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体的细胞识别和免疫
7畜牧微生物学-第七章-畜禽免疫基础知识

(1)血液滤过作用;(2)滞留淋巴细胞作用;(3)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 场所;(4)产生吞噬细胞增强激素。
20
免疫系统:黏膜免疫系统
机体内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和内分泌腺的腺管等黏膜的淋巴组织及淋 巴细胞共同组成一个黏膜免疫应答网络,称为黏膜免疫系统。
黏膜免疫系统是全身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都叫免疫细胞。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 特异性免疫细胞 抗原递呈细胞
24
(一)非特异性免疫细胞
主要有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红细胞等
25
(一)非特异性免疫细胞
1.单核/巨噬细胞 (1)单核/吞噬细胞的识别模式
30
(二)特异性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类型:T 淋巴细胞、 B 淋巴细胞 T 淋巴细胞:主要分为T辅助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B 淋巴细胞:可分为B1和B2细胞。 淋巴细胞的作用特点:
◦ 淋巴细胞决定了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和记忆性。 ◦ 淋巴细胞在一级免疫器官中产生并成熟;在二级淋巴器官/组织中发挥作用。 ◦ 能迁移到组织中和经淋巴管返回血流(再循环)
34
(二)特异性免疫细胞
1. T 淋巴细胞 (3)T细胞的亚群及其功能: 成熟的T细胞按照它们的抗原受体(TCR)、表面抗原(CD)及功能不同有 不同的分类。 按抗原受体(TCR)两条肽链组成不同分为两类:γδT细胞和αβT细胞 γδT细胞:主要在黏膜起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作用。 αβT细胞:在全身起特异性免疫作用。 按表面抗原(CD)及功能不同分为4个亚群:细胞毒性T细胞(Tc),辅助 性T细胞1,2( TH1和TH2)和调节性T细胞TR。 Tc受抗体刺激后转化的效应细胞具有杀伤靶细胞的功能 TH1具有细胞免疫的功能。 TH2具有辅助体液免疫的功能。 TR具有抑制、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
动物免疫学(DOC)

动物免疫学第一章、绪论1、免疫;免疫的基本特性、基本功能。
免疫:动物或人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抗原物质,并清除非己抗原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基本特性:⑴、识别能力⑵、特异性⑶、免疫记忆基本功能:⑴、免疫防御:抗病原微生物感染⑵、自身稳定:抗衰老⑶、免疫监视:抗肿瘤2、固有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概念与特征。
固有性免疫:指机体先天的、固有的,是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经遗传获得的免疫。
特征:与生俱来、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特定抗原获得性免疫:是指机体受病原体感染或接种疫苗而获得的免疫。
特征:接触特定抗原产生,针对该抗原发生反应第二章、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组成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腔上囊、法氏囊(禽类)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扁桃体、阑尾、哈德氏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细胞:T、B、K、NK细胞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粒细胞系、RBC(红细胞)抗体、补体免疫分子细胞因子1、免疫细胞的种类。
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细胞):T细胞、B细胞、K细胞、NK细胞辅佐细胞(抗原递呈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其他免疫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等2、T、B淋巴细胞的来源、分化、分类及表面标志。
◆T淋巴细胞的来源、分化:多能干细胞淋巴样干细胞T细胞外周免疫器官定居(T细胞)→淋巴母细胞→效应T细胞→执行细胞免疫再次进入抗原记忆细胞(长存)辅助B细胞B淋巴细胞的来源、分化:多能干细胞→淋巴干细胞→法氏囊或骨髓→B细胞→外周免疫器官定居(B细胞)→浆母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体液免疫记忆细胞◆T细胞表面标志:⑴、T细胞表面抗原:MHC分子:MHC-Ⅰ和MHC-ⅡCD分子:CD2、CD3、CD4、CD8、CD28、CD40L⑵、T细胞表面受体:1)、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4)、CD4和CD8受体(辅助受体)2)、CD2受体—绵羊红细胞受体(E受体)5)、细胞因子受体3)、CD3受体◆B细胞表面标志:⑴、B细胞抗原受体(BCR)膜免疫球蛋白(mIg):能与相应抗原结合;每个B细胞表面约有104~105个mIgCD79a和CD79b:辅助分子⑵、F C受体(F C R)●与IgF C片段结合●B细胞成熟标志之一●EA花环试验:检测B细胞(EA:红细胞—抗体)⑶、补体受体(CR)●与补体发生结合●EAC花环试验:鉴定B细胞的一种方法(EAC:红细胞—抗体—补体)⑷、白细胞介素受体(IL—R)3、免疫相关分子的种类。
畜禽免疫基础知识

