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

合集下载

黄芩中药作用与功效

黄芩中药作用与功效

黄芩中药作用与功效黄芩,又名金花黄梨、大黄、黄华、大黄花、大芩、苦芩,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黄芩属于百合科黄芩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南和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黄芩对人体有着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丰富的功效,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黄芩的主要药用部分为其根和根茎。

根茎部分含有较高的有效成分,是中药中广泛使用的部分。

根茎部分主要含有黄芩苷、黄芩素、黄芩甙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

首先,黄芩具有抗炎作用。

黄芩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

黄芩苷、黄芩素等成分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

黄芩还可以抑制炎症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减少炎症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

临床应用中,黄芩常常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如感冒、扁桃体炎、肺炎、支气管炎等。

其次,黄芩具有抗菌作用。

黄芩中的黄芩苷、黄芩素等成分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对多种细菌和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黄芩苷等成分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结构,干扰细菌的代谢活动,抑制其生长和繁殖。

黄芩还可以抑制霉菌的生长和产孢,起到很好的抑菌作用。

因此,黄芩在临床上常被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腹泻、皮肤感染等。

此外,黄芩还具有抗病毒作用。

黄芩中的黄芩苷具有很强的抗病毒活性,可以抑制病毒的感染和复制。

黄芩苷能够与病毒颗粒结合,干扰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并且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过程,从而达到抑制病毒感染的作用。

临床应用中,黄芩常被用于治疗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感、肝炎等。

最重要的是,黄芩还具有抗肿瘤作用。

黄芩中的黄芩素具有抗肿瘤活性,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

黄芩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断肿瘤细胞的生存信号,并且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新生血管生成,阻止肿瘤的继续发展和转移。

临床研究表明,黄芩对多种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如肺癌、胃癌、乳腺癌等。

除了上述主要作用外,黄芩还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保护肝脏等多种作用。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禁忌黄芩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功效与作用非常广泛。

黄芩主要能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

黄芩广泛用于临床治疗肝胆疾病、胃肠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等。

然而,黄芩也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

本文将详细介绍黄芩的功效与作用,以及其禁忌事项。

一、黄芩的功效与作用1. 清热泻火黄芩具有较强的清热泻火作用,对于热毒、火热所致的一些疾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清热泻火可以消除体内的炎热症状,如口干、口舌生疮、便秘等。

同时,黄芩还能降低体内炎热引起的体温升高,达到退烧的效果。

2. 燥湿解毒黄芩有很好的燥湿解毒作用,可以减轻湿气引起的症状,如浑身沉重、口苦胃口不好、便秘等。

黄芩还能有效清除体内的毒素,具有很好的解毒效果。

因此,黄芩可用于治疗湿热所致的一些疾病,如湿热病、痢疾等。

3. 抗菌抗病毒黄芩具有广谱的抗菌抗病毒作用,能抑制多种细菌和病毒的生长繁殖。

黄芩能直接作用于病原体,破坏其生物膜,从而杀死细菌和病毒。

因此,黄芩可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等疾病。

4. 抗氧化黄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

抗氧化作用对于防止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等都具有很好的效果。

黄芩中的黄酮类物质对于抗氧化作用有很大贡献。

5. 抗过敏黄芩能够减轻过敏性疾病引起的症状,如鼻炎、皮炎等。

黄芩中的黄酮类成分具有抑制过敏反应和减轻炎症的作用,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减少过敏反应。

二、黄芩的禁忌1. 孕妇禁用黄芩属于寒凉药物,孕妇准妈妈不宜使用。

黄芩性寒,有可能引起孕妇的子宫收缩,甚至导致流产。

因此,孕妇在怀孕期间应避免使用黄芩。

2. 体质寒凉者慎用黄芩属于寒凉药物,对于体质本就属于寒凉的人群来说,使用黄芩有可能导致腹泻、寒凉等不适症状加重。

因此,体质属于寒凉的人群在使用黄芩时应慎重。

3. 注意剂量合理黄芩属于辛寒解毒药,虽然具有很好的功效,但过量使用有可能引起消化道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等。

黄芩的作用和功效

黄芩的作用和功效

黄芩的作用和功效
黄芩,学名Scutellaria baicalensis,是一种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中。

黄芩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抗氧化等作用,因此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功效。

1. 清热解毒:黄芩能够清热解毒,常被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如感冒、咽喉肿痛、扁桃体炎、肺炎等。

它具有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繁殖作用,能够有效减轻病情。

2. 抗菌消炎:黄芩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强烈的抗菌和消炎作用。

它对多种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帮助治疗各种感染引起的疾病。

3. 抗氧化:黄芩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中和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引起的细胞损伤。

抗氧化作用还可以延缓衰老、改善皮肤质量等。

4. 抗炎作用:黄芩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引起的症状。

它能够抑制白细胞的聚集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适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

