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靶向制剂考点归纳

合集下载

【药剂学】第二十章 靶向制剂

【药剂学】第二十章 靶向制剂
50~100nm微粒进入肝实质细胞中 < 50nm 透过肝脏内皮细胞/通过淋 巴传递到脾和骨髓中
17
隐形化原理
常规微粒易于被调理素调理而被吞噬细胞识别和吞噬,分 布于单核巨噬细胞吩咐的组织,而达到其他靶组织难。
隐形化目的:避免被吞噬细胞吞噬,延长在循环系统的时 间,利用疾病生理特征,富集于病变组织。
21
例:柔红霉素靶向脂质体
肿瘤细胞转铁蛋白受体高表达 转铁蛋白-PEG-脂质体:肿瘤靶向性
22
Y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
靶向性配体
Targeting Ligand Candidates 转铁蛋白(Transferrin) 叶酸(Folic acid) RGD(Arg一Gly一Asp) IgG 免疫球蛋白(IgG Immunoglobulins) 纤维蛋白(Fibrin) 葡萄糖/甘露糖(Glucose / Mannose) 半乳糖(Galactose)
Liposomes
Polymeric Micelles
nanoemulsions
Nanoparticles
被动靶向的影响因素
循环系统生理特征
制剂因素
-- 微粒粒径
-- 表面性质
11
循环系统生理特征
药物体内分布:血液—组织— 细胞 血流量大,血循环好的器官药 物分布多(肝脏)。 毛细血管通透高,微粒容易通 过(肝窦毛细血管壁有很多缺 口) 淋巴循环:血流慢,毛细淋巴 管存在组织间隙,细胞间有缺 口通透性大。
7
第二节 靶向制剂的体内作用机制和分类
靶向制剂的分类
按靶标不同:
一级靶向:以特定器官或组织为靶标
二级靶向:以特定细胞为靶标

较全版药学专业知识二考点精炼:靶向制剂重点总结

较全版药学专业知识二考点精炼:靶向制剂重点总结

一、靶向制剂概述1.靶向制剂的分类靶向制剂又称靶向给药系统(TDDS),是指借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胃肠道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这里注意靶向制剂和经皮给药制剂的英文缩写都是TDDS。

靶向制剂按照靶向原动力可以分为:(1)被动靶向制剂:脂质体、微乳、微囊、微球、纳米乳(2)主动靶向制剂:修饰的药物载体、前体药物(3)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磁性靶向制剂、热敏靶向制剂、pH敏感靶向制剂、栓塞靶向制剂2.特点(1)提高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治疗浓度(2)使药物具有专一药理活性,增加药物对靶组织的指向性和滞留性(3)降低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4)提高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等靶向制剂应具备定位浓集、控制释药、无毒及生物可降解性等特点。

3.一般质量要求(1)药物不突释(2)载体应具有定位蓄积、控制释放和无毒可生物降解三项基本要求(3)粒度:被动靶向制剂经静脉注射后在体内的分布首先取决于粒径大小5~10μm:巨噬细胞(<7μm肝、脾,>7μm肺)200~400nm:集中于肝后迅速被肝清除<10nm:骨髓负电荷:肝正电荷:肺4.靶向性评价药物制剂的靶向性可由相对摄取率re、靶向效率te、峰浓度比Ce等参数来衡量。

这些参数的数值大说明靶向性较好。

二、脂质体1.脂质体的组成、结构与膜材料(1)组成与结构类脂质膜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胆固醇,二者都具有两亲性,具有亲水和疏水两种基团。

(2)膜材料磷脂:包括天然的卵磷脂、脑磷脂、豆磷脂以及合成磷脂胆固醇:流动性缓冲剂2.分类新型脂质体包括:前体、长循环、免疫、热敏、pH敏感性脂质体3.理化性质(1)相变温度:脂质体的物理性质与介质温度有密切关系,当升高温度时脂质体双分子层中疏水链可从有序排列变为无序排列,从而引起一系列变化,如膜的厚度减小,流动性增加等。

