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白鹿原》的仪式文化

合集下载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白鹿原》是中国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关中乡土为背景,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关中地区的农民生活和传统民俗。

在小说中,作者对关中民俗和农民生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展现了一种复杂的态度和思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和思考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中民俗在《白鹿原》中呈现出一种丰富多样的态度。

小说中描述了关中地区特有的祭祀活动、婚嫁习俗、民间传说等一系列民俗风情。

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些传统习俗的细节和情感,展现了对关中民俗的热爱和尊重。

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元宵篝火、神像祭扫等关中民俗活动,表现出对这些传统的情感和情怀。

小说中也对关中民俗进行了批评和反思,揭示了其中的不合理性和弊端。

作者通过对人际关系、家族观念等方面的描述,表现了对关中民俗中某些陈旧观念和行为的质疑和否定。

这种态度的复杂性使得小说中的关中民俗形象更加真实和立体。

作者通过对关中民俗的赞美和质疑,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索。

在小说中,作者对关中民俗的描绘既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又表现出对传统文化中存在问题的关注和批评。

通过对关中民俗的展现,作者引领读者反思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并未简单将传统文化美化和夸大,而是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审视其中的问题,指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

这种复杂的态度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索,使得小说中的关中民俗形象更加饱满和深刻。

小说中对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也反映了对人性和时代精神的思考。

在《白鹿原》中,作者通过对关中民俗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作者以一种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关中人的情感和性格,表现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理解。

作者也通过对关中民俗的描述,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小说中所展现的关中民俗,既有个体的情感表达,也代表了整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内涵。

这种复杂态度体现了作者对人性和时代精神的深刻思考,使得小说中的关中民俗形象更加生动和丰富。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讲述了晋陕关中一个荒凉贫瘠的山村中,父子、兄弟、邻里之间的尔虞我诈和复杂的情感纠葛,展现了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

本文将从关中民俗的不同表现形式、社会意义与道德价值等方面探讨《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及其思考。

一、关中民俗的不同表现形式《白鹿原》中反映的关中民俗包括鼓舞、婚礼、葬礼、祭祀等多种形式。

作者通过这些民俗的描述,展示了关中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也揭示了其中的丑恶和黑暗面。

鼓舞作为关中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地方性和历史文化价值。

但在小说中,鼓舞并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形态,而是与社会和人性的黑暗面紧密相连。

例如,在小说开头,巨石村鼓舞大队队长莫文杰犯下了强奸罪,引发了一系列事件,展示了关中民俗中的性别歧视和恶性循环。

婚礼是人们生命中的重要仪式,其庄重和喜庆的氛围应该是人们生命的一种美好纪念。

但在小说中,关中的婚俗却因钱财和封建观念干扰了本来的美好,陷入了物欲和虚荣的漩涡。

晋豫边区派来的男青年牛子莲因家境贫寒不得不娶巨石村中心村的女儿田七,但是田七的母亲却一再索要嫁妆,使得婚礼陷入了商业化的漩涡中。

葬礼是人离开世界的最后一次仪式,应该是人们为逝者送别的哀思之地。

但是,《白鹿原》中描写的关中葬礼却充满了霸权和权势的争夺。

巨石村长老石三英去世后,身边的财物被亲戚抢夺一空,争夺他的衣衫时甚至被撕成了碎片。

祭祀是人们沟通生死,祈求平安和健康的一种形式。

但是,在陈忠实的小说中,祭祀却没有被赋予积极的意义,反而成了一种黑暗和邪恶的表现形式。

当太昊山剧毒被村民祭祀时,就变相成为了欺诈和诈骗的骗局,而死者的灵魂因为无法安息,反而受到了诅咒和惊吓。

二、社会意义与道德价值社会意义方面,关中民俗作为当地民众团结和凝聚力的体现,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小说中揭示的关中民俗现状却显示出其丑,它不仅成为了一些人欺诈、欺骗的场所,还被一些性格扭曲的人用来达成个人目的。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白鹿原,位于中国山西省的一个小村庄,以其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而闻名。

这里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索。

一、节日庆典白鹿原的民俗文化体现在各种节日庆典中。

最重要的节日是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当晚,村庄的每个家庭都会点亮灯笼,庆祝团圆和新年的到来。

人们还会举行猜灯谜、舞狮子等活动,场面热闹非凡。

除了元宵节,白鹿原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节日,如清明节、中秋节等。

在清明节,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扫墓,祭拜祖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中秋节则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人们会一起赏月、吃月饼,共享团圆的喜悦。

