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浅谈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
鲁迅杂文集读后感三篇

鲁迅杂文集读后感鲁迅杂文集读后感三篇《鲁迅杂文集》精选了四十多篇语言犀利且富于战斗性的杂文,以愤激地呐喊,唤醒沉睡在迷茫中的人们,激励人们勇敢地站出来,破除一切恶,让真善美的光辉永驻人间。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鲁迅杂文集读后感三篇,欢迎阅读!说来惭愧,学了多年的语文,至今还不知道何为“杂文”,小说,诗,散文倒还能说出点所以然来。
说起杂文,最好的例子便是鲁迅先生,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一位用尖锐准确的笔尖写下民国时期的漏病的先生。
而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
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富于文艺工作者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两者相得益彰。
根据杂文的特点,就能看出民国时期正是杂文发生的最好时期,鲁迅先生用他的杂文带动了我,虽然时隔几十年,但仍有几篇文章依然能带动我的情感,有时读着读着也能发出“然也”的感叹,无奈的是如今的陋习依然延续几十年前的潦倒黑暗,准确的说,是延续几千年的历史。
当我们感慨于中国经过千百次的战乱,或是他国的侵略,在子民奋力抗战中赢得胜利,成为泱泱大国的喜悦之余,却始终无法摆脱一些遏制我们的陋习。
正如开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可所谓正中我的下怀,确实道出了千百年的人民的心声。
正如现在网上也有人提议,生子前必须领到证书,就是一本如何成为父母的技能证书。
自从人类史上第一个猩猩仰望星空开始,只负责生却不教养的时代应该远去,更何况如今的这个社会。
有时我想,三纲五常究竟是好还是坏,后来我笑了,根据马克思理论说到,事物需要辩证统一的角度去看待。
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固然稳定了古时候的朝政和人民,却也禁锢了新一代的思想。
鲁迅先生说“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
开宗第一,便是理解;第二,便是指导;第三,便是解放。
”《杂文》我估计有大半篇幅设计到教育,重点呼吁中国人将子女,学生,青年作为能成为参天大树的小树,强调需要“培养”,而不是一味的打压。
浅谈鲁迅作品的艺术风格

浅谈鲁迅作品的艺术特征学校:井冈山大学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 彭艳芳目录论文摘要 (1)一、鲁迅作品的简介 (1)二、鲁迅作品的创作思想 (2)三、鲁迅作品的艺术特征 (3)(一)鲁迅小说的艺术特征 (3)(二)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 (4)(三)鲁迅散文和散文诗的艺术特征 (6)四、鲁迅作品的艺术成就 (6)参考文献 (8)浅谈鲁迅作品的艺术特征摘要:鲁迅(1881—1936) 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城里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名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鲁迅”是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鲁迅著作二十卷,继往开来,博大精深。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杰作《阿Q正传》的发表,为新文学历史树立了一座丰碑,对中国作家和世界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热风》、《二心集》等杂文精悍犀利,独树一帜,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领域。
他卓越的文学成就,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宝库,而且也是对世界文学的巨大贡献。
鲁迅是世界文坛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关键词:鲁迅作品创作思想艺术特征艺术成就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
