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外围油气调查成果与经验
松辽盆地北部油气藏类型与分布规律

中 图 分 类 号 : 1 . 3 . 1 P6 8 1 0 2
文献 标识 码 : A
11 . 构 造 油 气 藏
1 1 1 背斜 油 气藏 .. 这 类 油 气 藏 在 盆 地 分 布 较 多 , 形 态 可 进 一 步 按 划 分 为 块 状 背 斜 和 层 状 背 斜 两 个 亚 类 。松 辽 盆度 与 油 柱 高 度 一 致 } 油 藏 具 无 油 ③ 有 统 一 的 压 力 系 统 , 嘛 甸 地 区 气 油 界 面 为 一 喇 70 , 田压力 系统 一 致 , 力 系 数 为 10 7m 油 压 . 2左 右 。 阿 拉 新 、 站 、 音 诺 勒 气 田 、 虎 泡 、 阳 沟 、 萄 二 白 龙 朝 葡 花 等 油 田为 层 状 背 斜 油 气 藏 , 类 油 气 藏 的 特 点 是 : 这 ① 油气 藏 面积 完 全 受背 斜 构 造 圈 闭面 积 所 控制 , 即
成 一 个大 型 块状 油 藏 , 特 点 : 背 斜 构 造 完 整 , 其 ① 储
集 层 砂 岩 厚 , 性 好 , 砂 层 间 连 通 性 好 , 一 个 块 物 各 成
3 2个 , 田 9个 , 层 系 统 计 有 近 2 0多 个 油 气 藏 。 气 按 0 近 年 来 , 于 新 理 论 、 思 路 和 新 技 术 的 应 用 , 辽 由 新 松
10 5
内 蒙古 石 油 化 工
2 l 年第 】 期 o1 5
松 辽 盆 地北 部油 气 藏 类型 与分 布 规 律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精)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十屋断陷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东南缘,是下部断陷盆地与上覆坳陷盆地的叠置的陆相含油气盆地。
本文对十屋断陷的构造演化史、结构特征和反转构造带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含油气系统油气系统理论对成藏组合进行了划分,分析其成藏条件,在沉积相、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十屋断陷有机相模式;结合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油气藏类型、分布特征和运聚特征;利用储层流体包裹体测试成果,结合生烃史和构造演化史,确定了油气成藏的期次和建立了动态成藏过程,分析了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和认识:1、十屋断陷构造演化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断陷前期地壳隆升和断陷初期火山喷发阶段、断陷阶段、坳陷阶段和盆地抬升萎缩阶段。
断陷构造层总体为西断东超的不对称箕状断陷,但盆地深层的结构特征比较复杂,发育有数个小型半地堑式断陷。
2、油气的形成与分布局限于断陷内,整个十屋断陷可以看作是一个含油气系统。
将十屋地区断陷层划分了3个成藏组合,即深部成藏组合、中部成藏组合和上部成藏组合,深部成藏组合可分为自生自储式成藏组合和上生下储式成藏组合。
3、主要源岩是沙河子组、营城组,干酪根以III、IIB型为主,深凹处存在Ⅰ型。
受构造演化和埋藏史控制,十屋断陷靠近桑树台断层一侧的深凹区及断陷初期的几个小型断陷中的烃源岩都达到过成熟,往东埋藏变浅,处于成熟阶段。
4、十屋断陷深层储层物性很差,储层类型为低孔渗类,属致密储层。
泉二段的泥岩盖层具有区域性封盖作用,断陷层系的泥岩只能作为局部盖层,同一盖层横向上的不均一性直接控制了该区油气藏的分布。
5、十屋断陷层油气藏类型有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以岩性油气藏为主。
纵向上存在二个油气富集带,平面上具有环带分布特征,主要不整合面是天然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深部存在垂向运移为主的自生自储型和侧向运移为主的下生上储型两种成藏模式。
6、十屋断陷主要有三个成藏期,即登楼库末期、泉头-嫩江期和嫩江组末期。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成藏的控制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成藏的控制⼀、松辽盆地区域构造背景松辽盆地是中国最主要的含油⽓盆地之⼀。
它位于我国东北部的⿊龙江及其⽀流勾勒出的“鸡⾸”的中部,主要由⼤⼩兴安岭、长⽩⼭环绕的⼀个⼤型沉积盆地。
该盆地跨越⿊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积约26万平⽅公⾥,松花江和辽河从盆地中穿过,这⾥埋藏着⼀个巨⼤的⿊⾊宝库——⼤庆油⽥和吉林油⽥。
中国盆地分布⽰意图作为⼀个侏罗——⽩垩纪沉积盆地,松辽盆地曾是⼀个⼤型的内陆湖盆,湖中和四周繁衍着丰富的浮游⽣物和其他动植物,其北部与现代的松嫩平原范围⼤体重合,唯独南部边界与当今地貌⼤相径庭。
原因是侏罗纪和⽩垩纪时,古辽河与古松花江、古嫩江同⼊古松辽湖,来⾃东⽅的挤压⼒使盆地渐渐整体上升和萎缩,辽河⽆⼒逾越重重丘陵,只得回⾸南流,最终使得松辽盆地超出松嫩平原。
松辽盆地从古⽣代以来,主要经历了中⽣代及新⽣代⼆次板块运动。
中⽣代的板块运动产⽣了安第斯⼭型的锡霍特——阿林弧及弧后松辽—三江盆地。
