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副伤寒的防治

合集下载

仔猪副伤寒病的诊防体会

仔猪副伤寒病的诊防体会

仔猪副伤寒病的诊防体会仔猪副伤寒是一种常见的猪病,由于新生仔猪体内有发育不良、免疫力低和抵抗力差等因素,加上环境温度过低、湿润、污染严重,以及免疫力较弱的产妇母猪,使得新生仔猪容易患上副伤寒病。

副伤寒病的主要症状是仔猪的体温低于正常体温(39℃),呼吸次数增加,四肢无力,食欲下降,出现发冷昏睡、窒息等症状。

另外,仔猪的肌肉萎缩,皮肤苍白,腹泻,出现血黄疹,三头筋骨也容易脆化,伴有不协调的痉挛性运动。

晚期病情可能会出现重度营养代谢紊乱,肝炎,心肌炎、强直、尿毒症等症状。

确诊副伤寒病及时有效地治疗,可以提高死亡率和减少造成损失。

临床诊断时,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以便确定病因。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血气分析等,可以发现病毒的抗体水平,以便确定病因。

为了减少仔猪副伤寒病的发生,应采取及时的预防措施。

首先,要加强母猪的保健管理,保证母猪有良好的营养供应和充足的休息,以确保它有足够的体力抵抗病原体的入侵。

此外,在新生仔猪出生后,要及时补充维生素和免疫球蛋白,增强它们的免疫力。

此外,还应保持猪圈内的清洁卫生,及时处理污染物,做到洁净无害。

同时,需要改善猪场的环境条件,给仔猪提供良好的通风环境,以降低湿润和环境污染,提高仔猪的免疫力。

从以上可以看出,仔猪副伤寒病的发生是由猪圈内环境不良,母猪免疫力弱,新生仔猪体质不全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因此,要有效地防治仔猪副伤寒病,除了要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还必须做好环境改善,提高猪圈的卫生水平,增强母猪的免疫力,改善新生仔猪的体质和营养状况,有利于预防副伤寒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仔猪副伤寒病的发病率虽然还很高,但我们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都比以往更加成熟和可靠,因此,在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下,这种病症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减少死亡率和损失。

仔猪副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是以高效、安全及时为主,在早期发现,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有效的控制副伤寒的发生,减少死亡率,减少经济损失。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预防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预防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预防【摘要】仔猪副伤寒是一种常见的猪类传染病,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发展。

本文从病因、临床症状、诊断方法、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全面介绍了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预防。

病因包括沙门氏菌引起的肠道感染,主要传播途径为食物和水源。

临床症状常见为腹泻、发热、食欲不振等。

诊断方法包括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分析等。

预防措施应注意环境卫生、饲养管理、疫苗接种等,及时隔离患病猪只。

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有效帮助养猪户了解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预防,降低疫情发生的风险,确保猪群的健康生长。

【关键词】仔猪副伤寒、诊断、预防、病因、临床症状、诊断方法、预防措施、治疗方法。

1. 引言1.1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预防仔猪副伤寒,又称为仔猪副伤寒病,是由沙门氏菌伤寒群内的一种菌株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该病主要发生在仔猪出生后的前几周内,病死率较高,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对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测和临床症状分析。

病原学检测可以通过病原菌培养或PCR技术等方式进行,确定感染情况。

而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厌食、腹泻、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可以提示仔猪可能感染了副伤寒。

预防仔猪副伤寒的关键在于加强卫生管理和疫苗接种。

保持饲料和饮水的卫生,定期清洁消毒养殖环境,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定期接种副伤寒疫苗也是预防仔猪副伤寒的重要措施。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预防工作是养殖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有效地进行疾病监测和防控,才能保障仔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进而提高养殖效益。

2. 正文2.1 病因仔猪副伤寒的病因是由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副伤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存在于猪群中,可以通过食物、饮水、空气等途径传播。

