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伤寒论背后的理论体系解析PPT课件

医学中往往通用。但是,证状的学术性更多一些。因为 所有疾病的外在表现都可以叫做症状。但是证状是与某 种特定的疾病的特征相联系的症状,用于辨识是否属于 某种病。也就是说,证状是有选择性的症状。
• 疾病都有症状,每一种疾病都有对应的证状。简单的疾 病对应简单的证状,最简单的疾病只有一种证,就叫做 单证,《伤寒论》中的六经病还不是单证病,但也不是 复杂病,是一种复合证病的最基本类型。复杂的病是由 多种证、或者多种基本类型病或者基本类型病与证的复 合。
• 让高深而神秘的《伤寒论》走向大众 • 让西医了解中医没有障碍 • 让学者了解中国古代人体科学的巨大成就
《伤寒论》背后的理论体系解析
2014-5-16
摘要
《伤寒论》继承和发展了《神农本草经》药证相对 的经验,通过规范疾病部位(三部)、证状和病性(虚实寒 热),使得证治体系与病因脱钩,而得到大幅度简化。 证状反映病性,病性连接治法、治法连接主药。归纳 出12种简单证,组成六种基本病(六经病),成为构建复 杂病的基本单元。复杂病分成三种类型:基本证的组 合;基本病的组合;基本病与基本证的组合。这种组 合基本可以囊括各种实际的疾病种类。同时,由于诊 治体系与病因无关,因此,体系本身就表明它是广义 伤寒论,无需论争。《伤寒论》因此可以扩大到一切 疾病的证治范围。
0.引 子
• 《伤寒论》的本意是:(不管是什么病因引起的疾病, 只要)具有上述 特征证状,(就)可以采用解表的方法, 具体就用葛根甘草汤(就可以进行有效的)治疗。
• 即伤寒论既是狭义的,又是广义的。
• 这一方法就是《伤寒论》的方法。简单得让人不太相 信、不太放心。但是,经过历代的验证,它十分有效 ,因此,后人纷纷竭尽才智,对《伤寒论》进行多角 度猜测、解读。然而,很多还是背离了《伤寒论》的
• 疾病都有症状,每一种疾病都有对应的证状。简单的疾 病对应简单的证状,最简单的疾病只有一种证,就叫做 单证,《伤寒论》中的六经病还不是单证病,但也不是 复杂病,是一种复合证病的最基本类型。复杂的病是由 多种证、或者多种基本类型病或者基本类型病与证的复 合。
• 让高深而神秘的《伤寒论》走向大众 • 让西医了解中医没有障碍 • 让学者了解中国古代人体科学的巨大成就
《伤寒论》背后的理论体系解析
2014-5-16
摘要
《伤寒论》继承和发展了《神农本草经》药证相对 的经验,通过规范疾病部位(三部)、证状和病性(虚实寒 热),使得证治体系与病因脱钩,而得到大幅度简化。 证状反映病性,病性连接治法、治法连接主药。归纳 出12种简单证,组成六种基本病(六经病),成为构建复 杂病的基本单元。复杂病分成三种类型:基本证的组 合;基本病的组合;基本病与基本证的组合。这种组 合基本可以囊括各种实际的疾病种类。同时,由于诊 治体系与病因无关,因此,体系本身就表明它是广义 伤寒论,无需论争。《伤寒论》因此可以扩大到一切 疾病的证治范围。
0.引 子
• 《伤寒论》的本意是:(不管是什么病因引起的疾病, 只要)具有上述 特征证状,(就)可以采用解表的方法, 具体就用葛根甘草汤(就可以进行有效的)治疗。
• 即伤寒论既是狭义的,又是广义的。
• 这一方法就是《伤寒论》的方法。简单得让人不太相 信、不太放心。但是,经过历代的验证,它十分有效 ,因此,后人纷纷竭尽才智,对《伤寒论》进行多角 度猜测、解读。然而,很多还是背离了《伤寒论》的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与中医现代临床 ppt课件

病机,日久则可致虚损,导致络脉瘀结,变生百 证。 少阳气郁体质之人,也可见于太阴脾虚体质之人。
糖尿病多发于阳明胃热、少阴肾虚、厥阴肝旺和 阳明病及其常见方证 少阳病及其常见方证
太阴病及其常见方证
少阴病及其常见方证 厥阴病及其常见方证
研究结果
《伤寒论》三阴三阳是古人以阴阳学说为指导,
少阴体质之人
厥阴体质之人
研究内容——三阴三阳病变概述
病理情况下,感受外邪,或遭遇其他致病
因素,三阴三阳六系统生理功能失调,就 会表现为三阴三阳六系统病变。
太阳系统病变 阳明系统病变 少阳系统病变
太阴系统病变
少阴系统病变
厥阴系统病变
研究内容——三阴三阳辨证方法
三阴三阳辨证实质上,就是在辨三阴三阳六系统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
与中医现代临床
研究背景 《伤寒论》三阴三阳实质问题,争议很大。计有
经络说、脏腑说、六经形层说、六区地面说、阶 段说、八纲说、气化说、证候群说、系统说、综 合说等。今多倾向综合说,认为三阴三阳辨证主 要用于风寒外感病,有违仲景原意。本文则重点 针对三阴三阳实质、三阴三阳辨证及其临床意义 开展探索性研究。
强调“读白文”,充分尊重原著
置《伤寒论》于其时代,参考同时期医学
著作
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古为今用” 适当参考注释书,不泥历代注家之说
大胆提出假说,根据原著,结合临床,小
心求证,继承创新
中医学认识疾病的特点
“脏藏于内,象见于外”
——“由外揣内”、“审证求因” 与 “黑箱”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古人长期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和医Βιβλιοθήκη 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说的影响
《伤寒论通解》第五十八课阳明病篇里实证候小承气汤.优秀精选PPT

•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 枳实三枚,大者,炙
