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导论笔记

新闻学导论笔记
新闻学导论笔记

绪论

1.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2.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3. 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徐宝璜的《新闻学大纲》、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4. 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第一. 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第二. 指导新闻事业不断地进行正确的改革

第三. 指导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第四. 指导我们正确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

第一章新闻活动

第一节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第二节新闻活动是人类社会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1.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

结论: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

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

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在奴隶社会,社会条件有了很大变化: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日益庞大的国家统治机器。出现了社会分工。社会关系比原始社会复杂。

人们不但需要了解自然界变动,还必须了解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的变动。

这就使奴隶社会的的新闻活动比原始社会频繁得多,规模大得多。

3.在封建社会,社会关系进一步复杂化,人们联系更加密切,社会对新闻需求量更大。

第一.国家形式更加完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第二.常有战争和武装起义,需要新闻(情报)传递工作。

第三.农民需要了解一定的情况来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第四.地主阶级需要用精神麻醉品奴化农民。

第五.分工明确,城镇出现,城乡、城镇内各行业之间联系频繁,需要有更多的新闻活动。

4.从奴隶到封建社会,新闻活动有两点共同:

第一.从事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第二.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是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

5.从奴隶到封建社会,新闻活动的发展:

1活动规模越来越大2内容大大丰富、复杂了3传递手段多样了

6.结论: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第三节新闻活动的渠道

1. 亲身传播:对象明确。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不同方法交替使用。但传播面窄,速度慢,保真度差。

2. 大众传播:无明确对象。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但是反馈慢,互动性差。

3. 群体传播:既是定向又是无定向传播。

第二章新闻

第一节新闻的基本特点

1. 新闻与生俱来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真实,二是新鲜,由此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这两电视新闻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规律。

2. 新闻的基本特点并非人为规定,而是出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

3. 从原始人到现代人,人类传播新闻的手段日趋丰富、复杂,但新闻的真实、迅速的特点并没改变,改变的仅仅是人们对新闻真实、迅速要求的程度不同。

4. 在现代社会,真实、迅速决定新闻工作的方向,塑造新闻工作者的品格,决定媒介的形式和技术的采用。

1 新闻归根到底是依靠真实和迅捷吸引受众。

2 人类对于传播工具的选择归根到底是由新闻特性决定。

3 真实和迅速的要求还决定了对新闻工作者素质的基本要求:首先必须诚实,公正和严谨,其次必须有敏锐的反应和判断能力。

第二节两种新闻定义

1.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2. 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第三节新闻本源

1. 新闻界对新闻本源的普遍表述: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2. 新闻本源与新闻来源:

新闻来源是指新闻从何处获得,所以又称新闻出处。

交待新闻来源的最大目的是让受众了解该新闻的权威性、可靠程度。

新闻来源一般有三条途径:一是记者采访他人;二是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三是查阅有关资料或信函。

第四节新闻要素

1. 新闻五要素:who what when where why,都以w开头,所以在国际上又简称为新闻五w。

2. 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的作用:

1 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要点。

2 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能做到全面、简洁。

第五节新闻类别

1. 以新闻内容分类:政法新闻、经济新闻、文教卫生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

2. 以新闻发生地分类: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

3. 以新闻时间性分类:

1 突出性新闻:对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

2 延缓性新闻: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报道。

4. 以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类:

1 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必须迅速,越快越好;还要尽可能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2 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无明确时间界限,多属延缓性新闻;发表也没有时间紧迫性;讲究写作技巧,须用生动活泼的文笔来写,即人们常说的“散文笔法”。

第三章新闻与信息

第一节新闻是一种信息

信息(新闻学里指狭义信息)

广义信息: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

一般信息:与人类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狭义信息: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第二节信息的特点

1. 信息的最基本特点:包含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

2. 信息的其他特点:

1 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信息和物质的显著区别

2 扩缩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这也决定了信息开发的多层次性

3 组合性: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

④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信息与物质的又一显著区别

⑤相对性:这一特点要求新闻工作者了解、熟悉受众需要

第三节信息量

决定信息量大小的主要因素:事物变动的影响力、规模和空间、速度、可能性概率

第四节信息与新闻工作

1. 信息概念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1 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2 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2. 信息对新闻业务的要求:

1 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

2 加强深度报道(深度报道:依据信息可扩缩的特点,对信息进行深加工,即抓住一个社会现象,穷根溯源,一层一层地开掘下去,直到找出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或根本原因)

3 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综合评述:作者把一个事情相关的各个方面加以综合,从而显示事情的社会影响,揭示其发展趋势)

④加强全方位报道(全方位报道:运用信息使用的多角度特点,对新闻做多侧面、多角度的报道)

第五节信息与客观性报道

客观报道和客观性报道

1 客观报道:即“用事实说话”,就是用事实说理。实际是一种宣传方法,以客观的外表掩饰主观的宣传动机。

2 客观性报道:三层含义。

第一、要求记者在事实选择中不带偏见

第二、记者应超然于所报道事情之外

第三、记者不应对事实发表评论,把意见和事实分开,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评论提供意见

3 客观性的含义意味着对事实的尊重,对记者主观的否定。但事实上,报道的客观性从一开始就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可克服的矛盾。

④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逐渐对客观性报道达成共识:客观性既是必要又是不可能完全达到的,但它应该成为一项原则去追求、一个目标去接近,或者朝着它去努力。

⑤客观性报道的操作方法:完整、平衡、非感性色彩的中性语言、引语的运用、避免记者直接发表意见

第四章新闻与宣传

第一节宣传的基本特点和定义(从宣传与其它传播形式的对比中明确宣传的基本内涵)1.宣传和新闻

最基本区别: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

1 出发点不同:宣传活动是宣传者出于自身的生存、发展的需要追逐受众;

新闻是受众出于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追逐信息。

2 归宿点不同:宣传者在宣传前,有主观意图,通过宣传,力图影响人们的思想,让受众按宣传意图去行动;

新闻发布者发布新闻,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作出决策。

3 传播方式不同:宣传往往以同一形式或不同形式重复进行;

信息传播从来都是一次性的。

④传播要求不同: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具体要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

2.宣传和学术研究

最基本区别:学术研究使命在于探讨未知,宣传却是传播已知

1 要求不同:学术研究要求标新立异;宣传要讲统一

2 对工作人员约束不同:学术研究必须要有自由风气;宣传必须讲纪律

3 评价标准不同:学术观点衡量标准是是否有科学性;宣传的衡量标准是阶级性和现实性标准(对谁有利,为哪个阶级服务)

④运用材料的方式不同:学术研究现有材料再从中提取观点;宣传一般从已有观点出发,依照观点寻找材料

3. 宣传和商业广告

4. 宣传和文艺: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

5. 宣传和教育:传授知识要求教育的全面性、系统性和阶段性;

宣传要求统一人们的思想,强调宣传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6. 宣传的定义: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第二节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

宣传作为传播过程,共有7个环节组成,这7个环节也就是决定宣传效益的7个因素:

1. 宣传者:不但是宣传活动的组织者,是一切宣传的信源,而且宣传者自身形象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素,有时还是决定性因素。(宣传者的自身形象:宣传者在受众心目中的信任度)信任度和宣传效益成正比。

2. 宣传对象:宣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宣传过程。是宣传效果的承担者和最后鉴定者。

3. 宣传内容:在宣传效益中起决定性作用。包括:宣传者是宣传真理还是宣传谬误?是提供真实材料、向受众讲真话还是弄虚作假?宣传内容是维护人民利益还是损害人民利益?

4. 宣传场合:分为封闭环境和开放环境。

1 封闭环境下,信息渠道单一,外界干扰小,没有竞争性的或敌对性的信息、观点,宣传容易取得预期效果

2 开放环境下,信息渠道多样,各种竞争性的或敌对性的信息、观点都设法争取受众,受众思想较复杂,较难取得预期效果

5. 宣传时机:局势动荡时期,宣传容易吸引受众;局势平稳时期,强化宣传容易被接受。

6. 宣传动机:宣传要取得成功,动机必须纯正,就是要为人民服务。

7. 宣传方法:包括所采用的媒介、途径和宣传手段、技巧。

第三节事、理、情——宣传三元素

事实、道理、感情,构成了宣传的三大元素

1. 事实:是形成一定思想、支撑一定观点的基础,是触发人们感情的酵母。

从宣传角度看,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事实:

1 真实性:关系到宣传成败的根本前提

2 接近性:宣传中所选事例,越是接近人们的生活越会使人们感到亲切,越能引起人们兴趣,也越有说服力。

3 典型性

2. 理性的地位:宣传者鞭辟入里的分析,使对方百思不得其解的疑虑迎刃而解,思想豁然开朗,这就是理性宣传的作用

理性宣传就是用理论、观念、政治主张、方针政策、伦理等向社会作广泛传播

3. 情感作用:宣传中作者要尽可能动之以情,是受众心理产生强烈震动,受到感染,和宣传者产生感情共鸣。

在实际宣传工作中,三个要素的综合使用能收到更好宣传效果,即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传之以知。

第五章新闻与舆论

第一节舆论的定义和特点

1. 舆论的基本要素

1 舆论的主体——公众:一定社会中有着共同的利益,面对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或现象,有着大致相同的意见、态度的人群

2 舆论的客体——某个特定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

3 舆论的本体——人们大致相同的意见或态度的总和

④舆论的载体——公开的传播活动:现代社会最主要、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公开传播是大众传媒

