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兰_巴尔特看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嬗变
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批评理论

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批评理论谈到解构主义,我们不能不提到结构主义。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结构主义大行其道。
我们都了解了,结构主义是从语言学模式入手,将对作品的意义及其内涵或价值上的研究,转向了意义之所以产生的结构,很快就从欧洲风靡到了美国。
但在1966年的霍普金斯讨论会上,德里达发表了一篇名为《结构,符号与人文科学话语的嬉戏》,率先向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开刀,揭开了解构主义的序幕。
而曾经的结构主义者,如拉康、福柯等人也认识到了结构主义的局限,在文学批评领域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于是就有了后结构主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解构主义。
罗兰·巴特就是这样的一位学者,他早年是索绪尔结构主义理论的粉丝,并为其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符号帝国,但是后来受到德里达的影响,具有非常明显的解构主义色彩。
让一伊夫·塔迪埃所说“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这位杰出作家大概代表了法国批评界和语言学界几乎所有貌似现代派的思想,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他并非总是第一个提出某种思想,然而他总是以其深刻性很快成为该思想方面的旗手。
”所以有人戏称他为“变色龙”。
(但是我认为罗兰·巴特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墙头草,因为他的转变发生在他瞧见了结构主义的弊端之后,也就是说,这是对文学批评理论的进一步思考)符号学研究的扩展或许将引导我们去研究系列性的而不只是对立性的聚合关系或许不可能消除这些关系,因为并不肯定,在研究涉及质料和用法两个方面的复杂对象时,我们是否仍能在两极成分之间的选择中,或在一个标记和一个零度的对立中,使意义起作用,这就提醒我们,二元选择结构是最有争议的问题。
?(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文选[M].李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在1970年出版的《s/z》是巴特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过渡。
?据说,某些佛教徒依恃苦修,最终乃在芥子内见须弥。
这恰是初期叙事分析家的意图所在在单一的结构中,见出世间的全部故事曾有的量,一如恒河沙数他们盘算着,我们应从每个故事中,抽离出它特有的模型,然后经由众模型,导引出一个包纳万有的大叙事结构,为了检核,再反转来,把这大结构施用于随便哪个叙事。
西方文论重点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分析题答案

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主潮是什么?答: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是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主潮。
①所谓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人本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代表有象征主义诗论、表现主义文论、精神分析学文论、直觉主义文论、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等。
这些人本主义文艺理论重视主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高度重视人的个性与心灵活动,尤其是注重无意识心理活动嫉妒者阅读接受等层面,开辟了以往文艺理论研究未涉及的新领域,并对后世文艺理论有深远的影响。
②所谓科学主义,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它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其思想基础在本世纪主要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科学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代表有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语义学和新批评文论、结构主义文论、符号学文论、叙事学文论以及解构主义等。
这些科学主义文艺理论较之人本主义文艺理论更清晰地呈现出一条一脉相承、前后相继的线索,尤其是反对人本主义的口号更是旗帜鲜明。
在索绪尔语言学的影响下,形式主义、结构主义都希冀能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研究文艺作品及文学现象,试图找到其内部规律,揭示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专注于作品本身的形式、语言、语义等内部研究,甚至完全割裂了文学作品与作者、社会、读者的关联,但对文本研究的规范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作出了巨大贡献。
③但有一些理论是无法完全归入这两大主潮的,如原型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等,兼有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研究方法论的交融综合,不能单纯地归入某一阵营。
其实从研究对象来看,科学主义注重研究文本而人本主义注重对作者和读者的研究,故广泛涉猎文化现象的原型批评、西马文论及后世兴起的诸多文化研究流派,可以归入一个文化研究的新潮流。
罗兰·巴特:叙事结构的崇拜与反叛

罗兰巴特:叙事结构的崇拜与反叛
王焱
【期刊名称】《柳州师专学报》
【年(卷),期】2005(20)3
【摘要】罗兰·巴特是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过渡的最关键人物.就其文学批评思想而言,在结构主义时期,叙事学论文<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是其代表作,巴特企图根据语言模式描述文学语言,在不同的叙事方法中识别叙事的诸组成部分和它们的可能组合所遵循的共同结构.而在后结构主义时期,文学分析论著<S/Z>是其代表作,巴特希图解释文学意义如何依附于符码,并对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进行了分析.
