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军事思想必攻不守

合集下载

长篇《孙子兵法》解读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长篇《孙子兵法》解读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长篇《孙子兵法》解读——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原文虚实Ⅱ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之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详解“出其所不趋”,“不趋”,来不及救,从敌人来不及救的地方出击。

“趋其所不意”,打到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

曹操注解说:“使敌不得相往而救之也。

”我们常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在《孙子兵法》看来,这不是善之善者也,善之善者,是“走自己的路,别人想不到,也不让别人知道”。

行千里而不劳之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行军千里也不劳顿的,是因为走的是没有敌人守备的地区。

这里历史上有两个典型战例,都是灭蜀之战。

一是大家都熟悉的,《三国演义》中钟会、邓艾灭蜀之战。

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率军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南出剑阁两百多里。

邓艾率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鱼贯而进,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

山高谷深,至为艰险。

途中,粮运不继,曾多次陷入困境。

部队走到马阁山,道路断绝,一时进退不得,邓艾身先士卒,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

最后邓艾率军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将马邈。

一路杀到成都,刘禅就降了。

第二次是南北朝时期,坐拥四川的梁武陵王萧纪在成都称帝,率兵东下,准备攻打梁元帝,夺取梁朝政权。

北魏看到机会,宇文泰认为“平蜀制梁,在此一举。

”诸将意见并不统一。

宇文泰把重任交给尉迟迥,问他计将安出。

尉迟迥说:“蜀与中国隔绝百余年矣,恃其山川险阻,不虞我师之至。

宜以精甲铁骑星夜奔袭之。

平路则倍道兼行,险途则缓兵渐进。

出其不意,冲其腹心,必向风不守。

”其后果如尉迟迥所言,尉迟迥从散关进军,围成都五旬,平定巴蜀。

人们常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这不可能,因为这标语敌人的墙上也刷着。

怎么才能攻无不克、攻而必取呢,只有一个前提,就是对方没防备,没防守。

还是拿足球赛来说,如果前面有后卫堵着,马拉多纳也不容易射门命中,一定是来回倒腾,对方出现空档了,然后一击命中。

孙膑兵法经典名句完整版上课讲义

孙膑兵法经典名句完整版上课讲义

孙膑兵法经典名句完整版孙膑兵法经典名句1.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日月是也。

代兴代废,四时是也。

有胜有不胜,五行是也。

有生有死,万物是也。

有能有不能,万生是也。

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势是也。

2.故有形之徒,莫不可名。

有名之徒,莫不可胜。

故圣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故其胜不屈。

战者,以形相胜者也。

形莫不可以胜,而莫知其所以胜之形。

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

3.形者,皆以共胜胜者也。

以一形之胜胜万形,不可。

所以制形壹也,所以胜不可壹也。

故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

见胜如见日月。

其错胜也,如以水胜火。

4.形以应形,正也;无形而制形,奇也。

奇正无穷,分也。

分之以奇数,制之以五行,斗之以形名。

分定则有形矣,形定则有名矣。

5.故以异为奇。

是以静为动奇,佚为劳奇,饱为饥奇,治为乱奇,众为寡奇。

发而为正,其未发者奇也。

奇发而不报,则胜矣。

有余奇者,过胜者也。

故一节痛,百节不用,同体也。

前败而后不用,同形也。

《奇正》6.赏未行,罚未用,而民听令者,其令,民之所能行也。

赏高罚下,而民不听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

使民虽不利,进死不旋踵,孟贲之所难也,而责之于民,是使水逆流也。

故战势,胜者益之,败者代之,劳者息之,饥者食之。

故民见敌人而未见死,蹈白刃而不旋踵。

7.故行水得其理,漂石折舟;用民得其性,则令行如流。

《奇正》8.能分人之兵,能按人之兵,则锱铢而有余。

不能分人之兵,不能按人之兵,则数倍而不足。

9.兵有客之分,有主人之分。

客之分众,主人之分少。

客倍主人半,然可敌也。

《客主人分》10.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

《威王问》11.恒胜有五:得主专制,胜;知道,胜;得众,胜;左右和,胜;量敌计险,胜。

《选卒》12.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13.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月战》14.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

15.夫权者,所以聚众也。

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

孙膑 手机互动百科

孙膑 手机互动百科

孙膑手机互动百科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不传,因其受过膑刑(剔去膝盖骨),故名孙膑。

是孙武的后人,生于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鄄城县北一带)。

战国时期齐国的军师。

中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

著有《孙膑兵法》传世。

相传他早年曾经与庞涓一道跟鬼谷子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在魏国做了魏惠王的将军,深得魏王的信任,可他自以为才能不及孙膑,便阴谋派人把孙膑骗来。