2. 舆论的定义: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3. 舆论的个性特点

1 公开性:舆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自始至终都在社会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用。

2 公共性: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3 急迫性: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④广泛性: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原因在于舆论主体公众聚合的随机和舆论客体的多元以及舆论本体意见指向的涵盖范围的广阔)

⑤评价性:舆论是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主观倾向。

第二节舆论的社会功能

1. 舆论的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是社会控制的有利形式之一。这种控制作用的主要表现:

1 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包括对国家政府决策过程、决策实行结果、相关决策执行人物监督)

2 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包括: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的行为发生;鼓舞公众成员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制止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2. 舆论的作用:舆论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大多数时候是促进历史进步的催化剂,但有时也扮演不光彩的绊脚石角色。换言之,舆论的作用是正负双向的,它的质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衡量舆论质量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和间接、长期和短期。

3. 决定舆论质量的因素:

1 公众的认识水平、道德水平、受教育程度等主观条件。

2 公众获取信息的真实、全面和充分程度(提高舆论质量得很重要一条,就是要加大信息特别是重要公共事务的信息透明度,让公众有充分了解、认识的机会和渠道,避免信息失真、信息不全造成的判断失误。即扩大公众的知晓权)

3 公众自由表达意见的可能性和充分性

第三节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

1. 舆论形成过程:问题提出、社会讨论、社会协调、公开表达。

2. 媒介与舆论的联系:

1 反映并代表舆论:媒介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双重角色,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公众)的影子

2 引发舆论:媒介设置的议题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公众关注的公共为题。这是新闻媒介长期潜在的作用,也是影响舆论的一个最重要手段之一。

3 引导舆论:⑴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

⑵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是媒介对舆论最积极的作用方式,是其强大影响力最鲜明的体现

新闻媒介的确与舆论紧密相关,它反映、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这就提醒我们在认识舆论强大社会功能的同时更要明确新闻媒介在其间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导向作用。要善于利用这种作用,为营造良好、健康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公众舆论的积极正面作用奠定基础。

第四节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1. 新闻媒介舆论引导的实质:是为分散的利益群体建立公开的、通畅的意见表达渠道,在分化的利益格局中为不同群体间寻找新的利益平衡点,即共同利益所在,为新的社会整合铺平道路。

2. 舆论引导的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要造成

1 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

2 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建设的舆论

3 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

④有利于认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

⑤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

3. 舆论引导总目标:在基本原则指导下,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4. 新闻媒介如何正确引导舆论:

1 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避免造成舆论误区和社会心理震荡

2 注意对新闻信息的过滤、综合和解析工作,为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平衡,寻求共同支点

3 要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弘扬正气,协助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

④注意贴近群众,发现并协助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第六章新闻事业的产生

第一节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

1. 口头新闻:简便、有广泛群众性。但保真性差、速度慢、覆盖面窄

2. 信号媒介:迅速,但传递复杂信息比较困难

3. 书信新闻:社会远距离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

4. 印刷媒介

5. 其他传播方式:

1 露布:一种布告,早期专用来传播战争捷报

2 牌报、旗报:露布的一种转化形式,在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中广泛使用,把起义军战果和作战情况写在布旗、木牌上,由人手持,沿途供民众阅读

3 悬书、揭帖:

悬书出现于战国时代郑国。乡人把情况和意见、要求写在缣帛上悬挂出来,内容既有消息又有议论,多是对当局者的批评和指责。

揭帖由悬书发展而来,用毛笔写在之上,贴在墙上,供过往行人观看,多为匿名。内容有些是标语口号,有些是新闻加评议。

6. 古代社会新闻活动的共同点:

1 古代社会始终没有停止过新闻活动,但没有产生过以收集和公开向社会发布新闻为职业的机构

2 规模小,新闻基本上是定向传播,以口头、书信为主要手段的新闻传递,基本在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

3 基本是由统治阶级所垄断

④总的说来,封建社会不可能产生面向大众的报纸,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条件

第二节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

1. 大工业生产发展,带来社会文化水准提高——创造了读者群

2. 城市化程度迅速提高——新闻采访容易,报刊发行集中又方便,保证了销路

3. 交通工具和道路迅速发展——保证了新闻采集、发布的迅速及时

4. 印刷、纸张等工业的日趋发展——保证了报刊的物资需要

5. 资本的集中加速——使资本家可能独资或合资办报刊

第三节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

报纸、广播、电视合称新闻事业,又称大众传播媒介,简称大众传媒

1. 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

发展阶段:16——18世纪,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手抄新闻的出现和盛行时期——意大利威尼斯兴起

第二阶段:新闻书的出现——德国法兰克福

第三阶段:周刊、日报的兴起——德国奥格斯堡《德国观察周刊》和德国莱比锡《莱比锡新闻》

2. 广播:以无线电波所传送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3. 电视:以无线电波所传送的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从印刷文字到声音再到声画和一,传媒朝着更迅速、更广泛、更逼真的方向发展

更快、更广、更真,这是新闻的品格,也是传媒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第四节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

1. 邸报的称呼和内容:见中国新闻史

2. 近代中文报纸的产生:见中国新闻史

第七章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新闻事业发展的规律

规律一:各国新闻体制都是从具体国情出发,由政治、经济体制决定,受文化传统影响

规律二:生产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业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

规律三:每一种传播工具,每一个新闻单位为了自己求得发展,不被淘汰,需要扬长避短,尽量发挥自己优势

规律四:不断适应读者的需要

规律五:以最省的精力让读者获取最多的信息,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使读者受到最大的影响规律六: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第一节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1.新闻体制:是指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

2.从所有制性质来看(新闻媒介所有制性质是新闻体制的核心):

1私营媒介:完全由私人投资或集股兴办。

基本特点:⑴董事会为实际上的最高决策机构;⑵依托财团;⑶以盈利为目的;⑷广告是主要收入来源;⑸迎合受众;

⑹监督政府有一定力度

2公营媒介:以英国广播公司、日本放送协会和德国的电台电视台为代表

基本特点:⑴由各阶层代表组成管理机构负责管理新闻媒介;⑵半官方机构;⑶以视听费为主要收入来源;⑷强调对公众负责;⑸不播广告

3国营媒介:除社会主义国家新闻媒介都属国营外,以法国80年代中期的电视一台、二台、三台、意大利国家电视台最具代表

基本特点:⑴完全依赖政府;⑵政府的宣传机构;⑶节目严肃但呆板

3.从国家制度上看

1以中国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新闻媒介基本特点:

⑴新闻媒介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部门,一般都属国家所有,不容许出现私人垄断,更不容许敌对分子办新闻媒介

⑵新闻媒介以有利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最高宗旨

⑶新闻媒介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党委确立新闻媒介具体的编辑方针

2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新闻媒介基本特点:

⑴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政党和政府,基本上没有自己直接控制的新闻媒介

⑵除美国以私营独占媒体外,其他西方发达国家都存在私营、公营并存的格局

⑶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报纸杂志无需登记,可自由创办。电台电视台创办须经严格审查,但只要资本雄厚,一般都能批准

3 其他发展中国家新闻体制基本特点:

⑴多种所有制并存

⑵大多数媒介有一定的政府或政党背景

⑶把支持国家发展尤其把支持国家经济发展放在优先考虑的目标

第二节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生产力水平如何影响新闻事业发展水平:

1. 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活动规模扩大,分工精细,人们对信息需要日益迫切,刺激新闻事业发展

2. 生产力水平提高,受教育面扩大,文化水平提高,读者群增大

3. 生产力水平提高,广告增多,新闻事业成为国民经济中获利丰厚的企业,刺激了投资和扩大再生产

4. 经济科技的发展,为新闻事业发展提供日益先进的物质手段

第三节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

报纸、广播、电视的特点:

1. 报纸:记录性好、选择性强、材料运用自如;但时效性差,受文化水平限制,且文字不及声音、图像真切、逼真,有感染力

2. 广播:时效性强、渗透性好、对象广泛、群众性强、感染力强;但转瞬即逝,节目不能自由选择

3. 电视:具有广播一切优点,并且还有强烈的现场感、亲切感、简洁明了;但做深度报道比较困难,有较高物质要求,还要受发射距离和收看设备的限制

4. 三者的特点要求新闻工作者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以吸引受众。

报纸应加强综合分析报道、深度报道,加强评论,多设专栏

广播应力争新闻的短、快、新,加强现场录音报道

电视应加强现场新闻报道,加强节目主持人节目

第四节读者的需要促使报纸多样化

1. 以办报方针分类

1 政治性报纸:以追求政治利益为目的,多由政党、政治团体、国家机关主持,用以宣传一个政党、政府的政治主张、纲领、政策。内容以硬新闻为主,重视言论。

2 商业性报纸: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的。内容迎合读者。竭力争取销路以争取广告客户

3 政治性的企业报(政企合一型):既追求利润又追求政治利益,经济上作为信息产业独立经营,政治上有既定的目标

2. 以报纸内容分类

在我国和有些国家:

1 综合性报纸:面向整个社会,刊登各方面新闻,向读者提供世界、国家过本地区的综合情况

2 专业性报纸:集中地反映一个行业、一个系统或某一阶层、某一年龄层次的读者所需要的新闻

在西方国家:

1 严肃的高级报纸:以刊登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等硬新闻为主,内容严肃,格调较高,一般不登黄色新闻和黄色广告。以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社会名流为主要读者对象。

2 大众化通俗报纸:以刊登社会新闻、文化娱乐、知识界哨位主要内容,往往有很多黄色新闻,以社会下层群众为读者对象

3. 以阶级属性分类

1 无产阶级报纸:自觉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办报

2 资产阶级报纸:自发地或自觉地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以资产阶级思想指导办报

4. 以发行范围分类

1 全球性报纸:面向全世界发行,并在世界各国具有一定影响,大量刊登世界各国重大新闻事件

2 全国性报纸:面向全国发行,大量刊登世界和全国性的新闻

3 地方性报纸:在本国以一个区域为主要读者对象,以刊登本地新闻为主

5. 以出版时间分类

1 日报:每天出版一次,一般上午发售,多以硬新闻为主,要求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或本地的重大新闻

2 晚报:每天下午发售,比日报有更多趣味性

3 周报:既有报纸的特点又有杂志型内容,往往在报道深度上下功夫

6. 我国报纸的类型:共产党县、市级以上机关报、晚报、专业性报纸、信息类报纸、对象性报纸、其他

第五节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

1.报纸的新闻文体(报纸大体构成:新闻、言论、副刊、广告)

1 新闻:分为消息和通讯

消息:迅速、准确、简要地报道一个新闻事件

通讯:详细报道一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一个新闻人物的所作所为

2 言论:

社论或本报评论员文章:代表本报编辑部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或社会问题加以分析,并阐述本报的立场、态度和观点

短评(时评):配合报上发表的新闻,简明扼要地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影响、事件的性质

编后语、编者按:三言两语、或借题发挥,或一针见血地点明事件的要害,或对新闻作补充性说明

3 杂交品种:指新闻、言论、文学、历史有机结合而产生出来的一批边缘文体

新闻特写:新闻和文学的杂交。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抓住新闻事件中的一个富有特征的片断,或一位新闻人物活动的片断,采用文学笔法加以细致地描绘,使读者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从而获得具体的印象。亲切、具体、形象是其长处

新闻述评:新闻和评论的杂交。把新闻事件的起因,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情况加以综述,在综述过程中加以分析、评论,预示其发展趋势、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后果。记者来信、采访札记也属新闻述评。

调查报告:新闻、历史、评论的杂交。围绕一个新近发生的事件或人们关心的某方面问题,全面地、系统地、精确地报告其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力图揭示其本事或问题的症结

报告文学:新闻、文学、评论的杂交。用文学笔法来描述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使读者从具体生活图画中获得对现实的深刻认识

杂文:文艺性的评论,是文学和评论的杂交

西方(以美国为例)的新闻分类:

纯新闻:即客观报道,迅速报道在短时间内发生了什么,向读者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纯粹事实解释性报道:即新闻分析,围绕读者有疑问、社会有争论的事件或社会问题,提供大量背景材料,揭示其发生原因,较隐蔽地表达记者的观点或倾向

调查性报道:即揭丑报道,用大量事实揭露一件丑闻或秘密交易,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或倾向

特稿:抓住新闻事件的特征、细节,用优雅的、幽默的笔调加以详细地描述

2.广播的新闻文体(广播的节目内容构成:新闻报道、文艺节目、服务性节目、教育性节目和广告)

消息报道、现场直播新闻、人物访谈

3.电视的新闻文体(电视节目内容构成:新闻报道、综艺节目,社教节目、电视剧和广告)消息报道、现场新闻直播、纪录片、新闻述评、新闻特写

第六节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第八章新闻事业的性质

第一节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个性

新闻媒介的共性:整个新闻事业比较其他事物的基本特点

新闻媒介的特性:一类新闻媒介比较另一类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

新闻媒介的个性:一家新闻媒介比较其他家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

1. 新闻媒介的共性(共同特点):真实地、及时地反映世界新进变动的大众传播工具

2. 新闻媒介的特性:

1 从所有制方面看:私营、公营、国营

2 从与政府或执政党关系看:独立的新闻媒介、官方新闻媒介、半官方新闻媒介

3 从阶级性方面看:无产阶级新闻媒介、资产阶级新闻媒介

④从办报方针看:商业性、政治性、政企合一型

⑤从每节内容看:严肃的高级报纸(电台、电视台)、大众化通俗报纸(电台、电视台)

3. 新闻媒介的个性:媒介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之处

第二节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1. 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新闻事业具有上层建筑属性和信息产业属性

2. 双重属性在我国新闻事业中的外在表现: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政治上恪守党性原则,经济上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

3. 确立新闻媒介双重属性,给新闻媒介带来的积极变化:

1 新闻媒介形成了积极竞争的态势

2 新闻媒介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设备更新

3 新闻媒介更加注重受众的反馈

④新闻媒介更加重视滋生管理,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益,开源节流,发展壮大

4. 新的转变带来的新的问题:

1 为争取受众,传播低级庸俗格调低下的节目

2 搞有偿新闻,甚至整个新闻版面标价出售给企业

3 在竞争中如何保持新闻媒介一定的品位,是我国新闻媒介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

1. 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报纸、广播电视节目是商品,这一属性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 认识到报纸和广播电视产品也是一种商品,对我国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意义:

1 经常考虑读者的需要

2 媒介产品的商品性使得报业间必然存在竞争,迫使新闻工作者不断改进工作

3 要求加强媒介产品的经营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3. 以商品原则指导办报(台)的消极因素:为扩大销售量,单纯迎合读者,产生色情、暴力等内容。

4. 在我国商品原则如何把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指导新闻工作的是党性原则,必须在服从党性原则前提下考虑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问题,决不能让价值规律完全支配我们的新闻工作,决不能为扩大发行,多获利润而不择手段

第四节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1.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报纸、广播、电视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和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2. 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

3. 任何新闻事业都有阶级性,并不等于所有新闻媒介表现出来的阶级性是同等程度的。不同的媒介,阶级性有强弱之分,有鲜明与不鲜明之分。按办报方针分类,举例说明: 1 商业性报纸:资本家很少自觉考虑本阶级长远整体利益,追求超额利润是他们一切行动的最大动力。他们没有明确政治主张和宣传纲领,或把政治观点故意搞得含糊不清;或避开敏感政治问题;或兼容并包,让各种观点同时出现;或随着风转,用时髦政治观点讨好读者

2 政治性报纸:以政党、政府的政治纲领、行动纲领作为自己的宣传纲领。这种纲领集中反映一个阶级的利益。因此毫无疑问地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

3 企业性政治报:既追求政治目标,又追求经济利益,情况比较复杂。大多数有财团

作靠山,倾向于一个政党,或追随政府政策,这就是报纸比较鲜明地显示出倾向来

4. 了解新闻事业阶级性的目的:

1 教育新闻工作者站稳立场,保持清醒头脑

2 教育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不能对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寄予幻想,认为他们会捍卫全体人民的利益

5. 阶级性如何表现在报纸上:选择事实、编写新闻、安排版面、写作言论

6. 在强调用阶级分析方法分析报纸内容时,需要防止简单化、绝对化,不能把新闻工作中的一切问题统统提到阶级立场上认识

7. 新闻事业有阶级性,不等于任何新闻都有阶级性。只有在反映涉及各阶级利益的重大事件时,新闻才会带上阶级性。

8. 我们既要有阶级意识,又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第五节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1. 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新闻事业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体系的特点:

1 最高宗旨: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促进四化建设

2 自觉接受共产党领导,无条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

3 工作路线: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④格局:以党报为核心,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

⑤体制:国有资产、全民所有

⑥运行方式: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第九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新闻事业的功能:

1. 沟通情况,提供信息(通过新闻,评论和广告)

2. 进行宣传,整合社会(通过反映、影响、引导社会舆论实施)

3. 实施舆论监督

4. 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5. 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第二节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

1. 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

2. 新闻媒介连结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

3. 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

4. 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人们无限的欲望

5. 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污染了社会空气

新闻媒介的巨大功能给社会带来的实际影响有利有弊,关键在于人们怎样运用它。

第三节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

1. 设计新闻媒介最主要的工作: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

2. 媒介功能定位的基本排列组合:

1 信息+宣传+赢利——政企合一型

2 信息+赢利——基本不直接发表见解,数量多,有许多亚类:提供全面信息、提供一类或几类信息

3 消闲+服务+赢利——娱乐性、趣味性、服务性新闻及消闲性副刊

④知识+赢利

⑤纯宣传

3. 决定功能定位的因素:从媒介内部讲——新闻媒介主持人所制订的方针以及从业人员的素质

从媒介外部讲——一个区域内媒介构成和受众的状况

第四节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

1.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2.西方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强效果——弱效果——适度效果

第一阶段:早期强效果理论(1940年以前)

观点:“魔弹论”或“靶子论”。即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认为新闻媒介具有横扫一切、难以抵御的传播威力,而受众则处于被动挨打、不堪一击的地位。新闻媒介的宣传就是“魔弹”,而受众只是应声而倒的“靶子”

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宣传战和围绕它进行的大量宣传研究

第二阶段:中期的弱效果理论(40~60年代)

