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第二章

农业气象第二章
农业气象第二章

第一章

1.太阳辐射影响植物的主要方式

光长,即光照时间的长短。光强,即光照的强弱。光质,即光谱组成的不同。

2.叶片对太阳辐射的反射、透射和吸收能力

植物的叶片通常都是半透明的。

反射:投射到叶面的太阳辐射被直接反射到太空中去的部分称为外反射;进入叶片内部不能被叶片吸收从投射一侧返回空气中的部分称为内反射;外、内反射之和称为反射。

吸收:进入叶片内部的太阳辐射被叶片吸收的部分称为吸收。

透射:进入叶片内部不能被叶片吸收从投射对面一侧向叶外逸出的部分称为透射。

反射率R、透射率T和吸收率A之间关系:R + T + A = 1

3.群体叶片对太阳辐射的反射、透射和吸收能力

太阳辐射进入植被内部,经过植被中茎叶层层的反射、透射和吸收,当然还包括漏射,而被削弱,形成了一个较复杂的过程。

关于群体叶片对日光的反射、透射和吸收能力,可归纳出以下四点看法。

(1)同一种农田的植被,对于不同波长的辐射,其反射、透射和吸收能力不同。

(2)同一种波长的辐射,不同作物、同一作物不同的生长发育状况(包括品种、密度、叶龄、叶形、叶片的颜色和含水量等等),其反射、透射和吸收能力不同。

(3)反射、透射和吸收率不是一个常数,在任一光谱中有一定幅度。

(4)群体对日光的反射率和透射率要比单叶明显地小,而吸收率却明显地高于单叶。如稻、麦作物,叶片向上斜立,其反射和透射光几乎都比单叶少一半左右;一般在抽穗开花期,群体的反射率约5~7%,透射率约4~7%,而群体的吸收率则高达85~90%。

4.光在群体中的分布规律

农田中透光率的分布曲线与光强分布曲线完全一致,亦随深度迅速递减,其递减率与叶片的铅直分布关系密切。

农田中,由于太阳视位置的日变化,总光强也存在着与露地相同的日变化形式。

农田中各高度透光率也存在着相同的日变化,而由于太阳高度角的改变,在中午时透光率最大,在早晚时透光率较小。如在对棉花的观测中发现,在始花期,早晚的透光率为10%,而正午时透光率可达41%。

5.群体透光率、削光系数

群体消光系数k值可用下式求算:k =(-ln(I/I0))/F

式中,I/I0即透光率。k值是一个无量纲数,它描述了叶片的遮阴程度,当上层叶面积大时,k值就大,光强衰减就明显。

注意:实际上,大田内部的情况十分复杂,影响k值的因素非常多,包括叶片大小、厚薄、表面光滑度、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片含水量等影响叶片反射、透射和吸收的因素;入射光的方向和光谱成分;叶片角度及群体的结构;季节、天气以及时间等。因此,K值不是一个稳定的值。在实际应用中,禾谷类作物K值较稳定,因而使用平均值代替。

一般地,k值小于1。据门司和佐伯测算,草中的k值为0.3~0.5,水平叶子作物层中的k值为0.7~1.0。而中科院上海植生所测得的水稻叶层的k值在0.67~0.74之间,平均达

到0.71。

6.光周期现象以及据此对植物的分类

1、日照长度和光照长度

●日照长度。是指一地每天从日出到日落之间的日照时数,是一种在一定地区各年之间比较稳定的气候要素。

●光照长度。也称为光长,它和日照长度不同,它包括日照长度及只有漫射光的多云、阴天时段和曙暮光时段。

2、光周期现象的概念

●光周期现象发现于十九世纪末。而光周期现象的概念到二十世纪初才由加奈(Garner)和阿拉德(Allard)提出。

●光周期现象: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及其持续时间对植物的开花有很大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光周期现象实质上是指植物的生长发育对昼夜长短的不同反应。

这种反应在植物的花芽形成期最为敏感,是植物内部节奏生物钟的一种表现,是由系统发育所决定的,它是植物利用对光长的测量而控制植物生理反应的现象。

3、根据光长影响植物开花情况对植物的分类

(1)长日性植物。是指只有在光照长度超过一定临界值(临界光长)时开花,否则即停留在营养生长状态的植物。例如麦类、豌豆、亚麻、油菜、胡萝卜等原产于高纬度地区的作物。(2)短日性植物。是指只有在光照长度短于一定临界值时开花的植物。如水稻、玉米、棉花等原产于低纬度地区的作物。

(3)中日性植物。是指当昼夜长短的比例接近于相等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甘蔗等。(4)中间型植物。指开花受光长影响较小的植物,又称光期钝感植物。如西红柿、黄瓜等。

7.临界光长光

将植物分成短日性或长日性植物,需要有一个客观的光照时数标准。

临界光长是指引起植物开花的光照长度界限。长日性植物的开花要求光长不能短于这个界限长度,而短日性植物的开花要求光长不能长于这个界限长度。

临界光长是植物识别合适季节的度量,其数值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且随着生态环境所处纬度的改变而改变。

植物的临界光长不一定是每日12小时。

光周期反应中受温度的影响较小,但是温度的高低对开花的数量影响很大。

8.水稻的感光性及其衡量指标

(1)水稻的感光性

在满足水稻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温度条件前提下,在短日照条件下可使生育期缩短、在长日照条件下可使生育期延长的特性。

实质

表示某一作物品种在缩短或延长日照的情况下对促进或延迟开花结实的影响程度。(3)衡量作物感光性强弱的指标

a、对临界光长的要求

一般地,感光性强的品种或作物,对临界光长的要求比较严格,而感光性弱的品种要求不严格或不明显。

b、感光系数或感光指数

指发育速度随光照时数而变化的程度,即播种期相差一天,相应的生育期天数的差值。差值越大,则表示该品种的感光性越强,反之则表示该品种的感光性越弱。

c、出穗促进率(丁颖等)

