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文化
关于寒地黑土区域满族文化的思考

关于寒地黑土区域满族文化的思考【摘?要】寒地黑土区域内的满族文化是具有原初本质特色的满文化的代表。
现时期其发展状态虽具有一些自身特点,但在和汉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因被同化而其民族个性和独特性正在逐渐丧失。
当务之急应结合寒地黑土区域的现实状况,继承、保护和发展满文化,力求满文化的返本开新,以达成其文化主体性的现代重构。
【关键词】寒地黑土;满文化;发展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少数民族文化的建设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为祖国文化大家庭中重要一员的满族文化,曾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历史贡献。
如今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其发展又有了崭新且独特的态势,尤其是生活在满族文化发祥地的寒地黑土区域内的满族人民,以其勤劳的双手和聪颖的智慧创造了具有一定地域性色彩的民族文化。
考察这一区域满文化的发展现状,将是满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利于满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一、寒地黑土区域满族文化发展现状中国境内的寒地黑土区域是指位于东经125°到127°、北纬44°到49°,总面积101.85万平方公里的黑土地,满族发祥地--"白山黑水"位于这个区域内。
清代以来大量满族人进入山海关,迁入中原地区,留在关内的满族人成为"坐根满族",保留着最原始的满族文化特色。
虽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也接受了其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但相对而言它仍然保持着满文化的最初本质特色。
在这块区域内除了黑龙江省的五常市和阿城市是满族京旗文化的一个分支外,其余地区的满文化都是土生土长在黑土地上的满族原始文化。
它囊括了满学的全部内容:历史、语言、文字、艺术、服饰、习俗、文物等诸多方面。
当前满族人民居住比较集中区域主要是辽宁地区,这里也成立了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中心,是研究满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
而散落在寒地黑土区域其它地区的满文化发展现状如何呢?现在我们就以寒地黑土区域的中心地带--绥化地区的满文化发展现状为例,来考察一下满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态势。
2019年黑龙江地域文化.doc

黑土先民多为“精于骑射”的马背民族,“尚武”、“重勇”使他们处在弱肉强食、生存竞争的条件下,他们充满野性和行动力量,有利于部族的生存、发展和壮大。黑土先人就是靠这种“尚武”、“重勇”的精神造就出无畏、不屈的民族性格。随着黑土先民的南迁与山东、河北等地的汉族移民的北移,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尚武”、“重勇”成为包括汉族居民在内的黑土地域居民共同的价值取向。
黑龙江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交互影响的地域文化历史造就了黑龙江人独特的文化性格,即"粗犷豪放的气质,质朴率真的品性,热情大方的特质,包容海涵的气度,幽默机敏的智慧"。但同时人情式的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是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这就要求我们站在以人自身的现代化为核心的总体性文化转型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努力建构新世纪黑龙江人新的形象工程,为龙江大地和黑土文化增添新的内涵。
就关东文化来说,由于东北地区历史上社会变迁呈大起大落的特点,每次高潮之后的沉寂,总是从边远后进部族中分化出新生力量充当历史的主角,这些新的主角由于刚走出原始社会,原始公有制的积淀在他们心中相当活跃,“公”与“私”的财产反有权观念处于混沌状态,而岩酷的自然环境与生存斗争增强了对安全的需要。由于地广人稀,对大自然丰美的物产,“皆无所属,任人自取”,“大家拿”成为被习俗认可的东西。东北地区有相当数量的山东、河北闯关东的汉子,这些人身上带有“劫富济贫”的绝对平均主义心理,这种无视财产权观念被称颂为英雄美德,已成为东北文化的内在底蕴之一。
五色土及其文化

五色土及其文化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
把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称作“社”,把祭祀谷物神的地方叫做“稷”。
以五色土建成的社稷坛包含着古代人对土地的崇拜。
五种颜色的土壤,寓含了全中国的疆土,由全国各地纳贡交来,以表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
2010年2月24日于徐州市千佛寺内发现了五色土。
上古时代,我国有“社稷祭祀”制度,把国家称为“社稷”。
《白虎通》曾设王者为何有“社稷”之问答云:“为天下求福报功。
以‘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
土地广博,不可一一祭之也,故封土立‘社’,‘社’为‘土地神’;谷物众多,不可遍及祀,故封谷立‘稷’,‘稷’为‘谷神’之长”。
