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构成
城乡规划道路与交通部分重点汇总

1、对外交通系统与城市布局1.1城市交通概念与分类1.1.1城市交通的含义(★★★)城市交通:指城市内部及城市与外部之间的人员和物资实现空间位移的载体。
广义包括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城市对外交通:城市对外交通指城市与其他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交通。
主要交通方式为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城市内部交通:城市(区)范围以内的交通或城市各种用地之间人和物的流动。
主要交通方式为城市道路交通、地铁、轻轨、城市铁路、轮渡、水运等。
1.1.2城市交通的分类(★★)1.1.3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1)交通体系:城市道路结构不合理,路网密度不适宜城市交通体系结构不合理集中表现为支路网密度较低,由于过去采取的大街区的城市发展模式,导致城市整体路网密度不适宜,导致道路功能恶化,城市交通效率低下,城市拥堵问题突出。
(2)道路设计:道路选型与交通流量不符,交叉口通行能力较低在城市横断面设计中,道路选型忽视道路近远期的交通流量发展,导致道路难以满足交通发展的需求,造成交通拥堵。
同时由于交叉口设计缺乏前瞻性,导致交叉口通行能力较低。
(3)城市环境:资源和能源不断消耗,城市环境质量下降机动车的快速发展,在消耗了大量的能源与土地资源的情况下,排放的尾气也导致城市空气污染,环境质量下降,空间资源配置低效。
(4)交通设施:停车设施严重缺乏,道路附属设施缺乏维护停车设施缺乏是目前城市交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大量的停车设施的建设,不仅占用了城市建设用地,也难以缓解停车需求。
同时,对于道路附属设施缺乏系统的维护和管理。
(5)政策管理:以机动车为主导的交通模式,忽视人本需求长期以来,城市道路交通以机动车为主导,城市道路网结构以服务于机动车为目的,导致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和步行交通系统严重缺失,步行交通空间被机动车所占用,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1.1.4城市交通系统特征(★)(1)交通集散点分布广:交通流量和流向变化多,不稳定;(2)交通流构成复杂,各种交通流在道路上混行:(3)交通工具类型众多,速度不一:(4)人流和车流以及车流和车流之间交叉多,互相干扰大:(5)城市交通需要大量附属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
第二章城市交通规划

二、交通规划的目的与分类
1.目的
建立完善的综合运输系统的重要保障 解决目前道路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 获得最佳交通运输效益的途径 交通管理规划是实现城市交通科学化、现代 化管理的重要环节
2.分类
根据规划的性质:战略交通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 划、专项交通规划、交通管理规划 根据规划对象的空间范围:区域交通规划、城市总 体交通规划和分区交通规划 根据规划对象的时间范围:长期规划、中期规划、 短期规划 根据规划对象设施:城市道路网规划、公共交通规 划、轨道交通规划、停车场规划、站前广场规划和 交通枢纽规划等。
第二类数据
社会经济动向:人口、社会结构、生活方式、 价值观、产业结构、技术革新、国际环境及 其他 地域条件:地形、地势、气候、地理、风俗、 历史、文化、政治等
(二)交通调查分类
居民出行调查:常住(含暂住)人口出行调查;流 动人口出行调查;核查线调查;封闭曲线调查 交通流特性调查:路段交通量调查;路口交通量调 查;24h连续交通量调查;饱和交通量调查;车速 调查;密度调查;延误调查 机动车、自行车及行人调查:机动车出行特征调查; 自行车出行特征调查;行人出行特征调查 公共交通调查:公共交通意向调查;公共交通客流 调查;出租车营运调查 停车调查:停车场设施普查;配建停车场使用情况 调查;停车特性调查;停车意向调查;路内停车调 查 其他交通调查
三 交通规划的地位
移动时应该有效地利用所有可能的交通方式,也就 是说城市交通规划不应该只是道路规划与轨道交通 规划的结合,而应该是在城市综合交通调查的基础 上,研究城市居民的出现需求特性,研究确定个体 运输方式与公共运输方式应该以什么比例来分担人 们的出行,这意味着,在对城市中的各个交通设施 进行综合规划时,考虑各个交通方式的分担关系式 最核心的任务之一,当然城市交通网络规划、枢纽 规划、停车规划也是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不可缺少的 主要内容。
综合交通枢纽的要素与布局_综合考虑空中地面和地下的交通立体规划

4.结合地下开敞式空间的设置可有效实现枢纽消防安全
综上所述,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中不可避免要出现大规模地下空间,其消防和 安全问题往往成为制约方案的控制因素之一,在不同的功能模块之间设置适当的 下沉广场,有利于丰富空间效果,明晰功能界面,更可提高消防及安全性能。