③递呈抗原功能
巨噬细胞具有递呈细菌抗原的功能。首先在吞 噬体内将细菌杀死,然后通过溶酶体的酶将其降解 为抗原决定簇,与细胞内合成的MHC-Ⅱ类分子结合
(二)适应性免疫细胞-淋巴细胞(lymphocyte)
1、T细胞(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 , T ) (1)发育和分布:来源于骨髓多能干细胞。干细胞 从血流进入胸腺后,在胸腺素、白细胞介素-7等诱导 下经过10~30d分化、增殖,98%凋亡,2%左右成熟为 T细胞,主要分布于胸腺、淋巴结副皮质区、脾脏白 髓、粘膜下,大量进行淋巴细胞再循环。
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细胞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
上发生差异的过程。
全能性干细胞:细胞含有使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称全能性,这种细胞称全能性干细胞。 多能性干细胞: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组织的潜能,但却失 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称为多能性,这种细胞称为多 能性干细胞。
单能性干细胞:只能分化出一种细胞的干细胞称单能性干
2、脾脏(Spleen):
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含大量B细胞,少量T细胞,除 具有与淋巴结相似的功能外,还有造血和清除自身衰老的 血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的功能。 (1)细胞组成:脾脏内含有大量巨噬细胞、B细胞和T细
胞,B细胞占65%,T细胞占35%,是抗体产生的主要器官。
(2)构造:
红髓:网状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 各种血细胞。 脾脏 淋巴鞘:T细胞 白髓 脾小结:B细胞→生发中心
2、特异性。
一种病原微生物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力只能保 护一种疾病,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原因在于一种 抗原刺激机体只能产生一种与之相对应的抗体, 是一一对应关系。
高中生物病毒相关知识点讲解和考点梳理

生命科学热点 新型冠状病毒知识点一:病毒结构一、知识框架病毒结构{ 基础知识{ 分类地位: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遗传物质: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即DNA 或RNA 分类{ 根据遗传物质{ DNA 病毒:噬菌体、疱疹病毒、各种腺病毒等RNA 病毒有:新型冠状病毒、艾滋病毒(破坏T 淋巴细胞)、烟草花叶病毒等特殊病毒{朊病毒:仅含蛋白质(故不能说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类病毒:仅含RNA 根据寄生对象{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结构:核酸位于病毒的中心,构成它的核心,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构成病毒的衣壳。
生活与繁殖方式:复制增殖。
只能寄生在特定的活细胞内,并利用宿主细胞的“装备”和“原料”增殖结晶态:在非寄生时,呈结晶状态,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活动常见病毒{ 命名:2020年2月被世卫组织命名为COVID −19,2020年2月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命名为SARS −CoV −2分类地位:属于单股正链RNA 病毒,属于包膜病毒包膜病毒{ 裸露病毒 包膜病毒包膜来源:包膜主要源于宿主细胞膜(磷脂层和膜蛋白),也含一些病毒自身糖蛋白组成{ 核酸:单股正链RNA ,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蛋白质{ 包膜蛋白{刺突糖蛋白(S 蛋白):识别并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受体,并介导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小包膜糖蛋白(E 蛋白)和膜糖蛋白(M 蛋白):参与了病毒包膜的形成与出芽过程血凝素糖蛋白(HE 蛋白)(少量):可引起红细胞的凝集以及对红细胞的吸附核衣壳蛋白(N 蛋白):①保护遗传物质;②参与感染过程 雒老师汇编病毒结构{ 图解{说明:pp1a 和pp2a 编码16个左右复制相关的酶图解{来源{ 与SARS 来源同一物种:经基因组全序列检测,关键区域与SARS 有94.6%的一致性可能与中华菊头蝠有关:与提取自中华菊头蝠的蝙蝠冠状病毒同源性最高,达到了96.2%图解{ 说明:从生物进化角度,属于生物化学证据;从生物多样性角度,体现遗传多样性★感染分子机制:通过S 蛋白与人ACE Ⅱ相互作用完成感染雒老师汇编知识点二:病毒感染与繁殖一、知识框架病毒感染{ 基本过程(6个步骤):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释放增殖方式:复制式增殖{ {模板:病毒RNA 原料:宿主细胞提供的四种核糖核苷酸酶:宿主细胞提供的RNA 聚合酶(不需要解旋酶)蛋白质{原料:宿主细胞的氨基酸场所:宿主细胞的核糖体感染步骤{①吸附:病毒与细胞表面蛋白受体ACE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发生特异性结合(体现细胞膜信息交流功能)②侵入{方式一:通过被宿主细胞胞吞途径进入宿主细胞,基因组RNA 释放到细胞质中方式二:通过膜融合途径,即病毒包膜直接与细胞膜融合,将病毒基因组RNA 注入到细胞质内③脱壳:病毒的感染性核酸RNA “脱下”蛋白质外壳④合成{(+)RNA 翻译产生负链RNA 聚合酶前体蛋白,随后通过蛋白质水解过程产生RNA 聚合酶通过RNA 聚合酶的作用,生成全长的(−)RNA(反义负链模板),以其为模板再合成核酸(+)RNA 从(−)RNA 亚基因组模板中合成亚基因组mRNA,再翻译会产生病毒的结构蛋白⑤组装{在内质网(ER)中进行病毒膜蛋白装配,并形成小泡运出在内质网高尔基体中间体中,被衣壳蛋白包裹的正链RNA 与膜蛋白识别,小泡内卷包住RNA ⑥释放:随后病毒通过病高尔基体释放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而释放(体现细胞膜半流动性)图解{雒老师汇编病毒感染{ 图解{ 中心法则{ 中心法则体现了基因的两大基本功能:对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冠状病毒{与逆转录病毒的区别:逆转录病毒{ 举例:HIV 病毒病毒变异{ 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来源:基因突变(不来源于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图解{ 与DNA 比较:与DNA 病毒相比,RNA 为单链,基因组小,结构不稳定,RNA 在复制过程中 更容易出错,发生基因突变,且RNA 病毒缺乏具有修正功能的的RNA 聚合酶 雒老师汇编知识点三:病毒与免疫一、基本框架病毒与免疫{ 细胞识别{ 概念:细胞识别是指动物体细胞对“自己”和“异己”细胞以及物质的识别识别结构(物质基础):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和糖脂。
水产动物免疫学

