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语言观的不同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者把表面上“永恒的”、“固定 的”东西,揭示为特定社会状况下人为的、 暂时的建构物。 后结构主义的语言观,把“语言”看成是 “浑浊”的而不是“透明”的,语言塑造的 世界永远只是一个文本。 对于后结构主义来说,“批评”(criticism) 与“创作”(creation)之间并没有明确的 区别:两种模式都被纳入了“写作” (writing)本身。
Post-structuralism
后结构主义
什么是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 改造结构主义的思潮。 后结构主义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是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方法论,是理论化的后现 代主义。 其代表人物大多数是原来的结构主义者,如 法国的巴特、福柯、拉康、索勒斯、德里达 等。
继承VS颠覆
后结构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关系
后结构主义者与结构主义者最明显的区别是: 否定了结构主义的简化主义方法论。而追求 意符的无限扮演(play),且不会格外推崇 某种阅读方法。
后结构主义既是对结构主义的批评,又是对 结构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它是结构主义自我 反思的结果。
后结构主义诞生的标志
时间:1966年10月 地点: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召开的结构主义研 讨会。 宣言式论文:雅克•德里达-----《人文科学 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
后结构主义的特点
第一 后结构主义重解构 第二后结构主义是对传统的二元论逻辑的超越
第三后结构主义坚持反对总体性
第四后结构主义强调文本间性和学科界限的消失
谢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后结构主义批评家及著作
后结构主义批评理论家:米歇尔•福柯、罗 兰•巴特、朱莉亚•克里斯蒂娃、雅克•拉康、 福柯的《疯癫与文明》(1961) 巴特的《符号学要素》(1967)
16.1-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20世纪70年代盛行起来的文学理论及批评最近发展动向的统称。
”(罗吉·福勒《现代批评术语词典》)“但在回顾这个运动的时候,我们通常追溯到1966年。
这一年,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次结构主义大会上,宣读了题为《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的论文。
这篇论文标志着与结构主义前提的明确决裂,因此很快就被看作是‘后结构主义’出现的标志。
”(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福勒说:“就像所有的这类复合词,它的含义还是模糊不清的。
它与结构主义的关系是继承还是替代?这是说,我们视后结构主义只是比它的先行者晚了一步,还是视为某种意义上的进步?两种方法都可以发现。
后结构主义涵盖了太多的实践,它是没法被界定的。
但它大致可被看作解构理论的某些内涵在各个研究领域的一种贯通……解构的效果并不限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
相反它们强调了一种方法论上的转移,告别了本原论的解释、二元对立的秩序、固定的或封闭的意指活动,以及作为统一的主体的个人。
最近的精神分析,特别是鼓动了近年来新发展的雅克·拉康以及精神分析批评,是后结构主义形形色色的分支之一。
它还可能被追溯到诸如福柯和德勒兹那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分析,以及埃莱娜·西克苏或露丝·伊利格瑞的女性主义。
对‘读者’的诸说纷呈的阐述,如布鲁姆的‘误读’之类,可列入其中。
这样,在‘解构’名下的文学研究,自然也在其内。
巴特的生涯显示了向后结构主义的转移,如他在《S/Z》的嘲讽式的开端中特别强调的那样:‘据说有些佛教徒凭借苦修,可在一粒豆子里见出整整一片景观。
’如此有条不紊包容万物的模式曾是巴特本人60年代中期的勃勃雄心,也恰恰是后结构主义所予以否定的。
”(《现代批评术语词典》)福勒对后结构主义范围的界说是相当宽泛的。
后结构主义在狭义上则主要是指以德里达为首的解构理论,它既是对结构主义传统的某种继承,又是对结构主义的科学主义的姿态的反讽,视结构主义把握符号世界的勃勃雄心为一场儿戏。
第一节∶结构主义理论概述

第一节:结构主义理论概述一结构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20世纪30到50年代的法国,以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为代表的主体哲学在学界一统天下,尤其以萨特的存在主义最为活跃,萨特几乎成为了法国人的精神偶像。
然而,在接下来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形势发生了急剧逆转,以列维一施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异军突起,逐渐取代了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统治地位。
萨特将现象学的方法作了最大化的发挥,用它来描述人(主体)在社会生活和文化世界里的各种境遇感。
萨特在其《存在与虚无》中讨论了作为“主体”的人,所面临的孤独、空虚、自欺、说谎、自为、自我、情欲、冷漠、憎恨、恐惧、绝望、自由与责任等各种处境问题(萨特,1987)。
萨特的这些探讨己经超越了19世纪哲学的思考范围,体现了对人类现实生活体验的问题意识。
但是,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企图以人(主体)的意识来抹除由于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他者的分裂和对立所带来的认识论裂痕,用人的想象与欲望来填补主观感受与现实、表象与真相之间的空洞。
它容易使人们在处理社会与人生的实际问题时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色彩并最终陷入困境。
正如结构主义所批判的那样,以存在主义和现象学为代表的主体哲学(人道主义)在使世界日益人性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两难问题:由于世界日益人性化,创造了更多的人类主观性,任何证实或断言这种主观性的客观方式都消失殆尽;主体在没有实质的情况下变得愈加焦虑和孤独。
从学术背景来看,结构主义产生于新兴社会科学与传统学术堡垒“索尔邦1”的权力之争。
19世纪后期以来,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新兴社会科学不断产生,它们与老态龙钟的索尔邦迎头相撞。
