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中的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白鹿原》是中国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关中乡土为背景,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关中地区的农民生活和传统民俗。

在小说中,作者对关中民俗和农民生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展现了一种复杂的态度和思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和思考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中民俗在《白鹿原》中呈现出一种丰富多样的态度。

小说中描述了关中地区特有的祭祀活动、婚嫁习俗、民间传说等一系列民俗风情。

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些传统习俗的细节和情感,展现了对关中民俗的热爱和尊重。

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元宵篝火、神像祭扫等关中民俗活动,表现出对这些传统的情感和情怀。

小说中也对关中民俗进行了批评和反思,揭示了其中的不合理性和弊端。

作者通过对人际关系、家族观念等方面的描述,表现了对关中民俗中某些陈旧观念和行为的质疑和否定。

这种态度的复杂性使得小说中的关中民俗形象更加真实和立体。

作者通过对关中民俗的赞美和质疑,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索。

在小说中,作者对关中民俗的描绘既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又表现出对传统文化中存在问题的关注和批评。

通过对关中民俗的展现,作者引领读者反思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并未简单将传统文化美化和夸大,而是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审视其中的问题,指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

这种复杂的态度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索,使得小说中的关中民俗形象更加饱满和深刻。

小说中对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也反映了对人性和时代精神的思考。

在《白鹿原》中,作者通过对关中民俗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作者以一种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关中人的情感和性格,表现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理解。

作者也通过对关中民俗的描述,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小说中所展现的关中民俗,既有个体的情感表达,也代表了整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内涵。

这种复杂态度体现了作者对人性和时代精神的深刻思考,使得小说中的关中民俗形象更加生动和丰富。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白鹿原》是中国知名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以关中地区为背景,以白鹿原村为代表,展现了一幅关中民俗的丰富画卷。

在小说中,作者对关中民俗表现出了复杂的态度,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也有对其中蕴藏的黑暗和落后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进行分析与思考。

关中民俗在小说中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一面。

关中地区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小说中,作者对关中民俗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包括婚丧嫁娶、节庆民俗、宗族礼仪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关中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宗族文化。

在白鹿原村,举办婚礼时要进行三天三夜的“喧闹”活动,让整个村子充满了喜庆与欢乐;而过年时,全村人要进行盘祭、赛马等活动,展现出了浓厚的节庆氛围。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充满了欢乐与仪式感,更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关中民俗中也存在着许多阴暗的一面。

在《白鹿原》中,作者对关中民俗的黑暗面进行了深刻的揭示,揭露了其中的弊端和落后。

宗族礼仪对个体的束缚,使得人们在无法摆脱命运的枷锁;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使得人们在迷信与宗族枷锁下无法自由发展;妇女地位低下,被视为附庸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这些都展现了关中民俗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使得人们对其复杂性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对于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作者在小说中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在书中曾写到:“在关中,儒家、道家、佛家谈不上全部统一,却又谈不上彻底分裂,而是千丝万缕,错综复杂地串挂在一起。

”这段文字准确地概括了关中民俗的复杂性。

在小说中,作者对关中民俗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也有对其中蕴藏的黑暗和落后的深刻思考。

他既展现了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也揭露了其中的弊端和落后,体现了对这一地域文化的复杂态度。

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我们对关中民俗也能有更深刻的思考。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关中民俗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论《白鹿原》的文化意蕴

论《白鹿原》的文化意蕴

丝 路 视 野一、挽歌式的情调——儒家文化的没落在《白鹿原》中,白嘉轩作为族长,是传统文化培育出的正统人格的代表。

始终秉承“耕读传家”的理念,以“仁义”为立身之本、勤劳艰苦、乐善好施、善待长工、严于律己,赢得了极大的威信。

如施舍寡妇、资助黑娃读书,领导“交农事件”;带领众人求雨;修祠堂供奉祖先亡灵;办学堂启发民智民慧;不给孩子白灵裹脚,折射出人性温情的一面,破除一些过于陈腐的观念;替死刑的黑娃求情等,都体现出白嘉轩仁义善良的一面,是传统儒家文化与宗法制社会熏陶下的典型代表。

而儒家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朱先生,这位堪称圣人的传统文化知识分子,有着“内圣外王”的人生模式,是半人半仙理想化的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淡泊名利、胸怀天下。