他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
鲁迅极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文学创作为中国现代评论家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开拓了广阔天地。
一、鲁迅作品的简介1918年5月,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一篇彻底的批判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的作品,是文学革命的第一声春雷,也标志着鲁迅战斗史上新的阶段的开始,也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
论杂文的讽刺幽默艺术

中 图分 类号 : 1 2 1 0 . 9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 3 3 1 5 ( 2 0 1 3) 0 6 — 0 1 0 — 0 0 1
杂文在我 国文学史上 占有着重要 的地位。 它不仅在文学史上 , 笑, 从而达到讽 刺的效果 。 在鲁迅的笔下 , 他常 以夸张为手段 , 突 出 而且 在文学领域之外 , 诸如社会 、 政治 、 思想等领域 均 占有举足轻 事物的特征 , 给人以强烈 的讽刺 , 极具讽刺力度 。
重 的地 位 。
一
2 . 曲 笔
杂文的讽刺 除了冷峻尖锐 、 一针见血式 的直 言外 , 更多 的表 现 “ 杂文” 一词 , 最早列其名者 , 是南朝刘宋时人范哗。 后, 梁朝的 出旨微而语 婉的曲笔 。 杂文 以表达思想为 目的 , 它的形象与生动的 刘勰在《 文心雕龙 ・ 杂文》 中指 出杂文是一种具有特殊风格 的文体 , 特点 , 使得它必需要 通过影射 、 类 比、 隐喻 、 双关 、 迭合 、 暗示 、 比兴 即非 正体 的杂体文 。 宋代杂文慷慨激昂 、 简雅古淡。 明初小品文( 杂 等形象化的手段 , 来委婉曲折的传 达个人 的见解 。 诸如 : 韩愈 的《 马 文) 崛起 , 尔后 , 晚清的章太炎在《 文学略论》 中把杂文看作是 议论 说 》 、 柳宗元 的《 永某 氏之 鼠》 、 刘基的《 工之侨献琴 》 等等 , 文辞婉 转 性的杂体 文 。新文化 运动之后 , 以白话 文体为代 表的“ 随感 录” 专 犀利 , 言此意彼 , 欲言又止 , 意义深刻。 3 . “ 反语” 栏, 标志着现代杂文的产生。 “ 五四” 以后 , 鲁迅先生将 中国现代杂文推 向了高 峰, 创造 了中 反语即运用和本意相反的话来表达本意 的一种修辞手法。反语 国现代杂文的奇观。 从瞿秋 白到毛泽东 , 都把杂文视为一种战斗性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 ,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战斗性 。杂文中多用反语 , 的文体。 笔 者认 为杂 文 属 于 文 学 散 文 类 的一 种 交 叉 型 的文 学 体 裁 。 从表面看是赞美 以及肯定 , 实则是否定和讽刺。杂文 的反语 , 妙笔生 它是杂感 、 随笔 、 札记 、 随感 录、 短评 、 杂说 、 闲话 、 漫谈 、 讽刺 小品 、 花, 形式多样 , 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文气 、 文采和杂文的讽刺力度。鲁迅 幽默小品 、 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 在与许广平的通信 中说 : “ 好作短文 , 好用反语 , 每遇辩论 , 辄不管三七 杂文 自觉地反映着 时代 , 希望通过批评假恶丑来追求真善美 。 二十一 , 就迎头一击 。” 6 [ 1 7 ,  ̄展现 自己最大的憎恨和愤怒 。 1 总 的来看 , 杂文在审美特点上有如下特点 : 三、 杂 文 的 幽默 艺 术 第一 , 杂文 的“ 杂” 。 杂文的魅力在于杂 文的形式多样性以及其 杂文的幽默包裹着讽刺 , 需要欣赏者通过沉思去悟道。在善意的 内容 的丰富性 。首先 , 杂文在 形式上杂而多彩 , 杂而多趣 , 杂 而多 微笑中, 揭露生活中的怪讹和不通情理。它是含笑的讽刺 , 是裹藏睿 识。 鲁迅强调“ 杂” , 就特指杂文体式 的多样性。 杂文随物赋形 , 自由 智、 贬斥腐朽的独特的战斗武器 。其幽默艺术大致表现在如下: 灵活 , 呈现出不 同的体式 。诸如杂文 以会议纪要 、 问答 、 荒诞故事 、 1 . 趣味性语 言的幽默 。趣味性语言 的幽 默往 往表现在庄谐 混 故事 新编 、 神话 故事 、 哲理名言 、 新 闻稿件等形 式来 展开行文 。其 搭 、 俚俗共赏 以及寓言新读 、 历史漫谈等来抒发新 的认识 。如刘 征 次, 从杂文的内容上来看杂文不拘一格 、 取材广泛。