4.结合地下开敞式空间的设置可有效实现枢纽消防安全
综合交通枢纽的要素与布局_综合考虑 空中地面和地下的交通立体规划
综合交通枢纽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客流、商流、经济贸易的重要汇 集点,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核心,以枢纽为依托的城市商务区或城 市副中心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其中大型、超大型的综合交通枢纽成为城 市乃至区域重要的经济发展引擎,由枢纽引发的新一轮城市建设成效日 益显著。
虹桥枢纽
4.枢纽要素与布局
因此,如何理顺上述各大交通的关系,形成合理的布局成为枢纽设计的重点。 高速铁路与虹桥机场同样是服务于国内的中长途旅客,故之间的换乘关系并 不是很密切,但高铁与虹桥机场旅客绝对数量很大,发生的换乘量为中等水平; 磁浮车站则担负着浦东国际机场“前厅”的功能,与高铁的城际部分、虹桥机场 均有着重要的换乘关系。
枢纽内交通设施规模呈现不断扩大化趋势,大量的社会车、出租车,公交 车辆停泊,对枢纽内部空间,对城市土地的需求加大,地面的土地资源已不能 满足这种扩大化的需求,特别在城市中心区的枢纽改造工程,面临土地更为紧 张的困境。向地下发展,实施交通设施立体化可以有效解决土地与规模之间的 矛盾,地下空间在枢纽建设中的大量开发使用充分体现土地集约利用的理念。
虹桥枢纽剖面示意图
虹桥枢纽
4.枢纽要素与布局
由此可见,磁浮车站在换乘关系中处于比较关键的位置,它应该与高速
铁路、虹桥机场取得便捷的换乘关系。 由此形成了如下的场站空间关系:
城市综合公共交通体系及其体系设计研究

2013年1月第2期!!!!!!!!!!!!!!!!!!!!!!!!!!!!!!!!!!!!!!!!!!!!!!缝问题带来的损害,减少桥梁结构裂缝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1]李慧琴,胡玲.钢筋混凝土桥梁裂缝病害防治措施浅析[J].世界家苑,2011,(4):26.[2]黎明.钢筋混凝土桥裂缝分析及维修加固处理[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11(4):235-237.[3]吴佯洋.营运期间桥梁裂缝成因分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7(3):180-183.[4]荆从明.化学灌浆加固法在桥梁梁板裂缝维修加固中的应用[J].中华民居,2011,(6):261-263.作者简介:刘兴连(1981—),男(侗族),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公路桥梁勘察设计。
收稿日期:2012-08-28冯杰(上海市浦东新区交警支队,上海200135)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逐渐成为公认的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之一。
为了从城市整体层面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出城市综合公共交通体系的概念,并探讨该体系的若干设计内容。
关键词: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设计中图分类号:U491.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786(2013)02-0093-04Urban Comprehensive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and DesignFENG Jie(Traffic Police Detachment of Pudong New Area,Shanghai 200135,China)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urban transportation problems have become in -creasingly prominent,and to develop public transportation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a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apacity and level of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s from the city-wide level,we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the urban comprehensive public transport system,and explored some design el -ements of the system.Key words :urban;public transport;system design 城市综合公共交通体系及其体系设计研究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和交通运输业得到了巨大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都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建成区规模的大幅扩大、机动化和小汽车进入家庭的速度加快,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在高需求的情况下越显突出。