5. 抗过敏作用:黄芩具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可以减轻过敏引起的症状,如鼻塞、流涕、打喷嚏等。

它可以抑制肥大细胞的过敏反应,减少过敏原的释放,从而缓解过敏症状。

总之,黄芩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抗氧化、抗炎和
抗过敏作用的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对各种感染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功效。

黄芩的知识点范文

黄芩的知识点范文

黄芩的知识点范文黄芩,又称为黄柏,是常见的中药材之一,其药用部分是黄芩根及其根茎。

黄芩具有苦味,性凉,归肺、胃经。

在中医中,黄芩常被用于清热解毒、清肺热、燥湿、泻火等病症的治疗,具有广泛的应用。

黄芩的主要药效和功效如下:1.清热解毒:黄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中暑、感冒、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促进免疫系统的功能,加速炎症的消除。

2.清肺热:黄芩有清热泻肺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肺热症状,如咳嗽、痰多、咽干、咽痛等。

黄芩中的黄酮类成分能够减少氧自由基的形成,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保护肺部免受氧化损伤。

3.燥湿:黄芩有燥湿消肿的功效,适用于治疗湿热病症,如湿疹、痤疮、水肿等。

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够调节体内湿气的代谢,减少湿邪的积聚,从而降低湿热引起的症状。

4.泻火:黄芩有泻火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治疗火热症状,如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目赤等。

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够降低体内炎症的水平,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此外,黄芩还具有一些其他的药理作用,包括抗肿瘤、抗过敏、抗心血管疾病等。

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可以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并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抑制过敏反应,减少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黄芩中的生物碱成分能够抑制心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从而降低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

使用黄芩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黄芩具有苦寒性质,脾胃虚寒、阳痿、阴虚火旺等人群应慎用。

2.孕妇、儿童慎用黄芩,因为药物对胎儿和儿童的影响尚不明确。

3.使用黄芩时要遵循医生的指导,掌握适量和用法用量,避免过量使用和长期使用。

总结起来,黄芩具有清热解毒、清肺热、燥湿、泻火等作用,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其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同时,使用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下使用黄芩,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中药黄芩

中药黄芩
倪朱谟,明末医药学家。字纯宇。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通医学,为人治疾有良效。 毕生搜集历代本草书籍,详加辨误及考订,天启四年(1624年),撰成《本草汇言》 二十卷。
昔人以柴胡去热不及黄芩,盖柴胡专主少阳往来 寒热,少阳为枢,非柴胡不能宣通中外;黄芩专 主阳明蒸热,阳明居中,非黄芩不能开泄蕴著, 一主风木客邪,一主湿上蕴著,讵可混论。芩虽 苦寒,毕竟治标之药,惟躯壳热者宜之,若阴虚 伏热,虚阳发露,可轻试乎其条实者兼行冲脉, 治血热妄行,古方有一味子芩丸,治女人血热, 经水暴下不止者,最效。 《本经逢原》
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 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 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滇南本草》
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 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 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 法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 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 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本草正》

1 2 3 4

黄芩的形状、采集、炮制 黄芩的药性、归经 黄芩的功效、临床运用 黄芩的的现代药理研究
黄芩的功效、临床运用
本经曰:诸热黄疸,肠澼泻痢,逐水,下血 闭,恶疮疽蚀火疡。 别录曰: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 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甄权曰: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 破拥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 解热渴。
张元素曰:黄芩之用有九: 泻肺热,一也; 上焦皮肤风热风湿,二也; 去诸热,三也; 利胸中气,四也; 消痰膈,五也; 除脾经诸湿,六也; 夏月须用,七也; 妇人产后养阴退阳,八也; 安胎,九也。
酒炒上行,主上部积 血,非此不能除。下 痢脓血,腹痛后重, 身热久不能止者,与 芍药、甘草同用之。 凡诸疮痛不可忍者, 宜芩、连苦寒之药, 详上下分身梢及引经 药用之。

黄芩的成分

黄芩的成分

黄芩的成分
黄芩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主要成分是黄芩素、黄芩苷、黄芩甙等。

黄芩素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

黄芩素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对于皮肤炎症、肠炎等炎症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黄芩苷是一种苷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炎作用。

黄芩苷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对于肺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黄芩苷还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对于关节炎、风湿性疾病等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黄芩甙是一种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抗炎、抗氧化作用。

黄芩甙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对于流感、肝炎等病毒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黄芩甙还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对于皮肤炎症、肠炎等炎症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黄芩的成分丰富多样,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对于多种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黄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使用,如口服、外用等,具体用法根据疾病的不同而定。

黄芩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剂量的控制和配伍禁忌等问题,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黄芩的成分丰富多样,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抗肿瘤、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对于多种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但是在使用黄
芩时需要注意用法用量,遵循医生的建议,以确保药物的安全和疗效。