二、婚俗习惯白鹿原的婚俗习惯也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婚礼通常会持续数天,包括订婚、请红、婚礼仪式等环节。

订婚是婚礼准备的第一步,男方会派代表前往女方家中提亲,并商定婚期和婚礼细节。

请红是指男方送红包给女方,表示诚意和尊重。

婚礼当天,新娘会穿上传统的汉服,新郎则会穿上正装,两人在家人和亲友的见证下,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三、民间艺术白鹿原的民俗文化还表现在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是皮影戏和山西梆子。

皮影戏是一种利用兽皮或纸板制作的影子戏,通过灯光的照射,将剪影投射在幕布上,再由演员配上声音和音乐,讲述各种故事。

白鹿原的皮影戏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吸引了许多观众。

山西梆子是一种传统的曲艺形式,结合了说、唱、念、打、做等元素,常常在庙会和庆典活动中演出。

白鹿原的梆子剧团以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剧目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四、传统手工艺白鹿原的民俗文化还体现在丰富的传统手工艺中。

这里的手工艺品包括陶瓷、刺绣、剪纸等。

陶瓷是白鹿原的一项传统手工艺,以其精美的造型和细腻的工艺而闻名。

当地的陶瓷工艺师们通过手工捏塑、刻画和烧制,制作出各种精美的陶瓷器皿,如花瓶、碗盘等。

刺绣是一种以针线在织物上绣制图案的手工艺,白鹿原的刺绣以其精致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受到赞誉。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白鹿原》是中国知名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以关中地区为背景,以白鹿原村为代表,展现了一幅关中民俗的丰富画卷。

在小说中,作者对关中民俗表现出了复杂的态度,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也有对其中蕴藏的黑暗和落后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进行分析与思考。

关中民俗在小说中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一面。

关中地区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小说中,作者对关中民俗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包括婚丧嫁娶、节庆民俗、宗族礼仪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关中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宗族文化。

在白鹿原村,举办婚礼时要进行三天三夜的“喧闹”活动,让整个村子充满了喜庆与欢乐;而过年时,全村人要进行盘祭、赛马等活动,展现出了浓厚的节庆氛围。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充满了欢乐与仪式感,更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关中民俗中也存在着许多阴暗的一面。

在《白鹿原》中,作者对关中民俗的黑暗面进行了深刻的揭示,揭露了其中的弊端和落后。

宗族礼仪对个体的束缚,使得人们在无法摆脱命运的枷锁;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使得人们在迷信与宗族枷锁下无法自由发展;妇女地位低下,被视为附庸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这些都展现了关中民俗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使得人们对其复杂性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对于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作者在小说中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在书中曾写到:“在关中,儒家、道家、佛家谈不上全部统一,却又谈不上彻底分裂,而是千丝万缕,错综复杂地串挂在一起。

”这段文字准确地概括了关中民俗的复杂性。

在小说中,作者对关中民俗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也有对其中蕴藏的黑暗和落后的深刻思考。

他既展现了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也揭露了其中的弊端和落后,体现了对这一地域文化的复杂态度。

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我们对关中民俗也能有更深刻的思考。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关中民俗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中深刻描绘了中国北方关中地区的山水风情、历史背景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其中,作者通过对关中民俗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复杂且矛盾的态度,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存、发展和现代化的思考。

一方面,作者通过对关中民俗的描绘,展现了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例如,对关中民间祭祀、传统婚礼等传统文化进行了详细描绘,这些文化不仅代表着当地的美好风俗,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例如,小光头的婚礼等关中民俗的描写,展现了尊老敬贤、注重家庭、强调和睦相处的传统美德。

然而,另一方面,《白鹿原》作者也揭示出了关中民俗中的种种弊端。

作者通过各种细节展现了关中民俗尊重男权,歧视女性等现象,这些民俗的弊端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男女平等观念的认识滞后,而且体现了人们对于现代化的抵制。

例如传统婚礼中,女方家庭必须遵守“上三长下三短”的规定,而且必须给男方的宾客高档礼物。

这种误导人性的文化不仅局限了女性的自由,也消耗了很多财力物力,无形中制约了地方的发展。

此外,在小说中,作者还通过对关中穷苦人民的描写,反映出穷困环境对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极大影响,同时也揭示出关中地区社会畸形、传统观念落后的根源。

