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疾病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论治在皮肤感染中的应用

辨证分型
风热毒蕴证、肝脾湿火证。
治法
疏风清热解毒、清肝泻火利湿。
方药
普济消毒饮、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 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外用金黄散或 玉器散冷开水或蜜糖水调敷。
04 中药外治法在皮肤感染中应用
搽剂、洗剂和酊剂使用技巧
搽剂使用
选择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痒功效的中药搽剂,如黄连搽剂、苦参搽剂等。使用时取适量 药液均匀涂抹于患处,轻轻按摩促进吸收,每日2-3次。
05 针灸及拔罐等非药物治疗手段
针灸治疗原理及操作方法
治疗原理
针灸通过刺激皮肤表面的穴位,调节人体内的气血流通,以达到治疗皮肤感染的目的。针灸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 环,促进炎症消退,缓解疼痛和瘙痒等症状。
操作方法
针灸治疗皮肤感染时,需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刺激。常用的穴位包括合谷、曲池、血海等。针灸师会根据患者的 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针灸方案。在针灸过程中,患者需保持舒适体位,避免过度紧张和移动身体。
方药
五味消毒饮、清暑汤、仙方活命饮、 增液汤等加减。
蜂窝织炎
病因
多因皮肤、黏膜损伤后,皮下 疏松结缔组织受病菌感染所致 。中医认为是湿热火毒蕴结肌
肤所致。
辨证分型
湿热蕴结证、热毒炽盛证。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凉血解毒。
方药
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黄连解 毒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丹毒
病因
多因血分有热,火毒侵犯肌肤;或肝 脾湿热下注,化火生毒,客于肌肤而 成。
洗剂应用
选用具有杀菌消炎、收敛止痒作用的中药洗剂,如金银花洗剂、黄柏洗剂等。按照一定比 例稀释后,用棉球或纱布蘸取药液清洗患处,每日1-2次。
酊剂运用
选用具有抗菌消炎、促进愈合的中药酊剂,如紫草酊、红花酊等。使用时用棉签蘸取适量 药液涂抹于患处,每日2-3次,注意避免药液流入眼睛及口腔等黏膜部位。
中医辨证施治皮肤划痕症

中医辨证施治皮肤划痕症1. 病症概述皮肤划痕症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特征是皮肤上出现明显的划痕痕迹。
这些划痕可能是由于外部创伤、手术、疱疹等原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内部疾病或遗传因素引起的。
无论是何种原因,划痕对患者的外貌和心理都会造成很大的困扰。
传统中医认为,皮肤划痕症是由于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或者是内脏功能失调,导致皮肤组织得不到营养和氧气供应,从而出现划痕。
因此,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2. 中医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理论,皮肤划痕症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辨证类型:2.1 气血不足型这种类型的患者往往容易疲倦,面色苍白,容易出现血肉模糊或出血现象。
舌质偏淡,脉象细弱。
治疗上,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运行来改善皮肤组织的营养供应。
常用的药物方剂有四物汤、八珍汤等。
同时,中医还会推荐患者食用一些补血的食物,如红枣、黑芝麻、桂圆等。
2.2 湿热内蕴型这种类型的患者往往容易烦躁不安,口苦口干,面黄目赤,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疗上,需要清热解毒,祛湿化痰。
常用的药物方剂有龙胆泻肝汤、三黄疸清汤等。
此外,中医还会建议患者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喝红豆汤、藕汤等清热解毒的饮品。
2.3 血瘀阻滞型这种类型的患者往往皮肤质地较粗糙,有时会感到疼痛不适,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象偏细涩。
治疗上,需要活血化瘀,通经络。
常用的药物方剂有活血化瘀汤、通络活血丸等。
同时,还可以考虑使用一些外用药物,如逍遥散、郁金霜等,以加速划痕的恢复。
2.4 脾肾阳虚型这种类型的患者往往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盗汗,舌质淡嫩,脉象细弱无力。
治疗上,需要补益脾肾,养阳气。
常用的药物方剂有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
此外,中医还会建议患者多食熟地黄、枸杞子等补益肾阳的食物。
3. 中医治疗方法在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进行治疗时,中医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3.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医会根据患者的辨证类型,给予相应的药物方剂,以调理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面部皮肤的营养供应。