这些新兴的学科可以脱离旧有的意识形态语言,直接面对文化和问题,凭借学者的思考与观察而提出新的理论架构。
这些新兴社会科学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新的视野和新的方法—结构的方法,并以之作为与古老索尔邦决斗的武器。
结构主义还处于这样一个时代:语言学成了科学的领头羊,它带领社会科学一步步迈向科学的胜境。
17.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7
一、无底的模仿 (二)对模仿的全新解释 2、逻各斯与模仿
(1)人的世界是一个文化存在,人类文化的产物都是被 人写过的,也就是所谓文本。 (2)逻各斯或真理也是文化或人的认识的产物,离开人 的经验,逻各斯或真理就无从揭晓。它是人类对千差万异 的事物进行归纳、整理和抽象后的结果,是从事物具体性 和差异性基础上抽绎出来的宇宙统一体。 (3)德里达从柏拉图的模仿说出发,最后终于拆解了西 方几千年来的一种根深蒂固的真理观,抛弃了柏拉图及其 后继者贬抑文学而高扬真理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文学观。这 就从传统的前者决定后者的等级关系,转向了两者相互补 充的平等和差异关系。
文学既不是完全现实的,也不是完全虚构的,而是 现实和虚构的合成物,是虚构性的现实。
13
一、隐喻
(四)“隐喻”的意义 1、人类的本质属性是语言,语言的基础是语词,无论 语词是符号性还是概念性的,它们都不是对事物的再现 而是对事物的置换,不是复制而是重构,不是实指而是 喻指。 2、德·曼的隐喻理论彻底突破了西方传统根深蒂固的 语言文学工具论观念,明确传达了后结构主义的语言文 学塑造现实事物的建构论观念,为人们重新认识语言文 学的性质功能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出版社2006年版,第421页。)
(二)广义上讲,后结构主义的批判对象并不限于结构 主义,它泛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源于法国、并盛行于西 方的一般以解构论为主潮的哲学与文学理论思潮。
2
概 述
二、post的两种意指 (一)时间层面上的,指结构主义之后。 (二)空间层面上的,指反拨结构主义。 三、主要观点 后结构主义认同结构主义关于世界是人借助语言符 号建构的观念,但却不同意后者关于语言符号的结构法 则是统一的、普遍的、永恒的观点,而认为它们是矛盾 开裂的、具体多样的、动态多变的,用后结构主义奠基 人德里达的话说,它们是“延异的”。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区别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区别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之间是一种既延续又断裂的关系,前者主要表现在语言论、形式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方面,后者则主要表现在它们不同的哲学基础、研究方法及逻辑等方面.结构主义起源于法国。
霍克斯(TerenceHawkcs)认为"结构主义基本上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这一思维方式中,"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
"[即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构成的","在任何既定情境里,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事实上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关系所决定。
总之,任何实体或经验的完整意义除非它被结合到结构中去,否则便不能被人们感觉到。
"[4]因此,结构主义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永恒的结构:个人的行为、感觉和姿态都纳入其中,并由此得到它们的最终的本质。
结构主义哲学所说的结构指的是“事物系统的诸要素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联结方式”。
结构主义强调相对的稳定性、有序性和确定性。
方法论:强调整体性。
结构主义坚持只有通过存在于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适当地解释整体和部分。
结构主义方法的本质和首要原则在于,它力图研究联结和结合诸要素的关系的复杂网络,而不是研究一个整体的诸要素。
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解构的概念针对的是理论上的专制,意味着一种对某种结构进行解构以使其骨架显现出来的方式。
解构看重的是差异和重复,而不是对立和矛盾。
因此,德里达用的是deconstruction(解构),而不是destruction(摧毁)。
解构主义是反对权威,反对对理性的崇拜,反对二元对抗的狭隘思维,认为既然差异无处不在。
方法论:解构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去看一个文本中的二元对立(比如说,男性与女性、同性恋与异性恋),并且呈现出这两个对立的面向事实上是流动与不可能完全分离的,而非两个严格划分开来的类别。
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_方法论的视角

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引言在教育研究领域,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是两种主要的理论取向和方法论,它们对于理解和解释教育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探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对于教育研究的意义和实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一、结构主义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结构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它强调社会现象背后的结构和体系,并通过对社会规则、符号和象征系统等进行分析,来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
在教育研究中,结构主义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制度与结构:结构主义认为,教育制度和结构是教育现象的重要因素,它们通过一系列规则和约束,影响着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
通过分析教育制度的组织结构、权力关系等,可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深层结构和内在规律。
