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新驳议

合集下载

兰亭集序王羲之的评价

兰亭集序王羲之的评价

兰亭集序王羲之的评价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作品之一,他的这部作品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价值。

那么,人们对兰亭序是如何评价的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对兰亭序的评价,希望能帮到你。

郭沫若如何评兰亭集序《兰亭序》自从被唐太宗钦定为王羲之的“真迹”后,受到了当时的重臣和士大夫的附和和吹捧与后来历代帝王和文人的推崇,把《兰亭序》奉为书法中的“神品”、“顶峰”、“楷模”,甚至把《兰亭序》“神化”,把王羲之尊为”书圣“。

长期以来,对《兰亭序》的迷信,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影响之深,及至今日。

虽然偶有人提出疑议,但也未受到重视。

1965年,郭沫若连续发表了三篇文章,即:“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兰亭序》与老庄思想”、“驳议的商讨”。

1972年又发表了“新疆新出土的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

郭沫若并不否认《兰亭序》是一件上乘的书法作品,也不否认王羲之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但他经过详细考证,断定《兰亭序》并不是王羲之的真迹。

而是后人的“依托”,就是冒王羲之之名的伪作,连序文也是掺了假的。

郭沫若的主要论点有二:“《兰亭序》在思想上既不合乎王羲之的思想,在书法上也不合乎王羲之的时代。

”一、不合时代中国的书法分篆、隶、楷、草四大体系,它们各有鲜明的时代特性。

一般来说,秦以前流行篆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书法有了改变。

据晋朝卫恒《四体书势》写到“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隶书一直流行到南北朝末期,到了齐梁之间才有楷、草出现,这已经是晚于东晋一百多年了。

到了唐朝,楷书趋向成熟,遂代替了隶书盛行起来,直到今日。

王羲之是东晋的书法家,正是隶书流行时代,晋书《王羲之传》也说:“及长,辨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

”因此,当时不可能冒出一位楷书圣人王羲之来。

经郭沫若考证,近年出土的晋代墓碑,皆为隶书。

新疆出土的晋人手抄本《三国志》也完全是隶书体。

王羲之《豹奴帖》、《十七帖》也都有隶意,而《兰亭序》的书法则是唐代才流行的楷体(或称行楷),毫无隶意,可见是后人之作。

黄庭坚《论书》原文注释与译文

黄庭坚《论书》原文注释与译文

黄庭坚《论书》原文、注释与译文【原文】《兰亭》虽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1)。

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

鲁之闭门者曰:“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

”(2)可以学书矣。

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

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

要之右军二言,群言之长也。

【注释】(1)蔽于一曲:蒙蔽于局部。

此语见于《荀子-解蔽第二十一》:“凡人之愚,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一曲”是指一部分,“大理”是指全局性的大道理。

(2)鲁之闭门者:相传鲁国一男子独居一室,一天,一位女子要求投宿,闭门不纳,以绝淫乱。

《诗-小雅-巷伯》毛传云:“鲁有独处室者,邻有嫠妇。

夜暴风雨,室坏,趋而托之。

鲁人闭门曰:“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皆幼,不可纳。

”柳下惠:即展禽,春秋时鲁国人。

居柳下,谥惠。

相传有一次他夜宿郭门,见一女子受冻,便用衣服裹着她,抱着坐了一夜,却未生淫乱之心。

【译文】《兰亭序》虽是行楷书的好范本,但不必一笔一画都作为准则。

正如周公、孔子不能没有过错一样,但小过错不影响他们的圣明,所以能成为圣人。

不善于学习的人,连圣人的过错都学,所以容易固守一隅。

今天学《兰亭序》的人,多是这样。

鲁国那位闭门不纳邻居嫠妇的男子说:“我将用不让妇人进屋的办法,来学习柳下惠坐怀不乱的精神。

”有了这种认识,就可以学习书法了。

王羲之书法,被认为如同以锥画沙、用印印泥一般。

大概说的是他在行笔时中锋藏锋,意在笔先。

师承王氏的人总是以《兰亭序》开头的“永”字作为楷模,这样容易拘泥于法,形成俗气。

重要的是明白王羲之笔法“如锥画沙”、“如印印泥”这两点,这是我们值得师法的。

【原文】东坡先生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如《东方朔画像赞》、《乐毅论》、《兰亭禊事诗叙》。

兰亭序白话译文

兰亭序白话译文

《兰亭序》白话译文:永和九年,是上苍降下美好之年岁。

暮春之时,大地吐露出它的芬芳,万物到此时皆显露生机,蓝天之下浮动着青翠浓密的树木,竟让人心生喜爱之情。

在这里,引动的三五成群的人们会不顾车马劳顿的繁忙,相互临流赋诗,将如此的美景要留下些诗文记载下来。

作为一世之雄的我,东晋一代人,能有如此良辰美景得以娱乐的机会,真是不多啊!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即便是登上高山,临水而望,在内心深处流淌着欢快的清泉,那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而我的籍贯是此地的人,享受这样的美景不是很应当的吗?而于山阴道上流连忘返的人群中,竟然也有我的身影。

