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景观及城市特色

合集下载

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风景旅游城市景观设计研究

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风景旅游城市景观设计研究
收稿 日期 :2 0 —0 —0 06 7 3
三 、构建 风 景旅 游城 市特 色 的景观 设计 原 则
维普资讯
南 京 艺 术 学院 学 报 J Uz L。 z N 芝0 A T 芝∽ lu E 美术 与 设 计 版 0 RA J Rs TT T 一
FN R s 8 E 一三 IE A T I口 s0
营 造 具 有 地 方 特 色 的城 市 景 观
展 的基础条件 。 2 人文环境的个性 和特 色。 . 包括 当地的 历史传统 , 文 化风俗 、宗教 、民族个性、经济发展水平等 。它包含 了城
有的尊 重与保护 , 对旅游资源进行掠夺性 开发 , 环境污染
加剧。
风景 旅游城 市逐 渐失 去 了 自己的 历史和 个性特 色 , 城 市空 间也 变得越来越统一单调。 在城 市旅游飞速发展的
市的文化精神 , 体现 了城市的内涵。正因为城 市具有人文
环境的特点 , 现代城 市景 观设计的研究范畴也从原先的物
今天 , 如何保持其独特 、持 久的吸 引力亦成为了城市旅游
研 究 的 一 个 热 点 问题 。
质形态 、视觉艺术扩展到行为 心理 、社会、生态等 多学
科理论 。 如何体现城市的人文环 境的个性和特 点 , 创造 是 城 市地 方特色的重点 。
城 市既是世界各 地历 史文化 的象征 ,又是文化过程
的产物 ,带有 明显的地 域文化特征。历史上形 成的城 市 , 作为仅次于语言的人类的第二大 创造 , 成为其灿烂文明的 最好见证和世世代代人民的集体 记忆 。 风景旅游城市更是
如此 。
然而 , 不知从何时起 ,传统 民居 、历史街区甚至连文 物 古迹 , 都似乎成 了经济发展、开发建设的绊脚石。一些 城市 ( 包括风景旅游城 市 ) 在新 区开发和 旧城更新时 , 将 数百年来形成的富有 人情味和鲜 明特色的古老城区 , 进行 “ 脱胎换骨 ” 的打造 , 使之消失殆尽;迅猛且快速推进 的城 市化 ,以 “ 旧貌换新颜”换来 “ 千城一面”的无个性 的城 市空间 。今天的中国旅游城 市正面临着空前的整体危机 : 环境危机 、 色危机 、文化危机 ……概括而言 ,不外乎以 特

城市风貌与特色_从街道美学说起

城市风貌与特色_从街道美学说起

规划师论坛Forum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

”当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必然会有更高级的需求产生。

它是激励人们不断努力、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将人们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爱、尊严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

后来他在1954年出版的《激励与个性》一书中补充了另外两种需求,即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并指出二者应居于尊严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之间。

本期主题:城市风貌规划与特色塑造[编者按]城市风貌特色是城市的灵性,它使城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使其得以延续、发展并发挥其传播文化的基本功能。

然而,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风貌趋同、特色丧失现象日益显现,如何保护城市原有的风貌特色,进一步挖掘具有个性化和典型文化意义的城市风貌特质,加以培育、提升和强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期“规划师论坛”栏目以“城市风貌规划与特色塑造”为主题,刊发“《规划师》・百色论坛”上四位发言专家的主题报告,对城市风貌特色的本质与作用、城市风貌规划的角色、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对解决这一问题有所帮助。

□ 陈秉钊城市风貌与特色 —从街道美学说起[摘 要]城市风貌与特色应从街道美学中体现人的主体地位;风貌与特色,不是简单追求视觉的效果,而应挖掘历史,丰富城市的文化;城市历史是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元素,要尊重历史的原真性,在保存历史信息的同时,又要有所创新,反映城市的时代特性。