●地理分期播种试验

●概念

将温度相近但光长相差较大两地同一品种在同一播期下的出穗天数之差与光长较长之地出穗天数之比的百分数作为出穗促进率。

●实质

出穗促进率大,则表示短日促进出穗的作用大,称为感光性强,反之称为感光性弱。

9.光周期学说应用于作物引种时应注意的问题

光周期学说应用于作物引种时应注意:

(1)短日性作物的北方品种向南引种时,由于光照变短,温度升高,导致生育期缩短,可能出现早穗现象,穗小粒少。南方品种向北引入时,由于光照变长,温度降低,导致延迟成熟,甚至不能抽穗开花。

(2)长日性作物的北方品种向南引种时,一般延迟成熟。但南方温度较高,生育期是否

延长,还要综合考虑其光温特性。而南方品种向北引入时,一般提早成熟,但北方温度较低,发育速度减慢,生育期是否缩短也应综合考虑。

(3)纬度和海拔相近地区相互间引种,光温条件大致相似,较易成功。

(4)同一地区平原与高原间相互引种,光照条件没有变化,其延长或缩短生育期的日数,决定于高度差引起的温度变化。

(5)同一地区早中稻作晚稻种植时,提早成熟,而晚稻早播时,延迟成熟。因此在双季稻区,早稻可用作晚稻栽培,而晚稻不能用作早稻栽培。

10.光饱和现象、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

光饱和现象

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强的增强而增强。当光强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相应地增强,而是趋近于一条渐近线,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光饱和点

光强增强时,光合量也增加,光强达到一定的强度时,光合量不再增加,此时的光强称为光饱和点。若光强高于光饱和点,不仅不会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增强,反而会导致叶温升高、气孔关闭,叶绿素钝化、分解、破坏及植物组织灼伤,使光合作用强度下降。所以在实际测量时光强过高时光—光合作用曲线会呈抛物线状

光补偿点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强值称为光补偿点。在此光强下,光合作用制造的产物与呼吸作用消耗的产物相等;或者说同一叶片在同一时间内,光合过程吸收的CO2和呼吸过程放出的CO2等量。当光强在光补偿点以上,植物可以积累有机物质。当光强处于补偿点时,植物没有干物质积累。而长期处于光补偿点以下时,植物的干物质积累小于支出时,植物便会因饥饿而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11.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特征

●不同植物(喜阴、喜阳、C3、C4),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同一品种不同发育期

及不同部位的叶片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不同。

●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还因温度、水分、CO2浓度等因子的不同而变化。

●群体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均高于单叶。

12.光—光合作用曲线特征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光照强度。

光强与光合作用关系呈双曲线型。

光强与光合作用关系会因植物群体的繁茂程度而有明显差异。

不同的植物光—光合作用曲线不尽相同。

13.最适叶面积系数

最适叶面积系数(指数):

●现象

图2.14 叶面积系数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概念

群体净生产率达到最大值时的叶面积系数称为最适叶面积系数。此时,群体最下部叶片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完全抵消。

●最适叶面积与最大限度叶面积并不一致,而是前者的出现常比后者早。

14.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特点

光强不足持续天数越多,对作物的产量构成要素各部分受到的影响越大;

不同生育期光强不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也不同;

不同的品种对光强不足的反应也是不同的。

总体上说,光强不足光合积累少,会导致产量降低。

光强过弱,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少,往往会阻碍植物的发育速度,以致于延迟开花结果。

光强过弱,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积累不足,导致花芽发育不良,致使花芽早期退化或死亡,引起作物产量下降。

光强不足,光合积累少,势必影响到蛋白质和糖分等的含量,进而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15.生理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

●生理辐射

决定着最重要的植物生理过程(包括光合作用、色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它植物生理现象)的光谱区称之为辐射的生理有效区,或称为生理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

在生理辐射范围内,进行光合作用的光谱区辐射,称之为光合有效辐射,简称PAR。

16.光能利用率限制因素及其提高途径

1、光合性能

影响植物群体光能利用率的因素主要有光合面积、光合能力和光合时间等。

农作物产量实际上等于:[(光合面积* 光合能力*光合时间)- 消耗]*经济系数,可称之为光合性能。

2、限制光能利用率的因素

(1)光的漏射、反射和透射损失

●生长初期,叶面积指数低,漏射多;

●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大,反射增加,可达5~25%,且平铺叶片比直立叶片更多;叶片薄,透射多,一般要透射4~7%;

●因此,叶面积指数过大过小均不利于光能吸收,存在一个最适叶面积指数问题。

(2)群体结构和叶片组织本身造成的损失

●农作物的群体结构不合理,叶层较厚、平铺,上层叶片受光光强处于光饱和点之上,下层叶片受光弱,上饱下饥,浪费了部分光。据估算,在500卡/厘米2的光照条件下,水稻及小麦由于光饱和损失的光能高达36%,玉米亦达到12%。

●作物群体内部光补偿点过高,也有部分阳光抵消了呼吸消耗。

●透入叶组织中的光合有效辐射只有部分为叶绿素吸收而用于光合作用,而10~30%的光能被非光合色素以及细胞壁、细胞质等吸收而损失了。

(3)作物遗传特性的限制

小麦、水稻等C3植物的光合效率通常比玉米、高粱等C4植物低,尤其在高温、强光和干旱条件下,这一特性表现得尤为明显。

(4)生长季短造成的损失

中高纬度地区农业生产受冬季低温限制,作物生长季短,造成光能资源的浪费,光能利用率低。

(5)生长季内外界环境条件的限制

温度、水分、CO2浓度等均直接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也就影响到光能利用率。

●温度过高,呼吸急剧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下降;温度过高还会导致气孔关闭,使光合作用强度降低。温度过低,使细胞原生质粘滞性提高,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减缓所有生物学和物理化学过程,从而减缓植物质量的增长速度。