•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分温二服。
• 描述“小承气汤”试探“燥屎”,
• 临床关键:“转失气”!
• 修正条文:
•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 (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 法,少与小承气汤。
• 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 乃可攻之,(与大承气汤)。其后发 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 汤和之。
• 因与(小)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 服一升。
• 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 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 承气汤也。”
• 描述:试探“燥屎”
• “不转气”病理:“脉反微涩者,里虚也, 为难治”!
• 此处“谵语、脉滑而疾”: • “谵语”——邪热夹浊毒
• “脉滑而疾”:
• 阳明病——“脉滑”
•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 时腹自痛。若下之,益甚。”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 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 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 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 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 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宋
214)
• 修正条文:
•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 小承气汤主之。
“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 肠鸣音(腹中咕噜咕噜的响)、窜气、腹 “潮热、大便微硬”!
后人用枳之小嫩者为枳实,大者为枳壳。
中痛(脐周为主,因为“燥屎”在运动, 如何判断?——“脉微而涩者”
潮湿——“濈(ji)濈然” “阳明病”——纯里热!
与肠道摩擦,所以有痛感), 多属太阴病,或者厥阴病!
•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分温二服。
• 描述“小承气汤”试探“燥屎”,
• 临床关键:“转失气”!
• 修正条文:
•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 (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 法,少与小承气汤。
• 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 乃可攻之,(与大承气汤)。其后发 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 汤和之。
• 因与(小)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 服一升。
• 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 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 承气汤也。”
• 描述:试探“燥屎”
• “不转气”病理:“脉反微涩者,里虚也, 为难治”!
• 此处“谵语、脉滑而疾”: • “谵语”——邪热夹浊毒
• “脉滑而疾”:
• 阳明病——“脉滑”
•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 时腹自痛。若下之,益甚。”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 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 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 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 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 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宋
214)
• 修正条文:
•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 小承气汤主之。
“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 肠鸣音(腹中咕噜咕噜的响)、窜气、腹 “潮热、大便微硬”!
后人用枳之小嫩者为枳实,大者为枳壳。
中痛(脐周为主,因为“燥屎”在运动, 如何判断?——“脉微而涩者”
潮湿——“濈(ji)濈然” “阳明病”——纯里热!
与肠道摩擦,所以有痛感), 多属太阴病,或者厥阴病!
