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黄芩中成药用药规律分析

合集下载

中药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症的用药组方规律分析

中药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症的用药组方规律分析

中药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症的用药组方规律分析谢勇聪;叶锡龙【期刊名称】《中国处方药》【年(卷),期】2024(22)4【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症的用药组方规律。

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5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100例,分析其采用中药治疗的用药组方规律。

结果药物功效使用频次前10位为补虚药(36.52%)、解表药(14.09%)、清热药(9.48%)、安神药(8.96%)、利水渗湿药(8.17%)、化痰止咳平喘药(5.74%)、理气药(3.13%)、平肝息风药(2.96%)、活血化瘀药(2.52%)、固涩药(2.09%);药物使用频次前10位为炙甘草(5.39%)、茯苓(5.22%)、生姜(4.78%)、桂枝(4.26%)、大枣(3.83%)、人参(3.65%)、白芍(3.65%)、黄芩(3.57%)、柴胡(2.78%)、党参(2.70%);得药对25对,高频药对为“桂枝-生姜”、“大枣-生姜”;药性主要以温、平、寒为主,凉性与热性较少;药味主要以甘味、苦味、辛味为主,其他依次为涩味、酸味、淡味、咸味;归经主要以脾经、肺经、心经、胃经为主,其次为肝经、肾经,最后为胆经、大肠经、膀胱经,较少归属于小肠经、心包经以及三焦经。

结论中药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药方中炙甘草、茯苓、生姜、桂枝、大枣等使用频次较高,中药性味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经、肺经、心经、胃经为主。

【总页数】4页(P169-172)【作者】谢勇聪;叶锡龙【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剂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相关文献】1.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复方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2.中药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症临床观察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尹建平教授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的用药规律4.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组方用药规律分析5.中药治疗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用药及组方规律探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完整)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完整)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一、中成药安全性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事件。

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用安全的重要保证.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1。

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2.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多种类型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

3。

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2)注意药物过敏史。

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如有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3)辨证用药,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尤其是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以及原有脏器损害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注意用药方案。

(4)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中、西药并用时尤其要注意避免因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5)需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加强安全性指标的监测。

二、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1.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

中药治疗月经不调的处方用药分析

中药治疗月经不调的处方用药分析

中药治疗月经不调的处方用药分析摘要:月经不调是女性常见的生理现象之一,但它可能会导致身体不适和健康问题。

传统中药已被广泛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其疗效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分析中药治疗月经不调的处方用药,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我们介绍了月经不调的常见症状和影响。

然后,通过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我们总结了几种有效的中药处方,包括丹参、当归、川芎、熟地黄等,它们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改善子宫血流、平衡体内阴阳等方式来治疗月经不调。

此外,我们还分析了中药治疗的优势,如少副作用和长期效果。

关键词:月经不调、中药治疗、处方用药、作用机制、个体化治疗引言月经不调是许多女性常见的健康问题,它不仅给生活带来不便,还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随着生活节奏的快速变化和工作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女性受到月经不调的困扰。

虽然西药治疗可行,但部分患者担心其潜在的副作用和依赖性,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传统中药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月经不调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领域,但它的具体效果和机制仍然有待深入研究。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药在治疗月经不调中的应用,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信息。

一、中药治疗月经不调的有效处方月经不调是一种常见的妇科问题,它涉及到月经周期的异常变化,包括月经周期的缩短、延长、不规律以及出血量的异常。

这种问题不仅影响到女性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生育和健康方面的困扰。

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在治疗月经不调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介绍一种有效的中药处方,用于治疗月经不调。

(一)处方成分1.当归(Angelicasinensis)当归是中药中常用的补血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月经不调。

它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包括当归醇、当归苷等,这些成分具有促进子宫收缩和平衡激素水平的作用。

当归不仅可以调整月经周期,还可以缓解经期痛经。

2.川芎(Ligusticumchuanxiong)川芎被用作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的药物。