皮肤瘙痒中医辨证论治

皮肤瘙痒中医辨证论治标签:皮肤病;皮肤瘙痒;辨证论治皮肤病症状一般分为主观感觉和客观表现两种。
其中瘙痒在主观感觉症状里最为多见,既可作为一个症状出现,如湿疹、牛皮癣、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表现的皮肤瘙痒,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出现,如瘙痒症。
因此,皮肤瘙痒的发生机理和中医的辨证论治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1 皮肤瘙痒机理和病因正常皮肤内的感觉神经末梢分为3种,即游离神经末梢、毛囊周围末梢神经网和特殊形状的囊状感受器。
皮肤瘙痒(痒觉)的最强部位在表皮与真皮连接处,表皮中部的某些痒点亦可发生皮肤瘙痒。
组胺、血小板激活因子、胰蛋白酶、血管舒缓素等都是引起剧烈瘙痒的主要介质,存在于角质形成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等皮肤细胞中。
不同的痒觉感受器与来源不同的配体特异结合后,传递冲动导致皮肤瘙痒,但详细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皮肤瘙痒的致病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包括:尿毒症;阻塞性肝胆疾病的胆汁性肝硬化、慢性胰腺炎伴胆管阻塞等引起的胆汁淤积;某些血液病,如肥大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恶性肿瘤;内分泌疾病中的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脑梗死、脑动脉硬化、脑肿瘤;感染性疾病中的艾滋病、蛔虫病、旋毛虫病;自身免疫病中的干燥综合征、皮肌炎等。
外因包括:季节、气温、湿度、地域的变化;有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使用强碱性的洗涤用品,穿化纤或伪劣染色的衣物;某些昆虫或微生物,如蚊虫叮咬、疥虫、阴虱、真菌;小儿尿布及粪便残留物的刺激等。
此外,皮肤的健康与否、年龄大小、饮食的偏嗜、睡眠的好坏、大便干燥,以及精神紧张、激动、抑郁、焦虑等均能诱发或加重皮肤瘙痒。
中医学在皮肤瘙痒的病因病机方面也有相关认识,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认为“诸痛痒疮皆屬于心”、《外科大成·诸痒》强调“风盛则痒”等。
2 辨证论治2.1 实证2.1.1 风痒发病急,变化快,游走性强,痒无定处,时作时休,多见于荨麻疹、瘙痒症等皮肤病,伴有恶风,微发热,头疼咽痒等症,苔薄白,脉浮缓,乃外感风邪所致,治宜疏风解表,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中医治疗皮肤病,多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往往是气血阴阳与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向表现,因此常外病内治,遵循整体观,达到阴平阳秘。
中医正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归纳、辨识人体状态,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辨证和全身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原则,从而使人体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前不久,在黑龙江中医药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首届主任委员杨素清教授如是说。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杨素清教授指出,大多数皮肤病的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是相对应的,如“瘾疹”相当于西医的“荨麻疹”,“风热疮”相当于“玫瑰糠疹”,而有些病并没有相应的对应病名,有的概念也比较模糊。
有人认为中医的辨病大体相当于西医的诊断。
有了疾病的明确诊断,才能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预后。
但中医认为相同的疾病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和疾病的发展阶段不同,临床的证型也不相同。
一般是先辨病后辨证。
辨病的过程往往与鉴别诊断分不开,通过询问病史、诱发因素、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等加以确定。
明确了疾病的诊断,就要根据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伴随症状,进行辨证分析,辨证施治。
比如湿疹,诊断时要看其发病部位是否对称、皮损特点是否呈多形性和渗出倾向,是否伴有瘙痒等。
然后根据病程、皮疹特点及伴随症状确定其辨证分型,进而确定治则。
如急性期多以“湿热证”为主,亚急性期多以“脾虚湿盛证”为主,慢性期则多以“血虚风燥证”为主,但因个体差异,有些患者伴有阳虚症状,临床故采用温法,以“温阳健脾除湿”为主。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原则“同病异治”是指表现相同的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发展、病机变化、正邪消长等差异,采取不同治法。
