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知识-中国古代建筑常识

建筑知识-中国古代建筑常识
建筑知识-中国古代建筑常识

中国古代建筑常识

建筑本身是人们生活、工作、娱乐、社交和其他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构件要考虑合作与协调,还要特别注意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的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非常注重周围的环境,注重周围的山川河流.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人生活、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所以不仅内部构件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还要特别注意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在中国古代,设计师在设计时非常重视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地理特征、气候条件、森林植被等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从而使建筑布局、形式、色彩等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从而形成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1.中国古建筑以木砖为主要建筑材料,木框架结构为主要结构形式

该结构由柱、梁、檩条等主要构件构成。组件之间的接头通过榫卯配合,形成弹性框架。在中国古代,木框架有三种不同的结构模式:吊梁、穿斗和打井。吊梁式之所以叫吊梁式,是因为梁是装在柱上,吊在梁上。这种结构常用于宫殿、寺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穿斗式称为穿斗式,是由穿檩条将一排排的柱子连接起来,再用檩条和檩条连接起来而成。多用于居民楼和较小的建筑。井干式是由交叉堆叠的木材制成,以其周围的空间像井而命名。

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了少数林区很少使用。木框架结构有很多优点。一、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框架承担,

外墙起到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到分隔室内空间的作用。因为墙不承重,这种结构给了建筑很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框架结构和现在的框架结构很像。由于木材的特性,框架结构中使用的斗拱和榫卯有一定的伸缩空间,因此地震对该框架造成的危害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减少。这种结构的特点通过墙不倒塌的事实生动地表现出来。

2.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有一个简洁的组织规则

是以房间为单位形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形成庭院,再以庭院为单位形成各种群体。就单体建筑而言,矩形平面是最常见的。另外还有圆、方、十字等几何平面。总体来说,大部分重要建筑都是以庭院为单位,沿着纵轴和横轴进行平衡对称的设计。借助建筑群体的有机结合和对比,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壮观。居住建筑和景观建筑根据时间和地点采用灵活的布局。

3.中国古代建筑外形美观

尤其是屋顶形态最为突出,主要以碧殿、斜山、杭山、硬山、宽窄、彭娟等形式出现。

仙店项目和山的其余部分都是大屋顶,稳定和谐。屋顶中的直线和曲线巧妙结合,形成略向上翘的檐口,既扩大了采光面,又有助于雨水的排出,增加了建筑物轻快飞行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包括绘画和雕刻。彩画具有装饰、标记、保护和象征等多种功能。涂

料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止潮湿、风化和侵蚀,还可以防止昆虫和蚂蚁。颜色的使用是有限的。到了明清,就规定了

雕刻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上的砖雕、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装饰。雕刻的题材非常丰富,有动植物图案、人物、戏剧场景、历史传说等。北京故宫保和寺底座上的一块石头,刻有精美的龙凤图案,重200吨。古建筑内外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里的佛像、墓前的石雕人和动物等。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重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人生活、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所以不仅内部构件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还要特别注意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在中国古代,设计师在设计时非常重视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地理特征、气候条件、森林植被等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从而使建筑布局、形式、色彩等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从而形成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中国古代主要建筑作品和建筑师

中国古代的建筑作品有两种:官书和私书。

古代王朝制定的关于建筑制度和做法的官方书籍,建筑法规如数量定额,或关于这方面的记录。已知最早的官书是《考工记》,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齐人所写,是记载手工艺技术的专书。书中工匠的文章涉及城市道路和建筑尺度。

到了唐代,《营缮令》颁布,规定了官房和平民房的形式等级制度(宋、

明、清也有颁布)。

到了宋代,袁(1086 ~ 1094)和崇宁(1102 ~ 1110)先后两次颁布《营造法式》,是对当时宫府建筑的机构材料和劳动节定额的完整规范,是古代建筑的专著。

元代有《经世大典》个,其中宫殿门有22个职位,半数以上与建筑有关。

到了明代,建筑等制度大多被纳入《明会典》,也有一些具体的规定,比如《工部厂库须知》。《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清颁,是关于建筑的大型文献,对内务府的制度有一些详细的规定。

北宋初年,有一本私书,《木经》,是材料大师于浩写的。它是一部建筑专著,但早已销声匿迹。有明朝中叶的《鲁班营造正式》,是南方民间工匠写的。万历(1573 ~ 1620年)也有《新镌京版工师雕斫正式鲁班经匠家镜》、崇祯本和多种清代真迹。崇祯本有三卷,题为《吴荣纂修》、《张炎全集》、《周燕校勘记》。明清文人写的,包括文震亨《长物志》记录客厅和花园的环境布局;季承《园冶》是一本园艺专著。李斗《扬州画舫录》附录《工段营造录》,由皇宫中的工程师传送。在中国古代,建筑师和官制密切相关。主管建筑工程的官员,《考工记》,叫工匠,汉唐叫师傅,宋朝叫监工。汉代的杨、北魏的、姜绍友、隋朝的宇文凯、唐代的严立德都是著名的将领。宋江佐监李杰写的《营造法式》,特别有名。

