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指南2005

心肺复苏指南2005
心肺复苏指南2005

2005国际CPR指南成人基础生命支持要点成人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 BLS)或称初期复苏:基础生命支持包括识别突发心跳骤停(SCA)、心脏停搏、卒中和气道异物梗阻(FBAO)的表现;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利用体外自动除颤仪除颤。

AHA用4个链接(生存链)证明时间对SCA病人VF的重要性,四个生存链具体如下:

①早期识别和启动急救医疗系统(EMS)或联系当地急救反应系统。

②早期由旁观者进行CPR。

③早期进行电击除颤。

④早期由医务工作者进行复苏后的高级生命支持。

成人BLS顺序

BLS的步骤包括一系列的评估和行动,这在BLS程序图(附后)中已有说明。图表的目的是让这些步骤能直观、简单、易学、易记、易操作。以下的框数是指图中的方框序数。

检查反应(框1)

当救助者已经确认环境安全,就应该检查受害者的反应。在检查中,可以拍打其肩膀,问“你还好吗?”。如果受害者有所应答但是已经受伤或需要救治,应马上去拨打120。尽快返回,重新检查受害者的情况。

启动EMS系统(框2)

如果单独的救助者发现没有反应的成年受害者(如没有运动或对刺激无反应),应该立刻启动EMS系统,取得一台AED(如果条件允许),返回受害者处进行CPR和除颤。如果有两个或更多救活者,应该首先开始CPR,其他人去启动EMS 系统和取得AED。如果现场有医疗反应机构或人员,应立即通知现场的医疗机构人员,而不是去呼叫EMS。

医务人员应根据最可能引起心脏骤停的病因最大可能,灵活使用救治顺序。如果只有一个医务人员,看见病人突然倒下,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心源性的,施救者应呼叫120,去取AED,并返回作CPR,进行除颤。如果仅有一个医务人员,面对淹溺或其他窒息(主要是呼吸)引起的心脏骤停任何年龄病人,施救者应先给5周期CPR(约2分钟),再去启动EMS。

开放气道与检查呼吸(框3)

在进行CPR之前,首先将受害者仰卧位放到硬质的平面。如果没有反应的受害者为俯卧位,应将其放置为仰卧。

开放气道

医务人员对证明没有颈部外伤者可以采用仰头抬颏手法开放气道,如果医务人员怀疑颈椎损伤,开放气道应该使用没有头后仰动作的托颌手法。但是如果托颌手法无法开放气道,则应采用仰头抬颏手法,因为在CPR中维持有效的气道保证通气是最重要的。

检查呼吸

要通过观察,听和感觉等方式来维持气道开放。医务人员如果不能在10秒钟内确认呼吸是否正常,那么先进行两次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框4和5A)

进行两次人工呼吸,每次超过1秒,如果潮气量足够的话,能够看见胸廓起伏。所推荐的持续1秒钟使胸廓起伏应该在所有CPR的人工呼吸中实施,包括口对口呼吸,球囊-面罩人工呼吸和有人工气道的呼吸机,无论有没有氧气。在成人CPR中,潮气量大约500-600ml(6-7ml/kg)应该是足够的。建议潮气量500-600ml,但是同时强调在该潮气量下应该有胸廓起伏。人工呼吸操作要点如下:

①每次人工呼吸时间超过1秒。

②每次人工呼吸潮气量足够,能够观察到胸廓起伏。

③避免迅速而强力的人工呼吸。

④如果已经有人工气道,并且有二人进行CPR,则每分钟通气8至10次,不用呼吸与胸外按压同步。在人工呼吸时胸外按压不应停止。

口对口呼吸

口对口呼吸可以给受害者提供氧和通气。为了进行口对口呼吸,开放受害者气道,捏住患者的鼻孔,形成口对口密封状。每次呼吸超过1秒,然后“正常”吸气(不是深吸气),再进行第二次呼吸,时间超过1秒。如果受害者的胸廓在第一次人工呼吸时没发生起伏,应该确认仰头抬颏手法再进行第二次呼吸。

球囊面罩人工呼吸

单独的救助者可以使用球囊面罩通气装置同时完成提下颏,将面罩在患者面部扣紧和挤压球囊。救助者必须同时观察每次呼吸的胸廓起伏情况。

由两个经过培训并有经验的救助者来实施球囊面罩人工呼吸是最有效的。一个开放气道,扣紧面罩,挤压球囊。两个人都应观察胸廓起伏情况。救助者应该使用一个成人球囊(1-2L)给予足够的潮气量使得胸廓起伏。如果气道开放并且没有漏气(如面罩和面部密闭良好),每次挤压的容量在1L的球囊为1/2到2/3,在2L的球囊为1/3。如果患者没有人工气道,救助者复苏的每周期为30次按压和2

次呼吸。救助者在按压暂停进行人工呼吸,每次呼吸超过1秒。

人工气道的通气

如果在CPR时,受害者已有人工气道,两个救助者可以进行CPR(如不会因为人工呼吸而打断按压)。实施按压者可以进行连续的频率为100次/分的胸外按压,而且不会因为通气而暂停。实施通气者可以进行每分钟8到10次的通气。二者每2分钟交换操作,以防止实施按压者疲劳,导致胸外按压的质量和频率降低。如果有多人实施救助,应该每2分钟更换胸外按压者。

救助者应该避免过度通气,限制潮气量,但应保证胸廓起伏。人工气道通气在CPR中维持通气频率8-10次/分和避免过度通气十分重要。

检查脉搏(框5)

医务人员检查脉搏不应超过10秒钟。如果在10秒钟内没有脉搏,那么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人工呼吸不做胸外按压(仅适用于HCP---框5A)

对尚有自身循环(如可触及脉搏)的成人受害者需要人工呼吸,频率在10至12次/分钟,或每5至6秒一次。无论有没有人工气道,每次呼吸都应超过1秒,并且可见胸廓起伏。在进行人工呼吸中,每2分钟重复检查脉搏,但是检查时间不要超过10秒。

胸外按压(框6)

按压操作要点

①受害者应该以仰卧位躺在硬质平面(如平板或地面),而救助者跪在其胸旁。

②救助者按压时应在胸部正中,胸骨的下半部,双乳头之间。应该把手掌放在胸部正中双乳头之间的胸骨上,另一只手平行重叠压在其手背上。

③为了使按压“有效”,按压时应“有力而快速”。对成人的复苏按压为100次/分钟,按压的幅度为1.5至2英寸(大约4至5厘米)。每次压下后胸廓完全弹回,保证松开的时间与压下基本相等。

④按压中尽量减少中断。

CPR中“有效”的胸外按压对推动血流形成是必须的。本指南推荐所有救助者在胸外按压时在检查脉搏,分析心律或进行其他操作时尽量减少按压中断。

初级救助者应该在AED到达,受害者开始自主活动或EMS人员接手之前持续进行CPR。医务人员在胸外按压中应努力减少中断,尽量不超过10秒钟,除外一些特殊操作,如建立人工气道或者进行除颤。

强烈建议在CPR过程中不应该搬动患者,除非患者处于危险环境或者其创伤

需要外科处理。复苏开始后,CPR应在患者被发现的地点进行,尽量减少中断。

按压-通气比值

按压-通气比值为30:2。在婴幼儿和儿童,两名救助者所使用的比值为15:2。如果已经有了人工气道,按压者可以进行连续的频率为100次/分钟的按压,而不会因为人工呼吸而中断,另一人实施8至10次/分钟的人工呼吸。