林间的郁郁青青古木,是多么的高大和繁盛;茂盛的竹林掩盖了无际的天日,偶尔听得几声清脆的鸣叫,倒也显得有些幽深了。

茂林之下我也不能不为这美景停下脚步来欣赏了。

那曲水弯弯的流去也自有它的神韵。

我因此情由生,才作此赋以表述怀之情。

此时的我沉醉于自然之景了,至于左手提着衣领右臂上挂的竹板都无暇顾及了。

世人多以为我爱好虚无而又贪恋山水。

这话是针对我的那些过分的行为而言的。

他们可能没有看到我内在的主情是如此的旷远啊!即使与那些见弃于世俗的人相交往,这也不是世俗人的理解范围所能明白的啊!世间人往往为功名利禄而累年奔波劳累却不觉得辛苦;倘若一旦舍弃而去,不再返回来。

当与外界的人事失去联系时心中是否也觉得空虚呢?如能乘天地还归之时顺应时势安享天年那该多美啊!虽然这样的人生不能实现,但是能够修身齐家也是一种好的行为。

更何况能够明智通达,使身心没有过失或祸乱的人呢?人们各自都能顺从自己的意愿去行事,或向心里喜欢的方面追求满足,或向心里厌恶的方面回避退让。

而我偏在情投意合的朋友相聚之时,心情畅快地游赏于山林之中;登山时我走在最前头,在清流急湍的溪流两旁尽情地流连忘返;一行人中的王徽之等到了这种地方便停下马车来驻足观景;他们欣赏着溪水边盛开的花朵和垂钓游鱼而显得十分欣喜。

我们这些人的生活情调是够悠闲自在的了。

曾有明达之人说过:“不刻意寻求而自然能实现理想。

《兰亭集序》朗读及解释

《兰亭集序》朗读及解释

《兰亭集序》朗读及解释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又称《兰亭叙》、《兰亭集序》、《临河序》、《襖帖》、《禊序》等,28行,324字。

王義之书。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名士文人聚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修稧,曲水流觞,饮酒作诗。

诗集之首,就是由王羲之作并书写的这篇《兰亭序》。

相传此帖传至王羲之七世孙僧智永,后归僧辨才。

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作,遂命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人精工摹拓,又命虞世南、诸遂良等人各临一本,分赐亲贵近臣。

太宗死,以真迹殉葬。

存世《兰亭序》有摹本、临本、刻本多种,其中以冯承素摹本最接近原帖神韵,石刻本则首推“定武本”。

虞世南临本、诸遂良临本亦传世,今均藏于故官博物院。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因任右军将军,故后世称之为王右军。

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江绍兴)。

约于东晋明帝太宁三年(325),由贵族子弟出仕,起家为秘书郎,至永和十一年(355),退居不仕。

兰亭十三跋原文和翻译

兰亭十三跋原文和翻译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原文和翻译第一跋:兰亭帖自定武石刻既亡,在人间者有数。

