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败落家庭走出的畸形人_解读张爱玲的情感世界

合集下载

残缺与畸形——张爱玲小说母亲命运探析

残缺与畸形——张爱玲小说母亲命运探析


要 : 张爱 玲 小 说 总 给 读 者 以超 乎 寻 常 的 阅 读感 受 。 她 小 说 世 界 里 塑 造 的 一‘ 列 母 亲 形 象 是 崭 新 而 陌 生 的 , 甚 至 是 系
残 缺 和 畸 彤 的 。张爱 玲撕 去 了笼 罩在 母亲 身 _的 崇高 而温 情 的面纱 , 读 者展 现 了亲情 的 干疮 百孔 和不 堪一 击 。张 爱玲 在扪 f 二 为 写母亲 们悲 剧人 牛时 ,充 满 了哲 理性 的思 考 ,表现 J超 然 的态 度和 一 个现 代 女性 超乎 寻常 的 女性 意识 和理 性 高度 。 J J 关键 词 :张 爱 玲 ;母 亲 :命 运 ;探 析 中图 分 类 号 : I0 . 2 76 5 收 稿 日期 :2 0 一 l 3 0 9 l一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7 .0 02 1)10 6 —3 6 32 3 (0 oo —0 70
郑夫人 ,俊 俏 ,虚荣 ,爱出风头 。她爱 财 ,精于 算计 , 连给病 重 的女儿 川嫦 买药 的钱都 不想 出。虽然 和郑 先 生没有 爱 ,但胆子 小 ,不敢 有越 轨 的行 为 。对 择婿 感 兴趣 ,“ 是她死 灰 的生命 中 的一 星 微红 的炭 火 ” 那 ‘ 。他
对仆人 挑剔 刁蛮 ,甚至 气焰 嚣 张性情 乖庆 ,以调剂 她
作者简介:郭红 (9 5 ) 16一 ,女,河北邯郸人,邯郸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
张爱玲 是独特 的,她善 于 从寻 常 的人类情 愫 中找 寻着 不 寻常 ;张爱玲 是矛盾 的,她津 津 乐道 于世俗 人
空虚无 聊 的生活 ;她 常抱 怨发 牢骚 , 以表达她 对 自己 身世 的感伤 。 小说 通过 川嫦 生 命过早 凋逝 ,表 现 了其 短暂人 生

张爱玲倾城之恋解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解析
一旧城的封闭流苏家庭的遭遇一旧式家庭的没落腐朽二寻求挣脱家庭的出路二心城的斗争流苏婚姻的赌注一赌注1出走香港二赌注2返回上海三赌注3再次赴港三倾城的团圆流苏命运的转折一炮火里的简约婚姻配图二战争后的平淡生活3人物分析1传统而又开放2柔弱却又强悍的矛盾性格败落的家守旧的老母唯钱是图的哥嫂共同逼迫了白流苏撑起柔弱背后的强悍
范柳原是一个有钱的华侨和他 在伦敦的交际花情妇生下的儿子, 由于他父亲在中国有妻子,柳原 充其量算一个庶出的,而当母亲 去世后,孤身一人流浪伦敦“很 吃了些苦”。父亲故世后,才获 得继承权,却得不到整个家庭的 尊重和认可,成了一个浪荡公子。
范柳原从小在英国长大,是个 很“西化”的中国人,而出身名 门的大家闺秀白流苏就是一个纯 粹的中国女人,有着东方女性特 有的贤德与顺从。
凄艳的色彩 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文如其人,文如其 衣。张爱玲喜欢用些艳丽浓重的字眼,在她的小说中 随处可见那种种华丽凄艳的文字,通过那份绚丽色彩 突出她所表达的主题,给人视觉上一种强烈的冲击, 让人在视觉冲击中去联想,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东 西。
多样的修辞 一个个离奇的象征,一串串断珠的比喻, 一段段淡淡的描写都使得她的作品格外的美丽。 笔下故事世俗,但字里行间闪动灵气,充满淡淡的冷 意,浓艳的画面,奇特的想象,堪称经典的字句
他迷恋善于低头的传统中 国的风韵,迷恋传统的中 国女人流苏和柳原的互动 有许多地方都是出于心计 的,一个是传统的女人期 待婚姻,一个是漂泊的浪 子想找情妇,柳原对流苏 是如此的迂回、曲折;流 苏对柳原是如此的矜持、 含蓄,香港之行是流苏人 生的一次赌博,流苏进行 着异常的心灵之旅,一场 心智的较量。
• 11、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 注:没有说一个爱字,但最深最浓的爱早已流溢出来。 12. 一般的男人喜欢把女人教坏了,又喜欢去感化女人,使她变成好女人.我可不像那么没事找事做. 我认为好女人还是老实些好. 注:我可不是一般的男人---那谁是?

