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殷墟白陶之兴衰原因
殷墟祭祀坑调研报告

殷墟祭祀坑调研报告殷墟是中国考古学上著名的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境内,是商代晚期至周代早期商国的都城遗址。
其中,殷墟的祭祀坑是研究商代社会和宗教信仰的重要遗存之一。
本调研报告将对殷墟祭祀坑进行研究和分析。
殷墟的祭祀坑主要由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留下的遗迹组成。
调研结果显示,祭祀坑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人与人之间的祭祀仪式而产生的坑;另一种是专门用于祭祀动物和神像的坑。
这些坑中保存了丰富的文物遗存,如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是了解商代社会经济、宗教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殷墟的祭祀坑中,最常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祭祀坑。
这些坑中发现了大量的人骨和祭品。
根据调查研究,这些人骨往往属于众多的祭祀参与者,包括了各个社会阶层的人。
这些人骨的葬式多样,有的完整保存,有的被分割成碎片。
这些葬式的差异显示出了殷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祭祀仪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另外一种类型的祭祀坑是专门用于祭祀动物和神像的。
这些坑中保存有大量的动物骨骼和神像,如牛、马、猪等。
调研发现,这些动物骨骼一般呈现出完整的保存状态,以及死前切割或解体的痕迹。
这表明它们是专门为祭祀目的而牺牲的,与人体祭祀坑中的祭品类型有所不同。
殷墟的祭祀坑调研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资料,还为我们了解商代社会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提供了重要线索。
通过对人与人之间的祭祀仪式和祭祀坑中的动物祭品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商代时期丰富的宗教信仰和祭祀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秩序和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因此,殷墟祭祀坑的调研对于推动中国考古学和人类社会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殷墟祭祀坑的调研报告主要对殷墟祭祀活动的遗迹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通过对人与人之间的祭祀仪式和祭祀坑中的动物祭品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商代社会和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更替

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更替中国历史悠久,曾经诞生了许多伟大的王朝。
这些王朝有的辉煌一时,有的千古绵长,但最终都经历了兴衰更替的过程。
本文将以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更替为主题,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夏商周三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夏朝。
根据传说,夏朝由禹建立,禹治理水患,被封为夏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夏朝富庶繁荣,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继承制度,最终被商朝所代替。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商朝的兴起标志着中国的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商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及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商朝后期,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内外交困,导致了商朝的衰落。
商朝的衰落,为周朝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王朝之一。
周朝将封建制度推向了高峰,士农工商的职业分工明确,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然而,周朝后期,藩国势力崛起,世风日下,导致周朝的中央集权逐渐衰弱。
二、秦汉两代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而建立。
秦朝的兴起结束了长期的战乱,统一了文字、度量衡等标准,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秦朝的中央集权过于强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引发民不聊生的局面,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覆灭。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四个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王朝之一。