●CO2浓度也影响光合作用,据测定,CO2浓度从300ppm增加到1000ppm时,光合作用速率提高近一倍。

●缺水,会影响到植株的蒸腾作用以致影响气孔的开闭,从而影响CO2进入叶片内,减

弱光合作用强度。

(6)其它方面

●作物光合机构功能以及外界环境条件的最佳状态难以达到,从而增加光合作用的量子需要量,降低光能利用率。

●自然灾害、病虫害等也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光能利用率。

●经济系数低即草多谷少虽然不会影响作物光能利用率,但会降低谷物产量。

3、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提高光能利用率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考虑。

内因即通过调节和控制植物光合作用生理机制,从植物体本身去想办法。外因则是通过农业技术措施来改善农田微气象条件。

1、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造成群体中多层立体配置,增加群体光和面积

目的是减少整个作物层光的反射、透射和漏射,增加作物对太阳能的吸收比例。措施是选育合理株型和适宜密植。选育株型紧凑、叶片斜立的矮秆品种十分有利于作物高度密植而不倒伏,也是提高最适叶面积系数的基础和保证。

这是因为:a.叶片斜立可使单位土地面积上容纳更多

的叶面积;

b.叶片斜立时反射光较少,漏射光较多,消光系数小,可使群体中下部的光照充足。

因此,上层叶片为斜立型、中层叶片为平铺型的群体,可使光在群体中处于最佳分布状态,充分合理地利用光能。

理想群体结构的量化标准:

上层叶片占50%,叶片与水平面呈90~60?;

中层叶片占37%,叶片与水平面呈60~30?;

下层叶片占13%,叶片与水平面呈30?。

作物的立体种植是近年来发展并已广为推行的种植方式,也是充分利用光能的有效措施。

2、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增加作物生长期

采取间作套种和复种,合理安排茬口,可充分利用地力、时间和空间,使田间始终拥有旺盛的植物群体,各种作物此起彼伏、交替兴衰,高矮杆、宽窄行相间,叶面积指数始终保持着连续、匀称和协调的状态。

可延续交替用光,使得群体对光能的利用在整个生长季节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十分有利于光能利用率的提高。

另外,温室、大棚、地膜等农业设施的利用及育苗移栽等农业栽培技术措施的应用也是延长作物生长季节,充分地利用季节与光能,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重要途径。

3、改善水、热、气、肥等等环境条件,增加作物光合能力

提高空气中的CO2浓度,可以增加作物的光合能力。对农田而言,可通过通风不断使群体外含CO2 多的空气流过叶面、增施有机肥释放CO2来提高群体内的CO2 浓度。在温室、大棚内可通过增施CO2肥来提高CO2 浓度。

足够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条件也能够提高作物的光合能力。

在光能资源丰富、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热量不足采取措施增温、水分不足采取措施解决灌溉水源等,则可大大提高光能利用率。

4、培育高光效品种,提高作物光饱和点

光饱和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光、暗反应速度不协调,暗反应的速度过慢,不能充分地利用光反应所吸收的光能,从而造成光能的损失。

因此在培育作物品种时,要增加暗反应速度,提高光饱和点和光能利用率。

5、减少呼吸等消耗,增加净光合生产率

(1)出发点

据测定,光呼吸型作物的光呼吸放出的CO2比暗呼吸要大三到四倍,占光合作用同化CO2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所以,可以通过减少光呼吸量来提高光能利用率。

(2)主要措施

a.培育光呼吸作用低的品种如C4作物;从光呼吸性作物如C3作物中选择光呼吸低的植株进行筛选培育;

b.采用化学方法抑制呼吸作用;

c.减少不必要的呼吸消耗,即打掉老叶枯叶,打去对产量无效而又争养分的器官,

如果树、棉花等的雄枝等;

d.采取措施控制高温的出现。另外,防治病虫等危害,也是减少光合产物消耗的重要措

施。

6、提高经济系数,即谷草比

通过育种和先进的栽培措施,使作物的经济系数提高。

如水稻矮秆品种的经济系数就从原来的0.35提高到0.5或以上。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1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 第一章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氮) 、 (氧) 、氩和(二氧化碳)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 (长波)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 (低) ,夏天比冬天(低) 。 5. (水汽)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温度)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降低)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平流)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升高)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200) 千米。 三、判断题: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x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x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x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四、问答题: 1. 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全球的植物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又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存在着消耗和产生二氧化碳的两种过程。一般来说,消耗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其速度在大多数地区是夏半年大,冬半年小;而呼吸作用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则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所以这两种过程速度的差异在一天之内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年中也随季节变化,从而引起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在一天中,从日出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不断增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随之不断降低,中午前后,植被上方的二氧化碳浓度达最低值;午后,随着空气温度下降,光合作用减慢,呼吸速率加快,使二氧化碳消耗减少;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故近地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大,到第二天日出时达一天的最大值。在一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主要受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一般来说,植物夏季生长最旺,光合作用最强,秋季最弱。因此二氧化碳浓度秋季最小,春季最大。 此外,由于人类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因而二氧化碳浓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 (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

农业气象学复习

农业气象学 题型;名词解释. 判断. 选择简答论述 第一章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补充:温室效应。 二、填空题: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1)、(2)、氩和(3)。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4)。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 (5)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6),夏天比冬天 (7) 。 5. (8)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9)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10)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11)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12)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3) 千米。 答案: (1)氮 (2)氧 (3)二氧化碳 (4)紫外线 (5)长波 (6)低 (7)低 (8)水汽 (9)温度 (10)降低 (11)平流 (12)升高 (13)1200 三、判断题: (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农业气象学测试题第四章