金锁记

金锁记

八九十年代的婚姻
此外,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 高,婚礼上的花费也增大。家 庭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九十年代中国开始出现婚姻介 绍机构,人们越来越多开始举 办婚礼,婚姻服务业也进入快 速发展的成长期
(三)21世纪多元的婚姻观
❀《蜗居》(2009年) 经济大环境的跌宕起伏是导 致目前社会婚恋观混乱的重要原 因。其中婚恋观与物质经济进一 步挂钩,房子、存款同性格、人 品并重等现象十分突出。 当前都市人群面临的普遍困 惑,不只是来自房子、工作的物 质压力,更多的是婚姻、情感上 的精神压力,呼应了都市白领情 感上的苦闷焦灼,夫妻情、恋人 情、婚外情在《蜗居》中都得到 了透彻的展现以及人性化的诠释。 这些观点似乎与中国传统 的伦理道德发生了很大冲突,但 这却是中国当前婚恋现象中一个 很普遍的现实。
人活着,必须有各种欲 望的支 撑,对七巧而言, 所有的欲望都不 如金钱 重要,确切地说她只有 惟一 的金钱欲。爱情和 金钱相比,是可 以舍弃 不要的,人生的其余内 容也 是如此。当所有的 欲望都遭到了破 产,只 剩下黄金的枷锁时,七 巧就 成了一出彻底的悲 剧
悲剧根源: 男人群 体雄性衰落的 根源在 于丧权辱国背 景之下 男性的尊严与 自负让 位于忧弱与自 卑.封建 的世袭制度也 使他们 日益颓废;另一 方面, 封建家族制度 和个人 命运造成了人 性的失 落,在变态和 崎形的 抗争中女性断 送了青 春和幸福。
❀《闪婚》(2011)
电视剧《闪婚》主要讲述 的是80后的故事,情场失意的 古峰被对他一见钟情的富家女 韩金贝苦追,两人迅速成婚, 但结婚不久种种麻烦就接踵而 来,先是古峰的前女友找上门 来,韩金贝的哥哥又和古峰的 姐姐陷入情感纠葛,导致两家 关系恶化,这对年轻男女因为 “闪婚”而心力交瘁。 “闪婚”现象正受到全社 会的日益关注,但当代人也应 明白,婚姻不是儿戏!

解读张爱玲,体会百味人生

解读张爱玲,体会百味人生

解读张爱玲,体会百味人生张爱玲一直是我钟爱的女作家,读她的文章能观人生百态,更能体世态炎良,其中的悲欢离合都无不被打上深深的时代的烙印,但其中折射的人性的弱点,又无不遗留在现实生活的角角落落,解读她和她的作品,体会此中的人生百味,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每每读着她的作品,我都能感受到那种尘封的味道,是那种掺和着书香与墨香的图书馆的味道,那在我的心里一直是那个逝去了的时代的味道,我的眼前走来走去的也是那些带着各色命运的封建遗少或者小姐的踪影,这种感觉很美妙也很沉重,但我喜欢其中的韵味,这是属于张爱玲的味道,是我在别的任何一本书里所读不出来的。

读她的《倾城之恋》,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六小姐流苏的“圆满”的婚姻,可以说千千万万个巧合促成了她和柳原的爱情故事,如果不是早年的离婚,如果不是兄长的始用终弃,如果不是徐太太的善意撮合,如果不是流苏无意中合乎了柳原的择偶标准,如果不是战争的爆发,也许一切都另当别论。

但值得庆幸的是成就了一段好姻缘。

文章的结尾特别耐人寻味:“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上,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变。

”不管怎么说流苏算是幸运的,而《金锁记》里的七巧却演绎了一个变态女人的变态的人生——一把金锁锁住了七巧的心,一生守住了自己的财产,却牺牲了自己的爱情,也葬送了儿女的婚姻。