猪只受感染后,副伤寒杆菌会在其消化道内大量繁殖,然后通过排泄物进入环境中,造成群体感染。

副伤寒杆菌可以在猪只的皮肤粘膜或破损皮肤上存活一段时间,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比如环境潮湿、密集饲养、卫生条件差等,会造成疫情的迅速蔓延。

春季仔猪需要防副伤寒

春季仔猪需要防副伤寒

春季仔猪需要防副伤寒
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主要是由猪霍乱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2月龄~4月龄养猪场发病后,应将病猪隔离治疗,猪舍彻底消毒。

未发病的猪可用药物预防,在每吨饲料中加入金霉素100克,可起一定的预防作用。

治疗方法①首选治疗药物为氯霉素,其口服量为每天50毫克~100毫克/千克体重,分2次~3次内服;肌注量为每天10毫克~30毫克/千克体重,分2次~3次注射,连用4天~5天,如果病情较重的,可多用2天~3天。

另外,土霉素、新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也可使用。

②呋喃唑酮(痢特灵)口服量为每天20毫克~40毫克/千克体重,分2次口服,连用3天~5天后,剂量减半,继续服用3天~5天。

③复方新诺明,每天70毫克/千克体重,首次加倍,分2次口服,连用3天~7天。

④将大蒜5克~25克捣成蒜泥内服,每天3次,连服4天~6天。

败酱草防治仔猪副伤寒疗效好

败酱草防治仔猪副伤寒疗效好

败酱草防治仔猪副伤寒疗效好
败酱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有效防治仔猪副伤寒:
败酱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有效防治仔猪副伤寒:
败酱草为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白花败酱的干燥全草。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四川、河北、河南、东北三省等地。

夏、秋季采收。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使用方法】败酱草40克,薏苡仁30克,金银花20克,丹参、苦参、土茯苓各18克,地丁15克,丹皮10克,广木香6克,水煎服,每日早晚各一次,连用3天。

特别注意:养殖场内若有发病猪出现,要做到治疗,隔离病猪。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治疗,都必须坚持改善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相结合,才能收到满意效果。

还要特别注意圈舍的定期清扫、消毒,特别是饲槽要经常刷洗干净。

粪便堆积发酵后利用。

根据发病当时疫情的具本情况,必要时,对假定健康猪可在饲料中加入痢特灵或抗生素饲料进行预防。

此外,死猪应深埋,切不可食用,防止人发生中毒事故。

仔猪副伤寒主要特点及防治技术.doc

仔猪副伤寒主要特点及防治技术.doc

仔猪副伤寒主要特点及防治技术概述: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又称猪沙门氏菌病。

急性者为坏死性肠炎,有时发生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

本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由于病猪体重增长缓慢,因此给养猪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给公共卫生也带来较大的危害。

本病主要特点如下:1、猪沙门氏菌病的病原体,各国、各地分离的血清型很不一致,其中主要的有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

此外,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俾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等到也常引起本病的发生。

2、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从粪便、尿液、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及羊水等排出大量的病菌。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

还可以通过交配或人工授精等途径发生感染。

由于沙门氏菌的菌型很多,并且几乎温血动物均能受到感染,因此病菌分布面很广,能从各种途径传入猪群。

3、本病主要侵害1—4月龄的仔猪,尤其多见于刚断奶的仔猪,一般呈散发,流行缓慢。

如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或初乳中无母源抗体时,各种年龄的猪均可发病。

饲养管理不当、气候突变或经长途运输等,尤其是在患猪瘟时,往往会并发和继发本病。

4、在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方面,急性型多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常突然死亡。

病猪呈败血症症状,体温升高,精神不振,厌食,呼吸困难,后期下痢,耳根、胸前及腹下皮肤有紫斑。

病程多数为1—4天,发病率低,但病死率很高。

慢性型为本病的常见病型,感染后症状较轻,体温稍许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生长停滞,常堆叠在一起,病初便秘后期下痢,拉灰白或黄绿色稀粪,带有血液或粘液,呈腥臭味。