汉朝的开创者刘邦采取了一系列民生措施,发展了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国力强盛。
在汉朝时期,中国的文化发展达到了巅峰,经济繁荣,社会稳定。
然而,到了后期,宦官专权,地方豪强割据,导致汉朝逐渐走向灭亡。
三、唐宋元明清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五个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之一。
唐朝的开创者李渊及其子孙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较为繁荣的时期,著名的唐诗宋词流传至今。
然而,唐朝后期,宦官干政,安史之乱等问题使得唐朝的疆域逐渐缩小,最终走向灭亡。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六个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安定与繁荣的时期。
《商周时期陶器》课件模板

陶器的的制作方法和种类
泥条盘筑
陶器的主要制作
轮至成型
泥板成型
陶器的种类
原始陶 印纹陶 彩陶 素陶
黑陶 白陶
商代早期陶器的特点:
由于商代历史长(一般认为有六百多年),文化面貌比 较清楚,商代的陶器前后差别较大,陶瓷史家们往往把它分 成三个时期来介绍:商代早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 砂灰陶较夏代为多,有少量红陶、棕陶和白陶,而黑陶、黑 衣陶已很少见。主要器形有:炊器类的鼎、罐、甑、鬲。鬲 逐代替鼎而成重要炊器。饮器类的觚、爵,食器类的豆、簋 、三足盘,盛器类的瓮、盆、大口尊缸,等等。大口尊、圈 足盘、簋是新出现器形。这时期陶器纹饰以印痕较深的绳纹 为主,约占五分之四强。另有少量磨光素面,及磨光面上拍 印的云雷纹、双钩纹、圆圈纹,附加堆纹的运用已较前大为 减少。
拍纹硬陶尊 商
• 拍纹硬陶尊商 • 高12、5厘米、口径9、8厘米 • 泥质黑陶,喇叭形口领,球形
腹,圆底内凹,口领部留有明 显的轮制修坏弦纹,腹部纹饰 是陶拍多次拍印留下的。因烧 成温度较高,其器硬度较高属 印纹硬陶器。
绳纹陶鬲
• 绳纹陶鬲 • 高22、7厘米,口径18方 • 灰砂灰陶。方唇侈口,折沿有
南北陶器文化
长江流域 化 马家窑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中国历代瓷窑兴衰原因探析

中国历代瓷窑兴衰原因探析
董亮;董伟
【期刊名称】《中国陶瓷》
【年(卷),期】2006(42)7
【摘要】主要从战乱、社会风尚、市场、帝王好恶、官窑设置、制瓷技术以及资源和交通等几个方面,以历代名窑为例,对历代瓷窑兴衰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总页数】3页(P77-79)
【关键词】历代瓷窑;兴衰;陶瓷
【作者】董亮;董伟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2.42
【相关文献】
1.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要制定本朝法典原因探析 [J], 史广全
2.景德镇丽阳明代瓷窑址时代考——兼谈兴衰原因 [J], 钟华
3.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四字歌 [J], 高明
4.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四字歌 [J], 高明
5.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四字歌 [J], 冯慧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践总结殷墟

实践总结殷墟概述殷墟是中国历史上商代时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境内。
殷墟是我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被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点”。
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殷墟为我们揭示了商代社会的众多历史、文化和艺术特征,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演变和印证古代文明的兴衰有着重要的意义。
考古发掘及成果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始于20世纪初,自1928年开始的大规模发掘,至今已经历了数十年。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文物、遗址和遗迹,这些发现对于我们了解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在殷墟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闻名于世。
考古学家在殷墟中发现了各类青铜器,如鼎、簋、觚、斝等,这些青铜器不仅在技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同时也显示了商代政治、宗教和礼制等方面的特征。
此外,殷墟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这些文物为我们提供了解商代生活、宗教信仰、农业生产等方面的重要线索。
