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疗法合中药内服治疗小儿疳积疗效观察
疳积的治疗方法

小儿疳积如何食疗?疳积是积滞和疳症的总称,是儿科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病症之一。
疳和积在程度上有一定区别。
积也称食滞、食积,是指饮食失于节制,造成脾胃运化失常,宿食积而不化所致的一种胃肠道疾患。
疳有“甘”和“干”之意。
“甘”指饮食过分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干”是由此而产生身体干瘦。
临床所见,疳症是积滞日久,正气耗伤而致营养不良,出现面色萎黄、毛发稀疏,全身消瘦,精神不振等全身衰弱表现。
故积滞是疳症之早期,病变以实为主,疳症是病之后期,因积滞日久发展而来。
故古人有“无积不成疳”、“积为疳之母”。
疳和积关系密切,所以,一般统称疳积。
饭前不要给宝宝吃零食,宝宝半岁~1岁期间,须改变临睡前喂食(如喝一大瓶牛奶)或半夜喂食的习惯。
宝宝生疳积几个特征1、厌食,饭入口后久含不呑,吃一顿饭要很长时间。
2、消化功能不好,容易腹胀、大便硬结或腹泻。
3、免疫力低,经常反复感冒、咳嗽,甚至肺炎。
4、烦躁易哭,难以入睡或睡不安宁,动则大汗淋漓或入睡汗多。
5、生长不良,面黄瘦弱,口气较重,小便短黄或清长,大便酸臭或溏薄。
饮食疗法:脾虚气弱型:面色黄暗无华,形体消瘦;毛发焦枯,发结如穗;困倦神疲,目无光彩,乳食懒进;头大颈细,脘腹胀满;午后潮热,手足心热;易哭易怒,睡眠不宁,大便不调,小便如米泔样。
舌质淡红,苔腻,脉细而滑数。
治宜益气消积理脾为主。
气血双亏型:面色苍白,形体赢瘦,四肢不温,发稀干枯,睡眠露睛,哭声无力,腹部凹陷,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完谷不化,大便溏泄。
舌质淡,脉弱无力。
治宜益气养血健脾为主。
小儿疳积茶疗方法每周一次用谷芽、麦芽各10克,山楂5克煲水给宝宝喝。
注意:宝宝在喝山楂水的那一两天,尽量少吃肉类。
特别提醒:夏日少喝冷饮大多数孩子夏日都喜欢冷饮、冷食,然而,冷饮、冷食最伤孩子的脾胃,造成脾胃虚寒、脾胃不和。
喜欢冷食冷饮的孩子,大多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时间长了,日见消瘦,可造成发育迟缓。
法宝之二--捏脊法捏积就是推拿,是治疗小儿疳积的有效方法,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
参苓白术散加减配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脾虚食少经验

·50·参苓白术散加减配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脾虚食少经验邹 昆 张 洁 眉山市彭山区中医医院 四川眉山 620860摘 要: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健脾益气,助运化湿,用于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所致的小儿厌食、消瘦乏力、发育迟缓、大便不调。
笔者以参苓白术散加减配合小儿推拿,通过典型医案运用及总结体会参苓白术散加减配合小儿推拿在治疗小儿脾虚食少中的运用。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 小儿推拿 脾虚食少1中医对小儿脾虚食少的认识小儿脾虚食少是指小儿脾胃虚弱,长期见食不贪,食欲减退,食谷不香,甚至拒绝饮食的一种常见儿科疾病。
小儿脾胃虚弱,长期厌食,营养不良,体重不达标,自汗盗汗,免疫力下降,生长发育迟缓,易形成疳症,甚至继发贫血、佝偻病等,造成严重后果,故易早发现早干预。
本病主要由于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者后天喂养不当及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脾胃虚弱不思饮食。
中医古籍有厌食,不思食,不能食的记载。
其病因病机主要是脾胃虚弱或病后脾胃元气未复;也有因痰滞、伤食、虫积等引起,有虚实之分。
脾虚失健运是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症情形之一,中医治疗有独特的优势[1]。
2治疗方法2.1…中药选方参苓白术散加减,方药如下:太子参10g…茯苓10g…炙甘草6g…豆蔻6g…砂仁后下6g…薏苡仁10g白扁豆10g…焦三仙10g……鸡内金10g…青皮…6g…陈皮6g…苏梗10g一日一剂,7剂为一疗程。
2.2…小儿推拿取穴及操作方法补脾经300次,清大肠200次,清胃200次,掐板门10次,捏挤板门50次,掐四横纹5次,运内八卦100次,运水入土50次,退六腑100次,分推腹阴阳50次,揉中脘50次,揉天枢50次,按揉足三里50次,抱肚5-6次,顺时针摩腹2-3分钟,点中脘、章门、脾俞、胃俞、各10次,捏脊9次。
每日上午1次,7次为一疗程,每个疗程中休息2日。
3典型案例××,女,三岁,家长代诉:一岁时停止母乳喂养后一直食欲不振,每日进餐少,儿保不达标,个子明显低于同龄人,形体消瘦,面色黄,头发细黄、稀疏,甚至直立,山根青,汗多,不欲饮,小便黄,大便稀溏次数多、不成形,精神一般,舌红苔薄白。
柴芍四君汤在560例小儿疳积中的应用分析

柴芍四君汤在560例小儿疳积中的应用分析发表时间:2017-11-02T11:57:18.9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30期作者:史荷芳1 汪妙芬2[导读] 小儿疳积也就是疳证与积滞的总称,多因喂养不当、慢性疾病等因素致病,主要对患儿脾胃产生影响。