孙膑到了之后,庞涓越发害怕孙膑的才能超过自己,更加嫉恨他,于是蓄意用计陷害孙膑,假借法令砍去他的膝盖骨,并在额头刺字。

孙膑也因此得名。

庞涓的目的是想把孙膑埋没起来,让世上再没有同他竞争的对手。

不久,有位齐国的使者来到魏国大梁,孙膑以刑徒的身份暗中与之相见,说动齐使。

齐国使者觉得孙膑是个奇才,便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了齐国。

齐国的大将田忌非常赏识孙膑的才能,把他奉为上宾以客礼相待。

孙膑的军事才能不久就被齐王发现了。

当时,齐威王常常与王公贵族们用比赛驾驶马车赌输赢。

田忌过去比赛,常因马的足力略差一点而告输。

孙膑观察了这种比赛之后,发现马的足力可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之间相差也并不悬殊。

有一次,孙膑对田忌说:“你可以下大赌注,我自有办法让您获胜。

”田忌很佩服孙膑过人的才智,便按照孙膑的意见同齐威王与贵族们下了千金的赌注。

等到比赛开始之前,孙膑告诉田忌:“你先用你的下等马同他们的上等马比赛,再用你的上等马同他们的中等马比赛,最后用你的中等马同他们的下等马比赛。

”三场赛毕,两胜一负,终于赢得齐王的千两黄金。

田忌因此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

齐威王在向孙膑讨教兵法中深感孙膑在军事上有过人之处,当下拜他为将军。

孙膑赛马的故事,从此成了军事谋略学最原始最生动的事例。

周显王十六年(前354年),魏国派庞涓率兵8万,由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出发,北上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

赵国无力打破魏军的围攻,便向齐国求救。

历史趣谈:谁是影响中国最深的战术大师 一生坎坷名震天下

历史趣谈:谁是影响中国最深的战术大师 一生坎坷名震天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谁是影响中国最深的战术大师一生坎坷名震天下导语:孙膑,这又是一个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家喻户晓的人物,标准的小说人物情节。

一幕英雄落难,而又奋起复仇,成就传奇的故事,他与伍子胥可谓是孙膑,这又是一个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家喻户晓的人物,标准的小说人物情节。

一幕英雄落难,而又奋起复仇,成就传奇的故事,他与伍子胥可谓是战国2大最具有传奇色彩的谋略家。

伍子胥更多的是战略方面的谋略,而孙膑是最早将孙子兵法的理念应用于实战,而且加以完美演绎的战术家。

根据对先秦文献的反复研究,现在可以确定的是,很多文献中的孙子指的就是孙膑而不是他那传奇的先祖孙武。

可以认为孙膑跟吴起两人是整个战国时期最耀眼的2个战争理论家。

他们对于古代战争方方面面的理解和分析,几乎完全涵盖了古代战争的所有重要元素,给予后代的几乎所有的名将一个难以超越的指示灯。

孙吴兵法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是战争艺术的集大成者。

我们先祖惊人的才华令人震惊。

简单介绍下孙膑事迹,(相信大家都知道,影视剧都拍烂了)孙膑是军事家孙武后代,曾与庞涓为同窗,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深谙《孙子兵法》。

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因嫉贤妒能,恐孙膑取代他的位置,骗孙膑到魏使用奸计,孙膑被处以髌刑(就是挖掉膝盖骨,使双腿残废)。

齐欣赏其兵法韬略,后被齐国使者偷偷救回齐国,被田忌善而客待。

后通过田忌赛马被引荐与齐威王任为军师。

开始对抗强大的魏国。

接下来就是入了中学课本的经典情节:桂陵之战,围魏救赵,大败魏军。

马陵之战,因势利导,添兵减灶,计杀庞涓,俘虏魏太子申,彻底击败了魏军。

孙膑从此名满天下,此两战为古代战争艺术的杰作。

生活常识分享。

想述略竹简《孙膑兵法》法律思

想述略竹简《孙膑兵法》法律思

竹简《孙膑兵法》法律思想述略张少瑜孙膑是战国中期齐国人,相传是吴国孙武的后世子孙。

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他曾与庞涓俱学兵法,后因受庞涓陷害而受“膑刑”,世称孙膑。