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商代社会的生产、交流和文化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商代社会的政治与社会结构殷墟的考古发掘揭示了商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
殷墟中的大型建筑群、城址等遗址显示了商代都城的规模庞大,并且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制度。
在殷墟的分层建筑中,可以看出宫殿、祭祀场所和官府的存在,这反映出商代社会的政治和宗教权力的集中。
另外,在殷墟的发掘中还出现了大量的文字记录,这些记录为我们了解商代社会的政治和社会活动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商代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记载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文字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商代社会的统治者、官员和祭祀活动等情况。
商代经济与文化特征殷墟的考古发掘展示了商代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文化特征。
在殷墟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农田、水利设施和陶窑等,这些证据表明商代社会已经具备了相当发达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制造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商朝的兴起与衰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商朝的兴起与衰落商朝的兴起与衰落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统一中央政权的大国。
它的兴起与衰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商朝的兴起和衰落的背景与原因。
一、商朝的兴起商朝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朝的首都在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这也是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商朝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商朝的兴起与黄河流域的农业发展密切相关。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河流两岸肥沃的土地适合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带动了人口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其次,商朝的兴起也与当时的氏族社会的解体有关。
在商朝兴起之前,中原地区是由不同的氏族领导的,氏族之间争夺资源和领土,导致战乱不断。
商汤就是借助这个时机,领导商氏族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此外,商朝的兴起还与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密切相关。
商朝时期,青铜器逐渐取代了玉器,成为贵族阶层的象征,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推动了冶铸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商朝的繁荣商朝的兴起后,经过几代的发展,逐渐实现了朝代的中心统一和政治制度的规范化。
商代王朝创新的统治思想和灵活的统治方式,也为商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商朝时期,商王以祭天来确立自己的合法地位。
商朝的君王通常被认为是天命所降,他们通过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来祭祀天地和祖先,以此加强君主的合法性。
商朝的经济繁荣主要依靠农业、手工业和贸易。
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民种植水稻、小麦等作物,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手工业方面,商朝的青铜器、陶器和丝织品等产品非常有名,成为商朝的特色产业。
同时,商朝还发展了商代文字,可以记录和传播信息,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三、商朝的衰落商朝的衰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内因方面,商朝王室腐败导致社会的割据和官僚制度的腐败。
商朝末年,商王的统治越来越昏暗无能,王室内部产生了严重的纷争和斗争,导致国家内部分裂。
商朝的朝代更替商王朝的兴衰史

商朝的朝代更替商王朝的兴衰史商朝的朝代更替——商王朝的兴衰史商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拥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商朝的兴衰史见证了商王朝由初始的辉煌到最终的衰败。
本文将探讨商朝的朝代更替过程及其朝代兴衰的原因。
一、朝代更替商王朝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重要时期:商代初期、商代中期和商代晚期。
商朝的朝代更替主要发生在商代晚期。
1. 商代初期商代初期是商王朝建立之初的时期,又称为夏朝。