2. 教育符号与象征系统:结构主义强调符号和象征系统的作用,认为它们在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意义构建和传递的作用。
通过对教育符号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深入理解教育活动中的意义和内涵。
3. 教育实践与规则:结构主义关注教育实践中的规则和约束,认为它们是教育有效性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教育实践规则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指导教学实践的改进和创新。
结构主义的应用使得教育研究能够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挖掘教育现象的内在结构和规律,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后结构主义在教育研究中的兴起随着社会变革和思想观念的发展,后结构主义逐渐兴起并在教育研究中得到应用。
后结构主义在理论和方法上对结构主义进行了批判和超越,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多样性,并通过关注语言、话语和权力等因素,重新解读和诠释教育现象。
后结构主义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和话语:后结构主义认为,语言和话语是构建教育现象意义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教育实践中的语言和话语,可以揭示教育现象的内涵和多样性。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跟随在结构主义觉醒之後出现的一套思想,它试图去了解这个无法挽回地被分割成数个体系的世界。
后结构主义者与它的结构主义前辈最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抛弃了结构主义的简化主义方法论。
他们挑战结构主义宣称自己是能够诠释所有文本的批评後设语言(metalanguage),并且认为一个文本之外中立全知的观点是不可能存在的。
后结构主义者追求的是意符的无限扮演(play),并且不会给予任何一种阅读方法比其他方法还要更高的地位。
也因此,后结构主义领域中很少有互相一致的理论,但是每个理论都是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为起点。
而後结构主义的研究是带有政治性的,因为许多后结构主义者相信,我们认为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事实上只是一个社会建构,在当中有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推动著想要成为霸权。
结构主义引入关系、系统、差异等概念,但是仍抱定一个中心——结构:一切都是结构调节、组织的结果,一切都可以用结构来解释,只有“结构”本身是例外。
保留“结构”的超然地位,就是保留“中心”的绝对中心地位,正是这个中心,使结构具有结构的功能。
但是从后结构主义观点看,不管中心概念如何牢固,如何深入人的无意识之中,其历史如何悠久,它毕竟只是一种虚拟的存在,关系的产物,无限结构之网中的一项。
如果说结构对中心的需要说明了结构本身的结构性或自由游戏性,那么中心的那种永远缺场的“在场性”恰恰说明:对于自由游戏活动,中心只能是一种零限制,或“中心”本身就置身于自由游戏当中。
德里达著名的“一切尽在文本之内”的命题,却不是在这种常识意义上说明语言的重要性,而是表明:首先,任何文本都不是对某种文本之外客观实在本体的再现或真理意义的表达,文本不是一种用以再现的工具,文本的意义就产生于文本的语言的符号表意活动。
其次,这同时意味着文本的意义不是牢牢地包裹在文本内的某种稳定明确的实体,或者说文本并不是一个意义清晰的统一有机体,而是多重意义的混合体,甚至可能是对自身的颠覆,包含着相反的意义。
结构主义语言观 功能主义观 交互主义观的相关研究

结构主义语言观功能主义观交互主义观的相关研究结构主义语言观、功能主义观和交互主义观是语言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这三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语言的本质和作用,并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本文将对这三种语言观进行深入探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它们的内涵和特点。
一、结构主义语言观作为语言学的重要派别,结构主义语言观主要关注语言系统中的结构和规则。
它强调语言的内部结构对于理解语言的意义和功能的重要性。
结构主义语言观认为,语言的意义不是由词汇本身决定的,而是由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和规则决定的。
1.1 符号与意义结构主义语言观认为,符号是语言中的基本单位,并且符号与意义之间存在关联。
符号本身并没有固定的意义,而是通过在语言系统中的位置和与其他符号的关系来获得具体的意义。
英语中的单词“dog”并没有固定的意义,它的意义是通过与其他词汇和句子的关系来确定的。
1.2 语言结构与规则在结构主义语言观中,语言被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含了各种层次的结构和规则。
这些结构和规则决定了语言的组织方式,包括语法、句法和语义等方面。
通过研究语言的结构和规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运作和功能。
1.3 总结与观点结构主义语言观强调语言内部的结构和规则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解释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语言的结构和规则,我们可以揭示语言的本质和作用。
然而,结构主义语言观也有其局限性,它过于注重语言的内部形式,忽略了语言的实际运用和交流过程。
二、功能主义观与结构主义语言观不同,功能主义观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和交际功能。
它认为语言主要是为了交流和实现特定的功能而存在的。
2.1 交际功能功能主义观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即通过语言来实现人际交流和信息传递。
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交流需求,并通过语言来表达和接收信息。
在功能主义观中,语言被看作是一个工具,用来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
2.2 语用学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交际功能,功能主义观借鉴了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真实与失真
语言系统讲究真实、精密 First, find a structure.