年轻的七巧嫁了一个患“骨痨的男人,育有一子一女,为了保住自己得到的财产,她拒绝了三弟的爱情,为了女儿的婚事,她焦头烂额,比她家条件好的,她怕女儿爱苦,比她家条件差的,她又怕人家是图她的家产,所以婚事耽搁下来。

她儿子虽然娶了一妻一妾,然而却在母亲的挑拨之下,并没有得到家庭的幸福,在她恋子情结的心理支配下,儿子和儿媳倍受煎熬,过着痛苦的生活。

全文读下来,心里沉沉的,空气闷闷的,一个封建家族的爱恨情仇,一些封建残余的支离破碎的记忆,都如土委地,烟一样消散了……这两个女人旧中国千千万万妇女的缩影,也蕴含着张爱玲对人生的大彻大悟,这无不透露着她的敏感和对世事的超乎寻常的顿悟。

张爱玲是怎么样的人

张爱玲是怎么样的人

张爱玲是怎么样的人张爱玲一生中创作了无数的中短长篇小说,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反映了各自的一个主题。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张爱玲是怎么样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爱玲是怎么样的人张爱玲的童年是很快乐的,她的爸爸对她是真的很好,以至于她很多很多年之后还想着当初爸爸给自己买的面包。

妈妈对着爸爸撒撒娇,还有爸爸写的诗,平安二字报与卿。

只是后来家庭变故,张爱玲最初还是浑然不觉,因为毕竟继母对自己也说得过去。

可是后来,因为一个推搡,父女翻脸,可能还有别的旁人不得而知的原因,张爱玲自己去了妈妈家。

在和妈妈姑姑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张爱玲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