第七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 3、非机动车道 • 自行车道宽度:1.0--1.1米/条
上可以设独立车道
一般4条以
• 非机动车道宽度:
自行车为主:双车道2.5米、三车道3.5米,四车道4.5 米 一辆自行车与一辆三轮车3.5米 两辆三轮车4米 非机动车道的基本宽度推荐为5米(或4.5米)、6.5 米(或6米)、8米(或7.5米)
• 高速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与分离
离开城市,一至数个出入口
• 城市内部道路的衔接与分离
低速让高速,次干让主干,生活让交通。无关路分离
• 交叉口间距
快速路1500-2500M,主干道间距700-1200M、次干道350- 500M,支路150-250M
第四节 城市道路及停车场设计• 一、城市道路红线• 定义
6、绿化带
• 靠车行道的行道树应满足侧向净宽的要求。株 距4~10m。树池宜采用方形,每边净宽大于 或等于1.5m;采用矩形时,净宽与净长宜大于 或等于1.2×1.8m。
• 7、道路横断面综合设计
• 道路横断面类型
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 及四幅路(一块板、二块板、三块板、四块板)
•
单幅路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大,非机动车较少 的次干路、支路以及用地不足,拆迁困难的旧城 市道路。 双幅路适用于单向两条机动车车道以上,非机 动车较少的道路。有平行道路可供非机动车通行 的快速路和郊区道路以及横向高差大或地形特殊 的路段,亦可采用双幅路。 三幅路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大,非机动车多, 红线宽度大于或等于40m的道路。 四幅路适用于机动车速度高,单向两条机动车 车道以上,非机动车多的快速路与主干路。
• 埋设电力、电讯电缆、和给水管三种管线所需要最 小宽度为4.5米,加上行道树和路灯杆的最小占地 宽度为1.5米,则至少要6米。
交通区位

✓ 上海与南通、镇泰杨之间的F值均小于700,说明由于地理条件 、交通等方面的因素制约,上海的经济扩散能力受到很大的阻 力;因接受的外部辐射力较小,经济发展必然迟缓
dij lijc dij 从i区到j区的经济距离,元/车 lij 从i区到j区的空间距离,取连接i区和j区的主通道的最短路径 c 从i区到j区的各类运输工具的平均运输成本,元/车• km
c
1 m
m k 1
ck
ck 车种为k的车辆的
运输成本,元/车 • km
m 车辆类型总数
ck =av(b+cv) v 相应于某种运输方式的
因此,在交通区位分析时必须强调交通在地理上持久的高发性和 达到某种经济目标的有效性(不过这里所指的经济目标应是社会 经济发展趋势的集中提法)。任何脱离上述二点内容的交通区位 论都将偏离范型区位论的基本要求
交通区位
交通区位线
交通区位线是交通线在地理上的高发地带:
✓ 交通区位线只是一条大概率发生交通的原理线,其中不包含
上海现有的高度聚集的极核扩散能力是在城市群内部其他城市间 相互作用水平很低的前提下凸现出来的,长三角目前还处于城 市群的初步形成阶段
城市群交通区位需求分析 长三角地区
根据城市间的辐射水平、经济引力的大小,对长三角地区
进行交通区位线规划
高等级交通区位线
存在于经济引力和
互不水平较高的都
市区之间
低等级交通区位线存在于城市群内部经济辐射水 平较低的城市之间
行修正 基础交通量(运量)模型指仅根据历史综合交通量(运量)
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1 城 市综合交通 系统
城 市综 合 交 通 系统 包 括 了汽 车 、 道 、 地 轻轨 、 磁 浮 、 运, 水 跨越 了空 、 、 路 水上 、 下等层 次 , 成 了一 地 形 个 复杂 的 巨型立体 网络 , 复杂 的交 通 网络 结 构 与 随
化城市交 通正进 入信 息化 为 目标 的新 时代 , 一个
城 市 交 通 是 城 市 重 要 的基 础 设 施 之 一 , 城 是 市 经 济发 展 和 人 民生 活 所 必 须 的 公 益 性 事 业 。 它 不 仅 要满 足 城 市 居 民 出 行 , 城 市 功 能 的正 常 发 对 挥起 到一 定 的组 织 作 用 。随 着 我 国 经 济 建 设 的快 速 发 展 , 市 交 通 供 求 矛 盾 日益 动态性 、
反馈 性 和非 线性 越发 显 著 , 面对 综合 交通 这 样 的 复 杂 系统 , 无法 反 映真实 信息 。
1 1 国外综 合 交通 系统模 式 .
