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张介宾的阴阳论及虚损治疗经验

③善用温补,而不偏执
张氏主张“阳非有余”,十分重视 中 人身之阳气,因此在治疗上,凡属正 医 虚者,就多以温阳补虚为要。
各 张氏所以主张如此用药,一是为了
家 纠正朱震亨的丹溪学派主张滋阴降火
学 之弊;二是纠正历来盛行的有关“伤
说
寒无补法”、“痢无止法”、“见血 无寒”的观点。因此,可以说张氏的
中
医 其父张寿峰是定西侯门客,素晓 各 医理。景岳幼时即从父学医,有机
会学习《内经》。13岁时,随父到 家 北京,从师京畿名医金英学习。
学
说
青年时广游于豪门,结交贵族。 当时上层社会盛行理学和道家思 中 想,景岳闲余博览群书,思想多 医 受其影响,通晓易理、天文、道 各 学、音律、兵法之学,对医学领 悟尤多。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类经》三十二卷,将《灵》《素》的精华合而为一,
并综述百家,剖析疑义。此书分为12类,即摄生、阴阳、
中
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 气、会通,共390条。
医 《类经图翼》十五卷,包括运气、经络、针灸等内容。 各 论宗《内经》并附有图象。
《类经附翼》四卷,包括针灸赋、医易、律原、求正录
医
阳气之力更专,同时又加入杜仲、菟丝子等品,
使温补阳气之力更宏,同时又加入鹿角胶、构杞
各
之类,于阴中求阳,使精中生气,达到阴生阳长、
温补阳气的目的。
家
右归饮由大怀熟地、山药、山茱萸肉、炙甘草、
学
枸杞、肉桂、杜仲、制附子组成。此方较右归丸 少鹿角胶、菟丝子、当归,加炙甘草,方中减少
说
填精补血之品,使温阳之力更强,因此,运用于 命门之阳衰阴盛。
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10月29日□ 王玉生山东省德州真爱医院董秀文山东中医药大学明·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中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
”此语在补益阴阳方面一直为后世医者所重视而指导着临床实践,以成为广为传颂的名言,所以有必要让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努力继承和发扬以为我所用。
在治疗阳虚而补阳时,要适当的补阴,在补阴的当中求其补阳。
这就称之为阴中求阳。
在治疗阴虚时,在补阴的同时要适当补阳,这就称之为阳中求阴。
为什么治疗阳虚不可以单独补阳,而治疗阴虚不可单独补阴呢?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
首先,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内的阴阳、气血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及相互消长的。
阴阳二者,如果一方亏损且另一方也会同时受损,当阳虚时会出现阴的不足;当阴虚时也会出现阳的不足,所以治疗阳虚补阳,适当增以补阴,治疗阴虚补阴的同时适当增以补阳,这样阴生阳长,水火相济,阳生阴长,而阴平阳秘。
其次,在人体阴阳的动态变化中,二者经常受自身条件或外部影响,相互生存、相互滋长,甚或相互消灭。
当出现阳虚时,如果只是单独助阳的温热药治疗,势必会造成温热或温燥伤阴,以致阴的一方面亏虚,这样在治疗阳虚补阳的同时,适当增些补阴药,既可防温热伤阴的同时,又起到阳生阴长生化无穷的作用。
反之,当出现阴虚助阴时,如单独应用寒凉药助阴,也势必会造成寒凉伤其阳,所以应适当加以助阳药,也起到了防寒凉伤阳,而阴得阳助而泉源不竭的作用。
参阅张景岳所用补阴、补阳方剂,也充分体现了这种“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治疗思想,例如张氏所创而习用的右归饮、右归丸,是治疗元阳不足、命门火衰的助阳方剂,皆在补阳同时(鹿胶、菟丝子、杜仲、肉桂、附子)又加入了补阴的萸肉、熟地、山药、枸杞之类。
左归丸、左归饮也皆是在治疗肾水不足的大队滋补肾阴药中又增加之鹿胶、菟丝子之类的助阳,可见张氏在阴阳理论方面学得深透,用得灵活,不愧为一代医学大师。
中西医

1.因中气下陷所致的久痢、脱肛及子宫下垂,都可采用升提中气法治疗,此属于(异病同治)解析:久痢、脱肛及子宫下垂是不同的疾病,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都属气虚下陷,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都可采用升提中气法治疗。
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候时,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来治疗,称为异病同治。
2.证候:解析:证,又名证候或证型。
在反映疾病的本质方面,证候比症状深刻得多,同时也比病名清晰和具体得多。
因而证候是疾病本质的反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它以一组相关的脉症表现出来,能够不同程度地揭示病位、病性、病因、病机,为治疗提供依据,并指明方向。
证候不是症状的简单堆砌或罗列,而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出现的(而是全过程,为解题关键)、有内在必然联系的一组症状、体征的概括,即对于某一特定状态的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的综合性诊断概念。
3.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辨证论治)解析: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辨证就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因而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4.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征兆是(水火)解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使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此原文出题率很高,需要重点记忆。
5.以阴阳概括说明事物,解析: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一般来说,运动的、上升的、向外的、明亮的、鲜明的、温热的、有力的、声高气粗的都在阳的范畴;静止的、下降的、内向的、晦暗的、寒凉的、无力的、音调低的都在阴的范畴。
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适用于

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适用于一系列的疾病和不适。
这种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宇宙间的两种对立但又统一的力量,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