它含有川芎酮、川芎内酯等成分,有助于改善月经不调引起的气滞血瘀情况。

中药配方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用药规律分析

中药配方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用药规律分析

中药配方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用药规律分析【摘要】: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治疗时,往往使用中药配方颗粒治疗,本次实验探究其用药的基本规律以及中药之间的关系。

方法:本次实验选择一家医院作为研究地点,以2018年和2019年为时间点,选取这段时间内医院接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及系统聚类分析等相关方法,全面的分析中药配方颗粒的具体使用情况,探寻其中的规律性,在实验中可以得出具体的用药规律。

结果:通过统计数据可以得出如下,本次实验共纳入1720个中药处方,药物使用总频数高达18319次。

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药物的使用规律,使用最多的药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胃甘、苦、辛的药物居多,药性温性的重要较多。

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当前临床中常见的病症之一,中药配方颗粒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方式,中药配方颗粒治疗对于清肺止咳、降气平喘有着极佳对的效果。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药配方颗粒;用药规律前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属于呼吸系统疾病,严重的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症表现为咳嗽、气促以及咳痰。

这一疾病的发病人群并不集中,但是根据相关的研究显示,年龄越大,身体的各项机能就会衰退,患病的可能性也就加大。

4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高达41.6%,这是一个极高的比例,需要引起社会的重视。

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目标就是保证呼吸的顺畅性,控制疾病的复发,中医药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方式,相较于西医治疗来说,中医治疗的副作用更小,治疗效果更好,中药配方颗粒的治疗方式简单,更可以保障治疗的效果。

本次实验探究其用药的基本规律以及中药之间的关系,希望对进一步探索临床治疗效果有帮助[2]。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简要概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临床中极为常见,这一级兵的病因与肾和肺有着密切的关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呼吸,主要的临床病症为气促和咳痰,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配伍规律与特点分析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配伍规律与特点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原则
标本兼治
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复杂,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 。中医治疗注重标本兼治,既要消除炎症、缓解 症状,又要调整脏腑功能、改善体质,从根本上 治愈疾病。
整体调理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之间相互 关联、相互影响。因此,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 ,要注重整体调理,平衡阴阳气血,调和脏腑功 能,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相比西药治疗,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副作用较小,患者
耐受性较好。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收集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 文献,对药物配伍、用药规律、疗效 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数据挖掘、统计分析 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 分析,总结归纳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 结肠炎的配伍规律与特点。
02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认识
情志失调
长期精神紧张、抑郁或急躁易怒,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 运,水湿内生,郁而化热,湿热蕴结大肠而发病。
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煿之品,或恣食生冷,损伤脾胃,运化失职, 水湿内停,日久化热,湿热蕴结大肠,肠络受损而发病。
感受外邪
白头翁汤
以白头翁为君药,配伍黄 柏、黄连等,具有清热解 毒、凉血止痢之效。
葛根芩连汤
以葛根为君药,配伍黄芩、 黄连等,可解表清里,用 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伴有 表证者。
现代中药配伍研究进展
抗炎药物配伍
如与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等抗炎药物配伍使用,可 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
免疫调节剂配伍
如与雷公藤多苷、硫唑嘌呤等免疫调节剂配伍使用,可调 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情。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配伍规 律与特点分析

补脾胃吃什么中成药好女性

补脾胃吃什么中成药好女性

补脾胃吃什么中成药好女性补脾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脾胃是我们身体的中枢器官,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如果我们的脾胃不好,就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状,长期下去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因此,女性如果想要维持良好的健康,就必须注意补脾胃。

中成药是一种常用的补脾胃的方法之一,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中成药:1. 六君子丸:六君子丸含有六种中药,分别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和半夏,这六种药物都有补脾胃、健脾和胃的作用。

对于久泻不止、食欲减退、口干口渴、便溏腹泄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2. 健胃消食片:健胃消食片中含有黄连、黄芩等成分,具有清热解毒、燥湿化浊的作用。