各 工业发 达 国家 经 过 二 战 以后 3 0多年 的 建设 与 发展 , 18 到 9 0年代前 后均 已经 实现 了城 市交通 的
Te h lg & Ec n my i e s o Commu i ains c noo y o o n Ar a f n c to
交 通 科 技 与 经 济
21 02年第 1 总第 6 期) 期( 9
城市道路与交通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湖南文理学院

绪论单元测试1.城市的三大要素是?A:工作B:游憩C:居住D:交通答案:ABC第一章测试1.“交通”是指人和物在两地间的位移过程。
A:错B:对答案:B2.城市道路系统形成城市用地布局的基本骨架,不是城市空间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
A:错B:对答案:A3.城市综合交通可分为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
A:错B:对答案:B4.交通是城市四大基本活动之一。
A:对B:错答案:A5.交通包括道路、铁路、航空、水运及()五种方式。
A:公交B:管道C:陆运D:地铁答案:B6.客运交通可分为路面公共客运交通、()以及轨道交通等形式。
A:专业客运交通B:行人客运交通C:单位客运交通D:私人个体客运交通答案:D7.市内货运交通包括专业货运交通、单位货运交通、()。
A:出租货运交通B:私人货运交通C:其他货运交通D:自行车货运交通答案:A8.我国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A: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水平不高。
B:城市规划、用地布局上的局限。
C: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D:交通组织不合理。
答案:ABC9.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方向A:进一步加大道路建设。
B:适应于引导新形势下城市交通的发展。
C:城市道路系统不健全。
D:实现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现代化。
答案:BD10.市内客运交通包括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以及其他客运机动交通。
A:单位客运交通B:地铁交通C:公共交通D:出租交通答案:C第二章测试1.()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计及重复运输系数后的被运货物的数量,常以吨/年计。
A:货运量B:货运周转量C:货流量D:货运额载量答案:A2.下列关于自行车交通调查分析的内容说法错误的是()A:调查各主要路段断面的自行车双向流量B:调查市内各典型企事业单位的职工骑车率及为工作和生活活动骑车出行的范围C:调查工作是在区域内所有调查点上同时进行的,有短期的和长期的。
D:调查全市或主要交叉口的自行车流量流向答案:C3.乘客在流动过程中具有数量和距离,通常将它们的乘积叫做()A:客运额载量B:货运运周转量C:客运周转量D:客流量答案:C4.自行车交通的优点不包括()A:自行车是一种机动灵活的个体交通工具B:自行车是一种无环境污染的交通工具C:自行车是一种有污染的交通工具D:自行车是“门到门”的连续性交通工具答案:C5.步行交通系统包括()A:人行地道B:商业步行街C:人行天桥D:人行道答案:ABCD6.以下属于出行的内外类别的是()A:外内出行B:内外出行C:内内出行D:外外出行答案:ABCD7.城市交通规划的意义是()A:是建立完善的交通系统的重要手段B: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C:实现城市交通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手段D:交通规划是实现城市现代化交通的基础答案:ABCD8.OD调查即交通起止点调查又称OD交通量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起终点间的交通出行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城市正在经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2000年则达到3.88亿,已经超过了总人口数的30%,到2010年或稍后一些年份,预计将达到6.5亿左右,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50%左右[1];中国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数量增长迅速,到2000年,我国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已经发展到37个,其中超过200万的超大城市就有14个;这些都表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到城市加速发展阶段。
在我国城市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发展需求对城市客运交通系统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中心区的高密度开发和人口的高度集中,使得交通出行总量剧增;随着城市边缘和远郊城市化地区的发展,将出现大量新的长距离的出行需求;这就需要扩大城市客运交通系统服务范围和能力。因此,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的首要任务是构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而其中特别重要的就是选择合理的主导交通工具,也就是,在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与城市发展、居民出行需求相适应的,影响城市规模、形态、空间结构和人口分布的,并代表交通技术发展水平的交通工具。
