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中心论史观答案

合集下载

西方中心论

西方中心论

西方是积极的行动者,东方则是消极的回应者。

西方是东方人所有行为的目击者和裁判者东方只能借助西方来界定自身,/东方不再是欧洲的对话者,而是沉默的他者。

0[2]8东方人之好坏与否应由西方人判定。

按照东方主义的西方中心主论逻辑,东方是落后、野蛮、愚昧、守旧和懒惰的象征,是与处于中心位置的西方相对立的一种边缘性的存在,东方主东方主义对东西方关系的塑造,不是为了寻求一种知识和真理,而是为了实现西方对东方的统治和霸权,因此,东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霸权主义。

东方主义所关注的不是知识的问题,而是权力的问题,它以知识的形式支持西方对东方的扩张、侵略和殖民,因此是/-知识的帝国主义.0[2]74,东方主义视阈中的东西方关系是一种霸权等级关系。

赛义德在5东方学6一书中强调:/西方与东方之间存在着一种权力关系,支配关系,霸权关系0[1]8,在这种霸权关系中,东方被东方化了,它可以被制作成或被驯化为/东方的0,这种驯化和制作从属于西方对东方的统治关系。

赛义德认为,东方主义是西方为了实现对东方的霸权而刻意构建的一种理论和实践体系,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就不可能理解欧洲文化庞大的规章制度,欧洲正是借助它而对东方施加管理甚至生产的。

东方主义具有强烈的西方中心论倾向,是一种十足的文化帝国主义,它宣称西方文化优于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不仅是西方的,而且是全人类的,它所具有的普世性使它成为人类文化的典范,因为它带给人类的是文明、进步和现代化的福音。

近代西方具有非常坚定的西方中心信念,黑格尔哲学就是明显的例证。

黑格尔将历史视为人类自由意识的进步,这种进步是从希腊开始的,因为希腊人的精神是以普遍性作为对象的,而东方精神则没有从特殊.二、/西方中心论0/西方中心论0(West-centered Theory)又称/欧洲中心论0,就是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较早实现工业化归之于欧洲文化的特殊性和优越性,认为欧洲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所有方面发展的中心,而欧洲以外的地区则是受其影响才得以发展的。

历史开放论述题的满分卷

历史开放论述题的满分卷

2、要揣摩赋分的意图。高考是一次重大的选拔考试,关系到千家万户,因此每年高 考试题的命制都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应该说每一道高考试题的命制都凝聚了多位专 家的心血。同样,材料题的每一个赋分,都有其深层次的作用,而我们的同学往往 都忽视了这点。一般来说赋分都表明了这个题目的得分点或者说考查的知识点,我 们可以从赋分中大致猜测出命题者在这个地方的命题意图。有时候某道题目给了3分, 而我们同学只答出两点,这个时候就要引起注意,很可能漏掉了某个知识点。
评卷组认为,该题需作答的核心问题为“西方崛起”,由两段材料所反映出 来的关于“西方崛起”的不同见解,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西方崛起的 时间A 由希腊罗马,经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到现 代世界霸权的建立,是长期的“引人入胜的历程”。
B16世纪以后加速赶超,19世纪超过亚洲国家,是晚近时期“突然”崛起的。
第五,在论证中合理取用材料中的素材。材料题作答切忌毫无选择性地 大段照抄材料原文,因为这表明考生并未真正理解材料并提出独立见解。但 这也并不是说考生一点也不能用材料中的话。如果本着“为我所用”的原则, 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摘引材料中的关键词汇或关键语句,以佐证自己的论 点,则肯定能为自己的作答增色。如41题中的“突然崛起”、“在很大程度 上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等都属于极关键的表述,完全可以穿插于考生的 论证当中。
如:希腊民主制度与思想文化成就,罗马共和制度与法制体系,基督教文化,人本 主义精神与启蒙理性信条,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殖 民者大航海与海陆大通,近代西方殖民扩张,欧美全球霸权的建立;中国古代的四 大发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西方的 冲击;阿拉伯崛起对欧洲的影响;近代美洲白银流入欧洲及亚洲,等等。一般来说, 考生多引用了上述史实中的一到两条,评卷组对引用多条史实来佐证观点者,酌情 予以额外有限度的加分。而所列史实无法支持论点者,则不加分。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观点评论类一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观点评论类一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一、观点评论(评析)类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因此,这种题型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在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

下面以两道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1. (2011 •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一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崛起问题。

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归结出材料中的观点,参考观点有:殖民扩张说,科技促进说,文明扩张说等等,后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即可。

最新高考历史七大史观专题04 全球史观(含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历史七大史观专题04  全球史观(含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历史七大史观全球史观【概念内涵】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主要内容】(1)世界发展“从分散到整体”、“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2)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展;(4)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6)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