此后,他为齐威王所重,做过齐将田忌的军师,在桂陵和马陵两次大破魏军,创造了“围魏救赵”和减灶诱敌的著名战例,以此名显天下。

据传孙膑著有兵法,而且“世传其兵法”。

《汉书?艺文志》的兵书略著录“齐孙子八十九篇”。

但该书早已失传。

学界有人据此认为孙武与孙膑就是一个人。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汉简中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两书,可证孙膑和其兵法确有其人其书。

《孙膑兵法》分上下两编。

上编包括擒庞涓、见威王等十五篇文章,下编含十阵、十问等十五篇文章。

上编多记战事,用问对形式,篇首多用“孙子曰”;下编是纯理论论述,没有对问形式和“孙子曰”。

《孙膑兵法》主要论述有关兵略、作战、阵法以及军队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孙膑在许多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思想,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以往学界多注意到孙膑的军事思想,而对于他丰富的法律思想却往往缺乏系统的了解并给予应有的评价。

本文力图根据此次出土残简,对孙膑的法律思想作一简要的概括和分析,希望得到学界同仁的指正。

一、道义战争观孙膑的法律思想来自于他对战争的认识。

与孙武一样,他也坚持战争的正义性,认为只有符合“道”、“义”的目的,符合民心,才可以举兵。

他认为王者之将必须懂得“道”才可以领兵。

什么是道呢?他说:“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请(情),阵则知八阵之经”(八阵):“恒不胜有五:不知道,不胜;……恒胜有五:……知道,胜……”(篡卒):“兵之胜……其德在于道……”(篡卒)。

他认为齐国君臣知兵而不知道,是很危险的。

“威王问九,田忌问七,几知兵矣,而未达于道也。

吾闻素信者昌,立义用兵,无备者伤,穷兵者亡,齐三世其忧矣”(威王问)。

在这里,道的含义和内容很广,大致包括得民心、讲信义、有储备、不好战以及懂天文、地理、敌情、阵法等内容。

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

01章擒庞涓本篇记述孙膑在“围魏救赵”之战中,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等办法,在桂陵大破魏军,俘获庞涓。

这是孙膑运用他的军事思想取得胜利的一个著名战例。

昔者,梁君将攻邯郸(2),使将军庞涓、带甲(3)八万至于茬丘(4)。

齐君(5)闻之,使将军忌子(6)、带甲八万至……竞。

庞子攻卫(7)□□□,将军忌[子]……卫□□,救与……曰:“若不救卫,将何为?”孙子曰:“请南攻平陵(8)。

平陵,其城小而县大,人众甲兵盛,东阳战邑(9),难攻也。

吾将示之疑。

吾攻平陵,南有宋(10),北有卫,当途有市丘(11),是吾粮途绝也。

吾将示之不知事。

”于是徒舍而走平陵(12)。

……陵,忌子召孙子而问曰:“事将何为?”孙子曰:“都大夫孰为不识事(13)?”曰:“齐城、高唐(14)。

”孙子曰:“请取所……二大夫□以□□□减□□都横卷四达环涂(15)□横卷所□阵也。

环涂{车皮}甲(16)之所处也。

吾未甲劲,本甲不断(17)。

环涂击柀(18)其后,二大夫可杀也(19)。

”于是段齐城、高唐为两(20),直将蚁附(21)平陵。

挟{艹世}(22)环涂夹击其后,齐城、高唐当术而大败(23)。

将军忌子召孙子问曰:“吾攻乎陵不得而亡齐城、高唐,当术而厥(24)。

事将何为?”孙子曰:“请遣轻车西驰梁郊(25),以怒其气。

分卒而从之,示之寡(26)。

”于是为之。

庞子果弃其辎重(27),兼趣舍(28)而至。

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29),而擒庞涓(30)。

故曰,孙子之所以为者尽矣(31)。

* * *……子曰:“吾…………孙子曰:“毋待三日……”(1) 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

庞涓,战国时人,早年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被魏惠王任为将军。

简文中庞涓又称庞子。

(2) 梁君,指魏国国君惠王(公元前三六九--前三一九年在位)。

魏国在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又称梁。

邯郸,赵国国都,今河北邯郸。

(3) 带甲,穿有铠甲的士卒,此处泛指军队。

(4) 茬丘,地名,其地末详。

兵法与智慧孙膑的军事思想

兵法与智慧孙膑的军事思想

兵法与智慧孙膑的军事思想兵法与智慧孙膑的军事思想军事思想一直以来都是战争中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在中国历史上,兵法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战略中。

其中,孙膑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孙膑的兵法思想以及他所代表的智慧。

孙膑是战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军事家,他所提出的兵法思想在古代兵书中有着重要地位。

