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分析复习重点(个人整理版)

食品分析复习重点(个人整理版)
食品分析复习重点(个人整理版)

天籁影音制作

第二章食品分析得基本知识

1 基本概念:样品、误差、精密度、准确度等。

样品(sample)就是能够代表商品品质得少量实物。

误差(error):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差。

准确度(accuracy):指测定值与真实值得接近程度。

精密度(precision):多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得程度。

2 有哪些样品预处理得方法?原理就是什么?

一、有机物破坏法

(一) 干法灰化

原理:

将一定量得样品置于坩埚中加热,使其中得有机物脱水、炭化、分解、氧化,再置高温电炉中(一般为500-550℃)灼烧灰化,直至残灰为白色或浅灰色为止,所得得残渣即为无机成分,可供测定用。

(二) 湿法消化(消化法)

原理:

向样品中加入强氧化剂,并加热消煮,使样品中得有机物质完全分解、氧化,呈气态逸出,待测成分转化为无机物状态存在于消化液中,供测试用。

常用得强氧化剂有浓硝酸、浓硫酸、高氯酸、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

二、溶剂提取法

利用样品各组分在某一溶剂中溶解度得差异,将各组分完全或部分分离得方法,称为溶剂提取法。

(一)索氏提取法

将一定量样品放入索氏提取器中,加入溶剂加热回流一定时间,将被测成分提取出来。

溶剂用量少,提取完全,回收率高,操作麻烦需专用得索氏提取器。

(二)溶剂萃取法

利用某组分在两种互不相溶得溶剂中分配系数得不同,使其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而与其它组分分离得方法,叫溶剂萃取法。

三、蒸馏法

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度不同所进行分离得方法。

(一)常压蒸馏

当被蒸馏得物质受热后不发生分解或沸点不太高时,可在常压下进行蒸馏。

加热方式:水浴、油浴或直接加热。

(二) 减压蒸馏

当常压蒸馏容易使蒸馏物质分解,或其沸点太高时,可以采用减压蒸馏。

(三)水蒸汽蒸馏

某些物质沸点较高,直接加热蒸馏时,因受热不均易引起局部炭化;还有些被测成分,当加热到沸点时可能发生分解。

四、色层分离法

又称色谱分离法,就是一种在载体上进行物质分离得一系列方法得总称。分离效果好。

五、化学分离法

(一)磺化与皂化

◇硫酸磺化

原理:浓硫酸能使脂肪磺化,并与脂肪与色素中得不饱与键起加成作用,形成可溶于硫酸与水得强极性化合物,不再被弱极性得有机溶剂所溶解,从而达到分离净化得目得。

◇皂化法

原理: 利用KOH-乙醇溶液将脂肪等杂质皂化除去,以达到净化目得。

适用:对碱稳定得农药提取液得净化。

六、浓缩

样品经提取、净化后,有时净化液得体积较大,在测定前需进行浓缩,以提高被测成分得浓度

七、加掩蔽剂得方法

3控制与消除误差得方法?

(一) 正确选取样品量

(二) 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减少偶然误差

(三) 对照试验

(四) 空白试验

(五) 校正仪器与标定溶液

(六)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七) 回收率试验

(八) 分析方法得认可(confirmatory analysis)

(九) 仪器与玻璃器皿得清洁

4 实验结果得数据处理有哪些注意事项?

(1)记录与运算规则

(2)可疑值得取舍

5 正确采样有哪些原则?

(1)采集得样品要均匀、有代表性,能反映全部被检食品得组成

(2)采样过程中要设法保持原有得理化指标,防止成分逸散或带入杂质

(3)采样方法必须与分析目得保持一致。

第五章水分与水分活度得测定

1 比较几种测定水分方法得原理、适用范围及其注意点。

一、干燥法

(一) 直接干燥法

1、原理

基于食品中得水分受热以后,产生得蒸汽压高于空气在电热干燥箱中得分压,使食品中得水分蒸发出来,同时,由于不断得加热与排走水蒸汽,而达到完全干燥得目得,食品干燥得速度取决于这个压差得大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在95℃-105℃范围内不含或含其她挥发性成分极微且对热稳定得各种食品。

3、说明及注意事项

○水果、蔬菜样品,应先洗去泥沙后,再用蒸馏水冲洗一次,然后用洁净纱布吸干表面得水分

○测定过程中,称量皿从烘箱中取出后,应迅速放入干燥器中进行冷却,否则,不易达到恒重

○干燥器内一般用硅胶作干燥剂,硅胶吸湿后效能会减低,故当硅胶蓝色减退或变红时,需及时换出,置1350C左右烘2-3小时使其再生后再用。硅胶若吸附油脂等后,去湿能力也会大大减低

○果糖含量较高得样品,如水果制品、蜂蜜等,在高温(>700C)长时间加热,其果糖会发生氧化分解作用而导致明显误差:故宜采用减压干燥法测定水分含量

○含有较多氨基酸、蛋白质及羰基化合物得样品,长时间加热则会发生羰氨反应析出水分而导致误差

对此类样品宜采用其她方法测定水分含量

○在水分测定中,恒重得标准一般定为1-3mg, 依食品种类与测定要求而定

○对于含挥发性组分较多得样品,如香料油、低醇饮料等宜采用蒸馏法测定水分含量

○测定水分后得样品,可供测脂肪,灰分含量用

(二) 减压干燥法

1、原理

利用在低压下水得沸点降低得原理,将取样后得称量皿置于真空烘箱(vacuum oven) 内,在选定得真空度与加热温度下干燥到恒重。干燥后样品所失去得质量即为水分含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在较高温度下易热分解、变质或不易除去结合水得食品,如糖浆、果糖、味精、麦乳精、高脂肪食品、果蔬及其制品等得水分含量测定

二、蒸馏法

1、原理

基于两种互不相溶得液体二元体系得沸点低于各组分得沸点这一事实,将食品中得水分与甲苯或二甲苯共沸蒸出,冷凝并收集馏液,由于密度不同,馏出液在接收管中分层,根据馏出液中水得体积,即可计算出样品中水分含量。

2、特点及适用范围

采用了高效得换热方式,水分可被迅速移去。测定过程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加热温度比直接干燥低,对易氧化、分解、热敏性、以及含有大量挥发性组分得样品得测定准确度明显优于干燥法。

现已广泛应用于谷类、果蔬、油类、香料等,对于香料就是唯一公认得水分含量得标准分析方法

三、卡尔?费休法(Karl、Fischer method)

1、原理:基于水存在时碘与二氧化碳得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原理:2H2O+SO2+I2—>2HI+H2SO4

2、适用范围

广泛应用于各种液体、固体及一些气体样品中水分含量得测定。

作为水分特别就是痕量水分(低至ppm级)得标准分析方法,用以校正其她测定方法。

食品分析中,采用适当预防措施后此法能用于含水量从1ppm到接近100%得样品得测定

已应用面粉、砂糖、人造奶油、可可粉、糖蜜、茶叶、乳粉、炼乳及香料等食品中得水分测定,结果得准确度优于直接干燥法,也就是测定脂肪与油品中痕量水分得理想方法。

2 水分得测定新方法有哪些?

(一)化学干燥法( chemical drying method)

(二)气相色谱法

(三) 微波法(microwave method)

(四)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六章碳水化合物得测定

1 基本概念:还原糖、总糖、膳食纤维。

还原糖:可被氧化充当还原剂得糖。

膳食纤维:就是指食品中不能被人体消化酶所消化得多糖类与木质素得总与。

总糖:指还原性糖与在测定条件下能水解为还原性单糖得蔗糖得总量。

2 比较几种测定单糖方法得原理、适用范围、特点及其注意点。

(1)斐林试剂直接滴定法

原理:a 斐林试剂混合后产生深蓝色得酒石酸钾钠铜络合物;

b 还原糖能把Cu2+还原为Cu+,产生Cu2O沉定;

c 过量得还原糖把次甲基蓝还原,溶液变为无色,即为滴定终点。

适用范围及特点:

国家标准分析方法之一。

操作与计算比较简便、快速,滴定终点明显。

但,对深色样品难判定终点。

注意点:

1、甲、乙液用时混合

2、乙液中加亚铁氰化钾

3、2min内加热至沸,沸腾下滴定。

4、预滴定

(2)高锰酸钾滴定法(Bertrand)

原理:

a 还原糖与碱性铜盐反应,生成Cu2O

b Cu2O+Fe2(SO4)3+H2SO4=2CuSO4+2FeSO4+H2O

C 10FeSO4+2KMnO4+8H2SO4=5Fe2(SO4)3+K2SO4+2MnSO4+8H2O

由反应中氧化亚铜量查经验检索表可得出相当得还原糖量。

适用范围及特点:

国家标准分析方法之一。

不受色素得干扰,准确度与重现性好。

但,操作费时,需使用特制得高锰酸钾法糖类检索表。

3 淀粉测定时,酸水解法与酶水解法得使用范围及优缺点就是什么?