该药可用于消化不良、胃纳不香、口苦口干、恶心呕吐等症状。

3. 安胃疡片:安胃疡片主要是通过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方法来治疗胃病。

该药主要用于胃酸过多、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状。

这些中成药在补脾胃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但要注意使用时的剂量和方法。

最好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不要自行用药。

同时,一些中成药可能会有副作用,如头晕、口干等,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身体的反应。

除了中成药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饮食来补脾胃。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食谱和偏方:1. 薏米粥:将薏米、糯米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至粥烂糯,加入适量白糖即可。

薏米具有健脾胃、利水消肿的作用,糯米则有益中健脾的作用,两者搭配起来可以很好地补脾胃。

2. 玄米饭:将玄米洗净,加入适量水后煮沸,改用文火煮熟,可以搭配薏米、甜酒等一起食用。

玄米营养丰富,有益中健脾,可以促进肠胃蠕动,有利于消化吸收。

3. 红枣薏米粥:将红枣、薏米放入锅中,加水煮沸,改用文火煮熟即可。

红枣具有补益脾胃、调节气色的作用,薏米可以健脾祛湿、利水消肿,两者搭配可以起到巩固健脾的作用。

使用这些食谱和偏方时,需要注意制作方法和用量。

比如,薏米粥和玄米饭需要适量的水和文火慢煮,否则容易糊焦。

另外,食物的性味要相互搭配,不可贪快大吃某一类食物,要适量搭配食用。

黄芩饮片最佳粒径的实验

黄芩饮片最佳粒径的实验

第!"卷!第#期$%%#年!#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12’-3451’6785,’!9*:);84518.58<=1:1-.">-?’!"9-’#!&)?@!$%%#收稿日期!$%%A B %A B $C ’作者简介!刘根凡!C D "$B "#男#教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E !%%#E "’!"#$%&%Q 1)/8.!L )H ?15’R ,’,H ’5.基金项目!国家技术创新基金资助项目!%$T _B %C A "’黄芩饮片最佳粒径的实验刘根凡!路!毅!舒朝晖!王晓晨!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湖北武汉E !%%#E#摘要!为了找出黄芩饮片水煎煮最佳粒径#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化黄芩水煎煮工艺#以黄芩苷溶出量为检测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并比较不同粒径范围黄芩饮片的黄芩苷溶出量’结果发现黄芩饮片优化的水煎煮工艺为煎煮A %F 1.#C $倍加水量#煎煮!次’粒径范围为!$#!&F F 的黄芩饮片在优化煎煮工艺条件下#黄芩苷溶出量最大’关!键!词!黄芩饮片$水煎煮$最佳粒径$黄芩苷中图分类号!b D $#’$!!文献标识码!J !!文章编号!C A #C B E "C $!$%%#"%#B %C !%B %!!51(+%#(,)/4341)%#$&1$+)%6&(/%Q (34+/6*)(&&$+%$.$%6$&(,/%/-(4+-%-+)U .$6#$!-)K +!M ")!"#’")+!Q #$%F+#’2".$!K -??8/8-3<.8;/@*.=I -R 8;<./1.88;1./#()*+,-./0.128;N 1:@-34518.58*.=785,.-?-/@#O ),*.E !%%#E #K ,1.*"8./)+$6)%7,8=8N 1/.3-;R *:8;8S :;*5:1-.L ;-58N N-3N 5):8??*;1*H *15*?8.N 1N /8-;/1R *N 5*;;18=-):H @-;:,-/-.*?:8N ::-31.=-)::,8-L :1F *?L *;:15?8N 1+8-3N 5):8??*;1*H *15*?8.N 1N /8-;/11.R *:8;8S :;*5:1-.#1.R ,15,H *15*?1.#*N :,8=8:85:1-.1.=8S #R *N =8:8;F 1.8=H @,1/,L 8;3-;F *.58?1d )1=5,;-F *:-/;*L ,@!(I Q K "#H *15*?1.5-.:8.:1.N 5):8??*;1*H *15*?8.N 1N /8-;/1R *N *.*?@+8=*.=5-F L *;8=1.=1338;8.:L *;B :15?8N 1+8N ’7,8;8N )?:NN ,-R:,*::,85-.:8.:-3H *15*?1.R -)?=;8*5,1:N F *S 1F )F #R ,8.N -*‘8=N 5):8??