杨素清教授说,“异病同治”指的是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治则。
中医治病的法则,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
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既不决定于病因,也不取决于病证,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有无共同的病机。
皮肤病中医辨证论治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8 年第 5 卷第 8 期2018 Vol.5 No.828皮肤病中医辨证论治郑英杰,刘飞飞,王一铮(寿光市皮肤病防治站,山东寿光 262700)【摘要】目的 主要就是对皮肤病中医辨证论治进行分析;方法 针对2014年1~12月收治的100例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实验组,各50例。
对其进行皮肤病的观察。
实验组里利用中医辨证论治,在对照组里采用西药的治疗,两组在其他的因素下都相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 实验组中利用中医的辨证论治之后,总有效率达到96%。
在对照组中可以发现,总有效率占比88.6%。
利用中医辩证论治之后,效果非常好,而且并没有很大的副作用。
结论利用皮肤病辨证论治实现了对其病源的进行了根除,而且没有副作用,比较安全,实现了内外的调理以及治疗,目前在治疗的过程中,成为使用方法中利用最多的一种方式,实现了临床使用。
【关键词】皮肤病;中医辨证论治;临床治疗;内外结合【中图分类号】R2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8.28.01利用中医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一般会通过辨证论治进行治疗,也就是铜鼓对疾病的认识,从而拿出一套治疗的方案。
一般在辩证之前,都需要基于对其患病的整个患病机理进行全面的了解之后,结合中医的方式,进行疾病情况的收集,了解病症,结合望、闻、问以及切,可以对其病症原因以及出现的部位进行分析,真正地实现证的过程。
根据辩证的结果,接下来就可以进行论治,将其治疗的方法进行确定。
本文将选取2014年1~12收治的100例皮肤病患者,针对治疗的情况,将利用中医辩证论治体会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当我院在这次的研究过程中共选取100例皮肤病患者,对其资料进行分析,分为各50例的对照组以及实验组。
实验组里利用中医辨证论治,年龄为52~78岁,平均年龄为(68.4士3.5)岁。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个案分析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个案分析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特征是皮肤红肿、瘙痒及慢性复发。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机等因素,个案分析是寻找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式的关键。
个案分析一:女性,30岁,湿疹持续复发患者主诉:患者自15岁起,身体多处出现红肿、瘙痒的皮疹,病情时好时坏,使用外用药物无法根治。
最近一次复发时间为两个月前,症状较以往更加严重,出现红肿、渗液、糜烂等症状,伴有瘙痒和失眠。
辨证分析:该患者湿疹反复发作,病情与机体湿邪有关。
由于湿邪内盛,郁而化热,热盛则血行不畅,出现红肿渗液等症状。
瘙痒和失眠则是湿热郁盛,内外互结的表现。
辩证施治:首先,应疏风清热,解毒止痒。
可选用中药方剂荆防败毒散,并加入柴胡、黄芩等清热解毒的药物。
同时,配合采用外用药物如中草药湿毒祛痰膏等,减轻红肿渗液的症状。
个案分析二:男性,45岁,湿疹症状较重患者主诉:患者自20岁起湿疹发作,经过多次治疗没有明显效果。
患者皮肤干燥,出现红肿、灼热、剧痒等症状,病情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辨证分析:该患者湿疹症状较重且经过多次治疗无效,与其体内湿邪与风邪相结合有关。
湿邪内阻,郁而化热,导致皮肤的红肿、灼热症状加剧。
加之风邪妨碍皮肤的腠理通畅,脱屑不畅,形成环形红斑,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辩证施治:应疏风利湿,清热解毒。
可选用中药方剂败毒散,并加入川芎、地黄等活血化瘀的药物。
同时,外用药物宣肺解毒贴膏等,改善湿疹的红肿、灼热等症状。
个案分析三:女性,50岁,湿疹伴有皮肤干燥患者主诉:患者自40岁开始出现湿疹症状,皮肤呈现红肿、糜烂,晚上瘙痒加重。
同时皮肤异常干燥,脱屑明显,病情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辨证分析:该患者湿疹伴有皮肤干燥,与其体内津液亏虚有关。
津液亏虚,则湿邪内外易侵袭,导致湿疹症状的加重。
同时,津液不足,皮肤干燥,脱屑明显,加重了瘙痒的程度。
辩证施治:应益气养阴,滋润肌肤。
可选用中药方剂六味地黄丸,并加入天花粉、白芍等滋阴养肤的药物。
体癣的中医辨证论治 (2)

