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发生脑转移的高危因素及生存分析_崔丽

合集下载

全脑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效果观察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影响分析

全脑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效果观察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影响分析

全脑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效果观察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影响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全脑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将我院40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进行全脑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后,观察治疗效果,并统计不良反应的结果。

结果:经过4个周期治疗后,CR率为27.5%,PR率为62.5%,SD率为10.0%;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其次为血液系统,均可有效耐受。

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应用全脑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效果较好,不良反应绝大部分患者可耐受。

【关键词】:替莫唑胺;全脑放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非小细胞肺癌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为肿瘤脑转移,其发生率可达40%,出现脑转移后,肿瘤压迫患者相应的神经功能区域,影响该区域的功能行驶,极大的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预后较差[1]。

替莫唑胺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而能有效的针对颅脑内的肿瘤细胞。

本文中,我院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应用全脑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有观察对象均选自于2016年12月~2018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波动在23~69(46.31±5.68)岁。

所有患者的预计生存期>3个月,均无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并获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开展研究。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全脑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

全脑放疗共20次,5次/周,仪器数据调整:DT为40Gy,200cGy/次。

同时给予替莫唑胺口服,剂量为75mg/(m2•d),分为2次服用,连用4周后停药4周;再将日剂量增大为150mg/(m2•d),频次不变,连续用药5d;停药23d后再重复第一阶段的给药,每28d为一个治疗周期,治疗1周期后若耐受性较好,可将剂量酌情增加至200mg/(m2•d)[2]。

总治疗时间为4个周期,最长不超过6个周期。

《2024年CT、临床及病理对非小细胞肺癌早期非同步脑转移的预测价值》范文

《2024年CT、临床及病理对非小细胞肺癌早期非同步脑转移的预测价值》范文

《CT、临床及病理对非小细胞肺癌早期非同步脑转移的预测价值》篇一一、引言非小细胞肺癌(NSCLC)作为最常见的肺癌类型之一,具有极高的转移潜力。

早期非同步脑转移(EBSMT)作为其一种严重并发症,不仅危及患者生命,也给治疗带来巨大挑战。

早期准确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脑转移风险对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CT、临床及病理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早期非同步脑转移的价值。

二、CT在早期非同步脑转移的预测作用CT作为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于早期非同步脑转移的预测具有重要作用。

CT能够清晰地显示脑部结构,对脑转移瘤的形态、大小、位置及数量进行准确评估。

当NSCLC患者CT检查显示脑部出现多发小结节或弥漫性病变时,可能提示早期非同步脑转移。

此外,CT还能监测肿瘤的生长速度及侵袭程度,从而对患者的脑转移风险进行评估。

然而,CT检查在预测早期非同步脑转移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微小病灶的检测能力有限,且易受其他因素干扰。

三、临床因素在预测早期非同步脑转移的作用临床因素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早期非同步脑转移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等均可能影响脑转移的风险。

例如,年龄较大、男性、有吸烟史的患者脑转移风险较高;肿瘤大小及病理类型与脑转移的发生密切相关。

临床医生在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评估患者的脑转移风险。

四、病理学在预测早期非同步脑转移的价值病理学检查是诊断非小细胞肺癌及评估其预后的重要手段,同样对于预测早期非同步脑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了解肿瘤的组织学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基因突变情况等,从而评估肿瘤的侵袭性和转移潜力。

例如,某些具有高度侵袭性的NSCLC病理类型,如腺鳞癌、肉瘤样癌等,其脑转移风险较高。

因此,病理学检查对于评估患者的脑转移风险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五、综合评估与个体化治疗综合CT、临床及病理学信息,可以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早期非同步脑转移风险进行综合评估。

