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士大夫为何最有风骨

合集下载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宋代书法大家米芾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到宋代,进入了一个山重水复的境地。

重典则、重法式的唐代书法,法度森严,已臻极致。

因此,在它将中国书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的同时,也意味着给后人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如果继续在“尚法”的苑地里觅途,无异于拾人牙慧,很难再发掘出新的东西。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几代人的探索,宋代一些有识之士渐渐感悟到,与其追求古人无生命力的形骸,一味执着于法度,不如汲取晋唐人书法用笔之“理”和其中所表现的精神意趣,以此来表现自我,抒发性灵。

遂摒弃唐法,转而崇尚意趣,而根据各自对传统的理解,因人而异地表现出来,逐步确立了宋人“尚意”书法的独特面貌。

被后人称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就是“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

而作为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米芾又是宋人“尚意”书风的杰出代表。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

故《宋史·本传》说他“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

米芾,字元章。

生于仁宗皇祜三年(1051),卒于徽宗大观元年(1107)。

祖居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阳),中岁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所以《宋史·本传》亦称其为吴人。

米芾的曾祖辈以上都是武职官吏。

至父亲米佐,始读书习文。

母阎氏,曾因入侍英宗皇后,赠丹阳县太君。

因此,米芾自幼生活在宫中。

18岁后历知雍丘县、涟水军等。

54岁时被召为书画学博士,旋擢任礼部员外郎,故又称“米南宫”。

又有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淮阳外史、中岳外史、净名庵主、溪堂、无碍居士等别号。

《四库全书总目》说他“性好奇,故屡变其称如是”。

米芾有洁癖,世号“水淫”。

好奇玩异服,又好奇石,见怪石辄下拜,呼石为兄。

言行每每颠狂不羁,“违世异俗,每与物迕”,所以时人名之为“米颠”。

米芾7、8岁时开始书法启蒙,是从颜字入手的,这似乎是当时的风气。

中国古代诗人雅号别称与历史

中国古代诗人雅号别称与历史

中国古代诗人雅号别称与历史第一篇:中国古代诗人雅号别称与历史中国古代诗人雅号别称与历史诗仙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点评:李白的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诗圣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点评:杜甫的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

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诗魔白居易(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点评: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作诗非常刻苦,“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人称“诗魔”。

诗鬼李贺(唐代诗人福昌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点评: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创造出了很多璀璨多彩的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诗骨陈子昂(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点评: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诗佛王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点评:王维不少诗歌中有浓厚佛教禅宗意味,以禅入诗,故有“诗佛”之称。

诗杰王勃(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点评: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诗狂贺知章(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点评: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

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诗囚孟郊(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唐代著名诗人)点评:孟郊作诗苦心孤诣,元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诗奴贾岛(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唐代诗人)点评: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诗豪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洛阳人)点评: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五言长城刘长卿(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点评: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从宋代茶诗看北苑茶文化的精神内核

从宋代茶诗看北苑茶文化的精神内核

从宋代茶诗看北苑茶文化的精神内核陈怡【摘要】北苑茶文化不仅是地域性的特色文化,而且是宋代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文人的介入,宋代茶诗成为剖析北苑茶文化精神内核的最佳媒介.现通过对相关诗歌文本的分析解读,从皇权至上思想、内省修身观念、游艺化精神三个方面对北苑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展开探讨,以期对宋代茶文化以及宋人思想与艺术风貌有更深层的认知.【期刊名称】《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6页(P39-44)【关键词】宋代;茶诗;北苑茶文化;精神内核【作者】陈怡【作者单位】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4.6古人云:“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

”[1]北苑古属建州的建安县(今福建省建瓯市),在五代闽国时期已经成为皇室御用茶园。

宋太宗于太平兴国二年(977)起在闽国御焙的基础上遣使督造贡茶,用刻有龙凤图案的模具来压制茶饼,即龙凤团茶,后又涌现出大小龙团、密云龙、龙团胜雪等各类品种。

北苑贡茶在宋代达到了繁荣鼎盛的高峰。

由于精美而良好的品质以及统治阶级的极力追捧,北苑茶不仅成为宋代茶业繁盛的物质性标志,而且也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推动着宋代饮茶风尚与文化潮流。