观点:“最小效果论”或“无效果论”。新闻媒介所产生的效果是有限的,甚至是微弱的

例证:约瑟夫.克拉珀《大众产播的效力》1960 中的说明

1 大众传播本来并不是对传播对象产生效果的一种必要和充分的因素,而是通过中介因素的影响来起作用

2 这些因素向来只赋予大众传播以辅助的代理者的作用,而不是唯一的因素

背景:40年代末开始,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理论,尤其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个人差异研究,社会学中的社会类型及其行为研究。

第三阶段:适度效果理论(70年代开始)

观点:主要来自于崛起与英国的批判学派

1 应重视广大受众的利益需求,因为他们具有选择、分析、判断信息的能力

2 效果研究必须和社会各种因素联系起来

背景:进入70年代以后,西方传播学者开始修正传统观点,探讨新闻媒介与整个社会历史变革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关系,着重研究媒介长期的、无计划的、间接的以及对机体产生的影响

3.西方新闻界对效果研究的三个角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1 心理学角度

1) 魔弹论:早期效果研究的代表性理论,受心理学中机械的“刺激-反应”论的影响,认为新闻媒介发送信息一经命中目标,就必须产生传播者预期的效果

2) 选择性理论:受众心理倾向性势必导致受众对传播者和传播信息的选择。包括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三个阶段

3) 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闻中心,以受众利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是否满足来衡量媒介效果的理论。

2 社会学角度

1) 二级传播理论: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同事在1940年伊里调查中的意外收获。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接触传播媒介较多、热衷选举、关心政治问题的人能够在人际交流中对周围选民态度产生影响。这些人被称为“舆论领袖”。研究人员由此第一次提出了“二级传播”的假设:概念往往先从无线电广播和报刊流向舆论界的领导人,然后再从这些人流向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这种由“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众”构成的传播过程被称为“二级传播”。

2) 含义论:把行为当作内心理解的产物,即个人行为是个人对我们文化具有共同解释的符号、形象或事件的意义理解的产物。含义论倡导者认为有三种“世界真实”,客观世界真实,媒介通过连续不断报道呈现的世界真实,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一方面来自对客观世界的亲身感受,另一方面深深受到媒介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媒介对现实的描绘在含义的确定、延伸、替换和稳定四方面发挥了主导效应

3) 模式示范论:大众传播能够描述模式化的行为,即媒介内容对受众的行为具有模式化的示范效果

3 社会心理学角度

1) 议题设置理论

议题设置:是指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主要观点:在当代社会,大众传媒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影响了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

大众传媒从每日每时所发生的客观事实中挑选出极少数加以广泛传播,从而影响到受众对社会事务轻重缓急的考虑

事件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是受众来一判断该事件重要性的主要依据

2) 创新扩散理论:主要研究大众传播对新技术、新观念推广所发挥的作用

1973年,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和休梅克在《创新的传播》一书中对该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四个阶段的说法:

知晓:个体意识到创新存在,并对创新功能有所了解

劝服:个体对创新形成一种赞成或反对的态度

决策:个体从事于对采纳或拒绝创新做出选择的行动

证实:个体谋求加强已作出的创新决策

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大众传播在“知晓”、“劝服”两个阶段可以发挥相当的影响力;而对“决策”、“证实”影响力很小。所以,为了推广新技术、新观念,必须把大众传媒和亲身劝服结合起来

第五节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任务

“党和人民的喉舌”这一特性决定了我国新闻事业的特殊作用和任务

1.我国新闻媒介的基本任务:江泽民同志于1994年1月24日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2.我国新闻媒介的具体任务:

1 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2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国家的法律、法令,保证政令畅通,并以此来指导人民的工作

3 监督党和国家的各级工作人员

④成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

⑤提供各方面有关的信息

⑥传播知识,做好服务工作

⑦做好对外报道和国际宣传

第十章新闻媒介的受众

第一节受众是新闻媒介的积极参与者

1.受众:在传播学上,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

在大众传播领域,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2.受众对新闻媒介的作用:

1 受众并不是信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地参与者,甚至是整个新闻传播活动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

2 受众对新闻媒介整个运作的参与,是以各种形式的反馈向记者编辑,向媒介决策者发出他们的“指令”。

3 受众对新闻媒介最经常、最权威的评价就是对各种媒介的接触程度即报纸的发行量、电台节目的收听率、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3.受众对新闻媒介的决定性影响: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风格定位、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第二节受众的特点

1.新闻媒介受众的特点:广泛性、混杂性、隐蔽性

2.当代中国受众群体和群体信息需求变化:

1 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表现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得尤为强烈。

2 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

3 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造成受众信息需求的多元与分化

第三节受众的细分

1.按接触媒介类别: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

2.按人口统计学原理:可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成不同的次属群体

3.按接触新闻媒介频率: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

稳定受众:比较习惯地、固定地接触和使用一定媒介的受众

不稳定受众:没有固定习惯、只是偶尔接触媒介的受众

稳定受种群数量多少是衡量媒介传播内容效果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不断争取扩大稳定受众群是所有新闻媒介的努力目标

4.按受众不同信息需求: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

5.按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

现实受众:已经确实接触使用新闻媒介的受众

潜在受众:具备正常的媒介接触能力,但还没有接触、使用媒介的受众

6.按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核心受众:媒介比较固定、明队的传播对象。核心受众的确立,在目前受众群体分化和多元的大潮面前,对于新闻媒介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边缘受众:不是媒体及其栏目确定的传播对象,但由于某种特殊原因,也有可能对这类传播内容抱有一定兴趣

第四节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1.受众定位:即确定媒体整体和所设栏目的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的问题

2.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主要包括:一家媒体的整体受众定位和媒体的各个分设栏目、频道等的特定受众定位

3.媒介受众定位的过程:

1 最关键步骤:在正确的定位原则指导下确定核心受众群

2 总体指导原则:宽窄适度,范围适中(即确定适当的核心受众群,再力图扩大至边缘受众群,争取把潜在受众不断变为现实受众)

3 确立核心受众的主要因素:

受众区域定位:一旦确定某区域受众为核心受众,就主要以他们的需求作为媒体筹划、设计的出发点之一

受众职业身份定位:不同媒介要注意以不同职业身份的受众作为其核心受众

受众年龄定位:

受众文化教育程度定位:

第十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

坚持新闻真实性、指导性、群众性、战斗性和党性原则,是我国新闻工作的五项基本原则,这既是中国新闻事业基本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党领导下新闻工作长期积累的传统

第一节新闻真实性

1.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2.坚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

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我们的宣传报道才会有力量,人民才会跟着共产党走

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切实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人民和党心连心

只有坚持真实,才能使我们的新闻事业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

3.新闻失实的最突出表现:

无中生有

添枝加叶,层层拔高

要件残缺,隐瞒事实

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因果不符

4.新闻失实性质的分类:故意性失实、非故意性失实

故意性失实:明明知道自己所写的新闻与实际情况不符,却明知故犯,造成新闻失实,其原因比较复杂,由新闻队伍内部的问题,也有社会原因

非故意性失实:在采编新闻过程中,作者并没有觉察到自己报道的事实与实际情况不符

5.炒新闻:无中生有,小题大做,以假乱真,以耸人听闻的新闻混淆视听

6.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

第二节新闻指导性

1.新闻指导性:是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来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对我国的新闻事业来说,是指新闻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党的方针、政策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和行动,帮助受众明白形势,明辨是非,明确利弊,引导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图四化大业。

2.新闻指导性对受众影响的主要表现:

鼓舞:以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各个战线上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成绩来鼓舞人民群众的士气,激发人民群众的热情

示范:向亿万群众提供一个个值得仿效的榜样,向社会提倡一种先进的思想、革命的精神,为人民群众指引前进的方向

论证:用典型的、新鲜的、生动的事例来论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合理性、可行性,从而使人们坚定信念,提高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启发:介绍先进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工作经验、生产措施,从而给人们新的启发,指导人们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举一反三,开创本地、本单位工作、生产的新局面

解释:对于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进行分析评估,分清事情的是非曲直、利弊得失、荣辱善恶,阐述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意义,从而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并作为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决策参考

预测:从概括当前的中种种变化或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查来预测社会或某一系统、某一行业的

未来发展趋势

警戒:提供各种典型的案例,向人们敲响警钟,防止腐朽的思想,生活方式对我们的侵蚀,警惕不法分子的破坏活动以及其他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

2.新闻指导性的基础:

新闻事业以向社会提供信息作为生存的依据,新闻事业最主要的社会使命是传播信息。因此,指导性新闻的基础在于信息,指导性要寓于信息传播之中。

指导性新闻既要真实、及时地传播大众共同关心的事实,又要体现一定的指导思想,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指导性新闻要具有新闻本身的特点,包括事实必须完全真实,要有一定的信息量,能引起大众的共同关心

体现在新闻中的观点和新闻中的事实必须统一,事实能无可辩驳地说明观点,令人信服

选择适当的时机发表,取得最大的宣传效益

3.指导性新闻存在的问题:片面强调指导作用而忽略新闻的特点

新闻不新

新闻缺少信息量

最突出的毛病还在于失实

4.新闻指导性的不恰当做法:

1 纠正图解政策的做法(即根据意图找材料,先有观点,后有事实,违背了马列主义的认识论。妨碍了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使得报道一般化、概念化)

2 改变公报式、命令式的做法

3 防止片面性、简单化

片面性、简单化的表现:

1) 在宣传党和政府的某一项政策、规定时,往往只有质的概念,而缺乏量、度的把握,说了不少过头话。真理往前多走一步,便变成了谬误。

2) 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不善于从整体上把握党的方针政策,而是孤立地静止地宣传党的某一项具体政策、规定,造成宣传上的左右摇摆

3) 脱离具体的条件,脱离历史的环境,简单地肯定一切,否定一切

4) 在先进典型的宣传中,往往强调革命精神而忽视科学态度

第三节新闻事业的群众性

1.新闻事业群众性的含义:

1 在内容上:新闻事业应该尽量满足群众的需要

2 在工作路线上:新闻工作应该走群众路线,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3 在形式上: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应该尽量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2.受众需要包括什么内容:

1 全面地、及时地、准确地了解一切与受众有关系的、引起他们关心的客观世界的变动情况

2 对令人迷惑不解的引起受众关心的事情做出合理的、正确地分析和解释

3 反映人民群众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求、意见和建议,运用新闻媒介的力量促进问题的解决

④了解新的知识

⑤得到娱乐、丰富业余生活

3.“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具体含义:

1 各级党委要重视党报工作,加强对党报的领导

2 党的各种新闻机构必须从思想上明确党的领导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办好党的新

闻事业的关键,从而自觉地主动地接受党的领导

3 组织广大党员和群众为党的新闻媒介提供情况、材料和稿件

④倾听群众的意见,并依据群众的一件改进报纸工作

第四节新闻事业的战斗性

1.新闻事业的战斗性:为捍卫党和人民利益而无所畏惧地斗争,为传播真理而不倦地探讨。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新闻媒介的战斗性就是指新闻媒介的揭露、批评性报道,指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

2.新闻事业战斗性的表现:

1 揭露、打击一切敌对阶级分子妄图颠覆人民政权的阴谋和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毒害人民等等不法行为

2 大胆揭露在党政机关、司法部门、经济部门内极少数人利用职权贪污盗窃、索贿行贿、失职渎职、为非作歹的种种腐败行为以及这些腐败行为给国家、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大胆揭露社会上少数不法之徒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治安的种种劣迹

3 及时地发觉和批评在党政机关、在经济领域、文化领域以及思想理论界的错误倾向和错误思潮

④鲜明、及时地提出人民内部的各种问题,从而催人猛醒,发人深思,引起社会各方重视并着手研究、解决

3.舆论监督的作用:

1 新闻的舆论监督能产生强大的威慑力,迫使违法乱纪者不得不收敛,或改过自新,促使问题得到很快解决

2 新闻的舆论监督就是把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置于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把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结合起来,有利于防止、克服腐败行为和一切不正之风

3 新闻的舆论监督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密切党群关系

④新闻的舆论监督体现了我国新闻媒介的根本宗旨,是衡量新闻事业党性的一个尺度

4.我国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出发点: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

5.新闻媒介公开揭露、批评(舆论监督)的特点:权威性、典型性、紧迫性、重视社会效果

6.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

1 从有利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正确地揭露批评

2 实事求是是保证揭露批评报道成功的基础

1) 事实要核对清楚,不但包括主要事实和关键性情节,还包括有关的细节

2) 实事求是,还包括对发生错误的原因所作的分析采取全面客观的态度

3 适时、适量、适宜,这是批评报道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1) 适时,就是批评的内容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发表

2) 适量,就是批评稿的数量要适当控制

3) 适宜,就是批评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紧迫性

④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利,保留被批评者的申诉权利

1) 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利:为不愿公开自己姓名的投书者代为保密;批评者如受到打击迫害,新闻单位应给予支持,为之伸张正义,知道事情得到合理解决

2) 保留被批评者的申辩权利:对批评稿中的失实部分马上更正,如果基本事实失实,报纸就应该公开赔礼道歉,并和有关单位一起,做好善后工作,必要时应刊登被批评者的申辩文章

⑤既要有独立负责的精神,又要自觉接受党委领导,积极争取各级党组织的支持和

帮助

7.批评不慎而造成的伤害:批评不实、批评失当和新闻炒作引起新闻伤害

第五节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1.新闻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是否坚持党性原则决定了党的新闻事业的成败与优劣,从而也影响到党的宣传工作的成败与优劣

1 坚持党性原则是使党的新闻事业永不变质的保证

2 坚持党性原则才能使党的新闻事业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

3 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新闻事业的积极作用

④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划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界限

⑤坚持党性原则才能推动、指导我国的各项改革(包括新闻改革)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2.党的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1 党的任何新闻媒介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领导。无条件地执行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决议、决定。

2 党的任何新闻媒介必须把党的纲领作为自己总的宣传纲领,无条件地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不得公开传播任何违背党纲、党章以及中央、上级党组织决议的文章;不得公开批评关系到全局性的重大理论问题以及重大方针、政策;对任何违背中央制订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言行展开斗争,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

3 党的新闻事业必须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去开展宣传报道。一切脱离、干扰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的,就是背离了党的路线,也就背离了党性原则

3.贯彻党性原则需要处理好四方面的关系:

1 坚持鲜明的倾向性和真实性的统一(无产阶级政党报纸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党报纸的最显著特点之一)

2 坚持维护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

3 坚持宣传党的原则和掌握灵活的宣传策略的统一

④坚持严肃的态度和生动活泼的文风的统一

4.党的新闻事业要名副其实地成为党的喉舌,就必须在合乎中央的路线和政策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原因:

1 新闻事业具有自身的规律和工作要求

2 在党的新闻事业中,报纸、广播、电视等不同传播工具有不同的特点

3 各个新闻媒介为了办出自己的特色,并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就需要有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家

④中央的方针政策当然是适应全国的,各地必须宣传、贯彻。但各家新闻单位在宣传中央的方针政策中,要和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报道新经验,提出新问题,得出新结论

⑤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决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需要新闻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深入实际,即使地去发现,准确地判断,巧妙地加以宣传

第十二章新闻选择

第一节新闻学关注于选择事实

1.新闻选择: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

2.稿件的分量:新闻稿中事实的重要程度,“有分量”是指新闻稿所提供的事实重要,可以放在显要的位置发表

3.新闻敏感:迅速判断事实的价值的本领,善于选择事实的本领

第二节新闻选择的标准

新闻选择的标准: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则

1.新闻定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选择事实,一要真实,二要新鲜。

2.新闻价值: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

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

3.宣传价值: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

包括:与新闻媒介所持政治主张、价值标准的一致性、针对性、普遍性、典型性、时宜性4.新闻法规:某一事实在政治上、法律上容许不容许公开的传播的标准

补充:

5.新闻的“共同兴趣”:是指新闻要反映社会大众关心的事实,不是个别人关心的事实

6.“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出自19世纪下半叶美国著名报人戴纳之口。告诉记者反常的事情才使有用的新闻,而正常的事情不能成为新闻。

对这句话的评价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它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

从积极方面讲,它反映了新闻采访、新闻选择有一个具体要求。反常的事情确实比正常的事情更能吸引受众

从消极方面讲,它可能诱使新闻工作者去猎奇、追逐耸人听闻的消息

我国的新闻工作者要吸取它积极的一面,而防止消极的一面

第三节新闻选择的具体运用

1.新闻价值与新闻法规、宣传价值的关系

1 既有相辅相成的一面,又有相互制约的一面

2 新闻价值是解决阅读率、收视(听)率问题。

3 新闻法规、宣传价值制约社会效果好坏

④新闻不能满足读者需要,一切良好的愿望都会落空。只考虑受众兴趣,不考虑看后、听后社会效果,就可能对社会产生不良后果。因此选择新闻两方面都要考虑到

2.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

1 新闻价值: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其考虑的仅仅是新闻是否能引起受众共同兴趣地为题,并不考虑新闻社会效果问题。

2 新闻的价值:由宣传价值和新闻法规这两个概念来解决。比如政治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

3 把二者混为一谈,实际上是把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混为一谈,是以宣传价值取代了新闻价值应有的地位,无形中排斥了新闻价值。使得新闻选择忽视新闻价值,新闻很少有人爱看

第十三章新闻媒介的管理与经营

第一节新闻法规

1.世界各国新闻法规的形式:

1 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

2 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案件

3 把新闻法规的有关条文写入《宪法》、《民法》、《刑法》以及其他的专用法律条款中

2.新闻法规要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

保护新闻自由,同时必须防止滥用新闻自由,从而在确保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鼓励新闻媒介满足公众需要,促进国家发展。

保护新闻自由,是包括中国在内的现代国家最大、最主要的一条新闻法规。防止滥用新闻自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pdf

信息管理学基础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 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 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 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 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 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 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 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 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 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 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1.数据:未经整理的、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样本等。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 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 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的信息准备,即当接 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 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数据+背景=信息 2.信息: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信号等。信息是数据 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知识: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 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 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 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整合才能转化为知识。信息+经验=知识。 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4.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相交或不相交,相关或不相关,三者具有独立内涵和典

货币银行学笔记整理(全)