除颤(框8.9.10)

旁观者可以在EMS到达之前,没检查心脏节律没除颤的情况下,对有目击的院外成人心跳骤停患者进行一段时间的CPR(例如5个循环或者大约2分钟)。如果已经准备初级救助者AED计划和院内患者,或EMS人员目击心跳骤停,救助者应该尽快实施除颤。

1)除颤与CPR

EMS工作人员没有目击院外心脏骤停,则在检查心电图并试图除颤前应该先进行约5个循环的CPR。一个CPR循环包括30次胸部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而对于院内心脏骤停者除颤前是否进行CPR,目前仍没有足够的依据。当出现VF 或无脉室速(VT)时,急救者应该首先进行胸部按压,然后予以1次电击并立即恢复CPR。急救者不应耽搁重新胸部按压至核查心律和脉搏的时间。5个循环的CPR后(约2分钟),应利用AED分析心律,必要时进行另一次电击。胸部按压和电击间隔时间越短,除颤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减少按压到电击的时间间隔,即使是1秒钟,也能增加电击成功的可能性。

当有两名营救者在现场时,一旦按压者将手离开病人的胸部,操作AED者应立即电击,同时不能和病人有任何身体接触。而只有一个营救人员时,则应该熟练地联合运用CPR和AED。经典除颤(电击成功)的定义是电击后至少5秒内终止VF。电击成功后屡次出现VF不应视为除颤失败。

2)电极放置

营救人员常规将AED电极板放在病人裸胸的胸骨外缘前外侧部。右侧电极板放在病人右锁骨下方,左电极板放在与左乳头齐平的左胸下外侧部。当胸部有植入性装置时,电极应该放在正常距该装置1英寸(2.5cm)的地方。婴儿和儿童的最低有效除颤能量仍不清楚。安全除颤的上限也不知道,但以>4J/Kg(如9J/Kg)的能量对儿童进行除颤是有效的,因此推荐第一次电击的能量为2J/Kg 和后续电击的能量为4J/Kg。目前仍没有足够的数据赞成还是反对对小于1岁的幼儿使用AEDs。

3)住院病人AEDs的使用

采用双向方形波首次电击时可选择150J-200J,如果使用单向波除颤仪,则所有电击均应选择360J。如果一次电击就终止VF但后来又出现心脏停搏,那么以

后的电击应该选择先前成功除颤的能量值。当使用电极板时,营救者一定要在胸壁上涂抹乳胶并避免与ECG导联线接触。使用自身粘合性电极片可以减少电流击穿的发生。同时有必要清除预置电极处的毛发。

特殊情况的复苏

1)淹溺

在对任何年龄的溺水者进行复苏,都应启动EMS系统前进行5个周期的CPR(大约2分钟)。由经过训练的救助者在水中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是有益的,水中实施胸外按压可能没有益处,并且可能导致救助者和受害者受伤。没有证据表明水能成为梗阻气道的异物。对淹溺者不需要进行气道异物梗阻的手法手法,因为这样并不必要,还可能导致损伤,呕吐和误吸以及延迟CPR。

救助者应该尽快将受害者脱离水中,尽可能迅速的开始复苏(Class IIa)。只有少数有外伤的临床体征,如酒精中毒或有跳水,滑水经历的受害者有“可能脊柱受伤”需要进行救治,尽可能平稳和固定颈椎和胸椎。

2)低温

失去反应的患者如果伴有低温,医务人员应该评价呼吸以确认是否有呼吸停止,观察脉搏30至45秒以确定是否有心跳骤停或严重的心动过缓,因为低温到达一定程度可以引起上述现象。如果患者没有呼吸,立即开始人工呼吸。如果患者没有脉搏,立即开始胸外按压。不要等待患者体温恢复再开始CPR。为了防止热量进一步丢失,可以出去其潮湿的衣物;把患者与风,热或者寒冷环境隔离;如果可能,可以使用温暖湿化的氧气进行人工呼吸。

复苏体位

对无反应但有正常呼吸和有效循环的成人需要采用复苏体位。这个体位的目的是维持患者气道开放,减少气道梗阻和误吸的危险。患者应为侧卧位,前臂位于躯干的前面。

气道异物梗阻

1)气道异物梗阻的识别

救助者应该在窒息患者出现严重气道梗阻症状的时候采取措施。这些症状包括低气体交换和呼吸费力,例如无声的咳嗽,紫绀,或无法说话与呼吸。患者可能会抓住脖子,努力表明窒息的体征。应该立刻询问,“你呛咳了吗?”。如果患者点头指示“是”但是不说话,这就非常有可能是严重的气道梗阻。

2)气道异物梗阻的清除

当气道异物引起严重的气道梗阻症状是,救助者必须立刻清楚异物。如果为

轻微的梗阻,患者用力的咳嗽,那么不要对患者的自主咳嗽和呼吸进行干预。如果梗阻的症状严重应该尝试清除异物:咳嗽变得安静,呼吸困难加重并伴有喘鸣,患者开始失去反应。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立刻启动EMS系统。如果有一个以上救助者,一人拨打120,其他人去帮助患者。对成人和1岁以上儿童的病例报道显示用力扣背,腹部冲击,和胸部冲击是方便而有效的。我们推荐采用简易的腹部冲击法用于快速的解决气道异物。如果腹部冲击法无效,救助者可以考虑胸部冲击法。值得重视的是,在小于1岁的婴幼儿不推荐使用腹部冲击法,因为其肯能导致损伤。

胸部冲击法应该用于患者比较肥胖,救助者无法环抱其腹部。如果窒息患者处于妊娠晚期,应该采用胸部冲击法。因为此时腹部冲击法可能导致损伤,应该建议接受腹部冲击法的气道异物梗阻者接受内科医生就创伤进行检查。

如果成人气道异物梗阻的患者开始失去反映,救助者应该小心地把患者放置地面,立即启动EMS系统,然后开始CPR。在CPR中,每次气道开放救助者都应该观察气道中是否有异物并将其清除,简单在口腔中寻找异物不会影响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如果医务人员在意识消失的患者气道中发现固体异物,应用手指进行清扫。

BLS总结:

BLS的质量应该继续研究更多的有关提高医务人员和LR在抢救心脏骤停的CPR质量的方法。这包括教育、培训、生物医学反馈或辅助、机械CPR、心电监护。CPR组成方法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包括:通气频率和持续时间、按压深度、按压频率和按压次数、胸廓完全回复和松手时间。

补充:

心脏骤停的处理

心脏骤停时,基础CPR和早期除颤极为重要,用药其次。有足够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对心脏骤停有效的药物只有很少几种。开始CPR并除颤后,才建立静脉通道,考虑药物治疗,作气管插管。

给药途径:在复苏中不必中心静脉注射。如果中心静脉通道不能建立,施救者应插入大的外周静脉导管。尽管外周给药后药物达峰时间较中心静脉低,但是前者并不影响CPR。外周给药时以20ml溶剂溶解可使药物达到中心循环提高10-20秒。长骨内注射药物经静脉丛吸收与中心静脉给药相似。在除颤,外周静脉给药或骨内给药后自主循环未恢复,应考虑建立中心静脉通路。但在卒中或急性冠脉综合症溶栓病人中为相对禁忌症。如果静脉,骨内均未建立,可考虑气管内给药,可给予2-2.5倍的静脉量。以5-10ml蒸馏水或生理盐水稀释。