有日减,无日增,故博古之士以为至宝。

然极难辨。

又有未损五字者,五字未损,其本尤难得。

此盖已损者,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

至南浔北,出以见示。

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

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

至大三年九月五日,跋于舟中。

独孤名淳朋,天台人。

译文:《兰亭序》的艺术价值诚然是不可忽视的,其流传于世间的墨本日亡日少,而识真者盖难。

十八日清河舟中。

第二跋:兰亭帖当宋未度南时,士大夫人人有之。

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无虑数十百本,而真赝始难别矣。

王顺伯、尤延之诸公,其精识之尤者。

于墨色、纸色、肥瘦秾纤之间,分毫不爽。

故朱晦翁跋兰亭谓:“不独议礼如聚讼。

”盖笑之也。

然传刻既多,实亦未易定其甲乙。

此卷乃致佳本,五字镵损,肥瘦得中。

与王子庆所藏赵子固本无异,石本中至宝也。

至大三年九月十六日,舟次宝应重题。

译文:《定武兰亭》拓本在宋未南渡时,士大夫人人都有。

靖康之变时定武石刻丢失,江南好事者往往在家里刻上一块兰亭刻石,不用想一下子数十百本兰亭帖面世,真假难辨。

王顺伯、尤延之等诸位先生,是精于鉴赏者中出类拔萃的人物。

他们能够从墨色、纸色、笔画的肥瘦浓纤之间分辨真假,丝毫不差。

所以朱熹曾经为兰亭题跋说看来不只是对礼有争论不休啊,作为调侃。

传刻的版本太多,很难分辨好坏。

但此卷是非常好的版本,五字被损,字迹肥瘦适中。

和王子庆所收藏的赵子固版本没什么区别,是石刻版本中的至宝。

至大三年九月十六日,船到了宝应重题。

第三跋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已如飞。

玉凫石虎散落人间,鬼神守护不可寻。

若从靖王所藏本,尚馀墨本在人世。

流落人间五十年,而今不知安所在。

唯有右军亲笔真,神光离合不分明。

应须数尺澄清波,中有蛟龙盘屈气。

周文房书云兴,平泉之石渐渐出。

《黄庭》小楷世所无,《食鱼》真迹今安在。

又闻《会稽颂》佳绝,亦复欲得一观之。

若以他人真草视,洋浩荡波难为别。

再说《兰亭序》》-- 李永林

再说《兰亭序》》-- 李永林

再说《兰亭序》》-- 李永林再说《兰亭序》-- 李永林编者按:王羲之《兰亭序》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象征,也是体现六朝名士思想与境界的千古文章。

但对《兰亭序》的争论和质疑,从来未休。

本期刊出此篇,缘于李永林博士接受媒体录音采访并整理为《说〈兰亭〉》一文,见这是个题目,我们遂又搜集相关资料,链接于文后,缀成此篇,以飨读者。

王羲之《兰亭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点传奇色彩和神话色彩的作品。

这件作品的真迹,据记载早在唐代就作为殉葬品埋在昭陵里了。

现在我们看到的《兰亭序》有很多很多个版本,都是后人临摹、石刻的副本,其中由唐代宫廷里的职业拓书手冯承素描摹的一件纸本墨笔《兰亭序》副本,是被世人认为最为近真的一件,称为“冯承素摹本”,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个本子上边留有一枚印章叫“神龙”,所以又称为“神龙本”。

现代人对《兰亭》说的可能比较多一点,做的可能比较少一点。

一是学习《兰亭》确实难度很高,另一个是它的名声太大,会造成一种压力,这种压力是一种你无法超越的东西,因为它的地位是通过一千多年的历史建立起来的。

《兰亭序》全文和释文

《兰亭序》全文和释文

行书法帖《兰亭序》全文和释文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

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

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

???第二段作者紧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转写人世变幻、情随事迁的情况。

不管是“晤言一室之内”的静者,还是“放浪形骸之外”的躁者,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这些眼前的美景和人世的欢乐,“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乐极而悲生,他们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老之将至”、“终期于尽”,人生苦短。

至此,作者自然提出“死生亦大矣”这一主旨。

本段末以“痛”字反诘作结,不仅为呼应上段的“乐”,更为引起读者深思“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

??第三段作者抓住死生问题,进一层表明自己的生死观。

作者首先借古立论,说明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重视死生问题,自己也不能例外。

接着作者针对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无经济大略的社会风气,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学说为“虚诞”、“妄作”,从而表明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生死观,而这正是作者编辑《兰亭集》活动。

众多贤能之士都来参加,王、谢家的小辈长辈也来。

兰亭这地方有高高的山,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翠竹,还有清澈的溪水、急泻的湍流,这些景物交相辉映,环绕在兰亭四周。

把溪水引来作为漂酒杯的环曲水道,大家列坐在环曲水道边,虽然没有音乐伴奏的热闹场面,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内心的感情。

这一天,天空睛朗,空气清新,春风和暖,使人舒畅。

抬头纵观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地上万物之繁多,借此来放开眼界,畅舒胸怀,尽情地享受眼观耳听的乐趣,确实很快乐啊。

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原文,注释,译文,赏析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原文,解释,译文,赏析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孙绰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

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

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则辽落之志兴。

仰瞻羲唐,邈已远矣;近咏台阁,顾深增怀。

为复于暖昧之中,思萦拂之道,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

永一日之足,当百年之溢。

以暮春之始,禊于南涧之滨。

高岭千寻,长湖万顷,隆屈澄汪之势,可为壮矣。

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具物同荣,资生咸畼。

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决然兀矣,焉复觉鹏鷃之二物哉?耀灵纵辔,急景西迈,乐与时去,悲亦系之。

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

原诗人之致兴,谅歌詠之有由。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巳节,孙绰与谢安、王羲之、许询、支遁、孙统等四十一人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兰亭举行了一次集会,这是按古人修禊习俗,在三月第一个巳日临水洗濯,以去除不祥。

他们曲水流觞,临流赋诗,将这些诗作汇集起来,编为《兰亭诗集》,孙绰和王羲之都曾为此集作序。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因其书法精妙,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引出后代无数奇异的故事与传说,真迹被唐太宗作为陪葬埋入昭陵,而他的文章却不胫而走,历来脍炙人口。

孙绰的这篇《兰亭诗序》则鲜为人知,还是靠了唐人的类书《艺文类聚》与《初学记》才得以保留下来。

此文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结构上有类似之处,即全文分为两个部份,一为写景叙事,一为理论的阐发,只是王序先描写后议论,而孙作反是。