*;1*H *15*?8.N 1N /8-;/1R 1:,1:N C $:1F 8N c *F -).:-3R *:8;1N =85-5:8=A %F 1.):8N 8*5,:1F 8#:-B :*?1./:,;88:1F 8N ’9(:;4+0/%N 5):8??*;1*H *15*?8.N 1N /8-;/1$R *:8;8S :;*5:1-.$-L :1F *?L *;:15?8N 1+8$H *15*?1.!!中药微粉化后可显著提高中药活性成分或指标性成分的溶出率#提高药材的生物利用度#有效节约药材资源’C #E &’但每味中药微粉化后是否都能达到上述效果#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研究了黄芩在不同粒径下的水煎煮工艺!针对汤剂用药方式"#发现在本实验条件下黄芩饮片在选定的#个粒径范围中#黄芩苷溶出量最大的粒径范围是!$#!&F F’!!仪器与实验药品J /1?8.:C C %%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天平$^g ^B C 型旋片式真空泵$把黄芩饮片用自行设计的剪切型粉碎机进行粉碎#然后用标准筛进行筛分#收集药材粒径范围分别为!%#%’C $"&F F #!%’C $"#%’D %%&F F #!C #$&F F #!$#!&F F #!!#E &F F #!E #"&F F 和!"#A &F F 七个类别$黄芩苷标准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批号为C C %#C "B $%%$C $"$蒸馏水$甲醇为色谱纯$磷酸为分析纯’"!优化煎煮工艺实验中药饮片在进行煎煮时有效成分的溶出量主万方数据要受到粒径大小!煎煮时间!加水量和煎煮次数等因素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优化黄芩饮片煎煮工艺$根据实验结果固定合理的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仅改变黄芩的粒径大小$找出粒径变化引起的黄芩苷溶出量变化的规律’"’!!色谱条件色谱柱为_;-F*N1?KC G%E’A F F e$"%’% F F$"*F&’流动相为甲醇B水B磷酸%体积比为""n E"n%’$&$L(值为$’$$流速为C’%F Q( F1.Y C’柱温为$Gm’检测波长为$G%.F’进样量为C%*Q’理论板数按黄芩苷峰计算应不低于$"%%"G$D#’"’"!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制备精密称取黄芩苷对照品EF/$置于C%%F Q 容量瓶中$用甲醇定容即得对照品溶液’精密称取黄芩饮片E’%/$按正交实验要求进行水煎煮提取$提取液滤过合并滤液$置于C%%%F Q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将定容后的提取液取$F Q$置于$"F Q容量瓶中$加甲醇定容$将其作为供试品溶液’"’#!系统适应性试验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C F Q$$F Q$E F Q$ AF Q$GF Q和C%F Q$分别置于C%F Q容量瓶中$用甲醇定容$测定其峰面积$以黄芩苷浓度F %*/(F Q Y C&和相应峰面积K绘制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K U!E1E$D"G G!F VA1A A EG#"%$@U %’D D D G$结果表明黄芩苷浓度在E#E%*/( F Q Y C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吸取对照品溶液重复进样"次$测定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b4\&为C’!%E]$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平行制备"份溶液$进样测定$b4\为C’!"A]$表明本方法重现性良好’取已知含量的样品溶液"份$分别加入一定量的对照品溶液$测定其含量$平均回收率C%C’"D]$b4\为%’D G E]’"’$!正交实验设计及结果选择粒径%=&$煎煮时间%O&$加水量%0&$煎煮次数%L&作为影响黄芩苷溶出量%P&的因素$设计-D%!E&的正交试验"C%#$因素和水平安排见表C1表!!正交实验因素和水平因素水平=)F F O)F1.0)倍L)次C%E$"#$%G C$%$$!#E%C$$!%%1C$"$%1D%%#A%C A!!!按照-D%!E&正交表安排进行黄芩水煎煮实验$并用(I Q K检测黄芩甘的溶出量$实验结果见表$’表"!QD%!E&正交实验结果=)F F O)F1.0)倍L)次P)*/(F Q Y CC C C C C!’D C EC$$$C#’A E#C!!!$%’%#G$C$!$A’D E A$$!C$"’!%!$!C$$"’G$$!C!$C A’#$!!$$!C A’"E E!!C C C#’#D E!!用&J C%J U C$$$!$E’C U C$$$!&表示第J列第C水平的黄芩苷溶出量之和’则HJ C为&J C的均值’D为正交表每列的极差$即第J列中HJ C最大值与HJ C最小值之差1正交表中各列的HJ C值和D 值见表!1表#!