北苑茶文化成为宋代茶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一环。

宋代文人士大夫们写下了无数关于北苑贡茶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如林逋的《烹北苑茶有怀》:“石碾轻飞瑟瑟尘,乳花烹出建溪春。

”陆游的《建安雪》:“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须小雪”。

大量关于北苑的茶诗对北苑茶文化的发展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文人的介入,也提升了北苑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意蕴。

法国学者丹纳曾说过:“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并且人们知道如何去解释它,那么我们在这作品中所找到的,会是一种人的心理,时常也就是一个时代的心理,有时更是一种种族的心理。

”[2]通过对相关的宋代茶诗文本的分析解读,我们可以体察彼时的时代品格和社会心理,深入把握北苑茶文化的精神内核,从一个侧面对宋代茶文化以及宋人思想与艺术风貌有更深层的认知。

宋代玉器,古雅兼具烟火气

宋代玉器,古雅兼具烟火气

宋代玉器,古雅兼具烟火气作者:何少峰来源:《收藏/拍卖》 2019年第7期宋代是中国玉器史上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

宋人尊礼复古,对前朝古物深入研究、穷理尽性,延续华夏传统的同时,还注入了时代气息。

文人阶层的崛起、工笔画的兴盛以及市场经济的繁荣均促进了宋代玉器的大变革,催生了许多新样式和新题材,为现实主义玉器的滋生培育了适宜的土壤。

玉器不再为王侯将相的专属,而是普遍流行,深受平民喜爱,中国古代玉器由此开启了社会化、民间化的进程。

陈寅恪先生曾经这样评述宋代:“华夏民族之文化,历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两宋政治较为开明廉洁,经济、文化与科技高度繁荣,被认为是中国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对玉器艺术而言亦不例外。

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一书中高度评价宋代玉器:“中国玉器以周汉宋清四朝之物最为精妙……宋代有国,承大乱之余,极力崇文抑武,以与天下休息。

虽国势衰微,然文艺兴隆,古代典章文物多有恢复,故玉器又得复兴……好玉之风偏行全国,其做工之精巧,直可上追周汉。

”一方面,宋代玉器深受士大夫文化的影响,讲究形神兼备、格调高雅,崇古复古,同时在制作工艺上不断精进,在商品经济的作用下更具市井气息,贴近大众生活,故宋代玉器可谓雅俗共赏,既具文人崇尚的金石味,又有平民钟情的市井气。

尊礼复古,上行下效的风尚依照五德终始说,赵宋以火克木袭后周法统,崇火德,尊炎帝神农为感生帝,自称“炎宋”。

宋代立国初期,恢复并完善礼制,作为礼制重要载体的玉器自然被皇家所重视。

为满足宫廷各项用玉需求,内廷在修内司和文思院设玉作所专为皇家制作各类玉器。

据《宋史· 礼志》记载,仅宫廷礼仪活动时使用的玉制礼器种类就有20 多种,如容器中的玉斝、玉爵、玉炉和“六器”中玉圭、玉璧、玉琮等使用都较为广泛,这些器具按照《周礼》和《三礼图》记载依样制作,在宋代各种祭祀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礼仪功能。