第四章水分 名词解释 大气湿度绝对湿度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温度植物蒸腾农田蒸散可能蒸散降水量降水强度水分临界期水分关键期水分利用率 填空 1、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有:()、()、()、()。 2、水汽压的日变化的两种类型分别是:()和()。 3、一天中相对湿度的最高值出现在()时,最低值出现在()时 5、相对湿度的年变化一般情况下()季节最小,()季节最大,但是我国大部地区则相反。 6、水汽凝结的条件为:()、() 7、云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是空气中()、(),还必须有()。 8、云滴增大主要是通过()、()两种过程完成的。 9、按云底距地面的高度可将云分为()、()、()三族。 10、降水量的单位是(),降水强度的单位是()。 三、多选题:(下列选项中至少要选择两项) 1、下列各途径中,能够使空气中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的有()()()() A、增加大气中水汽含量; B、降温; C、减少水汽含量; D、撒干冰; 2、大气的冷却方式主要有()()()()等。 a、绝热冷却; b、辐射冷却; c、平流冷却; d、混合冷却。 3、有利于辐射雾形成的条件是()()()()。 A、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 B、天气晴朗; C、微风(1~3米/秒); D、大气层结稳定; 4、下列有关雾的说法正确的有()()()()。 A、城市雾较农村多; B、混合雾是由冷暖湿空气混合而形成的; C、雾的形成不需要凝结核; D、有雾形成,相对湿度大于100%; 6、产生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物有()()()()。 A、露; B、云; C、霜; D、雾; 10、连阴雨过多的地区()()()()。 A、作物易倒伏; B、水果含糖量低; C、可引起落粒落果; D、植物多病; 8、冰雹形成在下列云层中()()()()。 A、浓积云; B、层积云; C、积雨云; D、雨层云; 四、改错题(请将下列错误改正确) 1、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称为相对湿度。 2、未饱和状态下,水汽压小于0,相对湿度大于100%。 4、水汽压一定时,气温愈高,饱和差愈小,反之愈大; 6、温度愈高,空气的饱和水汽压就越大; 7、水汽压单峰型日变化常发生于夏季的内陆; 8、饱和差越大,水面蒸发越快; 9、大风天有利于露和霜的形成;无风天有利于雾的形成; 10、高云族包括卷云、卷层云、高积云等;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20210127022213)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绪论 气象:大气中时刻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出现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如风、云、雨雪、霜等物理现象,俗称气象。 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气候:是在一较长时间阶段中大气的统计状态。一般用气象要素(包括太阳辐射、温度、大气压力、湿度、风、云、降水)的统计量来表示。 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规律,综合分析、评价各地气候资源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 天气: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天气学:是研究天气过程发生发展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 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和;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大气过程,而其后是长时间的天气状况,气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与天气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 2、各种农作物每个发育阶段都要求一定量的光照时数、热量和水分条件; 3、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也依赖于气象因子的配合; 4、光热水分条件决定地区气候资源,而这些资源又决定了作物在地理上的分布界限,种植制度与耕作方法; 5、 各种自然灾害都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失;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运用气象科学为农业生产服务,促进农业高产、稳产、优质的科学。 气象学常用研究分法

地理播种法;地理移植法或小气候栽种法;分期播种法;地理分期播种法;人工气候实验法;气候分析法;(此外还有卫星遥感和计算分析的一些新方法,如聚类分析;线性规划;模糊数学;系统论;决策论等。) 第一章地球大气干洁大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志后混合气体叫干洁大气。其成分主要是N、O Ar,约占干洁大气总容积的%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臭氧和其他气体。干洁大气中几种气体在气象学上的作用 (1)二氧化碳:具有较强的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其含量的增减能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的变化。温室效应。 (2)臭氧:能对紫外线辐射的吸收比较强,一方面可使得40-50km 高度上的气温显着增加,同时对地面生物起着保护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产生温室作用。 (3)水汽:具有很强的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与二氧化碳共同对地面温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水汽三种形态的变化,伴随着潜能的吸收和释放,不仅引起大气中湿度的变化,同时,也引起热量的转移。 (4)杂质:能削弱太阳辐射能量;能成为水汽凝结的核心,促进水汽的凝结。 对流层的意义:集中了大约80%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水汽含量,因此主要天气现象的发生都在这一层。其特点有:(1)气温虽高度增加而减小。(2)

农业气象学习题1-3章

农业气象学习题 绪论 一、名词解释题: 1、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气象学 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3、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1、农业气象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农业生产、气象条件 2、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______________及其规律的科学。 相互作用(相互关系) 3、农业气象学是______________科学与______________科学交叉、渗透形成的学科。 农业、气象 单项选择题: 1、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科学,更概括地说研究大气的科学应称为( D )。 A、大气物理学 B、地球物理学 C、物理气象学 D、大气科学 2 农业气象学研究所遵循的平行观测原则是( B)。 A、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 B、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和气象观测 C、同时同地进行的气象观测 D、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气象要素和气象灾害观测 多项选择题: 1 下列要素是农业气象要素的有(A、B、C )。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 C、水分条件 D、土壤肥力 2 下列气象要素中,属于农业气象要素的有(A、B、D)。 A、温度 B、空气湿度 C、能见度 D、降水量 问答题: 1、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答: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1)农业生物和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2分)(2)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3分) 2、农业气象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答:(1)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1分)(2)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1分)(3)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1分)(4)农业气象信息服务;(1分)(5)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1分) 填空题: 农业气象研究过程中通常要进行农业生物或设施状况和环境气象要素二者的___平行 ___________观测。 第一章地球大气

农业气象学练习题

第一章(地球大气)练习题 1、大气由、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等三部分组成。 2、在大气五个铅直分层中,对人类活动影响最直接的一层。 3、海市蜃楼是光线在大气中发生而形成的。 4、大气中的水汽和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红外辐射。 5、臭氧层位于 km高度的大气层。 6、晕主要是由悬浮在大气中的六边形片状和柱状冰晶对日、月光线进行折射所形成的。对吗? 7、对流层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辐射)练习题 1、绝对黑体对于投射到其表面的辐射的反射率为(添数值)。 2、辐射通量密度的单位为。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方式主要有吸收、和反射。 4、地面反射率随地表粗糙度的增大而。 5、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地面的吸收辐射与放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 6、冬、夏至日的太阳赤纬为°。 春分日的太阳赤纬为°。 秋分日的太阳赤纬为°。 7、光照时间(大于、等于、小于)昼长。 8、地面辐射差额由负变正的时间是日落前1小时,对吗?