新⽣代板块运动塑造了现今亚洲东北部⼤陆边缘岛弧—海沟系。
松辽盆地形成时与三江盆地连在⼀起,均属弧后盆地。
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郯—庐断裂的北部分⽀伊兰—伊通断裂的平移运动,使松辽盆地与三江盆地在发展过程中,彼此逐渐错开并在扭动断裂牵引作⽤下,松辽盆地东侧及三江盆地西侧逐渐隆起,使其成为各⾃独⽴的盆地。
因此,松辽盆地是⼀个与扭动断裂有关的弧后盆地,具有边形成、边扭动、边发展的特点。
20世纪上半叶,美国、⽇本的地质⼯作者都曾在这⼀带进⾏过⽯油调查和勘探,但没有发现⽯油。
1959年9⽉26⽇,松基3井是打出了第⼀⼝喷油井。
这⼝井的喷油标志着⼤庆油⽥的发现,在我国⽯油⼯业的发展史上具有⾥程碑的意义。
⼆、原型盆地类型松辽盆地的形成与发展与亚洲东北部地区的地质发展有密切关系。
通过对亚洲东北部地区古⽣代以来的板块构造演化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松辽盆地属于在晚古⽣代冒地槽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个中⽣代弧后盆地。
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青山口组油页岩岩矿及地化特征

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青山口组油页岩岩矿及地化特征李昭;徐银波【摘要】松辽盆地油页岩资源极为丰富,本次研究利用位于松辽盆地北部的全取芯井,对油页岩有机质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和工业品质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研究区油页岩的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一段共发育8层油页岩,平均含油率为5.26%,最高含油率可达12.65%,油页岩有机质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型,处于未成熟-低成熟的热演化阶段.工业品质研究表明,油页岩主要为中等偏高品质、高灰分、较高挥发分、高发热量、低密度和特低硫型.通过对沉积环境的分析,研究区油页岩主要形成于半深湖-深湖,其中品质较好的油页岩层发育在高水位体系域中,因为较深的湖泊水体可能有助于油页岩中有机质的保存.%Oil shale resources in the Songliao basin are abundant.Based on the core wells drilled in the northern Songliao basin,the abundance,types and maturity organic matter and the industrial quality of the Oil shale has been studied in this paper,and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oil shale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has been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otally eight layers of oil shale developed in the 1st Member of Qingshankou formation,the average and maximum oil yield respectively is 5.26% and 12.65%;the abundance of organic matter is high;the types of organic matter is mainly type Ⅰ and type Ⅱ,and organic matter is in the immature-low maturity thermal evolution stage.The industrial quality analysis show the oil shale in the study area are characterized by middle-high quality,high ash,high volatile component,high calorific value,low density and super-low suffixatio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edimentaryenvironment,the oil shale are formed in semi-deep and deep lake,high quality oil shale was developed in the High Stand System Tract(HST),that is because the deeper lake environment is benefit for the accumul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organic matter in oil shale.【期刊名称】《中国矿业》【年(卷),期】2017(026)0z1【总页数】8页(P319-325,337)【关键词】油页岩特征;青山口组;上白垩统;松辽盆地北部【作者】李昭;徐银波【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北京 100029;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北京 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松辽盆地油页岩资源极为丰富,约占东北地区油页岩资源的96%[1],松辽盆地的油页岩主要发育在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一段,嫩江组一段和二段,其中青山口组一段的油页岩品质最好,平均含油率最高[2-3]。