归根到底,风貌与特色虽然要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但根本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关键词]街道美学;城市文化;历史原真性;保护机制[文章编号]1006-0022(2009)12-0008-04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Cityscape and Characteristic: Street Aesthetics/Chen Bingzhao[Abstract] Cityscape should be human oriented in street aesthetics. Cityscape pursues both visual effects andcolorful city culture. We should preserve original city history and create new city features. In essence,cityscape is to satisfy people’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Key words] Street aesthetics, Explore city culture, The originality of history, Preservation mechanism当我国基本实现小康并走向富裕时①,人们对城市的环境需求也日益迫切。

规划原理:浅谈武汉的城市色彩

规划原理:浅谈武汉的城市色彩

1.城市⾊彩 是指城市或某个城市⽚断的基调⾊彩,它由建筑及建筑群的⾊彩混合⽽成。

每⼀个城市在其发展历史中由于所处⾃然环境、⼈⽂环境不同⽽具有各⾃独特的⾊彩基调,它是城市⽂化和城市风貌特⾊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伊利尔?沙⾥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 关于城市⾊彩研究⽅⾯的⼯作,西⽅发达国家开展较早,很多城市都进⾏了这⽅⾯的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彩特征。

波⼠顿以暗红⾊承载着历史的红砖为主调;纽约以光怪陆离的霓虹灯⾊为突出;华盛顿的灰⽩的花岗岩⾊与湛蓝的天空⾊构成了⾸都明朗的主⾊谱;芝加哥则给⼈沉稳、⾼雅的灰⾊调印象。

相⽐⽽⾔,尽管我国城市发展的历史也很悠久,由于⾊彩⽅⾯的研究起步较晚,⼤部分城市明显缺乏个性和⾊彩魅⼒。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中理念的更新,城市⾊彩问题也⽇渐受到⼈们的重视,城市规划界也开始对城市的⾊彩进⾏研究。

尤其是2000年之后,⾃从北京开始实施《北京市建筑物外⽴⾯保持整洁管理规定》后,引起了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们也密切注视着⼯作的进展,城市⾊彩规划也逐步⾛上正轨。

⽬前,国内⼀些⼤城市在这⽅⾯已经取得了⼀些成就,初步确定了城市⾊彩的基调。

如北京确定以灰⾊系为主的稳重、⼤⽓、素雅、和谐的城市⾊彩环境,哈尔滨市城市⾊彩确定为⽶黄⾊和⽩⾊为主⾊调,⼤连市定为⽶黄⾊。

2003年初,为了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形成统⼀⽽⼜富有变化的城市⾊彩形象,武汉市开展了“城市⾊彩最美的建筑摄影⽐赛”、“武汉市⾊彩最美的建筑公众投票”、“武汉市⾊彩最美建筑公众调查”等⼀系列关于城市⾊彩的调查研究活动。

同时,⼴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城市⾊彩的经验和教训,在分析城市⾊彩现状的基础上,为下⼀步城市⾊彩导则的制定奠定基础。

2.武汉城市⾊彩现状问题 武汉市地处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长江、汉⽔穿城⽽过,城市呈现依江发展的汉⼝、汉阳、武昌三个组团的格局。

浅谈城市公园建设

浅谈城市公园建设

浅谈城市公园建设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正在快速发展,合理加强都市群城市公园的建设,塑造集生态、休闲、娱乐和展示城市特色文化风貌于一体的公共景观空间是当前十二五规划创建民生工程的一项重大建设任务。

本文从建设城市公园的重要意义入手,阐述了在公园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应明确的几大原则和把握要点,提出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和公众参与的规划理念,为城市公园及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人类对于环境的破坏程关键词:城市公园;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公众参与城市公园对于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进行户外活动而言非常重要。

人们在享受飞速发展的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远离大自然,污染严重,环境喧闹,住房拥挤所带来的一系列困扰。