其他重要礼制玉器还包括玉辂、玉册、玉宝(玺)、玉带等,其中玉册、玉宝(玺)、玉带基本沿袭前朝形制并顺应了宋代的时尚与审美。

卞东波:《宋代的东坡热:福建仙溪傅氏家族与宋代的苏轼研究》

卞东波:《宋代的东坡热:福建仙溪傅氏家族与宋代的苏轼研究》

“倾尽城府” ? 宋代产生了很多学问上“苞括宇宙” 原因之一, 试想古今有几人能够与人 式的巨 《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序》 人, 东坡即为最出色的代表。旧题王十朋 云: 东坡先生之英才绝识, 卓冠一世, 平生斟酌经传, 贯穿子史, 下至小说、 杂记、 佛经、 道书、 古诗、 方言, 莫不毕究, 故虽天地之造化, 古今之兴替, 风俗之消长, 与夫山川、 草 木、 禽兽、 鳞介、 昆虫之属, 亦皆洞其机而贯其妙, 积而为胸中之文, 不啻如长江大河, 汪 洋闳肆, 变化万状, 则凡波澜于一吟一咏之间者, 讵可以一二人之学而窥其涯涘哉! ⑥ 这段话概括了苏轼在学识上的全才以及读书的广博, 正是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 造就了宋代一直 “东坡热” 。 持续不退的 “东坡热” 宋代 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大规模东坡研究的展开。一方面是多部东坡年谱的编纂, 《眉阳三苏先生年谱》 、 《东坡先生年谱》 、 《东坡先 现存宋人所编东坡年谱至少有何抡 王宗稷 施宿

“义阳世家” : 《义阳世家事略 》 ( 傅奉璋等编 : 《南安傅氏族谱 》 , 宋代的傅洵美最早使用了 之说, 见傅洵美 民国十七年 ( 1928 ) 刊本) 。
147
南 京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 人 文 科 学 · 社 会 科 学 ︶ 二 〇 一 五 年 第 二 期
北宋后期以来, 宋人兴起了一股追崇热爱东坡的热潮①, 仙溪傅氏家族对苏轼的研究则是这 ( 东坡) 力斡造化, 元气淋漓, 股热潮中一朵绚烂的浪花。宋孝宗形容南宋初的东坡热潮时说: “
③ ④ ⑤
古 代 文 学 研 究
149
南 京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 人 文 科 学 · 社 会 科 学 ︶ 二 〇 一 五 年 第 二 期
显人始继出” 之语值得重视, 可见在宋代, 仙溪傅氏家族重视文化传承, 通过科举, 培养了很多 人才。傅氏家族的成员多有在朝廷或地方任职的经历 , 而且表现不俗, 如傅希龙还因为不阿附 “邪等” , 权臣蔡京、 蔡卞而被列为 受到排挤, 这也显示了傅氏族人的风骨。 傅氏除在政事上有

浅析宋代山水画的特点的论文

浅析宋代山水画的特点的论文

浅析宋代山水画的特点的论文宋代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高峰时期。

宋太祖推翻了唐末五代之战乱,而独得天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偃武修文,革新图治;到了太宗、真宗,又奖励文艺,人士蔚起,所以宋代有三百年的昌运盛世,这一时期宫廷美术全盛,画院规模齐备,名家层出不穷,佳作硕果累累。

画坛上山水画最为突出,水墨格法空前发展,各种技法日趋完善,完全脱离了隋唐以来“先勾后填”之法,出现了讲究笔墨韵味的皴、擦、点、染等技法程式,山水画造景重造化、重理性,院体格法法度赅备,审美特色由政教、宗教精神逐渐转向人文精神,这一时期美学著述独到、艺术思潮活跃、绘画作品精湛,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源头。

一宋代院体山水画重理法、重质趣、重写实。

早期山水画“水不容泛”“人大于山”,到了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已有所发展,画中有符合自然规律的山水营造特点,空间处理得当,峰峦参差有致,树木、山石、屋宇处理合度。

五代画家荆浩隐居太行山,对自然山川真情感悟,总结了一系列规律,他在《笔法记》中说:“凡树万本,方如其真”“搜妙创真”,他的创作观念对“北宋三家”、郭熙画派及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画派山水画影响极大。

山水画中的“皴法”的初时是为了忠实地模拟对象而发明的,北宋诸家在“搜妙创真”的影响下,不同地域的不同画家与画派创立了不同的“皴法”:董源创立了不同于荆浩“小斧劈皴”而更适宜表现江南山质的“披麻皴”;李成既不同于荆关,也不同于董巨,根据齐鲁地域山貌的特点而创立了“卷云皴”;范宽则以直笔短线刻画关陕高山巨石之风貌而创立了“雨点皴”;郭熙师法李成,但在创作中比李成更多真意,将其画法发扬广大,也成为北宋一大画派;二米得董巨山水启发,不同凡俗,创立了“米点皴”。