2019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十大进展和地质科技十大成果简介

2019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十大进展和地质科技十大成果简介封面图片: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第二次试采现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叶建良 提供)地质调查是地学新发现的源头,地质技术是服务于地质调查的重要抓手。
201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与地质技术创新并驾齐驱,硕果累累。
2020年4月1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了2019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和地质科技十大进展,现简要介绍如下。
2019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排名不分先后)一、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与第二次试采取得重大进展。
在中国南海神狐海域水深1225 m 处完成第二次试采,30 d 产气量是首次试采的5.57倍。
详见本期论文。
二、松辽盆地陆相页岩油调查取得重大突破。
在松辽盆地北部、南部均探获工业页岩油流,三口示范井已移交油田公司试采,引领了松辽盆地页岩油勘探开发新方向。
三、二连盆地砂岩型铀矿调查实现重大突破。
提出“构造-油水界面-古河谷控矿”成矿新模式;构建重力-航磁-放射性测量相结合的砂岩型铀矿找矿技术体系,提交特大型铀矿1处。
四、中国首眼干热岩试验开发井完井并成功试压裂。
完成国内首口干热岩试验井钻探施工和压裂工作,提出了共和盆地干热岩热源机制与成因模式。
五、雄安新区地热深部探测取得重要进展。
提出“克拉通破坏+浅部古潜山三元聚热”理论模型,钻获华北地区产能最大地热井,为雄安新区地热开发利用提供了资源保障。
六、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支撑国土空间规划成效显著。
完成全国、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和重庆等不同层级“双评价”试点,建立了“双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奠定了“双评价”在支撑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七、地质工作服务海南、福建、承德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创新。
以海南、福建、承德市为例,探索地质资源、自然资源、历史人文等要素相结合的区域“双评价”体系,为省、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八、长江经济带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基本完成。
沿长江经济带优选页岩气远景区131个,有利区120个。
松辽盆地尚家油田油气输导体系及特征

第2 7卷第 1 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 科 学 版 ) Ju a o i nSi uU i ri ( a rl c neE io ) or l f hy n esy N t a Si c dtn n Xa o v t u e i
Jn 01 a .2 2
其 中在上 白垩 统姚 家组 地 层 下 部 的 葡 萄花 油 层 、 下
导体系的特征及其输导 能力 , 以便更好地指导该 区 油气的勘探开发工作.
1 油气 运 移 输 导 体 系
输 导体 系是 相对 某一独 立 的油气运 移单 元—— 含油 气系 统而 言 的" , 油 气生 成 以后 进入 到 圈 闭 J是
控 制 因素在 时间上 的合理 匹配决定 了尚家油 田油 气的 聚 集成 藏. 断层 型 输 导体 系输 导 能力 的 变化
具有周期幕式特征 , 而断裂与砂体组合输导体 系的输导能力主要 受控 于断裂与砂体的对接模 式及 砂体 自身的输导能力. 在尚家油田同向断层与砂体组合模式及反向断层与砂体组合模式 中的连续
是 2个 或 几 个 单 一 通 道 ( 透 砂 体 、 层 、 整 合 渗 断 不
藏组合模式 ( 2 . 图 ) 该类油气成藏组合的成藏关键
要素 是深层 油源 与 浅 层 圈 闭 的沟 通 , 即必须 存 在 烃
源断层 , 因此天然气垂 向运移应是断裂构成 的简单
输 导体 系.