体癣的中医辨证论治引言体癣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疾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源而传播,通常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红色或白色斑块,伴有瘙痒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体癣被归类为一种湿疹病症,治疗时应根据不同的辨证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本文将探讨体癣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一、辨证分型中医将体癣辨证分为湿热盛、湿毒蕴结和脾胃虚弱三个主要类型。
1. 湿热盛型湿热盛型体癣表现为皮肤潮湿,红肿疼痛,有时还伴有出汗过多的症状。
患者通常面色苍黄,舌体偏红,舌苔黄腻。
2. 湿毒蕴结型湿毒蕴结型体癣表现为皮肤出现糜烂,有时还会有渗液,伴有剧痒的症状。
患者通常面色晦暗,舌体偏红,舌苔厚腻。
3. 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弱型体癣表现为患者面容萎黄,皮肤干燥,容易瘙痒,舌体淡白或淡红,舌苔薄白。
二、中医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采用了不同的治疗方法,下面将介绍每种类型的中医治疗方法。
1. 湿热盛型治疗方法湿热盛型体癣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利湿,具体方法包括:•方剂:可使用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药方,如龙胆泻肝汤、三黄疗湿汤等。
•中药外用:可以使用草药泡洗或敷贴治疗,如雷公藤、石韦等。
2. 湿毒蕴结型治疗方法湿毒蕴结型体癣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具体方法包括:•方剂:可使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方,如龙胆泻肝汤、干姜黄连黄芩汤等。
•中药外用:可以使用草药泡洗或敷贴治疗,如秦皮、黄柏等。
3. 脾胃虚弱型治疗方法脾胃虚弱型体癣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益气健脾,具体方法包括:•方剂:可使用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药方,如补中益气汤等。
•中药外用:可以使用草药泡洗或敷贴治疗,如白芷、党参等。
三、饮食调理除了中药治疗外,饮食调理在体癣的中医辨证论治过程中也很重要。
下面是一些饮食调理的建议:1.避免辛辣刺激: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等,以减少炎症的刺激。
2.保持肠道健康:适当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等,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
3.避免甜食:体癣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过多的糖类食物,因为糖类食物会增加真菌生长的环境。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皮肤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以及其所取得的显著疗效。
一、中医药的辨证论治原则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包括辨证分型、辨证施治和辨证取穴。
辨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分类,如寒热湿燥等不同类型。
辨证施治是根据辨证分型的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等。
辨证取穴是通过针灸治疗,刺激特定穴位来调和患者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皮肤病的效果。
二、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方法1. 风热湿毒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对于风热湿毒型皮肤病患者,常以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方法。
可选用中药复方制剂,如板蓝根颗粒、连翘败毒饮等,外用可使用金银花洗剂、蒲公英擦洗剂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疏风解毒的穴位,如大椎、合谷等。
2. 燥热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燥热型皮肤病患者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清热、润燥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知母、麦冬等,外用可使用芦荟胶、玫瑰花水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养阴生津的穴位,如太溪、液门等。
3. 湿热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湿热型皮肤病患者通常表现为皮肤湿疹、糜烂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清热利湿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黄芩、黄连等,外用可使用皂角米煎液、苦参软膏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清热利湿的穴位,如足三里、曲池等。