因此,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可以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阴虚阳亢的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阴虚阳亢是一种常见的体质失调症状,表现为口干、口渴、心烦、失眠等。
通过采用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缓解这些症状,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
其次,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寒凝热结的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寒凝热结是一种病理状态,表现为身体局部出现寒冷和发热的现象。
采用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温热和清热的手法,调和体内的阴阳,缓解这些症状,促进身体的康复。
再次,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气滞血瘀的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气滞血瘀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表现为胸闷、腹胀、经行不畅等症状。
通过采用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可以调和体内的阴阳,疏通气血,缓解这些症状,促进身体的康复。
最后,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情志失调的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失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等症状。
通过采用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可以调和体内的阴阳,平复情绪,缓解这些症状,促进身体的康复。
综上所述,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适用于一系列的疾病和不适,包括阴虚阳亢、寒凝热结、气滞血瘀、情志失调等症状。
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可以缓解这些症状,促进身体的康复。
因此,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在中医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医疗卫生招聘-中医学专业知识-34

中医学专业知识-34(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判断题{{/B}}(总题数:10,分数:10.00)1.据《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不同的治疗方法适宜于不同地域和病情,南方之域治宜微针。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指出东方之域治宜砭石,西方之域治宜毒药,南方之域治宜微针,北方之域治宜灸焫。
2.伤寒论中并病是指两经或三经的症候同时出现。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 《伤寒论》中合病是指六经病证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并病是指六经中一经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相继为病。
3.三焦辩证是清代医家叶桂(叶天士)在内经伤寒论等基础上根据外感温热病发生的一般规律总结出的一种辩证方法。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 三焦辨证是外感温热病辨证纲领之一,为清代医家吴鞠通所倡导,是在《伤寒论》六经分证和叶天士卫气营血分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的传变规律特点而总结出来的。
4.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疗的理论依据是阴阳对立制约。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疗的理论依据是阴阳互根。
5.肝肾同源的理论依据是精血互生互化。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 肝肾同源,是指肝血与肾精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亦称为“精血同源”。
肝肾之间关系密切,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相互滋生和转化;肝与肾内寓相火,而相火源于命门。
肝肾亏虚或相火过亢,亦常肝肾同治。
6.正邪是指四时之正气因人体一时之虚而侵入发病。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 四时之正气因人体一时之虚而侵入发病者,称为正邪或正风,致病轻浅。
7.以十问来总结概括问诊内容的医家是张景岳。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总结前人问诊要点的基础上写成《十问歌》,清代陈修园又将其略作修改补充。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题库--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题库 --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基础理论A1 型题1.最早提出“六气病源说”的是A. 《黄帝内经》B. 《伤寒杂病论》C. 《神农本草经》D. 《难经》E. 《左传》答案: 1.E2. 《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映了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D.辨证论治E. 以上都不是答案: 2.B3. 《灵枢?五癃津液别》所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暑衣厚则为汗”,说明了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B.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D. 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答案: 3.B4. 