黄芩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有着积极的作用。

黄芩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黄芩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黄芩的功能主治与用量功能主治黄芩是一种中药材,在中医药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具有以下主要功能和主治:1.清热解毒:黄芩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对于热性疾病如感染、炎症等有很好的疗效。

2.利湿退黄:黄芩可以利湿退黄,对于湿热病证如黄疸、水肿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安神定志:黄芩有一定的镇静安神作用,可以缓解焦虑、失眠等症状,使人心情平静、思维清晰。

4.抗菌消炎:黄芩中的主要成分黄芩苷具有较强的抗菌消炎作用,对于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用量黄芩的用量应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和个体差异来确定。

通常情况下,一般用量如下:1.饮片剂:一次5-10克,每日2-3次。

可以口服或煎服。

2.黄芩颗粒:一次包装剂量根据产品说明书来确定,一般为1包,每日2-3次。

3.黄芩口服液:一次40-60毫升,每日2-3次。

4.黄芩胶囊:一次3-4粒,每日2-3次。

需要注意的是,黄芩的用量应根据医生的建议来确定,不宜自行增减剂量。

同时,在服用黄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忌烟酒刺激:黄芩有一定的药性,对于黄芩的药效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服用黄芩期间,应避免饮酒和吸烟等刺激性食物和物品。

2.禁忌食物:黄芩属寒凉药物,对于脾胃虚寒、疲乏无力等症状的患者应慎用。

同时,黄芩会对草鱼等一些鱼类产生毒作用,患者应注意避免食用此类食物。

3.注意肝肾功能:长期或大量服用黄芩可能对肝肾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服用期间应注意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总之,黄芩作为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安神定志、抗菌消炎等功能主治。

在使用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用量,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安全有效的应用。

黄芩的作用和功能主治与用量

黄芩的作用和功能主治与用量

黄芩的作用和功能主治与用量1. 黄芩的作用和功能黄芩,又名黄苓、黄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它具有广泛的作用和功能,主要包括:•清热解毒:黄芩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较强的抗炎、抗菌作用,可用于清热解毒,治疗疾病如咽喉炎、口腔溃疡等。

•泻热通便:黄芩具有泻火降火作用,能清热泻火,治疗热性病症,如热结便秘、痘疮疖子等。

•消肿止痛:黄芩有较好的消肿止痛作用,可用于治疗肿毒疮疡等疾病。

•利胆排石:黄芩具有利胆排石的作用,可以帮助胆囊排出结石,适用于胆结石、胆囊炎等疾病。

•抗过敏:黄芩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过敏作用,可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风热感冒等。

2. 黄芩的主要适应症根据黄芩的作用和功能,它主要适用于以下一些疾病:•咽喉炎、口腔溃疡:黄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咽喉炎、口腔溃疡等疾病。

可以将黄芩煎剂用于漱口,或者使用黄芩颗粒口服。

•痘疮疖子:黄芩可泻火降火,对于热结便秘、痘疮疖子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可通过口服黄芩颗粒等形式使用。

•肿毒疮疡:黄芩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肿毒疮疡等疾病。

可以将黄芩煎剂外用,也可使用中成药黄连素等。

•胆结石、胆囊炎:黄芩有利胆排石的作用,对胆结石、胆囊炎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常用的形式包括口服黄芩颗粒、黄芩胶囊等。

•过敏性疾病:由于黄芩具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可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风热感冒等。

常用的形式包括黄芩片剂、黄芩颗粒等。

3. 黄芩的用量和注意事项黄芩的用量和用法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建议参考以下用量:•煎剂用法:黄芩煎剂的用量为3-10g,根据病情轻重可适当增减。

将黄芩加水煎煮20-30分钟,去渣留汁,分2-3次口服。

•颗粒剂用法:黄芩颗粒剂的用量根据产品说明书进行使用,一般为每次口服3-5g,每日2-3次。

•胶囊剂用法:黄芩胶囊剂的用量根据产品说明书进行使用,一般为每次口服2-4粒,每日3次。

•片剂用法:黄芩片剂的用量根据产品说明书进行使用,一般为每次口服2-3片,每日2-3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芩
(唇形科植物)
编辑锁定
声明
本词条可能涉及专业知识,中草药并非没有毒副作用,请遵医嘱服用,请勿轻信网上用药建议。

黄芩(拉丁学名: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是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肉质根茎肥厚,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总状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花冠紫、紫红至蓝色,花丝扁平,花柱细长,花盘环状,子房褐色,小坚果卵球形,花果期7~9月。

黄芩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

产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四川等地,中国北方多数省区都可种植。

俄罗斯东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均有分布。

模式标本采自俄罗斯。

[1]
黄芩的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

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

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中文学名
黄芩
拉丁学名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别称
山茶根、土金茶根
二名法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管状花目

唇形科
亚科
黄芩亚科

黄芩属
亚属
黄芩亚属

黄芩
分布区域
中国、苏联东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毒性
功能
清热燥湿、消炎抗菌、消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