定了革命的意志,使他从一个幼稚的青年历练成一位成熟稳重的共产党员——也是白鹿原上革命的星星之火。
《白鹿原》人物分析
白嘉轩,白鹿原的族长,为人耿直厚道,顾全大局,大公无私,心胸宽广,“腰杆挺的很直”, 他做事有原则,募捐苛捐杂税的官员来了让他敲锣通知族人,他坚决不从;他是中国封建家长中最理想最完美的一个代表, “一生没有做过见不得人的事”,可以说是光明磊落,他体察民情,事无巨细地为族人服务,在族里德高望重。但还是不无遗憾地留下了了“以卖地形式为掩饰巧取鹿子霖慢坡地(他在这块地里发现了白鹿精灵)做坟园”这唯一一件“见不得人的事”,这也恰好证明:白嘉轩也是人,他不是圣人,他也会又不完美之处。这一点在结尾时指出可以说是画龙点睛,堪称完美之笔。其实还有一件是他悄悄做下的,
,还是人民的不幸?引人深思。兆海不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看起来是一个痴情汉,他为了白灵“终身不娶”,他做到了,可是还是和一个女子生下了孩子,这不无让人提起了对他人品的质疑,同时在抗击倭寇和敌对同胞面前,他迷失了自我,没有找到真正的方向,这是他最大的失败,纵有满腔热血,若用在残害同胞身上则变得可很可耻;他答应朱先生杀死倭寇后送回一缕死人头发,他送回来了,伴随着他的尸体,并以“抗日烈士”的殊荣领受了白鹿原上规模空前的悼念活动。不仅如此,他的死还引起了原上御敌氛围的空前高涨——以朱先生为代表的八位儒士决心弃笔从戎,保家卫国——他们视鹿兆海为榜样,他们要前赴后继。可现实总是残酷的,当朱先生知道了兆海不是死在抗日的战场上,而是死在“剿共”前线,就像一条张牙舞爪的龙被瞬间抽取了筋!就像某哲学家突然跟基督教徒说上帝是不存在的!谁能理解朱先生此时的心情?谁能理解白鹿原人以及以白鹿原人为代表的正在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的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要《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
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
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白鹿原》的艺术特色1、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悲剧人物形象。
小说主要塑造了以白嘉轩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践行者,以朱先生为代表的儒家学者的形象,以田小娥、白灵、吴仙草为代表的女性悲剧形象。
其中主要的人物多以悲剧收场,因此《白鹿原》被许多人看成是成熟的悲剧文本。
白嘉轩是“一个从历史文化背景中走出来的族长形象”,是封建宗法社会的卫道者,他有固执迂腐的一面,也有维系了封建社会几千年历史的民族精神,然而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他所代表的阶级必然要走向失败,他的人生随着这一阶级的逐渐消亡而充满悲剧性质。
朱先生,是作品中儒家文化理论层面的理想人物,是儒家思想的传道者,然而在现实中,他的诸多努力全部化为讽刺和嘲笑,使他不得不从“兼济天下”退而“独善其身”,当这退而求其次的愿望也无法满足时,只能化为白鹿象美丽的传说一样活在人们心中,表现了儒家文化没落的悲剧;黑娃是《白鹿原》里着力塑造的另一个典型角色.小说情节的推动,许多时候是围绕他来展开的。
黑娃天生一个叛逆性格,是“长了反骨”的。
黑娃形象的塑造,真实地再现了在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复杂心态,渗透了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发展及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焦虑和关怀,表达了作者最深厚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体验。
吴仙草及其他的几个女人,一直都被视作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文中提到,吴仙草早生下白灵时,因白嘉轩端来的一碗水而感动的留下眼泪,这是她进这个门楼以后男人第一次为她烧水端水。
足见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多么的卑微,两丈夫的一碗水都得感动的落泪,这可以看做是封建女性的伦理悲剧;田小娥,是一个受尽了旁人白眼和凌辱的女性,她本是秀才之女,长得美丽迷人,属小家碧玉。
然而她的父亲却把她许配给大她几十岁的郭举人为妾。
在郭家,人格尊严遭受严重践踏,被视为是郭举人泡枣养生的工具,后来,黑娃的出现,让她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但是来到白鹿原上,却遭到家长的反对,只能在破败的窑洞里生活。
不幸的是,这样简陋的生活也在不久之后因农运会的失败、黑娃的逃亡而被打破了。
最后沦为了家族争斗的牺牲品。