【总页数】4页(P53-56)
【作者】王焱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
【相关文献】
1.论罗兰·巴特的叙事结构观——以《雨中的猫》的文本解析为例 [J], 李瑾;
2.论罗兰·巴特的叙事结构观——以《雨中的猫》的文本解析为例 [J], 李瑾;
3.编织形象的神话:罗兰·巴特符号学中的形象问题 [J], 刘晋晋
4.赫尔巴特教育学的反叛与复归 [J], 霍利婷
5.是罗兰·巴特还是巴塔耶·巴特?——谈巴特《文本的快乐》中的巴塔耶的影子 [J], 张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

该书集中体现了他的基本 语言学思想,对二十世纪 的现代语言学研究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由于其研究视角和方法论 所具有的一般性和深刻性, 书中的思想成为二十世纪 重要的哲学流派结构主义 的重要思想来源。
索绪尔提出的四组核心概念
语言和言语
他将人类语言活动分为言语和语言两个层次。 言语:在具体日常情境中进行的个体语言活动,比如说出来的话和写下 来的句子,它是一种个人行为。 语言:指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词汇系统和语法体系,它是语言活动的社 会性部分。
在语言活动中,这两个层次相互关联。一方面要使言语能为人们所理解, 首先必须有一个能被参与言语活动的各方共同掌握的语言系统,否则言 语活动就无法进行;另一方面,要建立起一种语言,又必须有言语实践, 语言是言语的产物。 索绪尔对言语和语言的区分,突出了语言系统的结构性质。任何具体言 语都不具有独立的意义,它们之所以能够表情达意,都是由于那个超越 其上的语言系统的作用。
什么是结构主义?
从广义上讲,结构主义可以看作是20世纪发生于人文社会 科学中的一种思潮,它兴起于五六十年代的法国,然后迅 速蔓延到欧美各国,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思潮。相对于其他 思潮来讲,它不重视因果解释,而是坚持如果要弄清楚一 种现象,人们就必须描述其内部结构——其组成部分之间 的关系,并描述它跟其他现象的关系,因为这些现象与之 构成更大的结构。 从狭义上来讲,结构主义一般只是指现代语言学、人类学 和文艺批评的一种方法。
什么是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Postsructuralism )是20世纪70年代在法国 兴起的改造结构主义的政治思潮。 其代表人物大多数是原来的结构主义者,如法国的巴尔特、 福柯、拉康、、索勒斯、德里达等。 后结构主义主要批判结构主义对形而上学传统的依附,反 对传统结构主义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客观性和理性问题上, 企图恢复非理性倾向,追求从逻辑出发而得出非逻辑的结 果,揭示语言的规律。 解构理论有时也称为后结构主义,因为它采用费迪南·索 绪尔提出的概念以及以其理论为主要基础的结构主义符号 学的因果关系,旨在削弱索绪尔体系和结构主义本身的基 础 。
罗兰巴特1

浅谈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摘要:作为20世纪著名的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大师,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对当代法国文学界以及当今整个学术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其他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难以企及的。
他的文本理论颠覆了传统文艺批评中作者的权威地位,同时又与新批评“作品至上”的观点不同,提出了读者参与文本创作、使作品能指意义增殖的看法,并强调作者在写作时不应涉入主观情感和价值观念,即零度写作。
关键词:结构主义文本阅读读者零度写作罗兰·巴特,法国当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文艺理论家,是结构主义大师,同时又是后结构主义思想的倡导者和支持者。
除了文学,他的思想理论渗透至哲学、符号学、语言学、社会学、时装、摄影、广告等各个领域,故著名批评家卡勒·乔内森称他为“多才多艺的人”。
本文主要针对巴特的文本理论进行简要的论述,从解释文本内涵、分析巴特理论中阅读以及读者的重要性、巴特的零度写作这几个角度进行概述。
巴特的文本理论是在对作品与文本进行区分的基础上,对文本的特点、分类以及如何创造文本的一系列关照。
他认为,文本的意义并不来自外部实在,而是来自内部的差异系统的永不确定的流变。
在传统的文学批评中,批评家致力于寻找语言之外的那个永恒不变的终极所值。
但巴特的文本理论则指出,文本具有复数性和互文性,故将文本分为可写性文本与可读性文本。
并指出,作家在创作时不应涉入主观情感,提倡零度写作。
一、一个结构主义者的转变(一)从德里达到罗兰·巴特巴特在1972年给让·里斯塔的一封信中承认了德里达对自己的影响:“帮助我,让我明白了我面临的(哲学的,意识形态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他使结构失去了平衡,使符号变为开放的。