4. 血热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血热型皮肤病患者常表现为皮肤红肿、疼痛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清热凉血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红藤、龙胆等,外用可使用紫草软膏、金银花洗剂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清热凉血的穴位,如血海、足三里等。
5. 寒湿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寒湿型皮肤病患者常表现为皮肤湿疹、瘙痒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温阳祛寒湿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苍术、干姜等,外用可使用艾叶熏洗、姜厚片敷贴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温阳祛寒湿的穴位,如关元、足三里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皮肤疾病
皮肤疾病是指发生于人体皮肤、黏膜等部位的疾病。
常见病因有内因和外因。
外因包括风、湿、热、虫、毒;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劳倦伤及脏腑。
主要病机是气血失和,脏腑失调,而致生风、生湿、化燥、致虚、致瘀等。
常见的疾病有疣、疮、牛皮癣、湿疮、皮炎、白疕等。
本节主要介绍湿疮。
湿疮
湿疮是由禀赋不耐,风湿热邪客于肌肤而成,皮疹呈多种形式,发无定位,易于湿烂流津的瘙痒性渗出性皮肤病。
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湿疮又有不同的病名,如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者,称血风疮或粟疮;发于耳部者,称旋耳疮;发于乳头者,称乳头风;发于脐部者,称脐疮;发于阴囊者,称肾囊风或绣球风;发于四肢弯曲部者,称四弯风。
本病男女老幼皆可罹患,但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无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常复发。
根据病程和皮损特点,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西医学中的湿疹可参考本病证进行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于禀赋不足,又外感风、湿、热毒,或饮食不节,过食腥发、刺激之物而伤脾生湿,致内外风湿热邪阻滞、浸淫肌肤所致,或情志不遂,肝胆郁火而湿热内阻,发于皮肤而成。
急性者以湿热为主;亚急性者多与脾虚不运,湿邪留恋有关;慢性者因久病伤血,血
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去濡养而成。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湿疹主要应辨虚实。
急性湿疮多为实证,发病急,皮损多为丘疱疹,灼热瘙痒,伴有心烦口渴,身热不扬,舌红苔黄,脉滑数;虚实夹杂证多见于亚急性和慢性湿疮。
亚急性湿疮皮损多为丘疹,瘙痒,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纳少、腹胀、便溏,易疲劳,舌淡胖苔白腻,脉弦缓;慢性湿疮皮损多粗糙肥厚,剧痒难忍,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舌淡苔白,脉弦细。
(二)辨证分型
1.湿热浸淫
证候表现:起病较急,可发于身体任何部位,常对称发生,皮肤表现为潮红、肿胀、糜烂、流滋、浸淫成片、结痂,瘙痒不堪,或伴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护治法则: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治疗代表方: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合二妙丸)
2.血虚风燥
证候表现:常是慢性湿疮,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皮损颜色黯淡,浸润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血痂,脱屑,或伴有头昏乏力,腰酸肢软,苔薄白,舌淡红。
护治法则:养血祛风,清热利湿。
(治疗代表方:四物汤合萆薢渗湿汤)
3.脾虚湿蕴
证候表现: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纳呆,神疲,腹胀,面色萎黄,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缓。
护治法则:清热化湿,健脾止痒。
(治疗代表方:消风导赤散)湿疮外治法:
1.急性湿疮糜烂流滋较多者,用10%黄柏溶液或蒲公英、野菊花煎汤待冷后湿敷。
若有红斑、丘疹、水疱者,用三黄洗剂外搽,或用青黛散干扑。
如有糜烂、脓包、结痂者,用黄连油或青黛散麻油调搽。
2.亚急性湿疮皮损多以红斑、丘疹、脱屑为主,选用青黛膏、黄柏霜外搽;少量流滋者,用三黄洗剂外搽。
3.慢性湿疮可用青黛膏、硫黄软膏加热烘疗法。
皮损肥厚者,加用封包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