在现代高楼大厦中紧张工作的人们渴望回到自然的怀抱,大自然的宁静、闲适与生趣对都市人来讲是难能可贵的。

而城市公园的建设正是契合了人类这一重返生态乐园需求,恰到好处的提供了供市民休闲娱乐和释放压力的公共场所。

城市居民在公园中或散步、或游戏、或躺或坐陶冶性情,在公园文化中充分展示了城市生活的闲适美好。

城市公园已成为提升城市文明、城市环境和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公园作为现代城市中最大的开放空间,正确把握其形态空间上的韵律节奏,将建筑与景观、自然风光与人类活动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是城市公园设计中的最需把握的关键要点。

公园规划建设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服务,空间的目的是人的活动,为人提供一个充满生机的界面。

在这个界面里人们可以暂时放下生活包袱、压力痛苦,充分享受自然和生态的美好。

一、城市公园公共绿地的建设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城市公园中最重要建设也是最广泛建设的是必然城市公共绿地部分,面向“绿色是生产力”、“绿地是地球之肾”的观念深入人心的新世纪,如何创造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健康的城市公园,是城市景观规划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我国《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中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五个大类。

城市景观话语分析——以南宋御街为例

城市景观话语分析——以南宋御街为例

摘要:城市不仅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家园,更是人与人之间文化交流、获取信息、展现自我的公共舞台。

城市景观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城市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居民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也折射出一座城市的精神与性格。

本文以杭州著名的南宋御街为例,采用Barnes and Duncan (1992) 的景观话语分析方法将城市景观作为话语分析的对象进行解读。

研究结果表明,历史文化街区的兴建体现了构建民族和地域身份认同感的必要性。

关键词:景观话语;南宋御街;身份认同城市空间作为人们生活和发展的栖息地,是人类文明、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

而城市景观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是塑造和传播城市文化、展现城市个性特点的有效构筑。

相当长时期以来,我国城市受到“千城一面”的强烈垢病,城市街区和公共中心场所经过千篇一律的“现代化”城市改造后丧失了地方和历史特色。

而房地产开发形成的新住区景观西洋化的趋势,将富人们安家在恍若异国的氛围中,直接导致了民族和地域景观文化的失语。

近年来杭州的城市化快速进程中,城市街道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与扩展。

为重现杭州旧城文化、塑造杭州皇都形象,城市规划者们致力于打造充分体现杭州悠久历史、重现旧都风貌的历史文化街区,营造出精致典雅、融贯中西的城市景观。

本文选取杭州典型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御街为研究对象,采用Barnes and Duncan (1992) 的批判话语分析方法,将景观看做是“意识形态的具体转化”,把景观作为另一种文本来进行解读。

一、历史话语——记忆中的十里御街御街始建于南宋,全长约4.3千米,又称十里御街,是当时临安城的中轴线,众多坊巷沿御街分布于东西两侧。

根据其社会功能,御街又可分为三段:首段从和宁门到朝天门,是临安城的政治中心;第二段从朝天门到观桥,是当时的商业中心;最后一段从观桥至武林门结束,形成了商贸与文化娱乐相结合的街段。