杂文在题材上 的《 庄周买水》 中通告牌上 的苍颉体 , 西装笔挺 的办 事员, 洋腔洋 调 涉 及人类学 、 神 话学 、 民俗学 、 生 物遗传学 、 心理学 以及 明清 小品 s o r r y ” 的女秘书等 , 都 巧用 白描 手法 , 三言两语就勾勒 出人 物迥 异 文, 不可不谓“ 杂学 ” 。 的性 格 、 不同的特征 , 使人如 闻其声 , 如见其人 , 具有很 强 的现 实 第二 , 杂文的战斗性 。 杂文讲究“ 言之有物” 、 不平则鸣 , 战斗性 感 、 幽默感 和讽刺性 。 是杂文的生命 。 杂文 的战斗性包含两种批评精神 , 第 一是对外在客 2 . 蕴藉深厚 的思想幽默 。杂文在思想上 往往表现 出一种 否定 观事 实的讽 喻愤 懑。 比如 : 鲁迅先生 的《 拿来 主义》 就批判 了当时那 的精 神, 一种对理性事 实的追求, 这 种对理性事实 的表述往往是 通 种 在 旧 的遗 产 面 前 畏 首 畏 尾 的 “ 孱头 ” , 也批判 了那种为 了表示 自 过蕴藉 的语言来婉曲传达的。杂文 幽默艺术 归根 结底 是一种理性 己的“ 革命性” 强, 而故意毁灭遗产 的“ 昏蛋 ” 。鲁 迅透 过表 面现象 , 的可笑 , 集中表现在思想的幽默。比如柏杨在《 丑陋的中国人 》 一书 挖掘其实质。清醒地 、 坚决地反对 了他们所代 表的错误观念 。 第二 中以生活化的通俗语言 , 谈天聊古来委婉幽默 的指 出这种 “ 恶习” , 是: 深厚 的 自我批评与 自省精神。 杂文 的 自我解剖是源于不以 自己 来抒发点 “ 反对的意见 ” , 指 出这种“ 恶 习” 的荒唐可笑 。 他 的思想出 为完人的清醒认识 ,是 自鲁迅 以来 ,中国现代杂文最可宝贵 的传 发点并非嘲笑或者解闷 , 而是要通过诧异来使 国人觉醒 , 从而要 中 统。 读现代 杂文你 常常感 到的不是“ 突然 的荣耀” , 却往往是深沉 的 国人 活得 有 尊 严 。 叹息以及叹息背后的 自谑 。正是这种 自责 自省使得 杂文充满批判 杂文作为广泛 的社会批评 和文明批评 ,是对社会现象的针贬 精神 , 使得杂文有 了理趣和启蒙之美。 或歌颂 , 是关乎世 道人心 的。当下处在社会 的变革 时期 , 社会矛盾 杂文中常采用的写作方法是讽刺 与幽默。我们有必要继续看 突出 , 这就更需要我们对社会 上的龌龊 、 丑恶 的现象嬉笑 怒骂 , 抨 看 杂 文 的 艺 术 魅 力 的 精华 — — 讽 刺 与 幽 默 。 击讽 刺 , 以期匡正时弊, 发挥杂文 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使命 。 二、 杂 文 的 讽 刺 艺 术 参考文献 : 批判和讽刺是杂文家用来表 明 自己的情感 立场 的手 段 ,同时 [ 1 ] 聂绀弩. 聂绀弩 杂文集[ M] 武汉: 武汉 出版社, 2 0 0 0 也是社会审美理想的核心 , 是杂文的灵魂。 具体来看杂文创作中这 【 2 ] 鲁迅 . 鲁迅 全集『 M1 北京: A- I L ̄学 出版社 , 1 9 7 3 种讽刺手法大致表现如下 : [ 3 ] R 0 国正. 戏说 ( 西游> D ] 河北: 杂文 月刊( 选刊版 ) , 2 0 0 9 . ( 1 ) . 5 4 1 . 夸 张 【 4 ] 人 民教 育出版社 中学语文 室编著普 高( 必修 ) 第二册[ M】 北京 : 人 鲁迅认为 ,夸张决不能脱离现实 ,是 将平 常的不合 理的人和 民教 育 出版社 . 2 0 0 3 事 ,通过夸张的艺术手法再 现出这些 人和事的真实来使 人觉得可 [ 5 1 柏杨. 丑 陋 的 中国人 [ M】 湖南: 湖 南 文 艺 出版 社 , 1 9 6 6
论鲁迅杂文的批判艺术

论鲁迅杂文的批判艺术作者:尚新玉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6期摘 ;要:鲁迅的杂文揭露社会的黑暗与丑恶,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和极强的战斗性。
鲁迅杂文的批判性特点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坛上“骂”的现象的重要基点。
本文通过分析以鲁迅为中心的“骂”的现象来谈鲁迅杂文的批判艺术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鲁迅 ;杂文 ;批判性;“骂”鲁迅开现代杂文之风。
杂文在鲁迅的创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数据显示,鲁迅的杂文篇目高达900多篇,而小说、散文、诗歌、学术作品加起来才近200篇。
杂文也是鲁迅战斗的主要武器,具有着极强的战斗性,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具有无法磨灭的价值。
鲁迅杂文最重要的特色就是批判性,表现在批判封建制度、国民的劣根性等。