一、酶水解法

适用范围及特点:因为淀粉酶有严格得选择性,它只水解淀粉而不会水解其她多糖,水解后通过过滤可除去其她多糖。所以该法不受半纤维素、多缩戊糖、果胶质等多糖得干扰,适合于这类多糖含量高得样品,分析结果准确可靠,但操作复杂费时。

二、酸水解法

适用范围及特点:此法适用于淀粉含量较高,而半纤维素与多缩戊糖等其她多糖含量较少得样品。对富含半纤维素、多缩戊糖及果胶质得样品,因水解时它们也被水解为木糖、阿拉伯糖等还原糖,使测定结果偏高。

该法操作简单、应用广泛,但选择性与准确性不及酶法。

第七章脂类得测定

1、比较几种测定脂肪方法得原理、适用范围、特点及其注意点。

(1)索氏提取法

1、原理

将经前处理而分散且干燥得样品用无水乙醚或石油醚等溶剂回流提取,使样品中得脂肪进入溶剂中,回收溶剂后所得到得残留物,即为脂肪(或粗脂肪)

2、适用范围与特点

此法适用于脂类含量较高,结合态得脂类含量较少,能烘干磨细,不易吸湿结块得样品得测定。

3、注意事项

样品应干燥后研细,样品含水分会影响溶剂提取效果,而且溶剂会吸收样品得水分造成非脂成分溶出。装样品得滤纸筒一定要严密,不能往外漏样品,但不要包得太紧影响溶剂渗透。放入滤纸筒时高度不要超过回流弯管,否则超过弯管得样品得脂肪不能提尽,造成误差。

抽提用得乙醚或石油醚要求无水、无醇、无过氧化物,挥发残渣含量低。因水与醇可导致水溶性物质溶解,如水溶性盐类、糖类等,使得测定结果偏高。过氧化物导致脂肪氧化,在烘干时也有引起爆炸得危险。

(2)酸水解法

1、原理

将试样与盐酸溶液一同加热进行水解,使结合或保藏在组织里得脂肪游离出来,再用乙醚与石油醚提取脂肪,回收溶剂,干燥后称量,提取物得重量即为脂肪含量。

2、适用范围与特点

本法适用于各类食品中脂肪得测定,对固体、半固体、粘稠液体或液体食品,特别就是加工后得混合食品,容易吸湿、结块,不易烘干得食品,不能采用索氏提取法时,用此法效果较好。但鱼类、贝类与蛋品中含有较多得磷脂,在盐酸溶液中加热时,磷脂几乎完全分解为脂肪酸与碱,因为仅定量前者,测定值偏低,故本法不宜用于测定含有大量磷脂得食品,此法也不适于食糖高得食品,因糖类遇强酸易碳化而影响测定结果。

3、、注意点

测定得样品须充分磨细,液体样品需充分混合均匀,以便消化完全至无块状碳粒,否则结合性脂肪不能完全游离,致使结果偏低,同时用有机溶剂提取时也往往易乳化。

水解时应防止大量水分损失,使酸浓度升高。

(3)罗紫—哥特(rose-gottlieb)法

1.原理

利用氨—乙醇溶液破坏乳得胶体性状及脂肪球膜,使非脂成分溶解于氨—乙醇溶液中,而脂肪游离出来,再用乙醚—石油醚提取出脂肪,蒸馏去除溶剂后,残留物即为乳脂肪。

NH2R(COO)6Ca3+6NH3、H2O=NH2R(COONH4)6+3Ca(OH)2

2、适用范围及特点

本法适用于各种液状乳(生乳、加工乳、部分脱脂乳、脱脂乳等),各种炼乳、奶粉、奶油及冰淇淋等能在碱性溶液中溶解得乳制品,也适用于豆乳或加水呈乳状得食品。

3、注意点

乳类脂肪虽然也属游离脂肪,但因脂肪球被乳中酪蛋白钙盐包裹,又处于高度分散得胶体分散体系中,故不能

直接被乙醚、石油醚提取,需预先用氨水处理,故此法也称为碱性乙醚提取法。

加入石油醚得作用就是降低乙醚极性,使乙醚与水不混溶:只抽提出脂肪,并可使分层清晰。

(4)巴布科克法与盖勃法

1、原理

用浓硫酸溶解乳中得乳糖与蛋白质等非脂成分,将牛奶中得酪蛋白钙盐转变为可溶性得重硫酸酪蛋白,使脂肪球膜被破坏,脂肪游离出来,再利用加热离心,使脂肪完全迅速分离,直接读取脂肪层得数值,便可知被测乳得含脂率。

NH2R(COO)6Ca3+4H2SO4=H2SO4、NH2R(COOH)6+3CaSO4

2、适用范围与特点

这两种方法都就是测定乳脂肪得标准方法适用于鲜乳及乳制品脂肪得测定。

对含糖多得乳品(如甜炼乳、加糖乳粉等),采用此方法时糖易焦化,使结果误差较大,故不适宜。

此法操作简便,迅速。

对大多数样品来说测定精度可满足要求,但不如重量法准确。

3、注意点

硫酸得浓度要严格遵守规定得要求,如过浓会使乳炭化成黑色溶液而影响读数;过稀则不能使酪蛋白完全溶解,会使测定值偏低或使脂肪层浑浊。

(5)氯仿一甲醇提取法

1、原理(P97)

将试样分散于氯仿—甲醇混合溶液中,在水浴中轻微沸腾,氯仿、甲醇与试样中得水分形成三种成分得溶剂,可把包括结合态脂类在内得全部脂类提取出来。经过滤除去非脂成分,回收溶剂,残留得脂类用石油醚提取,蒸馏除去石油醚后定量。

2.适用范围与特点.

本法适合于结合态脂类,特别就是磷脂含量高得样品,如鱼、贝类,肉、禽、蛋及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发酵大豆类制品除外)等。

3、注意点

提取结束后,用玻璃过滤器过滤,用溶剂洗涤烧瓶,每次5m1溶剂回收到残留物尚具有一定流动性,不能完全干涸,否则脂类难以溶解于石油醚,使测定值偏低。因此,最好在残留有适量得水时停止蒸发。

3、理解与掌握酸价、碘价、过氧化值、皂化值、羰基价等得含义与其测定原理。

(1)酸价:中与1g油脂得游离脂肪酸所需KOH得质量(mg)。

测定:中性溶剂溶解油样,酸碱滴定计量。

(2)碘价:100g油脂所吸收得ICl or IBr得质量(换算成碘得质量g)。

测定:不饱与脂肪酸与卤化物加成反应。过量得ICl用KI置换,析出得I2用硫代硫酸钠样液滴定。

(3)过氧化值:滴定1g油脂所需某浓度(0、002mol/L)得硫代硫酸钠标液得体积(ml)。或者用每千克活性氧物质得量or质量表示。

测定:过氧化物氧化KI,析出碘,然后用硫代硫酸钠标液滴定计量。

(4)皂化价:中与1g油脂得全部脂肪酸所需KOH得质量(mg)。

测定:碱醇溶剂皂化油样,过量碱用酸滴定,做空白。

(5)羰基价:油脂氧化产物中含羰基化合物得多少。

测定:羰基化合物与2,4-二硝基苯肼成腙、醌,比色法

第八章蛋白质与氨基酸得测定

1 基本概念:蛋白质系数、凯氏定氮法

(1)蛋白质系数:一般蛋白质含氮量为16%,即1份氮相当于6、25份蛋白质,此数值(6、25)称为蛋白质换算系数。

(2)凯氏定氮法Kjeldahl determination:测定化合物或混合物中总氮量得一种方法。即在有催化剂得条件下,用浓硫酸消化样品将有机氮都转变成无机铵盐,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将铵盐转化为氨,随水蒸气馏出并为过量得酸液吸收,再以标准碱滴定,就可计算出样品中得氮量。由于蛋白质含氮量比较恒定,可由其氮量计算蛋白质含量,故此法就是经典得蛋白质定量方法。

2 比较几种快速测定蛋白质方法得原理、适用范围、特点及其注意点。

(1)双缩脲法

当脲小心地加热至150~160℃时,可由两个分子间脱去一个氨分子而生成二缩脲(也叫双缩脲)。双缩脲与碱及少量得硫酸铜溶液作用生成紫红色得络合物,即为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肽键,与双缩脲结构相似,故也能呈现此反应而生成紫红色络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其颜色深浅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据此可用吸光度法来测定蛋白质含量,该配合物得最大吸收波长为560nm。

2、方法特点及应用范围

本法灵敏度低,但操作简单快速,故在生化领域中测定蛋白质含量时常用此法。

本法亦适用于豆类油料、米、谷等作物种子及肉类等样品测定。

(2)紫外分光光度法

1、原理

蛋白质及其降解物(眎、胨、肽与氨基酸)得芳香环残基在紫外区内对一定波长得光具有选择吸收作用。在此波长(280nm)下,光吸收程度与蛋白质浓度(3~8mg/ml)成线性关系