《素问?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体现了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B.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D. 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答案: 4.E5.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A.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B. 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D.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E.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答案: 5.C6.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心是A.五脏B.六腑C.经络D.命门E.脑答案: 6.A7. 中医学关于“证”的概念是A.对阴阳气血失调临床表现的概括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鉴别概括C.对疾病表现症状的综合概括D.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概括E.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答案: 7.E8. 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A.病种B.病名C.症状D.体征E.证候答案: 8.E9.属于中医学防治特点的确切表述是A. 同病异治B.异病同治C.审因论治D.辨证论治E.防重于治答案: 9.E10. 中医理论中阴阳的概念是A.代表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B.代表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C. 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D.对事物矛盾双方的概括E. 自然界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事物答案: 10.E11.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是A. 阴阳对立制约B. 阴阳互根互用C. 阴阳消长平衡D. 阴阳相互转化E. 阴阳相互交感答案: 11.A12.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说明A. 阴阳的相互对立B. 阴阳互根互用C. 阴阳的相互消长D. 阴阳相互转化E. 阴阳的相互平衡答案: 12.B13.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的理论依据是A. 阴阳对立制约B. 阴阳互根互用C. 阴阳协调平衡D. 阴阳相互转化E. 阴阳互为消长答案: 13.B14. 阴阳交感是指A. 阴阳二气的运动B. 阴阳二气的和谐状态C. 阴阳二气相互对立的状态D. 阴阳二气相互感应E. 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答案: 14.E15.适用于“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是A.实寒证B.实热证C.虚寒证D.虚热证E. 阴阳两虚证答案: 15.C16.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指的是A. 阴阳对立制约B. 阴阳互根互用C. 阴阳协调平衡D. 阴阳相互转化E. 阴阳互为消长答案: 16.D17.肺的阴阳属性是A. 阳中之阳B. 阳中之阴C. 阴中之阴D. 阴中之阳E. 阳中之至阳答案: 17.B18.脾的阴阳属性是A. 阴中之阴B. 阴中之阳C. 阴中之至阴D. 阳中之阴E. 阳中之阳答案: 18.C19.最易导致实热证的阴阳失调是A. 阳偏胜B. 阳偏衰C. 阴偏胜E. 阴胜阳病答案: 19.A20.最易导致实寒证的阴阳失调是A. 阳偏盛B. 阴偏盛C. 阳盛格阴D. 阳损及阴E. 阳胜阴病答案: 20.B21.适合治疗阴偏衰的治法是A. 阳病治阴B. 阴病治阳C. 阴中求阳D. 阳病治阳E. 阴病治阴答案: 21.A22.适合治疗阳偏衰的治法是A. 阴病治阳B. 阳病治阴C. 阴病治阴D. 阳病治阳E. 阴中求阳答案: 22.A23.五行中“木”的特性是A.炎上B.润下C.稼穑D. 曲直E.从革答案: 23.D24.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A.木疏土B.木克土C.木乘土D.土侮木E.木胜土答案: 24.C25 泻南补北法适用于A. 肾阴虚而相火妄动B.心阴虚而心阳亢C. 肾阴虚而心火旺D. 肾阴虚而肝阳亢E. 肾阳虚而心火旺26.五行中“土”的特性是A.炎上B.润下C.稼穑D. 曲直E.从革答案: 26.C27.五行中,具有“炎上”特性的是A.木B.火C.土D.金E.水答案: 27.B28.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水B.火C.木D.金E.土答案: 28.A29.五行中,具有“从革”特性的是A.金B.木C.水D.火E.土答案: 29.A30.五行中,具有“曲直”特性的是A.木B.火C.土D.金E.水答案: 30.A31.五行制化的含义是A.五行相生B.五行相克C.相生相克D.相乘相侮E.乘侮制化答案: 31.C32.五行相生关系中,木的“我生”是B.土C.火D.水E.金答案: 32.C33.五行相生关系中,火的“生我”是A.金B.木C.水D.火E.土答案: 33.E34.五行中“木”的“母”行是A.木B.火C.土D.金E.水答案: 34.E35.五行中,“水”的“子”是A.金B.木C.水D.火E.土答案: 35.B36.五行相克关系中,金的“我克”是A.木B.火C.土D.金E.水答案: 36.A37.五行相克关系中,水的“克我”是A.木B.火C.土D.金E.水答案: 37.C38.五行相克关系中,金的“所胜”是A.土B.金D.木E.火答案: 38.D39.水的所不胜是A.木B.土C.火D.金E.水答案: 39.B40. “木火刑金”是指A.肝火灼伤肺金B.心火灼伤肺金C.心肝火旺伤肺D.肺阴虚,心火旺E.肝阴虚,心火旺答案: 40.A41. 以下属于“子病犯母”的是A.肝病及心B.心病及脾C.肺病及肾D. 肾病及脾E.脾病及心答案: 41.E42.属于“母病及子”的脏病相传是A.心病及肺B.心病及肾C.心病及肝D.心病及脾E.脾病及心答案: 42.D43.属于“实则泻其子”治则的治疗是A.肝火旺泻心火B.肝火旺泻胆火C.肝火旺泻脾D.肝火旺泻肺E.肺热旺泻大肠答案: 43.A44.适用于“土壅木郁”证的治则是A.抑强为主B.扶弱为主C.补母为主D.泻子为主E.母子同补答案: 44.A45. “五志相生”中的“怒”所胜的志是A.恐B.思C.惊D.悲E.忧答案: 45.B46.五脏共同生理特点是A.传化水谷B.