撰乡约、禁鸦片、教学生、退清兵、救黎民、发舍饭、编县志、号召抗日等,如此高风亮节、悲天悯人,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下中国儒士风范。

可以说,这样一个理想化的人物,正代表了传统儒家文化所有的精华。

同时,又没有固守“忠君”的陈腐思想,多少带有一些现代知识分子的“民主”观念,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进步。

然而,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儒家思想重视“家国观念”、重视“仁义礼智信”的背后,却有忽略生命个体情感、欲望的内在缺陷,封建阶级对人思想的控制,便是用“三纲五常”的腐朽思想,在民间宗法的土壤里,进一步外化为“乡约”“祖训”“伦理”“祠堂”等,规范人的思想的同时,也束缚人的精神、压抑欲望、戕害人性。

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宋明理学将儒学极端化,荼毒于天下、扭曲灵魂、造成了一幕幕人间悲剧。

二、“宗法制”的维护与瓦解宗法制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发展,宗法制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家族依据血缘关系所分配部分国家权力,以便利于王朝世袭统治和家族内部团结,宗法制是宗族制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的一种方式。

在后来的封建王朝,宗法制则逐渐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电视剧《白鹿原》的文化互文性分析

电视剧《白鹿原》的文化互文性分析

电视剧《白鹿原》的文化互文性分析电视剧《白鹿原》是中国大陆地区热播的一部作品,该剧改编自陈忠实的同名小说,描绘了民国时期山西农村的生活场景与人物命运的故事。

在该剧中,人物形象、场景设置、情节点滴等都表现出了浓重的文化特征,同时也通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新诠释,展示了该剧对于文化互文性的丰富理解。

首先,该剧中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特征。

在《白鹿原》中,主要人物都来自于当时的乡村社会,他们以农活为生,忠诚、勇敢、耿直等特点是农民道德传统的代表。

例如,白嘉轩作为白家族的继承人,虽然在追求个人目标时存在一些阴暗面,但他对于家族传统、土地的重视以及对白家福祉的考虑,都反映出尊重家族传统的农民道德观念。

另外,该剧中还塑造了一些代表民间文化的形象,例如魏克信、马大帅等人,通过他们在生活中传承、发扬民间文化,也表现出该作品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

其次,该剧描绘的场景和细节也彰显了文化互文性的特点。

白鹿原这个地方是一个很具有文化特色的地方,因此该剧在场景设置、道具选择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例如,白家大院中的花园、田间地头的石墩子、各种家庭祠堂等都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宗教信仰、祖先崇拜、自然景观等方面的特殊关注。

此外,该剧更讲究对于细节的刻画,例如服饰的设计、道具的选择、季节变迁等方面的体现,都表现出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细致描摹。

最后,该剧通过重新诠释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展现了文化互文性的丰富内涵。

在该剧中,除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外,还对现代文化进行了一些深入的思考。

例如,该剧中亲情关系的塑造、宗教、政治等方面的融合,反映了作者对于现代文化的思考,并将现代文化融入到传统文化中,展现了文化互文性的丰富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该剧打破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框架性解读,进行了更为细致而深入的探讨,在其中产生了新的文化价值。

综上所述,《白鹿原》电视剧通过对于人物、场景、细节等方面的塑造和刻画,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并通过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新诠释和现代文化的融合,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文化互文性的内涵。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白鹿原是中国山西省的一个小村庄,被誉为中国乡村文化的瑰宝。

这个地方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而闻名,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探索。

本文将详细介绍白鹿原的民俗文化,包括其起源、特点以及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一、白鹿原民俗文化的起源白鹿原的民俗文化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

据传,白鹿原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会萃地,这里的环境和氛围鼓励了文化和艺术的发展。

在这个地方,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演和庆祝活动来庆祝丰收、祈福和记念祖先。

这些活动逐渐演变成为了白鹿原的独特民俗文化。

二、白鹿原民俗文化的特点1. 节日庆典:白鹿原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如舞狮、舞龙、放烟花等。

这些庆典活动不仅增加了村庄的热闹气氛,也是居民们传承和宏扬民俗文化的重要方式。

2. 民间艺术:白鹿原的民俗文化还包括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如皮影戏、评书、民间音乐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是娱乐活动,也是人们传递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工具。

在白鹿原,你可以欣赏到精彩的皮影戏表演,聆听悠扬的民间音乐,感受到纯朴而深厚的艺术氛围。

3. 传统婚俗:白鹿原的婚俗也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婚礼在这里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家庭和社区事件,通常会持续数天。