此时的御街前承宋廷,后接闹市,是南宋临安城的政治、经济、文化命脉。

城市景观特色规划之探索

城市景观特色规划之探索

组成一座美的城市, 而一群普通的建筑却可能造就一座景观优美的城市. 城市景观既要统一又要变化, 一方 � � � , , 面可以通过建筑的形式 尺度 色彩 质地的变化区分主次建筑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空间序列的组织 营造出 空间大小� 开合的变化 , 构成有起伏� 转承� 高潮的空间环境景观.
13 收稿日期: 2 011 -01 7 4- ) , 作者简介: 薛红新( 19 女, 山西离石人, 工程 师, 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
74
2 2 .1
景观规划设计的几个重点 城市景观设计的重点包括市区中心� 交通中心� 广场 . 市区中心的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中心的景观能否产生良好的视觉印象 ,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 市中心有什么远景可以眺望 , 怎 样使人去观看重要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物与重要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 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有重要 作用, 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 . 中心城市绿化应增强绿化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在城市用地紧张的情况下, 立体绿化是增加绿量的现实途 径, 能够使城市绿化覆盖程度增加 2 0% 以上. 所以应大力提倡屋顶和阳台绿化, 搞好花� 草� 树木品种之间的 立体搭配, 形成一个超于自然的植物垂直分布生态系统; 新建居民住宅和单位办公楼, 预留绿化槽和设置花 , 台, 为立体绿化创造条件; 用绿色植物来砌墙 , 变为城市的" 立体草坪 " 这种墙有绿化 � 美化城市 � 减少光污 "生态墙 " , 染� 制氧 � 除尘� 杀菌和消音的功能与作用 ; 对道路狭窄的地段 , 可建设 建筑物墙或杆柱以藤木爬 " 绕, 形成绿色墙, 以扩大绿色空间 , 形成 墙面攀藤蔓 , 窗前花满台, 楼顶长花草 " 的多层次绿色空间 . 2 .2 交通中心� 广场的景观规划设计 交通中心广场主要有: 市民集合的广场 ; 娱乐建筑的空间 , 如夜市� 宾馆前面的供人流集散的广场; 购物 的空间, 如商业街 � 商业区和市场以及办公建筑所围成的空间 ; 交通集散场所 . 这些场所的公共建筑物对景观起着决定性作用 . 作为街景的公共建筑, 其立面处理的重点应放在完整的 街道立面上, 而不是强调个别建筑物的立面 ; 作为纪念碑式的公共建筑, 在造型� 位置和高度上应是一个视 线 ; 使用轴线可以使多个空间相互发生关系, 这是景观设计的一般方法, 同时也使行道树形成狭长景观, 强调 一个理想的视点, 于是建筑物变成了一个有镜框的焦点. 在一个对景上集中的街道愈多, 获得的狭长景观也 就愈多 . 广场还应有一定的比例和尺度. 当广场的地面过大时 , 建筑物看去像是站在空间的边缘, 墙和地面分离 开来, 空间的封闭感消失, 广场的景观也随之发生质的变化 . 3 城市景观特色塑造注意的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 , 历史文化悠久, 民族众多, 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 , 各个城市可以创造属于自