夏朝的君主禹,通过发展农业、改革制度,巩固了领导地位,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基础。
夏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体制奠定了商王朝的基础,但夏朝并没有实现全国统一,各地仍然存在分裂的情况。
2. 商代中期商代中期是商王朝的辉煌时期。
商王朝在商代中期完成了统一战争,建立起帝国统一的局面。
商代中期的最著名君主是商汤和商武丁,他们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巩固了商王朝的统治地位。
商朝在这一时期实现了政治统一、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3. 商代晚期商代晚期是商王朝的衰败时期。
商代晚期的朝代更替主要发生在商朝末年。
商朝在商朝末年出现了国力衰退、社会动荡和民族大迁徙等问题。
商纣王荒淫无度,暴虐残暴,失去人心,导致了商朝的内忧外患。
周文王带领西周诸侯,通过战争推翻了商纣王,建立了周朝。
二、朝代兴衰的原因商王朝的兴衰过程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主要原因如下:1. 政治腐败商纣王统治时期的政治腐败是商王朝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商纣王虐待百姓、贪婪奢华,导致民怨沸腾,使商王朝陷入内乱和动荡。
2. 社会动荡商王朝晚期,社会出现了动荡不安的局面。
部分贵族地主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民众的不满情绪。
这种社会动荡加剧了商朝的衰亡。
3. 民族迁徙商王朝晚期,战乱频繁,许多贵族和百姓纷纷离开商都,移居其他地区。
这种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导致了商王朝的国力衰退和疆域的缩小。
4. 外部侵略商王朝在晚期面临了来自西方周朝的侵略。
周文王带领西周诸侯推翻了商纣王,建立了周朝,将商朝推入了衰败的边缘。
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变迁

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变迁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王朝,这些王朝在不同的时期执掌着中华大地。
然而,它们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兴衰变迁的历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回顾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起、辉煌、衰退和灭亡的过程,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王朝的兴起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往往是通过农业文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在古代,中华大地上的各部落逐渐形成了城邑和贵族制度,随着国家的形成,王朝也逐渐兴起。
最早的中国王朝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16世纪的夏朝,当时夏王朝由大禹建立,并统治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夏朝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的建立。
接着,在夏朝衰落后,商朝兴起。
商朝统治者以商汤和商武丁为代表,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商朝的兴起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并为后来的王朝奠定了基础。
随后,周朝取代了商朝。
周朝的崛起与商朝的灭亡有关,商朝最后的统治者纣王荒淫无道,引起了民众的不满。
最终,周武王发动了“伐纣之战”,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并建立了东周和西周两个时期。
二、王朝的辉煌中国古代王朝在兴起后往往会经历一个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往往表现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繁盛。
在中国历史上,秦朝和汉朝是两个最为辉煌的王朝。
秦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而建立,统一中国并实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例如统一文字、法制和货币制度。
在秦朝统治下,中国的中央集权得到了巩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高峰时期。
汉朝统治者不仅经营内政,扩大疆域,还积极外交,与西域国家和中亚国家发展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三、王朝的衰退尽管王朝在辉煌时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它们也都不可避免地经历了衰退的阶段。
造成王朝衰落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
首先,政治腐败是导致王朝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权力集中在皇帝和贵族手中,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导致国家治理混乱,社会秩序逐渐崩溃。