婚礼仪式包括拜堂、交换婚戒、举办婚宴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象征意义和仪式感。

这些传统婚俗体现了白鹿原人民对家庭和婚姻的重视,也是他们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

4. 饮食文化:白鹿原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代表了当地人民的独特口味和烹饪技巧。

这里有许多传统美食,如糖醋排骨、豆腐脑、炸酱面等。

这些美食不仅美味可口,也是人们交流和社交的重要媒介。

在白鹿原,你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山西美食,感受到浓厚的食文化氛围。

三、白鹿原民俗文化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白鹿原的民俗文化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些传统文化活动增加了居民的社交和娱乐方式,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人们通过参预各种庆典活动和艺术表演,增强了社区凝结力,促进了邻里关系的发展。

白鹿原中的传统文化

白鹿原中的传统文化

白鹿原中的传统文化
白鹿原是一部描写中国乡村社会的小说,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
会的现状和传统文化。

在这片土地上,种植的不仅是庄稼,更是丰富
多彩的中华文化。

白鹿原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传统文化之一就是婚姻制度。

小说中,婚姻不再是单纯的互相生儿育女,而是一个牵扯着家族财产和荣誉的
重要事件。

婚礼时,男子必须要送龙凤蛋、大肉、大酒等许多珍贵的
贺礼给女方家长,表示自己家族富有。

女方必须做到防止嫁错郎,在
和男方母亲商量后进行比对,以免从此跌落蹩脚的家庭。

除了婚姻制度,白鹿原还描写了当时的宗教信仰。

敬神、求神、
祭祖,是白鹿原村民一年四季必做的事情。

每逢农历节日,村民都会
在庙里祈祷一番,希望能够得到神佑,收获丰收。

同时,还有祭祀祖
先的习俗,村民需要在祖坟前供奉祭品,以示对祖先的敬仰。

除此之外,白鹿原还描写了当时的文学艺术。

小说中,村民们会
唱山歌、说大话、讲笑话,一边劳作一边娱乐,让生活更加有趣。

同时,在农忙之余,他们还会组织传统的戏曲表演,如京剧、徽剧、越
剧等,以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艺术。

在这片土地上,传统文化的贡献不可忽略,它成为了当地人生活
中的一部分,深刻地影响着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

在今天,白
鹿原的传统文化仍然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它告诉我们要珍惜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同时,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也要注
重创新,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合,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分析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分析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分析
《白鹿原》是由陈凯歌执导,基于陈忠实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电影。

影片主要围绕着白鹿原上的一个家族展开,描绘了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和民俗文化。

以下是对影片中民俗文化的分析:
家族观念和传统礼仪
影片中家族观念和传统礼仪是重要的民俗文化元素。

白鹿原上的家族结构紧密,尊重家族传统,对祖先和长辈的尊重和纪念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片中,家族长辈的生日、祭祀祖先等传统节日和活动得到了详细的描绘,表现出家族的凝聚力和文化传承。

乡村婚礼和葬礼
婚礼和葬礼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重要仪式,也是影片中展示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景。

影片中,婚礼和葬礼的场景都被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包括婚礼上的闹洞房和彩礼、葬礼上的哀悼和吊唁等。

这些场景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生命和婚姻的态度和认知。

土地与农业文化
白鹿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土地和农业文化是该片的重要元素。

影片中描绘了农村的耕种、收获、繁衍等生活场景,并通过这些场景反映了当地人对土地和自然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同时,影片也展示了农村文化中对于土地资源的争夺和不公现象,展现出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情况。

民间信仰和宗教文化
影片中还涉及到民间信仰和宗教文化,如神像、佛像、儒家经典等,这些文化符号反映了当地人的信仰和文化认同,表达了民间信仰和宗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白鹿原》中的家族观念与传统文化

《白鹿原》中的家族观念与传统文化

白鹿原中的家族观念与传统文化一、引言《白鹿原》是中国著名作家陈忠实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描述一个草原上几个世代的生活变迁,展现了中国农村传统社会中的家族观念和传统文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白鹿原》中家族观念与传统文化的表现以及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影响。