正交表-D%!E&结果统计分析因素=O0LH J C C#1$C!C D1C D E C G1#A%C D1%%EH J$$A1%$E C D1G!C$%1#D A$%1%A EH J!C#1%$%$C1$!C$%1#%C$C1C G DD D1%%E$1%!#$1%!A$1C G"!!以离差平方和%M&来表示一个试验结果对其平均值的偏离程度1将M最小的因素所在列归为误差列$其M记为MR$自由度记为6R$剩下!个因素所在列的M记为M@$其自由度记为6@’在因素作用不显著时有E@U%M@)6@&)%MR)6R&# E%6@$6R&$即E@服从自由度为%6@$6R&的E分布$所以当计算所得的E@值大于EC Y/%6@$6R&时$以显著性因子C Y/推断该因素作用显著1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见表E1表$!方差分析方差来源M6@%6R&E@E临界值显著性=C"G1#$"$$E1!A!C D1%%%VVV0#1D$$$C1$C A C D1%%%L#1C A G$C1C%%C D1%%%误差%O&A1"C"$E C Y%1%"%$$$&U E%1D"%$$$&U C D1%%%1由以上分析可知$影响黄芩苷溶出量因素依次为*=-L-O-0$优化煎煮工艺组合为粒径范围%$$!#F F$煎煮A%F1.$C$倍加水量$煎煮!次’按照优化煎煮工艺进行!次实验$黄芩苷溶出量为$#’D E A*/(F Q Y C$大于正交试验中任意一次试验结果$说明优化工艺合理’(C!C(第#期!!刘根凡等*黄芩饮片最佳粒径的实验!!万方数据#!最佳粒径实验!由正交实验方差分析可以看出黄芩饮片粒径大小对黄芩苷溶出量有显著性影响!因此需对不同粒径黄芩的黄芩苷溶出量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根据正交实验结果选定煎煮工艺是加C $倍水!煎煮!次!每次A %F 1.’对不同粒径黄芩进行煎煮提取!黄芩饮片粒径以该粒径范围内的平均粒径表示!以黄芩饮片平均粒径为=横坐标!黄芩苷溶出量P 为纵坐标!得到黄芩饮片平均粒径与黄芩苷溶出量关系如图C 所示’图C !黄芩平均饮片粒径和黄芩苷溶出量的关系可以看出!"$!!#F F 范围的黄芩饮片在煎煮时黄芩苷溶出量最大!这充分说明药材粉碎并非越细越好’参考文献$C #徐月红!王宁生’中药微粉化的现代分析$&#’中国中药杂志!$%%E !$D "A %&E D #B "%%’$$#陈!力!吴懿平’微米中药及其制备技术$&#’中草药!$%%$!!!"C %%&G A "B G A G ’$!#张兰英!王法平!王!曦!等’原生药材微粉化制剂对药效作用的影响$&#’中国粉体技术!$%%C !#"C %&!G B E C ’$E#杨祥良!徐辉碧!吴继洲!等’基于纳米技术的中药基础问题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学报!$%%%!$G "C $%&C %E B C %"’$"#高卫华!李!静!钱!捷!等’正交试验法优选黄芩煎煮工艺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C D D G !$C "E %&E %B E C ’$A #黄!昆’黄芩煎煮工艺和最佳粉碎粒度的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蒋于利’正交试验优选赤芍水煎煮工艺$&#’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C #""%&E G B E D ’$G#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日本大正制药株式会社’常用中草药高效液相色谱分析$M #’北京&科学出版社!C D D D ’$D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C %#陈希儒’数理统计引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C D G C ’熊有伦指导机械学院博士生&如何做好学位论文为了帮助博士生提高论文质量’改善写作方法以及能在文章中提出更多创新点!"月$E 日!机械学院研究生科’研究生工作组联合主办了旨在如何做好博士学位论文的专场讲座’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学院博导’学位审议委员会主席熊有伦教授应邀为机械学院的博士生们带来了(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总结与升华*的讲座’他首先从党的十六大会议中关于加强高等教育的指示谈起!提出了先进的硕士’博士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做好博士学位论文在整个博士生教育中不可估量的作用’随后!熊有伦提出了现今博士生应该具备的三个基本的能力!即高的学术道德素养’宽广的知识面以及优秀的工程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阐述了应该在研究的各个阶段不畏艰难’尽心尽力!才能在最后的论文撰写中体现出优良的学术水平和理论高度’+$!C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卷万方数据。