(1嵊州市石璜镇卫生院儿科浙江绍兴 312417)(2宁波市鄞州区白鹤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内科浙江宁波 315100)【摘要】目的:分析柴芍四君汤治疗小儿疳积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门诊收入治疗的560例小儿疳积,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80例。
对照组予以西药苯丙酸诺龙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柴芍四君汤。
结果:观察组患儿经治疗取得了96.1%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要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儿的血清锌和尿淀粉酶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柴芍四君汤改善小儿疳积症状的效果较好,疗效可靠,不是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小儿疳积;柴芍四君汤;健脾;理气【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0-0327-02小儿疳积也就是疳证与积滞的总称,多因喂养不当、慢性疾病等因素致病,主要对患儿脾胃产生影响,出现气液耗损,最终导致发枯消瘦面黄、全身虚弱等症状[1]。
该症常发于年龄小于5岁的小儿中,严重时疳积会对患儿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对该症的治疗临床上尚无可靠有效的药物,中医药治疗的历史悠久,其疗效也广泛获得各学者的认可,或许能为儿科临床治疗疳积提供一定方向[2]。
笔者特采用中药汤剂柴芍四君汤治疗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共560例小儿疳积病例,现报道如下。
1.受试对象与方法1.1 受试者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门诊收入治疗的560例小儿疳积,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80例。
小儿疳积 病情说明指导书

小儿疳积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小儿疳积概述小儿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属于中医病证的范畴。
本病是疳证(分疳气、疳积、干疳三阶段)发展至第二阶段,是由于喂养不当、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
但古代所说之“疳积”已与现代之“疳积”有了明显的区别,在古时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常常饥饱不均,对小儿喂哺不足,使脾胃内亏而生疳积,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当于西医所讲的“营养不良”。
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地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滞积中焦,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故现在的疳积多由营养失衡造成。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结论。
发病部位:胃,脾脏常见症状:腹胀、睡眠不安、消瘦、面黄主要病因:喂养不当、疾病因素、先天因素检查项目: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超声检查、X 线、CT、内镜检查、胃功能检查重要提醒:家长应合理喂养孩子,科学营养搭配,避免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小儿疳积的发病特点三、小儿疳积的病因病因总述:小儿疳积主要由于喂养不当、疾病因素、先天因素等原因所造成。
基本病因:1、喂养不当这是由于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机体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会一次性大量喂哺或频繁喂哺饮食尚不能自节的婴幼儿。
但是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会损伤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就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产生病理上的脾气虚损而发生疳积之证。
2、疾病因素多因小儿长期患病,如虫病(多指蛔虫病)、经常呕吐、慢性腹泻等,加之病后失调,津液受伤,均可导致脾胃虚弱,吸收和代谢的功能减弱,气血得不到充分补充,长此以往则导致疳积的产生。
小儿捏脊的好处多,对提高免疫力有帮助

小儿捏脊的好处多,对提高免疫力有帮助如果说这几年小儿推拿保健最为中国父母知道的手法是什么,恐怕非捏脊莫熟。
很多父母可能根本不了解小儿推拿,但很多都知道捏脊,并且因为简单易操作更主要是经过某些所谓专家养生家的极力推崇,那么小儿捏脊有哪些好处?●什么是小儿捏脊小儿捏脊是小儿推拿中的一种疗法,是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捏拿,达到调整阴阳;通理经络,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
捏脊疗法可以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整体地、双向地调节内脏活动,从而防治多种疾病。