有些病猪发生咳嗽。

病程2—3周或更长,腹泻时发时停,病死率25%—50%,病猪即使恢复也会成为生长发育不良的僵猪,仍可带菌排菌几个月。

剖检病变方面,急性病例,主要呈败血症变化,耳、后躯及腹下皮肤有紫斑,脾肿大呈暗紫色。

浆膜和粘膜有小点出血。

肝有灰白色小点坏死灶。

慢性病型的主要特征性病变为盲肠、结肠和回肠的坏死性肠炎。

脾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肺常见有卡他性肺炎或灰黄色干酪样结节。

仔猪副伤寒的危害,仔猪副伤寒防治措施!

仔猪副伤寒的危害,仔猪副伤寒防治措施!

仔猪副伤寒的危害,仔猪副伤寒防治措施!仔猪副伤寒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但在多雨、潮湿、季节交替和寒冷季节容易发病。

各个年龄段的仔猪都会感染,不过该病主要侵害对象为1-4月龄的小猪,特别是刚断奶的仔猪发病率高。

今天专业人士为大家介绍仔猪副伤寒的危害,仔猪副伤寒防治措施!仔猪副伤寒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但在多雨、潮湿、季节交替和寒冷季节容易发病。

各个年龄段的仔猪都会感染,不过该病主要侵害对象为1-4月龄的小猪,特别是刚断奶的仔猪发病率高。

今天专业人士为大家介绍仔猪副伤寒的危害,仔猪副伤寒防治措施!仔猪副伤寒的危害:在养殖仔猪过程中,仔猪副伤寒是一种危害仔猪严重影响养猪业发展传染病,其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一旦发生会对养猪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有时候,病猪并不是只患仔猪副伤寒,它还有可能会同时发生其他疾病,这就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当然,还离不开它本身是传染病的问题,若没及时制止病情,还会造成传染,不仅使病猪病情不断恶化,还会传染给其它健康猪只。

仔猪副伤寒防治措施!仔猪副伤寒预防措施:1、仔猪圈舍注意保暖,保持清洁干燥。

食槽要干净,及时清粪。

2、加强饲养管理,初生仔猪早吃初乳,提早引料补料,仔猪断奶分群时,不要换舍。

3、仔猪断奶前后,可口服弱毒冻干苗预防。

4、仔猪发病后,及时隔离治疗,猪舍彻底消毒;对尚未发病的仔猪可在每吨饲料中加入金霉素100克,加以预防。

5、定期保健。

按仔猪每吨饲料或每吨饮水中添加银翘散1公斤和金霉素100克,仔猪断奶当天开始使用,连续使用7天,此外在仔猪断奶前7天,可同时在母猪和仔猪的饮水中按每200升饮水添加利呼宁100克,连续使用3天~5天。

仔猪副伤寒治疗方法:一旦发现有病情发生,要及时治疗。

1)抗生素疗法:病猪可使用强力霉素、新霉素和土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病猪按每千克体重每次口服2—5mg强力霉素,每天1次;按每千克体重每天口服5~15mg新霉素,注意分呈2~3次服用;按每千克体重每天口服50~1OOmg土霉素,也分成2~3次服用,也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40mg,一次性完全注射。

猪传染病之仔猪副伤寒防治

猪传染病之仔猪副伤寒防治

猪传染病之仔猪副伤寒防治【病因】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仔猪的一种传染病。

多发于20日龄至4月龄的小猪,6个月以上的猪很少发生。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用中药治疗慢性病猪,有一定效果。