转变时的温度称为相变温度,它取决于磷脂的种类。

(2)荷电性:酸性脂质如磷脂酸(PA)和磷脂酰丝氨酸(PS)等的脂质体荷负电;含碱基(氨基)脂质如十八胺等的脂质体荷正电;不含离子的脂质体显电中性。

药剂学4 靶向制剂概述

药剂学4 靶向制剂概述

(5)具有运转足够量药物能力,而且有一 定的机械强度和生物降解速度。 释药速度适宜,保证在靶区释放出大量 药物。
免疫磁性微球靶向原理示意图
二、栓塞靶向制剂
栓塞靶向制剂:动脉栓塞是通过插入动脉的导管将栓塞 物输送到靶组织或靶器官的医疗技术。 栓塞的目的是阻断对靶区的血液供应和营养,使靶区 的肿瘤细胞缺血坏死,起到栓塞和靶向化疗的双重作 用。
迄今,研究最多的被动靶向给药制剂是
Liposomes
Micro-
emulsions
Microspheres Nanoparticles
Microparticles drug delievey systems
微粒给药系统为分子组装体,药物分子包裹在载体内, 通常在微粒核心。 微粒给药系统可使药物与周围环境分离,保护药物避 免酶的降解。 由于不需共价连接,因此一种药物载体可装载不同种 类的药物,并且较大分子连接物有更高的载药量。
脂质体
脂质体(liposomes)
是将药物包封于
类脂质双分子层内
形成的微型泡囊。
聚合物纳米粒
聚合物纳米粒(polymeric nanoparticle)
由各种生物相容性聚合物(biocompatible polymers)制成,
粒径在10-1000 nm。
药物被包裹在载体膜内称为纳米囊, 药物分散在载体基质中称为纳米球。
1.相对摄取率(re) re=(AUCi)p/(AUCi)s
不同制剂同一组 织或器官比较
式中:AUCi是由浓度-时间曲线求得的第i个器官或
组织的药时曲线下面积,脚标p和s分别表示药物制
剂及药物溶液。
re大于1表示药物制剂在该器官或组织有靶向性,
re愈大靶向效果愈好,等于或小于1表示无靶向性。

执业药师(药剂学)1401

执业药师(药剂学)1401

第十四章靶向制剂【大纲解读】【考题预测】2~3分一、概述靶向制剂的概念:靶向制剂也称靶向给药系统(TDDS),是指通过适当的载体使药物选择性地浓集于需要发挥作用的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的某靶点的给药系统。

靶向制剂不仅能够选择性地把药物输送到病变部位或体内的某一个特定部位,并可使具有一定浓度的药物在这些靶部位滞留一定时间,以便发挥药效,同时防止把药物输送到产生不良反应的部位或失去生理活性的部位。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依赖于载体的理化性质,而较少依赖于药物的性质。

也就是说,靶向制剂可通过选择载体或通过改变载体的理化性质来调控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一)靶向制剂的分类从靶向达到的部位可分为三类,即一级指达特定的靶组织或靶器官,二级指特定的靶细胞,三级指细胞内的某些特定的靶点的靶向制剂。

按作用方式分为:1.被动靶向制剂:即自然靶向制剂,这是载药微粒进入体内即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吞噬的自然倾向而产生的体内分布特征。

这类靶向制剂利用脂质、类脂质、蛋白质、生物降解高分子物质作为载体将药物包裹或嵌入其中制成的微粒给药系统。

被动靶向的微粒经静脉注射后其在体内的分布首先取决于粒径的大小,小于100nm的纳米囊或纳米球可缓慢积集于骨髓;小于3μm时一般被肝、脾中巨噬细胞摄取;大于7μm的微粒通常被肺的最小毛细管床以机械滤过方式截留,被单核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泡。

微粒的表面性质对分布起重要作用。

2.主动靶向: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定向地输送到靶区。

例如疏水性载药微粒的表面经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修饰后,不易被巨噬细胞吞噬,或因连接有特定的配体可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或因连接单克隆抗体成为免疫微粒等原因,能够避免巨噬细胞的摄取,防止在肝内浓集,从而改变了微粒在体内的自然分布而到达特定的靶部位;另一类主动靶向制剂,系将药物修饰成前体药物,输送到特定靶区后药物被激活发挥作用。