2、适用范围

本法操作简便迅速,常用于生物化学研究工作,

许多非蛋白质成分在紫外区也有吸收作用,光散射作用得干扰,

在食品分析领域中得应用并不广泛,最早测定牛乳得蛋白质含量,也可测小麦面粉、糕点、豆类、蛋黄及肉制品中得蛋白质含量

(3)染料结合法

1、原理

凡就是来源相同得蛋白质,碱性(或酸性)氨基酸得含量,大体上就是相同得。利用这个特点,加入过量得酸性(或碱性)染料,使其与蛋白质形成不溶性盐而沉淀析出。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未反应得染料量,然后根据算出来得结合染料量求出蛋白质含量。

2、适用范围

本法适用于牛乳、冰淇淋、酪乳、巧克力饮料、脱脂乳粉等食品。

(4)水杨酸比色法

1、原理

样品中得蛋白质经硫酸消化而转化成铵盐溶液后,在一定得酸度与温度条件下可与水杨酸钠与次氯酸钠作用生成蓝色得化合物,可以在波长660nm处比色测定,求出样品含氮量,进而可计算出蛋白质含量。

2、注意点

①样品消化完全后当天进行测定结果得重现性好,但样液放至第二天比色即有变化

②温度对显色影响极大,故应严格控制反应温度。

对谷物及饲料等样品得测定证明,此法结果与凯氏法基本一致

3 氨基酸总量得测定方法有哪些?

(1)双指示剂甲醛滴定法

(2)电位滴定法

(3)茚三酮比色法(ninhydrin method)

4当选择蛋白质测定方法时,哪些因素就是必须考虑得?

(1)蛋白质得共性。

(2)蛋白质中特定氨基酸残基、酸性与碱性基因以及芳香基团。

第九章灰分及几种重要矿物元素得测定

1、基本概念:粗灰分

粗灰分:食品灰分与食品中原来存在得无机成分在数量与组成上并不完全相同。灼烧后得残留物应称为粗灰分。

2、测定总灰分得原理与注意点就是什么?

原理: 把一定量得样品经炭化后放入高温炉内灼烧,使有机物质被氧化分解,以二氧化碳、氮得氧化物及水等形式逸出,而无机物质以硫酸盐、磷酸盐、碳酸盐、氯化物等无机盐与金属氧化物得形式残留下来,这些残留物即为灰分,称量残留物得重量即可计算出样品中总灰分得含量。

注意点: (1)测定条件得选择(2)取样量(3)灰化温度(4) 灰化时间(5) 加速灰化得方法

3、比较几种测定Ca、Fe、I得方法得原理、适用范围、特点及其注意点。

(一)高锰酸钾法

原理: 样品经灰化后,用盐酸溶解,在酸性溶液中,钙与草酸生成草酸钙沉淀。沉淀经洗涤后,加入硫酸溶解,把草酸游离出来,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与钙等当量结合得草酸。稍过量一点得高锰酸钾使溶液呈现微红色,即为滴定终点。根据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得消耗量,可计算出食品中钙得含量。

(二)EDTA滴定法

原理:EDTA就是一种氨羧络合剂,在不同pH条件下可以与几十种金属离子起络合反应,生成稳定得可溶于水得络合物

注意点: 在本反应中Zn、Cu、Co、Ni,会发生干扰,可加入KCN或Na2S掩蔽,Fe可用柠檬酸钠掩蔽

铁得测定

(一)硫氰酸钾比色法

原理:在酸性条件下,三价铁离子与硫氰酸钾作用,生成血红色得硫氰酸铁络合物,溶液颜色深浅与铁离子浓度成正比,故可以比色测定。

特点: 加入得过硫酸钾就是作为氧化剂,以防止三价铁转变成二价铁。

注意点: 硫氰酸铁得稳定性差,时间稍长,红色会逐渐消退,故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比色

随硫氰酸根浓度得增加,Fe+3可与之形成FeCNS2+直至Fe(CNS)63-等一系列化合物,溶液颜色由橙黄色至血红色,影响测定,因此,应严格控制硫氰酸钾得用量。

(二)邻二氮菲比色法

原理; 在pH2-9得溶液中,二价铁离子能与邻二氮菲生成稳定得橙红色络合物,在510nm有最大吸收,其吸光度与铁得含量成正比,故可比色测定

注意点: pH<2时反应进行较慢,而酸度过低又会引起二价铁离子水解,故反应通常在pH=5左右得微酸条件下进行

同时样品制备液中铁元素常以三价离子形式存在,可用盐酸羟胺先还原成二价离子再作反应

碘得测定

(1)氯仿萃取比色法

原理; 样品在碱性条件下灰化,碘被有机物还原成I-离子,I-离子与碱金属离子结合成碘化物,碘化物在酸性条件下与重铬酸钾作用,定量析出碘。当用氯仿萃取时,碘溶于氯仿中呈粉红色,当碘含量低时,颜色深浅与碘含量成正比,故可以比色测定。

注意点;灰化样品时,加入氢氧化钾得作用就是使碘形成难挥发得碘化钾,防止碘在高温灰化时挥发损失。

特点;本法操作简便,显色稳定,重现性好

元素得分离与浓缩有哪些方法?

(2)离子交换法

(3)螯合溶剂萃取法

4、说明几种重金属含量得测定方法。

双硫腙比色法测定铅、锌、镉、汞得含量

其她比色法测定锡、铜、铬得含量

介绍二硫腙得性质及其与金属离子得反应。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得工作原理就是什么?

利用特殊光源发射出待测元素得共振线,并将溶液中离子转变成气态原子后,测定气态原子对共振线吸收而进行得定量分析方法。

第十章维生素得测定

1 维生素得分类

分类:脂溶性、水溶性

2 试说明常见几种维生素得测定方法及其原理。

一、维生素A得测定

(1)三氯化锑比色法:

在氯仿溶液中,维生素A与三氯化锑可生成蓝色可溶性络合物,在62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其吸光度与维生素A得含量在一定得范围内成正比,故可比色测定。

(2)紫外分光光度法:

维生素A得异丙醇溶液在325nm波长下有最大吸收峰,其吸光度与维生素A得含量成正比。

(3)高效液相色谱法:

皂化、提取样品中得维生素A与维生素E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C18反相柱将两者分离,用紫外检测器检测,内标法定量。

二、β—胡萝卜素得测定

(1)纸层析法:

以丙酮与石油醚提取食物中得胡萝卜素及其她植物色素;以石油醚为展开剂进行纸层析。胡萝卜素极性最小,移动速度最快,从而与其它色素分开。剪下含胡萝卜素得区带,洗脱后于450nm波长下进行比色,测定。

(2)柱层析:

(3)薄层层析法:

三、维生素D得测定

(1)比色法:

三氯化锑比色法:

在三氯甲烷溶液中,维生素D与三氯化锑结合生成一种橙黄色化合物,呈色强度与维生素D得含量成正比。

(2)紫外分光光度法、

(3)气相色谱法、

(4)液相色谱法

(5)薄层层析法

四、维生素E得测定

(1)比色法

维生素E能将高铁离子还原为低铁离子,低铁离子与α,α’—联氮苯发生颜色反应,可以进行比色测定。500nm

(2)荧光法

五、维生素E得测定

(1)维生素B1

比色法

硫色素荧光法

荧光计法:

硫胺素在碱性铁氰化钾溶液中,能被氧化成硫色素,在紫外光照射下产生蓝色荧光。如果不存在其它荧光物质干扰,荧光强度与硫色素含量成正比,即与溶液中硫胺素含量成正比。

液相色谱法

(2)维生素B2得测定

核黄素荧光法:

样品经酸解、酶解处理使核黄素游离出来,用高锰酸钾与过氧化氢氧化其它色素与杂质,再经硅镁吸附剂进行柱层析,吸附提纯核黄素。

六、维生素C得测定

(1)2,6—二氯靛酚滴定法

还原型抗坏血酸可以还原染料2,6—二氯靛酚。该染料在酸性溶液中呈粉红色(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呈蓝色),被还原后颜色消失。还原型抗坏血酸还原染料后,本身被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在没有杂质干扰时,一定量得样品提取液还原标准染料液得量,与样品中抗坏血酸含量成正比。

(2)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

用活性炭(其中吸附得氧)将还原型抗坏血酸氧化为脱氢抗坏血酸,然后与2,4—二硝基苯阱作用生成红色得脎。在浓硫酸得脱水作用下,可转变为桔红色得无水化合物——双—2,4—二硝基苯。在硫酸溶液中显色稳定,最大吸收波长为520nm,吸光度与总抗坏血酸含量成正比,故可进行比色。

(3)荧光法

3测定脂溶性维生素样品需如何处理?