谈到鲁迅杂文的批判性,就无疑要引出“骂”的现象了。
那么,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局混乱,不同利益的阶级、不同派别的文学人士论战不休,“骂”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笔者主要以鲁迅的杂文为研究对象,分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骂”的现象与鲁迅批判的艺术。
一、“骂”的现象的界定房向东在《鲁迅所处的时代与鲁迅的“骂人”现象》中说道:“(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个…骂人‟的时代。
说好听的,叫百鸟争鸣,说难听的,叫彼此相骂。
”[1]而鲁迅也只不过是“百鸟中声音比较洪亮的一只鸟,…骂人‟不是只有鲁迅才为之。
”[2]文人学士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发出声音,鲁迅也是其中一员。
论争中,“骂”成为家常便饭。
特殊时代导致的“骂人”现象,囊括了当时文坛上的参与论战或者“骂战”的人。
然而,这一现象下“骂”的实况实在不忍直视,立场的对战很多时候变成人身攻击、随意的侮辱。
所谓“骂”,字典释义为“用粗野或带恶意的话侮辱人”。
然而,我们所要探讨的“骂”,不是随意的骂,不是“辱骂”“谩骂”,我们所要探讨的鲁迅的“骂”与大众所理解的“骂”是有区别的,与当时时局下的“骂”也是不同的。
所以,首先要对鲁迅的“骂”进行界定。
鲁迅在《谩骂》中清楚地说明:“假如指着一个人,说道:这是婊子!如果她是良家,那就是谩骂;倘使她实在是做卖笑生涯的,就并不是谩骂,倒是说了事实。
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

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1、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
2、鲁迅杂文擅长分析,他的论辩能制强敌于死命,揭露矛盾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3、鲁迅在运用逻辑思维来揭露事物的矛盾时,经常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寥寥几笔,逼真传神。
4、鲁迅经常运用书本或自己创造的故事来构成形象,表达思想.鲁迅的形象化手法,都表现了贴切、平易、新鲜的特点。
5、鲁迅杂文的感情力量,特别表现在讽刺上。
他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6、鲁迅还有一部分杂文,通过“曲笔”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延伸阅读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的地位如何2、首次对中国古代小说全面地进行了类型研究,从而开创了小说批评的新模式。
《中国小说史略》对宋代及其以前小说的分类并无太多的新意,基本沿袭了古人的说法;他对小说类型的新设计主要体现在元明清时期各类小说的划分与界定,如元明之讲史,明代之神魔小说、人情小说、拟宋市人小说,清代之拟晋唐小说、讽刺小说、人情小说、狭邪小说、侠义小说、公案小说、谴责小说等,这些名称迄今沿用。
3、对每类小说的渊源与流变进行了系统地考述。
如第二十六篇关于狭邪小说的分类与源流、第二十八篇关于谴责小说的理论界定与例证阐释,即为显例。
格言鲁迅的格言真正的强者不是因件事而壮烈的死去,而是因件事而卑微的活着。
做奴隶虽然不幸,但并不可怕,因为知道挣扎,毕竟还有挣脱的希望;若是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陶醉,就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鲁迅语言的特点

鲁迅语言的特点鲁迅文章的语言特点:形象性,讽刺性,战斗性,语言犀利,思想深刻,幽默,个性化,有民族特色,举重若轻,简洁凝练。
形象性: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善于塑造典型形象的巨匠。
他十分重视杂文用形象反映现实,善于把叙述和评论形象化,也善于寓感情于形象之中。
讽刺性: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包括使用夸张、反语、比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讽刺与幽默相连等方法来加强文章整体的力量。
战斗性:鲁迅的文章大多强调战斗性,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尤其是他的杂文,笔锋犀利,对反动势力以无情的揭露、讽刺和打击。