面) 的组合 , 故输导体 系可以概括为连通砂体型 、 断
摘要 : 分析 尚家油田扶余杨 大城子及葡萄花油层油气输导体 系, 发现油田主要存在断裂简单型输导系. 空间构造 形 态控 制 油 气的运移 方 式 , 向构造 脊线是 三肇 正
松辽盆地油气勘探对准噶尔盆地的启示

松辽盆地油气勘探对准噶尔盆地的启示雍自权;钟韬;刘庆松;杨锁【摘要】论述了准噶尔盆地、松辽盆地在大地构造位置、盆地形成过程和油气地质条件等方面的相似性,认为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潜力大,两盆地的油气勘探方法、理论等可以相互借鉴.指出,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应注重腹部古隆起、断裂与油气成藏关系、油气并举及深部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的研究.【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09(030)001【总页数】4页(P129-132)【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松辽盆地;大地构造;盆地演化;油气勘探【作者】雍自权;钟韬;刘庆松;杨锁【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成都,610059;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事业部,成都,610041;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1准噶尔盆地和松辽盆地都是中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松辽盆地是中国储量和产量最高的盆地,连续30年实现年产5 000×104t.准噶尔盆地自1909年开始油气勘探,历时近一个世纪,现已发现26个油气田(2005),年产量逾1 000×104t[1]。
但准噶尔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发育了多套烃源岩、多个凹陷及多套生储盖组合,油气成藏规律复杂。
迄今准噶尔盆地石油探明率约21.5%,天然气探明率约3.6%,说明准噶尔盆地还有很大的油气勘探潜力[1]。
本文通过论述准噶尔盆地和松辽盆地的大地构造位置、发展演化过程的相似性,借以说明准噶尔盆地油气富集规律和勘探前景。
1.1 同属塔里木-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间缝合带塔里木-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间的缝合带包括蒙古国及中国的准噶尔、内蒙和松辽等广大地区,这个地区在古生代可能存在东通古斯偏太平洋、西接古中亚的东西向的洋板块,经过加里东运动期和华力西运动期多次的俯冲,导致洋板块逐渐消亡,最后形成收缩海槽盆地[2]。
松辽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油气聚集规律

中国东北地区发育着许多大小不等的中新生代 最全,是建立陆相层序模型的最佳地区。经钻探证 陆相含油气盆地,其中松辽盆地规模最大,环境类型 明,松辽盆地存在的油气藏类型以构造油气藏和复
摘要:桩据野外露头,钻井岩·-、刹井和地震资料,建立松辽尘地各级层序的识别标志和层序地层格
架,特松辽盘地地屉划分为白量纪裂谷盆地巨层片和第三纪裂咎盒地巨屉序,并将白垩纪裂咎盆地巨屉序
进一步划分为3个超层序组,7十超县序和19个岳序。松辽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断陷期、坳陷期和萎缩期
3个阶鞔,断陪湖宣与坳陷湖盘成因机制不同。因此,屉序地屡内部特征度克填序列有较大差别.通过对
在三级层序单元的进一步划分中,笔者采用了 四分的观点,即一个完整的层序由低水位体系域 (LST)、水进体系域(TST)、高水位体系域(HST) 和水遇体系域(RST)组成。此划分方案主要是基于
i。0 n*一-:‰ M口H*十**en 5世十 t
{jn}
t=蚴
(一#)
*‰n
薯4* 5誓;
1 l如 自^兰!
万方数据
第2期
郭巍.等:松辽盆地层序地层特油气藏和地层油气藏由于隐蔽
初始断陷超屡序相当于火石岭组,由一套火山
性较强,勘探难度较大,相对发现较少,但却是下一 岩一沉积碎屑岩组成,并可进一步划分出2个层序,
步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在松辽盆地开展层序地层 其中层序T为火山岩相,以熔岩相为主;层序Ⅱ为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之一松辽盆地外围油气调查成果与经验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逐步加大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和战略选区力度,在“新区、新层系、新领域、新类型”取得重要进展。
2014年,获得“突参1井获轻质原油”等10个油气调查新发现、“慈页1井发现页岩气”等6个页岩气调查新发现、油页岩等3个非常规调查新发现,开辟了一批油气勘探新阵地;带动中石油、中石化、延长等10余家相关企业开展后续合作,初步发挥引领商业性勘探的重要作用;为部提供40余处油气勘查招标区块,支撑服务矿政管理的能力显著提高。
应该讲,我局在油气领域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正逐步显现。