他们群星列阵,穷极造化,对现实生活、现实感情的关注取代了对宗教迷恋与虚幻天国的向往,他们注重“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峰峦深厚,势伏雄强,”致使宋代山水画:构图大势逼人,笔墨法度严谨,意境清远高旷。

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

晚唐五代词 一、关于词的几个概念 1、词的名称,主要有: (1)曲子、杂曲子、今曲子、曲子词、歌词。孙光宪《北梦琐言》记和凝“好作曲子词”,人称其为“曲子相公。”这是依据与音乐关系的称谓。这类名称还有袭用原有名词的:“乐府”、“乐章”。又被称为倚声、琴趣等。 (2)“长短句”,是根据句法特点称。 (3)“诗馀”,是从它与诗的关系来说,潜含的观念是:词由诗变化而来。 2、词的形态

(1)小令。从酒令发展而来,人称之为“急曲子”。它的原本特征是:节拍急促、曲度简短。(2)慢词。节拍缓、曲度较长。今人又把它与“中长调”混称,指篇幅长、字数多的词。

二、词体的产生 词大约产生于隋唐之际,大约是在隋唐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在燕乐的催生下,产生的一种音乐文学。 与唐诗中的乐府诗不同,同样作为音乐性文学的词,却不是从前代乐府诗中发展而出,而是与当时流行的音乐——燕乐配合的歌词。燕乐是中原音乐融合胡乐(主要是西域音乐)的产物,是一种流行音乐,故词实际就是隋唐以来的流行音乐的歌词。

三、诗词分界 词的形式、词的产生与诗有一定的关系,故词被称为诗馀,是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诗词二者分界是明显的,前人说的“诗庄词媚”,并不是凭空乱道。

1、词体的形式特点 (1)词必有调,每首词均须依傍一种音谱。词调决定词的字句包括字声、用韵,这就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2)词多数分片(阕),一首常见的分上下阕的词,就是由两段音乐组合而成的完整曲子。 (3)词的韵位依据曲度,各个词调有自己的规定,与诗规整的用韵是大不相同的。 (4)词的字、声不全同于近体诗,虽然多数句子为律句,但拗句也不在少数(拗而不以为拗),又不一定讲究粘对,而且有的位置甚至还分辨四声和阴阳,与近体诗比显得更细密。 (5)词的句式以长短句为特点,这与近体诗有本质的不同,与古体诗虽自由却完全受朗诵的声情、口吻支配也不一样。词的长短句,实际是受制于词的音乐性。 四、唐代敦煌词 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使我们得以看见词的早期形态。据王重民所辑《敦煌曲子词集》,有160多首,而且有令词和中长调。其中多数可以推断出自民间,其风格真率、朴素,形式没有凝定,衬字较常见。

高考语文备考:中国文学常识(中国作家及作品介绍)

高考语文备考:中国文学常识(中国作家及作品介绍)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中国作家及作品介绍(一)春秋时代l·《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

著名篇目《关睢》、《氓》、《伐檀》、《硕鼠》、《七月》。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列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一。

2·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

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

主要作品为《论语》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诸子哲理散文,语录体,列为“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之一。

3·左丘明,鲁国史官。

主要作品为《左传》,《左传》全称为《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传”为解释经书的文字。

《曹刿论战》、《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等选自此书。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

记载春秋时期史实,富有文学性。

(二)战国时代4·孟子,名轲,宇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书由其弟子编辑。

主要作品为《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几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

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诸子哲理散文,“四书”之一。

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5·列子,名御寇(圉寇),道家前辈。

主要作品为《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诸子哲理散文。

《愚公移山》出于此书。

6·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为《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