中医伊尹汤液经》与《伤寒论》课件

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 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 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 变,而针道生焉。 • 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于 后。 • 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 农本草》以为汤液。 • 中古名医有俞跗、医缓、扁 鹊,秦有医和,汉有仓公。 其论皆经理识本,非徒诊病 而已。 • 汉有华佗、张仲景。
2、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 卷,用之多验。
少阴温法
• 立法森严,泾渭分明;抉剔入微,古朴简洁,实后学之津 梁
谢谢!
1948年 杨绍伊、刘民叔两先生 杨绍伊考次,刘民叔补修 辑复了《伊尹汤液经》
杨绍伊、刘民叔两先生
• 杨绍伊先生1888—1948,四川成都人,与刘民叔先生同学于经学大师 廖季平先生,学经学,兼受古医学。杨师中年丧妻,后又丧子。先生 以苍生大义为念,行医沪上,发愿考次《汤液经》,历时七载,宏愿 得成。医林幸事,苍生鸿福。
《伊尹汤液经》与《伤寒论》
内容
• 一、医家源流 • 二、《汤液经法》流转 • 三、《汤液经》学术特征
一、医家源流
•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 • 医经家 • 经方家 • 房中术 • 神仙术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
•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 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 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 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晻昧, 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
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 选论甚精,皆事施用。
唯一的 旷世的 记载!
皇甫谧
• 《晋书·皇甫谧传》:“皇甫谧,字士安,幼 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 “以著述为务”
• 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卒于西 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
• 《针灸甲乙经》、《历代帝王世纪》、《高士 传》、《逸士传》 、《列女传》、《元晏先 生集》
2、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 卷,用之多验。
少阴温法
• 立法森严,泾渭分明;抉剔入微,古朴简洁,实后学之津 梁
谢谢!
1948年 杨绍伊、刘民叔两先生 杨绍伊考次,刘民叔补修 辑复了《伊尹汤液经》
杨绍伊、刘民叔两先生
• 杨绍伊先生1888—1948,四川成都人,与刘民叔先生同学于经学大师 廖季平先生,学经学,兼受古医学。杨师中年丧妻,后又丧子。先生 以苍生大义为念,行医沪上,发愿考次《汤液经》,历时七载,宏愿 得成。医林幸事,苍生鸿福。
《伊尹汤液经》与《伤寒论》
内容
• 一、医家源流 • 二、《汤液经法》流转 • 三、《汤液经》学术特征
一、医家源流
•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 • 医经家 • 经方家 • 房中术 • 神仙术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
•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 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 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 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晻昧, 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
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 选论甚精,皆事施用。
唯一的 旷世的 记载!
皇甫谧
• 《晋书·皇甫谧传》:“皇甫谧,字士安,幼 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 “以著述为务”
• 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卒于西 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
• 《针灸甲乙经》、《历代帝王世纪》、《高士 传》、《逸士传》 、《列女传》、《元晏先 生集》
医古文课件 8伤寒论序

今译:轻弃身体那根本,使自己的 外表华丽,却使自己的身体衰弱。