城市特色与城市意象形态

城市特色与城市意象形态

城市形态纽织的规律.这对于 司 不I的城市 足不同的。 这种“ 正是 不同” 形成r 卜 城1的 特色、造就了 人们对齐个城市的特殊的体 验 因而对城市形态及J变迁的研究是 〔 城 市意象形态提出的基础 城市意象形态以 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元素、 城市形态兀素 及具 结构作为建 构的依州,并且借鉴城市 形态对历史发展过程和发展特征、方向的 分析方法, 使之成为一 个较为 理性的过程。
王 曦:城市特色与城市意象形态
20 0 0年第 6期
第1卷 6
情况. 据此提出切 实可行的总休城市设计 与局部城市设计的设1结构。 { 它将成为 城 市形象卖质部分建设的指导 性结构
2 城市意象形态
美6城市设计家巴奈特(. re ) d (B nt 认 J a t 为 个 一 城市井不是以一张二} 远景蓝 年的 图设计而成的 而是一个 . 连续性的决策过程 } s nfai Po s)日复 旧地 Dr i -l n rc s e io k g c 进行着 城市 设计工作者与 其提供一个看 似 已完成厂 的没计方案, 政策主 不如 或足 张. 去立下一 些能促使 城市成I的f要决策规 v : ' 范 这此规范可以透过一个 执行的架构 之 内. ab 依时l t 7 需求的改变A修正 城市设计
2 市 形 概 2城 意象 态的 念
上 耳其诗人纳乔姆希克梅写道:“ 人 的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水远不会忘记的, 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 城市的面貌” 。城市 是我们牛活的环境, 它的形象逐渐与 生活 的点点滴滴结合在一起, 每个美好的回忆 都印着城市个性的烙印。我们识别城市、 认知 城市、 忆城市 记 周而复始的过程有 定的规律,而 这正是改造城市的依据
翻 臼 -ie io r ae - 比 翻L t s u t e f C y n i r a m c i d s ai o c rc r a d n i i t n aat s a- g p o f e n s s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袍江 越城
城市景观特色(urban landscape)
城市景观特色是城市个性的重要体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文物古迹特色、自然环境特 色、城市格局特色、城市的轮廓景观及标志建筑特色、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特色、民族风情与民间 艺术特色等。
想一想:作为绍兴人,如果有机会让你向全世界介绍绍兴,你将如何描述你家乡绍兴的景观特色?
兰州卫星图
北京卫星图
想一想:比较兰州和北京的城市平面形状的特点。影响其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
主要的城市空间形态
按照城市的用地形态和道路骨架形式,可以把城市形态类型大体上归纳为集中和分散两大类。
集中式——是指城市各项用地连成一片,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这种类型的城市又可分为团 块状、带状、放射状等。
缺分点析: 组各团组状想团城之市一间形想有态一的:定优集距缺离点中,。型增加、城分市建散设型投贷城及市经营形管态理费各用有。 利弊,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有意识的调整。调整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措 形成城市景施观特有色哪差异些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文物古迹特色、自然环境特色、城市格局特色、城市的轮廓景观及标志建筑特色、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特色、民族风情与民间艺术特色等。 城市空间形态各类型之间不是对立的,可以相互转化和共存。 想一想:比较兰州和北京的城市平面形状的特点。
分散式——受某些条件限制,城市用地被分割成相对独立的部分,形成分散式城市形态,以组团 状为代表。
常见的城市形态举例
北京
(集中)团块状
安徽合肥
想一想:团块状俗称“摊大饼”,一般在平原地区易形成这样的形态。请分析这种形态的优缺点。
优点:城市布局紧凑,有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有较高的 集聚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城市景观及城市特色
【摘要】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产物。

城市景观反映了城市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历史积淀的特征。

城市景观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应当起到一定的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作用。

但现代的城市景观却在体现城市特色、传承地域文化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地域文化的传承、城市特色的打造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要以正确的方式延续城市历史文化文脉,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

【关键词】城市景观;城市特色;地域文化
城市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建立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的地域性空间,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城市景观是城市空间与物质实体的外显表现,是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有机结合。

[1]城市景观依据一定的自然景观建立起来,自然景观中的构成要素(地貌、水文、自然植被)影响了城市景观的面貌和轮廓。

如重庆多山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山城重庆的景观轮廓,苏州多水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水乡苏州的城市面貌,西双版纳植被丰富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植物王国”的景观特征。

城市景观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人类适应、改造自然景观的创造物,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对自身发展的科技、文化、历史、社会的一种总结与概括,通过形体、色彩以及其他方式表达出来的创造物。

它的具体组成有建筑物、桥梁、陵墓、园林以及雕塑等等。

[2]
一.现代城市景观中在打造城市特色方面存在的问题
城市景观由于受到城市自然环境的限制以及其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的影响,会呈现出独特的景观特征,是城市个性的体现。

建筑大师沙里宁曾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通过其独特的城市景观来反映。

城市景观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功能,起到记载城市历史、体现城市地域文化的作用。

然而现代的城市景观在体现城市特色、传承城市历史文化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一)盲目跟风追求国际化,造成自身特色的丢失
在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教授在《北京宪章》中提到:“我们的时代是个‘大发展’和‘大破坏’的时代。

我们不但抛弃了祖先们彰显和谐人地关系的遗产——充满诗意的文化景观,也没有吸取西方国家城市发展的教训,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梳理人与土地的关系。