这些工人大多是其他背景的,要么是因为工作熟练,要么是因为服务

时间长,学习好,所以能掌握专业,胜任本职工作。专业匠师,唐宋都叫独脚匠。唐代柳宗元写的《梓人传》,叙述了材料大师杨的故事。宋代工匠大师俞灏曾写过《木经》。明代的许多专业工匠后来都被提拔为主管工程的高级官员,如郭为工部右侍郎的第一位官员,蒯襄为工部左侍郎的第一位木工,以及

中国古建筑常识图解

中国古建筑简略图解 我国古建筑常由屋顶、基座及墙体组合,创造优美的造型,尤以屋顶造型为最。通过举折,屋顶哥哥檩和梁在高度上具有不同变化,从而使屋顶坡面上形成上陡下缓的曲面,保护屋身免受雨水浸泡。并在屋檐转角处起翘和出翘,既减轻屋顶重量,又是建筑轻巧活泼。常用的屋顶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此外还有盝顶、平顶和单坡顶等。 1、庑殿顶:屋面四坡五脊,前后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侧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斜脊,俗称五脊顶。庑殿顶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官式建筑中重檐庑殿顶规格最高。 2、歇山顶:从外部形式看,是悬山顶和庑殿顶的结合,形成两坡和四面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斜脊,俗称九脊顶。歇山顶也有重檐与重檐之分。官式建筑中,重要大殿多采用重檐歇山顶。 3、悬山顶:屋面仅有前后两坡,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 4、硬山顶:屋面以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坡,左右两面山墙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 5、攒山顶:屋面在顶部交汇于一点,形成锥形,多在尖端置宝顶装饰。有单檐与重檐之分。 6、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顶前坡于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两坡相交处呈弧形曲面。

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硬山、悬山、攒尖、歇山、庑殿等五种,根据建筑等级要求分别选用;每种屋顶又有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区别;个别建筑也有采用叠顶、盔顶、十字脊歇山顶及拱顶的;南方民居的硬山屋顶多采用高于屋面的封火山墙。 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庑殿顶,又称四阿顶,有五脊四坡,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多用于皇宫或寺观的主殿,如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曲阜孔庙大成殿等。单檐庑殿顶多用于礼仪盛典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堂等处,以示庄严肃穆,如北京天坛中的祈年门、皇乾殿及斋宫、华严寺大熊宝殿等。 歇山顶,又称九脊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前后两坡为正坡,左右两坡为半坡,半坡以上的三角形区域为山花。重檐歇山顶等级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多用于规格很高的殿堂中,如故宫的保和殿、太和门、天安门、钟楼、鼓楼等。一般的歇山顶应用非常广泛,但凡宫中其他诸建筑,以及祠庙坛社、寺观衙署等官家、公众殿堂等都袭用歇山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的理论著作。主编刘敦桢。1965年书稿完成,1980年由建筑工程出版社出版。该书简要而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建筑各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成就,旁征博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于考证我国古代建筑具有重要的研究作用。全书共64万字,图片487幅。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理论著作,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并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书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文字简要,叙事详明,资料图片丰富,附图质量较好,有不少资料是过去未曾发表的,在目前同类书和资料中是较好的一部,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和建筑教学工作都具有参考价值。 中国建筑是世界上传统延续最长的建筑体系。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特别长,社会变化缓慢,另一方面是中国的地理环境比较封闭,周边有大海、高山、沙漠的阻隔,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很少受到很大的外来影响。更因为中国的文化一般地高于相邻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即使某些外来因素传人中国,也会很自然地融人,而成为中国自己的东西。 中国建筑自其萌芽,直到今世,一脉相承,可以说是具有很大的

稳定性,与历史上西欧建筑的剧烈变化大不相同。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国画、民乐等相似,有中国自己特有的传统,是延续数千年的独特体系。从都城的规划建设,到建筑的设计施工,乃至于装修装饰,都有自己的理论与方法,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有着很卓越的成就。它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认真加以研究总结,还可以为当今的建设提供可贵的借鉴。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和古老的中华文化差不多是同步发端和发展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稳定的系统,通过中国的古代建筑,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脉络。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尽管我国建筑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但在很大的方面还传承与发展着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人们对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研究的角度也越来越丰富。 现代建筑受古代建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上。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一.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北方很大一部分人在沿用着这种庭院式布局。两坡式屋顶,四面有院墙或者是一些建筑,中间围成一个天井。 二.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这种建筑虽然很少在住宅中看到,但在许多的旅游景点都能看得到这种木制的传统的建筑来吸引游客的参观。 三. 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 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和分类