16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语出《左传·僖公十四年》: 秦:“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 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 晋:“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比喻事物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其本身就 不复存在。本文用来说明身体垮了,追求名 利又有何用?安附即“附安”,附在哪里。疑 问代词“安”作宾语而前置。
“吐气成云,既能变水, 又能变火”
8
白虎汤
四大主症: 大热、大渴、 大汗、脉洪大
药物组成: 知母、石膏、 甘草、粳米
功效: 清热除烦 生津止渴
9
【课文内容简介】
❖ 序文首先指出医药的重大作用,严肃批评士大 夫轻视医药,务求名利而舍本逐末的错误倾向;
❖ 接着说明撰写《伤寒论》的原因、经过和愿望; ❖ 最后告诫医生要重视医德修养,技术应精益求
《广雅·释训》:“孜孜汲 宾语前置,“是”为宾
汲,剧也。”《汉书·杨雄传》: 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 贱。”颜师古注:“汲汲,欲速
序:惟务名利。
之义。”
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
今译:急不可待地只追求名利。
15
华:使动用法, 使……华丽。
悴:使动用法。 使……衰弱。
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
《伤寒论》序
作者:张 机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 1 了解【伤寒论】的作者、内容、版本流传 情况
❖ 2 熟悉伤寒论的编撰方法 ❖ 3 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典故
2
【概说】
❖ 1 作者的生活年代及历史文化背景
❖ 张机,字仲景(约148-219年)河南南阳人。 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相传曾任长沙太守。
16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语出《左传·僖公十四年》: 秦:“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 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 晋:“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比喻事物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其本身就 不复存在。本文用来说明身体垮了,追求名 利又有何用?安附即“附安”,附在哪里。疑 问代词“安”作宾语而前置。
“吐气成云,既能变水, 又能变火”
8
白虎汤
四大主症: 大热、大渴、 大汗、脉洪大
药物组成: 知母、石膏、 甘草、粳米
功效: 清热除烦 生津止渴
9
【课文内容简介】
❖ 序文首先指出医药的重大作用,严肃批评士大 夫轻视医药,务求名利而舍本逐末的错误倾向;
❖ 接着说明撰写《伤寒论》的原因、经过和愿望; ❖ 最后告诫医生要重视医德修养,技术应精益求
《广雅·释训》:“孜孜汲 宾语前置,“是”为宾
汲,剧也。”《汉书·杨雄传》: 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 贱。”颜师古注:“汲汲,欲速
序:惟务名利。
之义。”
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
今译:急不可待地只追求名利。
15
华:使动用法, 使……华丽。
悴:使动用法。 使……衰弱。
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
《伤寒论》序
作者:张 机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 1 了解【伤寒论】的作者、内容、版本流传 情况
❖ 2 熟悉伤寒论的编撰方法 ❖ 3 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典故
2
【概说】
❖ 1 作者的生活年代及历史文化背景
❖ 张机,字仲景(约148-219年)河南南阳人。 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相传曾任长沙太守。
《伤寒论》五泻心汤---PPT精品课件

补益脾再煎,取其寒热补泻药性相合,以
除寒热错杂之痞
生姜泻心汤
原文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 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
心下痞硬——气机痞塞,兼食滞水停
干噫食臭——水食不化,中虚气逆
胁下有水气 腹中雷鸣
水饮内停,水气相击
《伤寒论》五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原文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 §心下痞,按之濡——无形邪热壅滞于心下 §其脉关上浮——中焦有热(关主中焦,浮主热)
主治
热痞证
表现
心下痞满,按之柔软,口渴心烦,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或关 脉浮
呕逆 下利
气机升降失常
胃气上逆 传导失司
肠鸣——寒滞于下
表现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微黄