孙膑的兵法强调了灵活应变和变化多端的战略,对战争中指挥和作战战术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首先,孙膑提出了“瞒天过海”的战略思想。

他认为在战争中,通过化整为零、分散对手注意力,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目标。

这种战略思想在后来的军事史上被广泛运用。

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发动了诺曼底登陆作战,成功地将希特勒的注意力从其他关键战场转移。

这种战略思想使得盟军能够取得胜利,并最终结束了战争。

其次,孙膑强调了军事组织的重要性。

他认为军事力量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指挥和组织的能力。

他提出了“三军之势”的概念,即将军事力量划分为三个部分,以达到协同作战的目的。

这种思想在以后的军事发展中被吸收并得以扩展。

例如,在现代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到陆军、海军和空军等不同部队的协同作战,这正是孙膑所倡导的“三军之势”在现代军事中的应用。

此外,孙膑的军事思想还侧重于智慧的运用。

他在《孙子兵法》中提到了“虚实制衡”的战略思想,即在战争中虚实相结合,在真实和虚假之间巧妙地制造平衡。

这种思想在战争中的情报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都采取了虚实并存的战略,通过表面上的敌意来掩盖真实意图。

这种军事智慧不仅扰乱了对方的判断,也保护了自己的战略核心。

最后,在孙膑的军事思想中,他提倡了“以众胜寡”的原则,即通过巧妙运用兵力、资源和战术优势来战胜敌人。

这种思想在许多历史战役中得到了验证。

例如,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以游击战为主的战略,通过灵活性和巧妙运用资源来逐渐扩大自己的力量,最终在全国范围内赢得了胜利。

总的来说,孙膑的兵法思想不仅体现了他的军事智慧,也对后世的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兵家》孙膑兵法

《兵家》孙膑兵法

《兵家》孫臏兵法导读:本文是关于《兵家》孫臏兵法,希望能帮助到您!(齐)孙膑〈擒龐涓〉昔者,粱(梁)君將攻邯鄲,使將軍龐涓帶甲八萬至於茬丘。

齊君聞之,使將軍忌子帶甲八萬至……竟(境)。

龐子攻衛〔都帝丘〕,將軍忌〔子〕……□衛□□救與……救衛是失令。

」田忌曰:「若不救衛,將何為?」孫子曰:「請南攻平陵。

平陵,其城小而縣大,人眾甲兵盛,東陽戰邑,難攻也;吾將示之疑。

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衛,當涂(途)有市丘,是吾糧涂(途)絕也;吾將示之不智(知)事。

」於是徙舍而走平陵。

……陵,忌子召孫子而問曰:「事將何為?」孫子曰:「都大夫熟(孰)為不識事?」曰:「齊城、高唐。

」孫子曰:「請取所……二大夫□以□□□臧□□都橫卷四達環涂(途),□橫卷所□陣也。

環涂(途)[車皮](披)甲之所處也。

吾末甲勁,本甲不斷。

環涂(途)擊柀其後,二大夫可殺也。

」於是段齊城、高唐為兩,直將蟻附平陵。

挾[艸/世]、環涂(途)夾擊其後,齊城、高唐當術而大敗。

將軍忌子召孫子問曰:「吾攻平陵不得,而亡齊城、高唐,當術而厥(蹶)。

事將何為?」孫子曰:「請遣輕車西馳粱(梁)郊,以怒其氣。

分卒而從(縱)之,示之寡。

」於是為之。

龐子果棄其輜重,兼取(趣)舍而至。

孫子弗息,而擊之桂陵,而禽(擒)龐涓。

故曰:孫子之所以為者,盡矣。

四百六。

〈〔見威王〕〉孫子見威王,曰:「夫兵者,非士恒埶(勢)也。

此先王之傅道也。

戰勝,則所以在亡國而繼絕世也;戰不勝,則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

是故,兵者不可不察。

然夫樂兵者亡,而利勝者辱。

兵非所樂也,而勝非所利也!事備而後動: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卒寡而兵強者,有義也。

夫守而無委,戰而無義,天下無能以固且強者。

堯有天下之時,詘(黜)王命而弗行者七,夷有二,中國有四,故堯伐負海之國而後北方民得不苛,伐共工而後兵寑(寢)而不起,施(弛)而不用。

其間數年,堯身衰而治屈,胥天下而傳舜。

舜擊讙收(兜),方(放)之宗(崇);擊歸(鯀),方(放)之羽;擊三苗,放之危;亡有戶(扈)是(氏)中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膑军事思想“必攻不守”被误解35年
【提要】自从1975年孙膑兵法出版以来,孙膑的核心军事思想“必攻不守”竟然被误解了35年,令人不解,如此传承经典怎能不误人子弟,有辱圣贤,尽信书不如无书,学者应该有怀疑精神,否则怎能有创新,但创新也要尊重原著,忠于原文,不能自作聪明,随意发挥。