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古建筑课程作业》 题目:《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和分类》 年级: 2010级 专业: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姓名:刘朝 学号: 1137 时间: 2012年6月10日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和分类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古代建筑文明。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建筑完美的体现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 世界建筑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由六大独立体系即古代中国建筑、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和古代美洲建筑共同构成。其中有些建筑类型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其中只有古代中国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和古代印度建筑作为世界三大古代建筑体系延续至今,其中中国建筑延续时代最长,影响范围最广,成就最为辉煌。 中国古代建筑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七大特点: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过程中,木材始终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由此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建筑风格。 2、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即“墙倒屋不塌”。在构筑梁架的过程中,部件之间通过卯榫结构相互连接,不使用钉子等辅助用具。 3、创造斗拱结构形式 创造斗栱结构形式。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栱,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3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课题: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课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 2、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教学重点: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欣赏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等级性体现 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主体是对故宫的欣赏,通过欣赏来让同学们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中所体现的等级性。在教学中要完成三个部分的教学:1、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了解;2、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性体现(以故宫为例);3、中国古代园林。 教学准备:在网上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图片,阅读了有关故宫和中国园林的书籍;准备了教学用的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幻灯机、幻灯片和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5分钟) 引入:展示图片(故宫平面图)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生:是故宫。 师:有没有同学去过故宫,给同学们讲一讲你的感受? (同学回答,讲述。) 师:刚才这位同学描述了他所看到的故宫的形象,描述的很具体,证明他很注意观察生活。但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品,还有很大内容同学们没有接触到,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故宫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板书) 师:世界上曾经存在过多种建筑体系,但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的建筑。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一直延续至今,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尤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故宫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它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旧城的中心位置,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占地七十二万余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达10多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相围绕,城墙的四角还分别建有角楼,组成一座森严的城堡。它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作品。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古建保护与修复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1.建筑外形上的特征:具有屋顶,屋身与台基三部分。 2.建筑结构的特征:木构架结构(木构架:屋顶与屋身部分的骨架)。 基本做法:以立柱与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有几个间组成。 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组合原则: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门窗。规模较大的建筑由若干个院子组成。 有显著的中轴线,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 4.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 装饰细部: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建经艺术加工发挥装饰作用。 色彩:古代建筑中最显著特征之一。宫殿庙宇中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在衬以白色石台基,轮廓鲜明富丽堂皇。一般住宅中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 彩画:建筑装饰中的重要部分。做在檐下及室市内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构图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色彩丰富。明清时期常用的有与玺彩画,旋子彩画与苏式彩画。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名为“藻井”, 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就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屋顶 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就是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与飞檐,最初的功能就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