这就是说,当时国家统治者,重视土壤和粮食,认为“神”可以引出万物,祭“神”可以保障五谷丰登。
祭祀“土地神”“谷神”的地方叫做“社稷”。
北京中山公园内保留着明代所建的社稷坛。
最上层15.8米见方、铺垫着五种颜色的土壤:东方为青色、南方为红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
黑土我国东北平原湿润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慢,积累较多,所以土色较黑。
黄土我国黄土高原的土壤呈黄色,这是由于土壤中有机物含量较少的缘故。
红土高温多雨的我国南方土壤中矿物质的风化作用强烈,分解彻底。
易溶于水的矿物质几乎全部流失,只剩氧化铁、铝等矿物质残留土壤上层,形成红土壤。
青土在排水不良或长期被淹的情况下,红土壤中的氧化铁常被还原成浅绿色的氧化亚铁,土壤便成了灰绿色的,如南方某些水稻田。
白土含有较高的镁、钠等盐类的盐土和碱土常为白色象征意义在这其中,五色土是最引人注目的,也让人无不惊奇不已,人们都想从中找出蕴含在背后的故事。
所谓的五色土是指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的土。
五色土象征着我们广博的大中华,在社稷坛的东边是青土,代表着东边的大海;西边是白土,代表西部白色的沙;南边是红土,预示南方的红土地;北边是黑土,象征北部的黑土地;而中间的黄土,就是黄土高原的寓意。
中国地域文化景观

内陆
湿润地区
主要经济作物
葡萄、哈密瓜 荔枝、香蕉……
主要少数民族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黎族、壮族、高山族
中国地域文化景观
致远高中 史地组
东西部民居的差异
东部:坡顶,建材为砖瓦----湿润
西部:平顶,建材为泥土----干燥 水分因素
南北方民居的差异
北方:封闭式,墙厚实,高度低----冬寒
南方:高大宽敞,白墙黑檐----炎热潮湿 热量因素
思考
传统民居的形成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
气候 (气温、降水、风)、土壤
人文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方式
西双版纳
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 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 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我国 西南边陲,是我国第二大气候资源宝地, 仅次于海南岛。这里高温、高湿、多雨、 静风融为一体,基本不受寒风和寒潮的侵 袭。目前是我国保存热带森林面积最大、 种类最多的地方。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 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 肴和小吃,常食用的昆虫如蚂蚁蛋。
动一动
假如你是建筑设计师,你会给他们设计什 么的民居?为什么如此设计?
判断
1
2 3 4
想一想
饮食以麻辣著称 二人转 祭妈祖 青稞酒 傣族竹楼 京剧 评弹 江南水乡文化 四川盆地文化 青藏高原文化 华北平原文化 东北黑土文化 华南妈祖文化 云贵高原文化
判断想一想饮食以麻辣著称二人转祭妈祖青稞酒傣族竹楼京剧评弹江南水乡文化四川盆地文化青藏高原文化华北平原文化东北黑土文化华南妈祖文化云贵高原文化华北平原文化江南水乡文化温度带干湿状况农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产形主要农作物传统民居饮食文化传统艺术形温带亚热带半湿润地区传统旱作农业小麦棉花水稻四合院米饭面食评弹越剧京剧评剧水田农业湿润地区坎儿井妈祖庙文化区海陆位置干湿区主要经济作物主要少数民族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华南妈祖文化内陆干旱和半干旱葡萄哈密瓜黎族壮族高山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沿海湿润地区荔枝香蕉
黑土文化暗香来

黑土文化暗香来作者:暂无来源:《黑龙江画报》 2012年第11期近年来,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高和投入的不断加大,五大连池市文化建设事业取得了跨越性的发展。
农家书屋遍地开花,农村文化大院各领风骚,各类文艺协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活动常年不断……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让市民总觉得日子是那么有滋有味儿。
文化基础建设日臻完善作为“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之一的五大连池市,大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除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外,还拥有万米市标广场、小区休闲广场、公园演艺舞台等场所,以及11 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构起完整的群众文化活动网点。
图书馆占地240 平方米,由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儿童阅览室三部分组成,新建设的文体中心投入使用后,新图书馆面积将扩大到1700 平方米,达到县市级图书馆标准。
在农村建成了73 个“农民书屋”,预计今年年底前全市93 个村将实现村村都有“农民书屋”,把文化惠民工作推向前沿、做到实处。
在2010 年全国举办的“我的书屋,我的家”演讲比赛中,五大连池市团结村图书管理员李淑波在“我的书屋我的家”全国农家书屋阅读讲演活动中荣获“最佳读书奖”,走上了中央电视台的颁奖台。