这是又一典型的悲剧人物;白灵,在小说中,是一个极具反叛精神的女子,是作者对一种新文化的构想和追求,她身上既没有传统女性的温顺,也不具有传统道德观,她活泼、聪明、率直、追求的是自己的真爱和自由,她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某种政治理想。
最后因党内斗争而结束了一生。
白灵是政治悲剧的代表。
2、高超的叙事艺术。
作家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叙事艺术,扩大了历史的长度与跨度,使历史得到延伸,把闭塞的白鹿原推向更大的历史空间,显现宏观的历史画面。
在叙事结构上,作品一方面采用多线索交叉并进的方式,在错综复杂的故事叙述中,还采用环环相套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主体线索突出、脉络清晰的特点,围绕着白鹿两家的或明或暗的争斗,不仅展示了白鹿村宗法制度森严的家族历史,而且也一定层面展示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过程,白鹿原是中国社会历史的一个缩影。
在叙事视角上作者也作了大胆突破,主要采用一种“全景视角”,并没有抑于已有的社会历史观点,也不完全依从自己的主观判断,而是站在民间的立场上,以一个普通人的眼光来叙述历史和故事,反映革命斗争。
正是因为作者坚持使用客观、生活化的笔触来叙述现代革命历史的革命我们才能通过上述两次发生在白鹿原的革命情节认识到旧中国农民对待真实的想法和态度。
3、小说结构独特。
《白鹿原》中的家族叙事和革命事件共存着。
但革命事件从来都没有站在真正的前台,叙述者为之花费笔墨甚少,且全是为家族叙事服务的。
但是值得关注的,除了家族叙事,就是隐性的中国现代革命背景。
《白鹿原》在处理复杂的社会时空结构方面,显示出一种处心积虑的精心设计。
《白鹿原》虽然叙述了现代革命历史,反映了现代革命阶级斗争的内容,但陈忠实始终没有违背白鹿原真实的社会历史现实,它以文化视角切入,将封建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和阶级对立多角度、多层次的巧妙地揉合在了一起,从而更容易全面而真实地还原历史的“真相”。
《白鹿原》采用了“通过一个初级社会群体来映现整个社会”的方法。
他以民族心史为构架,以宗法文化的悲剧和农民式的抗争作为主线来结构全书。
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每一次大变动,都使白鹿原小社会在动荡中重新聚合。
可以说,陈忠实的这一视角,不仅使作品《白鹿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关于我们这个民族命运的思考”,还具有了大气磅礴的民族意识和人类意识。
4、语言通俗易懂,具有极强的地域色彩。
《白鹿原》最显着的特点,是语言的运用,不但鲜活传神,又于质朴中渗透出民间乡土文化的气息和地域语言的特点,成为小说在语言运用上的特殊典范。
首先就是语言的通俗性。
作品第七章有段文字相当精彩:“四月十三日,白鹿镇上贴出两张布告,一张是罢免史维华滋水县长的命令,同时任命一位叫何德治的人接任。
……白鹿镇逢集,围观的人津津乐道,走了一个死(史)的,来了一个活(活)的;死的到死也没维持(维华)的下,活的治得住(德治)治不住还难说。
……”这种把方言与人名进行了巧妙的谐音联系,是典型的民间幽默,它不仅表现出民间大众的才智,而且它直接的影响就是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纵观整部作品,它的语言都有着很浓厚的通俗性,关中土语的运用,信天游体式的唱词,民间笑话的引用等不胜枚举。
比如骂人的话:“乱臣逆党死皮赖娃。
”“凭您这号痴熊闷种鳖蛋贱胚还想给我当长工?”“那就注定是个没出息的软蛋狗熊窝囊?”。
其次是长句铺叙,壮文势,广文义。
无论叙事、状物、议论,充分显现大气磅礴之气势。
《白鹿原》中迭用长句,采博喻的技巧,排比的句法,文气浩浩荡荡,有排山倒海之势。
正因为如此迭用长句、排比、博喻,连续设譬,使得文章气盛理畅,再加上意象鲜活,通俗传神,更具感染力。
5、《白鹿原》是一部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作品。
《白鹿原》提供的并非一种泛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的画卷,而是有非常具体的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的画卷。
其次,《白鹿原》诞生于中国的文化思想界弥漫着一股反思气息的上个世纪之末,因而,《白鹿原》也成为这一反思潮流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这样,《白鹿原》以其引人入胜的地域文化,发人深省的反思文化,包蕴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作品多角度解读和深层次开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著作中,作者“无论是从大革命的风搅雪,大饥荒大瘟疫的灾祸,国共两党的分与合,还是家族间的明争暗斗,维护礼教的决心,天理与人欲的反抗,以至每一次新生与死亡,包括许许多多人的死,都浸染着浓重的文化意味,都与中华文化的深刻渊源有关,都会勾起我们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思考”。