在这之前,她是大小姐,习惯了别人的伺候,可是一切都不同了。

尤其是后来没有办法出国,她和姑姑住在一起,只依靠着写文章来讨生活。

也就是这样,她认识了胡兰成,这个差一点就毁掉了她一生的男人。

他们的这一段感情太让人唏嘘,似乎从一开始就是不平衡的付出。

这个男人甜言蜜语,这个男人四处留情,因为她的阅历不深,所以爱了,爱的卑微极了。

索性最后,被伤透了心,也就断了关系。

之后又经历了桑弧的疗伤,在她远赴美国之后,张爱玲的一生中最后一个男人出现了。

那个男人叫做赖雅。

张爱玲的爱情故事谈起张爱玲的爱情故事,很多人多少都会替她觉得惋惜和不值,在张爱玲这一生当中,她真正爱过同样也是结过婚的男人只有两个。

第一个是胡兰成,第二个便是美国的一位作家赖雅。

在当时中国充满动乱的背景之下,张爱玲在自己二十四岁那年,与大自己十四岁的胡兰成结婚。

胡兰成是当时汪精卫政府的一名要员,一个是才女,一个是当时的“汉奸”,尽管门不当户不对,但从小缺少父爱的张爱玲,还是毅然决然的爱上了胡兰成。

就这样,张爱玲的第一段爱情故事开始了。

然而在日本战败之后,由于身份的特殊性,胡兰成不得不过着东躲西藏与张爱玲分居的生活。

在分居的过程中,胡兰成在医院与一位名叫周训德的护士发生了关系,并背着张爱玲结了婚。

不久之后,胡兰成又与一个名叫范秀美的寡妇做了夫妻,他已经全然忘记了张爱玲的存在,忘记了她对他的爱和情意。

张爱玲《封锁》

张爱玲《封锁》

小说开头:开电车的人开电车。电车轨道 像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没有完, 没有完……然而他不发疯。
环 境 描 写
运用复迭的手法,暗示生活的重复、 乏味和枯燥。可是人们对日常生活麻木得 一无所知。乏味冗长的日常生活状态封锁 了人们。 车厢里的众生相
“他们不能不填满这可怕的空虚”
吕宗桢为什么要和翠远搭讪?他是真
人 物 形 象
趣,不知为谁挣钱。他的妻子脾气坏,文化 低,又不会迁就他,理解他。
吴翠远 身份:家里的好女儿、学校的好学生,大学里
不被尊重的英文助教。
生活环境:在学校里受气,在家里也受气。 外貌:其貌不扬,毫无个性。
人 物 形 象
共同点:他们代表着现代都市人生最 普通、平凡的基本状态。他们都是克 制、循规蹈矩的好人、老实人。这种 “好人”是都市文明派定给他们的社 会角色和道德角色。他们的自我,却 恰恰被角色所覆盖、淹没,他们是好 人,但是不是属于自己的人,不是真 实的人。他们的生命状态,是被角色 状态所扼杀。所以,他们都显出自我 生命匮乏的枯燥状态,生活压抑,异 常空虚。
1、自主阅读小说,用一句话复述故事
提示:这是一个……的故事(何人何时何地何 事)
导 读
2、找出文中关于描述男女主人公的语句, 说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分别是怎样的人。 3、划出文中比喻新奇或你感兴趣的语句。
吕宗桢
身份:银行会计,是个按部就班的老实人,
家里的顶梁柱。
日常生活:每天上班下班,对工作失去兴
语 言 风 格
语 言 风 格
二、 张爱玲还善于以通感的方式将 声音、气味、色彩、触觉贯通、糅合, 剥离,使意象新奇,富有弹性,将具象 意义与抽象意义自由转换、穿插,使意 象的情感色彩更为立体。
视觉: 她穿着的一件曳地长袍,是最鲜辣的 潮湿的绿色,沾着什么就染绿了。她略略 移动了一步,仿佛她刚才所占有的空气上 便留着个绿迹子。《白玫瑰与红玫瑰》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论文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论文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论文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论文篇1引言:张爱玲崛起于乱世荒凉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是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区的一朵奇葩,这样的时代背景使得张爱玲的创作一开始就不乏苍凉之感。

再加上她自己没落的封建大家族的出身,以及少女时代无爱的家庭生活,更多的关照女性自身的悲剧成为她的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而在创作中,张爱玲常常是以同情的目光投向自己笔下的悲剧女性的。

造成女性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她笔下的女性悲剧大致有以下几种:一、封建枷锁钳制下被男权社会所规定了的女性悲剧张爱玲的作品中,女性占有绝大多数的席位。

而和当代一些女性写作中缺少男性在场的极端女性叙事不同,她塑造女性形象,通常是将其放在爱情婚姻生活中来展开的,如此一来,两性关系就成为了打开女性世界的一扇窗。

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不管最终的结局如何,也算不枉此生了。

可是在现实的爱情婚姻生活中,张爱玲笔下女性的悲哀则往往表现为女性作为男性附庸的存在。

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

白流苏的结局仿佛并不算悲惨,至少她的目的达到了,获得了现实的婚姻家庭,各方面都有了保障,然而她依然没有摆脱男权枷锁。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必然命运便是要远离生命的欢乐和世界的多彩去独自咀嚼那与生俱来的悲哀。

二、物欲的膨胀造成的女性悲剧张爱玲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开始烛照中国社会,传统的封建文明依然根深蒂固。

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上,她以深邃的目光透视资本主义物质文明。

作为接受西方文化较早的新女性,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写作者,她曾经坦言自己是拜金主义者。

也许是认识到了物质是生活的基本保障,许多女性在自己的爱情婚姻生活中疯狂的追逐物质,对金钱的一味追求使得爱情变成了乏味的游戏和获得物质的筹码。

同时,七巧对金钱丧心病狂的追逐,不仅造成了自己的悲剧,更造成了儿女的悲剧。

由于害怕自己的钱被别人瓜分,她把自己的两房儿媳妇逼死,更是硬生生的拆散了女儿和童先生,使得儿子和女儿也都没法拥有正常的婚姻家庭,一个个在这个封闭的罪恶王国里烟雾缭绕,了此一生。

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味及由来

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味及由来

创新平台张爱玲的文字华美而冷寂,其小说也多以悲剧收尾,给人一种美丽、苍凉的感觉。

父母的离异、家族的衰败都给她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她从父母家族人的身上,看到了旧式婚姻的悲哀。

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女性大都不是追求自身价值的强者,她们找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通常也不会拥有纯真浪漫的爱情。

她们清醒地知道自己只是男子的附庸,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所以就尽力谋求自己的利益,在无爱的婚姻中挣扎求生。

提起张爱玲的小说,我们自然会想到《倾城之恋》。

这是她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战乱前后女性的悲剧命运。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原本是上海白家的小姐,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身无分文,备受亲戚的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间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