传化水液C.储藏精气D.传导糟粕E.排泄水液答案: 46.C47.具有“满而不能实”生理特点的是A.五脏B.六腑C.奇恒之腑D.脏腑E.经络答案: 47.A48.具有“实而不能满”生理特点的是A.五脏B.六腑C.奇恒之腑D.脏腑E.经络答案: 48.B49.心主神志的物质基础是A.心血B.心气C.心阴D.津液E.精答案: 49.A50.对血液运行具有促进作用的是A.心B.肺C.脾D.肝E. 肾答案: 50.A51.称“君主之官”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 肾答案: 51.B52.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论基础是A.心主血B.心主脉C.心主血脉D.心主神E.心为“阳中之阳”答案: 52.D53.被称为“娇脏”的脏腑是A.肝B.心C.脾D.肺E. 肾答案: 53.D54.肺为通调水道,主要依赖于肺的哪一项功能A.主呼吸之气B.主一身之气C.主治节D.朝百脉E.主宣发与肃降答案: 54.E55.下动哪—项是肺的功能A.气之根B.气之主C.气之源D.气之海E.气之信道答案: 55.B56.脾的生理特性是A.喜和降B.喜清肃C.喜燥恶湿D.喜润恶燥E.喜条达答案: 56.C57. “主治节”是哪个脏腑的生理功能A.肝B.心C.脾D.肺E.肾答案:57.D58. “玄府”是指A.胞宫B.大脑C.肛门D.血脉E.汗孔答案:58.E59.肺的“门户”是A.鼻B.喉C.腠理D.汗孔E.咽答案:59.D60.被称为“水之上源”的脏是A.心B.肺C.脾D.肝E.肾答案:60.B61.被称为“后天之本”的脏是A.心B.肺C.脾D.肝E.肾答案:61.C62.脾为“气血生发之源”的理论依据是A.主升清B.主统血C.运化水湿D.运化水谷E.主肌肉四肢答案:62.D63.睥统血的主要作用机制是A.控制血液的流速B.控制血液的流量C.控制血液向外周运行D.控制血液向内脏运行E.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答案:63.E64.脾主升清的确切含义是A.脾之阳气主升B.脾气以升为健C.脾气散精上归于肺D.升已而降,若雾露之溉E.脾运化水液,转输周身答案:64.C65.际为“生痰之源”的脏是A.心B.肺C.脾D.肝E.肾答案:65.C66.最能体现肝的生理特点的是A.肝喜条达B.肝恶抑郁C.肝体阴而用阳D.肝为刚脏,主升主动E.肝赖以血液以濡之,赖肾水以滋之答案:66.C67.指肝而言的“本”是A.生之本B.气之本C.仓禀之本D.罢极之本E.封藏之本答案:67.D68.肝主疏泄功能中最为重要的是A.调畅气机B.促进血液运行C.促进水液运行D.促进脾胃消化E.调畅情志答案:68.A69.筋之余”是指A.血B.爪C.齿D.骨E.髓答案:69.B70.称为“封藏之本”的脏是A.心B.肺C.脾D.肝E.肾答案:70.E71.肾为气之根”是指A.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根B.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C.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D.肾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E.元气由肾精所化生答案:71.D72.称为全身阴阳之根本的脏是A.心B.肺C.脾D.肝E.肾答案:72.E73.下列属于肾的生理功能的是A.主气B.纳气C.生气D.调气E.养气答案:73.B74. “肾者,胃之关也”主要是针对A.肾主宰水液代谢的作用B.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C.肾司二便的作用D.肾的固摄作用E.肾为一身阳气之根答案:74.B75.五体在五脏,下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心在体为脉B.肺在体为毛C.脾在体为肌肉D.肝在体为筋E.肾在体为骨答案:75.B76.肾在志为A.怒B.喜C.思D.悲E.恐答案:76.E77.肝其华在A.爪B.面C.唇D.毛E.发答案:77.A78.五脏主五液,则涎为A.心之液B.肺之液C.脾之液D.肝之液E.肾之液答案:78.C79. “命门之火”实际上是指A.心阳B.肝阳C.脾阳D.肾阳E.肺阳答案:79.D80.脏与脏之间主要表现为气血互助关系的是A.肺与肾B.肾与肝C.脾与肾D.肺与脾E.心与肺答案:80.E81.辅助心脏,对血液运行具有推动和调节作用的是A.胃的生理功能B.肺的生理功能C.脾的生理功能D.肝的生理功能E.肾的生理功能答案:81.B82.调节全身气机主要是哪两脏的作用A.脾与胃B.肝与胆C.肝与肺D.肝与心E.肝与脾答案:82.C83.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A.阴阳相互制约B.精气相互化生C.阴阳升降平衡D.协调呼吸运动E.先天和后天相互资助答案:83.E84. “乙癸同源”应归属于A.心与肺B.心与肾C.肝与肾D.肝与脾E.肺与脾答案:84.C85. “肝肾同源”的理论依据是A.同属于下焦B.同为相火所寄C.精血互生互化D.疏泄与封藏相反相成E.肝肾之阴相通答案:85.C86.六腑生理功能的共同特点是A.传化水液B.传导糟粕C.传化水谷D.泌别清浊E.排泄水液答案:86.C87.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理论基础是A.六腑的形体特点是空腔器官B.六腑都是饮食物的受盛器官C.六腑都不是储藏精气的器官D.六腑的共同作用形成二便E.六腑既是受盛水谷又是传化糟粕的器官答案:87.D88.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是A.胆B.胃C.大肠D.小肠E.膀胱答案:88.A89.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的是A.脑B.骨C.髓D.胆E.胞宫答案:89.B90.心主神志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A.津液B.血液C.精液D.宗气E.营气答案:90.B91.称为“中精之府”的是A.脉B.胃C.胆D.心包E.膻中答案:91.D92.胆汁生成主要依靠的物质是A.肝之余气B.肾中精气C.水谷之气D.肺之宗气E.心之营气答案:92.A93.称为“水谷气血之海”的是A.脾B.胃C.小肠D.大肠E.三焦答案:93.B94. “泌别清浊”属于A.胃的生理功能B.大肠的生理功能C.小肠的生理功能D.肾的生理功能E.膀胱的生理功能答案:94.C95.称为“传导之官”的是A.六腑B. 胃C.小肠D.大肠E.膀胱答案: 95.D96.称为“孤府”的是A.胞宫B.大脑C.三焦D.胆E.脉答案: 96.C97.水液运行的通道是A.三焦B.六腑C.脏腑D.经脉E.肺脾肾答案: 97.A98.上焦的生理特点是A.主气的生发B.喜润恶燥C.通行元气D.原气之别使E.升已而降,若雾露之溉答案: 98.E99.膀胱为A.决渎之官B. 中正之官C.相傅之官D.州都之官E.受盛之官答案: 99.D100. “水火既济”是指哪两脏的关系A.心肾关系B.肝肾关系C.脾肾关系D.肺肾关系E.心肺关系答案: 100.A101.与女子胞关系密切的是哪两条经脉A.带脉和任脉B.督脉和任脉C.冲脉和任脉D.督脉和冲脉E.带脉和冲脉答案: 101.C102.脾与胃之间的关系,最根本的是A.脾主运化,胃主受纳B.