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四库全书总目史部

合集下载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对古典图书目录分类的因革损益论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对古典图书目录分类的因革损益论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对古典图书目录分类的因革损益论毛伟林;耶健;毛瑞江
【期刊名称】《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年(卷),期】2024()5
【摘要】文章在梳理古典图书目录史部类目源流演变的基础上,分因、革、损、益概括了《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类目设置对古典图书目录分类的继承与调整。

《四库全书总目》对中国古典目录学史部的二级类目进行了广泛的继承,奠定了《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类目的主体框架,这不仅展现了《四库全书总目》征实的学风,也反映了其编撰者的目录学修养。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类目也有革新,主要是创设纪事本末类,将仪注类、刑法类合并进故事类并改名为政书类,将诏令和奏议同时著录在史部并创造性地将其合并为一类,增设和更改了很多三级类目。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部分类目的设立和取消,包含着浓厚的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色彩,体现出较强的官学约束。

【总页数】6页(P5-10)
【作者】毛伟林;耶健;毛瑞江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7
【相关文献】
1.从史部义例看《清文献通考·经籍考》对《四库全书总目》之因革
2.《四库全书总目》"史部"中的《史通》
3.《四库全书荟要》与《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分类研究
4.史部类目发展之源流——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札记之二
5.《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分类对古典图书目录的继承与批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

史部概述《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之“春秋”《隋书•经籍志》“史部”《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纪传体的特点:1、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述史,首创于司马迁《史记》;2、体大思精,包容百科知识。

《汉书》概说1、《汉书》的成书过程《史记后传》(班彪,65篇)《汉书》(班固,《世祖本纪》+28篇列传、载记)《汉书》八表、天文志(班昭、马续)2、《汉书》的体例、内容卷数、体例: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凡100卷。

•时间:汉高祖元年(前206)——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

3、《汉书》史料来源(1)武帝以前:多抄录《史记》原文,只是文字略有精简,如有的新列传,《张骞传》;增加史实,《韩信传》、《萧何传》、《卫青传》等;增加文章,《贾谊传》中增《治安策》等。

(2)武帝以后:一是班彪的《史记后传》;二是各家对《史记》的续作;三是汉人的诗赋、议奏以及诸子百家、天文历法之书等。

4、《汉书》的史学贡献(1)开纪传体断代史的先例。

(2)《汉书》继承《史记》的体例,又有所变更、发展。

书——>志、本纪——>纪、列传、世家——>传。

(3)开拓史学研究的新领域。

“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等,都是《汉书》新创的。

(4)求实致用的史学观点。

(5)《汉书》是一部文史结合的作品5、《汉书》的不足(1)内容增入当时流行的谶纬之学,如《五行志》。

(2)是非爱憎观不如司马迁明显,明哲保身的思想比较浓厚。

(3)喜用古字,古奥难解。

(三)注释、研究1、唐颜师古2、清王先谦3、杨树达《汉书窥管》,对王注有补证;4、陈直《汉书新证》,运用考古材料。

5、张汉生,《汉书著述目录考》,收录东汉至近世考校班固《汉书》的专著215种,其中现存72种,已佚96种,未见者48种。

编年体概说1、编年体特点以时间为经,史事为纬。

2、代表著作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3、编年体的优缺点优点: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将同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备载一处,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之间的关系;避免重复记载。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了解这部目录书的分类情况。

总目以经史子集提纲,部下分类,全书共分四部、四十四类、六十七个子目,录收《四库全书》的着作3461种、79307卷,又附录了未收入《四库全书》的着作6793种、93551卷。

具体如下:“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

“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 15类。

“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

“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类。

全书总共44类。

二、了解其目录的着录事项,举一二例加以说明。

书名着录:主要阐释书名的由来,考辩书名的流传变化与名实异同。

例:“晋葛洪撰。

洪有《肘后备急方》,已着录。

是编乃其乞为句漏令后,退居罗浮山时所作。

抱朴子者,洪所自号,因以名书也。

”《抱朴子内外篇》·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篇卷着录:主要是对书籍卷册情况的着录与考辩。

例:“以《戴记》《曲礼》附以《少仪》为《曲礼》上经三卷,以《仪礼》为下经十七卷,《冠义》等十六篇为《仪礼正传》十六卷,《王制》等二十三篇为《二礼杂传通传》二十三卷,又别分小戴《郊特牲》等五篇与大戴《公符》等四篇为《仪礼逸经传》。