”①德里达认为,言语中心主义及逻各斯中心主义,是西方形而上学之源。
言语中心主义理论认为,“言语是心境的符号,文字是言语的符号。
”②在他们看来,符号本身就已经能够反映真实,所以对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整体的研究重要。
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思想

文_学术探讨354摘要:在结构主义思潮的发展过程中,罗兰·巴特也做出了他的努力,他干净利落地捣毁陈规旧习,尽力塑造理解文学的新原则,提出自己对“结构主义”的看法,以一种灵活的睿智给文学思维带来空前的勃勃生气,甚至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文学面貌。
关键词:结构主义;对立概念;文学思维…一、结构主义是什么在罗兰·巴特看来,结构主义不是一套词汇,源于解剖学和语法学的“结构”一词,和“功能”“形式”“符号”和“意义”等词一样,只是个陈旧的普通的字眼。
然而要想把它靠近结构主义而非其他思维模式来谈,则必须追溯到几组对立概念中去加以理解,诸如能指与所指,语言与言语,共时与历时。
这显然是受到了索绪尔语言学的影响。
罗兰·巴特这样做的原因是他觉得语言学是一门关于结构的真正科学,而这些对立概念涉及到索绪尔率先提出的计划语言学的范式。
索绪尔在20世纪早期曾经专门从事自然语言和人类语言的研究,而这些研究都为所有现代结构主义学说奠定了基础,当然也包括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思想。
索绪尔当时在法国的影响十分巨大,罗兰·巴特也得益于他对语言的真知灼见,特别是他对语言学基本单位,即语言记号的见解。
索绪尔把记号划分成两个组成部分:一种是声音,即声学部分,他称之为能指;另一种是思维,即概念部分,他称之为所指。
所指不是一种物,而只是一种物的观念,特别是在与其相应的能指被说出来以后,这种观念就会进入到说者和听者的思维之中。
这样,能指就构成了语言的物质方面;所指构成了语言的思维方面,它常常被看作是非物质的。
记号及其两个组成部分,不仅共同构成了巴特所提到的“意指词库”,同时他也把它看做是特定作家与结构主义具有紧密联系的充分证据。
在《符号帝国》中,罗兰·巴特高度评价日本文化,认为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能指比所指具有更高的地位。
索绪尔在研究语言的过程中,区分了语言和言语这两个概念。
“语言”是一种理论体系或语言结构,在语言的言说者彼此进行沟通的时候,“语言”是他们必须遵循的整体语言规则;“言语”是单个言说者在日复一日的现实生活里所使用的系统。
浅析结构主义与文学符号学

浅析结构主义与文学符号学3.1.2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学列维-斯特劳斯的研究领域是人类学,其中对神话和土著人文化仪式的研究与文艺理论的课堂紧密相连。
在《热带的哀伤》中,正是借助于当年亚马逊丛林的考察材料,分析了原始文化仪式的心理机制。
通过对看似怪诞的仪式文化进行剖析,得出仪式文化与其社会等级制度间的结构关系。
此外,列维-斯特劳斯借用数字分析俄狄浦斯神话中的元素,从而得出其中的结构。
这一实例亦很鲜明地体现了结构主义方法以二元对立关系来运作的特色。
3.2罗兰·巴尔特从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的文论 3.2.1生平及其代表作法国最重要的文论家和批评家之一,也是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过度的关键人物之一。
1952年进入法国政府的文化部门参与社会学研究和文学批评。
1976年被聘为法兰西学院教授,1980年车祸遇难。
其主要著作:《写作的零度》、《神话学》、《论拉辛》、《符号学原理》、《批评与真实》、《S\Z》、《批评论文选》、《文本的快乐》、《恋人絮语》。
3.2.2巴尔特的早期思想巴尔特的思想是矛盾的,从先前的具有结构主义者的特征,至七十年代以后转到后结构主义的立场上。
《写作的零度》提出了写作时“零度”介入的观点。
“零度”写作也就是零度风格,它体现为对作者主体性的遮蔽,这正符合了结构主义倡导的无作者思想、无主体知识的认识,即以一种超越了个人的结构来凌驾于个人之上的状况。
此外,巴尔特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对叙事文学作品从三个级次上作了分析,分别是:功能级;行动级;叙述级。
巴尔特对叙事作品的结构分析是从作品的普遍结构上来分析叙事作品的基本要素,并以此作为文学批评的着眼点。
他对结构主义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认为结构主义在本质上只是一种重建“客体”的活动,或者说是一种精神活动。
这种活动包括两个典型动作,即分割和明确表达。
3.2.3巴尔特的后期思想结构主义强调在对客体的分割与重组中,突出客体在某一方面意义,后结构主义则指出重组意义的不可能性。
从结构到解构

从结构到解构作者: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8期摘要:本文通过对罗兰·巴特作品的研读,阐述其学术活动分为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两个阶段,从其不同时期的作品来全面把握巴特的文论思想,以充实当代文学理论和批评的途径。