积极开展农家大院活动,目前已建成农村文化大院18 家。
仅去年以来就为乡镇综合文化站、龙镇讷漠尔村、新发德安村等小剧团配备了调音台、电子琴、音响、萨克斯等价值50 余万元的乐件;为“农家书屋”配送图书1200种、光盘133 张,免费订阅报纸3 份、期刊19 份,总价值13235元;投资400 万元建设的17000 平方米龙镇《红灯记》文化广场已经投入使用。
投资3400 万元正在筹建的国际文化体育交流中心占地35350 平方米,内设剧场、数字影院、展厅、博物馆、多功能球类厅、艺术馆、图书馆等。
建成后,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空间将更加广阔。
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多样群众文化活动体现一个地区和城市的活力,而文化活动品牌体现一个地区和城市的文化综合实力。
浅谈杨利民话剧中的“黑土特征”

浅谈杨利民话剧中的“黑土特征”作者:陈姝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0期摘要:在新时期东北地域文化格局中,富于地方特色的话剧创作无疑占有重要一隅。
杨利民作为新时期关东话剧的代表人物,创作出了大量关东气息浓厚的话剧作品。
他的话剧呈现出浓厚的黑土特征,主要指他的话剧不仅具有贯穿黑土的写作内容,并且他的话剧中的黑土特征都有多重的意蕴,主要包括抒写关东大地的苦难,凝聚黑土性格的人物,代表一种热烈奔放的情感三个方面。
关键词:杨利民;黑土;话剧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168-01新时期关东话剧是中国话剧中必不可少的一翼,尤其是在其独特的关东文化的滋养下,更呈现出独特的本土性特征。
杨利民的一系列话剧作品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他的创作涉及的很广,有对现实生活百态的真实刻画,有对东北大地现实问题的及时反映,有剧作家自己在改革大潮中的思考和探索,但这万千种种的深刻和凝重都是建立在“黑土”的基础之上,处处彰显着根植在杨利民内心深处的黑土情节。
一、贯穿黑土的写作内容黑土,是杨利民所有作品中一以贯之的主题,学者冯毓云曾指出,在从他1980年到1996年创作的十二部剧中,带有“黑”字的就有《黑色玫瑰》、《黑色的石头》、《黑草垛》等多部。
其余的剧幕,在剧名上虽然没冠之以“黑”字,但无一不是对黑土地,黑色石油上生活的工人的书写。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抒写黑土地上人民的苦乐生活,都记录了关东人民的苦难和骄傲。
的确,黑色是关东大地文化的代表色,石油是黑的,大地是黑的,人们的脸庞也是健康的黑色,连养育关东儿女的黑龙江的名字也是黑色的。
黑色代表着厚重,代表着一种脚踏实地的勤恳和踏实;黑色相对沉郁,不够阳光,因为黑土地文化中蕴藏着无数的苦难和艰难。
所以,黑色是黑土地文化的代表色,贯穿黑土的写作内容体现了杨利民等一批关东话剧家关东文化的深切把握。
人类的戏剧史是一部冗长的、不断的寻求戏剧手段、戏剧真理的经验总结。
提升寒地黑土文化软实力研究

提 升寒地 黑土文化软实力研究
南 晶 邢志刚
( 1 .绥化 学院 , 黑龙江 绥化 1 5 2 0 6 1 ; 2 .大庆 澳龙 学校 , 黑龙江 大庆 1 6 3 7 1 1 )
摘
要: 文化软 实力是促进 国家进 步发展 、 加 快民族复兴的客观要 求 , 是增强 国家核『 心竞争力 的迫切 需要 , 标 志着人
收稿 日期 : 2 0 1 3一l l 一1 8 基金项 目: 绥化学院社会科学立项《 寒地黑土文化软实力研究》 ( R Q 1 2 0 3 0 1 0 ) 作者简介 : 南晶( 1 9 7 8 一) , 女, 黑龙 江绥化人 , 讲师 , 硕士 , 主要从 事语言文化研究 ; 邢志刚 ( 1 9 6 8 一) , 男, 黑龙 江大庆人 , 主要 从事历 史、 政治学研究 。 。
关键词 : 黑龙 江 ; 寒地黑土文化 ; 文化 软 实 力 ‘
中图分类号 : G 1 2 7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9 4 9 9 ( 2 0 1 4 ) 0 1 — 0 0 9 8 —0 3
一
、
寒地黑 土 文化软 实力 的具体 内容
年 来名声 鹊起 的黑 龙 江“ 酷省” 消 夏 纳凉 旅 游 节 , 成 为诞 生在 龙 江寒 地 黑 土 上 的另 一 个 魅 力 文 化 盛 事 。黑龙 江“ 酷省” 消 夏 纳凉 旅 游 文化 节 , 得 益 于黑龙 江独 特 的寒 地 黑 ± 凉 爽夏 季 气 候 , 丰 富 多 样 的山地河 流 、 森 林 湿 地 和历 史 人 文 景 观等 旅 游
由于受特定 地 理 、 历 史 和 社会 发 展 等 多 种 因 素 的综合 影 响 , 在黑 龙 江 这 片 广 袤 富饶 的 寒 地黑 土 区域 内 , 如 今 已经 形 成 了初 具 规 模 、 别 具 特 色 的软文化 实力 形 态 。例 如 , 一 年 一度 的哈 尔 滨 冰 雪节 蜚声 世 界 , 广招 国 内外 各 界 来 客 , 尽 情 展 现 寒地 黑土 的冰雪文 化 魅 力 和家 乡人 民富 于创 造 , 化平 淡为 神奇 的艺 术 才 能 , 展 现 家 乡人 民热 情好 客, 追求 生活 品位 的精 神 品格 。哈 尔滨 冰 雪 节 得
2022年国开电大地域文化(专)形考任务1答案

地域文化形考任务11.拓跋鲜卑所建立的北魏王朝连接着汉唐两座中国封建文明高峰,是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政权。
A.第一个B.第二个C.第三个D.第四个正确答案: A2.黑龙江蒙古族与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同源。
(),共计八个蒙古部落先后迁至黑龙江境内,成为黑龙江蒙古族的主体。