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并且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
●小儿捏脊的好处小儿捏脊对提高孩子健康程度方面有许多好处,比如可以提高孩子免疫力,对于小儿的一些怪癖如胆小、爱哭,咬指甲,脾气暴躁等也有明显改善的效果。
1、小儿捏脊疗法非常适合应用于小儿脾胃虚弱所引起的疳积、消化不良、厌食、慢性腹泻、呕吐、便秘,或者肺气虚引起的慢性咳嗽、哮喘缓解期等慢性疾病。
2、肺系疾病孩子反复感冒、咳嗽,西医称为免疫功能低下,中医则认为是小儿卫外功能薄弱,阴阳不调。
捏脊通过刺激督脉和膀胱经,能调和阴阳,健脾理肺,从而达到提高免疫力、减少呼吸系统感染的作用。
3、夜啼、睡眠不安。
捏脊疗法能调理脾胃,使之正常运转。
脾胃功能正常了,孩子就不会有腹胀、腹痛、胃脘饱胀的现象,自然能够安然入睡了。
4、对于健康的孩子来说,小儿捏脊还可以提高其智力,捏脊可使孩子五脏六腑功能更快地趋于完善,通过提升其脏腑功能和加强全身气血运行间接达到增智的效果。
5、小儿捏脊会大大刺激人体脊柱两侧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能起到防遗尿、止汗的作用。
●给宝宝捏脊的步骤手法一: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
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
孩子胃口差,可扎四缝捏背脊。扎四缝也称挑疳积。

孩子胃口差,可扎四缝捏背脊。
扎四缝也称挑疳积。
导读:孩子厌食怎么办?专家认为,首先要弄清原因,其实小儿不同程度的厌食大多不是由于疾病引起,而是由于家长缺乏喂养知识、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好的进食环境及心理因素等原因造成的。
若不及时干预,时间长了就会引起营养不良,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等症状,中医称之为“疳积”,严重者可影响到孩子的生长发育。
专家建议,对于有疳积症的孩子,可内养外调多管齐下,除了改善其喂养的外部环境、适当采用药膳调脾胃之外,还可试试中医传统的“扎四缝”或捏脊疗法来促进其消化功能。
(1)扎四缝治好孩子厌食症两岁半的丫丫开春后胃口一直不好,刚开始妈妈以为春天气候多变,过阵子就没事了。
没想到两个多月内,孩子足足掉了七、八斤肉。
奶奶看着原来的小胖墩都快瘦成干干瘪瘪的芦材棒,可经常追着她喂不下一口饭,心里直着急。
瘦也还罢了,孩子明显没精神,也不如以前活泼好动。
在医院营养科,医生说孩子营养吸收有障碍,但吃了些药仍不见好转。
奶奶觉得丫丫肚子里可能长蛔虫,她想起中医院有“挑疳积”的,就把孩子带过去试试。
中医师在丫丫双手指关节中点8个被称作“四缝穴”的点上扎了几下,挤出不少黄水和小血珠,看得妈妈和奶奶直心疼,但随后一个星期,丫丫的胃口果然好些了。
两个星期后又去扎了一次手指,挤出的黄水很少,医生说疳积症状已不明显,不用再扎了。
妈妈心里嘀咕:扎了手指也没见打下蛔虫,真能有用么?她将信将疑。
但一个月来孩子吃饭香,体重增加了,脸色也逐渐红润了。
(2)蛔虫病不等同于疳积“民间经常将驱蛔虫跟‘挑疳积’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个不能等同的概念。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庄礼兴教授指出,丫丫不是肚里长蛔虫,而是患了疳积症。
他解释说,中医所讲的疳积主要是由于过食肥甘厚腻的东西伤害到肠胃,久而形成积滞,造成营养吸收障碍,进而影响到正常生长发育,一般通过传统的“扎四缝”法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而孩子肚子里长蛔虫,也会出现干瘦、乏力等类似疳积的营养不良症状,“虽然‘扎四缝’也能缓解其症状,但别指望能促排蛔虫。
点刺四缝穴结合穴位贴敷与捏脊综合治疗小儿疳积50例

等 。本 研 究采 用 中 医外 治 综合 疗 法 治疗 小儿 疳 积 , 疗 效 满 意 ,值 得 临床 推 广 。
【 键 词 】 疳 积 ; 四缝 ;捏 脊 :穴位 贴敷 关 [ s a t If tema urini s r d iei rfr dt s“ho i n tt nldsres,tic d sidg so . Abt c] na i l tt nwet nme i n s eer oa crnc uri a i dr” I n l e iet n r nl n io e c e io o u n i
接 由皮 肤 渗 入 局 部 肌 肉、 筋骨 之 间 ,药 力 直达 病 灶 ,改 善 局 部
[] 2封君 品. 关节 周 围凌 型 阻滞 加触 痛 点局 部注 射 治疗 膝 关节 骨 性 关节 炎 膝 [ . 疼痛学 杂志 , 0 , 1: —9 J 实用 1 2 51 ) 72 0 ( 2 [] 忠诚 . 治疗 增生 性膝关 节 炎疗效 观察 [ . 摩 与导 引, 0,26: 8 3魏 综合 J按 ] 2 6 () . 0 2 7
功 能恢 复 。针 刺 局 部 穴 位 能 舒 筋 通 络 ,祛 风散 寒 , 活血 止 痛 ,
现代研 究证实针刺可 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炎症渗 出物并促进 渗 出物 的吸 收。T DP照射具有消炎 、消肿、镇痛、舒 筋活络 , 活血化瘀 ,祛风散寒,缓解肌 肉痉挛 的作用,并将药物成分直
[ y r s Ma pi t n Kewod ] l tt n F u i ; hr rci A u on a l ai n io j t o c tp c o
本院康 复医学科采用 点剌 四缝穴、 位贴敷和捏脊 的综合
方法治疗d J疳 积 5 ,L 0例 ,取得 了较好的临床疗 效。现报道如
记住“三五六七”远离小儿食积