关键词: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写作的零度;作者之死;S/Z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069-02罗兰·巴特是法国最重要的文论家和批评家之一,同时也是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过渡的关键人物之一。
他于1915年出生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在巴黎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
1952年开始专门从事社会学研究和文学批评,1976年被聘为法兰西学院教授,1980年不幸死于车祸。
他的主要著述有《写作的零度》(1953)、《S/Z》(1970)等。
他的学术生涯可分为早期和后期,在早期的思想里,结构主义的色彩很重,具有结构主义的特征;在60年代末,法国经历了“五月风潮”之后,他的结构主义倾向发生转向,由典型的结构主义者转到了后结构主义的立场上,我们就按照这两个分期来阐述他主要的文论思想。
《写作的零度》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试图破除一种文学神话的秩序和机制对写作的探讨。
他希望打破浸透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伪装语言,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神话,努力开创一种中性的、非感情化的白色写作,即摆脱特殊语言秩序的一切束缚的写作。
但他最终意识到“一位作家不可能在寻词索句时不采取一种过时的、混乱的或模仿的、无论如何是规约性的和非人的语言所具有的特殊立场。
”所以,零度写作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神话。
他提出的“零度”写作就是零度风格。
传统的认识总是把个人风格与作品风格联系起来,针对这一点,他倡导无作者思想。
“写作的零度”是一种严格的中立态度,它试图坚持“沉默中的纯洁性”,极力使自己摆脱社会思想的影响。
有些评论说,“零度写作不是要取消作品的内涵意义和审美价值,而是反对作者如全能上帝似地直接在作品中干预社会和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22009在20世纪风起云涌的文学批评界,结构主义曾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
60年代对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思导致了西方文论声势浩大的语言学转向。
文学批评家深受语言学研究严谨的科学范式的吸引,将“结构语言学(特别是音位学)奉为圭臬,希冀从中学到如何建立概念明确的严整风格,如何进行形式分析,以揭示那些决定人类行为的系统化的普遍规律。
”[1]这就为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风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结构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的其他结构主义学派一样,是发轫于索绪尔语言学的结构主义方法论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领域的具体运用。
然而,看似来势汹涌的结构主义思潮却仅仅兴盛了十余年就为后结构主义思潮所替代。
而耐人寻味的是后结构主义思潮正是在结构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自行繁衍出来的,是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自动“转向”的结果。
批评实践使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们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从而开始探寻新的出路。
其中法兰西学院的罗兰·巴尔特堪称先锋,曾经是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积极倡导者的他最先走上了叛逆之路。
本文试图通过剖析罗兰?巴尔特的文学批评思想及其转变来管窥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的过渡。
一、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风行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借结构主义语言学之势,乘语言学转向之机先是在法国风靡一时,后波及西欧各国和美国,继而扩展到苏联、东欧和日本。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之所以能够盛极一时,且影响范围甚广,这与它当时所表现出来的合理性、先进性是分不开的。
首先,表现在结构主义对科学严谨性的追求上。