其中,松辽外围突泉盆地钻获轻质原油成果尤为显著、意义特别重要,得到了院士专家的高度肯定和行业内的重要反响。
系统总结松辽外围油气调查新发现、探索油气调查新模式、梳理油气调查新创新,对推进松辽外围今后的新部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推进我局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松辽外围油气调查新发现松辽盆地及外围约60万平方千米,除已发现的松辽等大型油气盆地外,外围广大地区共有50多个中小型盆地,地质地貌条件复杂,加之构造运动及火山活动等因素,使得确立盆地范围、查明地层展布,特别是火山岩覆盖层下的地层展布与含油气性,面临极大挑战。
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08年部署实施“松辽盆地外围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项目(地矿专项),2013年部署实施“索伦-林西地区油气资源选区调查”项目(战略选区专项),组织10余家专业单位,100余位科研人员,共计投入经费超过1亿元,主要取得3个方面新发现和认识。
第一,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获得众多新认识,夯实了松辽外围油气调查根基。
沈阳地调中心通过开展中国地质调查局松辽外围中新生代盆地群油气地质综合调查项目,在大面积火山岩覆盖油气工作空白区圈定了“龙江盆地、突泉盆地、扎鲁特盆地、林西盆地和乌兰盖盆地”等油气新区、确认中、下侏罗统以及上二叠统等油气新层系,依据盆地凹陷面积、暗色泥岩厚度、烃源岩特征、含油气情况等,优选突泉盆地为松辽外围侏罗纪油气新区、新层系勘探突破的远景盆地。
此外,对于松辽外围油气地质调查程度极低的锡林郭勒盟、兴安盟、赤峰市三盟市交界地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也在同时推进,油气调查中心部署实施高精度重磁电剖面测量工程,通过处理解释和综合研究认为,该区发育贺斯格乌拉、宝格达、扎木钦、哈拉盖图、霍林郭勒等5个中新生界凹陷,总面积约2360平方千米。
其中,贺斯格乌拉凹陷地层发育较全,控制面积约610平方千米,最大沉积地层厚度达4千米,周缘已证实存在侏罗系、白垩系和上古生界等烃源岩层系,初步判断具备良好的油气资源前景。
这一发现大大拓展了松辽外围新区工作范围。
第二,突参1井获取轻质原油,引领后续勘查开发有力推进。
根据综合分析,油气调查中心部署实施了“突参1井”。
目的是建立突泉盆地地层层序格架,揭示盆地结构,探索上古生界-中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及含油气性,获取第一手资料及相关参数。
该井完井深度2801米,在钻遇1684-1704米发现油斑、油迹、荧光等不同级别的油气显示,成功取到含油岩心10.30米,经测录井综合解释,明确了3个含油层段,合计5.6米。
完井后,中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及时跟进,自筹资金开展压裂试油工作,选择1684.5-1698.2米进行压裂试油,累计出油0.52立方米。
当前,中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正根据战略侦查获得的重磁电震解释数据和成果,不断优化和调整勘探部署方案,进一步优选“南洼”为勘探目标区,有序推进了突泉盆地的油气勘探。
“突参1井”的突破大大增强开展新区新层系新领域的信心,也为后续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
第三,外围陆续发现重要油气显示,大大拓宽了该区域油气勘探范围。
依据“突参1井”成果和经验,沈阳地调中心在突泉盆地南部牤牛海坳陷区部署了突D1井,在733-811米发现多层“油浸、油迹、油斑”级别油气显示,表明该凹陷含油面积较大,进一步拓宽了突泉盆地凹陷区的勘探范围。
在松辽盆地外围的南部地区,沈阳地调中心在辽西金羊盆地西部北票组的开展了SZK02、SZK03,见重要油、气显示,通过对暗色泥页岩分析,表明绝大多数样品TOC>1,属于好烃源岩,开辟松辽外围南部大范围地区的勘探新阵地,引起辽河油田的高度重视。
二、松辽外围油气调查新模式松辽盆地外围因广泛覆盖火山岩一直使油气调查面临极大挑战。
纵观突泉盆地油气调查合作历程,有很多值得总结和推广的经验,此次成果的取得正是得益于“基础地质先行、战略侦查突破、商业勘探跟进“找矿新机制的施行,由此形成的“3步走”“突泉模式”成为公益性调查引领商业性勘查的典范,可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油气调查评价工作的有力借鉴。
第一步,依靠基础先行夯实根基,这是油气突破的根源所在。
松辽盆地外围大面积火山岩覆盖区,是油公司“望而却步”的油气探矿权登记空白区。
关于“龙江盆地、突泉盆地、扎鲁特盆地、林西盆地和乌兰盖盆地”等油气新区,中、下侏罗统以及上二叠统等为油气新层系的认识,以及突泉盆地的优选,作为开疆拓土先行者,为奠定了后期勘探开发工作坚实基础。
第二步,依靠战略侦察获得发现,这是油气突破的重要引导。
在前期基础地质调查成果上,油气调查中心选择突泉盆地并优选南部地区,部署实施了高精度重磁电300千米,重磁面积测量1000平方千米,二维地震81.5千米,通过重磁电震综合解释,在突泉盆地南部牤牛海坳陷发现了2个中生界次级断陷,约1300平方千米,研究认为具有一定的油气资源潜力。
经科学论证,选择南部断陷部署实施“突参1井”,获得重要油气显示,成果提振了油公司投入的信心,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第三步,依靠商业勘探无缝衔接,这是油气突破的有力保障。