病机
寒热错杂于中,气机失降失职
治法
和中降逆消痞
方药
半夏半升(12g)——降逆止呕开结
干姜三两(9g)——温中散寒
黄连一两(3g) 黄芩三两(9g)
泻热消痞
辛开苦降
人参三两(9g)
甘草三两 (9g)
主治
热痞兼表阳虚证
病机
热痞兼表阳虚 阳虚于外 热结于内
治法
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方药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泻热消痞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扶阳固表
服用方法
三黄以麻沸汤渍之,须臾,绞去滓(取其味薄以泻热),附子单煎 (取其味厚以扶阳),纳附子汁,分2次温服,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太阳病-PPT

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 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 邪风者,宜桂枝汤。(95)
阳浮:卫强,风寒束表,卫气浮于外,与邪气抗争而发热。 故“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荣弱,因卫气浮于外,不能固守,营阴外泄而汗 出。在加上风邪开泄,腠理不固。故“阴弱者,汗自 出”。
• 主症:发热,恶风,无汗;喘;头痛,身疼,腰痛,骨节 疼痛(麻黄八证),脉浮紧。
• 病机:风寒外束,卫强营郁,肺气失宣 •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方药:麻黄汤
君:麻黄 臣:桂枝 佐:杏仁 使:炙甘草 • 调护法:温覆取微汗,不需啜热粥,以防发汗太过。
麻黄汤的灵活运用
•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
煎煮时要注意:先煮大黄,去药渣后纳入芒硝,最后 入甘遂末。
现代用于治疗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 特发性腹膜炎、局限性腹膜炎、消化道穿孔所引起的 腹膜炎、胸膜炎、腹水、水肿等。
• 3)太阳病,经治疗(发汗或误下)后,仍有表证,宜用桂 枝汤解表。(有喘的兼症,加厚朴、杏子)
桂枝汤的灵活应用
•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 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 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 4)营卫不和的自汗,用桂枝汤。
桂枝汤的灵活应用
太阳病的基本表现是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
风寒外袭
卫气受遏 经气不利
恶寒 头项强痛
正Hale Waihona Puke 奋起抗邪 邪正抗争于体表发热 脉浮
伤寒论课件

三阴病:以脏病为主,正衰邪盛
太阴病 - 为后期(正虚),病位在里(脾), 病机是脾阳不足,寒湿内阻。治以温中散寒, 健脾燥湿。 少阴病-为危重期(衰竭),病位在里(心 肾),病机是心肾虚衰。治以或回阳救逆,或 育阴清热 厥阴病 - 末期(终末),病位在里(肝),病 机是寒热错杂,虚实相因。治以寒温并用,攻 补兼施
释疑:
1.为何未提发热? • 省文。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应,与脉浮机 理一致。 • 或未发热。 • 恶寒与发热相比,恶寒更为重要,后人云 “有一分恶寒,必有一分表证” • 恶寒起病即见,发热出现较迟。
2. 二证一脉,最能揭示太阳病本质:风寒袭 表,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调,最 具诊断意义,故列为太阳病提纲证。
主要研究内容
证候及汤方证病变机理和本质 方药功效及作用机理 诊法的规范化和定量化 治则治法的意义和作用 原文考证、注释及文理阐发 辨证思想和方法
第三节 伤寒学的确立 今后研究方向
学科必备条件:
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对象) 学术发展史、不同学术流派(历史) 稳定研究队伍、研究成果(队伍) 重要学术地位(地位)
五、太阳病转归
• 病愈-治疗得当,正复邪退 • 传经-正退邪盛,病情发展 伤阳寒化传三阴 伤阴热化传阳明、少阳 • 变证-治不如法,失治误治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1/P21)
病因:风寒袭表 太阳病 脉:浮-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盈于表 (定位) 证 头项强痛-经气郁遏不舒(定位) 恶寒-风寒外束,表气被遏(定性)
太阳之气与下列脏腑相关:
• 肾-肾阳温煦(肾与膀胱相表里) • 胃-胃中津气滋养 • 肺-肺气宣发与敷布。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目此,上 头行项,夹脊,行人身之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阳明病涉及到手足阳明经府。那就是说手阳明大 肠,足阳明胃,还有大肠经,胃经。 • 由于足经循行长,影响范围广,被外来的风寒邪 气所伤后,它的症状明显、表现突出,所以从 《伤寒论》的症状来看,主要是足经的症状。 • 病性属于阳证,它的病势,属于阳证的极期。阳 明的阳气 虽然不是最盛的,但是邪入阳明就化热 了,所以阳邪就成了热邪,盛阳赶热邪,正邪斗 争激烈,所以表现了大热大实的证候,从病理的 角度来说,阳明病是阳证的极期阶段。