【症状】急性型:突然发病,无显著症状就很快死亡。

病程稍长些,表现精神不振,体温升高至41-42℃,食欲废绝,下痢,排淡黄色恶臭粪便,胸前、腹下皮肤呈蓝紫色或有出血斑,病程2-4天,死亡率高。

慢性型:体温升高至40.5-41℃,食欲不振,寒战,喜钻草堆,下痢,粪便呈灰白或黄绿色水样,有恶臭并混有大量坏死组织,日见消瘦,贫血,生长停滞,眼结膜常有脓性分泌物,皮肤出现紫斑,最后食欲废绝,衰竭死亡。

部分病猪经数周后,病情可减轻,成为僵猪。

【诊断】临床症状只做为参考,因此病与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相似,必要时作实验室检查方可确诊。

【治疗】方1 猪大肠一节,加黄连12克。

煮熟喂服,1次不愈,连服2次。

此方疗效显著,可治猪肠风下血症。

方2 大蒜头120克(去皮捣烂),加入白酒500克,混匀后封闭放置一星期后备用,仔猪每次口服3-10克,每日2-3次。

至食欲开始恢复后,加入饲料中继续服数日。

方3 高良姜、贯众、苦楝子、石榴皮、大蒜、雄黄、大黄各15克,煎汤灌服。

方4 大蒜500克、甘草120克,切碎后加50度白酒500毫升,浸泡2日,取汁加锅底灰混匀,每日每头喂20克,连服2日。

方5 断肠草、了哥王各125克,蒜头93克,花粉6克,桂枝31克。

加水2000毫升,煎成500毫升,分3次服。

方6 鲜枫叶、马齿苋各60克,鲜松针30克,取一半药水煎,一半加水捣汁,两液混合。

1天喂服2-3次,连用3-4天。

方7 黄芩、荆芥、桂枝各20克,杏仁、麻黄各15克,桔梗、防风各25克,川芎、大枣各12克,生姜、甘草各10克。

水煎服,或研成细末,开水冲调,每日1剂,连服3-5日,病重者连服6-10日。

方8 黄连素10毫升,交巢穴注射。

同时用黄连、双花、龙胆草、白头翁各10克,煎水灌服。

仔猪副伤寒的防治

仔猪副伤寒的防治
2临床 症状
5理 , 改善卫生条件 , 增 强 仔 猪 抵 抗 力 ,饲 管 用具 和 食槽 经 常 清洗 ,圈舍 保 持 清 洁、 干燥 , 及 时 清 除粪便 。仔猪 提前 补料 , 防止 乱 吃 脏物 , 断 乳 仔 猪 根据 体 质 强 弱 大 小 , 分槽饲喂 , 给
仔 猪 副伤 寒 的防治
刘 艳 萍
( 河 北省 安新 县水 产 畜牧局 动 物卫 生监 督 所 , 河 北保 定 0 7 1 6 0 0 )
1发病 情 况
副伤 寒病 。 用 石家 庄 正 大鸿 福 生产 的痢克 停 ( 主要 成分 :
某 养 殖 户共 养 猪 1 2 5头 , 因条 件有 限 , 粪便 清 理 不 及 时 。发现 2月 龄 的 2头 猪精 神 不 振 , 发热 ,
5 . 2 . 3 根据 发 病 时 的具 体 情 况 , 必要 时 , 对 假
坏死灶 ; 肠 系 膜 淋 巴管 增 粗 , 为灰 白 色索 状 ; 肺 部
有 慢 性 卡他 性 炎症 , 含 有 黄 色 于酪 样 结 节 。 有 的肝
定健 康 的可 在饲 料 中加入 抗生 素进 行预 防 。
痢菌 净 、 地芬 诺 酯 ) 1 0 0克拌料 5 0千克 , 连 用 5天 。
对症 状 严 重 的注 射 氟苯 尼 考 , 每 天一 次 , 连 用
3天 。
食欲减退 , 粪便 呈 粥 状 等症 状 , 第二 天 1 0多 头 猪
有 不 同程 度 的相 继 发病 , 畜 主使 用 青霉 素 、 解 热 药 物 等对 症 治疗 均 无 效果 , 第 三 天 2月 龄 的 2 8头 猪 全部 发 病 , 便 来 兽 医站就 诊 。
种及 时 作用 明显 , 可 把发 病 率控 制在 3 %以 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仔猪副伤寒的防治
1、病原体与传染源
仔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