大地的自然系统——一个有生命的‘女神’——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到彻底或不彻底的摧残。

”[3]吴良镛教授的这段话准确地反映了在现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景观的营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人们急功近利的心态,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世界经济、技术高速发展,不同文化相互融合,技术、信息的传播更为广泛和迅速,国外的各种景观设计理念纷至沓来。

在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文化冲击下,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的传承受到巨大冲击。

很多城市盲目地追求国际化,城市建设不顾理性的需要而盲目复制,城市建筑和城市空间的趋同性越来越明显,城市风貌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城市景观的异质性越来越小,造成城市的可识别性降低、城市特色的丢失。

(二)过度强调城市特色,造成传统符号的简单堆砌
与盲目跟风追求国际化的城市景观的做法相反的是,过度强调城市特色,造成传统符号的简单堆砌。

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域内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的综合体现。

[4]传承地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但是过度的追求地域文化的彰显,不分地域环境、不分场合泛滥地彰显地域特色,简单而粗暴的将城市景观披上地域文化符号的外衣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

一些城市在打造城市特色的过程中,不顾周围环境及城市功能的需要,简单地采用仿古的形式,直接照抄照搬传统符号及代表地域文化的符号。

例如大规模地进行街道立面改造,给现代的建筑披上带有地域特色的外衣;斥巨资重建古镇等等。

这些仿造出来的“伪古董”,大多粗制滥造、东拼西凑,在形式上既没有古建筑的精巧细致和传统街道的韵味,又不能满足城市生活实际的功能需要,同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造成极大的浪费。

近年来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如湖南斥资55亿再造凤凰,山西大同斥资500亿重现古城,河南开封斥资千亿再塑汴京!这样的一座座伪古城,只会使其失去地域历史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变成一副徒有形式的空壳,失去城市发展的动力。

如果把城市特色简单的理解为地域文化符号的在建筑、街道形式上的再现,显然是十分肤浅的。

虽然古老的形式和特有的景观符号可用来表达对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重视及传承,但真正的景观文化内涵并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的堆砌,符号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一种要素,并非一成不变的,一成不变的应该是深深植于传统历史背景与地域文脉之中的景观思想和文化意识。

[5]
二.浅谈城市特色的打造
不论是盲目跟风追求国际化还是简单堆砌传统符号的做法,都反映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急功近利的心态。

追求国际化,突出功能性主题却遗忘了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背景;随意嫁接“国际风格”,企图以这种方式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与国际接轨”。

这种做法会造成城市景观可识别性降低,城市也会因此而失去特色和吸引力。

这也是造成“千城一面”的主要原因。

简单堆砌传统符号,突出形式而不顾及实际需要,希望利用这种方式打造城市特色,吸引游客,促进经济发展。

这样却做可能会适得其反,因过大的投资而成为城市发展的桎梏。

城市特色来源于其历史文化的积淀以及恰如其分的传承、发扬。

如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其对地域特色的保护以及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形成了极富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城市景观,体现了城市个性,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我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也在不断的改变。

现代建筑和城市空间因其简洁明快的形式和功能性,满足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大行其道,契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但与此同时,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的保护与传承也应受到重视。

在城市景观的营造过程中,应重视发掘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地域特色,以恰当的方式展现城市特色:不是拘泥于形式上的延续,而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城市景观的方式传承城市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化文脉。

总之,一座城市因其地域历史文化的独特性才会不可替代,一个城市因为城市风貌的地域性才独具魅力。

参考文献:
[1] 魏向东,朱言奇. 城市景观[M].2005-12,P1
[2] 魏向东,朱言奇. 城市景观[M].2005-12,P2
[3] 王向荣,林箐. 欧洲新景观[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 李玲,刘静. 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体现和运用[ 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4):135—137
[5] 张晓明.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城市景观特色[ 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2):98—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