7、一个民族的秘史。
《白鹿原》比较真实地展现了从民国建立、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到国共合作及其分裂、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
它作为一部史诗性小说当是无庸置疑的,无论是“史”(历史内容、事件、背景)还是“诗”(艺术性、文学技巧),在《白鹿原》中都有充分的展现和高度的结合。
其中“史”的部分来自于他对中国近代史与关中地域文化史的深入阅读与理解。
在时间点上,陈忠实更是刻意选择了从辛亥革命前夕到新中国成立将近半个世纪的时空。
这段时期自有其特殊性,因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皇朝终于解体,直至1949年社会主义体制确立之前,整个社会生活、人们的心理必然会面临许多强烈的冲击。
《白鹿原》之所以是一部成功的史诗乃源自于对历史文化的深刻审视,非过去的革命小说般单一着眼于政治革命斗争,而是藉由人物文化心理的多重视角表现出历史的多层次和丰富的文化意蕴,突破了50、60年代对历史的单一阐释即充满阶级斗争意识的革命发展史。
这一转变的关键则在于陈忠实所欲表达的“史”是什么样的史。
答案就在于巴尔扎克的这句话:“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陈忠实是这样来概括自己的《白鹿原》的:“我对《白鹿原》的选择,是因为我对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一些别人没有看到写到的东西有了自己的感受,或者说对民族精神中鲜见的部分我有了重新的理解和认识。
8、表现手法的多样化。
首先,《白鹿原》仍然坚守了传统现实主义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塑造。
陈忠实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的是他在塑造典型人物时,更侧重于典型的文化人格。
他笔下的人物大起大落,大张大阖,有一种强烈的,不可臆测的命运感。
陈忠实的《白鹿原》,克服了批判现实主义那种简单重复现实生活,呆板地纯写实,也杜绝了“革命”现实主义那样突出政治视角,突出理性,削弱生活原生态,强调人的阶级属性、社会属性,而漠视人的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等显著缺陷,是经过改造,吸纳了各种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优秀成果,创造出的更高层次上的全新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其次,《白鹿原》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学的优秀成果,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白鹿原》刻画人物描摹性情,突破了拘守理性的传统现实主义疆界,把潜意识、非理性、魔幻、性力、死亡意识等等西方现代派的种种写法引进到自己的方法世界。
《白鹿原》用魔幻的手法,描写冤死的鬼魂(白稼轩前几个妻子、白灵、小娥等)给亲人或有关的人造成心灵感应、幻觉、颠狂行为和精神变异,具有了当代文学前所未有的神秘色彩。
再次,象征手法的运用增强了小说的诗性光辉。
象征是赋予抽象的东西以具体形式,用自然界的物象来指代社会生活或人的精神世界的某种状态。
白鹿是贯穿小说《白鹿原》始终的中心意象,是美和善的象征。
“白毛白腿白蹄,那鹿角更是莹亮剔透的白,白鹿跳跳蹦蹦像跑着又像飘着从东原向西原跑去,倏忽之间就消失了。
”白灵是白鹿的化身,朱先生则深得白鹿的精髓。
翻来覆去的鏊子,更是中国社会和历史的某些本质的象征。
田小娥透过小说,作者塑造的田小娥的形象是丰满的,又是复杂的,具有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真实感。
小娥的不幸命运是与生俱来的,她的美丽,善良,软弱,以及对传统文化不自觉的反抗和无知的报复,以及她可怜地悲哀地选择了身体(性)作为武器,最终走向了死亡,从中,我们在领悟潜在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习惯使然时,也要体悟到小娥生命主观原因(容貌,性格,意识)使然,田小娥,一个女性个体的出现,她反抗的力量相对于她所反抗的对象的力量实在是螵蚁撼树,她的愿望的实现相对男权的存在是那么的艰难和不可能,而她,最终选择生殖器为武器,用色性实现理想的想法实在是幼稚和毫无意义,一切注定,她只能飞蛾扑火一样,结局唯有毁灭!一、红颜祸水的容貌二、善良软弱的性格三、反抗的不自觉和愿望破灭的悲剧命运四,死亡的结局情节分析田小娥在作品中众多人物中是一个小人物,但却是形象异常丰富而鲜活的一个,小说通过她对传统文化的不自觉的反叛与对抗而更加完美地宣泄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