A.从12世纪到18世纪B.从12世纪到16世纪C.从14世纪到18世纪D.从14世纪到16世纪正确答案: A3.除具体战争外,历代()的流人有大部分被当时的政府编入戍边的军队中,他们充当站丁或驻防兵,在戍边、筑城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单选题(1 分) 1分A.黑龙江B.吉林C.沈阳D.白山4.()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在“九一八”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以后,由部分原东北军、中共抗日游击队、农民暴动武装、义勇军等组成。
A.东北抗日联军B.抗日联军C.抗日游击队D.东北军正确答案: A5.()求婚成功后,会举行认亲仪式,小伙子会在媒人和亲友的陪同下,带着好酒好肉,去女方家摆酒席,宴请女方亲属。
之后,再择日请女方前来挑选猎马作为彩礼,同时还会赠送女方半头野猪,意思是姑娘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肉,割舍之情也伤身,吃点野猪肉补补身体。
A.鄂伦春人B.汉族人C.满族人D.蒙古族人正确答案: A6. 渤海国对黑龙江地区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堪称是()发展的第一个辉煌的阶段。
A.黑龙江地区古代文学B.黑龙江文化C.地区文化D.黑土地文化7.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开埠以来渐趋国际化。
A.哈尔滨B.黑龙江C.齐齐哈尔D.大庆正确答案: A8.()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241号。
该大街原称山街,因著名抗日女英雄赵一曼被俘期间曾关押在这里,并在这条街上的一家医院治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纪念女英雄,遂以她的名字命名。
A.东北烈士纪念馆B.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C.抗联四块石密营遗址D.侵华日军第七三一罪证陈列馆正确答案: A9.()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的主要缔造者、组织者之一,他领导的抗联第一路军英勇奋战在南满、东满大地上,在极其艰苦的斗争环境下,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在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中功勋卓著,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光荣,在东北抗日战争中起了重要历史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因此,在振兴黑龙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应该分析黑土文化,发扬其积极方面、规避消极方面,使黑龙江在本次文化建设高潮中不落伍,且得到新的突破和跨越,服务于社会、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黑土地域文化发展历史及特征
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边陲,与俄罗斯接壤,历史上古肃慎人后裔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曾非常繁荣,有“海东盛国”、“小中华”之称。
黑龙江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大小兴安岭森林丰茂、东部煤炭储备巨大、大庆油田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最大的油区、农业上有“北大仓”的称号……恶劣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物产使得黑土地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气质将黑土地域文化中的彪悍和开拓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全面建设东北,东北地区工业化加速发展,仅“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的大项目有56个在东北,其中22个在黑龙江,另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黑龙江占了十分之一。
上世纪50年代末,10万官兵和5万山东支边青年挺近三江平原,加入到开发北大荒的队伍中来,后来的知青下乡、知识分子下放又使黑龙江产生了一次人口迁移的高潮。
这些来到黑龙江的人不但为
黑龙江的建设贡献了力量,同时也给黑土地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
通过共和国的建设者们的不懈奋斗,“四大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突破高寒禁区精神)成为了黑土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黑土地域文化在振兴龙江中的推动和阻碍作用
1.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黑龙江涌入大量外来人口、工厂企业大量兴建,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在这里不但没有产生不良反应,反而造就了哈尔滨“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身份。
以“四大精神”为代表体现了黑土地域文化中的开拓进取精神。