9、大气量(m)越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就越多吗? 10、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角一定是直角吗?其计算公式为。 11、简述北半球可照时数随季节、纬度的变化规律。 12、试计算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江苏省南京市(32°00′N,118°48′E)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角。 第三章(温度)练习题 1、温度的是指一年中最热月月平均温度与最冷月月平均温度之差。 2、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气温铅直梯度为负值的现象称为。 3、当空气做绝热上升运动时,其温度。 4、大气中常见的降温过程有冷却、接触冷却、混合冷却、绝热冷却。 5、地面和大气所放射的辐射为。 6、下列城市中,夏季光照时间最长的是。 A、广州 B、成都 C、上海 D、哈尔滨 7、地面与近地气层之间进行热量交换最主要的方式为。 A、辐射热交换 B、传导热交换 C、乱流热交换 D、潜热交换 8、下列城市中,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 A、济南 B、南京 C、上海 D、广州 9、下列数值中,气温铅直梯度为℃/hm时,气层处在条件不稳定状态。 A、-0.2 B、0.3 C、0.8 D、1.3 10、一天中,地面最高温度出现在地面热量时。

大学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汇总

农业气象学 第一章地球大气 1、大气圈: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整个空气圈层称为 大气圈。 2、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3、水汽的作用:(1)在天气、气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保温效 应 4、气溶胶粒子的作用:(1)保温;(2)削弱太阳辐射;(3)降低大气透明度 5、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6、气象要素:表征大气状态(温度、体积和压强等)和大气性质(风、云、雾、降水等)的物理量成为气象要素。 7、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1)对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对流运动。 ③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于此。(天气层) 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3)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成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5)散逸层:温度随高度升高变化缓慢或基本不变。 第二章辐射 1、辐射:通过辐射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常简称为辐射。 辐射的波粒二相性:波动性,粒子性。 2、辐射的基本度量单位 (1)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J/s 或W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J/(s ?^)或W/

m2 o (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3)光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光能,单位为流明(Im)。 (4)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为(Im/ m2) 亦称为照 o 度,单位勒克斯(lx )。 3、辐射的基本定律: (1)基尔荷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对某波长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在同温度下对该波长的发射率。 (2)斯蒂芬一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说明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3)维恩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 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温度增高,最大辐射波长由长波向短波方向位移。 4、太阳常数(S。):当日地距离为平均值,太阳光线垂直入射的天文辐射通量密度,称为太阳常数。 5、太阳高度角(h):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6、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当地正午12时的太阳高度角)。 7、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季节的分布规律。 (1)太阳高度角由直射点向两侧递减。 (2)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3)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4)春分、秋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8可照时数(昼长):从日出至日落的时间长度,称为太阳可照时数。 9、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10、昼长岁纬度、季节的变化规律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doc

1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2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1) 、 (2) 、氩和 (3)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4) 。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 (6) ,夏天比冬天 (7) 。 5.(8)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9)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10)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11)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12)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3) 千米。 答案: (1)氮(2)氧(3)二氧化碳(4)紫外线(5)长波(6)低(7)低(8)水汽(9)温度(10)降低 (11)平流 (12)升高(13)1200三、判断题: (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答案:1.对,2.错, 4.对,5.错,6.对。 四、问答题: 1. 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全球的植物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又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存在着消耗和产生二氧化碳的两种过程。一般来说,消耗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其速度在大多数地区是夏半年大,冬半年小;而呼吸作用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则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所以这两种过程速度的差异在一天之内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年中也随季节变化,从而引起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在一天中,从日出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不断增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随之不断降低,中午前后,植被上方的二氧化碳浓度达最低值;午后,随着空气温度下降,光合作用减慢,呼吸速率加快,使二氧化碳消耗减少;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故近地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大,到第二天日出时达一天的最大值。在一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主要受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一般来说,植物夏季生长最旺,光合作用最强,秋季最弱。因此二氧化碳浓度秋季最小,春季最大。 此外,由于人类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因而二氧化碳浓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 (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大气中的云、雾、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都集中在这一气层内; (2) 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增高而下降,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5℃,在对流层顶可降至-50℃至-85℃; (3) 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促进了气层内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4) 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随

农业气象学试题

农业气象学试题 第一章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及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及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氮) 、(氧) 、氩和(二氧化碳)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 (长波)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 (低) ,夏天比冬天(低) 。 5. (水汽)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温度)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降低)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平流)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

随高度增高而 (升高)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200) 千米。 三、判断题: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x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x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x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四、问答题: 1. 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全球的植物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