中国古代建筑史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史发展 人类的文明是以人们学会使用工具为起点的,从此之后,人们学会发明使用各种工具,各种技术,并且逐渐拥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文化。随着人们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不能忍受风餐露宿的生活,所以使用工具制造供人们进食,休息,并且能够遮风挡雨的场所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所以建筑也就随之产生了。 在世界不同的地域,由于不同气候,地理条件,以及各种偶然或必然的事件的发生,形成了几乎全然不相同的技术,文化。归结起来,就成为了我们所说的四大文明古国。我们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中国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三大体系(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之一。中国古建筑在其千年的发展史中,以中华文化为脉络,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特色的建筑体系。可以说,中国古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在其早期人们都是利用天然的洞穴或者是树木构巢来达到遮风挡雨的目的。到了原始社会的晚期,我们的祖先学会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或浅穴居,以后又逐步发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市为中心的城市。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到了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砖使用的痕迹。瓦与砖的发明与使用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 到了战国的时候,随着商鞅变法的进行,宣告了奴隶制度的废除和封建制度的正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后,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商业也迅速发展,这样就使得城市的发展建设达到了一个高潮。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建筑水平的提高,而且随着手工业发展,新的工具不断被发明,从另一个方面也很大的促进了建筑水平的提高。 两汉的时候,封建社会发展迅速,生产力发展迅速,使得汉代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木构建筑在这个时期日渐成熟。并且,随着金属工具的进步,石与砖建筑有着巨大进步,技术日趋成熟。虽然,对于这个时间段的建筑史籍描绘众多,但现存真正的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阙数处,他为间接的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宫殿与佛寺之建筑活动仍极为澎湃。而佛教之兴盛则为建筑活动的一大动力。实物之在艺术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Greece Buddhist)的种种圆和生动之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等的表现手法,脱离汉代时的格调,创新作风,遗存至今的有石窟、佛塔、陵墓等。另外,在此期间,由于豪门贵族追求奢华生活和士大夫寄情山水为高雅风气的影响,兴起于秦汉时代的山水式风景园林有了重大的发展。隋朝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但是隋炀帝的暴政使得隋朝很快的就灭亡了。所以,短暂的隋朝可以说是为社会经济文化达到鼎盛的唐朝拉开了序幕。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中自成体系,形成了固有的艺术风格与构造特征,包括完整的木架构体系,三段式的外观特征,群体组合的配置形式,均衡对称的布局原则,美丽动人的构件造型,装饰色彩与等级 的紧密结合等。 1.完整的木架构体系 2.群体组合的配置形式 3.均衡对称的布局原则 4.美丽动人的构件造型 5.装饰色彩与等级的紧密结合 6. 三段式的外观特征 1.完整的木架构体系 亲木文化情结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的建筑文化像中国这样,在近现代西洋建筑东渐之前,如此漫长地热衷于土 木结构及其群体组合。 优点: 第一,取材方便、加工容易 中西比较: 意大利佛罗伦萨主教堂1420年动工,1470年完工;同期紫禁城1407年动工,1420年完工;法国凯旋门30年完工,同时期乾隆建造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开始于1767年,1771年完工。 第二,灵活性强 由于墙壁不负担屋顶和楼面的重量,建筑物具有极大的灵活性,门窗开设比较自由,并发展成精妙 而独特的中国门窗文化。 第三,抗震性强,墙倒屋不塌 木材具有一定弹性,梁柱的框架结构有较好的整体性,因而木架构房屋的抗震性能较强,墙是隔断 不承重,防御地震, 例子:山西应县释迦塔 在我国现在保存的古塔当中,应县木塔无论在建筑规模或建筑艺术上,都有特殊的地位,可以称得上是我国以至世界古建筑中的一件珍品。应县在山西省的北部。木塔坐落在县城的西北角,原来这里是一座规模很大的佛宫寺,后来寺庙塌毁,只剩下这座原名叫释迦塔的木塔巍然屹立。 应县木塔建于辽代(1056年)。外形是八角形,高达67.13米,除了石头基础外,全部用木头建造,各层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梁架,而木柱之间,使用了60多种斜撑梁、木枋和短柱,规格和手法变化多样,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使整个塔的构架联结成一个整体,既坚固,又美观。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 古建保护与修复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1.建筑外形上的特征:具有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 2.建筑结构的特征:木构架结构(木构架:屋顶和屋身部分的骨架)。 基本做法: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有几个间组成。 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组合原则: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门窗。规模较大的建筑由若干个院子组成。有显著的中轴线,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 4.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 装饰细部: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建经艺术加工发挥装饰作用。 色彩:古代建筑中最显著特征之一。宫殿庙宇中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在衬以白色石台基,轮廓鲜明富丽堂皇。一般住宅中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 彩画:建筑装饰中的重要部分。做在檐下及室市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构图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色彩丰富。明清时期常用的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式彩画。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名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屋顶 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是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和飞檐,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建筑)(可编辑修改word版)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建筑专题 一、填空题 1.经过夏商周三代的发展,到时期,中国建筑体系已经形成。 2.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时期。 3.隋唐建筑尤为精美,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艺术的高峰。 4.宋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出现了总结这些经验的建筑文献。 5.元朝的元大都按照汉民族传统都城的布局建造,是自唐以来又一个规模巨大、规划完整的都城。 6.明清时期官式建筑已经高度化,化。 7.到辽代,为了扩大室内使用面积,在一些建筑平面中创造了,梁架结构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 8.辽代建筑特征接近于代的风格。 9.普通台基用素土和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常用于小式建筑。 10.更高级台基即须弥座,又名。 11.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有一种支承构件叫,一般处于柱顶、额枋与屋顶之间。 12.中国古代建筑七种屋顶中,以为级别最高,其次为。 13.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有一种装饰名为“藻井”,含有五行一,预防火灾之意。 14.悬ft顶屋面双坡,两侧伸出ft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 15.中国古代木结构有抬梁、、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16.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 、、三部分组成。 17.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民居及风景园林一般采用了,的灵活布局方式。 18.隋唐时期的都城,如长安城,宫城皇城以外为里坊区,由条南北向大街和条东西向大街将其划分为棋盘式的格局,其间布列坊及东西两市。 19.明朝的北京城,皇城位于内城的中心偏南,呈不规则的方形。城四向开门,南面的门就是。 20.中国有北京、西安、、、、杭州六座古都,还有ft西平遥及 等地方名城。 21.中国古代建设城市一般要选择的地形,以免受旱涝之害,节省开渠引水和筑堤防涝的费用。 22.中国古代城内商业交易在宋代以前都将商铺集中设在一两个小城中,定时开放,有专职管理,称 。 23.到北宋时期,封闭的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而被取消。 24.北宋开封城将道路和商业结合起来,,形成繁华的商业街。 25.中国古代城市采用的平面布局,反映了统治阶级严格的等级观念和。 26.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重视的利用和城市的绿化。 27.明南京城,原名,城墙建于元至正一至明洪武。 28.南京城垣用巨大的条石砌基,用巨砖砌成,以做黏合剂,十分坚固。 29.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战国时魏、、、等四国相继兴筑。 30.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南侵,于公元前年将秦、赵、燕长城连接起来,西起临洮,北傍阴ft,东至,俗称“万里长城”。 31.汉长城东起,西迄,长10000 公里。 32.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剌族的侵扰,曾多次修筑长城,西起,东至,全长7 000 公里以上。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章节简介】 绪论 第一节自然条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1、为了抵御严寒,北方的房屋朝向采取南向,以便冬季阳光射入室内。在温暖潮湿的南方,房屋多采取南向或东南向,以接受夏季凉爽的海风,或在房屋下架空干阑式构造,流通空气减少潮湿。;森林地区往往则采用井干式壁体。为了防止野兽也有采用干阑式构造。 第二节中国建筑发展的几个阶段 1、商朝已经有了成熟的夯土技术。 2、北宋随着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该拜年了汉以来历代都城采用的封闭式里坊制度,改为沿街设店。 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一、结构 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木结构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其中抬梁式使用范围最广。 2、斗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栱,层叠装配。斗栱最初用于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于外檐支撑出檐的

