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前杜甫行踪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的经历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的经历一、安史之乱爆发初期1. 被困长安2. 冒险逃离- 后来,杜甫冒着生命危险,从长安逃到了凤翔(今陕西宝鸡)。
当时的路途十分艰险,他要躲避叛军的搜查和追捕。
到达凤翔后,唐肃宗任命他为左拾遗。
这一职位主要负责给皇帝进谏、举荐人才等事务。
二、为官时期及辗转流离1. 左拾遗任上的遭遇- 在左拾遗任上,杜甫虽然一心想为朝廷效力,尽自己的职责。
但他很快就因为房琯事件而陷入困境。
房琯是杜甫的好友,他在兵败后被唐肃宗罢相。
杜甫出于对朋友的同情和认为房琯有才能的想法,上书为房琯辩护,触怒了唐肃宗。
结果,杜甫遭到了审讯,险些丧命。
2. 贬官华州3. 弃官入蜀- 由于对官场的失望以及关中地区灾荒严重等原因,杜甫最终弃官,带领全家前往蜀地。
他先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然后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最后到达成都。
在这个过程中,杜甫一家的生活非常艰难,他在诗中描述了沿途的饥饿、寒冷等困境,如“手脚冻皴皮肉死”等诗句。
三、在蜀地的生活1. 成都草堂的生活2. 严武的帮助与矛盾- 严武对杜甫在蜀地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严武不仅在经济上给予支持,还在政治上对杜甫有所关照。
严武任剑南节度使时,杜甫曾入其幕府任参谋。
但杜甫和严武之间也存在一些矛盾。
杜甫性格耿直,在幕府中感到拘束,不久就辞职回到草堂。
四、离开蜀地后的漂泊1. 顺江东下2. 晚年漂泊与逝世- 离开夔州后,杜甫继续漂泊在江湘一带。
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生活也更加困苦。
杜甫在湘江上的一艘小船中逝世,结束了他饱经忧患的一生。
他的诗歌却成为了反映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伟大史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石壕吏》赏析

【注评】
暮投石壕村, 暮:傍晚。名词用作副词,作“投”的时间状语。投:动词,投宿。石壕村:即石壕镇,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点明时间、地点。 有吏夜捉人。 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丁的差役。○事件。“夜捉人”显出形势的危急和气氛的恐怖。 老翁逾墙走, 老翁:老头,老汉。这是“夜捉人”的目标。逾墙走:翻墙逃跑。逾:动词,越过,翻过。走:动词,跑。○老翁闻风而逃,说明捉人已不是头一回,所以人们早有思想准备;连老头都要捉,又说明当时已无壮丁可抓。 老妇出门看(kān) 。 老妇出门察看情况,掩护老汉,应付差役。
这是叙事诗。作者按他的行踪,以第一人称客观叙述一夜和一朝中所见所闻,不加论断,让人从故事中去体会诗的主旨,懂得作者的爱憎。开头四句,一句叙一人一事,极简练的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写出了事件的开端,而字里行间又显露出战乱之际特有的骚乱、恐怖气氛。作者接着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对比鲜明的两句概括写出事件的发展。然后转入对老妇在差役威逼下一段自诉的详细记录。这段“致词”共有十三句。前五句说三个儿子全都上前线了,而且最近有两个阵亡。尽管如此,官府还要再来抓人,简直到了灭绝人性的地步,这也集中体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深重。中间四句说家中只有吃奶的孩子,儿媳妇连一件出门的衣服也没有,更反映出“安史之乱”给社会造成的十室九空,人民极端贫困的生活状况。最后四句说老妇在万般无奈中,为了顾惜老翁和幼孙的生存,慨然应征,奔赴国难,这出入意料的结局把全诗推向高潮,是对昏庸的统治者的血泪控诉。末段照应开头,也只有四句,写老妇被带走后举家凄凉,作者天明上路独与老翁告别。事件结束了,而浓重的悲剧气氛几乎让读者透不过气来,表现了作者对这一家悲惨遭遇的无限同情。
借老妇的口述,写差役的横暴和老妇一家的遭遇,以及她不得已自请服役的情况。
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写的诗

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写的诗
嘿,咱今儿就来唠唠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写的那些诗!你知道吗,那
时候的杜甫啊,就像一只自由自在的鸟儿,在诗歌的天空中尽情翱翔!
他写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哇塞,你想想,那泰山是多
么雄伟壮观啊!就好像一个巨人屹立在天地之间,这气魄,简直了!
这就好比我们看到了一座超级酷炫的摩天大楼,忍不住惊叹一样。
杜
甫用他的笔,把泰山的巍峨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还有,“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杜甫对那匹马的描写,简直太
生动啦!就好像那匹马活灵活现地站在我们面前,昂首挺胸,威风凛凛。
这不就跟我们看到了一匹英俊潇洒的赛马一样嘛,让人热血沸腾!
在安史之乱前,杜甫的生活相对安稳,他的诗里也充满了对生活的
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那时候的他,是不是心中怀着满满的希望,期
待着自己能在诗坛闯出一片天呢?
你说,要是没有后来的安史之乱,杜甫的诗风会不会一直这么豪迈呢?他会不会继续写出更多让人拍案叫绝的诗作呢?我觉得啊,很有
可能!就像我们如果一直生活在顺境中,也会有很多美好的想象和期
待呀!
杜甫在安史之乱前的诗,是他诗歌生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们让
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杜甫。
这些诗,不只是文字的
组合,更是他情感的寄托,是他对那个时代的记录。
所以啊,我们真
应该好好去欣赏、去品味这些诗作,感受杜甫在那个时候的心境和情怀。
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写的诗,就是这么独特,这么有魅力!。
杜甫 四个阶段