脾主升清,胃主降浊C.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D.脾得阳始运,胃得阴自安E.脾为胃行其津液答案: 102.A103. “髓海”是指A. 目B.骨C.脑D.头E. 肾答案: 103.C104.月经来潮与下述哪些有关A.心肝肾B.心肝脾C.肺脾肾D.心肺脾E.肺肝脾答案: 104.B105.与心相表里的腑是A.胆B. 胃C.小肠D.大肠E.膀胱答案: 105.C106.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主要体现在A.肺气宣发布津于大肠B.肺气肃降输送水液于大肠C.肺气肃降以助大肠之传导D.宗气充足以助大肠之传导E.肺主治节,调节大肠的功能答案: 106.C107.精血互生关系主要反映的两脏是A.心与肾B.肝与肾C.肺与心D.肝与肾E.心与脾答案: 107.D108. 由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称之为A.先天之精B.后天之精C. 肾精D.水谷之精E.生殖之精答案: 108.A109.水谷精微与清气相结合生成A.卫气B.营气C.宗气D.真气E. 中气答案: 109.C110.气机是指A.气的升降B.气的变化C.气的运动D.气血津液互化E.气的运动形式答案: 110.C111.气机升降之枢纽是A.肝脾B.肝肾C.肺肾D.心肾E.脾胃答案: 111.E112.下列除哪项外,均属气机的正常表现A.心气充沛B.肺气宣发肃降C.脾气升清D. 胃气降浊E.肝气疏泄答案: 112.A113.所谓“气化”是指A.气的升降出入运动B.气的温煦作用使水化为气C.气能化水,水又能化为气D.气能生血,血又能生气E.体内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各自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答案: 113.E114.对人体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答案: 114.A115.积于胸中,上出喉咙,下注气街的气是A.心气B.肺气C.元气D.宗气E.卫气答案: 115.D116.具有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A.元气B.营气C.宗气D.卫气E.谷气答案: 116.B117.血液的生成与哪个脏腑的关系最为密切A.心B.脾C. 胃D.肝E. 肾答案: 117.B118.下列不属于津液的是A. 胃液B.肠液C.涕液D.泪液E.血液答案: 118.E119.与水液代谢有关的脏是A.心、肺、脾B.心、肝、肾C.心、肝、脾D.肝、脾、肾E.肺、脾、肾答案: 119.E120.对津液输布代谢的影响最为重要的腑是A. 胃B.小肠C.膀胱D.大肠E.三焦答案: 120.E121.津液输布的主要通道为A.血管B.经络C.腠理D.三焦E.脏腑答案: 121.D122.具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功能的是A.脾B.心C.脉D.气E.三焦答案: 122.C123.称为“神之宅”的是A.精B.脏C.腑D.气E.形答案: 123.E124.称为“形之主”的是A.精B.神C.气D.血E.脏答案: 124.B125.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说明哪一项病理变化A.气血两虚B.气随血脱C.气不化水D.气不摄血E.气随捧脱答案: 125.E126.具有滑利关节,补益脑髓功能的是A.气B.血C.津D.液E.精答案: 126.D127.在气与津液的关系中,下列哪一项不确切A.气生津B.气摄津C.气行津D.气化津E.气载津答案: 127.E128.在气与血的关系中,除下列哪项之外,均与之有关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气能载血E.血为气母答案: 128.D129.下列哪一项是“津血同源”的理论依据A. 同为水谷精微化生B. 同为营气化生C. 同为宗气化生D. 同为元气化生E. 同属阴液,生理功能相同答案: 129.A130.十二经脉的经别大多是从A.胸背部分出B.头面部分出C. 四肢末端分出D. 四肢肘膝以上分出E. 四肢肘膝以下分出答案: 130.D131.十五别络的组成是A.十二经别络加上任脉、督脉、冲脉B.十二经别络加上任脉、督脉之别络和脾之大络C.十二经别络加上督脉络、脾大络、胃大络D.十二经别络加上督脉,冲脉的别络和胃大络E.十二经别络加上督脉、任脉之别络和胃大络答案: 131.B132.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其循行特点的是A.十五别络B.十二经别C.十二经筋D.十二经脉E.奇经八脉答案: 132.B133.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是A.十二经脉B.十二经别C.十二皮部D.十二经筋E.十五别络答案: 133.D134.十二经筋的分布,多结聚于A.胸腹部B.肌肤雄表部位C.关节和骨骼附近D. 四肢末端E.头面及项部答案: 134.C135.心的经络名称是A.手少阴B.足少阴C.手太阴D.手厥阴E.足太阴答案: 135.A136.十二经脉中循行于上肢外侧后缘的经脉是A.手阳明大肠经B.手少阴心经C.手太阳小肠经D.手厥阴心包经E.手少阳三焦经答案: 136.C137.十二经脉中循行于下肢外侧中线的经脉是A.足少阳胆经B.足太阴脾经C.足阳明胃经D.足太阳膀胱经E.手少阳三焦经答案: 137.A138.手少阳三焦经在肢体循行的部位是A.上肢外侧前缘B.上肢内侧后缘C.上肢外侧中线D.上肢内侧中线E.上肢内侧前缘答案: 138.C139.足少阴肾经在肢体上的循行是A.下肢外侧中线B.下肢内侧中线C.下肢内侧后缘D.下肢外侧前缘E.下肢内侧前缘答案: 139.C140.手阳明大肠经在何处交于何经A.在鼻翼旁交于足阳明胃经B.在拇指端交于手太阴肺经C.在小指端交于手太阳小肠经D.在无名指端交于手少阳三焦经E.在足大趾端交于足太阴脾经答案: 140.A141.足阳明胃经与他经相交是A.在示指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B.在目内眦交于足太阳膀胱经C.在足大趾交于足太阴脾经D.在足大趾交于足厥阴肝经E.在足小趾交于足少阴肾经答案: 141.C142.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足阴经交接于下列哪一项A.手指端B.足趾C.头面部D.胸中E.腹部答案: 142.D143.既至目外眦,又至目内眦的经脉是A.手少阳三焦经B.足少阳胆经C.手太阳小肠经D.手阳明大肠经E.足太阳膀胱经答案: 143.C144.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手少阴经下交A.肺经B. 肾经C.膀胱经D.小肠经E.脾经答案: 144.D145. “绕阴器”的经脉是A.足少阴肾经B.足太阳膀胱经C.足太阴脾经D.足少阳胆经E.足厥阴肝经答案: 145.E146.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足太阳经上接的经脉是A.手太阳经B.手阳明经C.手太阴经D.足少阴经E.足阳明经答案: 146.A147.下列哪一项是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形式A.