二、家族观念在《白鹿原》中的体现1. 家族血缘关系在《白鹿原》中,家族血缘是关系到主要角色身份和命运的重要因素。

作者以清晰而复杂的方式描绘了不同家族间的关系纷争,充分体现了中国农村家庭中父权制度下强调血缘亲情的特点。

2. 家族权力与继承在传统农村社会里,家族权力与继承十分重要。

《白鹿原》中,各个家族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展开了残酷而又复杂的斗争。

尤其是继承权的争夺,揭示了家族观念对于人们行为和命运的重要影响。

3. 家族荣誉与责任在《白鹿原》中,家族荣誉与责任成为人物价值观的核心。

通过对家族历史的追溯和传承,《白鹿原》呈现了中国农村社会中人们视家族荣誉和个人责任为至高无上的信念。

三、传统文化在《白鹿原》中的体现1. 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在《白鹿原》中,这种文化得到了生动的展示。

小说以其细腻而真实的描写方式,生动地表达了农村劳作、丰收与物质文明进步之间的关系。

2. 家庭伦理与礼教《白鹿原》中刻画了传统中国家庭伦理和礼教对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的情景。

包括尊卑有序、孝道尊长等特征,在小说中不断被强调并形成经典场景。

3. 婚姻观念与儿女情长婚姻观念和儿女情长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白鹿原》中,作者刻画了多个家庭之间因为追求爱情、传宗接代等问题而产生的纠葛和矛盾,凸显了传统文化对人们情感和命运的左右。

四、家族观念与传统文化对故事情节与人物命运的影响1. 故事情节塑造家族观念与传统文化为《白鹿原》提供了丰富的故事发展和人物塑造素材。

从贯穿全书的血缘关系纠葛到家族权力争夺,这些元素不仅推动着故事发展,同时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内心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鹿原》作为清末民初至解放前夕中国历史的见证,可以视为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以政治文化角度看,其社会结构有以田福贤、岳维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势力,以鹿兆鹏、白灵为代表的共产党革命力量,以鹿兆谦(黑娃) 、大姆指为代表的农民土匪武装。

以民间文化角度看,有以白嘉轩、鹿子霖为代表的宗法家族团体,以朱先生为代表的白鹿原的精神领袖。

阶级矛盾、家族纷争、利欲情欲的角逐,相互融汇交织,构成白鹿原半个多世纪的“民族秘史”。

与它之前的历史题材小说相比,在叙事上有其独特之处。

论对文化的反思,作者真切而细腻地展现了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对白鹿原人的影响: 从日常生活到人生信念, 从思维方式到处事原则无不打上深深的旧的文化的烙印。

表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弘扬。

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历史所提供的条件,创造、改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宝藏,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时代发展的要求,从中发现新的意义、做出新的阐释、添加新的成份。

宗法观念是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沉积于民间构成的稳定的社会心理结构。

其主要内涵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内核的行为规范。

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明禁忌。

其不仅在长期的民族文化生活中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巨大作用,而且久而久之对社会心理也产生一种威压与禁锢。

小说虽然客观地展示出这一观念的文化意义,但实际上的民族秘史除依循于这一观念之外,现实状况仍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对于“客观”的反讽。

朱先生以《乡约》呈给白嘉轩,与鹿子霖一起带乡民诵读,是期待一种稳定安宁的生存平衡。

朱先生、徐先生及白嘉轩等人的这一善良愿望,每每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碰壁。

平衡是暂时的,这一文化环境中所固有的阶级矛盾、政治冲突并非能由“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的《乡约》的实施而避免。

阶级利益之间的争斗也非“能御童仆”的宽仁忍耐所能消弥的。

白灵、鹿兆鹏等人的革命意愿也非“能敬长上”的约束所能放弃的。

白嘉轩隐瞒动机,对冷先生不讲诚信,迁坟换地;鹿子霖霸占小娥,当许多有姿色女人子女的“干大”,似乎都在嘲笑乡约的堂皇存在。

尤其是在阶级斗争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搏斗中更显出《乡约》的苍白与虚伪。

宗法观念随封建制度的灭亡,其稳定的作用也就愈来愈弱。

(对封建社会宗法观念的揭露)虽然白嘉轩作为一家之长、一族之长,自身有着许多传统美德和优良品质,有着巨大的人格魅力,但是,他为了维护他所顶礼膜拜的封建传统文化精神,又不惜充当了恶人的角色。

他不准黑娃、小娥进祠堂,逼迫他们搬到村外的破窑中;他下令杖责小娥;又是他狠心不再承认投奔革命的爱女白灵⋯⋯这些都使我们看到了他铁石心肠的残酷一面,同时,封建道德精神中宗法观念的凶残暴虐也在这里体现得酣畅淋漓。