至于多少胸外按压和电击次数后可以给药的共识依据:如果在CPR和1-2

次电击后VT仍然存在,可给予血管升压药物。注意给药时不要耽误CPR。给药时间可在CPR期间,检查心律后,电击前后。

1)药物

①肾上腺素和血管升压素肾上腺素成人用量为1mg/次,在治疗无脉性心脏骤停中,无论是第一次或以后,都可以用40u的血管升压素代替等量的肾上腺素。在复苏时肾上腺素每3-5分钟/次。

②阿托品阿托品可有效解除迷走张力且便宜、易得、副作用少,可应用于心脏停搏和无脉性电活动(PEA),推荐剂量为1mg静推,如果心脏停搏持续存在可每3-5分钟重复应用。

③抗心律失常药物

胺碘酮与安慰剂和利多卡因相比,可增加短期存活率。胺碘酮可导致血管扩张和低血压,预先应用血管收缩剂可预防。可在VF和无脉性VT对CPR,电击,血管升压药无反应时应用。首次剂量300mg静脉/骨内注射,可追加150mg次;

利多卡因尽管利多卡因是一种副作用少,且为我们所熟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在心脏骤停病人研究中均未发现它的长期和短期的作用,因此考虑为胺碘酮的替代药物。首次剂量为1-1.5mg/kg,VF和无脉性VT持续存在,间隔5-10min 增加0.5-0.75mg/kg静推,最大剂量3mg/kg。

不推荐心脏骤停病人常规溶栓,除非高度怀疑有肺动脉栓塞。溶栓可同时进行CPR。许多随机控制试验均表明在心脏停搏时起搏器无效,不推荐心脏停搏病人应用。

总结:复苏过程中给予有效的胸部按压,注意尽量不要打断胸部按压,不要过度通气,尤其是在高级气道建立之后。药物既不能增加存活率和出院率,也对CPR和除颤无效。

基础生命支持(BLS)流程图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注)

2015AHA心肺复苏指南更新要点(一) 作者:AHA相关专家组来源:急诊医学资讯日期:2015-10-16 为方便中国医师阅读习惯,本平台(急诊医学资讯)现提取AHA心肺复苏指南中的以下部分进行文字发布: 1.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非专业施救者心肺复苏 2.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医护人员BLS 3.心肺复苏的替代技术和辅助装置 4.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5.心脏骤停后救治 第一部分非专业施救者心肺复苏 1、关键问题和重大变更的总结 《2015指南》建议中,有关非专业施救者实施成人心肺复苏的关键问题和重大变更包括下列内容:1.院外成人生存链的关键环节和2010年相同,继续强调简化后的通用成人基础生命支持 (B LS)流程。 2.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流程有所改变,反映了施救者可以在不离开患者身边的情况下启动紧急 反应(即通过手机)的现实情况。 3.建议在有心脏骤停风险人群的社区执行公共场所除颤(PAD)方案。 4.鼓励迅速识别无反应情况,启动紧急反应系统,及鼓励非专业施救者在发现患者没有反应 且没有呼吸或呼吸不正常(如喘息)时开始心肺复苏的建议得到强化。 5.进一步强调了调度人员需快速识别可能的心脏骤停,并立即向呼叫者提供心肺复苏指导(即 调度员指导下的心肺复苏)。 6.确定了单一施救者的施救顺序的建议:单一施救者应先开始胸外按压再进行人工呼吸(C -A-B而非 A-B-C),以减少首次按压的时间延迟。单一施救者开始心肺复苏时应进行 30次胸外按压后做 2次人工呼吸。 7.继续强调了高质量心肺复苏的特点: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 廓完全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气。

最新国际心肺复苏标准汇总

2005年11月美国心脏学会(AHA)和国际心肺复苏联合会正式公布了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CPR)&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标准(以下简称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在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基础生命支持(BLS)得到进一步的重视,特别强调了有效不间断胸外按压的意义。该标准对按压通气比值、按压通气循环周期、按压通气参数等CPR核心技术都作了重大修订,并提倡AED的普及使用。(具体修改内容见如下2005年最新国际心肺复苏标准比例表) 随着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实施,原先2000版心肺复苏标准中的按气通气15:2和按压通气四个循环必将废除和停止执行,掌握和运用新指南势在必行。上海康人医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在这一时机率先开发出符合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第六代(BLS)系列最新标准技能训练与考核模拟人与ACLS系列技能训练教学系统。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的最新标准比例表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心搏骤停的现场急救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第一部分科学共识 第二部分伦理原则 第三部分生命支持 第四部分培训教育 一.科学共识(Consensus on Science) 以《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2000-2005)》为基础,介绍现场心肺复苏。 国际指南会议所推荐的意见 以循证https://www.360docs.net/doc/9f8263704.html,'>医学(EBM)为依据: ※证实了许多安全、有效的抢救方法; ※对一些证实为无效的抢救方法予以否定; ※推荐经过严格循征https://www.360docs.net/doc/9f8263704.html,'>医学证实的新方法; ※在目前的条件下指南为最有效和便于教学; ※提供了最新的知识、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 历史回顾 50年代美国医生彼得?沙法(Peter Safar)教授等重新发表了口对口吹气术。 1960年,考恩医生(Kouwenhoven)等人观察用力在胸外按压,可以维持血液循环。 沙法与考恩确认了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术联合应用技术的合理性。 沙法结合两种方法,奠定了现代CPR的基础。 *40年来CPR在全球风靡,美国普及7000万人次; CPR带来的希望,欧美平均每天能挽救1000例院外心搏骤停者; 中国电力部门从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人工呼吸为主的救护培训,70年代开始CPR普及,在触电抢救上取得了成就。 《国际CPRECC指南2000 》2000年2月在美国达拉斯定稿,2000年8月15日,在美国心脏协会主办的《循环》杂志上颁布。