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的节点上,而出檐的深度越大,斗拱的层数也越多。 3、斗栱的发展商末已有,到汉朝大量使用,到唐朝斗栱样式逐渐统一,并用栱的高度作为梁坊比例的基本尺度。后来这种基本尺度发展成模数制,即是“材”。“材”的大小共有八等,而“材”又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宽。这种做法简化了设计手续,可预制加工,提高了施工速度。 4、宋朝以后随着柱身加高,房屋空间的扩大,木构架节点上使用的斗栱越来越少,这种由复杂趋向去简练的过程到明清两代更为显著。 5、穿斗式也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间距小,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其主要特点是用较小的柱与“穿”,做成相当大的架构。这汇总架构在汉朝已经相当成熟。 6、井干式使用天然圆木或者方形矩形断面木料层层累叠,商朝后期的陵墓已使用井干式木椁。 7、古代木架构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优点:a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类似于框架结构,建筑物灵活性极大;b便于适应不同气候条件;c又减少地震危害可能性;d材料供应方便。 8、周初有了瓦,战国时代出现花纹砖和大块空心砖,汉代已经有预制配装的空心砖坟墓,且出现了各种花纹的贴面砖(类似瓷砖装饰)。而砖拱结构用于地面早起仅见于塔的局部,至元朝开始

中国古代建筑考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中形成屋脊的最主要的木头叫_______ A 木头圆柱 B 檩条 C 大梁 D 额枋 3、建筑屋顶形式中级别最高的是_______ A 重檐四阿顶 B 庑殿顶 C 重檐歇山顶 D 盝顶 4、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这种形式的屋顶叫_______ A 硬山顶 B 庑殿顶 C 悬山顶 D 歇山顶 7、长城作为特殊的防御工程,自春秋战国时期就得到充分重视,以后许多朝代都修 A 汉朝 B 北魏 C 明朝 D 清朝 9、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的台基是。 A 普通台基 B 较高级台基 C 更高级台基 D 最高级台基 11、建筑屋顶形式中级别最高的是_______ A 重檐四阿顶 B 庑殿顶 C 重檐歇山顶 D 14、秦代的万里长城东西起止点为_______  A 东起辽东,西迄蒲昌海(亦名盐泽,即今罗布泊) B 西起临洮,东C 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 D 东起辽东,西至丝绸之路 17、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包含着对祖先和对天地的崇敬,因此产生了相应的礼制A 宫殿建筑 B 坛庙建筑 C 陵墓建筑 D 宗教建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 2、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保存完好的宫殿主要有两处,它们是_______ A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 B 西安大明宫 C 北京故宫 D 颐和园仁寿殿 E 沈阳 9、中国古代建筑大屋顶的特点_______ A 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檐 B 扩大了采光面 C 有利于排泄雨水 D 飞檐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E 显得稳重协调 10、藻井形状一般有_______ A 方格形 B 圆形 C 五角形 D 六角形 E 八角形 112、以下是中国宫殿建筑的主要特点的是 A 严格的中轴对称 B 左祖右社 C 前朝后寝 14、中国古代建筑大屋顶的特点_______ A 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 檐 B 扩大了采光面 C 有利于排泄雨水 D 飞檐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E 显得稳重协调16、歇山顶是同以下哪几种屋顶形式结合而成的 A 庑殿顶 B 悬山顶 C 硬山顶 D 攒尖顶 E 17、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框架式结构,其主要构成方式有以下几种 A 密檐式 B 井干式 C 穿斗式 D 抬梁式 18、以下是中国古代宫民殿外主要陈设的是 。 A 华表 B 石狮 C 日晷 D 嘉量 E 吉祥缸 F 鼎式香炉 G  四、简答题 1、什么是藻井?有哪些形式?有什么含义? 2、、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有哪些?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中屋顶的种类和特点: 4、请列出中国古代宫殿外陈设的作用或比喻象征意义。