免疫调节机制研究
要点一
总结词
全面、深入地研究水产动物的免疫调节机制,为免疫 增强和疾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深入研究水产动物免疫调节网络的复杂性和规律性, 挖掘关键的调节因子,通过调控这些因子,提高水产 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新型疫苗与免疫防治技术研发
总结词
创新疫苗和免疫防治技术的研发,为水产动物的健康养 殖提供技术支撑。
免疫细胞
包括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负责识别和攻击外来抗原。
免疫分子与抗原
免疫分子
包括抗体、细胞因子、补体等,参与识别和攻击外来抗原。
抗原
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病毒等外来物质,可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免疫应答与调节
免疫应答
是指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的识别、攻击和清除过程。
免疫调节
是指免疫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调节和平衡,以维持免疫功能的稳定和正常发挥。
疫苗与免疫防治策略
传统疫苗
灭活苗、减毒苗、代谢产物苗等。
新型疫苗
基因工程苗、合成肽苗、抗独特型抗体苗等。
免疫防治策略
根据养殖品种、生长阶段、环境条件等因素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包 括选择合适的疫苗、制定合理的免疫时间、接种途径、剂量等。
水产动物寄生虫感染与免疫防 治
常见水产动物寄生虫感染
01 02
详细描述
针对水产动物特有的免疫特点和环境因素,研发高效、 环保、安全的新型疫苗和免疫防治技术,提升水产动物 的免疫力,降低养殖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THANKS
免疫逃避
寄生虫为了生存和繁殖,会采用各种策略来逃避或抑制宿主的免 疫应答。
免疫病理损伤
寄生虫感染引发的免疫应答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影响 水产动物的健康和生长。
畜禽免疫基础知识

(五)佐剂
先于抗原或同时与抗原混合注射机体, 可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的物质。
常用的佐剂有四类:
无机佐剂:如氢氧化铝,明矾等 有机佐剂:微生物及其产物 合成佐剂:多聚核苷酸 、左旋咪唑、异丙肌苷 油剂:费氏佐剂、矿物油、植物油
第三节 抗体
抗体: 抗体是机体免疫活性细胞受抗原刺激
后,在血清和体液中出现的一种能与相应 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作用: 对来自血液的抗原进行免疫应答, 主要产生抗体。
免疫活性细胞
1. T细胞 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干细胞进入胸腺
后,在胸腺素的诱导和作用下,分化增殖成为具 有免疫活性的小淋巴细胞。
2. B细胞:骨髓多能干细胞分化而来
3.自然杀伤细胞
定义:直接在骨髓中由淋巴干细胞分化成熟 的一种大颗粒淋巴细胞 。 作用:自然杀伤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 但不杀伤正常组织细胞。 杀伤机理:使靶细胞凋亡发挥抗体依赖的细 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
变态反应: 是动物机体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而发
生的病理性免疫应答,常常造成机体功能 障碍甚至组织损伤。
变态反应类型
Ⅰ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过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 (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 Ⅲ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Ⅳ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 特点: ① 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 ② 发生快,恢复快,一般无组织损伤; ③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 免疫应答
外部屏障:皮肤、粘摸 第一道防线
内部屏障:血脑、血胸、血胎
第二道防线
抗菌物质:补体、干扰素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炎症反应 淋巴结的 “过滤” 作用
动物免疫学 整理