2005心肺复苏急救介绍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CPR,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的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心肺复苏的目的是开放气道、重建呼吸和循环。人们只有充分了解心肺复苏的知识并接受过此方面的训练后才可以为他人实施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程序: ①首先检查病人是否还存在着知觉。如病人已失去知觉,又是呈俯卧位,则应小心地将其翻转过来。 ②必须保持病人的呼吸道畅通,使病人头向后仰,防止因舌根后坠堵塞喉部影响呼吸。 ③若病人确已无呼吸,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即救护者深吸一口气后,对着病人之口,将气收入。注意在吹气时要先捏住病人的鼻子,不让吹入的气从鼻孔跑出,而使之进入肺内。吹气时若看到病人的胸、腹随之起伏,证明肺部已经通气。应该连吹下去,直到病人恢复自主呼吸为止。如果病人在恢复呼吸后出现呕吐,必须防止呕吐物进入气管。 ④救护者一手放在病人额头上,使其维持头部后仰的位置;另一手的指尖要轻摸位于气管或喉两例的颈动脉血管,细心感觉有无脉搏跳动,如有则说明心跳恢复,抢救成功。 ⑤如果没有摸到颈动脉的跳动,说明心跳尚未恢复,需立即作胸外心脏按压术:病人仰卧,救护者右手掌置于病人胸前的胸骨上,左手压在右手上,两肘伸直,有节律地垂直用力下压病人的胸骨。由于胸受力而下陷2—4厘米,正好压在心脏上,而且一压一松使心脏被动收缩和舒张,可以促进心跳恢复,一般要求每分钟按压心脏100次。 ⑥救护者跪于病人胸部左侧施压,这点很重要,因为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呼吸要交替进行。最好两人同时参与急救。 ⑦如果现场只有一个人或二个人,在抢救过程中,每按压心脏15次,口对口吹气2次,每隔一分钟检查一次颈动脉有无跳动。 心肺复苏 = (清理呼吸道) + 人工呼吸 + 胸外按压+ 后续的专业用药据美国近年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病因1/2。而因心脏停搏突然死亡者60-70%发生在院前。因此,美国成年人中约有85%的人有兴趣参加CPR初步训练,结果使40%心脏骤停者复苏成功,每年抢救了约20万人的生命。心脏跳动停止者,如在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CPR,在8分钟内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心搏骤停的现场急救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第一部分科学共识 第二部分伦理原则 第三部分生命支持 第四部分培训教育 一.科学共识(Consensus on Science) 以《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2000-2005)》为基础,介绍现场心肺复苏。 国际指南会议所推荐的意见 以循证https://www.360docs.net/doc/9f8263704.html,'>医学(EBM)为依据: ※证实了许多安全、有效的抢救方法; ※对一些证实为无效的抢救方法予以否定; ※推荐经过严格循征https://www.360docs.net/doc/9f8263704.html,'>医学证实的新方法; ※在目前的条件下指南为最有效和便于教学; ※提供了最新的知识、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 历史回顾 50年代美国医生彼得·沙法(Peter Safar)教授等重新发表了口对口吹气术。 1960年,考恩医生(Kouwenhoven)等人观察用力在胸外按压,可以维持血液循环。 沙法与考恩确认了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术联合应用技术的合理性。 沙法结合两种方法,奠定了现代CPR的基础。 *40年来CPR在全球风靡,美国普及7000万人次; CPR带来的希望,欧美平均每天能挽救1000例院外心搏骤停者; 中国电力部门从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人工呼吸为主的救护培训,70年代开始CPR普及,在触电抢救上取得了成就。《国际CPRECC指南2000 》2000年2月在美国达拉斯定稿,2000年8月15日,在美国心脏协会主办的《循环》杂志上颁布。 2005年1月对《CPR与ECC指南2000》作了修订,称为《国际CPR与ECC指南2005》,并将于2005年11月在美国《循环》杂志上以100页的篇幅面世。该指南凝集了全球110个国家、地区https://www.360docs.net/doc/9f8263704.html,'>医学专家的心血。 广泛与接受,就是在科学的基础上,https://www.360docs.net/doc/9f8263704.html,'>医学人员、专业急救人员的参与。 二.伦理原则(Ethical Aspects) CPR的目标: 1.挽救生命,恢复健康,解除病痛和减少伤残。 2.但是,CPR一个特殊的目标是逆转临床死亡,故有很大局限性。 病人自主的原则 在伦理学上是受到尊重的,在许多国家亦受法律保护。 临终遗嘱:提出自己的医疗范围包括CPR。 形式:谈话、书面遗嘱、生存意愿及对医务人员永久的委托书。 遇下列情况可不进行CPR 1.科学的评估已表明没有明确的标准能准确预测CPR无效。因此,推荐所有心搏骤停病人均应接受CPR ,除非: 病人有有效的遗嘱; 病人有不可逆的死亡体征:僵死、断头或尸斑; 预测不能得到生理上的益处,对危重败血症、心原性休克进行了最积极地治疗,重要的脏器功能仍在不断恶化或者疾病的晚期(心脏停搏是必然结果)。 2.在执行CPR时,救援者将要冒身体受伤的危险。 下列情况可以终止CPR: 1.有效的自主循环和通气恢复;有专业医务人员的接替。

2005年度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导的最新标准比例表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的最新标准比例表 成人1-8岁儿童婴儿开放气道仰头举颏法仰头举颏法仰头举颏法 人工呼吸 2次有效呼吸 (每次持续1秒钟以上) 2次有效呼吸 (每次持续1秒钟以上) 2次有效呼吸 (每次持续1秒钟以上) 呼吸频率 10-12次/分钟 (约5-6秒钟吹气一次) 10-20次/分钟 (约3-5秒钟吹气一次) 10-20次/分钟 (约3-5秒钟吹气一次) 检查循环颈动脉股动脉肱动脉 按压位置 胸部胸骨下切迹(胸口剑突处) 上两指胸骨正中部位或胸部正中乳头连线水平 乳头连线下一横指 按压方式两只手掌根重叠两只手掌根重叠/一只手掌根2指(以环绕胸部双手的拇指,二人法) 按压深度4-5cm 2-3cm 1-2cm 按压频率100次/分100次/分100次/分 按压通气比30:2(单人或双人)30:2/单人或15:2/双人30:2/单人或15:2/双人潮气量比500ml-600ml 每公斤/8ml(约150ml-200ml) 30ml-50ml CPR周期2次有效吹气,再按压与通气五个循环周期CPR AED 有AED设备条件情况下,请先使用AED除颤一次, 然后进行5个周期CPR 不推荐使用心肺复苏2005国际指南主要内容 早在1947年美国Claude Beek教授首次报道对一室颤患者电除颤成功,以后除颤器材不断改善;Peter Safer 1958年发明口对口人工呼吸,因为简单易行、潮气量大而被确定为呼吸复苏的首选方法;60年代时,William Kouwenhoven等发表了第一篇有关胸外心脏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 口对口呼吸法和胸外心脏按压的结合,配以体外电击除颤法,构成现代复苏的三大要素。1966年-全美复苏会议成为心肺复苏术 1992 – AHA CPR指南 2000 –第一部国际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正式发表 2005 –修订CPR及ECC指南。 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因 (一)心脏本身病变直接引起:即为心源性 冠心病:80%,尤其以不稳定性心绞痛(UP)、急性心肌梗塞(AMI)最为多见,二者又合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其它心肌病、心肌炎、瓣膜性疾病以及恶性心律失常等,占20% (二)非心脏原因引起: 1、急性物理化学因素对心肌的损伤,如中毒、溺水、自溢、触电等。