中国古建筑知识:古建筑尺寸规范

中国古建筑知识:古建筑尺寸规范 1、面阔确定: 按门尺吉字定明间面阔尺寸;次间按明间面阔的8/10定尺寸 2、进深确定: 小式建筑不超五檩四步,七檩房则增加前后廊来处理; 大式建筑按斗拱攒数定进深 3、柱高柱径确定:柱高为明间面阔的8/10,柱径为柱高的1/11 4、收分、侧脚:小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1/100,大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7/1000;外檐柱侧脚为柱高的1/100(或7/1000),金柱和中柱均无侧脚 5、上出、下出(出水、回水):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出为檐柱高的3/10,檐椽为上出的2/3,飞椽为上出的1/3;下出尺寸小式做法为上出的4/5,大式做法为上出的3/4 6、台明高度:小式建筑为1/5柱高或2D(D为柱径),大式建筑为挑尖梁底高的1/4 7、步架、举架:廊步架一般为4D~5D,金、脊步架一般为4D,顶步架不小于2D 也不大于3D;举架小式五檩房一般为五举、七举;七檩为五举、六五举、八五举;等等 8、五架梁:高1.5D,厚1.2D或金柱径1寸,长为四步架加2D五架梁划线程序:将已初步加工完毕的木料在迎头画上垂直平分底面的中线 在中线上分别按平水高度(即垫板高度,通常为0.8檩径)和梁头高度(通常为0.5檩径)画出平水和抬头线位置,将两端头中线、平水线、抬头线分别弹在梁长身各面、再以每面1/10的尺寸弹出梁底和侧面的滚棱线抬头线在正身又叫熊背线 同时又是侧面上棱的滚棱线梁头划线首先应按檩径大小在檩中线两侧画出檩椀宽度,在此范围内顺梁身方向分四份,中间两份为梁鼻子 两侧两份为檩椀 9、三架梁:三架梁高为0.8檩径或0.65檩径,抬头为1/2或1/3檩径三架梁用料比五架梁小(厚为五架梁的8/10,高为5/6),故需适当减小平水(垫板)和抬头(檩椀)高度 10、桁、檩:檩径一般为D或0.9D(大式带斗拱做法为4~4.5斗口)

中国古代建筑电子书一览表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1、《营造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e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pdf 精装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建筑历史部分: 原始社会: 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巢居——干阑式建筑 黄河流域——穴居——木骨泥墙房屋 青藏高原——碉房 半坡村仰韶文化:房屋平面大都是圆形和长方形。 陕西凤雏原始宫殿——四合院的雏形 龙山文化 战国:高台宫室建筑盛行、筒瓦、板瓦已经广泛使用。 秦朝:阿房宫、秦始皇陵、秦长城。自然山水式园林秦汉时兴起。 汉朝:抬梁式、穿斗式形成,斗拱出现。悬山、庑殿普遍。多层木建筑普遍。西汉也有较多高台建筑。石建筑飞速发展。 主要建筑:东汉高颐阙、东汉幽州书佐秦君墓表、山东肥城孝堂山墓祠 三国、魏、晋、南北朝: 建筑概述: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石窟。自然山水式园林有重大发展。北魏主要建筑: 大兴佛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北魏嵩山寺塔-——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砖石密檐塔) 正定义慈惠石柱(柱顶有小建筑模型,庑殿顶,奇数阶)石柱——墓地象征 建筑细部:人字栱出现——增加了建筑的挑檐 柱础——覆盆式、莲花式 收分——上细下粗 隋唐五代: 历史背景:隋朝全国统一,迎来了又一次复兴;隋文帝后期与隋炀帝前期,国家富足强盛,社会空前繁荣。唐代的各种法制法令、行政机构设置、军队编制等无一不承隋制,就连辉煌的唐长安城,也是承继了隋代的大兴城。隋代开挖的北大运河南起杭州,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交流。唐朝以长安为南京,洛阳为东京,而长安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建筑概况:隋代建筑可以说是南北朝建筑向唐代建筑的转变的一个过渡,它的斗拱还比较简单,鸱尾形象较唐代建筑清瘦,但建筑的整体形象已变得饱满起来。建筑技术进一步发展,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木结构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经定型化。 主要建筑: 赵县安济桥(隋李春) 石拱桥。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上,比欧洲兴建同类的桥早了700多年,在桥梁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 南禅寺大殿(公元782年)。是厅堂型构架的歇山顶三间小殿。它的立面以柱高为模数,以柱高3倍为通面阔,再按2:3:2的比例分间。大殿是我国最古老的