1.交通工具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城市发展史直接与城市交通工具的发展史有关,城市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是由城市发展与交通技术条件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不可能比其交通发展的快。新技术在城市交通中的应用首先表现在交通工具的发展,而新型交通工具如果能符合城市发展要求、满足居民出行的需求,这样的交通工具就可能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主导交通工具。
一般说来,在从城市边缘到市中心去的旅行时间就是居民单程出行可能承受的最大旅行时间,城市的半径往往等于居民在一小时内所能到达的距离。例如,在罗马,当步行为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时,其城市半径就是4公里;在19世纪的伦敦,出行靠公共马车和有轨马车,城市半径为8公里;到20世纪,当人们利用市郊铁路、地铁或公共汽车出行时,城市半径就达到25公里;而上个世纪末,在发达国家,当汽车即使没有普及但至少也十分常见时,城市半径就达到50公里[2]。可见,城市半径随着交通工具的速度的提高而增大。
从历史上看,交通工具在技术上的突破让城市跨越原有城市界限向外围区域发展,不断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在美国,1920年以前,城市沿铁路或围绕港口发展为紧凑的中心圆结构;伴随小汽车的出现,城市居民纷纷迁往地价便宜的城市边缘地区,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张;二战后,小汽车的使用开始普及,就业岗位和居住不断外迁,最终形成了当前的多中心结构和分散的城市布局;高速公路的建设,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郊区发展最重要的催化剂。在不同的交通工具发展时期,城市形态的特征明显不同。因此,美国城市地理学家J.S.Adams从交通的角度出发,将美国城市形态的发展历史分为以下四个时代[3]:
1) 步行与马车时代(1890年以前) 2) 电车时代(1890-1920) 3) 汽车时代(1925-1945) 4) 高速公路时代(1945-现在) 交通工具的特性决定了居民出行距离、可达性和方便程度,通过对居民出行活动的影响,间接作用于城市空间形态的变迁。城市发展的不同时代都以当时的主导交通方式为主要特征,在城市结构、土地使用、人口密度等方面呈现出各自显著的特点。在步行与马车时代,受交通工具速度的限制,城市的规模较小,呈紧凑的同心圆方式演变、发展;在内部空间结构上,城市中心区密度大,但空间的利用强度较低。电车作为一种交通方式进入城市后,对城市形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城市规模有了扩展,并向外沿电车线呈狭窄的带状发展。在汽车时代,小汽车作为私人交通工具进入家庭,城市开始大规模的郊区化时代,市区急剧向外蔓延,人口和地域规模扩大,发展轴延伸到较远的地区。而后,私人小汽车大规模普及,高速公路发达,城市人口、工业、商业能扩散到郊区更远的地方,城市住宅以低层、低密度方向向外蔓延,原有市中心的衰落和松散的城市形态成为高速公路时代重要的特征。
我国城市的发展显然不能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去经历漫长的汽车时代、高速公路时代,在土地资源紧缺、能源人均占有率较低的情况下,必须寻求合理的主导交通工具,减低或消除小汽车发展对我国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
2.主导交通工具的发展规律研究 为了更好的理解交通与城市的关系,必须首先对城市交通工具的发展规律有较深的认识。在交通发展史上,电车在市区的发展和推广使用是十九世纪后期一项重要的交通技术革新,使大多数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开始有了改变,在由市中心辐射出去的电车路线沿线,产生了大量居住密度与市中心相同的"电车郊区",而内燃机技术提供了比其他交通方式更为廉价、更为灵活的汽车,这是第二个重大的技术革新,直接导致了市区其他交通方式的衰落。通过对美国的研究,我们知道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随着汽车为居民出行提高机动性和城市发展提供了新机会,公共汽车很快就取代了电车,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北美只有波士顿、费城、匹茨堡、多伦多和旧金山五个城市还在使用大型电车系统。公共汽车和小汽车几乎同时出现,由于公共汽车不能提供门到门的服务,行驶速度因受到小汽车的影响而较低,服务的半径小于十公里,因此在发达国家的城市交通中常规公交的作用日益降低;小汽车的发展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历了暂时的回落和减缓,而后飞速发展。公共马车、缆车、有轨电车、常规公共汽车和小汽车的发展曲线、更迭规律和客流高峰年如图1所示。
通常来说,每种主导交通工具,在其特定的技术条件下,都要经历发展态势基本一致的过程,年客运量变化曲线往往呈抛物线形,这就是主导交通工具的发展周期规律。根据客流的变化可以把发展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即:成型期、成熟期、衰落期和革新期,如图2所示。在成型期中,新技术的应用导致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其作为新鲜事物,在这一阶段从技术不太成熟发展到技术逐渐稳定并最终成型;但由于人们没有习惯新型交通工具,总体看来其应用不广泛、客流较小、具有较大增长潜力。新型交通工具成型后,其发展进入成熟期,成为城市客运交通中的主导交通工具,对城市发展的支持作用显著;随着人们对其认知水平 专业知识分享版 使命:加速中国职业化进程 不断提高,越来越习惯该交通工具;交通工具迅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客流增长迅猛,达到客流高峰。交通工具的技术进步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但在城市发展起来后,交通工具的局限性慢慢体现出来,越来越影响其对城市发展发展的支持作用,在该主导交通工具处于衰落期时,城市发展的新要求和和交通工具日益落后的技术之间的矛盾特别突出;在这个阶段,往往会出现代表科技水平的新型交通工具;主导交通工具在城市客运交通中的重要性不断降低,其客流不断减少。在革新期,原有主导交通工具发展为一般性交通工具,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较小,在交通结构中的比例较低;该交通工具为了寻求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进行技术革新。