3.物理化学靶向制剂:是用物理和化学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

执业药师考试《药剂学》各章重点总结(14)·资格考试

执业药师考试《药剂学》各章重点总结(14)·资格考试
历年考题
A型题
1.透皮吸收制剂中加入"Azone"的目的是
A.增加塑性
B.产生微孔
C.渗透促进剂促进主药吸收
D.抗氧剂增加主药的稳定性
E.防腐抑菌剂
(答案C)
提示:透皮吸收渗透促进剂的名称是本章常考考点之一
2.药物透皮吸收是指
A.药物通过表皮到达深层组织
B.药物主要通过毛囊和皮脂腺到达体内
C.药物通过表皮在用药部位发挥作用
3)微球的特性
(1)靶向性一般微球主要为被动靶向,混悬液经静脉注射后,首先与肺毛细血管网接触,大于3μm的微球将被肺有效截获,小于3μm时一般被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小于0.1μm的微球有可能透过血管细胞的膜孔而离开血液循环。
缓释性
4)微球的制备
4、纳米粒
1)概念纳米粒包括纳米囊和纳米球,纳米囊(Nanocapsules)属药库膜壳型,纳米球(Nanospheres)属基质骨架型。粒径多在10~1000nm范围内,药物可以溶解或包裹于纳料粒中,分散在水中形成近似胶体溶液。
2)药物的淋巴转运特点
(1)药物经淋巴系统转运,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如果淋巴系统存在细菌感染或癌细胞转移等病灶,淋巴系统的定向性给药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药物经淋巴转运的可能途径如下:
(1)经血液循环向淋巴转运
(2)经消化道向淋巴转运
(3)经组织向淋巴转运
3)影响乳剂靶向性与释药特性的因素
1)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四个要素:①定位:②浓集:③控释:④无毒可生物降解。
2)靶向制剂的特点:①可以提高药效:②降低毒性:③可以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性和病人用药的顺应性。
3)按药物所到达的靶部位可将靶向制剂分为三类:

药剂学重点总结(十四)

药剂学重点总结(十四)

第14章靶向制剂一、靶向制剂的概念与分类 1、靶向制剂的概念: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drugdeliverysystem,TDDS),是通过载体使药物选择性地浓集于病变部位的给药系统。

1)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四个要素:①定位:②浓集:③控释:④无毒可生物降解。

2)靶向制剂的特点:①可以提高药效:②降低毒性:③可以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性和病人用药的顺应性。

3)、按药物所到达的靶部位可将靶向制剂分为三类:(1)第一类是可以到达特定靶组织或靶器官的靶向制剂。

(2)第二类是可以到达特定靶细胞的靶向制剂。

(3)第三类是可以到达细胞内某些特定靶点的靶向制剂。

目前通常的分类方法:被动靶向制剂:被动靶向制剂即自然靶向制剂,是进入体内的载药微粒被巨噬细胞作为外来异物所吞噬而实现靶向制剂,药物选择性地浓集于病变部位而产生特定的体内分布特征。

靶向制剂常采用液晶、液膜、脂质、类脂质、蛋白质、生物降解型高分子物质作为载体材料。

.主动靶向制剂:一般是将微粒表面加以修饰后作为“导弹”性载体,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并浓集于预期的靶部位发挥药效的靶向制剂,即微粒表面特定的配体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是用某些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的靶向制剂。

磁性微球制剂:载药微粒中加入磁性材料制成。

热敏感靶向制剂:加入对温度较为敏感的载体材料制备。

pH敏感靶向制剂:使用对pH敏感的载体材料制备,使其在体内特定pH的靶区释放药物。

栓塞性微球制剂:阻断靶区的血液供应,又在靶区释放药物,从而起到栓塞和靶向化疗的双重作用。

二、被动靶向制剂 1、脂质体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泡囊脂质体为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

1).脂质体的组成与结构:(1)脂质体的组成:是以磷脂为主要膜材并加入胆固醇等附加剂组成的板状双分子层或球状双分子层。

.(2)脂质体的两个重要理化性质相变温度:由“胶晶”态变为“液晶”态,在相变温度时,膜的流动性增加,被包裹在脂质体内的药物具有最大的释放速率。

药剂学(靶向、缓控释、表面活性剂 有答案的)