2005国际心肺复苏的指南

2005国际心肺复指南 心搏骤停的现场急救 心肺复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第一部分科学共识 第二部分伦理原则 第三部分生命支持 第四部分培训教育 一.科学共识 (Consensus on Science) 以《心肺复与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2000-2005)》为基础,介绍现场心肺复。 国际指南会议所推荐的意见 以循证https://www.360docs.net/doc/9f8263704.html,'>医学(EBM)为依据: ※证实了许多安全、有效的抢救方法; ※对一些证实为无效的抢救方法予以否定; ※推荐经过严格循征https://www.360docs.net/doc/9f8263704.html,'>医学证实的新方法; ※在目前的条件下指南为最有效和便于教学; ※提供了最新的知识、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 历史回顾 50年代美国医生彼得·沙法(Peter Safar)教授等重新发表了口对口吹气术。 1960年,考恩医生(Kouwenhoven)等人观察用力在胸外按压,可以维持血液循环。 沙法与考恩确认了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术联合应用技术的合理性。 沙法结合两种方法,奠定了现代CPR的基础。 *40年来CPR在全球风靡,美国普及7000万人次; CPR带来的希望,欧美平均每天能挽救1000例院外心搏骤停者; 中国电力部门从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人工呼吸为主的救护培训,70年代开始CPR普及,在触电抢救上取得了成就。《国际CPRECC指南2000 》2000年2月在美国达拉斯定稿,2000年8月15日,在美国心脏协会主办的《循环》杂志上颁布。 2005年1月对《CPR与ECC指南2000》作了修订,称为《国际CPR与ECC指南2005》,并将于2005年11月在美国《循环》杂志上以100页的篇幅面世。该指南凝集了全球110个国家、地区https://www.360docs.net/doc/9f8263704.html,'>医学专家的心血。 广泛与接受,就是在科学的基础上,https://www.360docs.net/doc/9f8263704.html,'>医学人员、专业急救人员的参与。 二.伦理原则(Ethical Aspects) CPR的目标: 1.挽救生命,恢复健康,解除病痛和减少伤残。 2.但是,CPR一个特殊的目标是逆转临床死亡,故有很大局限性。 病人自主的原则 在伦理学上是受到尊重的,在许多国家亦受法律保护。 临终遗嘱:提出自己的医疗围包括CPR。 形式:谈话、书面遗嘱、生存意愿及对医务人员永久的委托书。 遇下列情况可不进行CPR 1.科学的评估已表明没有明确的标准能准确预测CPR无效。因此,推荐所有心搏骤停病人均应接受CPR ,除非: 病人有有效的遗嘱; 病人有不可逆的死亡体征:僵死、断头或尸斑; 预测不能得到生理上的益处,对危重败血症、心原性休克进行了最积极地治疗,重要的脏器功能仍在不断恶化或者疾病的晚期(心脏停搏是必然结果)。 2.在执行CPR时,救援者将要冒身体受伤的危险。 下列情况可以终止CPR:

2010心肺复苏指南(中文版)

2010心肺复苏指南(中文版) 《2010`AHA CPR&ECC 指南》新亮点 《2010`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已经公开发表,该指南框架结构与《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基本相似。 经过五年的应用实施,有相应的调整! 几个最主要变化是: 1.生存链: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1)尽早识别与激活EMSS; (2)尽早实施CPR: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CPR; (3)快速除颤: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 (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 (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2.几个数字的变化: (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分改为“至少100次/分” (2)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30:2) (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 (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7)维持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 (8)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 (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 3.整合修改了BLS和ACLS程序图 2010新亮点:《2010`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指南》 《2010`AHA CPR&ECC指南》 《2010`AHA CPR&ECC指南》 成人CPR操作主要变化如下: 突出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 保证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 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避免过度通气, 保证胸廓完全回弹

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

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 一、概述 常规下心脏停搏后4分钟脑细胞即可发生不可逆的损害,10分钟后脑细胞死亡。 死亡的概念: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机能永久性停止。在机体死亡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有些器官、系统和组织细胞还能继续进行机能活动。 死亡的标志:全脑机能的永久性消失,简而言之脑死亡。 死亡的分期: 1 濒死期:机体各系统机能产生严重障碍,中枢神经系统脑干以上部分处于深度抑制状态,意识模糊或消失,反应迟钝,心率减弱,血压下降,呼吸微弱或周期性呼吸。 2 临床死亡期:心跳、呼吸完全停止。各种反射消失,延髓处于深度抑制状态。 12期中重要器官代谢尚未停止。(若由于触电、溺水等原因引起,应采取一切措施抢救) 3 生物学死亡期:最后阶段,整个机体不可能复活,但某些组织在一定的时间内仍有微弱的代谢活动。 死亡的诊断标准 1 不可逆的深度昏迷 2 自发呼吸停止 3 躯干反射消失 4 脑电波消失(平坦) 猝死:外表健康或非预期死亡的人在外因或无外因情况下,突然意外非暴力性死亡。 猝死的分类 1 按时间分类:2h、4h、24h 2 按病因分类:心源性猝死1h内发生原因:CA异常、心室肌肥厚、心肌病及心衰、炎症性、浸润性、新生物性、退行性病变。 非心源性猝死原因 肺性:上呼吸道梗阻、窒息、张力性气胸、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脑性:脑疝、中毒、电解质紊乱、糖尿病 胰性: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 其他:淋巴瘤、肺动脉高压、脑血管畸形、遗传等 复苏:心肺复苏: 心肺脑复苏:在CPR的基础上使脑功能复苏 二、2005年新指南变化的要点 1 CPR流程的变化 I 所有院外突然的意识丧失,应在打电话求救后,携AED迅速返回现场后开始CPR及除颤。 II 儿童不同于成人,主张先作5个周期的CPR,历时2分钟后再呼救。 III 医务人员急救时应根据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猝死原因实施合理的复苏程序。 IV 对于呼吸停止的无意识患者时,用5-10s(<10s)检查是否存在呼吸,如无呼吸,先进行2次人工呼吸后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V 删除了非专业急救者开始胸外按压之前的生命体征的评估。 VI 指导非专业急救者识别心脏骤停后第1分钟后表现的叹息样呼吸。 2 关于人工呼吸的变化 I 所有人工呼吸(无论口对口、口对面罩、球囊对面罩或球囊对高级气道),有或无氧通气均应持续吹气1s 以上。 II 口对口人工呼吸前,正常呼吸即可 III 通气以见到胸廓起伏为度,避免迅速而强力的人工呼吸而导致过度通气 IV 第一次人工呼吸未使胸廓起伏,再次开放气道,给予第二次通气,无论胸廓起伏与否,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V 如已有人工气道(如气管插管、食管气管联合式导管)并且有二人进行CPR,则每分钟通气8-10次

《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完整中文版

《2010`AHA CPR&ECC 指南》 1.生存链: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1)尽早识别与激活EMSS; (2)尽早实施CPR: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CPR; (3)快速除颤: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 (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 (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2.几个数字的变化: (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分改为“至少100次/分” (2)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 (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 (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 (7)维持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 (8)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 (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 3.整合修改了BLS和ACLS程序图 2010新亮点:《2010`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指南》 《2010`AHA CPR&ECC指南》 《2010`AHA CPR&ECC指南》 成人CPR操作主要变化如下: 突出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 保证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 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避免过度通气, 保证胸廓完全回弹 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1、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 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区别于大约100次/分) 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 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6、避免过度通气 CPR操作顺序的变化:A-B-C→→C-A-B ★2010(新):C-A-B

2010年新版心肺复苏指南

2010年新版心肺复苏指南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 一、心脏骤停的定义 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患者对刺激无意识、无脉搏、无呼吸或濒死叹息样呼吸,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常致患者即刻死亡,即心脏性猝死。 二、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三无 1、无意识——病人意识突然丧失,对刺激无反应,可伴四肢抽搐; 2、无脉搏——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 3、无呼吸——面色苍白或紫绀,呼吸停止或濒死叹息样呼吸。 注:对初学者来说,第一条最重要! 三、心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四种心律类型 1、心室颤动:心电图的波形、振幅与频率均不规则,无法辨认QRS波、ST段与T波。 2、无脉性室速:脉搏消失的室性心动过速。 注:心室颤动和无脉性室速应电除颤治疗! 3、无脉性电活动:过去称电-机械分离,心脏有持续的电活动,但是没有有效的机械收缩。心电图表现为正常或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QRS波群,频率多在30次/分以下(慢而无效的室性节律)。 4、心室停搏:心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心电图上表现为一条直线。 注:无脉性电活动和心室停搏电除颤无效! 四、心脏骤停的治疗——即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的五环生存链