上下贯注B.手足贯注C.直线贯注D.循环贯注E.表里贯注答案: 147.D148.下述经脉的循行过程中,哪组经脉过气街A.足少阴与足太阳B.手少阳与足少阳C.手阳明与足阳明D.足厥阴与足太阴E.足阳明与足少阳答案: 148.E149.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则渗注于A.经别B.别络C.浮络D.孙络E.奇经答案: 149.E150.称为“阳脉之海”的是A.督脉B.任脉C.冲脉D. 阳维脉E. 阳跷脉答案: 150.A151.任脉的终点是A. 目内眦B. 目眶下C. 口唇E.下唇系带答案: 151.B152.奇经八脉与任脉在咽喉相会的经脉是A. 阳跷脉B. 阴跷脉C. 阴维脉D. 阳维脉E.督脉答案: 152.C153. “血海”是指A.督脉B.任脉C.冲脉D.带脉E. 阴维脉答案: 153.C154. 以下哪项说法是错误的A.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B.冲脉为血海C.任脉为阳脉之海D.脑为髓海E. 胃为水谷之海答案: 154.C155.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是A.浮络B.经筋C.皮部D.别络E.孙络答案: 155.C156.足三阴经的走向是A.从胸走手B.从足走腹C.从头走足D.从手走头E.从头走腹答案: 156.B157.在奇经八脉中,称为“一源而三歧”的经脉是A.冲、任、带脉B.任、督、带脉C.冲、任、督脉D.督、冲、带脉E.冲、任、跷脉158.具有“主下肢运动”和“司眼睑开合”功能的经脉是A.督脉、任脉B.冲脉、任脉C.阴跷脉、阳跷脉D.阴维脉、阳维脉E.肝经、肾经答案:158.C159.先天禀赋决定着体质的相对A.可变性B.连续性C.复杂性D.普遍性E.稳定性答案:159.E160.嗜食肥甘厚味,易形成A.火旺体质B.痰湿体质C.心气虚体质D.脾气虚体质E.肝郁体质答案:160.B161.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征的体质为A.阴阳平和质B.偏阴质C.偏阳质D.肝郁质E.阳虚质答案:161.C162.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征的体质为A.阴阳平和质B.偏阴质C.偏阳质D.阴虚质E.气虚质答案:162.B163.气虚湿盛体质,受邪后多从A.寒化B.热化C.燥化D.湿化E.火化答案:163.D164. 《诸病源候论》是论述病源和证候诊断的巨著,其作者是B.王叔和C.钱乙D.李时珍E.巢元方答案:164.E165.下列哪项是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A.整体观念B.辨证论治C.辨证求因D.试探反证E.详细询问病情答案:165.C166.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反映了六淫致病特点中的哪一项A.季节性B.地区性C.相兼性D.转化性E.外感性答案:166.B167.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风为阳邪,其性炎热B.风为阳邪,其性开泄C.风为阳邪,伤津耗气D.风为阳邪,易生风动血E.风为阳邪,其性炎上答案:167.B168.风邪伤人,病变部位不固定是由于A.风性数变B.风性善行C.风性主动D.风性轻扬E.其性干涩答案:168.B169.以“善行而数变”为致病特点的病邪是A.风邪B.暑邪C.燥邪D.湿邪E.热邪答案:169.A170.六淫中,称为“百病之长”的病邪是A.风邪B.寒邪D.湿邪E.热邪答案:170.A171.六淫中纯属外邪,致病具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是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暑邪答案:171.E172.六淫中,具有“凝滞收引”特点的病邪是A.风邪B.寒邪C.湿邪D.暑邪E.热邪答案:172.B173.最易伤肺的病邪是A.风邪B.寒邪C.燥邪D.火邪E.暑邪答案:173.C174.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气机收敛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湿邪D.瘀血E.痰饮答案:174.B175.寒主收引是指A.寒邪阻滞气机B.寒邪损伤阳气C.寒邪耗气伤津D.寒邪重浊黏滞E.使气机收敛答案:175.E176.感受寒邪而致的“中寒”是指A.寒邪伤于肌表B.寒邪入中经脉C.寒邪自内而生D.寒邪直中脏腑E.寒邪侵及血分答案:176.D177.致病后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火(热)邪D.湿邪E.燥邪答案:177.D17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疫疠之邪的致病特点A.发病急、病情重B.传染性强C.流行性强D.症状相似E.易阻滞气机答案:178.E179.五志化火属于何因所致A.火热B.六淫C.七情D.瘀血E.劳逸答案:179.C180.情志致病,下列哪种说法不准确A.怒则气上B.恐则气乱C.思则气结D.悲则气消E.喜则气缓答案:180.B181.悲伤过度最易损伤的是A.心B.肺C.脾D.肝E.肾答案:181.B182.七情致病,最易损伤哪些脏A.心、肺、脾B.心、肝、脾C.心、肝、肾D.心、肺、肝E.肝、脾、肾答案:182.B183.下列哪项不属于饮食不洁A.不清洁食物B.不卫生食物C.陈腐变质食物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答案:183.E184.偏嗜辛温燥热之品多导致下列哪种A.胃肠积热B.大便泄泻C.口淡口苦D.肺肠积热E.肝胆积热答案:184.A185.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甘”则A.肝气以津,脾气乃色B.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C.脾气不濡,胃气乃厚D.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E.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答案:185.D186.下列因素中,可影响新血生成的病因是A.瘀血B.痰饮C.结石D.积食E.血瘀答案:186.A187.下列不属于医过致病特点的是A.贻误治疗B.加重病情C.变生他疾D.情志波动E.拒绝治疗答案:187.E188.下列不属于瘀血致病特点的是A.易于阻滞气机B.影响新血生成C.影响血脉运行D.病位较为固定E.易于蒙蔽神明答案:188.E189.发病的基本原理是A.感受邪气B.正气不足C.邪气相搏D.情志因素E.体质因素答案:189.C190.四时之正气因人体一时之虚而侵入发病,此邪是A.虚邪B.六淫C.阴邪D.阳邪E.正邪答案:190.E191.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续发生新的疾病,称为A.复发B.合病C.并病D.继发E.徐发答案:191.D192.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考研中医综合-334