• 厥阴病,涉及肝和心包。 • 如果疾病是由少阴传来的,少阴心肾真阳虚衰,又导致了 厥阴相火,也就是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那就是阴证的末 期,最后阳亡而死,所以厥阴病就有死证。 • 但是如果这个病不是由心肾真阳衰微而传入厥阴的,而是 外来的阴寒邪气扼制了厥阴的相火,就会发生另一种变 化——当阴寒邪气特别盛,盛到极点,而相火被郁到极点 的时候,相火爆发,阳气来复,厥阴病就可以有阳气恢复 的机转,阳气恢复之后,阳复阴退,病就可以自愈;如果 阳气恢复太过,又可以转成阳证,所以厥阴病篇又存在着 阴尽阳生的这种变化。
•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 在《伤寒论》中,我们说阳明就是阳明病, 说太阳就是太阳病,这是个病理的概念。 • 涉及到病变部位,涉及到病变性质,也涉 及到病变发展的趋势。
• 从太阳病来说,它的病变的部位, 发生在足太阳 膀胱经,足太阳膀胱府,还发生在体表,是体表 的阳气被寒邪所伤。 • 张仲景认为体表的阳气根源于下焦膀胱、下焦肾, 把体表被风寒邪气所伤的这种证候归属于太阳病, 它的病性是阳证;病势是阳证的初起。 • 决定一个病证的阴阳属性,既考虑它正气的因素, 也要考虑到邪气的因素。正气是阳气,邪气是阴 寒邪气,从病证的角度来说,它是阳证的初起。
• 少阳和厥阴相表里,少阳之邪不解,可以 内传厥阴。 • 厥阴阳气恢复以后,邪气可以外出少阳。 • 太阴也可以外出阳明。
• 六经病的三种特殊的发病形式:合病,并 病,和直中。 • 合病是两个以上阳经同时发病。这种情况 一般是邪气太盛,一旦伤人,就使多个经 感受了邪气而发病。 • 并病是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了另一经的 证候,发病有先后之分。 • 合病和并病,在《伤寒论》中只用于三阳 经。
• 直中,是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侵犯三阴而发病。 • 少阴直中比较严重,比如流感爆发的时候,有许 多老年人起病就表现了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精 神萎靡不振,类似于我们少阴病所说的“脉微细, 但欲寐,四肢厥冷”的这种证候。遇到这种情况 以后,它的死亡率是很高的, • 西方每年流感,都有很多年老体弱患者的死亡,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他们就是死于少阴直中。
• 六经辨证和其它辩证的关系。 • 中医学的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脏腑经 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卫气 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等等, • 八纲辨证是辨证的一个大的纲领,其实是 从六经辨证中归纳提取而来的一种辨证方 法和思路。
• 少阳病涉及到了胆经,胆府和三焦,手少阳三焦 和足少阳胆,它是阳证的后期。 • 进入少阳的邪气,可以是寒邪,也可以是热邪。 如果邪气在少阳经的话,那是寒邪,因为它有往 来寒热这个症状;邪入府的时候就会化热。 • 而正气是少阳的阳气不亢,所以它抗邪的能力并 不强,所以它是阳证的后期。 • 一旦少阳阳气抗邪不利的话,邪气就有可能内传 三阴而出现太阴病。
伤寒论》》
• 六经辨证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中三阴 三阳辨证的一个简称。 • 三阴三阳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 阴、厥阴, • 《黄帝内经》用三阴三阳来命名脏府和经 络,比如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府,表示 生理概念
• 三阴三阳这个概念是来自“阴阳”学说, •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很重要 的学说,“阴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一 个哲学的学说,而且还是大自然界化育生 命的一个规律,可以说“阴阳”学说是生 命的本源, • 为说明“阴阳”量的变化,把“阴阳”又 各分为三,就是三阴三阳,其本意,指的 是阴阳气量的多少。
• 太阴病涉及到脾经,是脾经脾脏的病, • 阴证,涉及脾阳虚,属于阴证的初期。
• 少阴病涉及到心肾,涉及到肾经。 • 寒邪进入少阴,导致心肾阴阳两衰,又以肾阳虚 衰为主,是阴证的进一步加重,是阴证的危重期, 特别是心肾真阳虚衰为主的少阴病,如果不积极 的救治,常会出现不良的后果。 • 少阴病另外有一种情况,不是以心肾真阳衰危为 主,而是以外来的寒邪为主,对于这种寒胜伤阳 的证候,只要心肾真阳没有完全衰竭,经过积极 救治,把阴寒驱出体外,还有很好的预后,甚至 可以自愈。
• 六经病之间相互的联系叫做传经,指一经 的邪气传到另一经,相应的临床症状就发 生新的变化。 • 《伤寒论》传经规律,太阳病作为一个表 证,太阳的邪气可以传到其它任何一经, 可以传阳明,可以传少阳,可以传太阴, 也可以传少阴和厥阴。
• • • • • •
少阳可以传阳明, 邪入阳明一般不再传其它经, 少阳之邪还可以传太阴, 太阴之邪又可以传少阴, 少阴之邪可以再传厥阴, 是一个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病情由 轻到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