文章开头便提出山水可移人性情的主张。

水因渟蓄和流动的不同,故清浊迥异;人因境遇遭际的不一,性情志趣也不尽一致。

久处城市的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利欲薰心,忧愁遂生,解脱之法是借山水的自然情趣来陶冶性情,解除心中郁结。

在这一大段的议论中,不仅指出了山水有移人性情,解人愁思的作用,而且还指出了山水可契于道的价值,“于暧昧之中,思萦拂之道”,寄情山水,可“永一日之足,当百年之溢”,就是山水给人的最高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新驳议

文/张忠田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王羲之真迹还是伪托的?最近,由书法网论坛丁剑
先生的《〈兰亭序〉真伪臆断》一文,似乎在书法网又激起一串涟猗。

(详见http://www.shufa.org/bbs/thread-57511-1-1.html)
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地位似乎不易更改。因为,自唐以降从皇帝老儿
到平头百姓,都已形成定式,兰亭是书圣笔迹、是神品、是行书楷模。即使真迹
已随葬昭陵,但对于隋唐以来的临本,亦是顶礼膜拜,不敢俯视。

为什么后人提出这个真伪的问题?原因在于每个时代的书法作品应该有那个
时代的特征。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乾隆时期的赵文学(赵魏),文学语编修云:
南北朝至初唐碑刻之存于世者往往有隶书遗意。至开元以后始纯乎今体。右军虽
变隶书,不应古尽亡。今行世诸刻,若非唐人临本,则传摹失真也。这里,赵魏
强调的是右军书应有隶书遗意,而且他没有断定现传世兰亭是假的,而是怀疑有
可能传摹失真也。

到清末的李文田,则从文为假,字更不可能真断定兰亭就是伪托。上世纪六
十年代郭沫若和高二适的兰亭争辩,实际是以上争论的继续。最后,其讨论亦不
了了之。
从逻辑上分析,兰亭论辩实质上涉及书法有无时代性的问题,作为同一人(王
羲之)的作品有无风格上的连贯性问题。若魏晋时代书法均应有隶书笔意,那么,
什么是隶书笔意?右军书“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曰“银钩铁画”的特征表现在哪里,
兰亭序里是否有这些特征。

从现在留下的资料分析,有三点值得怀疑:一是兰亭序根本不是雅集当场所
作。王羲之是和他的朋友子侄等于三月三日游春,饮酒赋诗,曲水流觞。诗做成
了的,有十一人做了两篇,有十五人做了一篇,有十六个人没有做成。其所做的
诗唐代大书家柳公权书写了一通墨迹于今犹存。当时,王羲之作了两首。现在让
我们分析一下,王羲之是作成两首诗的,这已是雅集中的皎皎者了,他哪还有时
间写出这么长的序篇呢?再说,如果是当场所作,那它应该是稿草,草书亦是王
羲之的长项,而不应该是像现留传下来的样子。二是现场所作的两首诗只传下文,
字传下来的则是后来由柳公权抄录的。而且关于王羲之这两首诗的书迹,史料并
无任何记载。最早记载兰亭序文的是《隋唐嘉话》,此前的记载均为《临河序》、
《金谷序》,且文字比较短。为现兰亭文的“夫人之相与……”以上部分。这就可
以证明,即使王羲之当场作了序文,也是比较短的。且王羲之这序文连同两首诗,
作为书法作品并未引起时人的轰动,争相宝之。如果当时争相宝之的话,史料上
是应该有记载的。而从史料对《临河序》的记述,均记其事,并未记其书。后人
对王羲之书法史的研究,有老妇题扇的传说,也未有写兰亭序和诗而轰动一时的
说法。三是,从笔迹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兰亭序的某些笔画,与现传世的王羲之
书迹多有不合。(如下图)如永和九年的九字,现存王字均写为横折弯撇,与下
面的年字呼应,而不是横折弯钩。再如“极”字的最后一笔,兰亭为回笔藏锋结束,
而丧乱贴中是直出。请注意,丧乱中的这种笔法,正是前人强调的所谓隶书笔意。
(隶书的笔意具体地说来,就是使用方笔,逆入平出,笔藏锋而落笔不收锋,形
成所谓蚕头和燕尾。)还有“集”字,王羲之的行书写法是非常飘逸的,而兰亭却中
规中矩,如此等等。
圣人是后人推崇出来的。儒学创始人孔丘,在世是只当了七天宰相,周游列
国,四处碰壁。但后来的封建统治者为了搞一种叫做君臣父子的封建礼教,把老
孔抬了出来,封为圣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书坛圣人亦何偿不如此呢?(此文原
发《书法网论坛》)

下图为兰亭集字与王羲之其他帖集字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