心肺复苏:是指对早期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通过采取人工循环、人工呼吸、电除颤等方法帮助其恢复自主心跳和呼吸;它包括三个环节:基本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心脏骤停后的综合管理。《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将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链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一、早期识别与呼叫 二、早期心肺复苏 三、早期除颤/复律 四、早期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五、新增环节——心脏骤停后的综合管理 一、早期识别与呼叫 (一)心脏骤停的识别——三无 1、无意识 判断方法:轻轻摇动患者双肩,高声呼喊“喂,你怎么了?”如认识,可直呼其姓名,如无反应,说明意识丧失。 2、无脉搏 判断方法:用食指及中指指尖先触及气管正中部位,然后向旁滑移2-3cm,在胸锁乳突肌内侧触摸颈动脉是否有搏动。 注:检查时间不要超过10s,如10s内不能明确感觉到脉搏,则应开始胸外按压。 3、无呼吸 判断方法:不再推荐通过“一听二看三感觉”来评估呼吸。 (二)呼叫急救系统 一旦发现患者无意识、无脉搏、无呼吸,则可判定发生心脏骤停,立即高声呼唤其他人前来帮助救人,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120或附近医院电话。如现场只有一个抢救者,则先进行1分钟的现场

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的最新标准

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的最新标准2005修订的主要内容: 1 对成人实施单人或双人抢救时按压通气比为30: 2 进行; 对儿童或婴儿实施单人抢救时按压通气比为30:2,双人15:2 2 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以30:2 比率进行五个周期的循环,其中胸外按压频率为100次/分钟;人工吹气每次持续1秒钟以上; 3 成人按压深度为4~5 cm,儿童按压深度2~3cm ,婴儿按压深度为1~2cm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的最新标准比例表 成年人1-8岁儿童婴儿 开放气 道 仰头举颏法仰头举颏法仰头举颏法 人工呼吸2次有效呼吸 (每次持续1秒钟以上) 2次有效呼吸 (每次持续1秒钟以上) 2次有效呼吸 (每次持续1秒钟以 上) 呼吸频率10-12次/分钟 (约5-6秒钟吹气一次) 10-20次/分钟 (约3-5秒钟吹气一次) 10-20次/分钟 (约3-5秒钟吹气一 次) 检查循 环 颈动脉股动脉肱动脉 按压位置胸部胸骨下切迹(胸口剑突处) 上两指胸骨正中部位或胸部正中乳头连线水平 乳头连线下一横指 按压方式两只手掌根重叠 两只手掌根重叠/一只 手掌根 2指(以环绕胸部双 手 的拇指,二人法) 按压深 度 4-5cm 2-3cm 1-2cm 按压频 率 100次/分100次/分100次/分 按压通气比30:2 (单人或双人) 30:2/单人 15:2/双人 30:2/单人 15:2/双人 潮气量比500ml-600ml 每公斤/8ml(约 150ml-200ml) 30ml-50ml

CPR周 2次有效吹气,再按压与通气五个循环周期CPR 期 有AED设备条件情况下,请先使用AED除颤一次, AED 不推荐使用 然后进行5个周期CPR 指南中最重要的变化在于简化了心肺复苏程序,并且在心肺复苏期间增加了每分钟胸外按压的次数和减少胸外按压的间歇。下面是本指南的一些最重要的新建议: 新建议1 删除了非专业急救者开始胸外按压之前的生命体征评估:对非专业急救者的培训改为遇到呼吸停止的无意识患者时,先进行2 次人工呼吸后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新建议2 简化了人工呼吸的程序:所有人工呼吸(无论是口对口,口对面罩,球囊—面罩,或球囊对高级气道)均应持续吹气1 秒以上,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有明显抬高。 新建议3 删除了对非专业急救者在无胸外按压时的人工呼吸训练。 新建议4 建议对所有年龄(新生儿除外)的患者实施单人急救时,单人(一般的)按压/通气比例为30:2。该建议目的在于简化教学和提供更长时间不间断胸外按压。 新建议5 由医疗保健人士实施的儿科基本生命支持指南,将“儿科患者”定义修改为青春期前患者,但是由非专业急救人员应用的儿童心肺复苏指南(1到8岁)没有变化。 新建议6 增加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急救者应被授以“用力按压、快速按压”(每分钟100 次的速率),保证胸廓充分回弹和胸外按压间歇最短化。 新建议7 建议紧急医疗服务(EMS)人员对无目击者的心脏停跳患者除颤前,可考虑先行约5 组(约2 分钟)心肺复苏,特别是在事发地点由呼叫到EMS抵达反应时间超过4到5分钟时。 新建议8 无脉性心脏停跳患者治疗期间,推荐两次心跳检查之间给予约5 组(或者约2 分钟)心肺复苏。急救者不应在电击后立即检查心跳或脉搏——而是应该重新进行心肺复苏,先行胸外按压,而心跳检查应在5组(或者约2分钟)心肺复苏后进行。

心肺复苏指南2005

2005国际CPR指南成人基础生命支持要点成人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 BLS)或称初期复苏:基础生命支持包括识别突发心跳骤停(SCA)、心脏停搏、卒中和气道异物梗阻(FBAO)的表现;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利用体外自动除颤仪除颤。 AHA用4个链接(生存链)证明时间对SCA病人VF的重要性,四个生存链具体如下: ①早期识别和启动急救医疗系统(EMS)或联系当地急救反应系统。 ②早期由旁观者进行CPR。 ③早期进行电击除颤。 ④早期由医务工作者进行复苏后的高级生命支持。 成人BLS顺序 BLS的步骤包括一系列的评估和行动,这在BLS程序图(附后)中已有说明。图表的目的是让这些步骤能直观、简单、易学、易记、易操作。以下的框数是指图中的方框序数。 检查反应(框1) 当救助者已经确认环境安全,就应该检查受害者的反应。在检查中,可以拍打其肩膀,问“你还好吗?”。如果受害者有所应答但是已经受伤或需要救治,应马上去拨打120。尽快返回,重新检查受害者的情况。 启动EMS系统(框2) 如果单独的救助者发现没有反应的成年受害者(如没有运动或对刺激无反应),应该立刻启动EMS系统,取得一台AED(如果条件允许),返回受害者处进行CPR和除颤。如果有两个或更多救活者,应该首先开始CPR,其他人去启动EMS 系统和取得AED。如果现场有医疗反应机构或人员,应立即通知现场的医疗机构人员,而不是去呼叫EMS。 医务人员应根据最可能引起心脏骤停的病因最大可能,灵活使用救治顺序。如果只有一个医务人员,看见病人突然倒下,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心源性的,施救者应呼叫120,去取AED,并返回作CPR,进行除颤。如果仅有一个医务人员,面对淹溺或其他窒息(主要是呼吸)引起的心脏骤停任何年龄病人,施救者应先给5周期CPR(约2分钟),再去启动EMS。 开放气道与检查呼吸(框3)