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Strait Pharmaceutical Jour n al Vol 30 No.5 20 1 8
效清除 ,进 而达 到保 护人 体器 官 的作 用 ]。④抗 炎效 果 :对 于慢性 、急性 炎症 ,黄芩 均具有 良好 的抗炎作 用 ,可有效 抑制 白三烯 、l2-羟基二 十四碳 四烯酸 、前 列腺 素 E2的合 成 ,影 响 花生 四烯酸的代谢 ,进 而起到 良好 的抗炎效果 。⑤解痉 、清热 效 果 :黄芩 可有效 抑制蛋 白质 、DNA的合成 ,阻碍机体合 成 内 生致热原 。黄芩粗粉 的提取物可使得 子宫收缩 频率 以及子宫 张力明显降低 ;此 外黄芩的煎剂 、酊剂会保 持平 滑肌的松弛状 态 ,起到平 喘 、降血压的功效 ” 。⑥ 其他 :黄 芩可 明显 降低庆 大霉素的肾毒性 ,起 到 良好 的降压机制 ,对外周 血管起到一定 的扩张作用 ,抑制血 管 的运 动 中枢 ,延 缓肝细胞 的坏 死 ,进而 达 到保 护肝细胞的作用 ;其 次黄芩 中的黄酮类物质 ,可阻碍人 体 表皮 细胞中醋酸 的合成 ,阻碍疼痛信号 的传输 ,取得 良好 的 镇 痛效 果。本文中外用 中药黄芩 ,可使 得药 物迅速 作用 在患 处 ,对机体 的燥热之气 起到 良好 的调节作 用 ,解 痉 、凉血 功效 突出 ,且镇静 、止痛 、止痒效果确切 ,避免 了患者对患处过 多 的 抓挠 ,使得患处及周 围皮肤感染 的概率大大降低 。外用黄芩 , 不 经过 胃肠代 谢 ,有效 的避 免 了传统 治疗而 引发的 胃肠 道反 应 ,更安全 、更可靠 ,其 次黄芩 价格低廉 ,不 会给 家属 、患 者造 成较大 的经 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患者 易于接受 。本文研究示 : 观察 组的治疗 效果远 比对照组 的高 ,瘙痒消失 时间 和皮 损消 退 时间远 比对照组的短 ;不 良反应发 生率远 比对 照组 的低 ,P <0.05,具统计 学差异 。证实 了 中药 黄芩 在治 疗急 性湿 疹 中 的可行 性 、有效性 ,在临床 中具有 较高 的借鉴 价值 ,值得 进一 步 推广 ,给更多 的急性 湿疹 患者带来福音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述: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药部颁标准》)含黄芩方剂组方规律,为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应用该平台V2.0软件,将含黄芩方剂构...
[摘要]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药部颁标准》)含黄芩方剂组方规律,为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应用该平台V2.0软件,将含黄芩方剂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的统计报表模块,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有黄芩方剂中常用的药物、组合规则、核心组合。