中医综合-334(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型题(总题数:19,分数:47.50)1.下列阴和阳的概念中,最确切的是(分数:2.50)A.阴和阳是中国古代的两点论B.阴和阳即是矛盾C.阴和阳代表对立的事物D.阴和阳代表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E.阴和阳说明相互关联着的事件解析:[解析] 阴阳既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代表一个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和阳代表对立的事物,或阴和阳说明相互关联着的事件,都是仅仅说明了阴阳概念的一个方面。
2.“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分数:2.50)A.阴虚阳亢B.阴阳两虚C.阳盛伤阴D.阴盛伤阳E.阳虚阴盛√解析:[解析] 阴虚阳亢、阴阳两虚、阳盛伤阴和阴盛伤阳,或为阴虚,或为阴阳两虚,或为阳热亢盛,或为阴邪偏盛,都不是纯阳虚的病变,故都不宜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
3.“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什么关系(分数:2.50)A.阴阳对立B.阴阳互根C.阴阳平衡D.阴阳转化E.阴阳制约√解析:[解析] 出自明代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镇之以静”,即以静镇之。
动为阳,静为阴,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故就能以静制约动。
“胜之以阳”,即以阳胜之。
阴盛者,可以用阳来制约。
说明了动与静、阴与阳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4.“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是指(分数:2.50)A.阴阳对立制约B.阴阳消长平衡C.阴阳互根互用√D.阴阳交感互藏E.阴阳相互转化解析:[解析] 阴阳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每一方都以相对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此即是互根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共同维持彼此的旺盛活力。
主要体现于相对物质之间、相对功能之间以及功能与物质之间的互根互用。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摘要】本文讲述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适应症和定义,并举例论述了中医论治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方面的运用。
【关键词】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7-0186-01张仲景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提出“阴中求阳”和“阳中求阴”的治则,故善补阳者,必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
”[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 阴阳类》有“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的统一结果。
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等。
阴阳互根说明阴与阳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根本的关系。
即阴和阳任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阴阳互用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如王冰注《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所以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最终都会导致“阴阳两虚”。
故《春秋繁露? 顺命》里有“独阴不生,独阳不生”。
这些哲学思想说明中医的论治上阴与阳密不可分,所以在中医治疗上要做到到“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何谓“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六版教材论述为“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治疗阳偏衰是,在扶阳剂中适当佐用滋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称为‘阳中求阴’。
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用扶阳药,使得‘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称为‘阳中求阴’”。
[2]21 世纪教材解析为:“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临床治疗阴虚证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即所谓的‘阳中求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亦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王四平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石家庄,邮编:050091 )
近读本刊2009年10月28日第四版王玉生、董秀文先生的“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一文,虽有所启发,但感觉未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含义和适应证阐释清晰。
大家都知道,阳偏衰和阴偏衰为临床常见病证,对其治疗亦有明确规定:阳偏衰采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阳病治阴”;阴偏衰采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阴病治阳”。
但是为什么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又提出“阴中求阳”和“阳中求阴”的治疗原则?并指出“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
”“此阴阳相济之妙也。
”?