我国城市交通发展历史比较弯曲,交通工具在我国发展的规律性不明晰,形成了目前交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在上世纪末,我国经历了自行车快速增长而公共交通衰落的阶段,这使得自行车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主导交通工具;目前,私人小汽车开始逐步进入我国家庭,同时,各个城市的政府高度重视轨道交通的发展,掀起了地铁轻轨的建设热潮。因此,考虑我国的国情,难以仅仅根据西方发达国家交通工具的发展规律就来判断我国城市快速发展阶段的未来主导交通工具。
3.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构成分析 1963年发表的布坎南报告指出,在大城市中,不能单纯的依靠小汽车来解决交通问题。城市客运交通状况受客流需求和城市道路供给控制,而供需是否能平衡取决于所选择的客运交通系统结构。一个合理的客运交通系统能保证城市交通顺畅,人们平等的使用道路,不然则反之,而合理客运交通系统形成的关键在于主导交通工具的选择。
选择适合我国城市发展的主导交通工具的必要条件就是对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构成有清晰地的认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是两个并列的子系统,具体如图3所示。公共交通系统根据运输能力、服务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大运量、中运量和低运量公共交通系统。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由城市铁路、市郊铁路、地铁系统和磁悬浮系统构成,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高速,对都市圈的形成具有很强的支持作用。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服务的范围相对较广,线路长度可以超过50公里,适合于中远距离的出行;其单向客流密度每天可以超过1万人/公里,也可以在中等运量的客流条件下运营。在我国,当前主要建设的大运量公共交通就是地铁,市郊铁路在我国的应用较少;上海建成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运营的磁悬浮线路,但磁悬浮系统仍然不成熟。中运量公共交通系统则由轻轨系统、单轨铁路、AGT系统、城市空中缆车以及快速公共交通系统构成,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造价相对较低,容易形成网络,对市区的服务覆盖率较高,但是,国内尚未建成任何一种中运量公共交通系统。轨道交通是构成大、中运量公共交通系统的主体。低运量公共交通系统为常规的公共汽车和电车。私人交通则主要由自行车、小汽车(含出租车、摩托车)和步行构成。 在交通系统的发展方面,目前大、中运量的轨道交通代表了公共交通的发展趋势,而小汽车将成为私人交通中的主导。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目前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轨道交通是与公共汽车交通在竞争!通过图3就可以明白,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是公共交通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组成部分,两者实际上更多的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在实现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整合的前提下,才能同小汽车来竞争客流。在我国交通系统的建设上,常规公共汽(电)车的发展历史较长,发展状况相对较好,目前各地政府偏重于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但是中运量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却被忽视了,这就容易导致公共交通系统结构上的缺陷,最终影响公共交通系统整体效益的发挥,降低其对城市发展的支持作用。
4.轨道交通成为主导交通工具的契机 在当今的城市市区里,汽车由于受到道路条件的限制,平均行使速度提高的潜力不大,随着机动车辆的增加,交通堵塞的日益严重。而轨道交通,一般都采用全封闭的形式,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小,决定轨道交通的设计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因素主要是本身的构造速度、站间距离和线路条件等。显然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轨道交通的技术将不断完善,轨道交通也将逐步发展为安全、可靠、快捷、低污染的对小汽车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交通方式,特别是在速度上可以达到甚至超过高速公路上小汽车,也就是说轨道交通具有发展为主导交通工具的条件。
S.Stares和刘志指出了这样一个规律:高人口密度的城市趋于相对较低的人均道路长度指标,反之亦然[4]。从另外一个方面看,人均道路长度指标也表明了小汽车交通的发达程度,上述规律也就说明小汽车发达的城市趋于较低的人口密度。小汽车的发达导致的城市人口低密度分布和蔓延,使得土地资源极其浪费(这是中国国情所无法应许的)。相反,轨道交通具有大运量的特点,能产生巨大的聚集效应,导致大型的"副中心"和"边缘城市"在轨道车站的周围形成,如华盛顿的Balston、Bethesda、Silver Spring,多伦多的North York等等,这势必改变小汽车时代分散的土地开发形态,促使城市的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