例如,人们因缺乏科学教育而盲目信仰那些荒诞的迷信,这不仅限制了人们的思想,更是对社会发展的桎梏。

综上所述,《白鹿原》对关中民俗的描写既不是全盘否定,更不是全面肯定,而是一种复杂的态度及思考。

它代表了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等多重因素对关中民俗综合态度的塑造。

同时,它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多元思考的方式,即:对待传统文化要重视其积极价值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也要意识到其不足之处,及时修正,以期推动社会科学发展,实现中国民族的复兴。

心得体会:传统礼法文化的意象——《白鹿原》有感

心得体会:传统礼法文化的意象——《白鹿原》有感

心得体会:传统礼法文化的意象——《白鹿原》有感礼法传统,是中国古代法制文明的特质,这一特殊制度体系成功运作的背后,是否也如西方法治文明与基督教的关联一样(基督教为西方法治文明提供了社会文化、道德伦理、思维方式等基础——作者注),有着某种精神力量的支撑?读长篇小说《白鹿原》,似乎可以为这一问题找到答案。

《白鹿原》中,有一个重要场景反复出现:白鹿祠堂。

《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先生在小说扉页引入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捧读这部“雄奇史诗”,无处不在的祠堂意象似乎在提醒我们,如果这秘史原本有个隐秘的藏身之所,那或许就是祠堂;原上人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和礼法秩序的根本,或许可以从这神圣的祠堂里找到解释。

祠堂:礼法信仰的精神源泉中国古代祠堂始出现于汉代,到宋代日益繁荣。

祠堂设立的初衷,是为族人祭祀祖先先贤提供一个固定的场所。

在传统中国,祭祀是儒家礼仪中的重要部分,所谓“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供奉血缘先祖,祈求祖先安宁并保佑后代繁荣,是普通的传统中国人精神生活里最为神圣的部分。

祭祖,是子孙现世孝道的冥界延伸,而对于社会与家族来说,其意义则是多重而深远的:首先,籍祭祖以“收族聚宗”。

同一神灵,是族人聚合的精神力量,同宗同姓者的共同祖先信仰及相应的集体祭祀仪式,有益于增强宗族成员对宗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这是家族维系的灵魂所在。

其次,籍祭祖以统一族内文化与价值理念。

尊奉同一神灵,意味着族人共享一套文化和伦理价值体系,这是族人和谐共处的前提。

第三,籍祭祖强化族人的规则意识。

祭祖过程唤起个体的族群意识,唤起其服从群体秩序的自觉;同时,宗族规则为祖先所立,具有当然的神圣性和永恒的生命力,祭祖仪式,是规则的权威性与公正性被反复信仰化的过程。

到这里,我们便可以发现祠堂的“宗教”意义及其“礼法文化”价值了。

宗教,于信众而言是一种心灵安慰和行为引导,“信仰”之下,个体愿意毫无保留地将身心托付于兹。

从白鹿原中看民俗学

从白鹿原中看民俗学

从电影《白鹿原》看民俗文化摘要我深感于陕西关中平原的豪放大气,粗犷耿直,所以选择了《白鹿原》这样具有浓厚陕西特色的电影为出发点来分析陕西地方民俗。

电影中没有浓墨重彩的宣扬民俗,但其丰富而斑斓的民俗仍是无法详尽说明的,加之才疏学浅,我仅选择从居住、饮食和人员身份三个角度来简单说明。

关键词白鹿原民俗居住饮食人物身份一、引言一学期的民俗学学习,虽然时间不多,很多东西只能有所涉猎,并不能深入了解,但我仍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仅仅是民俗这一个小小的板块就囊括了诸多的内容。

民俗有其强烈的地方性,也有其历史性和传承性。

不同时代有各自的风俗,不同地区也有不一样的习惯。

最近看过电影《白鹿原》,我深感于陕西关中平原的豪放大气,粗犷耿直,所以选择了《白鹿原》这样具有浓厚陕西特色的电影为出发点来分析陕西地方民俗。

电影中没有浓墨重彩的宣扬民俗,但其丰富而斑斓的民俗仍是无法详尽说明的,加之才疏学浅,我仅选择了一部分民俗来说明。

二、从居住民俗看《白鹿原》中所表现的陕西地方民俗1、窑洞人类上古时期的地理气候形成了平均海拔为千米以上的黄土高原,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民间艺术。

在《白鹿原》中,黑娃和田小娥不允许成婚,白孝文让他们住的就是窑洞。

窑洞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古老的民居形态,也是黄土高原最经济的建筑形态。

得天独厚的黄土资源造就了窑洞这种居住形式。

目前我国窑洞主要分布在甘肃、山西、陕西、河南、宁夏等五省区,陕西省的陕北窑洞因其特殊的高原地貌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支。