第五章 农业气象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五章气压与风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风由东吹向西,则称为_____风。 ①东②东南③西④西北 2、在北半球,吹地转风时,背风而立,低压在_____ 。 ①右边②右前方③左边④左前方 3、随着海拔高度增高,气压会______。 ①增大②降低③先增后降④先降后增 4、一个标准大气压等于_____ 百帕。 ①4/3 ②760 ③1000 ④1013 5、在陆地上,_____气压高。 ①春季②夏季③秋季④冬季 6、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_____增大。 ①大气质量②大气压力③单位气压高度差④大气柱 7、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____ 的作用。 ①水平地转偏向力②水平气压梯度力 ③摩擦力④惯性离心力 8、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_____ 。 ①高压指向低压②低压指向高压 ③中间指向四周④四周指向中间 9、在北半球,水平地转偏向力指向物体运动方向的____ 。 ①左前方②右后方③左方④右方 10、___ 越大,地转风的风速越大。 ①纬度②大气密度 ③气压梯度④地球自转角速度 11、梯度风未考虑_____ 的作用。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水平地转偏向力 ③惯性离心力④摩擦力 12、在三圈环流中,南、北半球各形成_____ 个气压带。 ①2 ②3 ③4 ④5 13、由于季风影响.在_____ 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从大陆吹向梅洋。 ①春②夏③秋④冬 (二)多项选择 14、我国是著名的季风区,夏季盛行_____。 ①东南风②东北风③西南风④西北风⑤东风 15、梯度风是自由大气中空气所受_____相平衡时的运动。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水平地转偏向力 ③惯性离心力④重力⑤浮力 16、_____为自由大气中的风。 ①季风②梯度风③海陆风④焚风⑤地转风 17、地转风是空气所受_____相平衡时的运动。 ①重力②浮力③水平气压梯度力 ④水平地转偏向力⑤惯性离心力⑥摩擦力 18、北半球行星风带包括有_____。 ①西北信风带②东北信风带③盛行东风带 ④盛行西风带⑤极地东风带⑥极地西风带 19、_____ 为地方性风。 ①地转风②梯度风③摩擦风④焚风 ⑤海陆风⑥峡谷风⑦山谷风 20、海拔越高,则_____。 ①气压越高②气压越低③空气密度越大

农业气象学测试题第四章培训讲学

农业气象学测试题第 四章

第四章水分 名词解释 大气湿度绝对湿度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温度植物蒸腾农田蒸散可能蒸散降水量降水强度水分临界期水分关键期水分利用率填空 1、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有:()、()、()、()。 2、水汽压的日变化的两种类型分别是:()和()。 3、一天中相对湿度的最高值出现在()时,最低值出现在()时 5、相对湿度的年变化一般情况下()季节最小,()季节最大,但是我国大部地区则相反。 6、水汽凝结的条件为:()、() 7、云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是空气中()、(),还必须有()。 8、云滴增大主要是通过()、()两种过程完成的。 9、按云底距地面的高度可将云分为()、()、()三族。 10、降水量的单位是(),降水强度的单位是()。 三、多选题:(下列选项中至少要选择两项) 1、下列各途径中,能够使空气中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的有()()()() A、增加大气中水汽含量; B、降温; C、减少水汽含量; D、撒干冰; 2、大气的冷却方式主要有()()()()等。 a、绝热冷却; b、辐射冷却; c、平流冷却; d、混合冷却。

3、有利于辐射雾形成的条件是()()()()。 A、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 B、天气晴朗; C、微风(1~3米/秒); D、大气层结稳定; 4、下列有关雾的说法正确的有()()()()。 A、城市雾较农村多; B、混合雾是由冷暖湿空气混合而形成的; C、雾的形成不需要凝结核; D、有雾形成,相对湿度大于100%; 6、产生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物有()()()()。 A、露; B、云; C、霜; D、雾; 10、连阴雨过多的地区()()()()。 A、作物易倒伏; B、水果含糖量低; C、可引起落粒落果; D、植物多病; 8、冰雹形成在下列云层中()()()()。 A、浓积云; B、层积云; C、积雨云; D、雨层云; 四、改错题(请将下列错误改正确) 1、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称为相对湿度。 2、未饱和状态下,水汽压小于0,相对湿度大于100%。 4、水汽压一定时,气温愈高,饱和差愈小,反之愈大; 6、温度愈高,空气的饱和水汽压就越大; 7、水汽压单峰型日变化常发生于夏季的内陆; 8、饱和差越大,水面蒸发越快; 9、大风天有利于露和霜的形成;无风天有利于雾的形成; 10、高云族包括卷云、卷层云、高积云等; 1、水汽压单锋型日变化最小值出现在:()

农业气象学测试题第一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农业气象学 二、填空题: 1、农业气象学是()与()之间的交叉学科。 三、多选题: 1、农业气象学()()()() a、是大气科学和农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 b、是农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c、是应用气象学的分之学科之一; d、是气象为国民经济服务的重点领域。 四、简答题: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第一章大气 一、名词解释: 气溶胶粒子对流层 二、填空题: 1、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可将大气分为( )、( )、 ( )、( )、和散逸层。 2、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是:()、()、()。 三、多选题: 1、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是:()()()()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b、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c、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d、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2、对流层()()()() a、是大气的最底层; b、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 c、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 d、云、雨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该层。 3、在大气的各层中,对流层()()()() a、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影响最大 b、平均气温直减率为0.65/100m; c、空气多以水平运动为主; d、是天气变化最为复杂的层次 4、下列气象要素中,属于农业气象要素的有()()()() a、温度 b、空气湿度 c、能见度 d、降水量 四、改错题(请将下列错误改正确) 1、对流层是大气各层中厚度最薄的大气层。

3、大气中的各种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和平流层。 五、判断题:(正确√,错误×) 1、在对流层中各气象要素的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 2、对流层是大气各层中厚度最薄的大气层。 3、对流层是大气各层中厚度最厚的大气层。 4、对流层是大气各层中厚度最厚的大气层。 5、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 6、大气中的各种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和平流层。 7、气溶胶粒子能充当水汽凝结核。 六、简答题: 1、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哪几层?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农业气象学习题1-5

农业气象学习题1-5

农业气象学习题 绪论 一、名词解释题: 1 、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1、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3、农业气象学是(农业)科学与(气象)科学交叉、渗透形成的学科。 4、农业气象研究过程中通常要进行农业生物或设施状况和环境气象要素二者的(平行)观测。 三、单项选择题: 1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科学,更概括地说研究大气的科学应称为( D )。A、大气物理学 B、地球物理学 C、物理气象学 D、大气科学 2 农业气象学研究所遵循的平行观测原则是( B )。 A、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 B、同时同地进行