4测定水溶性维生素时,从样品中提取浓缩可采用哪些方法?

第十一章酸度得测定

1 基本概念:酸度得几个概念

(1)总酸度(total acidity):就是指食品中所有酸性成分得总量。

(2)有效酸度(effective acidity):准确地说应就是溶液中H+得活度(activity)。

(3)挥发酸:食品中易挥发得有机酸。

(4)牛乳酸度(有如下两种酸度)

外表酸度:又叫固有酸度,就是指刚挤出来得新鲜牛乳本身所具有得酸度。

真实酸度:又叫发酵酸度,就是指牛乳放置过程中,在乳酸菌作用下乳糖发酵产生了乳酸而升高得那部分酸度。

2 测定总酸度方法得原理、适用范围、特点及其注意点。

滴定法titration method

1、原理

酚酞(phenolphthalein)作指示剂(indicator)

标准碱液(standard base)

RCOOH + NaOH →RCOONa + H2O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类色浅得食品中总酸含量得测定。

3、注意点

①样品浸渍、稀释用之蒸馏水中不能含有CO2因为CO2溶于水中成为酸性得H2CO3形式,影响滴定终点时酚酞颜色变化。

②样品浸渍、稀释之用水量应根据样品中总酸含量来慎重选择。

③由于食品中有机酸均为弱酸,在用强碱(NaOH)滴定时,其滴定终点偏碱,一般在pH8、2左右,故可选用酚酞作终点指示剂。

④若样液有颜色(如带色果汁等),则在滴定前用与样液同体积得不含CO2蒸馏水稀释之或采用实验滴定法若样液颜色过深或浑浊,则宜用电位滴定法

3 有机酸分离与定量得仪器方法有哪些?

(1)气相色谱

(2)离子交换色谱

(3)高压液相色谱

第十二章食品添加剂得测定

1、说明薄层色谱分离-紫外分光法测定食品中糖精钠得原理及操作要点。(p228-230)

原理:在酸性条件下,食品中得糖精钠用乙醚提取,挥去乙醚后,用乙醇溶解残留物。点样于硅胶GF254薄层板或聚酰胺薄层板上,展开后喷显色剂显色,再与标准比较,进行定性与半定量测定。在实验条件下糖精得Rf值为0、3。

2、说明薄层色谱法测定食品中苯甲酸得原理及操作要点。

1、原理:样品酸化后,用乙醚提取苯甲酸与山梨酸。将样品提取液浓缩,点样于聚酰胺薄层板上,经展开、显色后,根据比移值与标准比较定性,并可进行概略定量

2、操作要点:把样品色谱图与标准色谱图比较,根据峰保留时间定性,按峰面积或峰高定量,定性、定量工作由数据处理机自动进行,并打印出测定结果。

3、如何标定二氧化硫溶液浓度?标定时应注意什么?p243-244

4、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测定食品中亚硫酸盐时,加入四氯汞钠溶液得作用就是什么?

亚硫酸盐与四氯汞钠反应生成稳定得络合物,再与甲醛及盐酸副玫瑰苯胺作用生成紫红色物质(550nm),其色泽深浅与亚硫酸含量成正比,可比色测定。

5、测定合成色素在其提取分离时应注意什么?

(1)样品在加入聚酰胺粉吸附色素之前,要用20%柠檬酸调至pH至4左右,因为聚酰胺粉在偏酸性(pH4—6)条件下对色素吸附力较强,吸附较完全。

(2)如样品色素浓度太高,要用水适当稀释,因为在浓溶液中,色素钠盐得钠离子不容易解离,不利于聚酰胺粉吸附。

(3)层析用得溶剂系统,不可以使用或存放大久,否则浓度与极性都起变化,影响分离效果,最好两天换一次,以保证分离效果。

(4)在展开之前,展开剂在缸中应预先平衡1小时,使缸内蒸汽压饱与,不至于出现边缘效应。

(5)在点样时最好用吹风机边点边吹干,在原线上点,直至点完一定量。另外,点样线缝宽不得超过2mm。

第十三章食品中有害物质得测定

1、叙述食品有害物质得概念及其检测得意义。

食品有害物质:在正常食用含有该物质得食品时会对人体得组织器官或生理机能或精神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慢性或者致畸?致癌危害得物质。

检测得意义:首先保证国内外消费者健康得要求;其次就是食品企业改进加工工艺?控制食品质量得要求;第三,就是确保食品安全?打破贸易壁垒?促进我国食品得进出口贸易?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及信誉得要求。

2、造成农药及兽药污染得可能原因就是什么?

农药污染得原因:

第一,过量?过频得使用农药或施用期不当;

第二,违规使用已经禁止得农药;

第三,残留在土壤?灌溉水?空气等环境中得农药对作物或果蔬造成二次污染。

兽药污染得原因:

1 非法使用违禁或淘汰药物

2 不遵守休药期规定

3 过量多次使用药物

4 兽药标签不合格,造成用户盲目用药

5 屠宰前用药,屠宰前使用兽药用来掩饰有病畜禽临床症状,以逃避宰前检验。

天籁制作未经同意不可复印

食品毒理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2、外源化学物:指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3、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4、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的能力等。 5、选择毒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它种类的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毒性。 6、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7、效应器官:机体与外源化学物接触后引起毒性效应的器官。 8、生物学标志: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9、剂量:指给予机体或机体接触的毒物的数量,它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10、致死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能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 11、阈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并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是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现有认识水平,用最为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也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 13、毒作用带:指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毒作用上限之间的距离,它是一种根据毒性和毒性作用特点综合评价外来化合物危险性的常用指标。 14、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指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外源化学物的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 是一门研究存在或可能存在于食品中称为毒物(Toxicants)的小分子物质的种类、含量、分布范围、毒性及其毒性反应机理的科学。 食品毒理学是食品安全性的基础。 食品毒理学的作用就是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所含的内源化学物质或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确保人类的健康。 瘦肉精——乙类促效剂、克伦特罗 毒物 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援化学物。 外源化合物 食品中外源化学物根据其来源分为四大类: ①天然物;②衍生物;③污染物;④添加剂。 衍生物是食物在贮放和加工烹调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和添加物都属于外来的。 一、天然物 (一)植物性有害物质 植物性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是植物生长过程代谢物。植物的有害代谢物大体上可以分为: ①功能团,如植物酚类; ②生理作用物质,如胆碱酯酶抑制剂或活化剂; ③产生毒素的,如生氰甙; ④致癌物,如苏铁素; ⑤抗营养物,如黄豆中的外源凝集素(lectins)。 不少野菜还未经过系统毒理学试验和安全性评价;另外,野菜也受环境污染。 (二)动物性有害物质 人类食入的动物性食品从毒理学角度可以分为三类: ①本身无毒的; ②有的时候有毒的(条件性有毒); ③本身有毒的,如河豚鱼。 应该特别重视第二类,即有的时候有毒,使人捉摸不定。 二、衍生毒物(derived toxicants) 衍生毒物是食品在制造、加工(包括烹调)或贮放过程中化学反应或酶反应形成的(或潜在)有毒物质。 三、污染物——生物学污染物和化学污染物 1)食品可从多方面受污染—空气、水、土壤及其他的植物。 土壤和水中的天然有毒无机物被植物、禽畜和水生动物吸收、积累,有的达到可引起人中毒的水平,如硝酸盐、汞、砷以及硒。 2)受污染的饲料喂禽畜后,可使其肉、蛋、奶含有污染物,这些都属于间接污染。

食品分析期末试题

食品分析期末试题06一.名词解释 1.食品分析 2.感官评价 3.光学活性物质 4.水分活度 5.灰分 二.填空 1.以波美度表示液体浓度单位如何表示:__________专用于测定糖液浓度以符号,_________表示,高于20℃时,糖液相对密度减小,即锤度_____________。 2.在样品制备过程中,如何使防止脂肪氧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样品制备过程中,如何防止微生物的生长和污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很多,按照其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糖精钠时,样品处理液酸化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因为糖精易溶于乙醚,而糖精钠难溶于乙醚。 4.凯氏定氮法共分四个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化时还可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助氧化剂。消化加热应注意,含糖或脂肪多的

样品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_作消泡剂。消化完毕时,溶液应呈 _________________颜色。 5.原子吸收光谱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不同处在于_______,前者是_______,后者是_______。 6.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的性质和结构的差异,使分离机理不同而构成各种色谱类型,主要有、、、和等。 三问答 1.试简述巴布科克法测定乳中脂肪含量的原理。 2.试比较索氏提取法、酸水解法、巴布科克氏法、罗紫—哥特里法、氯仿—甲醇法测定脂肪的原理、适用范围。 四计算 1.现要测定某种奶粉的灰分含量,称取样品,置于干燥恒重为 的瓷坩埚中,小心炭化完毕,再于600℃的高温炉中灰化5 小时后,置于干燥器内冷却称重为;重新置于600℃高温炉中 灰化1小时,完毕后取出置于干燥器冷却后称重为;再置于 600℃高温炉中灰化1小时,完毕后取出置于干燥器冷却后 称重为。问被测定的奶粉灰分含量为多少? 2.在原子吸收光谱仪上,用标准加入法测定试样溶液中Cd含 量。取两份试液各,于2只50ml容量瓶中,其中一只加入 2ml镉标准溶液(1ml含Cd10ug)另一容量瓶中不加,稀释 至刻度后测其吸光度值。加入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为,不加的 为,求试样溶液中Cd的浓度(mg/L)?