第一章:货币和金融体系 1、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 的货币。 3、复本位制:以金铸币和银铸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 4、格雷欣法则: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如果在同一地区同时流通两种货币,则价值相 对低的货币就会把价值相对高的良币基础流通,也称“劣币驱逐良币”。 5、金本位制:一国的基本货币单位与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维持固定关系。(金币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6、货币制度内容: 1、确定本位货币,规定制作本位币和辅币的材料。 2、确定本位货币的名称、货币单位 和价格标准。3、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及流通。4、规定货币的发行和保证制度。 7、信用货币制度有哪些特点? 答:1、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2、纸币本位制下,流通中的货币都是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的。 3、纸币本位制下,非现金结算占据主导地位。 4、国家对货币流通管理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8、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1、以美元充当国际货币,确定黄金和美元并列的储备体系。 2、实行固定汇率。 3、实行多渠道的国际收支调节。如逆差国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去的贷款弥补逆差。 4、建立一个长久性的国际金融体系制度化,规范化运行的先河。 9、牙买加体系 内容:1、浮动汇率合法化2、黄金非货币化3、国际储备多元化4、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相互补充 不足:1、浮动汇率制度不够稳定,外汇风险明显;2、大国侵害小国利益,南北冲突远没有解决;3、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不健全,几个渠道各有局限性(1、使一些国家放松内部约束,滥用财政扩张政策,延误必要的国内经济改革和调整。2、各国资本管理放松,国际资本流动迅猛扩张,容易导致金融动荡和货币危机。)

信息管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new

2010年~2011年信息管理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 2信息管理(广义):信息管理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3信息交流:信息交流是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的认知主体(人或由人组成的机构、组织)之间相互交换信息的过程。 4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 5信息组织:信息组织,亦称信息整序,是利用一定的规则、方法和技术对信息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揭示和描述,并按给定的参数和序列公式排列,使信息从无序集合转换为有序集合的过程。

6国家信息政策: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国家或政府为解决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关系和涉及到公共利益、权益、安全问题,保障信息活动协调发展而采取的有关信息产品及资源生产、流通、利用、分配以及促进和推动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规划、原则或指南。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2分) 1、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受者 的模式。 2、信息对物质载体具有依附性。 3、“三金”工程是指金卡金关金桥三大 基础工程的简称。 4、核心信息源是马太效应优势积累的结果。 5、我们可以通过对信息源、信息的准确度信息费用 三方面的评价来判断信息是否有价值。 6、信息组织的特性是依附性、渗透性、增 效性。 7、从便于对信息管理的角度将信息源划分为记录型、 智力型、实物型、零次型。 8、信息检索的特性是相关性、逻辑性、不确定性。 9、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若干部分(子系统或要素)组成的具有

华中师范大学情报学真题笔记(信息管理学基础 完全版)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1、信息的概念 (1)从信息的作用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不确定性的消除”、“负熵”等。(没有揭示信息的本质) (2)从信息的范围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消息、知识、情报、数据等。(只指出了信息概念的外延,及信息的范围,定义应该表达概念的内涵) (3)从信息的内容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交换的内容”。(已经注意到了信息的质的方面,但是a信息的范围没有划定,b这个“内容”到底是什么) (4)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物质的属性、规律、运动状态、存在标志等。 a、从本体论层次上来考察,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亦即“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以及状态变化的方式”。 b、从认识论层次上看,信息就是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达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是反映出来的客观事物的属性。 (揭示了信息的本质,但不够通俗,并且从两方面定义,不便于对信息概念的整体把握)我们认为,信息是事物发出的信号所包含的内容。(此定义实际上包含了上面第三、四类观点,因此该定义基本上属于第三类定义,但事物发出的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实质上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事物运动状态和相互联系特征的一种表达和陈述,也可以说是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 2、信息的属性 (1)普遍性。凡是有物质的地方必然存在着信息,相互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交换。 (2)多样性。 (3)可识别性。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被不同的主体所识别。 (4)可加工性。信息可以被汇总和组织、分析和综合、扩充和浓缩,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对信息的内容将进行加工处理。 (5)与载体的不可分析。信息需要传递和保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 (6)与载体的独立性。绝大部分信息不会因载体形式的变化而改变其信息内容。 (7)可传递性。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递或交流。 (8)可共享性。同一信息可以被很多人共同享用、同时享用。 (9)非消耗性。可以多次开发,反复利用。 (10)强时效性。信息老化和更替。 3、信息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信息与知识、情报 知识是通过人脑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信息,是人们对这自然和社会形态与规律的认识和描述。知识具有社会性(知识区别于信息的根本属性)、语言性、积累性等基本属性。 情报是具有特定利用价值的动态知识。情报具有知识性、动态性(情报区别于知识的根本属性)和有用性等基本属性。 从三者的范围大小来看,信息>知识>情报,三者之间属于一种包含关系 (2)信息与数据

信息管理学作业

信息的理解 基本概念: 1.信息是确定性的增加。 2.信息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 绪论 对于读者来说,如何通俗的了解和接受所谓信息的概念,来得更加重要。基本概念: 1.信息是确定性的增加。 2.信息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 绪论 对于读者来说,如何通俗的了解和接受所谓信息的概念,来得更加重要。 新的解释是信息本质是能量本身概述和能量互换传递的概述,信息本质也是能量的一种,但信息最重要的功能是表现能量的差别。 “信息”一词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即有“信”字的出现。“信”常可作消息来理解。作为日常用语,“信息”经常是指“音讯、消息”的意思,但至今信息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信息是物质、能量、信息及其属性的标示。[2006年,医学信息(杂志)]。 信息是确定性的增加。 信息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 信息以物质介质为载体,传递和反映世界各种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征。 信息(Information)是物质运动规律总和,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认为:“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相关资料:图片信息(又称作讯息),又称资讯,是一种消息,通常以文字或声音、图象的形式来表现,是数据按有意义的关联排列的结果。信息由意义和符号组成。文献是信息的一种,即通常讲到的文献信息。信息就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 信息是抽象于物质的映射集合。 信息是有价值的,就像不能没有空气和水一样,人类也离不开信息。因此人们常说,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所以说,信息的传播是极具重要与有效的。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过程以及关于这种状态和过程的知识。它的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㈠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㈡论述信息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及主要内容 ㈢信息组织的基本思想方法有哪些?网络信息组织的技术方法极其特征是什么? 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㈤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第一题: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答:1、中国信息化的现状: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十分重视信息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早在1984 年 9 月,提出的“开发信息资源, 服务四化建设”,就把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业的发展同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腾飞联系在了一起。从八十年代中期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以来, 10 年左右时间里, 全国已形成以中央、省、地、县( 市) 各级计划部门信息中心为骨干的信息专业队伍。连同各行业、部门的信息机构已构成较完整的信息体系。1993 年, 以“三金”工程的提出和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的成立为主要标志, 中国进入了第二次信息化的高潮。由于政府的重视, 中国的信息化进程正在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 在信息通信设施方面全国新增长途光缆干线 8 万余公里, 新增局间电话 5600多万线, 电话主线用户超过4400万。公用数字数据网已联通约 1000个县市, 公用分组交换网已覆盖2000多个县市和乡镇。卫星通信方面新建了12 座地球站, 形成由 20个城市组成的卫星通信网。至 1995 年底全国已有近千座广播电台、约 700 座电视台和 700 余座有线电视台, 其中有线电视用户已近 4000万。不仅如此, 各种高新通信技术已普遍使用,异步传输模式也开始试验。在信息处理设施方面国内计算机拥有量已超过 300 万台( 套) 。信息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源于近些年的高额投入。在信息资源的开发方面, 不仅传统的信息媒体有了很大发展, 如报纸已有 1000 种、杂志已近7000种, 年出版图书已逾 10 万种。而且电子化信息资源开发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据国家计委、科委和国家信息中心去年的联合调查, 国内有一定规模可以上网服务的数据库已达1038个。在信息服务业方面, 据各方面的资料分析, 国内现有信息服务企业约 1 万家, 从业人数约 20 余万人。与 10 年前相比有了几倍至 10几倍的增长。在网络建设上, 近些年各部门、各地区的局域网以及纵向的广域专业网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去年的调查结果还显示国内已有电子化信息服务网络 104个。可以说, 中国信息化进程近几年确实取得了跳跃式发展。 2、中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尽管中国信息业近年来有了较长足的进展, 但毕竟仍是起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狭义,是用以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广义,本体论层次: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认识论层次: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2、全信息: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语法信息: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 ;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 ;语用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3、社会信息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 4、信息管理(狭义)就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如分类、主题、代码、计算机处理等等)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贮、检索和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目标;(广义)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5、信息交流就是社会活动中信息交流双方借助某种符号系统,利用某种传播渠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实现的信息传输和交换行为。 6、知识组织是揭示知识单元(包括显性知识因子和隐形知识因子),挖掘知识关联的过程或行为,最为快捷地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知识或信息。(特征: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 7、信息服务(Information?Service)通过研究用户、组织用户、组织服务,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用户,最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是用不同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一项活动。 8、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信息系统的五个基本功能: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控制。 9、国家信息政策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国家或政府为解决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关系和涉及到公共利益、权益、安全问题,保障信息活动协调发展而采取的有关信息产品及资源生产、流通、利用、分配以及促进和推动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规划、原则或指南。 10、信息道德就是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活动中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符合社会一般要求的行为和伦理规范。 11、信息伦理是指人们从事信息生产、加工、分析、研究、传播、管理、开发利用等信息活动的伦理要求、伦理规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伦理关系。 12、信息政策是国家和社会组织为实现信息管理目标而规定的信息管理行为准则,是进行信息管理决策的指导方针,代表了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基本管理思想,