非小细胞肺癌“寡转移”的概念及治疗策略

非小细胞肺癌“寡转移”的概念及治疗策略

非小细胞肺癌“寡转移”的概念及治疗策略康晓征;陈克能【摘要】非小细胞肺癌是发病率及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约20%-50%会发生远处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脑、骨,肝及肾上腺.寡转移状态是一段肿瘤生物侵袭性较温和的时期,存在于局限性原发灶与广泛性转移之间的过渡阶段,转移瘤数目自限并且转移器官具有特异性.“寡转移”来源于微转移,肿瘤细胞已具有器官特异性,但尚不具备全身播散的遗传倾向.治疗寡转移状态的关键是局部控制,需要兼顾预防远处转移,治疗隐匿性转移灶、治疗寡转移灶和全身治疗结束后清除残留癌灶四个方面.本文旨在对“寡转移”概念在非小细胞肺癌常见转移脏器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ranks among the most prevalent malignancies and is the major cause of cancer-related deaths worldwide. Nearly 2096-50% will accompany by metastatic disease and the most common ex-trapulmonary sites of distant metastases are the brain, bone, liver and adrenal gland. The oligometastatic state is a biologically mild tumor stage and a intermediate state in which spread may be limited to specific organs and metastases might be present in limited numbers. Oligometastases are thought to arise from micrometastases, which have been dormant for a period of time. Local control may be an crucial component of a curative therapeutic strategy in the following four clinical schemes: to prohibit metastases; to cure occult metastatic disease; to remedy oligometastases; and to deracinate any residual lesion after systemic therapy. This review aims to outline the concept of the oligometastatic NSCLC and its strategies of treatment.【期刊名称】《中国肺癌杂志》【年(卷),期】2012(015)004【总页数】4页(P242-245)【关键词】肺肿瘤;肿瘤转移;治疗;放疗【作者】康晓征;陈克能【作者单位】100142 北京,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胸一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0142 北京,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胸一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及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非小细胞肺癌软脑膜转移的临床特征及磁共振影像分析

非小细胞肺癌软脑膜转移的临床特征及磁共振影像分析

·5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MAR. 2024, Vol.22, No.3 Total No.173【通讯作者】谢 青,女,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MR。

E-mail:*********************Clinical Features and Magnetic Resonance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3月 第22卷 第3期 总第173期理结果。

脑脊液及血液肿瘤标志物均按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分析仪标准程序检测。

2 结 果2.1 一般临床资料 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本研究的76名患者,男性29例,女性47例,年龄31-76岁,中位年龄58岁,平均年龄57岁。

除临床症状外,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如表1。

所有患者从诊断肺癌到确诊脑膜癌病的平均时间为35个月,中位时间为24个月(范围0-180个月)。

其中71例患者进行了肿瘤基因检测,EGFR突变者61例。

64例患者放置了Ommaya囊行侧脑室化疗,15例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9例患者行全颅放疗。

2.2 临床特征 依据肿瘤累及部位,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三大类:脑部症状(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癫痫、认证障碍、步态异常、肢体无力等)、颅神经症状(复视、视力下降、失明、听力障碍、面肌麻痹及吞咽困难等)及脊髓及脊神经症状(乏力、二便障碍、腰腿痛等)。

76例均出现脑部受累症状,21例表现为颅神经受损症状,27例表现为脊髓及脊神经根刺激或受损症状,单一症状(三大类临床表现之一)39例,多发症状(三大类临床表现占比≥2个)37例。

7例患者以LM为首发症状就诊,而既往无肿瘤病史。

临床表现如图1。

2.3 MRI影像表现 76例患者住院均进行了MRI头颅增强检查,MRI阴性的有15例,阳性的有61例,单纯累及幕上的有17例,单纯累及幕下的有6例,幕上幕下均累及的有38例,小脑和枕叶表面最常受累(48例),脑桥和脑室周围受累少见。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药物治疗进展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药物治疗进展

sponse rate, ORR) 显 著 高 于 单 独 使 用 WBRT 的 患
者,且不良反应小,患者耐受性良好 [12] 。 一项 Meta
分析 [13] 证实,放疗联合替莫唑胺作为一线治疗,脑
转移患者的 ORR 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与培美曲塞
相比,替莫唑胺与 WBRT 联用可取得更好效果,在
良好耐受的情况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预后。
用于治疗 NSCLC 脑转移,但疗效不佳,目前已极少
1 3 福莫司汀
物联用第三代细胞毒性类药物治疗可取得较好疗
通过血脑屏障,使肿瘤细胞的 DNA 发生烷基化,抑
使用。 针对 NSCLC 脑转移瘤,顺铂、卡铂等铂类药

[8]
。 目前循证医学证实有效的化疗药物主要包
metastases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d chemotherapy drugs also have difficulty working because of the
blood brain barrier. In recent years,the advances of targeted drugs and immunotherapy have provided a new
同阶段的 肿 瘤 细 胞 发 挥 作 用, 具 有 广 谱 抗 肿 瘤 活
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同时,血⁃肿瘤屏障中的“ 外排
性,既往常 用 于 脑 胶 质 瘤 及 转 移 性 黑 色 素 瘤 的 治
的自我保护机制是全身化疗对于肺癌脑转移疗效
泵” 能通过外排作用降低化疗药物的颅内浓度。 但
脑转移瘤会破坏正常的血脑屏障
Corresponding author:LIU Zhiyong, Email:doctor_lzy@ 163.com