药剂学(靶向、缓控释、表面活性剂 有答案的)

名词解释靶向制剂:用适当的载体是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的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的某靶点的给药系统。

缓释制剂:用药后能在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目的的药物。

表面活性剂 :那些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降低物质。

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HLB值: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水和油的综合亲和力。

Krafft点: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而升高,当至某一温度时,其溶解度急剧升高,该温度称为Krafft点。

填空1药物的靶向从到达的部位可以分为三级:第一级指到达特定的(靶组织或靶器官),第二级指到达特定的(组织器官的特定部位),第三级指到达(特定的细胞)。

2从方法上讲,靶向制剂可以分为(主动)靶向制剂、(被动)靶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三类。

3、表面活性剂的CMC是指__临界胶束浓度____,即表面活性剂开始形成胶束时的最低浓度。

4、司盘类的表面活性剂,一般作为W/O_型乳化剂;吐温类表面活性剂,一般作为_O/W型乳化剂。

5、脂质体的膜材主要有_磷脂_____、胆固醇_____和适当的附加剂组成。

6、常用的脂质体的制备方法有注入法__、薄膜分散法_、逆相蒸发法_和冷冻干燥法。

单项选择1、以下不属于缓、控释制剂释药原理的为[D] 。

A.渗透压原理B.离子交换作用C.溶出原理D.毛细管作用2、最适合制备缓(控)释制剂的药物半衰期为[C] 。

A.15小时B.24小时C.2~8小时D.48小时3、表面活性剂中毒性最小的是___[D]___。

A.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B.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D.非离子型表面活性4、以下属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是___[C]___。

A.卵磷脂B.胆酸钠C.吐温80D.十二烷基硫酸钠简答:1、试述缓控释制剂有哪些特点?缓慢释放、长效、给药总剂量小,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2007年执业药师考试考点汇总与解析-药剂学-靶向制剂

2007年执业药师考试考点汇总与解析-药剂学-靶向制剂

☆☆☆☆考点1:靶向制剂概述 1.靶向制剂的概念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DDS),是通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液循环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2.靶向制剂的特点 靶向制剂可以提⾼药效、降低毒性,可以提⾼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病⼈⽤药的顺应性。

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定位、浓集、控释及⽆毒可⽣物降解等四个要素。

3.靶向制剂的分类 (1)按药物所到达的靶部位可将靶向制剂分为3类。

①可以到达特定靶组织或靶器官的靶向制剂;②可以到达特定靶细胞的靶向制剂;③可以到达细胞内某些特定靶点的靶向制剂。

(2)从⽅法上靶向制剂可分为以下3类。

①被动靶向制剂。

即⾃然靶向制剂,是进⼊体内的载药微粒被巨噬细胞作为外来异物所吞噬⽽实现靶向的制剂,这种⾃然倾向(⽣理过程的⾃然吞噬)使药物选择性地浓集于病变部位⽽产⽣特定的体内分布特征。

被动靶向制剂包括脂质体、靶向乳剂、纳⽶粒、微球。

②主动靶向制剂。

⼀般是将微粒表⾯加以修饰后作为"导弹"性载体,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并聚集于预期的靶部位发挥药效的靶向制剂。

主动靶向制剂包括修饰的药物载体和前体药物两⼤类。

③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是⽤某些物理⽅法或化学⽅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的靶向制剂。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包括磁性、栓塞、热敏感和 pH敏感靶向制剂。

☆☆☆☆☆考点2:被动靶向制剂 被动靶向制剂(⾃然靶向制剂),是进⼊体内的载药微粒被巨噬细胞作为外来异物所吞噬⽽实现靶向的制剂,是利⽤液晶、液膜、脂质、类脂质、蛋⽩质、⽣物材料等作为载体,将药物包裹或嵌⼊其中制成的各种类型的胶体或混悬微粒系统。

在体内的颁布⾸先取决于微粒的粒径。

被动靶向制剂包括脂质体、乳剂、微球、纳⽶囊和纳⽶球等。

1.脂质体 (1)脂质体的概念。

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层内⽽形成的微型泡囊,也有⼈称脂质体为类脂⼩球或液晶微囊。