陕北窑洞有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了窑洞式横穴,在近代,陕北窑洞曾支撑中国红色革命走向胜利。

窑洞一般纵深较深,约为7—8米,最深的可达20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

靠崖式窑洞和独立式窑洞是其主要存在形式。

小娥和黑娃的居所属于靠崖式窑洞。

由人们劳动挖掘出的窑洞,有着独特的居住价值和文化内涵。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通过对中国关中地区民俗文化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态度与思考。

关中民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它的美好与传统,也有着让人深思的问题。

小说中对关中民俗的描绘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道。

小说中描写了关中农民的勤劳和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描写了耕田、种植的繁忙场景;展示了关中人热情好客、讲究互助友爱的乡村人情;刻画了关中人对婚姻、家庭、世世代代传承的珍视与崇尚。

这些描写让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邻里之间的关怀和友情的珍贵,展现出关中民俗中与生俱来的美好品质。

小说中也展现了关中民俗中的一些问题和混乱现象。

小说中描述了一场因两个家族的恩怨演变而成的浩劫,展示了农民地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揭示了关中农村社会中贫富悬殊的问题,以及封建等级制度对农民的剥削;描写了女性的地位低下、妇女被男性支配的现象。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小说呈现了关中民俗中不容忽视的负面面向,使人们反思其中的不足之处,呼唤社会进步和改革。

与此小说对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也体现在对于传统和变革之间的思考上。

小说中,作者通过展现关中农民的传统生活和坚守传统的价值观念,表达了对传统的尊重和珍惜之情。

小说也通过对新文化、新思想的渗透和呈现,对传统进行了批判与质疑。

小说中描述了新文化运动在关中农民中的传播和影响;刻画了主人公献民接触新思想后对传统的怀疑和对封建社会的反叛。

通过这种对传统与变革的辩证思考,小说展现了关中民俗中的混沌与变革,提出了对于传统的反思和改造。

通过对《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的分析,不难发现,这部作品既展示了关中民俗的美好与珍贵,也揭示了其中的问题和不足。

面对这些问题,小说通过对传统与变革的辩证思考,提出了对于传统的反思和改造的呼唤。

通过对关中民俗的多维度描绘,小说让人们对于关中地区的文化传承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对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有了更多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白鹿原》的仪式文化
摘要:神话和仪式是同源的,神话的产生伴随着仪式的生成。

仪式蕴含在民俗中,借民俗这个载体表现出来。

宗族作为封建文化的延续保留至今,一系列的仪式,如婚礼、葬礼、祭祀等都在宗族的祠堂举行。

本文试图从神话、民俗和宗族入手,探讨《白鹿原》中的仪式文化。

关键词:神话民俗宗族仪式《白鹿原》
巴尔扎克说过:“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白鹿原》就是一部“民族的秘史”。

它展示了关中地区清末民国的这段历史,仪式制度作为一种语言的或可视的文化形态贯穿着《白鹿原》的始终。

作为一种民间文化,仪式在“五四”后的新文学时期就被广泛关注。

在《白鹿原》中,传统的仪式侵染了每个人的生活,在遭受了现代文明的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后,仪式被升华了。

一、神话与仪式
诺斯罗普?弗莱指出:“神话是在提供情况方面占有中心地位,它给宗教仪式以原型的意义,以神的传谕,以原型的叙述,因而神话就成了原型。

”弗莱认为,神话是宗教仪式的原型,宗教仪式从神话中产生,世俗的仪式是宗教仪式的延续和具体表现。

中国上古的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成了民间信仰的主要对象,形成了一系列仪式,像祖先崇拜、自然神崇拜、图腾崇拜、生育神崇拜等等。

白鹿原的传说已经传遍了整个原上,六个女人的死使得传说中的那只神鹿成了白嘉轩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当他看着那团似鹿的
药草时,万木枯榭中的那丝绿色让他重新燃起希望。

作为如神话般人物而存在的朱先生的肯定无疑给了白嘉轩以巨大的信心,此后的成就被归结为白鹿的“庇佑”,这是他的自我安慰的一种仪式。

朱先生作为一个传统的儒士,他肯定了神鹿的存在,即肯定了仪式的实现。

由旱灾酿成的年馑来临了,身为族长,白嘉轩挑起了责任。

他组织乡民“伐神取水”。

被神化了的关老爷被搬上了祭祀的主台,那穿钢纤的可怕仪式白嘉轩欣然接受了,他化为西海黑乌梢向西海龙王祈求珍贵的水。

神话已经和仪式融为一体了。

二、民俗中显见仪式
“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白鹿原其实就是一个彻底的乡土社会,土地是他们的根基。