(对封建社会宗法观念的揭露)作者主要通过对鹿子霖政治追求的描写,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思想的批判。

按照道德主义观点,政治的本质就是道德,政治是道德在政治生活中的体现。

在《白鹿原》中鹿马勺的思想是:“无论你将来成龙或是成虫,无论是居官还是为民,无论你是做庄稼还是经商以至学艺,只要居于人下就不可避免要受制于人,就要受欺,你必须忍受,哪怕是辱践也要忍受;但是,你如果只是忍受而不思报复永远忍受下去,那你注定是个没出息的软蛋狗熊窝囊废;你在心里忍着,又必须在心里记着,有朝一日一定要跷到他头上,让他也尝尝辱践的味道。

”总结起来就是“以德报德,以怨报怨”,而白家老二与他的不同却是“以德报怨”。

他们这两位先人的处世哲学也正是以后鹿子霖与白嘉轩所信奉的根本理念。

鹿马勺唯一遗憾的是尽管他可以出入官府和上流社会的各种场合,但他只能在灶锅前舞蹈。

所以他一直希望他的子孙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上流社会坐一把椅子占一个席位。

要说白家与鹿家最根本的区别笔者以为还是对待当官的不同态度:白家信奉的是“耕读持家”,远离官场,但鹿家却崇尚官场,认为当官才是真正的荣耀。

后来的很多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

鹿子霖与白嘉轩搭手修建祠堂,创立学堂,修补堡子围墙,他以为结果只是增加了族长白嘉轩的功德,而他自己什么也得不到,所以他心里是不平衡的。

当他出任白鹿镇第一保障所乡约的时候,他想起了老太爷鹿马勺,当三声铳响之后,他想老太爷在天之灵该得到慰藉了。

后来他的大儿子鹿兆鹏做了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国共合作失败之后共产党遭到血腥镇压,他也因此报复了农协时的共党分子,但随着共产党的再次发展,县上的人对他不大信任了,他当时就感到很不安,于是就进城找到在部队里当连长的二儿子鹿兆海,结果鹿兆海请他的团长开着汽车挎着枪向岳维山示威,之后用汽车把鹿子霖送到白鹿镇保障所。

有了二儿子在背后撑腰,他就更加威风,更加不可一世了,到处吃喝,到处认干儿子。

后来他的儿子鹿兆海死了,他被抓起来关了一年零八个月,在监狱里他像是把什么都看开想开了,但出来轻闲了没几天又跑到保障所去了,但田福贤并没有给他官职,而是充分的授权(当然是有奉禄的) ,开始他对没有官职是很不适应的,后来他就尝到甜头了,认为自己是一个“钦差大臣”,关键是不用对县上的人负责任,在那些保长面前他就是“太上皇”了。

他依然威风,依然觉得荣耀,在他看来,掌握权力就代表着胜利。

难怪他的亲家冷先生也说:“他的官瘾比烟瘾还大。

”官本位作为一种意识和价值取向,是指以官为本,以仕途为个人事业的选择导向,目的是为了做官和升官,把做官、升官看作人生最高价值追求,同时又用做官来评判人生价值的大小。

在封建社会,当官就能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对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来说,要想摆脱贫困、丢弃低下的社会地位,除了入仕,别无它途。

官本位意识是封建官僚制度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维护和服务于官僚集权体制。

然而,官本位这种思想意识已流毒千年,亦深深地植入鹿子霖的心中。

(、对官本位思想的批判)在孔子看来,社会关系的本质是人伦,即人与人的关系,就是人的道德关系。

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不过是道德关系在政治领域的表现。

而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导学生如何进行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将来按照道德原则进行工作,即学习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张锡勤等主编的《中国伦理思想通史》就说:“中华民族在4000 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形成了足可引以自豪的优秀文化传统。

传统思想文化的重心,是伦理道德的学说。

传统思想文化的突出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它的道德精神。

故我国素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

”几千年的漫长时间里把道德看作文化的核心,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

“仁义”在他的一生中,着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为人方面,他可以做到以德报怨,始终认为人学好了,就应该被容得下。