类脂双分⼦层的厚度约4nm. (2)脂质体的结构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靶向制剂一、概述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是通过适当的载体使药物选择性地浓集于需要发挥作用的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某靶点的给药系统。

靶向制剂可提高药效,降低不良反应,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患者的顺应性。

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定位浓集、控制释药以及无毒可生物降解三个要素。

(一)靶向制剂的分类药物的靶向从到达的部位讲可以分为三级,第一级指到达特定的靶组织或靶器官,第二级指到达特定的细胞,第三级指到达细胞内的某些特定靶点的靶向制剂。

按作用方式分类,靶向制剂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1.被动靶向制剂即自然靶向制剂,这是载药微粒进入体内即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吞噬的自然倾向而产生的体内分布特征。

这类靶向制剂利用脂质、类脂质、蛋白质、生物降解型高分子物质作为载体,将药物包裹或嵌入其中制成各种类型的微粒给药系统。

注射给药后,载药微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尤其是肝的Kupffer细胞)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肺及淋巴等巨噬细胞丰富的器官,而很难达到其他的靶部位。

2.主动靶向制剂是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的靶向制剂。

例如疏水性载药微粒的表面经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修饰后,不易被巨噬细胞吞噬,或因连接有特定的配体可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或因连接单克隆抗体成为免疫微粒等原因,能够避免巨噬细胞的摄取,防止在肝内浓集,从而改变了微粒在体内的自然分布而到达特定的靶部位;另一类主动靶向制剂,系将药物修饰成前体药物,输送到特定靶区后药物被激活发挥作用。

3.物理化学靶向制剂是用某些物理和化学方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

如应用磁性材料与药物制成磁导向制剂,在足够强的体外磁场引导下,在体内定向移动并定位浓集于特定靶区;或应用对温度敏感的载体制成热敏感制剂,在热疗机的作用下,使其在靶区释药;也可应用对pH敏感的载体制备pH敏感制剂,使其在特定pH的靶区释药。

用栓塞制剂阻断靶区的血液供应与营养,起到栓塞和靶向化疗的双重作用,也属于物理化学靶向。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结肠靶向药物制剂也在本章中一并介绍。

(二)靶向性评价药物制剂的靶向性可由以下三个参数衡量:1.相对摄取率rer e=(AUC i)p/(AUC i)s式中,AUC i是由浓度-时间曲线求得的第i个器官或组织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下标p和s分别表示试验药物制剂和药物溶液。

r e大于1表示药物制剂在该器官或组织有靶向性,等于或小于1表示无靶向性。

2.靶向效率t et e=(AUC)靶/(AUC)非靶式中,t e值表示药物制剂或药物溶液对靶器官的选择性。

t e值大于1表示药物制剂对靶器官比非靶器官有选择性,t e值愈大,选择性愈强。

3.峰浓度比c ec e=(c max)p/(c max)s式中,c max为峰浓度,每个组织或器官中的c e值表示药物制剂改变药物分布的效果,c e值愈大,表明改变分布的效果愈明显。

二、被动靶向制剂被动靶向制剂系利用药物载体被生理过程自然吞噬而实现靶向的制剂,包括脂质体、乳剂、微球、纳米囊和纳米球等。

(一)脂质体脂质体系指将药物被类脂双分子层包封成的微小泡囊,也有人称脂质体为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

类脂双分子层厚度约4nm。

脂质体根据其结构所包含的类脂质双分子层的层数,分为单室脂质体和多室脂质体。

含有单一类脂质双分子层的泡囊称为单室脂质体,其中粒径约20~80nm的称为小单室脂质体,粒径在0.1~1μm之间的单室脂质体称为大单室脂质体;含有多层类脂质双分子层的泡囊称为多室脂质体,粒径在1~5μm。