黄达金融学货币银行学重点笔记

第一部分金融学 第一章货币和货币制度 一、货币职能 1、价值尺度:用以衡量和表现所有商品和劳务价值时,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发挥流通手段职能. 3、支付手段:货币在偿还债务或作单方面支付时发挥支付手段职能。 4、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 5、世界货币:尤为世界货币,充当国际间的支付手段、购买手段和转移财富的手段 二、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货币制度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货币制度大体涉及: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对不同种类货币铸造和发行的管理,对不同种类货币支付能力的规定等。完善的货币制度能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 三、与货币制度有关的概念 1、本位币,也称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一般作为该国法定的价格标准。最小规格是1个货币单位。 2、无限法偿,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指无论支付数额有多大,无论属于何

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3、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受,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受。? 4、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指在金银复本位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良币退出流通被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确定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官方价格,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以及实行。这个体系的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美国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1971年12月,美元对黄金贬值,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1973年3月,西欧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的风潮。西方主要国家的货币实行了对美元的。至此,固定汇率制度完全垮台。 第二章利息和利率 一、利率的决定 ①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信息管理学基础习题,重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了解信息的特征及分类,关注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掌握信息管理的沿革及发展。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化的层次、阶段 3.信息管理的内容任务 4.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 【重要概念】 信息知识负熵语法信息语用信息语义信息信息流社会信息化 信息社会GII “三金”工程信息管理文件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 【简答】 1、如何理解通讯领域信息的含义? 2、简述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 3、简述信息的特征和分类。 4、试分述信息管理四个典型阶段。 【本章知识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二章信息交流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掌握信息交流传播过程的栈交流,了解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掌握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理解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交流概念、信息交流行为 2.信息交流的基本条件和要素 3.信息交流传播的模式和特征 4.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过程,信息栈和栈交流 5.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 6.信息交流的实现与障碍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交流的条件要素 2.栈交流 3.信息守恒原理、信息扩散原理 4.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简答】 1、简述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信息交流与认识过程。 3、信息交流有哪些条件和要素。 4、怎样理解信息交流与传播中的栈以及信息交流传递中的代理。 5、简述S、R、T信息守恒的含义。 6、了解信息扩散原理的内容。 7、简述两种信息变异的形式和原因。 【本章知识点】

商业银行业务货币银行学复习笔记银行笔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

商业银行业务 一、资产业务 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 (一)放款业务--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 一信用放款 信用放款,指单凭借款人的信誉,而不需提供任何抵押品的放款,是一种资本放款。 1、普通借款限额 企业与银行订立一种非正式协议,以确定一个贷款,在限额内,企业可随时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限额的有效期一般不超过90天。普通贷款限额内的贷款,利率是浮动的,与银行的优惠利率挂钩。 2、透支放款 银行通过允许客户在其帐户上透支的方式向客户提供贷款。提供这种便利被视为银行对客户所承担的合同之外的“附加义务”。 3.备用贷款承诺 备用贷款承诺,是一种比较正式和具有法律约束的协议。银行与企业签订正式合同,在合同中银行承诺在指定期限和限额内向企业提供相应贷款,企业要为银行的承诺提供费用。 4.消费者放款 消费者放款是对消费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或支付其他费用的放款,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这种贷款时,要进行多方面的审查。 5.票据贴现放款 票据贴现放款,是顾客将未到期的票据提交银行,由银行扣除自贴现日起至到期日止的利息而取得现款。 二抵押放款 抵押贷款有以下几种类型 (1).存货贷款。存货贷款也称商品贷款,是一种以企业的存贷或商品作为抵押品的短期贷款。 (2).客帐贷款。银行发放的以应收帐款作为抵押的短期贷款,称为“客帐贷款”。这种贷款一般都为一种持续性的信贷协定。 (3).证券贷款。银行发放的企业借款,除以应收款和存货作为抵押外,也有不少是用各种证券特别是公司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债券作押的。这类贷款称为“证券贷款”。 (4).不动产抵押贷款。通常是指以房地产或企业设备抵押品的贷款。 三保证书担保放款 保证书担保放款,是指由经第三者出具保证书担保的放款。保证书是保证为借款人作贷款担保,与银行的契约性文件,其中规定了银行和保证人的权利和义务。 银行只要取得经保证人签字的银行拟定的标准格式保证书,即可向借款人发放贷款。所以,保证书是银行可以接受的最简单的担保形式。 四贷款证券化 贷款证券化是指商业银行通过一定程序将贷款转化为证券发行的总理资过程。具体做法是:商业银行将所持有的各种流动性较差的贷款,组合成若干个资产库(Assets Pool),出售给专业性的融资公司(Special Purpose Corporation,再由融资公司以这些资产库为担保,发行资产抵押证券。这种资产抵押证券同样可以通过证券发行市场发行或私募的方式推销给投资者。出售证券所收回的资金则可做为商业银行新的资金来源再用于发放其它贷款。

东财《信息管理学》在线作业1

(单选题) 1: 信息管理学是()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 A: 信息传播学 B: 管理学 C: 信息科学 D: 信息经济学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企业系统规划法的重要工具是()。 A: CSF B: BPR C: U/C矩阵 D: BSP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按照检索的信息形式,信息检索可分为文本检索和()检索。 A: 多媒体 B: 超文本 C: 图片 D: 文字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结合工程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的思想,信息系统建设一般需经过系统分析、()、系统实施等阶段。 A: 系统设计 B: 系统维护 C: 系统调查 D: 系统规划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按信息来源,信息可分为内源性信息和()。 A: 企业信息 B: .产业信息 C: 外源性信息 D: 行业信息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信息战略规划包括信息技术战略、()和信息管理体制战略等三方面规划内容。 A: 人力资源战略 B: 信息资源战略 C: 计算机发展战略 D: 信息系统战略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1991年,美国()大学的三位学者提交了一份名为《21世纪制造企业研究:一个工业主导的观点》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他们创造性地概括出一种称为“虚拟组织”(Virtual Organization)的新型企业。 A: 哈佛 B: 麻省理工 C: 里海 D: 普林斯顿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信息接收者或信息接收端称作()。 A: 信栈 B: 信源 C: 信宿 D: 信道

(单选题) 9: 逻辑顺序方法的步骤是信息调查、信息分类与登记、()。 A: 信息整理 B: 信息存储 C: 信息采集 D: 信息分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0: 口传信息源和实物信息源也称为()。 A: 非文献信息源 B: 静态信息源 C: 网络信息源 D: 文献信息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1: ()是法律承认的权威机构,负责发放和管理电子证书,对电子商务中网上交易各方进行身份确认。 A: 数字密钥 B: 数字证书 C: 认证中心 D: 支付网关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2: 从基本组成上来说,信息系统是由基础设施层、数据处理层、()和用户接口层等4个层次组成。 A: 规划层 B: 系统层 C: 设计层 D: 应用层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3: 企业领导者的信息查询行为会受到企业组织和社会信息环境的影响,其规律可归纳为:可近性和()。 A: 易用性 B: 准确性 C: 及时性 D: 适用性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4: 信息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控制(),实现信息的效用与价值。 A: 信息活动 B: 信息流向 C: 信息技术 D: 信息资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5: 信息战略规划包括信息技术战略、()和信息管理体制战略等三方面规划内容。 A: 计算机发展战略 B: 信息系统战略 C: 信息资源战略 D: 人力资源战略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 信息流的主要功能包括联结功能、()和()。 A: 统计功能 B: 调控功能 C: 决策功能 D: 查询功能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第一节信息得含义 【本章考点】 1、信息、全信息、社会信息得概念(2010年名词解释) 2、信息得特征 3、社会信息化得含义及层次 4、信息管理得内容及任务 5、信息管理得沿革发展 【本章重难点】 1、社会信息化 2、信息管理得目标与任务 3、信息管理得发展阶段及基本特征 【知识点详细讲解】 一、信息概念得发展 1、消息层面得信息 早期,人们对信息得理解就是很肤浅得,仅停留在字面上,把信息瞧做就是消息得同义语。这种认识甚至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唐朝诗人李中曾吟出了“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得名句。诗中得“信息”就就是指音信、消息。在西文中“信息”(information)与“消息”(message)两个词汇在许多场合也就是相互通用得。 2、通信领域得信息概念 最早把信息作为科学对象来加以研究得就是在通信领域。 (1)哈特莱得开创研究 1928年,哈特莱把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得方式,并用选择得自由度来计量这种信息得大小。 (2)申农得负熵理论 1948年,通信专家申农以概率论为工具,阐明了通信中得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给出了计算信源信息量与信道容量得方法与一般公式,得到一组表示信息传递重要关系得编码定理,即负熵理论,把信息定义为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得东西。 (3)维纳得控制理论 1950年,控制论得奠基人维纳则把信息瞧做广义通信得内容,把人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得过程瞧做就是一种广义得通信过程,即泛指人与人、机器与机器、机器与自然物、人与自然物之间得信息传递与交换。维纳同样也把信息解释为负熵。 3、经济科学得信息概念 不确定性与信息之间关系得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就受到许多经济学家得关注。这些关于信息得理解也在不断影响着其她领域得研究,例如有关风险定性得减少(信息得获取)与成本、收益联系起来,取得了突出成果。 4、信息得生物科学概念 英国生物学家W、阿思比把信息定义为“变异度”,她认为,任何一个集合包含得元素得数目以2为底得对数就就是该集合得变异度。 在生命科学领域,动物界与植物界得信号交换,甚至生命体由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由一个机体传递给另一个机体,也开始被瞧做就是信息得传递。例如生物体内得核酸分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与核糖核酸RNA)就就是通过自我复制,把遗传信息一代代传下去,这就就是一种重要得信息传递。 5、科技工作得信息概念 科技信息工作中信息被瞧做经验、知识与资料。诸如:“信息就是作为存贮、传递与转换得对象得知识”,“信息就是人与人之间传播着得一切符号系列化得知识”,“信息就是决策、规划、行动所需要得经验、知识与智慧”,“信息就是组织好得、能传递得资料”等等都就是有代表性得信息定义。 6、哲学中得信息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自己整理笔记.doc33