南京大学_中国古代建筑史_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前言及绪论 中国建筑历史沿革 1、早期: 萌芽期:夏、商、西周 成型期:东周、秦汉 2、中期: 交融期:魏晋南北朝 成熟期:隋唐、五代、辽、宋、金、元 3、晚期:明、清 4、近现代时期:19世纪中~1949年 (1)祭祀建筑: (2)坛庙形制: (3)宫殿与坛庙的关系: (4)陵寝形制: 建筑形式的多样性 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 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 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密肋平顶),清真寺则用穹窿顶 黄河中上游利用黄土断崖挖出横穴作居室,称之为窑洞 东北与西南大森林中有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 木构架承重的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于汉、满、朝鲜、回、侗、白等民族地区,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 木构架建筑特点 取材方便,易于加工。 适应性强,使用灵活。 抗震性能优越,结构体系成熟。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 施工简便,速度快、周期短。 便于修缮,易于拆迁。 经济适用,造型优美。 木构架建筑根本缺陷 砍伐林木,破坏自然 受潮虫朽,屡遭火灾 简支梁架,空间不大 穿斗式木构架的特色 穿斗式(或称“串逗”式)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方式,广泛应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穿斗式木构架示意图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 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南北各地宫殿、庙宇、厅堂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抬梁式木构架示意图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前言及绪论 穿斗式与抬梁式木构架比较 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如居室、杂屋) ;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南北方的一些庙宇、厅堂中,多混合使用二者 单体建筑构成 喻浩:“凡屋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宋沈括《梦溪笔谈·技艺·木经》。现代说法:台基、墙身、屋顶。 平面以“间”为单位。“间”由相邻两榀屋架构成(四柱为间),由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简洁明确,只需观察柱网,就可大体知道建筑室内空间及其上部结构的基本情况。 平面、结构、造型三位一体。 结构形式抬梁式、穿斗式、混合式、井干式、拱券式、密肋平顶等。 建筑群组合 院落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院落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北方有开阔的前院,以求冬天充足的阳光。南方为减少夏日曝晒之苦,庭院常做得很小,称“天井”,还可增强室内的通风效果。 山地建筑,往往无规整、开阔的庭院布置 公共建筑,因大规模活动场面而要求宽宏的院落。 庭院围合方式:1.主房与院门间用墙围合。2.主房与院门间用廊围合,称为“廊院”。 3.主房前东西两侧相对建厢房,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三合院”。如将前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则为“四合院”。 建筑与环境 相土尝水、卜宅择基 巧于因借、因地制宜 整治环境、诗情画意 趋吉避凶、藏风聚气 建筑类型 穴居、巢居、地面 建筑分类 居住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史总结

中国古代建筑史总结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中国古代建筑史总结 一二章总结 1.中国原始建筑存在着“构木为巢”的巢居“穴而处”的穴居。前者经历了由单树巢、多树巢向干阑建筑的演变,后者经历了由原始横穴、深袋穴、半穴居向地面建筑的演变。 2.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榫卯结构,标志着巢居序列已完成向干阑建筑的过渡。 3.穴居分为原始横穴、深袋穴、半穴居三种类别。 4.西安半坡F1大房子遗址是现在已知的最早的“前堂后室”格局。西安半坡F24中显示出“间”的雏形。 5.辽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属红山文化,国内至今发现的最早的祭祀建筑。 6.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期夏、商、周三代。选择 7.从夏商都城到东周列国都城,可以看出中国城市的两种形态--“择中型”布局和“因势型”布局均已出现。 8.最早划分为外城、内城、宫城的是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选择 9.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简答题。默写画简图。 10.陕西岐山凤雏村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四合院,是第一个出现的完全对称的严谨组群,是第一次见到的完整的“前堂后室”格局,是第一次出现的用“屏”建筑,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用瓦建筑。