脂质体结构示意图见图。

图单室和多室脂质体结构示意图(a)单室脂质体;(b)多室脂质体1.脂质体的组成、结构与特点脂质体是以磷脂为主要膜材并加入胆固醇等附加剂制成的。

类脂分子在水中浓度到达一定时,其极性基团面向外侧的水相,非极性的烃基彼此面对面形成板状双分子层或球状双分子层。

磷脂分子的亲水端呈弯曲的弧形,形似“手杖”,与胆固醇分子的亲水基团相结合,形成“U”形结构,两个“U”形结构相对排列,则形成双分子层结构。

图卵磷脂与胆固醇在脂质体中的排列形式(示意图)1.强亲油基团;2.亲水基团;3. 季铵盐型阳离子部分;4.磷酸酯型阴离子部分;5.亲油基团2.脂质体的两个重要理化性质(1)相变温度:脂质体的物理性质与介质温度有密切关系,在相变温度时,脂质体膜的流动性增加,被包裹的药物具有最大的释放速度。

因此膜的流动性直接影响脂质体的药物释放和稳定性。

(2)荷电性:含酸性脂质如磷脂酸(PA)和磷脂酰丝氨酸(PS)等的脂质体荷负电,含碱性(氨基)脂质如十八胺等的脂质体荷正电,不含离子的脂质体显电中性。

脂质体的表面电荷与其包封率、稳定性、靶器官分布及对靶细胞作用有重要关系。

3.制备脂质体的材料形成脂质体双分子层的的膜材主要由磷脂与胆固醇组成。

(1)磷脂类:包括天然的卵磷脂、脑磷脂、大豆磷脂以及合成磷脂。

(2)胆固醇:具有调节膜流动性的作用,被称为脂质体的“流动性缓冲剂”。

当低于相变温度时,磷脂中加入胆固醇可使膜减少有序排列,增加流动性;高于相变温度时,加胆固醇可增加膜的有序排列,减少膜的流动性。

4.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很多,常用下列几种:(1)注入法:将类脂质和脂溶性药物共溶于有机溶剂中(一般多采用乙醚)作为油相,水溶性药物加入磷酸盐缓冲液中作为水相。

然后将油相经注射器缓缓注入加热至50℃~60℃并用磁力搅拌器搅拌)的水相中,继续搅拌挥尽有机溶剂,即得脂质体。

所得产品,大多为单室脂质体,少数为多室脂质体,粒径绝大多数小于2μm。

(2)薄膜分散法:将类脂质与脂溶性药物溶于三氯甲烷(或其他有机溶剂)中,然后将三氯甲烷溶液在烧瓶中旋转蒸发,使在烧瓶内壁上形成薄膜;加入含有水溶性药物的磷酸盐缓冲液,不断振摇或搅拌,即可生成脂质体,其粒径约为1~5μm。

(3)超声波分散法:将水溶性药物溶于磷酸盐缓冲液中,加入溶有类脂质及脂溶性药物的有机溶剂中,搅拌蒸发除去有机溶剂,残液经超声波处理,然后分离出脂质体,再混悬于磷酸盐缓冲液中制成脂质体混悬型可供注射用。

凡经超声波分散的脂质体,绝大多数为单室脂质体。

多室脂质体经超声波进一步处理,亦能得到相当均匀的单室脂质体。

(4)逆相蒸发法:将磷脂等膜材溶于三氯甲烷、乙醚等有机溶剂中,加入待包封药物的水溶液(水溶液:有机溶剂=1:3~1:6)进行短时超声,直到形成稳定的W/O型乳剂,然后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

达到胶态后,滴加缓冲液,旋转使器壁上的凝胶脱落,在减压下继续蒸发,制得水性混悬液。

本法特点是包封的药物量大,体积包封率可大于超声波分散法30倍,适合于包封水溶性药物及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如各种抗生素、胰岛素、免疫球蛋白、碱性磷酯酶、核酸等。

(5)冷冻干燥法:将类脂质经超声处理,使其高度分散于缓冲盐水溶液中,加入支撑剂(如甘露醇、葡萄糖、海藻酸等)冷冻干燥后,再将干燥物分散到含药物的缓冲溶液或其他水性介质中,即可形成脂质体。