其次,经济萧条也是导致王朝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的统治者逐渐增加了财政开支,并进行了频繁的战争,导致国家财政困难和社会动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殷墟白陶之兴衰原因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引言考古发掘表明,白陶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在我国南方出现,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距今约7800 多年的白陶罐残片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白陶实物[[}] ,此后距今约7000 年左右的深圳咸头岭遗址和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3] 也都有白陶残片出土。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北方大坟日文化及其后的龙山文化的白陶已比较发达,以近似高岭土的“柑子土”为原料轮制成型。
进人历史时期,白陶在北方继续发展,到商代二里岗文化时期出现了刻纹白陶[ 。
殷墟文化时期,刻纹白陶的发展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殷商时代特制的工艺品”。
殷墟白陶作为中国白陶中的翘楚在殷商时期独树一帜、品质超群,但进人西周以后却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针对这一奇怪的现象,本文试图在梳理殷墟白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其兴盛和衰落的原因进行探讨。
1 殷墟白陶的基本状况白陶是指以白粘土为胎烧制而成的陶器,殷墟白陶与普通白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类似瓷土或高岭土的原料作胎烧制而成的,其烧成温度大约在1000 摄氏度左右。
殷墟白陶绝大多数出土于殷墟的大、中型墓葬中,极少发现于遗址,根据1994 年出版的《殷墟的发现与研究》一书所举资料,从20 世纪30 年代到80 年代,出土的殷墟白陶完整器不足20 件,而其余均为残器和残片叭与普通陶器相比,其数量是十分稀少的。
从完整器和可复原的残器来看,殷墟白陶主要有以下几种器类:假腹豆,有矮足与高圈足之分;深腹晏,有小平底与矮圈足之分;侈日、收腹、底、高圈足盂;侈日、收腹、底、矮圈足盘;侈日、鼓腹、矮圈足篡; 折沿、鼓腹、矮圈足u;侈日、深腹、矮圈足卤;小日、短颈、折肩瓮;敛日、鼓腹尊;橄榄形埙。
殷墟白陶的纹饰均为在陶坯上刻制成形,式样远较普通陶器和硬陶丰富,除了有普通灰陶常见的绳纹、涡纹、云雷纹、附加堆纹,还有模仿自青铜器的兽面纹、夔纹、龙纹、蝉纹,更有殷墟白陶所独有的兽面人体纹、折叠式雷纹等等。
花纹繁褥精致,布满全器,主题纹饰与辅助纹饰相得益彰。
总的来说,殷墟白陶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精工细作,品质上乘。
殷墟白陶采用瓷土或高岭土作胎,烧成温度较一般陶器要高,胎骨接近“瓷化”,比起普通陶器来硬度更高、吸水率更低。
胎土淘洗较精,细腻而少有杂质,器表光洁平整。
器物以轮制成形,器壁厚薄均匀,器形规整,形态端庄华美。
花纹先以浅线条勾画轮廓,复以粗线精刻,繁褥流畅,更有仿青铜器三层花纹者,例如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回纹白陶曼,以回纹为地,回纹上有夔纹,其上复贴塑双耳及一兽头,工艺繁复而细腻。
第二,产量稀少,用作礼器。
李济先生在《殷墟白陶发展之程序》一文中,通过统计三座同出白陶和青铜器的墓葬中白陶和青铜器的数量,得出了“白陶与青铜器的数目上的比例,至少为1:5,在5 倍以上”的结论。
其实,李济先生的结论还是保守的,因为殷墟白陶仅出土于大中型墓葬中,现存完整器仅有不到20 件,而殷墟青铜礼器仅1949 年以来就出土了近1000 余件,虽然白陶相比青铜器更难保存,但其生产数量与青铜器相比绝对是小巫见大巫,用凤毛麟角来形容是毫不为过的。
如此珍贵而稀少的白陶,它的用途亦不会简单。
李济先生认为“白陶是用于殉葬或祭祀的器物,而不是寻常的日用品。
供应工室的需要,可能是一个例外;除了这一例外,它们最要紧的用途就是作敬鬼神的祭器”。
此外,已发现完整的殷墟白陶中有一件橄榄形白陶埙,它让我们知道,原来殷墟白陶还有乐器的作用。
商代已出现了专门的乐师,甲骨卜辞称作“丐”,有了专门的礼仪用音乐,甲骨卜辞称作“庸”、“美”,此件埙出土于小屯宫殿区的墓葬中而日_表面装饰有精细的瞥臀纹,必是用于高规格的礼乐仪式中。
先秦时期,礼乐并提,有礼则必有乐,有乐则必有礼,此件白陶埙便是殷墟白陶曾用作礼器的一大例证。
第三,兴盛时间短,分布地域有限。
考古发现表明殷墟白陶“盛行于殷墟第一期,花纹较精细,第二期有所减少,中型墓已罕见白陶,花纹趋向简朴”,而到了第四期“殷墟式白陶”数量进一步下降,仅在墓HPKM 1567 中有出土[[s] ,此时白陶的表面打磨光润,刻划纹饰已经消失。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殷墟文化持续时间从公元前1300 一1251 年到公元前1075-1046 年,前后约250 一150 年左右。
殷墟白陶真正的兴盛时间比这一区间肯定还要来的短,这与彩陶、灰陶动辄流行数千年的情况有着天壤之别。
从分布地域上来看,殷墟白陶并不局限于殷墟,在河北莫城台西商代遗址上层发现了14 片白陶片,器形有盖和篡两种;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商代遗址发现残片1 片,可能是碗[[1 长山东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发现一件器腹残片!,以上几处零星的发现表明,殷墟白陶的分布范围并不大,仅局限于殷墟文化所属的部分方国,而日_ 每个方国能掌握的白陶的数量均极其稀少,也许只有这些方国的首领方能拥有,这似乎表明殷墟白陶具有某种权力象征物的意味。