那就应该知道何谓“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五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称“‘阴中求阳’即补阴时适当补阳药;‘阳中求阴’即补阳时适当补阴药”。
六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论述为“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治疗阳偏衰时,在扶阳剂中适当佐用滋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称为‘阴中求阳’。
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用扶阳药,使‘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称为‘阳中求阴’。
”21世纪《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解释为:“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临床治疗阴虚证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即所谓‘阳中求阴’。
治疗阳虚证时,在助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即所谓‘阴中求阳’。
”虽然不同的版本对“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文字论述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义是一致的。
即,“阴中求阳”为:在大量的补阴药中,佐以少量的温阳药,用于阴扁衰证;“阳中求阴”为:在大量的补阳药中,佐以少量的滋阴药,用于阳偏衰证。
事实是这样吗?“阳中求阴”的代表方剂为左归丸,其药物组成为:大怀熟地八两,山药(炒)四两,山茱萸四两,龟板(切碎炒珠)四两,川牛膝(酒洗,蒸熟)三两,鹿角胶(敲碎,炒珠)二两,菟丝子(制熟)三两,枸杞子三两,上先将熟地杵膏,加炼蜜和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滚白汤送下百余丸。
方中补肾阴的药物量与补肾阳的药物量比为23:5,符合以上规律,即:在大量的补阴药中,佐以少量的温阳药。
但是,“阴中求阳”的代表方剂右归饮和右归丸则不符合以上规律。
右归饮的药物组成为:熟地,自二、三钱加至一、二两,随轻重用之,山药(炒)二钱,山茱萸一钱五分(凡吞酸畏酸者当少用之),炙甘草一钱,枸杞二钱,杜仲(姜汤炒)二钱,肉桂,自一钱用至二钱,制附子随意用之至三钱止,水二钟,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右归丸的药物组成为:大怀熟地八两,山药(炒)四两,山茱
萸(微炒)二两,枸杞(微炒)四两,鹿角胶(炒珠)四两,菟丝子(制熟)四两,杜仲(淡姜汤炒)四两,当归三两(便溏者勿用之),大附子自二两加至六两(因人而用),肉桂自二两渐加至四两(因人而用),上丸法如前,或丸如弹子大,每日须服二、三丸,以滚白汤送下,则效速更妙。
从补阳药和滋阴的药量比可以看出,右归饮中补阳药与补阴药比为11:15(药量变动的取其中间量),右归丸中补阳药与补阴药比为19:21(药量变动的取其中间量)。
并非补阳药远远大于补阴药,而是补阳与补阴的总药量大体相当,而且滋阴药略高于补阳药,与教材的论述不同。
可见,教材的论述值得商榷。
为什么“阴中求阳”不能用大量的补肾阳药呢?这与张景岳用药特点有关。
“张景岳对肾阴虚不是单纯育阴,而用育阴以涵阳,所育之阴,是含生生之生气之阴,同样对于肾阳虚也不单是温阳,而是在培阴基础上,也就是说虽是补肾阳,但不是单纯、直接地温阳补阳,以防单用温燥之药而劫伤真阴,而是根据‘阴为阳之基’的原理,即欲扶助人体之阳气,必须从人体之阴精入手。
具体地说,是在温补肾阳之时,以填精补髓,滋养阴精的药物为主为早,配合温阳化气之品,而达到阴阳相偶,化生阳气的综合作用。
如此配伍,在人体所产生的阳气,是有化生基础的阳气,是阳中含阴、阴中含阳的阳气,是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不可分’的生理性阳气,这既体现了张景岳重视真阴的思想,又体现了其深得阴能生阳之妙理”虽为补肾阳,但补肾阴的药物量并不少,与补肾阳的药物量大体相当。
张景岳“补肾之法,真阴为本;育阴之用,涵阳为度;扶阳之妙,培阴生阳。
”[1] 同样,张仲景的肾气丸,在大量滋阴药中加入少量的补阳药,最终达到补肾阳、补肾气的目的。
正如《医宗金鉴》所言:“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
”可见,在阴中求阳中,温阳药并非远远大于滋阴药,而是大体相当,并且滋阴药略大于温阳药。
“阳中求阴”是否用于阴虚证呢?“阴中求阳”是否用于阳虚证呢?非也。
加减复脉汤为补阴之总司,何以无补阳药?再如增液汤、百合固金汤等诸多补阴方中,皆未配以阳药,何也?治疗阳虚证之四逆汤、附子汤等皆为阳药,何以不加滋阴药?盖阳虚者应补阳,阴虚者该滋阴。
正如张景岳在《补略》中论述道:“故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宜;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
”
那么,“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适应证为何?笔者认为,应为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
张景岳创立“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治则,是在补肾中所采用,在补肾阳、肾阴中发明,只有肾的阴阳失调,方可应用。
肾阴和肾阳为五脏阴阳的根本,任何脏腑阴阳的虚衰,日久都会引起肾阴或肾阳的不足,临床上称之为“久病及肾”。
所以,无论人体任何部位的阴虚或阳虚,日久皆会导致肾阴或肾阳的不足,最终导致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
正如21世纪《中
医基础理论》教材所言,“由于肾藏精气,内寓真阴真阳,为全身阳气、阴液之根本,所以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损及肾脏阴阳及肾本身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于发生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
”因此,“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适应证分别为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
结论:阳中求阴是在大量的补阴中,佐以少量的温阳药,适用于阴损及阳。
阴中求阳是补阳药和滋阴药的药物量应基本一致,或滋阴药的药量略高于温阳药,目的是补阴生阳,适用于阳损及阴。
参考文献:
1.吴少祯.张景岳补肾阴阳观之探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