此法适合于包封热敏感性药物。

此外,脂质体制备方法还有复乳法、熔融法、表面活性剂处理法、离心法、前体脂质体法和钙融合法等,不再详细介绍。

6.脂质体的质量评价脂质体的粒径大小、粒度分布、包封率和稳定性等可直接影响脂质体在体内的分布与代谢。

除应符合《中国药典》有关制剂通则的规定外,目前控制的项目如下:(1)形态、粒径及其分布:脂质体的形态为封闭的多层囊状或多层圆球,可用光学显微镜法观察,粒径小于2μm时须用扫描电镜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均应提供照片。

可用光学显微镜、电感应法(如库尔特计数法)、光感应法(如粒度分布光度测定仪)或激光衍射法测定脂质体的粒径及其分布。

(2)包封率和载药量测定:包封率=(脂质体中包封的药量/系统中包封与未包封的总药量)×100%包封率不得低于80%。

载药量是指脂质体内含药物的重量百分率,即载药量=(脂质体中所含药物重/脂质体的总重)×100%(3)突释效应或渗漏率的检查:在体外释放试验时,表面吸附的药物会快速释放,称为突释效应。

开始0.5小时内释放量要求低于40%。

脂质体不稳定的主要表现为渗漏。

渗漏率表示脂质体在液态介质中贮存期间包封率的变化,可由下式计算:渗漏率=(产品在贮藏一定时间后渗漏到介质中的药量/产品在贮藏前包封的药量)×100%(4)靶向制剂评价:脂质体应提供靶向性的数据,如药物体内分布数据及体内分布动力学数据等。

通常以小鼠为受试对象,静脉注射脂质体后,测定不同时间血药浓度,并定时处死动物剖取脏器组织,匀浆分离取样,以同剂量药物作对照,比较各组织的滞留量,进行药动学处理,评价脂质体在动物体内的分布。

(5)脂质体氧化程度的检查:脂质体含有的磷脂容易被氧化,这是脂质体突出的问题。

《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采用氧化指数为指标。

此外,脂质体制剂还应分别符合有关制剂通则(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眼用制剂、鼻用制剂、透皮贴剂、气雾剂等)的规定。

若脂质体制成缓释、控释、迟释制剂,则应符合缓释、控释、迟释制剂指导原则的要求。

(二)靶向乳剂乳剂的靶向性特点在于它对淋巴系统的亲和性。

油状药物或亲脂性药物制成O/W型乳剂静脉注射后,药物可在肝、脾、肾等单核-巨噬细胞丰富的组织器官中浓集。

水溶性药物制成W/O型乳剂经口服、肌内或皮下注射后易浓集于淋巴系统。

W/O/W型和O/W/O型复乳口服或注射给药后也具有淋巴系统的亲和性,复乳还可以避免药物在胃肠道中失活,增加药物稳定性。

(三)微球1.概述微球系药物与适宜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骨架实体。

药物溶解或分散于实体中,粒径通常在1~250μm之间。

一般制成混悬剂供注射或口服。

根据临床用途不同微球大致可以分为靶向微球和非靶向微球二类。

非靶向性微球的主要目的是缓释长效,如左炔诺孕酮聚3-羟基丁酸酯微球等。

口服、皮下植入或关节腔内注射的微球一般都属于以缓释为目的的非靶向性微球。

由于靶向原理不同,靶向微球又可分为三类:①普通注射微球这类微球经静脉或腹腔注射后,由于生物体内的生理作用使微球选择性的聚集于肝、脾、肺等部位,属于波动靶向制剂;②栓塞性微球注射大于12μm的微球于癌变部位的动脉血管内,微球随血流阻滞在靶区周围的毛细血管中,既可阻断肿瘤的营养供应,又可发挥靶向性化疗作用;③磁性微球将磁性铁粉包入微球中,利用体外磁场效应,引导药物在体内移动和定位浓集。

栓塞性微球和磁性微球将在物理化学靶向制剂中介绍,本节主要讨论普通注射微球。

注射用微球的载体多数应用生物降解材料,如蛋白类(明胶、白蛋白等)、糖类(琼脂糖、淀粉、葡聚糖、壳聚糖等)、合成聚酯类(如聚乳酸、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等)。

3.微球的制备微球的载体材料和制备技术与微囊类似(可参看第11章第一节),若药物能溶解或分散在载体材料溶液中,就可用于制备微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