语言犀利:他的犀利从更广更深的层面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
从他的小说和杂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
思想深刻: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熠熠光辉。
幽默:鲁迅的幽默是一种骨子里带的幽默,很容易暴露出来。
而当他幽默的时候,往往带了很强烈的讽刺。
个性化: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对于小说来说,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
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这就要求小说的语言,特别是人物描写的语言要高度的形象化。
有民族特色:鲁迅先生小说语言特有的作风和气派就是他小说语言的民族风格。
鲁迅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精湛的研究和深邃的修养,他继承了优秀的民族传统。
他的小说保存了我国语言的固有优点,又从外国诸多文学名著中吸收了语法、语汇成分。
因此鲁迅先生小说语言不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闪烁着民族风格的夺目光辉。
举重若轻:在其作品中,贯穿着对生活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社会底层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农民、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关怀。
作品以娴熟的叙述技巧,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流露出关怀情感,以眼睛勾画灵魂的白描手段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具有写实意义。
简洁凝练:简洁凝练是鲁迅小说艺术一个富有特色的风格特征。
该风格表现为:精炼传神的生活细节,只字也惊人的语言艺术和速笔绘就的背景勾勒。
浅谈鲁迅前后期杂文的比较3

浅谈鲁迅前后期杂文的比较摘要:杂文创作,几乎倾注了鲁迅先生的大部分心血。
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的文章前期只着重于言辞犀利。
后期杂文将人的行为放在现实的环境下予以审视,是执著于现在的剖析,后期更多用于反语,讽刺意味更加强烈。
本文将从鲁迅杂文特点和艺术特色出发,分析比较了鲁迅前后前杂文的不同。
关键词:鲁迅杂文;前期;后期;艺术特色一、鲁迅及其杂文特点鲁迅(1881.9.25——1936.10.19)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里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名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鲁迅著作二十卷,继往开来,博大精深。
《阿Q正传》的发表,为新文学史树立了一面丰碑,对中国作家和世界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这是毛泽东给予鲁迅的评价。
这三“家”,不是并列的,各自孤立的。
作为伟大文学家的鲁迅,是以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为前提条件的;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又主要是通过文学家的鲁迅得到体现的[1]。
鲁迅在文学史的成就,不仅仅是由于他的小说和诗歌的创作,更由于他的杂文。
因为杂文在鲁迅作品中占有极大的比重。
鲁迅曾经解释自己杂文的特点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
”“不留面子”和“常取类型”正好适应了这样的要求。
从杂文的直抒己见而言,和论文较为接近,需要有论文的条理和层次。
但杂感展开逻辑的方式又不完全和普通的论文相同,因为它是艺术品。
鲁迅说过:“通烈的攻击,只宜用散文,如‘杂感’之类,而造语还须曲折[2]。
”杂文和报刊是合而为一的。
鲁迅政治散文首先是在报纸上发表,然后才汇总成集。
尽管对他的文章存在很大争议,但它们有着一种在中国无以伦比的现代性:(1)作为新闻文体的固定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现代的文学体式。