通过对含黄芩的477首方剂分析,总结出黄芩常用药物组合有45个,其所用药物多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之功,核心组合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法度清晰;主治疾病23 种,对其中3 种高频疾病“感冒”“咳嗽”“眩晕”对比分析,得出黄芩可通过不同的配伍达到不同的治疗作用。

因此,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是中医用药规律分析的重要工具;纵横对比的方法,为研究黄芩的临床用药规律提供了有效方法,同时为新药研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药黄芩来源于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根,是临床常用清热药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作用,现代药理研究也明确了其解热、镇痛、抑菌、抗炎、止血等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于肺热咳嗽,痞满,泻痢等疾病的治疗,其中,对胃肠道疾病的治疗越来越被国内外所重视。

有研究表明,以黄芩为君药的黄芩汤,通过联合用药,组成的PHY906能够增强结肠癌患者的化疗疗效,而且对消化道有一定的消炎作用。

本课题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建立了《中药部颁标准》的结构化数据库,借助该平台软件的分析功能对其中明确含有“黄芩”的方剂进行整理和挖掘,并分析其主治疾病、证候规律及常用的配伍组合,为其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1 方剂筛选
将《中药部颁标准》结构化数据中含有“黄芩”方剂进行提取筛选。

1.2 数据分析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数据分析”模块中“方剂分析”功能,利用系统“数据查询”功能,按指定中药“黄芩”提取出录入系统的方剂477首。

然后
点击相应功能按钮进行数据分析,包括药物基本信息统计,组方规律分析(包括聚类分析、提取组合、网络化展示等)、新方发现分析等。

2 结果
2.1 统计报表
2.1.1 中医疾病与证候 477个含有黄芩的成方制剂中,通过“频次统计”,包含主治疾病153种,其中使用频率较高(频率≥15)的有23种疾病,见表1;而疾病证候中使用频率较高(频率≥17)的有10种证候,见表2。

2.1.2 常用药物频次分析在477方剂中,共涉及692味中药,频率较高(频率≥75)的20味药物,见表3。

黄芩常与清热泻火、行气活血、养阴等药物联用,如栀子、黄连、当归等。

2.2 基于关联规则apriori组方规律分析
2.2.1 含黄芩方剂的用药核心组合分析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将支持度个数设置为“95”,支持度为20%,得到常用核心药物组合共11个,见表4。

支持度个数为药物组合在所选处方中的出现频次(本参数≤处方总数)。

支持度个数=“处方数目”×支持度(默认为20%),可根据实际数据量调节。

药物之间关联的“网络化展示”,见图1。

可较全面地展示黄芩的用药配伍,本研究选取15%,20%,25% 3种支持度,确保提取的常用核心组合,既能体现不同药物组合间的个性特征,又能抓住不同组合中黄芩药对共性的核心组合。

其常与清热解毒之品如黄连、大黄以泻火热毒,又常搭配疏风宣肺之品,如白芷、防风、桔梗等,以疏散风邪,泄肺止咳。

2.2.2 含黄芩方剂核心药物组合深度分析网络图黄芩核心药物组合见表4,选取有代表性的进行深入分析,纵横比较分析药物组合的用药规律。

黄芩与清热泻火药联用,如黄芩-栀子,见图2。

黄芩与补血活血药联用,如黄芩-当归,见图3。

黄芩与止咳平喘药联用,如黄芩-桔梗,见图4。

组图显示,黄芩在不同的药对中,其作用方向不同。

与栀子配伍使用时,其核心药物以清热泻火药为主,功在泻火解毒;与当归配伍使用核心药物以气血双补和清热之品居多(支持度40%),其可视为《金匮要略》当归散加减,以清热、养血、安胎,此外,因其中亦包含《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芍药汤(支持度20%),还可以用于痢疾以清热燥湿,调气和血;与桔梗配伍使用时则以疏风理气之品最多,以宣肺、清热、止咳。