每节各为章旨,标目殊伤烦碎,所注亦皆空谈。

”《二礼经传测》·六十八卷(原任工部侍郎李友棠家藏本)版本着录:主要包括出版年、出版地、出版者、版刻,附注题跋校注者与流传情况等。

例:“宋晁迥撰。

迥有《昭德新编》,已着录。

是编即迥《法藏碎金录》也。

明代久无传本。

嘉靖乙巳,其裔孙栗以翰林院检讨兼管诰敕,得此编于内府而刻之,改题此名。

前载迥逸事数条,及栗所为跋。

跋称十卷,与《宋志》合。

此本止四卷,盖又佚阙矣。

”《迦谈》·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真伪着录:主要是对于典籍作者、书名及所载内容的辨伪。

史部

史部

• 音义训释方面 • 补充徐广《音义》之省略 • 裴骃《史记集解序》中说道:“徐广《音义》虽粗有发明, 而殊恨省略。聊以愚管,增演徐义。”裴骃在徐广注释的 基础上,对徐广的不足之处,或前人的旧说加以补充,或 自己通过考证加以补充。 • 补徐注之缺 • 徐广《音义》之省略,表现在应当出注的地方缺没有,注 解所谓“增演徐义”就是广引众家注说补充徐注之缺失。 • 另出新说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裴骃在徐广的基础上另立新说,在 《集解》中大可见。
三家集注
《史记集解》
• 裴骃,裴松之的儿子,字龙驹,河东闻喜(今山 西闻喜)人。继承家学,博览宏识,亦以注史著 称于世。裴骃为《史记》作注而垂名于中国史坛。 他反复研究《史记》,“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 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秋,不虚美,不隐 恶,故谓之实录”。他博采经传百家及先儒学说, 凡对作注有所裨益,便广而录之;凡所注引,务 必去其浮言游辞,取其精旨要义;如各家说注不 同,则兼收并蓄,不肯偏弃;如有未详之处,宁 缺不议,不凭臆想,妄加解说。终于写成《史记 集解》八十卷不朽之作,成为现存最早的《史记》 注本。
作者介绍
•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 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司 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 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 《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 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 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 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 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 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 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 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 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四库全书荟要》与《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分类研究

《四库全书荟要》与《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分类研究

《四库全书荟要》与《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分类研究方美美(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呼和浩特011517)摘要:《四库全书总目》和《四库全书荟要》是清修四库全书工程的两部重要作品,通过对《四库全书荟要》和《四库全书总目》整体框架和史部分类对比分析,尤其是对其史部分类异同的原因探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四库全书荟要》在四库纂修过程中的价值。

关键词:《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分类中图分类号:G2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2153(2018)01-0067-05收稿日期:2017-11-18基金项目: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年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CXJJS16042)作者简介:方美美(1991-),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史。

《四库全书荟要》和《四库全书总目》是清修《四库全书》工程的重要衍生品。

《四库全书荟要》是于敏中、王际华等根据清高宗谕旨,精选《四库全书》的部分图书编纂而成,该书选菁萃华,移录存真,因其御览性质,卷帙精约,所选版本珍贵,装订讲究,可以说是《四库全书》的精选本。

《四库全书总目》是由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人在主持、纂修《四库全书》过程中,对库本提要进行精简、提炼、汇总而成的一部大型官修目录著作,是《四库全书》的解题目录,代表了我国古代目录著作的最高水平。

通过《四库全书总目》和《四库全书荟要》史部分类对比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四库全书》纂修实际,由点到面地了解两部目录学著作的不同,从而加深对这两部典籍的认识。

一、《四库全书荟要》与《四库全书总目》整体概况《四库全书荟要》与《四库全书总目》,前者取其精,后者取其博。

根据江庆柏先生研究统计,《四库全书荟要》共著录书籍四百六十四种,其中经部一百七十三种,史部七十种,子部八十一种,集部一百四十种。

[1]32《四库全书总目》全书200卷,其中《四库全书》中“著录”书3461种,79309卷,“存目”书6793部,93551卷,基本上包括了清乾隆以前我国重要的古籍(特别是元代以前的书籍更完备)。