11.刻在铜板上标志战国时期大型组群所达到的规划设计水平的是战国中山王陵墓兆域图。 12.正式屋顶分为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 三章总结 1.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两汉时期。 2.明堂、辟雍、宗庙属于礼制类型建筑。 3.木构架的两种形式是抬梁式和穿斗式木构架。 4.中国木构架建筑的体系成熟期是两汉时期。 5.汉代首都是汉长安城今西安。 6.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轮廓规整、功能分区明确,南北轴线非常清晰的都城是曹魏邺城。 7.明堂、辟雍是双重外圆内方格局。 8.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台榭建筑类型,东汉盛行楼阁式建筑。 9.阙盛行于汉代时期、汉代建筑在门前设左右双阙,汉代是建阙的盛期。 10.现存仿木构型的石阙典范是四川雅安高颐阙 11.河南登封少室阙是土石型的典范形象。 12.中国现存最早的建于地上的非地下的房屋形态建筑实物是山东长清县孝堂山石祠。 1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是秦始皇陵。 14.汉承秦制陵山呈覆斗型称为方上。 15.抬梁式构架是中国木构架结构体系的主要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弗莱切尔建筑史》 ?1896年第一版,并未涉及西方以外的建筑文化,仅仅将正统的西方建筑文化为主线, 以“历史性风格”为主题,从埃及、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等一一论述。 ?1901年出版第四版,由小弗莱切尔编写,将当时已经成为热点的印度、中国、日本、 中美洲等非欧洲建筑文化列入,定义为“非历史性风格”。 ?著名的“建筑之树”正是首次出现在这一版当中,一直持续到第16版。 ?1961年,由考丁雷教授编写了第17版。 ?在体例上虽然仍然保留原来的两大部分,但是以“东方建筑”(Architecture in the East) 替代了“非历史性风格”(The Non Historical Styles),以“古代建筑和西方的继承和发展” (Ancient Architecture and the Western Succession)替代了“历史性风格”(Historical Style)。考定雷教授明确的指出:“以往版本第二部分的总题目(非历史性风格”是不合适的;东方的建筑应该和西方的建筑同样历史性的。” ?“建筑之树”被取消。 ?随后1975年的第十八版和1987年的第十九版,都在体例上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取消了 东、西两大部分的布局,以全球性的眼光,将各个建筑文化体系按时间分为章节来论述。 ?并请各个国家的有关专家撰写相应的章节,如中国清华大学的郭黛姮教授和同济大学的 吴光祖教授。 ?1996年又出版了庆祝该书一百周年的第二十版,在第十九版的体例基础上更进一步的 扩充了内容。 ?从《弗莱切尔建筑史》的再版变更,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建筑历史学家对非西方的建筑 文化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从无知和偏见到客观和全面。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研究历程 ?第一阶段: ?梁思成、刘敦桢、朱启衿等 ?历史使命感+民族自尊感,“中国人研究中国的建筑”、“中国的建筑教学不能只用外国 的教材”,深厚的国学根基+西方的科学方法,深入实地调查研究,从史料的收集、艺匠的寻访到制度的探索、“天书”的破译等。基本建立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头绪和体系(通史)。 ?主要成果: 《营造学社汇刊》、《梁思成文集》、《江南园林志》童寯、《营造法源》姚承祖、《中国民居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中国建筑类型和结构》刘致平、《中国伊斯兰教建筑》刘致平、《工程做法注释》王璞子 ?第二阶段: ?继承成果,并向纵深发展,由“通史”的研究转向专题研究,建国之前就已经开始,建国 之后更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在文革之后得以继续发展,广为开拓。 ?专史研究——技术史、断代史、城市史 ?类型研究——住宅、园林、宗教建筑、民族建筑、书院、长城等 ?专题方面——文物保护、防灾、风水、匠师等 ?近代史研究 ?主要成果:

最新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知识点: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知识点: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一、中圈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 从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木为巢。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在北方,我们的祖先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或浅穴居,以后逐步发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官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官市为中心的城市。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战国时期,城市规模比以前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出现了砖和彩画。秦汉时期,木构架结构技术已日渐完善,其主要结构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发展成熟,高台建筑仍然盛行,多层建筑逐步增加。石料的使用逐步增多,东汉时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如石祠、石阙和石墓。秦汉时期还修建了空前规模的宫殿、陵墓、万里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瓦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高,金属材料被用作装饰。在技术方面,大量木塔的建造,显示了木结构技术的提高;砖结构被大规模地应用到地面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造标志着石结构技术的巨大进步;石工的雕琢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大量兴建佛教建筑,出现了许多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与壁画。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隋朝建造了规划严整的大兴城,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其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城市。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的应用逐步增多,砖墓、砖塔的数量增加;琉璃的烧制比南北朝进步,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在建筑技术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木构架的做法已经相当正确地运用了材料性能,出现了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从而使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工的都料匠。建筑与雕刻装饰进一步融合、提高,创造出了统一和谐的风格。唐朝的住宅,根据主人不同的等级,其门厅的大小、间数、架数以及装饰,色彩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一时期遗存下来的殿堂、陵墓、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的遗址,无论布局或造型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高峰。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的实物仅有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筑。其建筑特点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棂窗,风格庄重朴实。 宋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宋朝建筑的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建筑装饰绚丽而多彩。流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造了很多华丽精美的作品。建筑构件的标准化在唐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各工种的操作方法和工料的估算都有了较严格的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