相对于传统文学批评方法来说,结构主义对作品构成规律的探索,对大量作品比较、抽象、归纳、分析的研究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响应了当时人文科学要将各自的研究纳入科学研究范畴的呼声。
其实结构主义的兴起正是一方面反映了人文科学中人们对于不确定状态的一种焦虑情绪,萌发出对确定性的需求和寻找;另一方面则反映出科学对整个社会,当然包括对人文科学的影响,反映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对自我能力的信心,从而希望以科学的严谨范式来探讨人文科学。
其次,结构主义文评在理论和实践上所表现出的力图从宏观上探求文学规律的执著也正是它优于其它文学批评流派之处,从而得以独领一时之风骚。
在结构主义看来,之前的英美新批评派拘泥于对作品字质、字义、意象的微观探究和解释缺乏高屋建瓴的气魄,他们所要追求的却是超越具体作品、作家和时代,去探索支配和制约作品整体结构的普遍规律。
正如热奈特所说:“人们把文学看作是无规则的信息的时间够长了,现在有必要把它看作是无信息的规则来看了。
”这话一语道破了结构主义文评与传统文学批评分道扬镳的决心,也正是这决心使得结构主义文评得以取代了法国的存在主义成为法国文学批评思想的主流,继而影响其他国家。
二、罗兰·巴尔特的结构主义观点结构主义在其最早的发轫地法国因其对科学严谨性的向往以及俄美形式主义论著的发现带动了创作论研究的复兴,而新创作论的重点在于叙事学,这是结构主义批评体系在法国最富成果和最有价值的部分。
而提起叙事学就不能不提及罗兰·巴尔特,他的名字是与法国的叙事学和法国结构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巴尔特的结构主义在他1966年的《批评和真理》一书中已初露端倪。
在该书中巴尔特阐述了他对文学科学、批评和阅读的观点。
他认为文学科学研究的不是文本的内容而是文本所产生出的意义,并能发现产生多重意义的各种各样的方法。
而批评则应把批评者安排在与作品有一定距离的位置上,要积极地为文本创造一种意义,而不是被动地译解作品的意义。
作品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性的。
如果文字只有字典里的一种意义,也就没有文学的存在了,日常语言中的歧义恰恰造就了文学的多义性。
“一部作品之不朽,并不是因为它把一种意义强加给不同的人,而是因为它向一个人暗示了不同的意义。
”[2]关于阅读,巴尔特强调了读者无可替代的地位,批评者的意见并不能控制读者自身怀有的感情和观点。
巴尔特的结论是“阅读,写作:任何文学都是从一种欲望转向另一种欲望。
有多少作家通过阅读才写作?又有多少批评家为了写作才去阅读?”[2]巴尔特对传统批评的批驳与否定,以及对读者地位的极力肯定为结构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在《批评和真理》中还未出现系统的结构主义文学理论。
巴尔特的结构主义理论主要反映在他的另一部论著《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他模仿语言学的描述模式定义了文学的描述层。
巴尔特认为:“文学作品与语言存在着相通之处,即语言中某一孤立元素本身缺乏意义,只有在与其他元素及整个语言系统联系在一起的情况下才有意义。
同样的道理,作从罗兰·巴尔特看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嬗变徐畅摘要:探讨了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的过渡原因和问题。
剖析罗兰·巴尔特结构主义观点及其转变,展示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过渡的路径,认为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的过渡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关键词: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09)02-0156-02作者简介:徐畅(1979-),女,江苏高邮人,硕士,南京医科大学(江苏南京210000)外国语学院讲师。
收稿日期:2008-08-21品中某一层次也只有在与其它层次及整部作品联系在一起的情况下才有意义。
“[3]对应于语言学中的描述层音素—词语—句子,巴尔特的文学描述层为:功能层—行为层—叙述层。
其中功能为最小的叙述单元,行为则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行为,这两者均在叙述层中由叙述符号纳入作为叙述交际的作品之中。
通过这种模式,巴尔特明确提出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体系,它有清晰可辨的内在结构,因而他的结构模式可使人们了解文学作品形成的内部规律。
三、罗兰·巴尔特向后结构主义的过渡巴尔特试图通过他的叙事作品结构的描述层理论来分析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希望以结构语言学的科学严谨的模式来进行文学批评工作,然而他的理论仍然存在着难以填补的缺陷。
首先,他的叙事作品结构的三个层次试图将世界上千千万万部文学作品设想为一个普遍的模式。
这种对单一结构的追求抹杀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独创性,纯属一种理想化的模式。