史部文献

史部文献

史部文献与《史记》介绍史部文献总说史部作为中国传统目录学中的一个分类,主要著录史学及其相关著作。

班固《汉书·艺文志》—史书在《六艺略》“春秋”类。

晋荀勖《中经新簿》,丙部列录史书。

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乙部列录史书。

《隋书·经籍志》正式确立史部名称。

至清末,史部书约3900部。

《隋书·经籍志》史部类别正古杂霸起居注,旧事职官和仪注,刑法杂传加地理,还有谱系与簿录。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类别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15大类)别史是区别于正史、杂史,私撰纪传体记载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如《东观汉纪》、《东都事略》、《大金国志》以及《通志》等史书都属于别史。

由此可见,别史实际上是正史类史籍的重要补充部分,犹正史之别支,所以《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别史类叙》中才有“犹大宗之有别支”的说法。

别史之名,创始于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用以著录“上不至于正史,下不至于杂史”之书。

其后《宋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四库全书总目》等均有此项。

杂史泛指我国古代私家著述的史书,是以记载带有掌故性见闻为主的史书。

它不同于纪、传、表、志等体例齐全的正史,也不同于关系一朝执政的别史。

它不受体例限制,博录所闻,虽杂荒疏浅,却可弥补官修史书的疏漏与不足,包括家史,外史,小史,稗史,野史,逸史等类别。

杂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

《隋书·经籍志·杂史叙》中说:“体制不经,又有委巷之说,迂怪妄诞,真虚莫测。

然其大抵皆帝王之事,通人君子,必博采广览,以酌其要。

故备而存之,谓之杂史。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杂史类叙》认为杂史:“大抵取其事系庙堂,语关军国,或但具一事之始末,非一代之全编;或但述一时之见闻,只一家之私记。

”(一)纪传体是一种以纪、传为主体的史书编纂体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名词解释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名词解释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名词解释
四库全书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一部巨大文献集成,由清朝乾隆年间的官僚钦定编纂。

总计三千多种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最高峰”。

总目提要是四库全书中的一部分,其主要内容是对于各种文献的题目、作者、年代、简介等进行汇总和说明,方便读者查阅。

其中一些名词解释如下:
1. 经:指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孟子》、《中庸》等。

2. 史:指历史著作,包括《史记》、《资治通鉴》等。

3. 子:指儒家经典外的其他哲学著作,如《道德经》、《荀子》等。

4. 集:指杂家、佛家、道家等的著作,如《庄子》、《世说新语》等。

5. 传:指史书中的传记部分,如《左传》、《三国志》等。

6. 纪:指史书中的纪传体文字,如《史记》中的《司马迁自序》等。

7. 志:指史书中的志部分,如《后汉书》中的《艺文志》等。

8. 别史:指不在正史范围内的历史著作,如《资治通鉴后编》等。

9. 集部:指集部中的文献分类,如《文心雕龙》、《全唐诗》等。

10. 方志:指地方志书,如《山东通志》、《江苏通志》等。

论《四库全书总目》的史部《提要》

论《四库全书总目》的史部《提要》

作者: 华世銧
出版物刊名: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页码: 44-50页
主题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纪事本末;《汉书》;编纂方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辽史》;《新唐书·艺文志》;《后汉书》
摘要: 论《四库全书总目》的史部《提要》华世《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官修的一部大型丛书,也是我国古代的最大一部丛书。