食品毒理学第1阶段测试题1b

一、单项选择题 1、毒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研究()对人体的损害作用(毒作用)及其机制。 A、内源化学物 B、外源化学物 C、内分泌物质 D、体内代谢物 2、()表示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A、剂量-反应关系 B、剂量-量反应关系 C、剂量-质反应关系 D、剂量-效应关系 3、水和食物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是通过()吸收。 A、呼吸道 B、消化道 C、皮肤 D、肌肉 4、除了()和乙酰化结合外,其它Ⅱ相反应显著增加毒物的水溶性,促进其排泄。 A、氨基化 B、葡糖醛酸结合 C、硫酸结合 D、甲基化 5、化学物的同分异构体之间的毒性不同,一般来说,() A、邻位>间位>对位 B、对位>邻位>间位 C、间位>对位>邻位 D、对位>间位>邻位 6、理论上,毒性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终毒物在其作用部位的()和持续时间。 A、溶解度 B、存在方式 C、浓度 D、作用方式 7、一般毒性作用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的长短又可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A、致突变毒性 B、生殖毒性 C、免疫毒性 D、亚慢性毒性 8、胺类化合物按其毒性大小一次为:() A、叔胺>伯胺>仲胺 B、仲胺>叔胺>伯胺 C、伯胺>仲胺>叔胺 D、仲胺>伯胺>叔胺 9、生物转化的Ⅰ相反应主要包括()、还原和水解反应。 A、氧化 B、加成 C、氢化 D、脱氢 10、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 A、生物转化 B、消除 C、生物转运 D、代谢 二、多项选择题 1、危险度也称为危险性或风险度,可分为()。 A、间接危险度 B、归因危险度 C、相对危险度 D、直接危险度 2、一般情况下,剂量-反应曲线包括的类型有()。 A、直线型 B、抛物线型 C、S型曲线 D、“全或无”反应 3、毒理学研究中常用来反映毒作用重点的观察指标可以分为()。 A、特异指标 B、形态学指标 C、组织学指标 D、死亡指标 4、肾脏对外源化学物的的排泄机理包括()。 A、肾小球滤过 B、肾小球简单扩散 C、肾小管主动转运 D、肾小管重吸收 5、安全限值即卫生标准,下列可用于描述安全限值的有()。 A、每日允许摄入量 B、最高容许浓度 C、阈限值 D、参考剂量

食品分析考试试题及答案

食品分析 1、熟悉食品分析的研究内容 食品营养素分析;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分析;食品添加剂分析;食品的感官评定。 2、熟悉试剂纯度和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纯度:一级纯(优级纯或基准级试剂G.R)> 二级纯(分析纯A.R)> 三级纯(化学纯C.P)表示方法:体积分数→指100ml溶液中含有液体溶质的毫升数。(%) 质量浓度→指100ml溶液中含有固体溶质的克数。(g/L) 质量分数→指100g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 3、掌握采样的概念和了解样品的分类,熟悉样品的分数、用途及保留时间 采样→指为了进行检验从大量物料中抽取得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样品分为检样、原始样品、平均样品三类。 样品应一式三份,用于检验用、复验用、备查或仲裁用。保留时间一个月。 4、掌握样品预处理的目的 消除干扰因素;使待测组分完整地保留下来;浓缩待测组分。 5、掌握样品的保存方法 冷冻干燥法(先冷冻至冰点以下,再高真空使冰升华为水,从而干燥样品。133-140Pa;-10℃-- -30℃);冷冻法(使样品在-10℃-- -30℃下呈冷冻状态保存);冷藏法(在0—5℃保存,适合于易腐败变质样品,时间不宜长);干燥法(样品放在有干燥剂的干燥器内保存的方法→变色硅胶、无水Cacl2)。 6、了解准确度和精确度概念,熟悉回收试验 精确度高不一定准确度高,但精确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精确度低,准确度必然低,而且说明结果不可靠。 回收试验:就是在样品中加入已知量的待测标准物质进行对照试验,实际中以回收率表示准确度。 7、掌握风干样品、干物质、可溶性固形物、回潮、恒量的概念 风干样品:指与大气湿度建立平衡时的样品。它所含水分主要是束缚水。 干物质:指除去水分后的样品。 可溶性固形物:可溶于水的干物质。 回潮:指粉状干物质或比风干样品含水低的样品,铺成不超过1cm的厚度,置于大气中吸水,直至与大气湿度建立平衡为止,这一过程称为回潮。 恒量:指一份样品先后两次烘干(或灰化)后的质量之差在允许范围内,就算达到恒量。是衡量样品烘干(或灰化)是否完全的指标。 8、掌握与水分有关的物质含量的表示方法及换算 计算公式:以脂肪为例 脂肪% (干)脂肪% (鲜) 脂肪% (风) ---------- = ----------- = ------------- 100% 1-水分% (鲜) 1-水分% (风) 9、了解为什么说减压干燥法测定结果最接近真实的水分含量,熟悉减压干燥法的适用样品因多数样品都含有胶态物质,直接干燥法完全除去束缚水较困难,而减压干燥法可以顺利地除去,所以该法是水分测定中最准确的方法。 适用样品:适用于糖、味精等易分解的食品中水分的测定,不适用于添加了其他原料的糖果,如奶糖、软糖等试样测定,同时该法不适用于水分含量小于0.5g/100g的样品。

食品分析复习重点(个人整理版)

天籁影音制作 第二章食品分析的基本知识 1 基本概念:样品、误差、精密度、准确度等。 样品(sample)是能够代表商品品质的少量实物。 误差(error):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差。 准确度(accuracy):指测定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 精密度(precision):多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 2 有哪些样品预处理的方法?原理是什么? 一、有机物破坏法 (一)干法灰化 原理: 将一定量的样品置于坩埚中加热,使其中的有机物脱水、炭化、分解、氧化,再置高温电炉中(一般为500-550℃)灼烧灰化,直至残灰为白色或浅灰色为止,所得的残渣即为无机成分,可供测定用。 (二)湿法消化(消化法) 原理: 向样品中加入强氧化剂,并加热消煮,使样品中的有机物质完全分解、氧化,呈气态逸出,待测成分转化为无机物状态存在于消化液中,供测试用。 常用的强氧化剂有浓硝酸、浓硫酸、高氯酸、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 二、溶剂提取法 利用样品各组分在某一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将各组分完全或部分分离的方法,称为溶剂提取法。(一)索氏提取法 将一定量样品放入索氏提取器中,加入溶剂加热回流一定时间,将被测成分提取出来。 溶剂用量少,提取完全,回收率高,操作麻烦需专用的索氏提取器。 (二)溶剂萃取法 利用某组分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的不同,使其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而与其它组分分离的方法,叫溶剂萃取法。 三、蒸馏法 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度不同所进行分离的方法。 (一)常压蒸馏 当被蒸馏的物质受热后不发生分解或沸点不太高时,可在常压下进行蒸馏。 加热方式:水浴、油浴或直接加热。 (二) 减压蒸馏 当常压蒸馏容易使蒸馏物质分解,或其沸点太高时,可以采用减压蒸馏。 (三)水蒸汽蒸馏 某些物质沸点较高,直接加热蒸馏时,因受热不均易引起局部炭化;还有些被测成分,当加热到沸点时可能发生分解。 四、色层分离法 又称色谱分离法,是一种在载体上进行物质分离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分离效果好。 五、化学分离法 (一)磺化和皂化 ◇硫酸磺化 原理:浓硫酸能使脂肪磺化,并与脂肪和色素中的不饱和键起加成作用,形成可溶于硫酸和水的强极性化合物,不再被弱极性的有机溶剂所溶解,从而达到分离净化的目的。 ◇皂化法 原理:利用KOH-乙醇溶液将脂肪等杂质皂化除去,以达到净化目的。 适用:对碱稳定的农药提取液的净化。 六、浓缩