论述鲁迅杂文的艺术风格

论述鲁迅杂文的艺术风格
鲁迅杂文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雄辩的语言风格
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语言雄辩、铿锵有力。
他善于使
用生动的比喻和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2. 激烈的批判精神
鲁迅的杂文充满了激烈的批判精神,犀利地揭示社会黑暗面,揭
露人性的丑陋面。
他毫不留情地批判社会的种种不公和歧视现象,反
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关切。
3. 黑色幽默感
鲁迅的杂文中常常出现一些黑色幽默的元素,通过富有幽默感的
表达方式,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让人在阅读中
获得一定的快感和启示。
4. 具有审美价值的表现手法
鲁迅的杂文表现手法多样,艺术价值极高,例如他运用对比、象征、抒情等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他的杂文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更让人们领略到
文学的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鲁迅作为中华民族“民族魂”的代表人物,其杂文如匕首、似投枪般的对黑暗的历史、传统、社会和人生进行着破解与嘲弄,他杂文中的讽刺性语言更是把这一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本文主要从其杂文中所运用的反语、夸张、仿词、比喻等方面来分折其杂文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杂文,讽刺艺术 鲁迅的杂文取材广阔,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语言精炼,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其中充满了自贬、俗化、讽刺、仿词等万紫千红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中讽刺是其杂文艺术的重要特征,经常与夸张,反语等结合起来,巧妙运用,深刻的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位“民族魂”人物为民族解放而上下求索的精神。 南朝梁人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说“刺者,达也,诗人讽刺。《周礼》三刺,事叙相达,若针之通结矣。”今天我们给它的解释是用艺术的手法对某些错误,弱点进行揭露、批评、攻击,以使大家对这些错误、弱点有更鲜明,深刻,清楚的理解认识。所以说讽刺它是一种手法,而不是文学。它可以是口头讽刺也可是动作讽刺,还可以笔墨讽刺。鲁迅擅长的就是笔墨讽刺,其实讽刺是为了增加语言效果渲染气氛的。鲁迅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隐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又说:“现在的所谓讽刺作品,大抵倒是写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非写实的讽刺即使能有这样那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和诬蔑而已”。鲁迅的杂文以写实为基础,往往抓住现实生活中某一类人或集合并提炼某一集团论调的特点,或勾勒动物形象,或采集社会事件加以概括,进行讽刺。 一、修辞技巧 (一) 夸张 夸张是将日常生活中“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又是常见的事,用于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艺术地写出,有意识地夸张被讽刺对象的某一方面。使其特点格外突出,以达到讽刺的目的。如《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单从标题看,这已经是一种逻辑上的夸张,如何会由这样的前提得出那样奇怪的结论呢?鲁迅自有解释,他说中国女人的脚“不小则已,小则必求三寸,宁可走不成路,摇摇摆摆。”可见,中国人并非中庸,“其实颇不免于过激的”。这样的推论不能说它没有道理,但从假设到结论的逻辑推理过程却确有夸张的成分,尤其后面得出的“孔夫子有胃病”的推论更是让人忍俊不禁。