2 殷墟白陶兴盛原因之分析殷墟白陶的品质与工艺均达到了历代白陶的最高水平,“我们未否认先商时代已有白陶,但在殷商时代发展甚速,则可无疑”,这种情况应当与殷商时期手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殷商贵族的独特文化理念有密切关系。
第一,殷商时期手工业的专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部门,为殷墟白陶的快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殷商时期手工业的专业化突出表现为专门的铸造作坊的大量出现和专业手工业者队伍的形成。
手工业作坊主要集中于殷墟工瓷周围,目前在苗圃北地、孝民屯、薛家庄、小屯村东北地发现了四、五处铸铜作坊遗址,在小屯宫殿区范围内发现了一处制玉作坊遗址,在大司空村和北辛庄发现了两处制骨作坊遗址,而制陶作坊则“分布在宫殿宗庙区前南北干道以西。
这一带已发现陶窑多处”。
专业的手工业者队伍往往以家族传承的方式出现,张光直先生在《商文明》一书中列举了商代金文中与职业有关的32 个族徽[[15] ,其中就有常见的商代陶高形象,代表的正是制陶者家族。
此外,河北邢台贾村遗址商代陶窑附近仅发现了灰陶高及高的残片,表明这是一处专门烧制陶高的窑址。
常见的灰陶器都已经出现了如此细致的分工生产情况,制作工艺精益求精、专供贵族使用的白陶必定也出现了专门的生产作坊,只是具体的窑址尚待考古发掘的进一步确认。
第二,殷墟时期高超的青铜器艺术对殷墟白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殷墟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造型端庄厚重,纹饰繁褥瑰朋,极具高贵、雄浑之美。
殷墟白陶中的晕、篡、u'>L. 卤等器物的造型以及兽面纹、夔纹、龙纹、蝉纹等纹饰均是从同时期的青铜器中借鉴而来,这就摆脱了普通陶器单调的器型和纹饰风格的束缚,极大提高了白陶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同时也为白陶增添了一份原本仅属于青铜器的神秘与威严之感,切实符和了殷墟白陶作为祭祀和礼乐用器的特质。
第三,殷人对白色的崇尚从根本上决定了殷墟白陶在殷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古代文献中对殷人崇尚白色的记载俯拾即是,例如《尚书大传 ·甘誓》记载: “殷以十二月为正,色尚白”,《礼记·檀弓上》记载: “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这是说殷人崇尚在正午时硷葬,战争时骑白马,祭祀时用白色的牺牲;《史记·殷本纪》记载: “汤乃改正朔,易服色,上白,朝会以昼”,这是说商朝的建立者汤改变历法,改易衣服的颜色为他所崇尚的白色,“殷路车为善,而色尚白”,这是说殷人的路车最好,在颜色方面崇尚白色。
从以上记载来看,商人对白色的崇尚涉及现实中的各个方面,从生活中的衣服、车辆到祭祀中的牺牲再到军事中的战马都以白色为上。
殷人对白色的崇尚使得白陶成为殷人尚白文化的载体,经过精心的制作后,殷墟白陶成为殷人首要的祭器与礼器,“在为死者安排的仪式顺序上,白陶显比铜器更占高贵的地位” 殷墟白陶衰落之原因分析。
第四,进人西周以后,陶器的“陶色以灰色为主,其他有褐陶、灰陶和红陶”,完全不见白陶的踪影,殷墟白陶就这样赫然销声匿迹了。
究其原因,我们仍然可以从技术和文化两个层面来加以分析。
第一,殷人尚白的传统在周人那里终结了。
文献记载周人是崇尚红色的民族,例如((tL 记·檀弓上》记载: “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毓,牲用骆” 《礼记·明堂位》记载: “有虞氏之旅,夏后氏之绥,殷之大白,周之大赤”。
周人兴起于远在殷墟西方的岐山周原,有一套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在对殷商文化进行损益的过程中,周人并没有保留殷人对白色的崇尚之风,而是建立了一套完全不同的审美观,作为殷人尚白产物之一的殷墟白陶失去了其得以立足的文化根基,随着殷商的灭亡而一同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此外,西周早期开始,青铜器成为最重要的礼器与祭器,大凡祭祀、赏赐、征伐、契约之事统统要在青铜器上铸以长篇铭文,完全摒弃了殷商时期将白陶作为祭器或礼器的做法。
第二,殷遗民中的陶工在西周时期被重新整编,白陶不再被要求生产。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 “昔武工克商,成工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分鲁公以⋯⋯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分康叔以⋯⋯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铸氏、樊氏、饥氏、终葵氏”。
西周初年,周人对殷商遗民“分而治之”,其中六族分给了鲁公,七族分给了康叔,这“十三族中至少有九族是工”,而分给康叔的所谓“陶氏”便是殷遗民中的陶工家族。
“这些手工业工匠,一转移间,都转化为周人的手工业奴隶,要疆以周索,要帅其宗氏,以法则周,为周工室的制造服务”。
作为周人奴隶的陶工必然只能以新主人的意志从事,并不为周人所崇尚的殷墟白陶自然就不可能再生产了。
第三,西周时期陶器均被作为日常生活用器,实用性能不高的白陶被硬陶和原始瓷所取代。
硬陶和原始瓷在商代早期就已出现,相比白陶,它们硬度更高、吸水率更低,进人西周以后被更广泛地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而白陶一方面在实用性上比硬陶和原始瓷要差得多,另一方面又丧失了作为礼器或祭器的地位,白陶的消失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