可见,要实现不同的治疗目的,药物的配伍至关重要。

2.3 黄芩常用疾病的用药规律分析举隅
从表1中黄芩主治疾病中选择具有代表性者进行分析,下面以咳嗽、感冒和眩晕为例进行对比分析。

2.3.1 咳嗽用药高频核心组合分析治疗咳嗽常用方剂的药物组合中,见图5。

最高频核心组合为苦杏仁、桔梗等具有化痰止咳平喘功效的药物,以奏行气降逆之功,医教论文风为阳邪,易从热化,所以在治疗咳嗽时可配伍清热之品,以泻肺中实火,《本草纲目》言“黄芩可治火咳肺痿……”。

此外,还常配知母、麦冬等养阴之品以滋肺阴,防咳嗽日久伤阴太过之弊(支持度20%)。

2.3.2 感冒用药高频核心组合分析黄芩治疗感冒规则分析时,见图6。

其治疗感冒时,多配伍清热药物,如连翘、金银花等,然感冒常引起肺气不宣导致咳嗽等症状,因此配以桔梗、苦杏仁以理气降逆,综合配伍使诸证皆愈。

褚为名认为单味黄芩对治疗妊娠期感冒有很好的疗效,当其配伍连翘、金银花、板蓝根和柴胡等,构成银翘抗感冒合剂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2.3.3 眩晕用药高频核心组合分析治疗眩晕常用方剂的药物组合中,见图7。

《景岳全书·眩晕》言“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可见,眩晕病机有虚有实,虚则加以当归、人参等补气养阴之品,实则加以大黄、栀子等清热之品,如临床上常用“黄连上清丸”和“龙胆泻肝丸”分别治疗上焦风热所致的头晕脑胀和肝胆湿热所致头晕;也可以通过小柴胡汤中的加味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

因此,不同的眩晕,只要通过不同的加味,便可达到相应的治疗目的。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黄芩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涵盖了153种中医疾病,其主治疾病主要涉及用于肺热咳嗽,痞满,泻痢,胎动不安。

《神农本草经》中列其为中品,《名医别录》中也言黄芩“主治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由上述证型来看,黄芩最主要用于热盛类病证。

其组成的方剂涉及692味中药,其常与清热解毒和疏风宣肺之品联用,如配伍黄连、栀子等以解热毒,配伍白芷、防风、桔梗等以疏散风邪,泄肺止咳。

此外,常伍以活血养阴润燥之品,如生地、白芍,以防热盛伤阴、苦寒伤阴。

总之,黄芩所涉及的中成药以有清热为主。

基础分析之后,本研究将表4,5中所含黄芩的核心药物组合,选取使用频次较高的“黄芩-栀子、当归、桔梗”3对组合进行深入分析,纵横比较分析药
物组合的用药规律(图3~5)。

“黄芩-栀子”常配合清热泻火、解毒之品,如黄连、大黄,以清火热,解热毒;而“黄芩-当归”气血双补和清热之品。

支持度为40%时,可以发现其核心药物恰恰是当归散加减,用于治疗孕妇血少有热,胎动不安,素有堕胎之患或者月经不调,腰腹疼痛等妇科疾患;“黄芩-桔梗”则常配以解表行气之品,如薄荷、苦杏仁,用来宣发外感风邪之邪。

因此,药物的搭配至关重要,这也为研究药物组合寻找共性规律和个性特征提供了有效方法。

黄芩方中主治疾病23 种,对其中3 种高频疾病“感冒”“咳嗽”“眩晕”对比分析,得出药物黄芩在不同的药对中,其发挥功效的作用方向相似,但通过不同的配伍,可达到不同的治疗目的,这对研究黄芩的配伍规律以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有效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突破简单的频次方法,在频次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集成于系统中的apriori算法,选取合适的支持度,总结出黄芩常用药物组合及配伍特点。

最重要的是,本文意在提供一种方法,通过本软件统计结果,以纵横对比的方法,展示药物和药物组合在治疗不同疾病下用药特点,为研究临床用药规律提供
有效方法,对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有力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