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

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的最新标准 2005修订的主要内容: 1 对成人实施单人或双人抢救时按压通气比为30: 2 进行; 对儿童或婴儿实施单人抢救时按压通气比为30:2,双人15:2 2 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以30:2 比率进行五个周期的循环,其中胸外按压频率为100次/分钟;人工吹气每次持续1秒钟以上; 3 成人按压深度为4~5 cm,儿童按压深度2~3cm ,婴儿按压深度为1~2cm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的最新标准比例表 成年人 1-8岁儿童 婴儿 开放气道 仰头举颏法 仰头举颏法 仰头举颏法 人工呼吸 2次有效呼吸 (每次持续1秒钟以上) 2次有效呼吸 (每次持续1秒钟以上) 2次有效呼吸 (每次持续1秒钟以上)

呼吸频率 10-12次/分钟 (约5-6秒钟吹气一次) 10-20次/分钟 (约3-5秒钟吹气一次) 10-20次/分钟 (约3-5秒钟吹气一次) 检查循环 颈动脉 股动脉 肱动脉 按压位置 胸部胸骨下切迹(胸口剑突处) 上两指胸骨正中部位或胸部正中乳头连线水平乳头连线下一横指 按压方式 两只手掌根重叠 两只手掌根重叠/一只手掌根 2指(以环绕胸部双手 的拇指,二人法)

按压深度 4-5cm 2-3cm 1-2cm 按压频率 100次/分 100次/分 100次/分 按压通气比 30:2 (单人或双人) 30:2/单人 15:2/双人 30:2/单人 15:2/双人 潮气量比 500ml-600ml 每公斤/8ml(约150ml-200ml) 30ml-50ml

CPR周期 2次有效吹气,再按压与通气五个循环周期CPR AED 有AED设备条件情况下,请先使用AED除颤一次, 然后进行5个周期CPR 不推荐使用 指南中最重要的变化在于简化了心肺复苏程序,并且在心肺复苏期间增加了每分钟胸外按压的次数和减少胸外按压的间歇。下面是本指南的一些最重要的新建议: 新建议1 删除了非专业急救者开始胸外按压之前的生命体征评估:对非专业急救者的培训改为遇到呼吸停止的无意识患者时,先进行2 次人工呼吸后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新建议2 简化了人工呼吸的程序:所有人工呼吸(无论是口对口,口对面罩,球囊—面罩,或球囊对高级气道)均应持续吹气1 秒以上,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有明显抬高。 新建议3 删除了对非专业急救者在无胸外按压时的人工呼吸训练。 新建议4 建议对所有年龄(新生儿除外)的患者实施单人急救时,单人(一般的)按压/通气比例为30:2。该建议目的在于简化教学和提供更长时间不间断胸外按压。 新建议5 由医疗保健人士实施的儿科基本生命支持指南,将“儿科患者”定义修改为青春期前患者,但是由非专业急救人员应用的儿童心肺复苏指南(1到8岁)没有变化。 新建议6

心肺复苏的历史学习资料

心肺复苏的历史 所有有生命的机体都面临着两个基本的问题:衰老和死亡。人类也不例外,一个人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也就在一步步迈向死亡,因此一个人的出生也就意味着死亡。为了延缓衰老, 从古到今人们想出了许多长生不老的方法,催生了一个个返老还童的奇思遐想。为了战胜死亡, 特别是当人濒临死亡的危急关头,使用一切手段挽留生命,延长生命成为人们一直的努力方向。 这一切手段包括的内容很多。复苏术就是当人们面临死亡时所采取的挽救措施, 目的是试图让患者从“死亡”的边缘起死回生。经过千百年的摸索和实践, 人类终于从原始的祈求神灵庇护的巫法发展到现代的心肺复苏术。 结果也从早期的没有效果到现在的抢救成功率逐渐增高。 (一)古代的复苏术 由于科学发展及人们医疗经验和知识的局限性,使得古代复苏术千姿百态,方法各异,效果不佳。 但是人们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改进复苏方法,直到现代心、肺、脑复苏术的诞生, 从死亡线上挽救了无数生命。 1.利用体位复苏: 约3500年前,埃及人对溺水的患者使用了倒挂法,将溺水者头朝下,双脚挂在树上, 这一方面有助于排除肺内的积水,增加肺内氧交换的面积,另一方面增加了胸腔里的压力以帮助呼气, 压力减小后有助于吸气。这一方法在欧洲盛行了很长时间。 18世纪,复苏术的发展与溺水的联系尤为密切,在没有电、没有汽车等现代文明的过去, 溺水死亡是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人们在救治溺水的过程中发展了复苏术,当时有“马背复苏法”和 “酒桶复苏法”。马背复苏是将患者横向俯卧在马背上,驱马跑动,由于躯体在马背上反复颠簸, 使患者胸部周期性的受压放松,若胸内压随颠簸撞击的频率而有节律的变化,则可恢复呼吸。 “酒桶复苏法”是将患者俯卧于酒桶上,施术者或医生用手拖起患者的双下肢,将患者前后拖动, 随着酒桶的滚动,患者胸内压增加或减低而引起通气。 2.利用刺激复苏: 1000多年以前,中国的针刺人中穴位,救治突然意识丧失或实际是濒死的患者。

2019心肺复苏指南(中文版)_1

---------------------------------------------------------------最新资料推荐------------------------------------------------------ 2019心肺复苏指南(中文版) 2010 心肺复苏指南(中文版)《201 0`AHA CPR&ECC 指南》新亮点《201 0`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已经公开发表,该指南框架结构与《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基本相似。 经过五年的应用实施,有相应的调整!几个最主要变化是: 1 .生存链: 由 2005 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1 )尽早识别与激活 EMSS;(2)尽早实施 CPR: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 CPR;(3)快速除颤: 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2.几个数字的变化: (1 )胸外按压频率由 2005 年的 1 00 次/分改为至少 1 00 次/分(2)按压深度由 2005 年的 4-5cm 改为至少 5cm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30: 2)(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 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 ABC 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 CPR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 PEA 者常规使用阿托品 1 / 11

(7)维持 ROSC 的血氧饱和度在 94%-98% (8)血糖超过 1 0mmol/L 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 5s 3.整合修改了 BLS 和 ACLS 程序图 201 0 新亮点: 《201 0`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指南》《201 0`AHA CPR&ECC 指南》《201 0`AHA CPR&ECC 指南》成人 CPR 操作主要变化如下: 突出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保证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避免过度通气,保证胸廓完全回弹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1 、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 CPR 上 2、按压频率至少 1 00 次/分(区别于大约 1 00 次/分) 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 5 ㎝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 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6、避免过度通气 CPR 操作顺序的变化: A-B-CC-A-B ★201 0(新): C-A-B 即: C 胸外按压A 开放气道B 人工呼吸●2005(旧): A-B-C 即: A 开放气道 B 人工呼吸 C 胸外按压生存链的变化★201 0(新): 1 、立即识别心脏骤停,激活急救系统 2、尽早实施CPR,突出胸外按压 3、快速除颤 4、有效地高级生命支持