依靠这种模式并不能从本质上去揭示文学作品的内在奥秘,更不能透彻地剖析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
而且,就巴尔特提供的论点和模式而言,我们注意到他的论述是在空对空地发一通议论,并未提供对某部作品的分析实例,这未免使人感到这种理论本身令人难以信服。
其次,巴尔特结构主义理论中的三大层次关系也并非像他所论述的那样具有系统性,层次的严密性和结构的实用性。
他虽然十分重视结构的整体性,却始终未能和盘托出他的整体模式究竟是什么样子。
而脱离实践更成为巴尔特理论的一大缺陷,我们只看到他在分析三大层次时零星举过一些例子,却丝毫没有见到他把这种理论系统地应用于实践的迹象,从而使人觉得他是在为理论而理论,为结构而结构。
罗兰·巴尔特自己也感觉到了他的叙事作品结构理论的先天不足,对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的前景缺乏信心。
他在对自己的结构主义理论的反省中悄悄走上了向后结构主义转变的道路。
如果说在1966年的《对记叙文的结构分析导论》中“巴尔特还在主张理论是一种‘描述的假设性模型’的结构主义观点的话,那么,到了1970年时,他已经对这种结构主义观点所包含的基本假定,诸如关于可以同实践相分离的理论,模型的地位的假定,作为描述、评论或描写的批评的作用等等提出挑战了,已对作为一个封闭体系的交往的模式,对于企图固定一套结构关系的统一理论提出疑问了,因为每部作品,每一文本都自成体系,而并不是从同一个结构中派生出来的,因而必须注意不同作品,不同文本之间的差异。
而这些,也就是后结构主义的特征———结构主义在其自身的否定中转向后结构主义。
”[4]巴尔特写于1970年的《S/Z》表明了他从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的过渡。
在《S/Z》中,巴尔特意识到正如从一颗蚕豆上看整个大千世界不可能一样,叙事作品分析者们孜孜以求的在一个单一的结构里看见世界上所有的作品也是不可能的。
巴尔特的这一反省表明他已放弃了对“单一结构”的追求,不再奢望在阅读中建立起一种模式。
而《S/Z》的写作也正体现了这一点,在这里创作学与叙事学确切的普遍性被阅读代码无法操纵的普遍性所取代。
但是,巴尔特并没有完全改变对作品的封闭性的基本看法,所不同的是他打开了通向读者的门。
他将文学文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读者的”或“可读的”文学文本;另一种是“作者的”或“可写的”文学文本。
前一种情况从能指到所指的通道是既定的,相沿成习的和畅通无阻的,能指所指之间似乎有一种固定的,恰如其分的关联。
在后一种情况下,能指并不自然而然地直接地指向确定的所指。
前一种情况是静态的、僵化的,而后一种情况则由能指自由发挥功能,强调读者的参与、合作,甚至可以获得共同创作的“快感”,所以巴尔特称之为“我们正在写的”。
前一类多为古典或写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后一类则是先锋派、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这类作品引起巴尔特更多的关注。
在他看来“书写的文本”是“没有结构的结构。
”在《S/Z》中,巴尔特是对巴尔扎克于1830年11月发表的小说《萨拉金》进行拆构,把它拆成561个词汇单位或阅读单元。
这样一来,这部被破碎的作品就可被人任意解读,作品不再是一个稳定的客体,也不具有先验的普遍模式,从而避免了像结构主义方法一般,因强调作品的先验性而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
总而言之,《S/Z》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该论著中巴尔特虽“不否定作品的意义,却否定了作品的终极意义;虽不否定作品存在着结构,却否定了结构的简单化和模式化;虽不否定结构分析的科学性,却否定了结构分析的局限性和静态性。
”[3]它标志了巴尔特在从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的过渡中迈出了第一步。
从此,“巴尔特走向了文本欢悦理论,这是一种对结构的解除。
”[5]四、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过渡的必然性结构主义理论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繁衍出在一些方面与之紧密相连,在另一些方面却与之迥然相异,甚至截然相反的“后结构主义”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撇开结构主义自身的缺陷不提,今日理论语境的根本性变化以及今日理论范式的特点都决定了后结构主义必取代结构主义。
这体现在科学的发展上,爱因斯坦、海森伯格从科学基础上对那种凝固的单极的思维模式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
达尔文、弗洛伊德、马克思对人本身的还原以及对人的异化本质的揭示,把人从其理性至上的神圣地位上拉了下来,撕毁了人的一切面具。
而理论范式亦由多极性代替单极性,灵活性代替凝固性,策略代替战略,纷杂代替秩序等等,因此,结构主义那种单一性、公理性的观念必然难逃解构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