【关键词】全球化、联系、整体、交流【真题回顾】1.(2019·江苏高考·20)“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

”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A.传统文化的价值 B.文化理念的趋同C.商业的文化功能 D.外来文化的影响【答案】A【解析】“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表明作者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故A 项正确;文化要多元化,理念不能趋同,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到重视商业的文化功能,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到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

2.(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

西方政治思想史答案(A )

西方政治思想史答案(A )
意义和价值:城邦民主制的繁荣带来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广泛参与和发达的公共生活。城邦的命运掌握在公民手中,这一切都激发了人民对政治的关心和思考,带来政治思想的发展和繁荣。城邦政治的多元化是希腊政治思想家的视野非常开阔,政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政体、民主、自由、正义、宪法、法制、公民等,都是在城邦的背景下提出并作出解释。
7.正义、非正义
8.汉密尔顿
三、简答题(共4题,每题 10分, 共40分)
1.阿奎那神学政治观的基本特征?这种特征在其国家理论中有何具体表现?
答:基本特征:在坚持基督教信仰的前提下,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并以此作为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
具体表现:教会和国家的关系是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其核心是论证教权高于俗权,维护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关于教会和国家的关系,阿奎那承认国家的合理存在,并在这一基础上论证教权高于俗权。国家的目的是实现人的理性对于社会生活的要求,教会的目的则是实现人的理性的最高要求,因此教会高于国家,罗马教皇高于世俗的统治者。进一步来说,既然世俗统治者服从教会统治者是上帝的安排,因此,凡是不服从教会和罗马教皇的君主就是“暴君”,限制和废黜“暴君”的权力是正义的。
历史进步性: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借鉴了光荣革命后英国的体制,主要吸收了洛克的自由、法治与分权学说,批判和排除了霍布斯等人的专制主义主张,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性,在他的笔下,无论是权力的归属还是权力的运用,都具有适中有度、不走极端的特点。
3.古希腊城邦的本质是什么?其意义和价值何在?
答:在本质上说,城邦就是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和义务的政治体系。
4.格劳修斯国家主权学说对布丹政治主权学说的发展及其局限性是什么?
答:⑴发展:格劳修斯是在研究国际法中讨论国家和主权问题。他明确指出,主权就是不受另一个权力支配的权力。国际活动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在格劳修斯以前,布丹只是从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出发,提出主权最高、永久、不可分割等性质。格劳修斯这种关于主权国家对外独立的性质,是对布丹主权理论的发展和补充。

【2019最新】“全球史观”——反思“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代表阅读答案-范文模板 (3页)

【2019最新】“全球史观”——反思“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代表阅读答案-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全球史观”——反思“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代表阅读答案“全球史观”——反思“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代表改革开放初期,“西方中心论”在学术界有相当市场,它也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中国流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础。

但是,随着西方经济不断爆发危机,世界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不断深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也日渐深刻。

“全球史观”正是这种反思潮流的一个代表。

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明确提出了“全球史观”。

他认为,主要从西欧观点来解释历史已经不够了,史学家应该“从欧洲和西方跳出,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这样才能“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此后,欧美多位历史学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

“全球史观”对“西方中心论”、“洋教条”崇拜的破除在当代中国具有更重要和更深远的意义。

当然,“全球史观”尤其是其中的“中国中心观”也存在相当的问题,无须讳言,任何学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诸如时代、文化甚至是个人因素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在西方国家的眼中一直是一个弱小国家.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最近30年的发展颠覆了这个形象。

正因为如此,一些西方学者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现实和历史。

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提出研究中国历史应该“走向以中国为中心”,亦即“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来研究中国历史,并尽量采取内部的(即中国的)而不是外部的(即西方的)准绳来决定中国历史哪些现象具有历史重要性”。

而由于中华复兴导致的自信心的恢复(有些表现为过度膨胀),也使一些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并推动了这个潮流。

自“后现代”思潮兴起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危机已经充分地暴露出来,一些西方学者对西方文明的前途丧失了信心,因而认为“西方的没落”如同其他文明的衰落一样都是历史的“宿命”。

西方哲学史考研试题答案汇总

西方哲学史考研试题答案汇总

西方哲学史考研试题答案汇总一、名词解释1. 柏拉图的理念论答案:柏拉图的理念论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理念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而现实世界是不完美的模仿。

理念是永恒不变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原型。

2.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答案: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对事物本质的研究,主要探讨事物的存在、原因和本质。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因说”,包括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认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由这四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3. 奥古斯丁的信仰主义答案:奥古斯丁的信仰主义是基督教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奥古斯丁认为,信仰是知识的来源,信仰高于理性。