食品分析复习题

第二章食品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一、选择题 3.可用“四分法”制备平均样品的是( 1 )。 (1)稻谷(2)蜂蜜(3)鲜乳(4)苹果 4.湿法消化方法通常采用的消化剂是( 3 )。 (1)强还原剂(2)强萃取剂(3)强氧化剂(4)强吸附剂8.用溶剂浸泡固体样品,抽提其中的溶质,习惯上称为( 1 )。 (1)浸提 (2)抽提 (3)萃取 (4)抽取 二、填空题 2.对于液体样品,正确采样的方法是。从样品的上、中、下分别取样混合均匀 3.样品预处理的目的、和。消除干扰因素、使被测组分浓缩、完整保留被测组分 5.样品预处理的常用方法有:、、、和。有机物破坏法、蒸馏法、溶剂提取法、色层分离法、化学分离法、浓缩法 6.按照样品采集的过程,依次得到、和等三类。检样、原始样品、平均样品 四、简答题 1.简述采样必须遵循的原则。 答:(1)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 ⑵采样方法必须与分析目的保持一致; ⑶采样及样品制备过程中高潮保持原有理化指标,避免预测组分发生化学变化或丢失; ⑷要防止和避免预测组分的玷污; ⑸样品的处理过程尽可能简单易行。 6.为什么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选择预处理方法的原则是什么? 答:在食品分析中,由于食品或食品原料种类繁多,组分复杂,而组分之间往往又以复杂的结合形式存在,常对直接分析带来干扰,这就需要在正式测定之前,对样品进行适当的处理,使被测组分同其他组分分离,或者将干扰物除去。有的被测组分由于浓度太低或含量太少,直接测有困难,这就需要对被测组分进行浓缩,这些过程称为样品的预处理。而且,食品中有些预测组分常有较大的不稳定性,需要经过样品的预处理才能获得可靠的测定结果。 样品预处理的原则是:(1)消除干扰因素;(2)完整保留被测组分;(3)使被测组分浓缩。 第四章食品的物理检测法 一、选择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 )。 (1)全脂牛乳相对密度为—(20/20℃) (2)不饱和脂肪酸的折射率比饱和脂肪酸的折射率小得多 (3)锤度计专用于测定糖液浓度,是以蔗糖溶液的密度百分含量为刻度,以°Bx 表示 (4)蜂蜡的折射率在~(25℃) 7.水色度的常用测定方法是(2 )

食品分析期末试题

精品文档 一、名词解释 1.酸价 .水蒸汽蒸馏法2 .淀粉糊化3由整批货料中采得的少量样品称为检样。4.检样: °5.T .淀粉乳6 .膳食纤维7.固形物8 )9.无氮抽出物(%从待测样品中抽取其中一 部分来代表被测整体的方法称为采样。: 10.采样.粗脂肪11 .低聚糖12 13.皂化反应14.牛乳°T.粗灰分15 16.单糖将锥17.四分法:将原始样品置于大而干净的平面上, 用洁净器具充分混匀并堆成圆锥形,顶压平后用划十字的方法将其等分为四份,弃其对角两份, 将剩余的两份再次按照上述次,原始样品量减少一半,直至剩余量满足实验所需为方法进行混匀、 缩分,每缩分1 止。利用固体固定相表面对样品中各组分吸附能力强弱的差异而进行分离分析 的18.吸附色谱:色谱法称为吸附色谱。,溶液中的逸度与纯水逸度之比,用.水分活度: 在同一条件下(温度、湿度和压力等)19 食品水分的蒸汽压与纯水蒸汽压之比近似表示。可用20.总酸度:指食品中所有酸性成分的总量,包括未离解酸的浓度和已离解酸的浓度。碱标准 溶液进行滴定,故又称为可滴定酸。.油脂酸价:是指中和1克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 钾的质量(mg)。21形状所产生阻滞作用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色谱分.凝胶色谱:利用某些凝胶 对分子大小、22 析法称为凝胶色谱。表示。pH23.有效酸度:指食品溶液中氢离子的活度,常 用所需氢氧化(甘油酯)是指中和1克油脂中所含全部游离脂肪酸和结合脂肪酸24.皂化价: mg)。 钾的质量(各平行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25.精密度: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平 行测定,程度。 二、判断改错题 1.)乳糖可以用还原糖法测定。( 2.酸的浓度的当量浓度表示时称为有效酸度。()试样消化时 常加入K) SO3.作催化剂。(42重量法测定果胶物质常用 碳酸钠作沉淀剂。()4.)5. 有机物破坏法是分离组分的方法。( 6.试样干燥后其重量差≤2mg即为恒重。 () )((1007.无氮抽出物%=-水分+粗蛋白+粗脂肪+ 灰分%。())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真空干燥法是测定香料水分的最好方法。()8. 支链淀粉与碘能形成稳定的络合物。()9. 凯氏定氮法常加入K2SO4作催化剂。(10. ) 旋光法测定淀粉,其旋光角度数即淀粉百分含量。()11. 折光法是测定油料种子脂肪的物理测定方法。()12. 用75~80%乙醇作糖分的提取剂,可防止蛋白质及多糖溶解。() 13.有效酸度是 指溶液中氢离子的活度。()14. 试样灰化前后其重量差≤0.2mg即为恒重。() 15.氯仿-甲醇 法采用干法提取脂肪,采用容量法定量。() 16.有效酸度是指溶液中酸 性成分的总量。()17. 冷冻干燥是指样品真正冻结成固体的温度。()18. 三、填空题1. 。,和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主 要来源于 2. 。有机物破坏可用或 3.pH 。值的方法有测定和 4. 总称为脂类。和类脂脂肪 5.

食品毒理学资料

外源化学物:指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内源化学物: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食品毒理学:是借用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和可能的有益作用的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毒性:指外源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者进入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一般性的损害及致畸、致突变和致癌的能力等。 毒效应谱: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根据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 靶器官:指化学物质被吸收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直接发挥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多个组织器官,该类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 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 接触生物学标志:对各种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它们与内源性物质作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 效应生物学标志:可以测出机体生理、生化、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变,反映与不同靶剂量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有关的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反映机体对化学物质毒作用敏感程度的指标。 量反应:指反应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数值表示。 质反应:指反应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表示。 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质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食品毒理学总结

毒理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主要研究对象:有毒有害物质(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食品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等)、新资源食品、保健食品、转基因食品和食品中天然成分。 主要任务:研究食品中化学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和毒性作用,是评价食品的安全性、制定相关食品卫生标准的基础。 主要研究方法:动物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试验、流行病学研究、化学分析、风险评估和安全限量制定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础 1、毒物: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2、毒性、毒性分级: 毒性: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3、毒性作用: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发生生理生化机能异常或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的反应。 ?毒性作用分类:(1)变态反应、(2)特异体质反应 (3) 速发与迟发性 作用 (4) 局部与全身作用 (5) 可逆与不可逆作用 (6)功能、形态损伤作用 4、生物学标志,种类 生物学标志是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 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背 ?分为: 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毒物举例: 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 苯可抑制造血功能,导致贫血; 强酸、强碱可引起局部的皮肤粘膜的灼伤等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1、效应和反应的区别: 效应(effect)——涉及个体,量反应。可用一定计量单位表示其强度。 反应(response)——涉及群体,质反应。百分率或比值表示

食品分析期末考试模拟题

食品分析期末考试模拟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实验员用等臂天平称量10g的样品来实验,实验有5个平行样,但是由于实验员的粗心大意,称量前没有校正,结果称量结果偏低,由这个引起的误差应该属于误差。 2 原料中淀粉含量的测定一般要先用乙醚和乙醇对样品进行洗涤预处理,然后在进行测定。其中乙醚洗涤的目的是,乙醇洗涤目的是。 3 液态食品相对密度测定方法通常有、等方法。 4 折光仪是利用原理测定物质折射率的仪器,食品工业中最常用的折光仪有 、等。 5 化学分析法是以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主要可分为、两类。 6 食品分析样品预处理处理方法主要包括、、 、等。 7 水溶性灰分反映的是的含量。

8 双缩脲比色法测定重金属的原理是:样品经过消化后,在一定的酸性或碱性溶液中,重金属离子与双缩脲生成有色稳定络合物,然后用合适的有机溶剂萃取,采用比色法测定。其中铅、镉离子测定是在性质溶液中进行,锌、汞离子测定是在性质溶液中进行。 9 比旋光度定义为 ;比旋光度和旋光度的换算公式为。 二、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采样一般分三步,依次获得。 A 原始样、检样、平均样 B 检样、原始样、平均样 C 检样、平均样、原始样 D 检样、原始样、试验样 2( A 准确度好,精密度好 B C准确度不好,精密度好 D 准确度不好,精密度不好 3()ISO是指。 A 国际标准 B 行业标准 C 国家标准 D 地方标准 4()下列不属于干法灰化法优点(与湿法消化相比)的