白流苏和范柳原在反复的猜测与博弈后终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这看似圆满的结局实则处处透露出悲凉的意味。

接下来,笔者就带领大家感受一下《倾城之恋》的悲剧意味,并分析一下这种悲剧意味从何而来。

一、《倾城之恋》的悲剧意味1.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相似的生活境况“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在故事的开头,张既而引出白公馆这一场所,又呈现出男女主人公迥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相似的生活境遇。

旧式家庭在意嫡庶,看重婚姻,注重培养名门淑女。

白流苏就出生于这样的家庭,自小就接受传统教育。

范柳原则在英国长大,家庭富庶,从小便接受西式教育。

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接受着不同的文化,都是家族中的“异类”。

二人相遇,自然容易产生摩擦与碰撞。

白流苏虽然自小接受传统教育,也接受封建包办婚姻,但面对并不幸福的婚后生活,她勇敢地选择了离婚。

离婚之后的白流苏回到白家,可是她的生活境遇并未朝着好的方向改变,哥嫂的逼迫使得她不得不向自己的母亲寻求援助,母亲却漠然待之而非出手相助,她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于是,她试图走出白公馆。

范柳原则是私生子,孤身流落到英国,历经曲折才获得继承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学 自 由 谭
从 败 落 家 庭 走 出 的 畸 形 人
93
·
·
·
·
文 学 自 由 谭
从 败 落 家 庭 走 出 的 畸 形 人
94
一生及文本,我们却发现张爱玲作为她那 同继母争吵,与父亲决裂。 她从父亲家逃 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而父亲萎靡颓废的
个曾辉煌一时的家族日渐没落的见证人, 到母亲家后,才发现务实的母亲并没有带 生活又使她过早地领略到了生存的阴暗
如今,实现了文学本质追求的个人写 作已经步入文学中心,将深入地抵达文学 的更深层。个人写作完成了审美超越的追 求,亦将超越自我,承载人类精神指向,探 索追寻人类的永恒。写作者的苏醒是个体 的,寻找到的却不单单属于个体,而是属 于人类— ——因为灵魂之上, 精神飘扬,至 高无上。
(作者单位:临沂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肖 开 愚 :当 代 中 国 诗 歌 的 困 惑 ,读 书 97.11 [2] 参 见 故 乡 ,作 家 在 线 ,周 晓 枫 专 栏 : http: / / www.guxiang.com / writer / zhouxiaofeng / [3]王 家 新 ,夜 莺 在 它 自 己 的 时 代[M] 上 海 :东 方 出 版 中 心 ,1997. [4]荣 格.荣 格 文 集[M].冯 川 译.北 京 : 改 革 出 版 社 ,1994. [5] 保 罗 . 蒂 里 希 . 政 治 期 望 [M]. 徐 钧 尧 译.成 都 :四 川 人 民 出 版 社 ,1989.
落的氛围紧紧裹挟着她,怀旧与颓废的情 伤使她逐渐形成了一种孤寂冷漠、似乎对 胜过我弟弟。 ”④
调深深的烙在她心灵的深处。 种种的不 一切都抱有怀疑甚至敌视态度的人格心
据《私语》介绍,看护张爱玲和弟弟的
幸,使得张爱玲变得敏感、沉静、孤独而忧 理,她感到自己生活的那个世界,除了混 两个女佣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严重,这使
她的生活和感情是残缺的,是以时代畸形 给她所期望的母爱, 母亲直白的告诉她 与没落的一面。 在她与继母的一次冲突