台湾知名军事战略学者钮先钟先生在《战略家》一书中将《孙膑兵法<田忌问>》中的“必攻不守”解释为“必须经常采取积极进取的攻势战略,而不可采取消极无为的守势战略。

”并认为“此种观念实为古今中外战略家的共识,一点都不新奇。


我仔细分析了该篇原文,无论怎么也不能得出这样的解释,更不知这是那些所谓中外战略家的共识,我认为正确理解应该是进攻敌人没有防守的地方,这也是对孙武“避实击虚”,“攻其所不守”,“先为不可胜,待敌之可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等思想的继承。

孙子兵法(孙武)上说:“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文中“攻其所不守”与“必攻不守”含义完全相同,孙膑只是将孙武思想简化表达而已。

孙膑不仅是继承孙武的军事思想,他也很好地将“攻其所不守”应用于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并成为典型战例。

其实,包括钮先钟在内很多人的错误是延续了《孙膑兵法》(根据银雀山竹简本整理,1975年出版)编者在序言中对“必攻不守”的错误解释,编者原文这样解释:“他(孙膑)力主‘必攻不守’”。

认为积极主动进攻是取胜的法宝,消极防守难逃厄运。


其实无论从这四个字的字面意思,还是前后文都得不出这样解释,编者明显是在画蛇添足,曲解原文。

由于该书是孙膑兵法第一次整理出版,所以编者观点对读者影响很大,以至于很多人甚至知名学者不加分析拿来便用,真是遗害不小,钮作为军事战略研究专家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实属不该。

为了验证我的分析,我查阅了相关研究成果,果然发现有人撰文纠正过(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周克庸在《<孙膑兵法·威王问>“必攻不守”解》,(台州学院学报,2010年)一文中解释这一错误是因为对“必攻不守”的句式语法判断错误,实际“必攻不守”是一个动宾结构的单句,其中有省略,完整句子应该是“(我)必攻(敌之)不守(之处)”,也就是我要进攻敌人没有防守的地方。

而编者的错误在于将“必攻不守”
四字误视为一个联合结构的复句,误以为“必攻”、“不守”的主语皆是“我方”,故“必攻”即谓“我必攻”;“不守”即谓“我不守”。

自从1975年孙膑兵法出版以来,孙膑的核心军事思想“必攻不守”竟然被误解了35年,令人不解,如此传承经典怎能不误人子弟,有辱圣贤,尽信书不如无书,学者应该有怀疑精神,否则怎能有创新,但创新也要尊重原著,忠于原文,不能自作聪明,随意发挥。

附文:
1、《孙膑兵法<威王问>》原文节选:
田忌曰:“权、势、谋、诈,兵之急者耶?”孙子曰:“非也。

夫权者,所以聚众也。

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

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

诈者,所以困敌也。

可以益胜,非其急者也。

”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曰非急者也。

然则其急者何也?”孙子曰:“料敌计险,必察远近,……将之道也。

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

……骨也。

”田忌问孙子曰:“张军毋战有道?”孙子曰:“有。

倅险增垒,净戒毋动,毋可□□,毋可怒。

”田忌曰:“敌众且武,必战有道乎?”孙子曰:“有。

埤垒广志,严正辑众,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必以为久。


2、钮先钟《大战略》中关于“必攻不守”的解释:
在答田忌问中,孙膑又提出一项曾经惊世骇俗的“新”观念,即为“必攻不守”。

有人认为此语似不合理,又有人称誉它是孙膑的独特见解,值得特别重视。

事实上,孙膑之言并无任何特殊新意,也不值得大惊小怪。

真正的问题是大家对它未能作出适当的解释。

照字面上看,孙膑似乎是主张在战争中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攻击而不防御。

这当然是不合理也不可能。

事实上,孙膑的原意并非如此浅陋,他所强调者为必须经常采取积极进取的“攻势”战略,而不可采取消极无为的“守势”战略。

此种观念实为古今中外战略家的共识,一点都不新奇。

此外,也有人提出另一种解释,即为必须进攻敌方缺乏守备的目标,这也是孙子所提出的“攻其所不守”和“攻其无备”的旧观念。

不过,此种解释较为狭隘,而且未能达到战略层面,故不如上述攻势战略适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