记住“三五六七”远离小儿食积作者:杨璞诸葛远莉来源:《家庭医学》2022年第11期食积是因幼儿暴饮暴食、饮食过多,食物不能被正常消化,积存留滞于胃肠,导致脾运失司、胃失通降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病证。
需要指出的是,食积不但可以单独出现,也常在感冒、泄泻、发热、咳嗽、疳证中合并出现。
其主要表现是不想吃饭、腹胀、腹痛,甚至恶心、呕吐,又或腹泻,抑或便秘。
食积是民间的通俗叫法,中医一般称之为食滞证、积滞证。
预后一般较好,也有少数患儿食积日久,迁延失治,脾胃功能严重受损,导致营养和生长发育障碍,形体日渐羸瘦,可转化成疳证,也就是西医所称的营养不良。
小儿食积多因脾胃功能失调所致。
一方面因为脾弱,有的孩子脾胃功能先天不足,后天喂养不当,长期体弱多病、药物服用不当损伤脾胃等,极易导致小儿脾胃损伤。
脾气不足,运化能力失常,易形成食积。
另一方面,儿童的新陈代谢旺盛,很多孩子胃口很好,但饮食不加节制,脾胃便易受损伤,形成食积。
第一,避免乳食不节。
宝宝的三餐应按时定量,饮食均衡,避免挑食。
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吃饭时不要看电视、玩手机、玩耍等,以免影响孩子吃饭时的注意力。
这会降低食物对大脑的刺激,使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也相应减弱,影响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家长要以身作则,自己更不要在孩子面前这么做。
此外,很多孩子吃饭时要么狼吞虎咽,要么磨叽。
进食时间不宜太短或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第二,避免喂养过度。
家长不能走入“孩子能吃是好事,多吃点长身体”的喂养误区。
因为食物摄入过多,尤其是过多摄入各种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影响消化吸收,易形成食积。
要少吃零食,即使是儿童零食,多吃也可造成盐、糖摄入过多,影响胃口。
要避免大量进食生冷、肥腻、坚硬的食物,这些食物容易损伤小儿脾胃,引起食积。
第三,避免脾胃受凉。
中医认为,小儿的背部、腹部、足部一定要注意保暖。
若腹部受到寒邪侵袭,会损伤中阳,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谷失于腐熟运化而形成食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捏脊疗法合中药内服治疗小儿疳积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
2012-05-31T09:29:09.2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8期供稿 作者: 李长俊
[导读] 督脉循行脊柱,总督一身之阳气,膀胧经循行于脊柱两侧,改善脏腑功能。
李长俊
(广西来宾市中医医院内儿科 广西 来宾 546100)
【中图分类号】
R27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8-0428-02
【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治疗小儿疳积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采用捏脊疗法合口服四君子汤加减,对照组口服中药同治疗组,但不行捏脊疗
法。结果
治疗组显效26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8%;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1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0.2%,两组总
有效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x2=8.95,p<0.01)结论 捏脊疗法合口服四君子汤加减具有健脾消积,理气醒胃之功,对疳积患儿临床
疗效确切。
【关键词】捏脊疗法
中药 疳积 疗效。
小儿疳积是直接损害小儿健康的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营养紊乱病症。临床表现以肌瘦肤燥、发焦甲错、异食善饥、腹胀筋露是为其特
征。其症状与现代医学慢性消化不良症及营养不良症相似。此病好发于缺乳或断乳后的学龄以下儿童。
1
一般资料
临床观察疳积患儿95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在1一4岁之间的36例,4岁以上的12例,病程最短
6
个月,最长2年,平均1年。对照组47例,男24例,女23例,年龄在1一4岁之间的33例,4岁以上的14例,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5年,
平均
1.2年。两组在病情、病程、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小儿疳积的诊断标准和《中医儿科学》[1]拟定。①饮食
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脘腹膨胀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者;②形体消瘦,身高、体重在正常平均值以下,降低超过
1个标准差以上,面色无
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干枯羸瘦;③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舌质偏淡、苔淡黄而腻,
脉濡细而滑;④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及长期消瘦史;⑤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⑥体查未发现阳性体征;⑦排除外感发