2005AHA心肺复苏指南

2005年AHA心肺复苏指南BLS部分变化摘要 一、概述 常规下心脏停搏后4分钟脑细胞即可发生不可逆的损害,10分钟后脑细胞死亡。 死亡的概念: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机能永久性停止。在机体死亡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有些器官、系统和组织细胞还能继续进行机能活动。 死亡的标志:全脑机能的永久性消失,简而言之脑死亡。 死亡的分期: 1、濒死期:机体各系统机能产生严重障碍,中枢神经系统脑干以上部分处于深度抑制状态,意识模糊或消失,反应迟钝,心率减弱,血压下降,呼吸微弱或周期性呼吸。 2、临床死亡期:心跳、呼吸完全停止。各种反射消失,延髓处于深度抑制状态。 1、2期中重要器官代谢尚未停止。(若由于触电、溺水等原因引起,应采取一切措施抢救) 3、生物学死亡期:最后阶段,整个机体不可能复活,但某些组织在一定的时间内仍有微弱的代谢活动。 死亡的诊断标准: 1、不可逆的深度昏迷 2、自发呼吸停止 3、躯干反射消失 4、脑电波消失(平坦) 猝死:外表健康或非预期死亡的人在外因或无外因情况下,突然意外非暴力性死亡。 猝死的分类: 1、按时间分类:2h、4h、24h 2、按病因分类:心源性猝死1h内发生原因:CA异常、心室肌肥厚、心肌病及心衰、炎症性、浸润性、新生物性、退行性病变。 非心源性猝死原因: 肺性:上呼吸道梗阻、窒息、张力性气胸、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脑性:脑疝、中毒、电解质紊乱、糖尿病 胰性: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 其他:淋巴瘤、肺动脉高压、脑血管畸形、遗传等 复苏:心肺复苏: 心肺脑复苏:在CPR的基础上使脑功能复苏 二、2005年新指南变化的要点 1 、CPR流程的变化 I 所有院外突然的意识丧失,应在打电话求救后,携AED迅速返回现场后开始CPR及除颤。 II 儿童不同于成人,主张先作5个周期的CPR,历时2分钟后再呼救。 III 医务人员急救时应根据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猝死原因实施合理的复苏程序。 IV 对于呼吸停止的无意识患者时,用5-10s(<10s)检查是否存在呼吸,如无呼吸,先进行2次人工呼吸后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V 删除了非专业急救者开始胸外按压之前的生命体征的评估。 VI 指导非专业急救者识别心脏骤停后第1分钟后表现的叹息样呼吸。 2 、关于人工呼吸的变化 I 所有人工呼吸(无论口对口、口对面罩、球囊对面罩或球囊对高级气道),有或无氧通气均应持续吹气1s以上。 II 口对口人工呼吸前,正常呼吸即可。

2005版心肺复苏

登封市卫生学校2012 年健康大讲堂第二期时间: 2012 年4 月24 日 地点: 登封市区第三初级中学 授课人: XX (预定) 预计参加宣传人员:8 人 授课主题: 心肺复苏术 授课主要内容: (心肺复苏术) 复苏---恢复正常的生命活动。一切为了挽救生命而采取的医疗措施,都属于复苏的范畴。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骤停的病人采用的最初急救措施,是对病人基础生命支持”(BSL的技术,即以人工呼吸代替病人的自主呼吸,以胸外心脏按压代替病人的自主心搏。CPR是20世纪现代医学救护领域 里学术提高、发展和全民普及最为成功的技术。对心脏性猝死和溺水、触电、中毒、创伤等引起的心跳呼吸骤停,及时正确地实施CPR对挽救患者的生命 既是可能的也是现场救护所必需的。 一、现代心肺复苏术的历史 1958年被世人称为心肺复苏的泰斗-----美国医生彼得沙法(Peter safar)发明了口对口呼吸法。经实验室证明,此法简单,可产生较大的潮气量,被称为呼吸复苏的首选方法。1960年,考恩(Kouwenhowen)医生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心脏按压术的文章,被称为是CPR的里程碑。口对口呼吸法和心脏按压法的结 合,配合1956年索尔(Zoll)医生提出的体外电除颤法,构成了现代复苏的三大要素。

二、心肺复苏术的适应症及优点 猝死,是指平素身体“健康”或病情稳定,非预料中的突然死亡。猝死的诊断依据是: 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大动脉波动消失。猝死即为心肺复苏术的适应证。能否获得急救成功,最重要的是时间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判断猝死,则可失去病人获救的时机与希望。 引起伤病员呼吸、心跳骤停的病因多见于急性心肌梗塞、电击伤、挤压伤、严重创伤、中毒等。 心肺复苏术的优点: 操作简单、“0器”械、无创伤,仅需一张口一双手,成功率高。 三、心肺复苏术的八个步骤 1 、判断意识: 轻拍伤病员的肩部,高声xx: “喂!你怎么了?”如果对轻拍、呼唤无反应,即可判断该伤病员无意识。 2、高声呼救: “快来人呀!我是救护员,快帮我拨打120,有会救护的请和我一起救护 3、救护体位: 将伤病员翻转成仰卧位(心肺复苏体位),放在坚硬的平面上。 (1 )救护员位于伤病员一侧将伤病员双上肢向上伸直。 (2)保护颈部将伤病员翻转向救护员一侧。 (3)心肺复苏体位:将伤病员翻转成仰卧位,再将上肢置于身体两侧,即为复苏 体位。 (4)救护员体位:救护员双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跪于伤病员一侧(一般为右

2005年心肺复苏(CPR)指南述评

2005年心肺复苏(CPR)指南述评 蒋健 上海瑞金医院 2007-1-13 复苏医学是临床医学中进展较快的领域之一。美国循环杂志于 2005 年底发表了 AHA (美国心脏病学会)新修订的心肺复苏指南。勿庸置疑,这是他们对发展复苏医学所作的又一次巨大贡献。对 2000 年复苏指南内容作了修改或补充,例如将胸外按压与通气之比由 15 : 2 或 5 : 1 改为 30 : 2 ;胸外按压要有力、快速、让胸廓弹回、减少按压中断;不再强调先电击除颤,公共场所有 AED (自动体表除颤)例外;三次电击修改为一次电击;电击前、后均应作CPR ;用低于正常潮气量及呼吸频率,可以使通气 / 血流比正常等。这些修改处处体现他们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思考。 一生命掌握在目击者手中 美国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的资料,每年因冠 心病发作死于院前与急诊的人数为 30 万人,其 中死于院外的为 25 万人。另外一项心博骤停资 料统计,美国为 40 万至 46 万人 / 年,欧洲 为 70 万人 / 年,其中有 2/3 的病人进行了现 场心肺复苏。经院前急救专业人员抢救的存活率 为 5 - 10 %,心博骤停表现为心室颤动的, 有 15 %存活出院。世界范围资料统计,心博骤停院前存活率为 6 %或更低。成人基础生命支持研究资料表明,由目击者对心博骤停患者及早实施 CPR 存活数可增加 2 - 3 倍。如早 CPR 加上早电击除颤(发病 3 - 5 分钟内),则存活人数可增加至 49 - 75 %。心博骤停表现为心室颤动者,不作 CPR 的每延迟电除颤 1 分钟,存活率下降 7 - 10 %,而作了 CPR 的每延迟电除颤 1 分钟,存活率下降为 3 - 4 %。因此说生命掌握在目击者手中并非夸大其词。 2005 年复苏指南再次确认了生命链-早识别(呼救)、早 CPR 、早电击、早作高级生命支持的价值。我国心肺复苏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显然有不小差距,接受 CPR 培训人数不足千万。城市中院前急救站及救护车数量太少,急救呼叫反应时间太长,一般都超过 10 分钟(国外约 7 - 8 分钟)。随着经济发展,城市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应当相应改善,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大财政投入,并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与鼓励群众性的 CPR 普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