参考答案 1、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容消除人们认识的( C不确定程度)。 2、下述对U/C矩阵描述正确的是(D U/C矩阵中,纵向表示功能,横向表示数 据类)。 3、系统分析的主要目的是( A、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 4、对于大型程序设计来说,首先应强调的是程序的( B、可维护性 )。 5、在工资系统中,水电费扣款一项,属于( B定个体变动属性)。 6、数据流程图DFD中,符号圆圈“B、外部实体)。 7、一般要求达到(A、第三范式)。 8、数据字典的建立应在( A 、系统分析阶段)。 9、中小企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时,首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一般是(C、SQL Server )。 10、诺兰模型把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归纳为六个阶段。信息系统可以满足各管理层次需求的阶段是( D、成熟阶段)。 11、身份证编号属于编码中的( C、区间码)。 12、与数据流程图相比较,业务流程图独有的内容是( D、系统中的人员) 13、下列描述中不属于信息特性的是( C、系统性)。 14、项目管理时可利用( C 、甘特图和网络计划技术),以便以最少的时间和资料消耗量来完成计划。 15、管理信息按决策层次的不同通常分为三级,即(C.战略级、战术级、作业级)。 16、下列决策问题中,属于非结构化问题的是( C、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17、系统的特征包括: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和(B、环境适应性)等特征。 18、每秒钟执行的作业数,称为系统的( B、吞吐量)。 19、判断树和判断表的功能是用于描述(C、处理逻辑)。 20、在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化开发方法中,不属于系统分析阶段的是(A编写程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数据是记录下来可鉴别的(符号),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 2.程序调试时,测试数据除采用正常数据外,还应编造一些(异常数据)和(错误数据)以检验程序的正确性。 3.可行分析报告的结论为:(立即开发)、(改进原系统)和(条件具备再开发)。 4.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主要内容包括(代码)维护, (程序)维护, (数据文件)维护和机器维修。 5.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有自行开发、(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和(购买软件包)等. 6. 网络的拓朴结构有(总线型)、(星型)、环型和树型等多种,实际应用中,常将它们综合起来混合使用以构建复杂的计算机网络 三、简答题 1. 信息系统的详细调查方法有哪些? 答:详细调查是在信息系统分析阶段可行性分析论证完成之后进行的一项活动,目的在于完整地掌握现行系统的现状,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收集资料,为系统分析准备。 详细调查方法常有:(1)召开调查会;(2)访问;(3)发调查表;(4)参加业务实践。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应遵循用户参与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应用

金融专硕考研货币银行学经典笔记

金融专硕考研货币银行学经典笔记随着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考研的难度也在不断的提高着,如何才能在短时间里快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金融学考研货币银行学的复习经验。 1.货币各职能:⑴价值尺度⑵流通手段⑶贮藏手段⑷支付手段⑸世界货币 2.货币层次的划分,依据和和层次:货币层次的划分是依据它们的主要职能和流动性差异从而给出不同层次的经验统计上的货币定义。通常划分为M0=流通中现金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M2=M1+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商业银行储蓄存款M3=M2+其他金融机构存款M4=M3+L L为流动性资产 3.货币制度的演变,各个货币制度的内容:在货币制度发展史上曾存在四种不同货币制度,依次为银本单位制,金本单位制,金银复本单位制,金单本位制,纸币制度。⑴银本单位制是最早的时间最长的货币制度,这种货币制度满足了当时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的社会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增加,暴露出其价值不稳定的缺点。⑵由于商品交易种对金银需求都增加,白银用于小额交易,黄金用于大宗买卖从而形成了金银复本位制,其先后经历了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三种形态。⑶金本单位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单位制度,它在实行国家内货币数量适当。在实行国家内货币的对外汇率相对稳定。后由于世界经济规模扩大,黄金存量有限而难以维持。 金本单位制特点:⑴金铸币可以自由铸造,而其他金属货币则限制铸造⑵金币可以自由流通,价值符号可以自由兑换金币⑶黄金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输入 纸币制度主要内容:⑴纸币发行权由国家垄断,在中央银行制度建立后,一般由国家授权中央银行发行,以保证发行纸币的收入归国家所有⑵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是法定货币,在一国范围内具有无限法偿能力⑶纸币不能兑现⑷在纸币制度下,广泛实行非现金结算方法,以提高结算和支付的准确性,并节约现金流通费用。 纸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区别与联系:联系主要表现在它们都要受到商品流通的制约。区别:⑴这两个规律适应商品流通的方式不同⑵这两个规律和商品价格总额关系不同⑶这两个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不同 信用基本特征:具有到期归还和支付利息2个特征。 现代信用形式的种类及特点:主要形式有高利贷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和国际信用。

东财《信息管理学》在线作业11答案

东财《信息管理学》在线作业1-0026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 1.信息管理学是()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 A.信息传播学 B.管理学 C.信息科学 D.信息经济学 正确答案:B 2.企业系统规划法的重要工具是()。 A.CSF B.BPR C.U/C矩阵 D.BSP 正确答案:C 3.按照检索的信息形式,信息检索可分为文本检索和()检索。 A.多媒体 B.超文本 C.图片 D.文字 正确答案:A 4.结合工程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的思想,信息系统建设一般需经过系统分析、()、系统实施等阶段。 A.系统设计 B.系统维护 C.系统调查 D.系统规划 正确答案:A 5.按信息来源,信息可分为内源性信息和()。 A.企业信息 B..产业信息 C.外源性信息 D.行业信息 正确答案:C

6.信息战略规划包括信息技术战略、()和信息管理体制战略等三方面规划内容。 A.人力资源战略 B.信息资源战略 C.计算机发展战略 D.信息系统战略 正确答案:B 7.1991年,美国()大学的三位学者提交了一份名为《21世纪制造企业研究:一个工业主导的观点》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他们创造性地概括出一种称为“虚拟组织”(Virtual Organization)的新型企业。 A.哈佛 B.麻省理工 C.里海 D.普林斯顿 正确答案:C 8.信息接收者或信息接收端称作()。 A.信栈 B.信源 C.信宿 D.信道 正确答案:C 9.逻辑顺序方法的步骤是信息调查、信息分类与登记、()。 A.信息整理 B.信息存储 C.信息采集 D.信息分析 正确答案:D 10.口传信息源和实物信息源也称为()。 A.非文献信息源 B.静态信息源 C.网络信息源 D.文献信息源 正确答案:A 11.()是法律承认的权威机构,负责发放和管理电子证书,对电子商务中网上交易各方进行身份确认。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简单的说,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企业信息管理作业四

《企业信息管理》形成性考核四学号: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20分) )是指企业根据内外环境和可获得资源情况,为求得和长期生存和持续的均衡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管理与谋略。 A.竞争战略B.企业战略C.总体战略D.职能战略 2.()决定并揭示企业的目的和目标,提出实现目的的重大方针和计划,确定 企业应该从事的经营业务等,主要问题是确定企业的整体企业经营范围,在全企业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 A.竞争战略B.企业战略C.总体战略D.职能战略 3.()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市场中竞争,开发哪些产品或服务,这些产品和服 务提供给哪些市场,如何更快、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 A.竞争战略B.企业战略C.总体战略D.职能战略 4.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工程,要获得成功,首先就要做好的( )工作。 A.企业信息战略制订B.企业信息战略实施 C.企业信息战略匹配D.企业信息战略规划 5.()是系统成功的头等重要因素。 A.最高管理者的重视与参与B.用户对信息系统的需求程度 C.管理者对信息系统的需求程度D.管理者对企业各业务活动的理解 6.()是评价IT项目是否可行的最基本、最常用的一个标准,是对IT项目解 决方案的成本有效性的度量。 A.技术可行性B.经济可行性C.运行可行性D.实施可行性7.IT项目建设模式中,()是指由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人员开发系统。 A.自主开发方式B.委托开发方式C.联合开发方式D.购买软件包8.IT项目建设模式中,()是指聘请专业的开发公司为企业建设信息化项目,但 是在开发过程中,需要企业的业务骨干参与系统的调研、分析、论证工作。 A.自主开发方式B.委托开发方式C.联合开发方式D.购买软件包9.IT项目建设模式中,()是指聘请专业开发公司的技术人员开发系统,但在开 发过程中本企业的信息技术人员也参与其中 A.自主开发方式B.委托开发方式C.联合开发方式D.购买软件包10.IT项目建设模式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实情况向专业的信息系统公司购买功 能较为强大的信息系统软件来满足信息需求。这种方式()。 A.自主开发方式B.委托开发方式C.联合开发方式D.购买软件包11.自主开发方式的优点有() A.开发费用低B.省时省力C.专业性高D.开发周期长 12.自主开发方式的缺点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