人的身份苍凉而悲壮地走完了人生的旅 “跟着我,没有钱”。 琐屑的难堪一点点毁 中,父亲受到继母的挑唆,竟然对她疯狂
程的。
掉了张爱玲对母亲的期望,也毁掉了她心 地大打出手, 接着扬言要用手枪打死她,
的遗产,泡赌城、吸鸦片、逛戏院、养姨奶 地写到:“自我牺牲的母爱是美德,可是这 私、尖酸与自卑。在小说中,张爱玲嘲笑男
奶,对子女不负责任。 母亲是清末南京黄 种美德是我们的兽祖先遗传下来的。我们 人们懦弱、颓废、衰败,对他们极尽侮辱之
军门的女儿,是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 的 家 畜 也 同 样 是 有 的— ——我 们 似 乎 不 能 能事,颠覆他们的父亲权威。张子静指出:
判精神,承担与生俱来的责任。 真正的个 人写作实现了作家个人行为和个性独立, 人格重铸与合理法则的确立,“其意在于 自觉地摆脱消解多少年规范性意识形态 对中国作家、诗人的同化和支配,摆脱对 于‘独自去成为’的恐惧,最终达到以个人 的方式来承担人类的命运和文学本身的 要求。 在某种意义上,个人写作恰恰是一 种超越了个人的写作”。 [3]
看着自己高贵的家族在这个急剧裂变的
但在母亲那里遭受了挫折的张爱玲 亲。
社会中瓦解颓败, 张爱玲有种被抛弃感, 却不自觉地用母亲的形象复制了自己,使
3、手 足 情— — 家园的孤独感和自怜感。没 自己的性格越来越像母亲。沉重的心灵创 男女平等的问题,我要锐意图强,务必要
已,虽然这种身份是她需要的,但跟随而 上窥破了传统母亲形象的神话,她认为母 有回去过。
来的却是更多“最后贵族”的腐烂变质的 爱不是流传已久的大公无私,而是一种动
充满敌意的环境在张爱玲的心里种
气味。 父亲是典型纨绔子弟,靠祖上传下 物的本能,根本不值得赞美。 她旗帜鲜明 下了仇恨偏狭的种子, 最终结成刻薄、自
的一条幽秘的道路, 是个人面对生活、世 界发出的感叹和认知。周晓枫这样描述个 人的写作:“个人能够认识的领域是那么 狭窄— ——盲人摸象总被当作嘲讽的现象 , 其实正是我们生活的现状,相对于浩瀚世 界来说,个人能够触及的部分是相当有限 的局部。 包括人体都是一座迷宫,我们对 内宇宙的了解并不多于外部。写作者能够 做的, 只是把自己触及到的局部表达出 来,相互拼贴和猜想出一个广大而并不完 整 的 世 界 ”。[2]世 界 浩 瀚 无 际 、变 幻 莫 测 ,存 在着众多的未知与可能,这便是我们立足 的空间。 个人认识领域受限,亦存在着可 以实施的微薄之力。视线的隐秘与唯一已 凸显个体的存在, 写作者借助文字的光 辉,触及、觅求、穿越,使得一种踏实有用 的写作重现生活的事实和真相,从而与生 活、与世界建立起一种真实的血肉般的关 系。 于坚说“我喜欢用眼睛去和世界建立 联系”。
战争中死去,孤苦无依。 她寄了一百美金 理,要求自己务必要胜过弟弟,以实际行
1、 母女情— ——“那些琐屑的难堪,一 去, 而母女却没有见面— ——“没有足够的 动给张干之流以反击。 这样一来,“美丽、
点点地毁了我的爱。 ”②在张爱玲印象中, 爱去克服两个世界间的鸿沟……”张爱玲 多 病 ,对 这 些 事 一 直 是 懵 懂 无 知 ”的 弟 弟
为现在只有处于过去和未来的张力之中 才会充满活力”。
艺术不仅仅存在于现在,它体现了超 越的意图。 文学是人类的乌托邦。 文字一 经出现,人类即开始寻求生命的诗性智慧 和终极原理,触手可及的现实并没有让我 们的灵魂在这个世界得到安宁,那个仿佛 神谕般的声音引领我们不停地寻找。代表 着文学独立性的个人写作,要真正实现文 学的价值,写作者除了立足当下,建立起 与时代的密切,亦应追根溯源,寻找民族 的精神和真理的源头,寻找我们的存在和 历史的缘由, 寻找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 让文学成为穿越历史与现实的精灵。