一个又一个崛起于黑土地的东北民族凭借着金戈铁马和强弓硬弩入主中原,这都体现出黑土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性,即开拓进取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发黑龙江是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在无数人的努力拼搏下,这里从“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这也是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鼓励下完成的,并在这个过程中深化了这种文化。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于黑龙江的投入和重视使得黑龙江经济迅速发展、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工业化,同时农业的发展也使“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这在当年是成效显著的,然而当年迅速发展的工农业体系今天却阻碍了黑龙江的发展。
黑龙江的工业、农业、林业等各个方面国有体制均比重极大,体制改革之后对于黑龙江经济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这是看得见的方面。
在文化层面上,正是由于过于高度的集体化使黑土地域文化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官本位思想、“等、靠、要”思想,曾有人笑谈“北京靠中央、广东靠开放、山东靠老乡、黑
龙江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虽有谐谑之意,但体现出了黑龙江在改革开放之后思想上没能迅速转变,从而制约了发展。
黑龙江地处北国塞外、“苦寒之地”,历史上虽然绝大部分时间都与中原保持联系和交融,然而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民族背景,缺乏文化底蕴是个不争的事实。
虽然历史朝代数度兴起于黑土地,但均随其兴盛后的南迁和末期的衰落而未能给黑土地域文化留下沉淀。
在帝国主义侵占黑龙江时期发展了畸形的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主要也以工业建设为主,这些都造成了黑土地域文化的“重实轻文”。
以哈尔滨为例,在器物方面并不缺乏现代性,然而在精神方面却并未很好的现代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需要“内”“外”兼顾。
三、学习黑土地域文化的启示
在振兴黑龙江的过程中,不能单纯从政策、经济角度着眼,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证明这种方式的效率是低下的,应该发挥黑土地域文化文化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建设黑龙江,并调动巨大的精神力促进发展、规避黑土地域文化中的不利方面。
首先,黑龙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气质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旧有的国有机使人民更依赖大企业或大型的组织,并能在此种体制下能发挥出巨大的力量。
如果背其道而行,盲目学习南方经验是行不通的,因为黑土地域文化中根本不具备独自经商这样的气质。
所以在振兴龙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改变旧有的雄厚的工业基础,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
其次,重新振兴黑龙江的工业需要发挥黑土地域文化中开放包容
的优秀的品质。
现代世界全球化、知识经济都要求工业生产不能再停留在过去的模式中,资本和人才的流动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才是工业发展的动力。
黑龙江对于外国人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这从历史上居住在哈尔滨数量众多的外国侨民便可见一斑,如何继续发挥这种吸引力,吸引人才推动振兴龙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对待新技术上,更应该发挥黑土地域文化中的开放品质,提升工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最后,在制度层面要努力摆脱旧体制的束缚。
虽然黑龙江人性格中对大集体的依赖性较强,但旧体制中的消极方面是必须要极力摆脱的,比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官本位”、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
这些消极方面极大地阻碍了黑龙江的发展,不但使振兴龙江主观上举步维艰,更使得外部优秀资源难以进入黑龙江,甚至对黑龙江有排斥和抵触情绪。
振兴龙江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在振兴黑龙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以文化建设为基础、经济发展为目的,发挥好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
我们应该结合黑土地域文化的特点,发扬其积极方、规避消极方面,这对黑土地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