杜甫四个阶段杜甫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开元19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
再漫游齐赵。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安史之乱杜甫的遭遇

安史之乱杜甫的遭遇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经历了许多苦难和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战争爆发前夕,杜甫已经回家探亲,亲眼目睹了国家遭受的灾难。
他因与肃宗政治见解不合,直言为宰相房琯辩护,表现出了高尚的人格。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不得不逃离家乡,开始了流亡生活。
他曾在白水县的舅舅家暂居,但很快潼关失守,他不得不开始逃亡。
在逃亡过程中,他被叛军俘虏,被押送到长安。
尽管叛军试图诱以高官厚禄来拉拢他,但杜甫对此断然拒绝。
在长安,杜甫亲眼目睹了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下了《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篇,深刻地反映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痛苦和苦难。
不久后,长安被收复,杜甫回到长安继续任职。
然而,房琯的案件被牵连后,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在华州任职期间,杜甫亲眼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无尽苦难。
他写下了《三吏》、《三别》等诗篇,记录了他的见闻和感受。
这些诗篇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尊严与苦难,成为了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之作。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历经了战争的苦难和流离失所的痛苦。
他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痛苦和苦难,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遗产。
入选教材里的古诗-杜甫诗人的足迹一图看懂诗人的一生

巩义
杜甫, 712年出生于河南巩 县,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与李 白合称“李杜”。
公元735年,应试进士落第,开始漫游生活
泰山
巩义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66年,杜甫夔州参观诸葛亮八阵图
泰山
蒲城
长安
洛阳 巩义
秦州
凤翔
成都
夔州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创作背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 年 ( 766 年 ) 夏 迁 居 夔州 , 夔 州 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 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 。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 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八 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768年,杜甫到达岳阳,登上向往已久的岳阳楼
泰山
蒲城
长安
洛阳 巩义
秦州
凤翔
成都
夔州
江陵
岳阳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创难。,作凄背苦景不:堪76,7 年年,老杜体甫衰处,境靠 饮艰
药州戎沿维马江持关由生山江命陵北。、7,6公8凭年安轩杜一甫路涕离漂泗开泊流,夔
秦州。同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
。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
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杜甫的 几个弟弟当时正分散在这一带,由 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 烈的忧虑和思念。此诗即是他当时 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761年,杜甫定居成都,开始一段安定的生活
杜甫忧国忧民的故事100

杜甫忧国忧民的故事1001. 杜甫忧国忧民的故事故事: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 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春望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诗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话译文: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出处: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扩展资料:作者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安史之乱中的杜甫

安史之乱中的杜甫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朝的一次叛乱。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
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战乱波及地区往往十室九空。
而且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而此时的诗歌也因为这次巨变而发生巨大的改变。
最显著的诗歌的题材方面,安史之乱前,有着宫廷诗、边塞诗、田园诗等。
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们则改以记实的手法反映生民血泪和人间灾难。
由于限于个人的知识面所以无法做到对所有诗人诗风前后的变化,所以下面我将介绍他们其中的代表人物一一杜甫。
介绍他青少年时期(盛唐)的诗歌、中年时期(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晚年时期(中唐)的诗歌,并从中分析安史之乱对唐诗的影响。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等。
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诗中反映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民生活的疾苦,可作为唐朝历史的见证,所以他的诗被后世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中常流露出其爱国热情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对后代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有“诗圣”的美称。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杜甫7岁学诗,15岁即扬名。
青年时过着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 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
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在这期间最有名的代表作便是《望岳》了。
望岳(其一)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十四載(755年,四十四歲),十月,授河西
尉(從九品),不就。改任右衛帥府兵曹參軍
(從八品下)。
• [“胄曹”見新書本傳,“兵曹”見《官定後 戲贈》題下自注] • (當年十一月,回奉先探家。該月,安祿山反 于范陽,次年六月,潼關失守,長安淪陷。)
安史之亂前杜甫行蹤
• 玄宗先天元年(712),生於河南鞏縣。 • 開元二十三年(735),二十四歲,自吳越返 洛陽,應進士試,不第。 • 開元二十四年(736)——開元二十八年 (740),游齊趙,結識高適。 • 二十九年(741)——天寶三載(744),在洛 陽。744年於洛與李白相會(杜33歲,李44 歲)。 • 天寶四載(745),與李白同遊。秋末在山東 分手,一生再未相見。
• 天寶五載(746)至天寶十四載(755),為 “十年困守長安”時期。
• 五載:到長安。 • 六載:參加制舉,落第。 • 七載:在長安,困頓,詩贈韋濟等(《奉贈韋 左丞丈二十二韻》)。 • 十載(751年,四十歲):獻三大禮賦(太清 宮、太廟、南郊),投延恩匭。“待制集賢院, 命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