他提出了“信仰寻求理解”的观点,主张通过信仰来追求真理。

4. 托马斯·阿奎那的自然法学说答案:托马斯·阿奎那的自然法学说认为,自然法是上帝赋予人类的永恒法则,是人类行为的准则。

自然法包括道德律和伦理律,是人类理性所能认识的最高法则。

5. 胡塞尔的现象学答案:胡塞尔的现象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胡塞尔主张回归事物本身,通过直观的方式来揭示事物的本质。

现象学强调主观体验的重要性,认为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的互动。

二、简答题1. 简述康德的三大批判。

答案:康德的三大批判分别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主要探讨人类认识能力的范围和限制;《实践理性批判》研究道德行为的准则和动机;《判断力批判》则试图建立审美判断和目的论判断的哲学基础。

2. 简述黑格尔的辩证法。

答案: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揭示事物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的哲学方法。

主要包括三个环节:论、辩证、合。

论是事物的静态表现,辩证是事物内部矛盾的动态过程,合是事物矛盾双方融合发展的结果。

3. 简述尼采的超人哲学。

答案:尼采的超人哲学主张超越传统道德和价值观,追求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超人是一种超越现有道德观念、具有创造力和独立精神的人。

广东省惠州市2025届高三历史2月第三次调研考试试题

广东省惠州市2025届高三历史2月第三次调研考试试题

广东省惠州市2025届高三历史2月第三次调研考试试题说明:本卷共6页,共22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武王继位后,定都于镐京,名宗周,意为诸侯宗之。

武王崩后,其弟周公允定东部的管蔡之乱,建东都于洛邑,名成周,意为周道始成(见下图)。

这反映了西周A.统治秩序趋于稳固B.天子地位日益衰微C.分封制度起先实行D.统治疆域不断扩大2.东晋南朝以来,南迁士人特别重视自己的祖籍。

唐代中叶以后,南迁士人乐于把新居住的州县当成自己的籍贯。

这一改变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世族门阀的衰落C.经济重心的南移D.宗法制度的瓦解3.据学者探讨,杜甫在唐代诗坛的地位不高,其诗歌在当时流传也不广泛。

北宋中期,以王安石、苏轼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推崇杜甫,认为其诗寄予着深痛沉郁、忧国忧民的意志,蕴含着义理和法度。

因此,杜甫的地位快速提高,被誉为“诗圣”。

这反映了北宋中期A.文学艺术旺盛B.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社会冲突尖锐D.崇文抑武风气深厚4.清中叶时,出现了大量专论某种农作物、蚕桑或兽医的专业农书,如方承观的《棉花图》、陈世元的《金薯传习录》、蒲松龄的《农蚕经》、杨屾的《养耕集》和《抱犊集》等。

这说明当时A.传统科技呈现转型B.农耕经济高度旺盛C.生产方式取得突破D.中外物种沟通频繁5.1861年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成立,但其衙署隐密低调,“一切规模,因陋就简,较之各衙门旧制,特别裁减,暗寓不得比于旧有衙门,以存轩轾(凹凸轻重)中外之意。

”这表明当时A.外交走向近代化B.政府出现财政危机C.传统华夷观深厚D.民族危机渐渐加深6.1902年,梁启超在其《新中国将来记》中站在数十年后的盛世向回看,反思中国走过的道路;1904年,蔡元培在其《新年梦》中畅想主子公在新年穿越到数十年后的将来,见识了国力强盛、社会旺盛的新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观:第一种观点是典型的“欧洲中心论”,在欧洲国家内部寻找其兴起的原因。

第二观点是全球史观的基本理论。

认为“欧洲兴起”,只是人类历史上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强调各社会之间发展的相关性和互动性,将每个地区的发展都视为更为宏大的自然与社会结构运动的一部分。

史实:
1 、西方崛起于欧洲,的确如此。

从公元前6 世纪初到前5 世纪,古希腊的雅典城邦,通过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确立了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古希腊人创立了“人文主义”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史学、文学、戏剧,成为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古罗马说创造的罗马法律,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确立产生深远影响。

经过漫长的中世纪,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走向强大
2 、西方的崛起与其他文明成就之间的确存在着重要的关系,但把西方崛起的主因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显然犯外因绝对论的错误。

11——12 世纪的西欧,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复兴,15 世纪前后,西欧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

西欧相继爆发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制度。

工业革命的发生,西欧社会发生的上述连锁反应,确立了西方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技和军事等领域的绝对优势,并最终形成西方对全球的支配局面。

这时的西欧与世界上其他大多数自然经济仍处于主体地位的国家或地区相比,西欧已经崛起了。

把1500 年前后西方在经济、科技、航海、贸易等方面落后于东方的史实,作为西方崛起较晚的理由是一种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的错误观点。

事实上,西方迈入工业社会的门槛就已经宣告了西方的崛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