【比如:呢啊连用(ne’a)久而久之变成(na)哪】
Second,use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relationship 天安门哪 神哪 人哪
Third, to evaluate the structure.
5 有意识和无意识
那天我们正躺在霍斯岬角的杜鹃花丛里 他穿的是一身灰色呢衣裤 戴 着那顶草帽 就在那天 我使他向我求婚 对啦 起先我把自个儿嘴里的 香籽糕往他嘴里递送了一丁儿 那是个闰年 跟今年一样 对啦 十六年 过去啦 我的天啊 那么长长的一个吻 就差点儿都没气儿啦 对啦 他 说是我是山里的一朵花儿 对啦 我们都是花儿…… ——詹姆斯· 乔伊斯:《尤利西斯》
[nA]《现代汉语》92 “啊”的音变
1 真实与失真
后结构主义者思考的问题:如果没有一切计时设备,候车 室的人如何确定?
fixed intellectual reference points are permanently removed…
1 真实与失真
从语言系统和意义系统两 个方面比较
结构主义
语言系统
意义系统 能指指向 所指完成意 义表达 ↓ 形成语义 场(dyads) ↓
义素真实 ↓
语句真实
↓ 语言系统 真实
意义系统 真实
后结构主 义
①承认不 可分(无限 ①层次叠 事物的不可 加 分性,例如 时间) ②碎片而 不是场 ②缺少固 定参照系
2 自信和焦虑
结构主义: 不是你,不是我,而是乔成功了。 ↓ 双方都知道的人
1 真实与失真
以“8:25”的火车为例
Saussure's conclusion is that the only thing which gives this train its identity is its position in a structure of differences: it comes between the 7.25 and the 9.25.
无意识的结果:自说自话
5 有意识和无意识
马原《虚构》开始写“5月4日”开始在玛曲村生活了7天,结尾用“5 月1日”,告诉读者故事是虚构的 王朔《我是你爸爸》有人说他反讽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无意识的结果:我只是讲个故事而已,有必要这么认真吗?甚至我有 时候都不知道自己讲到哪里了。
他的脖子感到了她的呼吸。 “我希望你喜欢你的床。”他说
女孩先闭上眼睛,又睁了开来。她把脸埋在男人的肩膀上。她把男人 往近拉了拉。
“你肯定是很绝望或怎么了。”她说。
雷蒙德· 卡佛《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
女孩在关心男人吗?【有意识?】 “他们肌肤相亲,但灵魂却不曾相近” 【无意识】
3 从固体到流体
(a)能指→所指 (b) F(方向、大小不定的力) exert on 所指【只能找 到游离的能指,以及所指存在过的痕迹】 supplement 英语:[ˈs ʌplɪmənt] 法语:[syplemɑ̃] 补充
替代
思想实验:不去读出来,而是写在一张纸上,让英法两个 国家的人去辨识。
你×
我× 乔√ 排除法
2 自信和焦虑
后结构主义: 一天,A请客,结果有人请假没来,结果A说:“该来的 不来”【意指:ta没来,真是遗憾啊!】 又一次,A请客,发现桌子上有一只苍蝇,A说:“不该 来的来了”【意指:苍蝇怎么会在这里!】
结果可想而知
生活中怕说错话 On reflection we may find that it is precisely on this matter of anxiety about language that we can most easily identify with post-structuralist concerns.
Hale Waihona Puke relation/stranger
life/art
4 纯态和杂质
后结构主义 其中一半被另一半“污染”(contaminate),意义在差 异中存在
4 纯态和杂质
后结构主义 还有一点 历史的幽灵会时不时打扰语言的纯洁性 guest-hostis-hostility
5 有意识和无意识
3 从固体到流体
结构主义 ①港澳特别行政区可以对大陆法律规 定,根据具体情况变通执行 ②$但是$ 后结构主义 ①如果你疯了,那么可以退役 ②$但是$
③与国家法律精神相违者除外
(法律条文)
③如果你能够证明自己是疯的,证明 你没有疯 (Catch 22 《二十二条军规》)
同样是但书
4 纯态和杂质
结构主义:每组二元对立体的确定性→纯态 male/female day/night good/bad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语言观的不同
徐栋 2015.4.17
同源与不同源问题
指责先辈对理论预设不自信 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共同的理论预设 语言并不只是“反映”和“记录”客观世界,它是在“形 塑”和“建设”它 结构主义来源于语言学(客观),后结构主义来源于哲学 (主观)
目录 真实与失真 自信和焦虑 从固体到流体 纯态和杂质 有意识和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