是。 A 试剂用量少 B 空白值低C不需工作者经常看管D 时间短,温度低 5()用pH计测定某样液的pH值,该酸度为。 A 总酸度 B 有效酸度 C 外表酸度D真实酸度 6()下列测定脂肪含量的方法中,哪个不是专门用于测定乳脂肪的? A 氯仿-甲醇提取法 B 罗素-哥特里法C巴布科克法D 盖勃法 7()薄层层析法测定瓜子中糖精钠含量时,在提取过程中加入盐酸的目的是。 A 增加糖精钠在水中溶解度 B 增加糖精在水中溶解度 C 转变糖精钠为糖精,使其溶于乙醚 D 以上都不是 8()过氧化值是测定的重要质量指标。 A 脂肪 B 淀粉 C 维生素 D 蛋白质 9()某物质与染料2,6-二氯靛酚在酸性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染料溶液颜色消失,氧化的染料量与该物质的含量在一定的范围内成正比,故可比色测定,该物质为。 A 氨基酸 B V A C 葡萄糖 D V C 10()某物质与三氯化锑可生成蓝色可溶性络合物,在620nm 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其吸光度与物质的含量在一定的范围内成

食品分析期末复习题目

第四章 1 、减压干燥装置中,真空泵和真空烘箱之间连接装有硅胶、苛性钠干燥其目的是( ① )。 ① 用苛性钠吸收酸性气体,用硅胶吸收水分 ② 用硅胶吸收酸性气体,苛性钠吸收水分 ③ 可确定干燥情况 ④ 可使干燥箱快速冷却 注:干燥瓶(内装硅胶起吸收水分的作用,内装苛性钠起吸收酸气的作用); 2 、在实验中观察干燥器中硅胶的颜色;若硅胶变红,说明什么应如何处理 答:干燥器内一般用硅胶作干燥剂,硅胶吸湿后效能会 减低,故当硅较蓝色减褪或变红时,需及时换出,置135℃左右烘2-3小时使其再生后再用。 第五章 1 、称取一含有%水分的粮食 ,样品放入坩埚中,灰化后称重为,计算样品中灰分的百分含量:(a)以样品标准重计, (b)以干基计。 (a) 灰分= ×100 % = ( —)÷ ×100 % = % (b) 灰分= ×100 % =( -)÷ [ ×(1-%)]×100 % = % 2 、蔬菜中含有酸不溶性灰分,酸不溶性灰分的百分含量是多少 酸不溶性灰分的百分含量= ÷ ×100 % = % 3 、假如想得到100mg 以上的谷物灰分,而谷物的平均灰分含量为%,那么应该称取多少克谷物样品进行灰化 谷物样品 = 100mg ÷ 1000 g/mg ÷ % = 4 g 4 、以下是对汉堡包灰分含量测定的数据:样品重;干燥后重;乙醚抽提后重;灰化后重 。求灰分的含量:(a)以湿重计,(b)以除脂后干重计。 (a)灰分的含量= ÷ ×100 % = % (b) 灰分的含量= ÷ ×100 % = % 第七章 1 、用索氏抽提法测定半干食品中的脂肪含量:首先用真空烘箱干燥食品,样品的水分含量是25%。再用索氏抽提法测定干燥后样品的脂肪含量,干燥食品的脂肪含量是%,计算原半干食品的脂肪含量。 原半干食品的脂肪含量= ÷[100 ÷ (1 ﹣25% )] ×100 % = % 2 、牛奶脂肪和牛奶的密度分别是和,牛奶中脂肪的体积百分含量是%,计算牛奶中脂肪的重量百分含量。 牛奶中脂肪的重量百分含量=×%÷×1×100 % =% 第八章 1 、称取某食物样品,经过处理后用水定容至60ml 。用浓度为ml 的葡萄糖标准溶液滴定10ml 费林试剂,消耗10ml 。 用经处理后的样液滴定10ml 费林试剂时,消耗样液6ml 。 计算样品中还原糖含量(以葡萄糖计)。 葡萄糖标准溶液中的葡萄糖= ml × 10ml = 2mg = 10ml 费林试剂所反应的葡萄糖 ∴6ml 样液中含有2mg 葡萄糖。 ∴60ml 样液中含有20mg 葡萄糖。 ∴计算样品中还原糖含量(以葡萄糖计)= 20mg ÷1000 g/mg ÷ ×100 % = 1% 采用凯氏定氮法测一样品的粗蛋白含量,根据下列记录的数据计算: 水分含量=%,1 号样品重量=,2号样品重量=,用于滴定的标准HCl 浓度=L ,1号样品所用的HCl 溶液的毫升数=,2号样品的HCl 溶液的毫升数=,空白的HCl 溶液的毫升数=,分别以样品的干基和湿基计算粗蛋白质含量,假定该蛋白质含有%的氮。 31 21 m m m m --31 21 m m m m --

毒理学重点整理知识点

绪论(课件) 1.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的区别 1.1.概念不同。 食品安全是种概念,食品卫生也是属概念。 1.2.范围不同。 食品安全包括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安全。 食品卫生通常并不包含种植养殖环节的安全。 1.3.侧重点不同 食品安全是结果安全和过程安全的完整统一。 食品卫生虽然也包含上述两项内容,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 2.什么是毒理学? 2.1.传统定义: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2.现代定义: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 综合学科。 3.常用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3.1.从方法学来分 3.1.1.微观方法 利用生物化学、细胞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从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观察到多方面毒性作用现象,其中包括一些极微小的毒作用表现。 3.1.2.宏观方法 研究人的整体以至于人的群体与毒物相互作用的关系。 3.2.根据采用方法的不同 3.2.1.体内试验 实验对象采用哺乳动物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躲在整体进行。 3.2.2.体外实验 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性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4.毒理学有哪几个研究领域? 4.1.主要领域 4.1.1.描述毒理学 4.1.2.机制毒理学 4.1.3.管理毒理学 4.2.其他领域 4.2.1.法医毒理学 4.2.2.临床毒理学 4.2.3.环境毒理学 4.2.4.生态毒理学 4.3.毒理学分支 4.3.1.靶器官毒理学 4.3.1.1.肺(呼吸系统)毒理学 4.3.1.2.血液(造血系统)毒理学 4.3.1.3.免疫系统毒理学 4.3.1.4.生殖和内分泌系统毒理学 4.3.1. 5.神经系统与行为毒理学 4.3.1.6.肝与胃肠道毒理学 4.3.1.7.肾毒理学 4.3.1.8.皮肤毒理学、眼毒理学…… 4.3.2.以机制研究为基础的毒理学 4.3.2.1.分子毒理学 4.3.2.2.细胞毒理学 4.3.2.3.遗传毒理学 4.3.2.4.生化毒理学 4.3.2. 5.受体毒理学…… 4.3.3.根据研究对象和科学领域的不同

食品毒理学知识要点

名词解释 1、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 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2、外源化学物:指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的一些化学物质。 3、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4、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损害正在发育 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的能力等。 5、选择毒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它种类的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 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毒性。 6、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7、效应器官:机体与外源化学物接触后引起毒性效应的器官。 8、生物学标志: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 标。 9、剂量:指给予机体或机体接触的毒物的数量,它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10、致死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能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 11、阈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并使某项灵 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是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现有认识水平,用 最为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也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 13、毒作用带:指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毒作用上限之间的距离,它是一种根据毒性和毒性作用特点综合评价外 来化合物危险性的常用指标。 14、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指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外源化学物的总量。 15、分布:外源化学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和体液后,随血流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 16、贮存库:进入血液的外源化学物在某些器官组织蓄积而浓度较高,如果外源化学物对这些器官组织未显示明 显的毒作用,称为贮存库。 17、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过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 18、Ⅱ相反应: 19、自由基:指含有一个或多个未配对电子的任何分子或离子。 20、急性毒性:指机体(人或试验动物)一次接触或在24h内多次接触外来化学物之后所引起的快速剧烈的中毒 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及形态改变,甚至死亡效应。 21、蓄积作用:如果一种外来化学物反复多次进入机体而且其前次进入剂量尚未完全消除,则这一化学物在体内 的总量将不断增加并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物的蓄积作用。 22、亚慢性毒性:指试验动物连续多日接触较大剂量的外来化学物所出现的中毒效应。 23、慢性毒性作用:指以低剂量外来化学物长期(生命大部分时间或终身接触)给予试验动物接触,其对试验动 物产生的慢性毒性效应。 24、生殖毒性:指外源化学物对雄性和磁性生殖功能或能力以及对后代产生的不良效应。 25、致畸物:能引起妊娠的人或试验动物产生畸胎的外源化学物。 26、致畸试验:指检查受试外源化学物能否通过妊娠母体引起胚胎毒性或后代畸形的动物试验。 27、致畸指数:母体LD50与胎仔最小致畸作用剂量之比。 28、胚胎毒性作用:指外源化学物对母体子宫内发育的胚胎或胎儿产生的毒性作用。