热、感染性疾病、湿热泄泻、先天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凡具备
6-7项和1-5中任何2项即可诊断。
3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PEME3.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x2进行检验,P<0.01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方法
4.1
治疗组;方药组成;党参8g、白术6g、云苓10g、甘草1.5g、苍术6g、炒麦芽8g、鸡内金10g、神曲8g、胡黄连4g、砂仁2g。以清
水
400ml慢火煎至100ml,分3次口服,每天1剂。捏脊疗法每天一次,捏脊的方法:捏脊时,要让患儿俯卧在床上,脱去上衣、露出背部,
应力求卧平卧正。操作者应立于患者左侧背后,两手半握拳,两食指抵脊背之上
(督脉之处),两拇指垂直,自尾骨端的长强穴起,沿督脉向
上捏拿至风府穴,共捏
6遍,捏到4遍时,向上捏提1次,捏完6遍以后,在肾俞穴按摩几下即可。同时,室内的温度应保持温暖,捏完后应
及时给患儿穿上衣服,防止感冒。在治疗期间,饮食要以清淡为主,避免肥甘厚味及冷饮。
4.2
对照组 口服中药同治疗组,但不行捏脊疗法。
两组治疗期间停用中西医其他内外治疗方法。治疗3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叛定疗效。
5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5.1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显效:治疗后体重增加1kg以上,身高增长1cm以
上,各种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指标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体重增加
1kg以内,身高增加1cm以内,精神、食欲及其他症状改善;无效:
治疗后体重、身高均无增加,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
5.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26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8%;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1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0.2%,两组总
有效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x2=8.95,p<0.01)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n(%)
6
体会
疳症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导至全身虚弱瀛瘦,面色发枯等小儿常见的慢性病证。脾胃失
调是形成疳证的主要原因,多发于
5岁以下的小儿,这与小儿时期“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的关。所以有“诸疳皆脾胃病”的论点。疳积为疳证
之较重者,主要病机是脾胃受损,气阴耗伤,受纳运化功能失调,或夹有虫积,导致积滞内停,雍滞气机,阻滞肠胃。《小儿药证直诀
•脉
证治法》云
:“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因此脾胃虚损、津液消亡是其主要病机变化,治疗不当,“传之余脏”。治疗当以健脾消积,理
气醒胃。健脾消积,首重运脾,
“脾健不在补,而贵在运”为原则。脾健运化功能正常,则积滞则消。党参甘温扶脾养胃,补中益气,使脾胃
健旺,运化有力,白术苦温燥湿,扶助运化,增强脾胃运化消积功能,云苓健脾,甘草和胃,灸鸡内金、苍术健脾消积,以除腹胀,砂
仁、神曲、麦芽以和中醒胃,合胡黄连以柳木除躁,同时防肝木克脾土太过。研究表明,党参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增强各器官组织的新陈代谢,神曲、麦芽能明显增加消化酶排出量,增强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督脉循行脊柱,总督一身之阳气,膀胧经循行于脊柱两侧,改善脏腑功能。捏脊疗法是通过对督脉和膀肤经的推拿,达到调整阴阳,
通理经络,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现代医学已阐明
:人体的植物神经节大部分分布于脊柱两侧,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有兴奋与抑
制的双向调节作用,其中对消化系统功能有着重要的神经、体液调节作用。捏脊疗法既无针刺之痛,又无吃药之苦,并具有疗效高,简便
宜行,小儿容易接受的特点。上述资料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
93.8%,高于对照组。捏脊疗法合口服四君子汤加减具有健脾消积,理气醒
胃之功,对疳积患儿临床疗效确切。
参
考 文 献
[1]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722.
[2]
患儿中医诊断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小儿厌食的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