名词解释:1.免疫(Immune):免疫是指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2.免疫学(Immunology):免疫学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
3.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机构,是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
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4.免疫细胞(IC):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之有关的细胞,通称为免疫细胞,根据免疫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可概括为四类:①淋巴细胞:T,B淋巴细胞②抗原递呈细胞(APC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③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④自然杀伤细胞5.分泌性分子:是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于胞外体液中的免疫应答效应分子,包括抗体分子、补体分子和细胞因子等。
6.膜分子:是免疫细胞间或免疫系统与其它系统(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细胞间信息传递、相互协调与制约的活性介质,包括TCR、BCR、MHC分子、CD分子及细胞粘附分子等。
7.中枢免疫器官:又称初级或一级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包括骨髓,胸腺,腔上囊。
8.外周免疫器官:又称次级或二级免疫器官,是成熟的T细胞和B细胞定居增殖和对抗原刺激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
包括淋巴结,脾脏,哈德腺及其他组织器官。
9.免疫活性细胞(Immunocompetent cell,ICC):在免疫细胞中,具有特异性抗原受体,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
包括T、B淋巴细胞,也称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
10.抗原递呈细胞(APC):能捕获和处理抗原并能把抗原递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的一类免疫细胞。
包括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成熟B细胞,也称辅佐细胞(A细胞)。
11.表面标志:淋巴细胞表面存在大量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分子,这些表面分子又称为表面标志(surface marker)。
2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二)化合物 细胞中的化合物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水、无机盐(如Na、Cl) 有机物:蛋白质、核酸、脂类、糖 动物细胞大约含75~85%的水、10~20%的 蛋白质、2~3%的脂类、1%的核酸、1%糖 类、1%无机物。蛋白质和核酸占据突出的重 要地位。
(四)神经组织(nervous tissue)
神经组织 神经元(neuron)(神经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 cell) 功能: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能力。
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
的能力。
结构:神经细胞一般由1个胞体、1个轴突和若干
* 具有脂蛋白体系构成的细胞膜; * 核酸(DNA与RNA)作为遗传信息复制 与转录的载体; * 具有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机器; * 以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分裂增殖。
原核细胞(prokaryotic cell)
* 古细菌(archaeobacteria)与真 细菌(eubacteria) * 遗传的信息量小,遗传信息 载体仅由一个环状DNA构成; * 细胞内没有核膜和具有专门 结构与功能分化的细胞器; * 古细菌形态结构与遗传结构 装置和原核细胞相似。
2.2 组织和器官系统
一、组织
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 构成。 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
肌肉组织 神经组织
(一)上皮组织(epithelium tissue)
1、特点:(1)细胞排列紧密整齐、细胞间质少,胞间具连接复合体 (2)细胞具有极性 (3)无血管分布;神经末梢丰富 (4)细胞游离面常分化出一些特殊结构
2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体的细胞识别和免疫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Ⅰ.
Ⅱ.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①吞噬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结合物
②B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B细胞
③T细胞: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分泌淋巴因子
④浆细胞:分泌抗体
⑤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使其裂解
⑥记忆B(T)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二.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三.二次免疫的规律
再次免疫特点:比初次反应更快、更强
四.知识点小结
①吞噬细胞同时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②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具有分裂分化的能力
③浆细胞和记忆细胞都是由B细胞分裂分化而来,其核内
DNA相同,但蛋白质种类不相同
④靶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⑤浆细胞的来源有B细胞、记忆细胞
⑥浆细胞是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免疫细胞,而吞噬细胞是具有
识别功能细胞中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
⑦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例如溶菌酶,由唾液
腺和泪腺产生
⑧抗原具有大分子性、异物性、特异性
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各有独特作用又相互配合:1.对外毒素,
体液免疫发挥作用;2.对细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
止寄生生物的散播感染,当寄生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
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终清除
⑩若T细胞被破坏,则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体液免疫大部分丧
失
五.常见免疫病
Ⅰ.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发
生的反应
Ⅱ.自身免疫病:风湿性心脏病
Ⅲ.免疫缺陷症:H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