黑娃嫌他的腰挺得太硬太直,叫人打断,他没有大悲。

黑娃被抓,他却积极去营救,不能不说就算是木头人,也会感动地流泪,这从后来黑娃跪倒在他脚下认错得到验证。

大儿子白孝文堕落,他事后弄清是鹿子霖捣的鬼,他不说什么。

鹿子霖入狱,他没有大喜,在鹿贺氏来托情之前,他早已对二儿子交待过,去县上找他哥,让二儿子把鹿子霖救出狱。

白嘉轩就是这样,不仅仅是家风因素,绝大部分得益于朱先生的言传身教。

其次在处事方面,李寡妇两头卖地,引起白家鹿家群殴。

冷先生及时赶来,才制止事态扩大,可并没消解他的仇气,直到朱先生给他留言四句:“倚势侍强压对方,打斗诉讼两败伤;为富思仁兼重义,谦让一步宽十丈。

”他才正式开始他仁义的一生。

白鹿村也凭借这件事的解决获得“仁义庄”的美称,县令古德茂甚至亲自送上一块刻有“仁义白鹿村”的石碑,让其立在祠堂院子里,永训后人。

祠堂最终成就了他在村民心中的仁义形象,成为一位当之无愧的族长。

修复祠堂和兴办学堂,连朱先生都感动得热泪盈眶,大赞此举是无量功德的善事,村民的表达方式是把一条红绸披到他肩上。

随后修补破残围墙以抵御白狼的动议,一提出就得到大家的响应。

接着先后扶持两个儿子主持隆重的祭奠仪式和补续宗谱的举措,很大程度上给村民们带来一丝精神慰藉,帮助他们走出大瘟疫的阴影。

而贯彻镶在祠堂正门两边的《乡约》过程中,他更是遵循儒家传统要求,只要违背它,不管是谁,都得受到严惩,儿子白孝文被鞭打就是最好例子,且处罚更苛刻。

因为他不能容忍未来的族长都会做下如此龌龊事。

、(对“仁义”道德精神的弘扬)通过对书中一些人物奋斗过程的刻画,表现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刚健自强的精神。

《周易大传》中提出了“刚健”的学说,赞扬刚健精神,主张“自强不息”“, 刚健而文明”“, 刚健笃实辉兴”。

孔子重视“刚”,他的生活态度是“为之不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天体运行,永无巳时,故称为健。

健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之义。

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

孔子还提出“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究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一种积极有为的态度。

孔子的这些思想,在《周易大传》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孔子倡导的“自强不息”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古往今来许多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奋勇前进。

正是刚健笃实,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中国人民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

白家的衰落基于那个继任的家主儿,他在三年守孝期间变成了一个五毒俱全的败家子,孝期未满就把土地牲畜房屋净尽了(因为族人的干预留下来一间灶房,后来成为老二的容身之所) ,还把两个妹妹的聘礼挥霍光净,母亲被气死了,请不起乐人买不起棺材穿不了三件寿衣,只凑合着买了两张苇席埋了,之后这个败家子就领着老婆孩子出门要饭去了。

亲自经历了这个拨锅倒灶痛苦全过程的老二,只能默默地去给村里一些家道殷实的人家割草挑水混饭吃,没有事做的时候就接受村人乡邻一碗粥一个馍的施舍。

他长大的时候就弄下一个木模一只石锤去打土坯,之后他搜罗到一块槐木板,借来锯子刨子和凿子,割制成了一个只有进口无出口的木匣子,他每天晚上把打土坯挣下的铜子麻钱塞进缝口,然后枕着匣子睡觉。

三年之后他拆开匣底,用那些钱一下子买来一亩一分二厘最好的水地,第二年用那些地上收获的第一料新麦蒸成雪白的馍馍,给白鹿村每一家每一户都送去两个,回报他们在他身处绝境的幼年时期的馈赠之恩,虽然他记下了赐舍者的姓名,但他回报时却冲出了那个限制,给每一家乡党不管当时给予还是未给予他施舍的人家一律送上两个馍馍,结果使那些未施舍过他的人更加感动以至羞愧。

之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娶了一房媳妇,并在他死之前使家道恢复到了他哥哥败家之前的景况。

尽管他后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但他依然穿着他那身条条缕缕的破衫烂裤和踏断了后跟的烂鞋,他叫它们“金不换”。

这一切后来成为白鹿原上无可企及的乡土教材。

我们从白家由衰落走向辉煌的奋斗过程中完全可以看出刚健自强的精神孕育其中,催人奋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