文中还写道:看他的语气是赞成缠足的,事情愈古愈好,所以他一定要考出一味溯古求源的有考据癖的人疯狂运用考据来为复古的程度。如果连“孟子的母亲是小脚女人”这样的“古迹”也能考出来,那中国的历史不知要被这帮人糟蹋到什么地步了。鲁迅用夸张的手法讽刺了“考据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不惜翻出一些不切实际甚至莫须有的证据的行径。 夸张也绝不能离开真实,随意杜撰和夸大其辞。又如《偶》针对国民党以“施行教育”为名,整顿茶馆、筹办刊物,而读者灌输所谓“正当舆论”而写。国民党的所谓“正当舆论”不得人心,失去群众。鲁迅由这件事联想到前清光绪初年,他的家乡绍兴有一个戏班,名叫“群玉班”然而名不符实,戏做得非常坏,乡民把这种情况编了一首歌来讽刺:台上群玉班/台下都是散/连忙关届门/两边墙壁都扒塌/连忙扯提牢/只剩下一把馄饨担。骆玉班的戏竟能让观众把两边的墙壁扒塌,最后只剩下一担 馄饨,显然是夸张,这就是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了人们对群玉班的憎恶,堂堂的群玉班竟连一个观众也留不住,以此来讽刺国民党粉饰自己,伪造舆论,却不过是枉费心机。 (二) 反语 从表面上看是肯定和赞美,而实际上是否定和讽刺,这种手法往往用来表达憎恨和愤怒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效果。他说:“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如《论“费厄泼辣”应该缓行》里,“《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狗照相上,就很有几匹是咱们中国的叭儿狗,这也是一种国光”。这里的“国光”实际上指“国耻”。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外,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国粹,显然都是反语。“《纪念刘和珍君》中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杀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里的“文明人”、“伟大”、“伟绩”、“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都是反语。杀人者自呜得意,以创建“伟绩”、“武功”的胜利者而自居,不知道自己脸上都溅有中国人民的血污,真是再颜无耻,可悲,可笑之极!再对三个女子由衷赞扬,崇高评价的同时,对中外反动派则是辛辣的嘲笑,有力的讽刺,表达出对凶残而又卑怯的反动本质的极大轻蔑。表达了“先子那样悲痛,那样愤激……非有彻底变革,中华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恨透了残酷反动的军阀统治”的感情思想。“那些卖国贼‘理论’确比毛泽东先生们高超得多,岂但很多,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高超固然是可佩的,无奈这高超又深为日本侵略所欢迎,然这高超仍不免要从天上掉下来,到地上最不平净的地方去”。毛泽东先生们的理论在“地下”却是中国人民极力拥护的,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求得独立解放的指航明灯;而“天上”的理论却是卖国贼的理论,日本侵略者所欢迎,通过“天上”,“地下”,“高超”对那些卖国贼喊捉贼进行讽刺,彻底揭穿了其“理论”的本质活画出了一群“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忠顺奴仆”的丑恶面目。 (三) 比喻 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往往比抽象的说理更生动、更鲜明、更深刻。鲁迅善于把握住对象的内在精神,扼其要而传其神。如《看书琐记(三)》中将作家与批评家的关系比喻成厨师与食客关系: “厨师做出一味食品来,食客就说话或是好或是歹,厨师如果觉得不公平,可以看看他是否神经病,是否厚舌苔,是否挟夙嫌,是否想赖帐"。批评家们摆出专家的架势,对作家的作品指手画脚、评头品足,说不定他们自身的监赏水平和道德水平就有问题,也许“挟夙嫌”,也许“神经病”,鲁迅借此取笑了某些批评家吹毛求疵不懂装懂。 类似这样精彩的比喻在他的杂文里俯拾即是,如他把投机文人比喻成“革命小贩,翻筋斗的小资产阶级作家”。把谄媚的汉奸比喻成“媚态的猫”,“比主人更厉害的狗”,“二丑”;把利用愚民政策害人民于无形的专制统治者说成“细腰蜂”,“蚊子”,“青蝇”。这些比喻准确深刻,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事物的本质,具有典型的意义,并一度成为当时社会上某类人某种现象的代名词。 