其病原体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为两端钝圆中等大小的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不产生芽孢,除鸡白痢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都有周身鞭毛。

病原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但对消毒药的抵抗力不强,3%的来苏儿、福尔马林能将其杀死。

本病主要侵害2~4月龄仔猪。

其传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于病猪及带毒猪排出的病原体污染了饲料、饮水及土壤等,健康猪吃了这些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发病。

另一种是病原体平时存在了健康猪体内,但不表现症状,当饲养管理不当,寒冷潮湿,气候突变,断乳过早,有其它传染病或寄生虫病侵袭,使猪的体质减弱,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乘机繁殖,毒力增强而致病。

2、流行特点
各种家畜、家禽、其他动物和人,对沙门氏菌属的一些细菌有易感性。

不分年龄均可感染,多发生在断奶后的的幼龄猪。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气候寒冷多变及多雨潮湿季节发生最多。

3、症状
按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以慢性型为常见。

(1)急性(败血型)发病初期多为急性,体温升至41摄氏度以上,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萎靡,喜藏于垫草内,寒战。

鼻、眼有粘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出淡黄色恶臭的稀粪。

在鼻端、耳、颈、腹及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紫色斑,呼吸急促,很快死亡。

(2)慢性为最常见的病型,最主要的特征症状是下痢,粪便呈粥状或水样,呈黄褐、灰绿或污黑色,恶臭,有时混有血液。

严重时,肛门失禁;使尾部及整个后躯沾污,常发生肺炎,有咳嗽和呼吸加快症状。

体温稍高或正常,食欲减少,后期废绝;有的病猪皮肤上出现湿疹样变化;由于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最后极度衰竭而死。

病程多在半个月以上甚至长达2个月。

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

4、诊断
慢性副伤寒的发病特点、症状及病理变化都比较典型,不难做出诊断,急性副伤寒与猪瘟很相似,且常为猪瘟的并发病,应注意区别诊断。

5、防治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防止传染源传人,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对水、饲料等应严格按照兽医卫生规定管理。

病猪和病死猪均不可宰食,以免污染环境并引起食物中毒。

被病菌污染的场地要全面彻底地消毒。

5.1免疫接种
目前使用的主要有多价副伤寒灭活菌苗和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后者以氢氧化铝作佐剂,其免疫效果优于前者。

现在多用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口服或肌肉注射。

出生后1个月以上的哺乳健康仔猪均可使用。

本菌苗注射免疫时,有些猪只可能出现较大的反应。

口服免疫时,应空腹喂苗,使每头猪均能吃到足够的菌苗,菌苗的稀释和拌法要按规定执行,以免失效。

如用本群或当地分离的菌株制成的自家灭活菌苗,其免疫效果更好。

5.2药物治疗
大批发病时,最好将分离的菌株作药敏试验,以选择最有效的药物。

1,抗菌素疗法的首选药为氯霉素,其次为土霉素和新霉素。

氯霉素、土霉素每天每千克体重60-100毫克,或新霉素每天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分2-3次口服,连续用药4-6天,其后剂量减半,继续用药7天;2,磺胺类药物疗法,采用磺胺甲基异恶唑(SMZ)或磺胺嘧啶(SD),每千克体重20--40毫克,加甲氧苄胺嘧啶(TMP)每千克体重4-8毫克,混合后分成2份,每天2次,连用7天。

或用复方新诺明(SMZ-TMP)每千克体重70毫克,首次加倍,连用4-7天;3,呋喃类疗法是用呋喃唑酮每天每千克体重20-40毫克,每天分2次喂服,连用7天。

6、预防
本病是由于仔猪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造成发生和传播的,因此,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