食品分析期末

1、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其中直接法是根据糖类物质理化性 质作为分析原理制定的各种分析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酶法、色谱法、电泳法和其他方法,其中化学法是最常用的常规分析方法,如还原糖法和比色法 2、可溶性糖常用的提取剂 (1)水:温度为40-50℃ (2)乙醇:浓度为70-75% 3、可溶性糖提取液的澄清(各种澄清剂及其特性) (1)中性醋酸铅: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澄清剂,能除去蛋白质、果胶、有机酸、单宁等杂质,但它的脱色能力较差,不能用于深色样液的澄清,适用于浅色的糖及 糖浆制品、果蔬制品 (2)乙酸锌和亚铁氰化钾:利用反应生成的氰亚铁酸锌沉淀来协走或吸附干扰物质; 除蛋白质能力强,但脱色能力差 (3)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在碱性条件下铜离子可使蛋白质沉淀,适合于富含蛋白质的样品的澄请(如乳品) (4)碱性醋酸铅:能除去蛋白质、有机酸、单宁等杂质,又能凝聚胶体;澄清能力强,但会损失一部分糖;此澄清剂用于处理深色糖液、废糖蜜等(5)氢氧化铝溶液(铝乳):氢氧化铝能凝聚胶体,但对非胶态杂质的澄清效果不好; 可用于浅色糖溶液的澄清,或作为附加澄清剂 (6)活性炭:吸附能力强,适用于颜色较深的提取液,但能吸附糖类造成糖的损失,故而不常用 4、还原糖的测定概述 (1)还原糖是指具有还原性的糖,单糖具有还原性(游离醛基) (2)常用的氧化剂为铜离子、铁离子和碘,其中铜离子和铁离子用得最多;铜离子用于碱性铜盐法,铁离子用于碱性铁氰化钾法,碘用于碘量法(3)碱性酒石酸铜盐法是由碱性酒石酸铜甲、乙液组组成的,甲液为硫酸铜溶液,乙液为酒石酸钾钠等配成的溶液,方法不同,甲乙液浓度及配比不同(4)根据定量方法不同,碱性铜盐法分为直接滴定法、高锰酸钾法、萨氏法及蓝-爱农法 5、直接滴定法 (1)原理:葡萄糖+样品溶液约0.1%浓度+碱性铜试剂→产物,指示剂为次甲基蓝1)一定量的碱性酒石酸铜甲、乙液等量混合,立即生成天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这种沉淀很快与酒石酸钠反应,生成深蓝色的可溶性酒石酸钾钠铜络合物。 2)在加热条件下,以次甲基蓝作为指示剂,用标液滴定,样液中的还原糖与酒 石酸钾钠铜反应,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待二价铜全部被还原后,稍过量 的还原糖把次甲基蓝还原,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即为滴定终点。根据样液消 耗量可计算出还原糖含量。 (2)说明与注意事项 ①本法试剂用量少,又称为快速法,操作简便快速,终点明显,准确度高,重现 性好,适用于各类食品中还原糖测定,但对于酱油、深色果汁等样品,因色 素干扰,测定终点模糊不清 ②本法所用甲乙液配制方法不同于高锰酸钾法 ③滴定必须在沸腾条件下进行,其原因一是可以加快还原糖与铜离子的反应速 度,而是次甲基蓝变色反应是可逆的。实验要求在2min内加热至沸,滴定 速度为每2s1滴,滴定时间为1min

《食品分析》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B卷

《食品分析》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B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变旋光作用: 2.凝胶色谱: 二、单选(每小题3分,共30分) 1.利用物质溶解度不同分离组分的方法叫()。 A.分馏 B.萃取 C.分取 D.消化 2.果胶酯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转变成( )。 A.原果胶 B.果胶酸 C.柠檬酸 D.苹果酸 3.由整批货料中采得的少量样品称之()。 A.采样 B.检样 C.原始样品 D.平均样品 4.将两种互溶且沸点相近的组分分离应采用( )。 A.常压蒸馏 B.减压蒸馏 C.水蒸气蒸馏 D.分馏 5.灰化中加入硫酸的灰分称之()。 A.粗灰分 B.酸不溶灰分 C.硫酸灰分 D.水不溶灰分 6.pH值的测定方法是()。 A.滴定法 B.蒸馏法 C.电化学法 D.重量法 7.兰——埃农法测糖指示剂应选用()。 A.甲基红 B.酚酞 C.酚红 D.次甲基兰 8. 食品干燥后的残留物即()。 A.无氮抽出物 B.总碳水化合物 C.粗淀粉 D. 固形物 9.测定香料中水分含量应选用()。 A.常压干燥法 B.真空干燥法 C.共沸蒸馏法 D.红外干燥法 10. 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的硫酸液处理后的残渣称之()。 A.NDF B.ADF C.纤维素 D.粗纤维 三、多选(每小题4分,共20分) 1.食品的营养成分分析包括()。 A.水分 B.糖类 C.脂肪 D.蛋白质 E.矿物质 2. 有效碳水化合物有()。

A.淀粉 B.果胶物质 C.麦芽糖 D.半纤维素 E.乳糖 3.色谱分离法包括()。 A.柱层析 B. 纸层析 C. 薄层层析 D.盐析 E.气相色谱 4. 蒸馏法测定水分常用的有机溶剂有()。 A.乙醚 B.乙醇 C.苯 D.甲苯 E.二甲苯 5. 常用的糖液澄清剂有() A.醋酸铅 B.酒石酸钾钠 C.氢氧化铝 D.氯化钠 E.醋酸锌和亚铁氰化钾 四、简答(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什么是感官评定?理化分析能否在短时间内取代感官分析? 2.蛋白质消化时常加入哪些试剂?请分别说明他们的作用。

食品分析期末总结

第一章 绪论 食品分析:就是专门研究各种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价食品品质的一门技术性学科,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食品分析内容:作业 (1)食品安全检测:如食品添加剂、有毒有害物 (2)食品中营养成分的检测:六大营养素 (3)食品品质分析或感官检验 第二章 采样:分析检验的第一步就是样品的采集,从大量的分析对象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作为分析材料,这项工作称为样品的采集,简称采样。P6 采样原则(主要两个)第一、采集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 第二、采样方法必须与分析目的保持一致 第三、采样及样品制备过程中设法保持原有的理化指标 样品的分类:检样、原始样品、平均样品 采样的一般方法:随机抽样、代表性取样 1、均匀固体物料(完整包装): 按√(n/2)确定采样件数 → 确定具体采样袋 → 每一包装由上、中、下三层取样 → 混合成为原始样品 →用“四分法”做成平均样品(混合、缩分) 2、散堆装: 划分若干等体积层 → 每层的四角和中心点各取少量样品 → 混合成为原始样品 → 用“四分法”做成平均样品(混合、缩分) 什么是四分法?作业 样品预处理的原则是 (1)消除干扰因素 (2)完整保留被测组分 (3)使被测组分浓缩P9 样品预处理的方法: 1、粉碎法 2、灭酶法 3、有机物破坏法 4、蒸馏法 5、溶剂抽提法 6、色层分离法 7、化学分离法 8、浓缩法 有机破坏法,分为干法灰化法和湿法消化法两大类P10 第四章 食品的物理检测法 相对密度(d ): 某一温度下物质的质量与同体积某一温度下水的质量之比。 ρt---密度 20204200.99823d d =?1122 4t t t t d d ρ=?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食安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总学时:56其中(理论学时:32;实践学时:24)学分:3.5 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开课学期:5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食品毒理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其主要任务是阐明环境中有害因素对机体损伤作用的一般规律、作用机理及评价和管理损害作用的方法。食品毒理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操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掌握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主要研究内容为食品中化学性毒物的来源、毒作用机制及危害预防等内容,并对其引起的毒性作用进行评价,与《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安全与卫生学》、《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免疫学》知识互通、互为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食品毒理学发展趋势,理解食品毒理学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掌握食品毒理学定义、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本章重点食品毒理学定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难点为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式、讨论式、案例式、互动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食品毒理学概述 第二节食品毒理学研究任务、内容和方法 一、任务

二、研究内容 三、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第三节食品毒理学和食品安全性 第四节食品毒理学发展及展望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础(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俗语,掌握食品毒理学的基础知识。 2.本章重点毒物概念、毒性、毒性作用及分类、生物学标志、剂量、剂量-反应关系、联合度作用、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难点为剂量-反应关系及据此判断化学物毒性大小。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式、讨论式、互动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毒性和毒性作用 一、毒物 二、毒性、毒性作用及分类 三、毒作用生物学标志 第二节剂量与剂量-反应关系 一、剂量 二、效应、反应和剂量-反应关系 第三节联合作用 一、联合毒作用分类 第四节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制 一、毒性参数 二、安全限值 第三章食品中化学物资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生物膜的基本功能、外源化合物在体内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及食品中化学毒物的来源,理解影响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的因素及意义,熟悉和掌握生物转运的基本概念及其毒理学意义,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生物转运的过程及各种转运方式的特点,生物转化的概念,I相反应、II相反应的概念、类型。 2.本章重点为生物转运的基本概念及其毒理学意义,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生物转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