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7·荀子,名况,尊称为卿。

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

主要作品为《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等最有代表性。

另作《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所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士大夫为何最有风骨?黄晓峰、吕晓闽【导读】宋太祖赵匡胤在太庙“誓碑”中,指示子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条一直为后人称道的知识分子政策,宋代究竟执行得如何,宋代士大夫在这把保护伞之下又是怎么做的?宋太祖赵匡胤在太庙“誓碑”中,指示子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条一直为后人称道的知识分子政策,宋代究竟执行得如何,宋代士大夫在这把保护伞之下又是怎么做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虞云国先生治宋史多年,他认为,宋代士大夫之所以风骨最盛,与当时基本国策的保护伞、健全的制度程序以及士大夫阶层自觉意识的崛起是分不开的。

宋太祖立“誓碑”不杀士大夫,是出于什么考虑,这条国策与我们所说的唐宋之际社会变化也有关系吗?虞云国:“知识分子”,在中国古代称为士或士大夫。

宋太祖誓碑的内容,实质性的有两条:第一条就是优待赵宋所禅代的后周柴氏后人;第二条要求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第三条告诫他的子孙后代遵守前两条,否则“天必殛之”,将受到老天的惩罚。

第一条针对他所接收旧政权的后人,对象颇有局限;第二条针对参与新政权的知识分子,则具有全局性意义。

首先,从中唐安史之乱以后,整个天下陷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按宋太祖说法,五代换了好多个姓,换了十来个皇帝,实际上是武将在操纵政权更迭。

这种天下,可以凭借强力争夺,但当更强有力的对手出现时,政权就要易主。

宋太祖本人也出身于武人,也是通过这种手段建立宋朝的。

他当然要考虑赵宋不再成为第六个重蹈覆辙的王朝,为了维护自己政权的长治久安,他痛感必须结束武人政治。

第二,唐宋之际政治格局的最大变化,就是中唐以前贵族政治寿终正寝,君主的地位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中唐以后出现了一个非身份性的庶族地主阶级,他们最终取代了退出历史舞台的身份性的门阀地主阶级,成为唐宋变迁以后整个政权的基础。

隋唐以后开始实行的科举制,进入宋代后进一步扩大和完善。

这种“取士不问家世”的科举制,实际上向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敞开了经由科举取士进入统治圈的可能性。

唐宋之际社会变化在社会阶级关系上的直接后果,就是凭借科举制作育出一个相对独立的士大夫阶层。

这一阶层形成以后,势必要进入官僚统治圈,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

宋太祖誓碑中所说的“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既是这种社会变化的反映,也进一步在政策上推动着这种变化。

第三,宋太祖的个人因素。

赵匡胤虽出身武将,却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士大夫的重要性。

他在征南唐时,就专门搜取了大量书籍,用车子拉回营寨。

针对周世宗的怪讶发问,赵匡胤说:我身负重任,常恐不能胜任,所以就聚书阅览,“欲广见闻”。

建国以后,他就提出“宰相须用读书人”,认识到武力可以夺天下,但绝不能以武力治天下。

当然,宋太祖此举也自有统治术的考虑。

他对赵普说过:五代方镇残虐,人民深受其害,我选派干练文臣百余人,去分治各个大藩,即便他们都是贪官,危害性也抵不上一个武人。

文人最多是贪污,而武人一旦作乱,老百姓就要饱受干戈之苦。

他显然也是从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角度做出抉择的。

以上诸般原因,促使宋太祖在立国之初,就确立了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的统治方针。

对这条国策,宋朝历代皇帝的执行情况如何?虞云国:宋代还有所谓“祖宗家法”,宋人强调其当“为万世法”。

在家国同构制下,“祖宗家法”大概可以比拟于当代政治学里的“基本路线”、“指导思想”。

从实际情况看,“祖宗家法”的内涵相当复杂、丰富。

一方面,有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专权独裁的相关制度规定;另一方面,还有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等不是以制度条文出现的君臣共识。