在这片土地上所形成的是带有边缘性、集体性的底层的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一种仪式的文化,一种民间的仪式。

”民间文化往往寄寓于民俗来表现,是指一种不成文的仪式。

白嘉轩的一生参加过无数人的葬礼,葬礼中的仪式一再提醒他保持传统,迫于现实的无奈却又一次次地妥协。

父亲死后本应该大办丧事,为世人标榜“孝”,为父守孝三年,这又意味着他推迟了繁衍子孙的时间。

而宗法仪式的繁杂又令他身陷困顿,“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压倒了他的三年守孝,两个月后他又开始了他一生中的壮举——娶妻。

传统社会的礼仪制度已经深深扎根了。

在鹿兆海那场“白鹿原绝无仅有的一次隆重的葬礼。

”中,白嘉
轩又一次委曲求全,用传统葬礼仪式与新式葬礼相抗衡。

在爱国主义的感染下,他的传统仪式屈服于新式葬礼,并驾齐驱。

这仪式是民族的仪式,是国家的仪式。

朱先生那简朴的葬礼迎来了原上原下亘古未见的送灵仪式,这是对儒家传统仪式的告别,是对新的曙光的迎接。

在这个乡土社会中,白鹿原上的民间仪式种类繁多,白、鹿换地的中人仪式、子女满月的取乳名仪式、学堂开馆的祭孔仪式、白灵拜干亲仪式等等。

“节日也是一种仪式。

”鹿兆鹏在清明节荡秋千,原上各村庄的“忙罢会”演大戏等,都在用仪式表达节日的心境。

说道唱戏,胡志毅认为“中国的地方戏是以民间的祭祀仪式和节日仪式为前提的。

”演戏是祭祀仪式的一部分,白鹿原上的“大戏”是他们在共同崇拜着同一个神灵——谷神,以此表达对谷神的感谢和对自己的忙碌后的休闲。

《白鹿原》中各种仪式借助民俗这个载体活跃在白鹿原这个乡土社会中,影响着其现代化的进程。

三、族权的绝对社会地位
中国封建家庭为单系世系,由若干个具有近亲父系血缘关系的家庭又组成一个家族,家族凌驾于家庭之上。

在乡土社会的氏家大族中,存在着一种教化性的“长老权力”,而这种权力的掌握者是族长。

族长在族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祖先的化身。

白嘉轩在为父亲迁坟时“不分门户远近请来了白鹿村每一户的家长前来参加这个隆重的迁坟仪式。

”是族长在发挥作用使各家长来参加族长的活动。

他从父亲手中继承了族长的位置,无时无刻不
在显示族长族权的威严,但他在死了六房女人后底气不足,他没能完成家族的职能——传宗接代,因此“每逢祭日,白嘉轩跪在主祭坛上祭祀祖宗的时候,总是不由得心里发慌尻子发松。

宗祠作为家族的象征,是一组礼制性建筑,它是一个家族供奉、祭祀祖宗的场所,族人的婚礼、冠礼、丧葬礼等有时也在这里举行。

祭祀是族长在祠堂主持的最大仪式。

中国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事死如事生,且古代推崇孝道,虔诚的祭祀是孝的体现。

祭祀是向阴间的祖先们问安的另一种仪式。

春节祭祀祖先的仪式复杂,他承袭了父亲的族权,同时也掌握了祭祀的一整套仪式,香案、焚香、叩拜这一套下来,都在族长的主持下进行的,白嘉轩从这些仪式中一次次享受到了族权带来的愉悦。

当然,身为族长,他也承担着责任。

交农事件失败后,在鹿子霖在白鹿村的戏楼的聚会上,白嘉轩向田福贤下跪“我代他们向田总乡约和鹿乡约赔情受过。

他们做乱是我的过失,我身为族长没有管教好族人理应受过。

请把他们放下来,把我吊到杆上去!”他极力揽过失实际上是对田福贤、鹿子霖炫耀他的族权,作为一族之长,对族民有着绝对的统治权,绝不允许外人来干涉,而田、鹿的做法显然触犯了他的权力核心。

白嘉轩在家中一直以封建家长的形象自居,连他表扬儿媳都让其惶恐可见一斑。

仪式制度作为民间文化的一种文化形态,被载入文体。

而《白鹿原》中体现出的一系列仪式文化让我们重新审视神话、民俗、族权与仪式的关系,《白鹿原》中的仪式在神话、民俗和宗族中升华
为更高的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