的农业观测和气象观测 C、同时同地进行的气象观测 D、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气象要素和气象灾害观测 四、多项选择题: 1 下列要素是农业气象要素的有( A、B、C)。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 C、水分条件 D、土壤肥 2 下列气象要素中,属于农业气象要素的有( A、B、D)。 A、温度 B、空气湿度 C、能见度 D、降水量 五、问答题: 1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答: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1)农业生物和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2分)(2)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3分) 2 农业气象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答:(1)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1分)(2)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1分)(3)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1分)(4)农业气象信息服务;(1分)(5)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1分) 第一章地球大气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大气的正确叙述是(C)。 A、几乎全部的水汽、尘埃、氮、氧都集中在对流层。 B、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和二氧化碳。 C、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大气中。

农业气象学习题1-3章

农业气象学习题 绪论 名词解释题: 1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气象学 2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3 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填空题: 1农业气象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农业生产、气象条件 2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______________及其规律的科学。 相互作用(相互关系) 3农业气象学是______________科学与______________科学交叉、渗透形成的学科。 农业、气象 单项选择题: 1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科学,更概括地说研究大气的科学应称为(大气科学)。 A、大气物理学 B、地球物理学 C、物理气象学 D、大气科学

2 农业气象学研究所遵循的平行观测原则是( B )。 A、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 B、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和气象观测 C、同时同地进行的气象观测 D、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气象要素和气象灾害观测 B 多项选择题: 1 下列要素是农业气象要素的有( ABC )。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 C、水分条件 D、土壤肥力 A、B、C 2 下列气象要素中,属于农业气象要素的有(ABD)。 A、温度 B、空气湿度 C、能见度 D、降水量 A、B、D 问答题: 1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答: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1)农业生物和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2分)(2)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3分) 2 农业气象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答:(1)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1分)(2)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1分)(3)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1分)(4)农业气象信息服务;(1分)(5)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1分) 填空题: 农业气象研究过程中通常要进行农业生物或设施状况和环境气象要素二者的_______平行_______观测。 平行

农业气象学测试题第二章

第二章辐射 一、名词解释: 辐射辐射通量密度太阳辐射光谱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总辐射 太阳常数分子散射(雷利散射)粗粒散射(米散射)太阳高度角 光合有效辐射(PAR)光补偿点光饱和点短日照植物PAR 长日照植物中性植物光能利用率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净辐射散射辐射光照时间可照时数临界日长太阳辐射光谱 二、填空题; 1、光照时间是()与()的总和。 2、太阳辐射光谱可大致分为()、()、()、 3、大气减弱太阳辐射的方式有()、()、()、 4、地面反射辐射为()辐射,大气辐射为()辐射。 5、太阳辐射为()辐射,地面辐射()辐射。 6、太阳直射()时,即为()日,北半球有极昼现象。 7、在北半球的夏半年,纬度(),白昼越长,白昼最长的一天为() 7、在北半球的冬半年,纬度(),白昼越短,白昼最短的一天为() 8、直接辐射的表达式为()、散射辐射的表达式为()。 9、太阳直射()时,即为()日,北半球有极夜现象。 10、到达地面的太阳散射辐照度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加而(),随 ()增加的而减少。 11、春分时赤纬为(),夏至时赤纬为()。 12、太阳辐射随波长的分布大致可分为(),(),和()。 三、多选题:(下列选项中至少要选择两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其中()()()() a、水汽吸收最强是红外光; b、氧和臭氧对紫外光吸收很强; c、水汽吸收最强是紫外光;

d、氧和臭氧对红外光吸收很强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a、在平流层以上主要是氧和臭氧对紫外辐射的吸收; b、在对流层主要是水汽和二氧化碳对红外辐射的吸收; c、在平流层以上主要是氧和臭氧对红外辐射的吸收; d、在对流层主要是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可见光的吸收; 3、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能()()()() a、是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 b、将转化成为热能而不再到达地面; c、多位于太阳辐射光谱的两端。 d、主要是太阳辐射的可见光部分。 4、影响水平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照度的因子有()()()() a、大气透明系数 b.土壤湿度c.粗糙度 d.太阳高度 5、某地纬度为30°N,春、秋分时,()()()()。 a、赤纬为0 ; b、赤纬为23.5°; c、正午的太阳高度角为60°; d、正午的太阳高度角为90°。 6、某地纬度为30°N,夏至时,()()()()。 a、赤纬为-23.5°; b、赤纬为23.5°; c、正午的太阳高度角为83.5°; d、正午的太阳高度角为90°。 6、影响地面净辐射的因素有()()()() ①太阳总辐射;②反射率;③大气辐射;④地面辐射。 四、改错(请将下列错误改正确) 1、冬至时,阳光直射赤道,这一天北半球白天和夜间的时间相等。 2、夏至时,阳光直赤道,这一天北半球白天和夜间的时间相等 3、水和二氧化碳能强烈地吸收太阳辐射。 4、天空散射辐射是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是短波辐射。 5、45°N,春分时,正午的太阳高度角是90°。 6、太阳辐射是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 7、地面辐射是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 8、感光性强的短日照植物,其临界光照长度长。 9、感光性强的长日照植物,其临界光照长度短。 五、判断题:(正确√,错误×) 1、大气按其本身的温度向外发射短波辐射。

农业气象学综合习题1

农业气象学综合习题(一) 一、填空题 1、世界气象组织(WMO)规定,大气按照气温垂直分布可以分为 、、、、五层。其中与农业生产最密切的是。 2、对农业生产来说,四季的划分主要是以为标准,这对农 作物最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3、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削弱作用主要是大气的、 、三种。 4、空气增温和降温的主要方式是、、 、、、和 . 4、一定周期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称为,如果一天中土壤最 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则称为 . 5、农业气象上通常用的三基点温度是指、、 。 6、灾害性天气主要有、、、 、、等等。 7、水汽凝结的条件有二:一是 二是。8、填图,如果图中所示的是中心气压比四周 的水平空气涡旋的气旋天气系统。请标出气旋内和 气旋上下的气流方向,此时气旋内部多为阴雨,东 部吹风,后部吹风。 10、形成气候的最基本的自然因子有、、 。 11、栽培措施中覆盖的气象效应有二,一是,二是 。 二、名词解释 1、气候:

2、太阳高度角(h⊙): 3、光补偿点: 4、相对湿度: 5、季风: 6、高压脊: 7、锋: 8、活动面: 三、单项选择题 1、一个地区短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现形成的短时间的不稳定的瞬息多变的现象称为() A 气象 B 气候 C 天气 D 大气 2、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小麦、大麦等有芒谷物成熟,水稻等有芒谷物忙于播种,进入夏收夏种大忙季节是() A 立夏 B 小满 C 芒种 D 夏至 3、我国小麦能够在西藏获得优质高产的主要原因是() A 气温日较差大和光照强 B 空气干燥 C 气温低,适合小麦生长 D 气温年较差大 4、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为敏感的时期也就是水分过多或过少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称为() A 作物水分临界期 B 关键期 C 孕穗期 D 成熟期 5、逆温层的出现说明大气是() A 不稳定 B 稳定 C 中性状态 D 上层稳定,下层不稳定 6、某日的降水量是40mm是() A 小雨 B 中雨 C 大雨 D 暴雨 7、国家气象局制定的全国性寒潮标准是:冷空气入侵,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 )或其以上。 A 5℃ B 10℃ C 15℃ D 20℃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霜和霜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B 霜冻发生时一定有霜存在

农业气象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气象学练习题及参 考答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第五章气压与风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风由东吹向西,则称为_____风。 ①东②东南③西④西北 2、在北半球,吹地转风时,背风而立,低压在_____ 。 ①右边②右前方③左边④左前方 3、随着海拔高度增高,气压会______。 ①增大②降低③先增后降④先降后增 4、一个标准大气压等于_____ 百帕。 ①4/3 ②760 ③1000 ④1013 5、在陆地上,_____气压高。 ①春季②夏季③秋季④冬季 6、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_____增大。 ①大气质量②大气压力③单位气压高度差④大气柱 7、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____ 的作用。 ①水平地转偏向力②水平气压梯度力 ③摩擦力④惯性离心力 8、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_____ 。 ①高压指向低压②低压指向高压 ③中间指向四周④四周指向中间 9、在北半球,水平地转偏向力指向物体运动方向的____ 。 ①左前方②右后方③左方④右方 10、___ 越大,地转风的风速越大。 ①纬度②大气密度 ③气压梯度④地球自转角速度 11、梯度风未考虑_____ 的作用。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水平地转偏向力 ③惯性离心力④摩擦力 12、在三圈环流中,南、北半球各形成 _____ 个气压带。 ①2 ②3 ③4 ④5 13、由于季风影响.在_____ 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从大陆吹向梅洋。 ①春②夏③秋④冬 (二)多项选择 14、我国是着名的季风区,夏季盛行_____。 ①东南风②东北风③西南风④西北风⑤东风 15、梯度风是自由大气中空气所受_____相平衡时的运动。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水平地转偏向力 ③惯性离心力④重力⑤浮力 16、_____为自由大气中的风。 ①季风②梯度风③海陆风④焚风⑤地转风 17、地转风是空气所受_____相平衡时的运动。

农业气象学期末测试卷

农业气象学2017-2018期末测试卷 一、名词解释: 1.绝对黑体:如果一种物体,它能够在任何温度下将辐射到它表面上的 任何波长的能量全部吸收,这种物体称为··· 2.太阳常数:地球大气上界,当日地处于平均距离,垂直于太阳平行光 线,单位时间穿过单位面积的太阳辐射能。 3.露点温度:露点温度指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 却到饱和时的温度。 4.气象学:研究发生于大气中的物理现象及其过程,总结其发生发展变 化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对未来天气作预测预报的科学。 5.干洁大气:指的是去除水分及固液态杂质的大气常定成分 6.辐射:物体以电磁波形式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7.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时间受到白天与黑夜、光照与黑暗的交替及 其时间长度的影响,这种现象称植物的~ 8.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平均温度和最冷月的平均温度之差。 9.对流:空气的垂直运动成为对流。 10.平流:指空气的水平方向运动或其运动的水平分量。 11.逆温: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12.三基点温度:作物生命活动过程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 总称。 13.绝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数 14.辐射雾:由于地面和近地层空气辐射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凝结 形成。 15.大气环流:地球表面各种规模(尺度)的空气运动总体表现称~ 16.下垫面:啊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

面。 17.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18.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经线的夹角。 19.相对湿度:空气中水汽压与相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20.饱和差: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与当时实际水汽压的差值。 21.等高面:空间位势高度相等的点构成的面。 22.等高线:一组等高面与同一等压面形成一组交线,每根交线为一等高 线。 23.等压面:空间大气压相等的点构成的面。 24.鞍形场:两高两低气压系统相对形成的特殊气压系统 二、填空题: 1.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氮)、(氧)、(二氧 化碳) 和(氩)。 2.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3.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长波)辐射。 4.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低),夏天比冬天 (低) 。 5.(水汽)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 的重要角色。 6.根据大气中(温度)的垂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 次。 7.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8.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平流)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升高)。 9.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200)千米。 15.绝对黑体温度升高一倍时,其辐射能力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就变为原 来的(二分之一)。 16.太阳赤纬在春秋分时为(0°) 19.冬半年,在北半球随纬度的升高,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减小)。 20.湖北省在立夏日太阳升起的方位是(东偏北)。 21.在六月份,北京的可照时间比武汉的(长)。 22.在太阳直射北纬10°时,北半球纬度高于(80°)的北极地区就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