“祖宗家法”的外延也相当模糊,可以随着朝代的推进做出新诠释,添加新内容。

在宋代政治里,还有一个常用术语,叫做“国是”,大体相当于现今所说的某一时期的大计方针。

在宋代,国是一旦确立,短期里一般不会轻易改动,直到下轮国是再确定。

祖宗家法,实际上是贯穿两宋的基本路线;而国是,则是某个特定时期的方针。

“不杀士大夫和言事上书人”,无疑属于祖宗家法。

既然在不同的皇帝、不同的时期,可以有不同的国是,也就是有不同的中心任务与政治生态,基本国策在宋代的执行也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也就是因皇帝而异的。

在宋仁宗朝,对这一国策执行得相当充分,也比较成功。

当时,四川有一个老秀才,给四川最高长官献上一首诗,说:“把断剑门烧栈道,四川别是一乾坤。

”那不是鼓动四川独立吗?即便搁在现在,也得摊上阴谋颠覆国家政权罪。

四川长官不敢擅处,先抓起来,再汇报上去。

仁宗说:这不是老秀才急着要当官吗!那就给他一个官当当。

据说,这个老秀才未受任何处罚,后来却羞愧而死。

可见仁宗朝言论环境的自由度。

再举一个例子。

当时包拯担任谏官,抨击宋仁宗对宠妃的伯父滥授官位,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书言事,甚至在进谏时把唾沫星子都喷到皇帝的脸上,宋仁宗也都忍受了下来。

到宋神宗朝,一个大事件就是王安石变法。

按之前上书言事的自由度,有些士大夫(后人把他们说成旧党,像司马光、文彦博等)对变法提出了种种质疑。

在变法体制下,政府往往变得自信而武断。

新党就把旧党苏轼以“乌台诗案”打入大牢。

这种政治生态,已然不能与仁宗朝相比,也为后来的文字狱和文化专制,开了恶劣的先河。

反过来,到元祐更化时,旧党执政,以牙还牙,也罗织了“车盖亭诗案”,把新党蔡确流放到了岭南,贬死于当地。

到宋徽宗朝,大搞花石纲,太学生邓肃献诗讽谏,宰相蔡京对徽宗说:你不杀邓肃,恐怕浮言将祸乱天下。

徽宗朝政治的污浊,毋须词费,但宋徽宗仍说:这倒是个忠臣。

只取消邓肃的学籍,放归田里。

由此来看,言论环境虽趋恶化,但徽宗还记得太祖誓碑。

到宋钦宗朝,靖康之变前,太学生陈东率开封军民在皇宫前伏阙示威,上书言事。

当时宰相李邦彦也对钦宗说,他们“意在生变,不可不治”,企图把陈东等太学生逮捕处死,但最后也没有得逞。

到宋高宗朝,情况大变。

南宋一建立,原先伏阙上书的陈东与另一个士子欧阳澈,再次赶到高宗驻跸的南京(现河南商丘)上书,要求仍起用抗战派大臣李纲,高宗将他们斩于东市,彻底践踏了太祖定下的祖宗家法。

高宗后来百般掩饰,甚至做出追悔之意,把杀陈东和欧阳澈的责任,完全推到当时的宰相黄潜善和汪伯彦身上。

这也表明,不杀上书言事人的祖宗家法,对他还是构成一定的压力。

所以,他后来与秦桧联合专政,尽管滥用威权,打击上书言事的反对派,比如李光、赵鼎、胡铨等等,但不敢再开杀戒,而是不择手段把对手逼入绝境,可见条文还是起点作用的。

但问题在于,恶例既开,宁宗朝以降,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等迭相专政,毫无忌讳地或将上书言事的太学生逮捕开除,或将上书言事的士大夫官僚贬官流放。