《拿来主义》一文深刻地论述了对待外国文化和外国事物应该采取的态度,既是评论精当的文艺论文,又是文辞精彩的议论散文。文章所论述的对待外国文化和外国事物的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作者能在于余字的杂文中进行清楚、准确、深刻的论述,主要就得益于比喻的精彩运用。比如,巧妙的将外来事物以及本国的文化遗产比喻成一座旧宅子,然后通过人们对它的不同态度,形象的说 明了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深刻道理,又比如,以“鱼翅”和“鸦片”为例,说明了对待外来事物的正确方法;“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档的吃掉,只不过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会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的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一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这些方法既加强了文章对道理的表述,也显示了作者的联想能力和分析能力。 他的杂文随有政治特点,但往往不是象政治那样全面系统进行论证,而是经常用比喻的方法,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态度,运用比喻进行讽刺,比抽象的说理更鲜明、更生动、更深刻。 (四) 仿词 仿词指比照现成的词语,更换其中个别的语素或词,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的修辞格式。在鲁迅的杂文中,这类辞格的使用也比较广泛,例如:《望勿“纠正”》中鲁迅说热衷于标点和校正小说的“汪原放君已经成了古人了”,后来听胡适说汪还健在,只好改成“汪原放君未经成了古人了”。由“已经”到“未经”的仿造,颇见鲁迅调侃的功力,让人不禁想起马克吐温著名的黑色幽默来。又如: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的绅士们的名言暂且置之不议不论之列,即使真心人所大叫的公理,在现今的中国,也还不能救助好人,甚至于反而保护坏人。今天看见北京教育部禁止白话的消息,我逆料《语丝》必将有几句感慨,但我实在是无动于衷。我觉得连思想文字。也到处都将窒息几句白话黑话已经没有什么大关系了。“婆理”由“公理”仿造而来,鲁迅不明说绅士们如何自以为是,损人不利已而是以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将他们卑鄙可笑的丑态揭露出来。“黑话”是由“白话”仿造而来,鲁迅笼统地说白话黑活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巧妙地表达了鲁迅对文言的反感以及对那些反对白话的复古倒退人的批判和讽刺。此外黑话即是指文言文。黑话词又让人联想到“流氓盗贼帮会等所使用的秘密的语言”。文言文原来是和“黑话”一样,恐怕那样死钻文章纸堆的人了解这一点后会要瞠目结舌了。 鲁迅杂文中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果“遗老”就有“遗少”由“老头子”就是“小头子”,有“喜形于色”还有“义形于色”,有“憨态可掬”,还有“平正之状可掬”,这些仿词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达到了讽刺的效果。 二、词汇的选择 鲁迅曾谈到他的小说语言时说:“采说书而去致其油滑,听闲谈而去其散漫,博取民众的口语而存其比较的大家能懂的字句”。事实上,不仅小说如此他的杂文也常常采用这样的“博取”来达到讽刺的效果。如《暴君的臣民》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死的话“哎呀”活的高兴着。“哎呀”是人们常用的一个口头语,表示惊愕、叹息、忏悔、伤心等情绪也可表示惊喜、庆幸放心安然等等。此处的“哎呀”可指死者死到临头的惊愕,继而叹息,虽包含了大尽的懊丧和怨恨,却已经不明白地死去,呜呼哀哉!活的呢,也许也会对死者来一句“哎呀”,但他却是幸灾乐祸的“高兴着”。因为事不关已,所以暗暗庆幸。一句“哎呀”的口头语的运用,狠狠批判了麻木不仁的民众,他们只愿暴政暴在他人头上,却从未想过要联合起来 推翻它,结果不知何时暴政就暴到自己头上来了。 惯用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经验积累中形成的固定的词或短语,其形成比口头语更凝练也更丰富,极富表现力。如在从《新的“女将”》他写道:中国本来喜欢玩把戏,乡下的戏台上往往挂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