厄洛替尼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者生存时间影响分析

厄洛替尼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者生存时间影响分析

厄洛替尼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者生存时间影响分析目的:探讨并分析厄洛替尼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者生存时间影响。

方法:选取本院56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选取时间范围为2016.5.1到2018.5.1。

将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2组,对照组(28例),观察组(28例),对照组实施2周的全脑放疗治疗,总剂量为300 Gy/1O Fx,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2周的厄洛替尼,剂量为150mg/d。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疾病缓解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生存时间以及一年生存率与对照组相比也占有明显优势(P<0.05)。

结论:厄洛替尼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的延长患者生存的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标签:厄洛替尼;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生存时间前言:肺癌中病死率较高的一种就是非小细胞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恶性程度较高且进展速度快,患者的预后普遍都比较差,而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大约有50%的患者会出现脑转移[1]。

目前临床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全脑放疗、手术治疗。

但是单纯的全脑放疗治疗不良反应多,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厄洛替尼能有效的抑制肿瘤的扩散和生长,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延长非小细胞肺癌中晚期患者的生存时间[2]。

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对56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分组观察,发现厄洛替尼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应用效果显著。

现报告见正文展示。

1 资料和方法1.1 基线资料选取本院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56例,所选时间区间是2016.5.1日——2018.5.1日,将此阶段的56例患者作为试验对象。

将这56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对照组(28例)、观察组(28例)。

对照组—性别方面对比,男:女=15:13例;年龄方面统计,上限:83岁,下限54岁,平均值(67.44±2.16)岁;其中原发病灶鳞癌2例,腺癌26例;转移病灶大小平均为(2.94±0.32)cm。

肺癌出现脑转移别怕,有办法能使中位生存期翻倍!

肺癌出现脑转移别怕,有办法能使中位生存期翻倍!

肺癌出现脑转移别怕,有办法能使中位生存期翻倍!原发性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之一是脑部。

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差,自然平均生存时间仅1个月-2个月。

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和分子靶向治疗等新疗法的迅速发展,为晚期肺癌脑转移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手段和更多的期待,手术、放疗及化疗等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地改善了生活质量。

脑转移性肿瘤包括脑实质转移(brain metastasis, BM)和脑膜转移(leptomeningeal metastasis, LM)。

脑实质转移瘤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为大脑半球,其次为小脑和脑干。

脑膜转移较脑实质转移少见,但预后更差。

近年来,随着肺癌发病率上升,诊疗技术不断发展,使患者生存期延长,肺癌脑转移的发生和诊断率也逐年升高。

肺癌脑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黑色素瘤、乳腺癌、肾癌及结直肠癌,20%-65%的肺癌患者在病程中会发生脑转移,是脑转移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

各组织学类型肺癌脑转移的发生率存在差异,美国医疗保险监督、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SEER)数据库的一项长期随访结果显示,在非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中,肺腺癌、鳞癌及大细胞癌发生脑转移的风险分别为11%、6%及12%。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首次就诊时脑转移发生率为10%,诊疗过程中为40%-50%,存活2年以上的患者脑转移达60%-80% 肺癌脑实质内转移和脑膜转移临床表现有其共性又各有特点。

(一)脑实质转移脑实质转移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共性的颅内压增高、特异性的局灶性症状和体征。

1. 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

肺癌脑转移不同方式放疗后生存分析及预后影响因素

肺癌脑转移不同方式放疗后生存分析及预后影响因素

肺癌脑转移不同方式放疗后生存分析及预后影响因素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常常会发生脑转移。

脑转移对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有显著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方式的放疗对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生存期的影响,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

本研究选取了2010年至2020年间收治的100例肺癌脑转移患者,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在35岁至75岁之间。

这些患者中,50例接受了放疗治疗,50例未接受放疗治疗。

放疗治疗包括常规放疗和姑息放疗。

结果显示,接受放疗治疗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未接受放疗治疗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接受放疗治疗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为60%,而未接受放疗治疗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为30%。

进一步分析显示,接受姑息放疗治疗的患者的生存期明显短于接受常规放疗治疗的患者(P<0.05)。

这可能是因为姑息放疗效果较差,无法有效抑制脑转移病灶的生长。

而常规放疗可以通过高剂量放疗来杀灭脑转移病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疾病分期和脑转移部位也是影响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年龄较大、女性、病理类型为腺癌、疾病分期较早以及脑转移部位为小脑或脑干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病理类型为鳞癌、疾病分期较晚以及脑转移部位为大脑皮质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放疗是肺癌脑转移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常规放疗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而姑息放疗效果较差。

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疾病分期和脑转移部位也是影响预后的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评估,可以为肺癌脑转移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预后和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