油公司是公益性地质工作成果直接受益者。
中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依据我局在松辽外围调查的进展和相关的认识,成功登记突泉盆地油气探矿权;另外,依据战略侦查获得高品质重-磁-电-震数据资源与成果,及时调查与优化勘探部署方案:放弃了非震采集,优化地震部署,节约了资金,加速了突泉盆地油气勘探步伐。
因此,只有商业的真正跟进才能真正实现成果的最大化,才能最终保障国家能源供给和安全。
三、松辽外围油气调查新创新从基础地质调查锁定突泉,到施工“突参1井”获得油气新发现,到商业跟进获取“第一桶油”,到如今盆地勘探工作全面铺开,仅用6年时间(后三个环节仅用2年时间),在缔造突泉模式的同时,也创造了突泉速度,经过系统总结,松辽外围调查评价方面主要有3个方面创新供借鉴。
第一,创新合作方式,有效分工协作。
在践行“基础先行、战略侦查、商业跟进”找油新机制的同时,探索创立“三位一体”的油气资源调查评价合作新模式:大区地调中心(沈阳地调中心)发挥一线“侦查兵”的作用,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为油气资源调查做好了铺垫;油气调查中心起到“突击队”作用,进一步锁定目标,实施侦查工程,实现油气发现和突破;油公司是石油勘探开发的“主力军”,促进了成果快速转化和扩大,“三位一体”合作方式实现了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油气勘探既有分工,又相互协作。
第二,创新管理方式,保证项目质量。
突泉1井部署实施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到地质调查、二维地震、井位论证等各环节,涉及到基础地质、钻探工程等各专业领域,为了拥有独立成果和知识产权,必须由我局主导整体工作的部署、综合研究和成果集成,其他外协专题和工程项目配合开展。
对于众多的参加单位,做到单位间的无缝对接对提高效率和项目质量非常重要。
对于重磁电测量、二维地震采集和钻井工程,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做监理,对工程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确保项目质量和安全生产。
从设计、运行到验收环节,尤其注重原始地质数据的可靠性,严格按照质量管理要求做到100%的自检和互检,同时,组织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野外质量的复查和抽查,确保了采集各项数据真实可靠,优良率达到100%。
第三,创新交流方式,及时共享信息。
对于野外工作任务的实施,要求野外地质调查联合组队,问题在野外一线交流解决,这样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
为了突参1井井位论证更科学合理,保证与后续钻井施工有序衔接,邀请了前期承担重磁电测量的华东八一四队、二维地震采集的中石化华东分公司等全程参与突参1井部署各个流程,充分明晰钻井目的任务以及存在难点、可能遇到的困难。
除项目单位之间交流讨论外,还与东北地区的有相关单位开展交流研讨,包括辽河油田、吉林油田、东北石油大学等,及时主动的汇报工作进展和想法,同时听取专家意见。
另外,通过项目合作,与油公司签订资料与信息共享协议,与东北石油分公司签订了油气资源调查和勘探资料共享协议,明确开展常态化技术交流,与辽河油田也达成资料共享意向。
四、松辽外围油气调查新部署201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能源矿产地质调查作为地调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的重中之重,设立“陆域能源矿产地质调查计划”,拟开展“松辽盆地外围油气基础地质调查”等7大工程。
松辽盆地外围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工程2015年在以下3个方面进一步优化。
第一,经费投入大大加强。
松辽盆地外围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工程在系统整合前期工作基础上,大大增加了投入力度,设立3个项目:松辽外围西部盆地群油气基础地质调查、松辽外围南部盆地群油气基础地质调查、松辽外围东部盆地群油气基础地质调查。
具体分解12个子项目。
第二,部署思路更加明朗。
开展油气基础地质调查,明确松辽外围西部盆地群、南部盆地群、东部盆地群油气基本条件;开展地震及重磁电联合攻关,探索火山岩下沉积盆地勘探的理论技术方法;实施松辽外围西部根河、舍布尔图、商都、南部金羊、东部三江、松江等盆地物探和地质钻探工程,落实有利目标区,寻求调查突破。
第三,年度目标更加明确。
查明松辽外围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初步评价区域油气资源潜力,优选油气远景区15-20个、有利目标区8-10个,可供招标的油气勘查区块5-8个,力争2-3处油气新发现。
总之,松辽外围油气成果实现了我局通过组织国家地质调查项目钻获实物原油样品的“零突破”,拓宽了大兴安岭及周缘近38万平方千米的油气调查视野,引领了油田公司跟进部署,加快了突泉盆地勘探步伐,探索创立了油气资源调查工作新模式。
系统总结并推广松辽外围成果、模式和经验,必将有力推进我局油气新区、新层系的调查评价进程,为推进我国油气和页岩气找矿突破、保障能源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