在修纂期间,对著录和列入存目的各类图书,
均“各溪为提要,分之则散并诸编,合之则其为总目”。

①各部提要均为知名学者撰写,又经过修改、补充,最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冯商:
《汉书·艺文志》韦昭注:“冯商,字子 高,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在班彪别传。”
(5)传播
❖ 《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师。” ❖ 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 桓宽、刘向:开始引用 ❖ 西汉末年,已传至边郡
残简:“人利则进不利” 《史记·匈奴传》“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 利所在,不知礼义。”
《法言》:
❖ 王充
《论衡·超奇篇》:“班叔皮续太史公书百篇 以上,记事详悉,义浅理备,观读之者以为甲, 而太史公乙。”
❖ 班氏父子
班彪:关于人的名称
班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 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力而羞贫贱。”
《汉书·司马迁传》:“自刘向扬雄,博极群 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述事理,辨而不 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 恶,故谓之实录。”
意义 第一篇记述孔子事迹的专传。
《论衡·定贤》:“孔子不王,素王之业在于 《春秋》”、“孔子,圣人也”。
学术宗师——诸侯王
编年纪事的特征并不明显
·孔子
《礼记檀弓上》:“而丘也,殷人也.” 孔父嘉 华父督
孔防叔--伯夏--叔梁纥
(4)孙子吴起列传(节选) ❖ 题解
选自《史记》卷65 《史记·太史公自序》:“非信廉仁勇 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 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作孙子吴起列传第 五。”
6卷 6卷 14卷
以上18家20种1049卷
(2)体例
❖ 帝后纪:十卷(帝九后一) 列传:八十卷 志:三十卷
❖ 创“党锢”“文苑”“独行”“民” “方术”“列女”六传
(3)增补
❖ 晋·司马彪: ❖ 梁·刘昭:
(4)价值
❖ 《史通·补注》
“简而且周,疏而不漏”
❖ 《后汉书集解述略》
“范氏原以《东观汉记》为本书,又广集学徒, 穷览旧籍,删繁补略,取资实宏。然进退众家,以 成一家之言,笔削所关,谈何容易?”
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
“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班氏 最有高名……唯志可推耳。博瞻不可及之,整 理未必愧也。”
“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
(5)注解
❖ 梁·刘昭 ❖ 唐·章怀太子 ❖ 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
2、文章选读
❖ 班超传(节选)
(四)《三国志》
1、简介
(1)作者
❖ 陈寿(233~297) 字承祚 巴西郡安汉县人 曾作《古国志》50卷
(8)价值
❖ 史学价值 ❖ 文学价值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9)注解
❖ 南朝宋·裴駰《史记集解》 ❖ 唐·张守节 《史记正义》 ❖ 唐·司马贞 《史记索隐》
2、文章选讲
(1)秦始皇本纪(节选)
❖ 题解
穆公求士:由余、百里奚、蹇叔 孝公变法:商鞅 惠王连横:张仪 昭王强公室:范睢 昭王---孝文王---庄襄王---秦王政
❖ 东汉初年可能有售
《后汉书·王充传》:“充少孤……家贫无 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读书,一见辄能诵忆, 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 杨终删定
《后汉书·杨终传》:“受诏删太史公书为 十余万言。”
(6)书名变迁
❖ 《太史公书》 ❖ 《太史公记》 ❖ 《太史记》 ❖ 《史记》
(7)汉人之评价
❖ 扬雄、刘向
❖马续:
《后汉书·马援传》:“续字季则,七岁能 通《论语》,十三明《尚书》,十六治《诗》, 博观群籍,善《九章筭术》。”
(4)评价
❖ 章学诚: ·《史记》“圆而神” ·《汉书》“方以智”
(5)价值
❖ 揭露与反映:
《昭帝本纪·赞》:“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贾捐之传》:“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 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设 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
❖崇尚民族气节 《苏武传》:
❖行文结构严谨,生动形象,言简意赅, 艺术性强。
(5)注解
❖ 东汉:服虔、应劭 ❖ 唐 :颜师古《汉书注》 ❖ 清 :王先谦《汉书补注》 ❖ 今:陈直《汉书新证》
2、文章选讲
(1)食货志(节选) ❖ 题解
(2)董仲舒传
❖ 题解
(三)《后汉书》
1、简介 (1)作者
《后汉书·班彪传·论》:
“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 踰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 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彼将以世 运未弘,非所谓贱为耻乎?何其守道恬淡之 笃也!”
《后汉书·班彪传》: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 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 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3)增补与传播
❖ 班昭:
《后汉书·列女传》:“扶风曹世叔之妻 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一名姬。 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 《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帝数诏入宫, 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时《汉书》 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 受读,后又诏融兄续继昭从成之。”
所以隐忍苟活,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 也。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 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 之变,成一家之言。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2)“材”源
❖ “石室金匮”之书 ❖ 实地调查 ❖ 师友提供
(3)体例 ❖ 本纪
·公元前104年 ·公元前99年 ·公元前96年 ·公元前91年
《太初历》 李陵之祸 出狱 著成《史记》
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 右亲近不为一言。
仆以口语遭遇此祸,重为乡党戮笑,侮辱 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 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 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 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三)纪传体的特点
1、体例 ·本纪: ·(世家): ·列传: ·表: ·3、鲜明的阶级性 ·“正史”
(四)价值优劣
1、优 ·史料价值 ·史学史上的价值
2、劣 ·天命思想及英雄史观 ·“虚美隐恶”
二、纪传体史籍举要
(一)《史记》
1、简介
(1)作者
❖ 司马迁 年十岁则诵古文。
第一讲 纪传体文献选读
一、纪传体概述
(一)什么是纪传体?
纪传体是继编年体而起的史籍体裁。纪 传体史籍以人物和制度为记载中心,因所有 此类史籍“纪”“传”必备,故称。
(二)纪传体的源流
1、胚胎
《尚书》:我国现存第一部史籍
2、产生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发展
❖ “三史”
《史记》《汉书》《东观汉记》 《史记》《汉书》《后汉书》
中国历史文选
(史部1)
主讲 陈一梅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分类
❖ 1、正史类 ❖ 2、编年类 ❖ 3、纪事本末类 ❖ 4、别史类 ❖ 5、杂史类 ❖ 6、诏令奏议类 ❖ 7、传记类 ❖ 8、史抄类
❖ 9、 载记类 ❖ 10、时令类 ❖ 11、地理类 ❖ 12、职官类 ❖ 13、政书类 ❖ 14、目录类 ❖ 15、史评类
·纪,记也;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 ·纪,理也;丝缕有纪。而帝王书称纪 者,言为后代纲纪也。
❖ 世家
·开国承家,世代相续。
本纪:十二篇 表 :十篇 书 :八篇
世家:三十篇 列传:七十篇 共计:一百三十篇
(4)增补
❖ 禇少孙:
《史记·龟策列传》:“禇先生曰:臣以 通经术受业博士,治春秋,以高第为郎,幸得 宿卫,出入宫殿中,十有余年,窃好《太史公 传》。”
称 ,名为‘世家’。”
《太史公自序》:“二十八宿环北辰,
三十辐共一毂,辅弼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 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孔子以布衣入世家原因
《史记·太史公自序》:“周室既衰,诸侯恣行。 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 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 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注引谢承《后汉书》:
“固年十三,王充见之,拊其背谓彪曰: ‘此儿必记汉事。’”
《后汉书·班彪传·论》:
“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瞻而不 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 能成名也。”
(2)体例
•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改书为志,创艺文志、地理志、刑法志。 •世家并入列传。
❖ 范晔(396~445) 字蔚宗
顺阳(今湖北光化)人
《宋书·范晔传》:“少好学,善为文 章,能隶书,晓音律……不得志,乃删众 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述略》
❖ 班固等《东观汉记》 143卷 ❖ 谢承 《后汉书》 130卷 ❖ 薛莹 《后汉书》 100卷 ❖ 司马彪《续汉书》 83卷 ❖ 谢沈 《后汉书》 122卷 ❖ 华峤 《后汉书》 97卷 ❖ 张莹 《后汉南记》 58卷 ❖ 袁山松《后汉书》 101卷 ❖ 袁宏 《后汉记》 30卷
(2)六国年表序
❖ 题解
《索隐》:“应劭云: ‘表者,录其事 而见之。’案:《礼》有《表记》,而郑玄 云:‘表,明也。’谓事微而不著,须表明 也,故言表也。”
(3)孔子世家(节选)
❖ 题解 ·“世家”
《索隐》:“系家者,记诸侯本系也,言其下 及子孙常有国。”
《史通·世家》: “开国承家,世代相续。” “其编次之体与《本纪》不殊。” “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假以他
❖ 张璠 《后汉纪》 ❖ 袁晔 《献帝春秋》 ❖ 刘芳 《汉灵献二帝纪》 ❖ 乐资 《山阳公载记》 ❖ 王粲 《汉末英雄记》 ❖ 侯瑾 《汉皇德记》
《汉献帝起居注》 ❖ 刘义庆《后汉书》 ❖ 孔衍 《后汉尚书》
《后汉春秋》 ❖ 张温 《后汉尚书》
30卷 10卷 6卷 10卷 10卷 30卷 5卷 58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