三、超越个人的个人写作 黑格尔指出,艺术本质是“一种内在 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艺术作 为一种象征,让我们在具体的生活情节中 找到了超越生活现象的实质与内容,它来 自个体的切肤体验, 最终也将超越个体。 艺术家“从集体精神中召唤出治疗和拯救 的力量,这种集体精神隐藏在处于孤独和 痛苦的谬误中的意识之下; 我们看到:他 深入到那个所有人都置身其中的生命模 式里,这种生命模式赋予人类生存以共同 的节律,保证了个人能够将其感情和努力 传达到整个人类”。 具有个体生命力的艺 术将循着心灵,引领人类找到自己的本原 和最初,并赋予亘古长久的活力。 个人写作来源于对个体独特体验的 深刻感悟,流溢着的个体话语散发出与众 不同的个人气息。作品语境产生了对于精 神超越的追求和独立审美的期盼,造就由 此进入历史和人类的精神空间的有效途 径。 “如果没有预示未来的乌托邦展现的 可能性, 我们就会看到一个颓废的现在, 就会发现不仅在个人那里而且在整个文 化之中,人类可能性的自我实现都受到了 窒息。没有乌托邦的人总是沉沦于现在之 中;没有乌托邦的文化总是被束缚于现在 之中, 并且会迅速地倒退到过去之中,因
一、败落的家庭
中对母爱的认识,“我母亲是为我牺牲了 并把她监禁在一所空房子里达半年多。生
张爱玲的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祖父 许多,而且一直在怀疑着我是否值得这些 病了不给请医生,她只能在冰冷的床上望
是清朝名将张佩伦。 显赫的门第,万贯的 牺牲,我也怀疑着”。母亲的现实让她对于 着蓝色的月光,体味着时间的苍凉和生命
3、个人写作的指向 个人写作站在自我立场,实现着个人 对周围生活的渗入,从而以独立的写作获 得对现实的了解与掌握。 “回到事物和存 在的现场”是一种坚持在场的写作。 写作 者确定自我位置,书写现实、当下,建立起 与时代、生活的真实关系。谁都不会否认, 对未来而言, 现实与当下就是我们的历 史。 个人写作既针对自身,也对外在的世 界发言。 珍视自我,具有灵魂意识的个人 写作是写作者运用艺术手段,在个人与世 界之间所建立起来的特殊联系。 因此,个人写作并不是个体对公共领 域的逃避, 它不放弃对社会的反思和评 判、 不放弃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直 面历史和人群,拥有信仰、自由、意志和批
的新派女性。 旧习气与西洋文化水火不 引以自傲。本能的仁爱只是兽性的善。”从 “当年父亲拳脚交加,把她打得倒地不起。
容,最终离婚。
这些仅有的对母亲以及母爱话题的叙述, 如今她以小小的文学还击,置父亲于难堪
没落的阶级不可避免的被抛弃了,眼 可以看出张爱玲对母亲的态度和观感。 之境。”至死,张爱玲都没有原谅自己的父
于美国的公寓,唯一的弟弟在上海也一个 两人关系发展迅速, 很快张爱玲怀孕了, 三天。
人过着孤单的生活,彼此久疏音问。 张爱 然而赖雅却让她堕胎了,张爱玲失去了唯
三、畸变的原因
玲只是冷眼看人生,孤独地把世界关在门 一一次作母亲的机会。 更可悲的是,二人
美国学者卡伦·霍尔奈认为, 如果家
家业,使得张家的后代得以过着不劳而获 母爱产生不信任感,在潜意识中种下怀疑 的黯淡,“我希望有个炸弹掉在我们家,就
锦衣玉食的生活。 然而祖父、祖母甚至李 母爱无私的种子。 在《造人》中,张爱玲根 同他们死在一起我也愿意”。最后,在一个
鸿章带给张爱玲的, 只是贵族的血液而 据自身经验,从自己那感情淡薄的母亲身 隆冬的夜晚,她从家中逃走,从此再也没
郁,产生出对人生的否定情绪和浓郁的悲 乱就是冷酷, 她实在无法产生对家庭、对 张爱玲从小就强烈意识到男女平等问题,
观气质。
周围环境的爱和温情。 《张爱玲与赖雅》 除了促使她下定决心锐意图强,做一个有
二、情感的畸变
中,提到母亲晚年在伦敦病重,爱人又在 本领自立的女性外,还刺激了她的逆反心
(一)亲情的沦落
从败落家庭走出的畸形人
— ——解读张爱玲的情感世界
□赵兴华
摘 要:传奇女子张爱玲从败落的家 庭中走出来, 她的生活和感情都是残缺 的。 亲情的沦落、爱情的幻灭、友情的缺
失,使她的情感世界发生了畸变,无限苍 凉而悲壮地走完了人生的旅程。
张爱玲以自己传奇式的一生和传奇 性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一 个无人可以替代的位置,然而通过解读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