史弥远更以所谓叛逆罪,杀害了反对其专政的原武学生华岳。

南渡以后,这条国策执行情况之所以逆转,其原因可从两方面考察。

一方面是外部因素。

宋金对峙,确实大大压缩了宋朝的生存空间,这让当时的统治者,在抵御外侮的口号下,打压思想言论上的反对派。

但更重要的,专制权力的扩张才是导致这一国策逆转的内在主因。

著名宋史学家刘子健把君主政体分为四种运行模式:第一种模式叫做中央控制的模式,就是君主和官僚有限地控制军队和各级地方政府。

也许,这种模式对当时君主政体来讲是最理想的。

第二种模式叫做宫廷的集权模式,就是皇帝或他的代理人,独立行使中央控制权,官僚士大夫只能例行公事地在旁边赞同。

第三种模式是专制的模式,所有的决策,出于皇帝或其代理人独断或共谋,官僚士大夫虽能分享行政权力,但无权参与决策。

第四种模式是独裁的模式,君主或其代理人大权独揽,压制甚至镇压持反对意见的朝野知识分子。

宋高宗杀陈东,也许标志着君主政体开始转向专制模式;以绍兴和议为坐标,则意味着进一步转入独裁模式。

这种逆转导致了政治生态的总体恶化,士大夫上书言事的空间大受打压,甚至化为乌有。

但也应该承认,至少在整体上,即便南宋那些权相独裁时期,尽管实际执行相当糟糕,却也还承认太祖立下的那条家法。

宋代的理学对形塑知识分子的品格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虞云国:作为宋学的主流,理学之所以在宋代产生,说得大点,是唐宋之际社会变动在思想领域里的必然反映:社会与时代需要有一种维护统治的新思想;知识分子需要有一种与时俱进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而作为宋代思想文化的核心,以理学为主体的宋学,对知识分子性格的形塑作用,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宋学哺育出宋代知识分子的兼容精神。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时宋学各派,能够做到学统四起而多元并存。

神宗时期的洛学、新学与蜀学,南宋中期的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与浙东学派,学术主张尽管不一,有些问题甚至针锋相对,但都落在同一个政治文化的架构之内,不同学派之间也能够实事求是地肯定对方学术的可取之处。

二是理学本身能够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宋代重要思想家几乎都有“出入释老”的经历,无论程朱派,还是心学派,理学各派都吸收改造佛、道关于宇宙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成果,重建新儒学的理论体系。

其次,宋学催生了宋代知识分子的创新思想。

在宋学形成过程中,士大夫的思想取一种批判开放的态势。

主要表现有两点。

一是当时士大夫普遍具有怀疑精神,学术思想界出现了一种疑经思潮。

起先怀疑传和注,后来直接怀疑到经文本身。

疑经思潮撼动了儒家经典的神圣地位,起到了突破藩篱、解放思想的作用。

当时杰出的知识分子从“疑古非圣”发展到“议古拟圣”,与先贤往圣那样,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可以说,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先秦诸子以后又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

二是政治领域的改革思潮。

“变风俗、立法度”的改革思潮,在整个两宋始终处于时代的主流。

到宋仁宗庆历、嘉祐年间,“世之名士,常患法之不变”,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的熙宁变法,都是改革思潮的杰出实践。

即便王安石变法的对立面,像司马光、苏轼等人,在思想实质上,也是主张变革的,争论的焦点不过在如何变革上,是方法上的差异。

南宋浙东事功学派,仍以政治改革作为其核心思想;即便是朱熹,在他的思想里,也有政治改革的强烈诉求。

这种改革思潮,直到南宋末年文天祥那里还能听到呼吁的声音。

再次,宋学培养了宋代知识分子的经世理念。

宋代士大夫阶层,对上到社稷安危,下到生民利病,无不抱有舍我其谁的主体认识,并把这种主体认识融入到自己经世济时的建功立业中。

正如余英时先生所说:“无论就思维方式,或行动风格说,宋代士大夫作为一个社会集体,都展现了独特的新面貌。

”其中范仲淹堪称是这种理想人格的典范。

他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有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是这种经世理念的最好表述。

复次,宋学锻铸了宋代知识分子的理性态度。

理学注重义理之学,比较容易促成理性主义。

士大夫们以“理”说“天”,以“理”说“人”,把“天人合一”推到了新高度。

理学涉及世界观、自然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等多个层面,在学理上熔铸自然、社会、人生为一体,要求每一个体通过格物致知、内省慎独来发明本心,主张严格的道德自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