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者把表面上“永恒的”、“固定 的”东西,揭示为特定社会状况下人为的、 暂时的建构物。 后结构主义的语言观,把“语言”看成是 “浑浊”的而不是“透明”的,语言塑造的 世界永远只是一个文本。 对于后结构主义来说,“批评”(criticism) 与“创作”(creation)之间并没有明确的 区别:两种模式都被纳入了“写作” (writing)本身。
Post-structuralism
后结构主义
什么是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 改造结构主义的思潮。 后结构主义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是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方法论,是理论化的后现 代主义。 其代表人物大多数是原来的结构主义者,如 法国的巴特、福柯、拉康、索勒斯、德里达 等。
继承VS颠覆
后结构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关系
后结构主义者与结构主义者最明显的区别是: 否定了结构主义的简化主义方法论。而追求 意符的无限扮演(play),且不会格外推崇 某种阅读方法。
后结构主义既是对结构主义的批评,又是对 结构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它是结构主义自我 反思的结果。
后结构主义诞生的标志
时间:1966年10月 地点: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召开的结构主义研 讨会。 宣言式论文:雅克•德里达-----《人文科学 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
后结构主义的特点
第一 后结构主义重解构 第二后结构主义是对传统的二元论逻辑的超越
第三后结构主义坚持反对总体性
第四后结构主义强调文本间性和学科界限的消失
谢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后结构主义批评家及著作
后结构主义批评理论家:米歇尔•福柯、罗 兰•巴特、朱莉亚•克里斯蒂娃、雅克•拉康、 福柯的《疯癫与文明》(1961) 巴特的《符号学要素》(1967)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17.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16.1-互文性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译“文本间性〞。
由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莉斯蒂娃提出的术语。
克莉斯蒂娃受米哈伊尔·巴赫金的影响,认为任何文本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其他文本,而必然卷入文本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之中;文本中的语义元素在构成文本的历史记忆的其他文本之间,建立起了一套联接关系,一个网络。
美国批评家费拉尔解释说:“来自文本各种网络的这种语义元素超越文本而指向构成其历史记忆的其他文本,将现时的话语刻入它自身辩证地联系着的社会和历史的连续统一体中,用克莉斯蒂娃的术语来说,这样一种关系网络就叫做‘互文性’。
〞〔?克莉斯蒂娃符号学?〕法国学着蒂费纳·萨莫瓦约在?互文性研究?一书中详细阐说了这一术语的衍生和开展过程,以及诸多理论家对这一术语的阐释。
“互文性最初是一个语言学的抽象概念,是转换分析的一局部〔语言次序的重新分配和代码的转换〕,以期将社会和历史考虑在内。
〞“是朱丽娅·克莉斯蒂娃在刊登于Tel Quel杂志的两篇文本中正式创造和引入了互文性这个术语,继而在她1969年的著作?符号学,语意分析研究?中又重新提到。
〞她认为“互文性是研究文本语言工作的根本要素〞。
在该书中克莉斯蒂娃推出了互文性的概念和定义:“横向轴〔作者—读者〕和纵向轴〔文本—背景〕重合后揭示这样一个事实:一个词〔或一篇文本〕是另一些词〔或文本〕的再现,我们从中至少可以读到另一个词〔或一篇文本〕。
在巴赫金看来,这两支轴代表对话〔dialogue〕和语义双关〔ambivalence〕,它们之间并无明显分别。
是巴赫金发现了两者间的区分并不严格,他第一个在文学理论中提到:任何一篇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幅语录彩图的拼成,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
〞继而克莉斯蒂娃在?文学创作的革命?中说:“互文性一词指的是一个〔或多个〕信号系统被移至另一系统中。
但是由于此术语常常被通俗地理解为对某一篇文本的‘考据’,故此我们更倾向于取易位〔transposition〕之意,因为后者的好处在于它明确指出了一个能指体系向另一能指体系的过渡,出于切题的考虑,这种过渡要求重新组合文本——也就是对行文和外延的定位。
后结构主义哲学

后结构主义哲学
后结构主义哲学(Post-structuralist Philosophy)是对结构
主义哲学的一种批判性反思和超越。
它主要关注对话、身份、权力、
知识以及现代性等概念的探讨和批判,强调语言的重要性,提出了一
种新的哲学视角,旨在打破传统哲学的框架,释放人类思想的无限可
能性。
结构主义哲学主要强调结构、规律和体系,声称人类行为和语言
有着固定的结构和规律可循,既定的意义和价值存在于人类语言和文
化中,并且能够通过分析语言结构获得知识和见解。
而后结构主义哲
学主张反对这种认为,认为人类语言和文化的意义是不断演变和变化的,不存在固定和绝对的真理和价值,结构是模糊和流动的,不可能
通过破解其内部结构达到理解的目的。
后结构主义哲学的前驱之一是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和语言具有深层次的意义,可以通过分析其潜意
识中的欲望和冲突来理解,因此人类文化和语言本身就是充满着矛盾
和不稳定的。
后结构主义哲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法国,代
表人物包括费尔第、德里达、福柯等人。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如福柯的“权力知识关系”、德里达的“漂移”和“德夫屯”等,突破了对话、身份、权力、知识以及现代性等问题的传统认识,开启
了哲学新的研究和讨论的领域。
后结构主义哲学对人类理解、自我认识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提醒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开放和探索的态度来面对我们的世界,增强我们对多样性、包容性和相互依赖的认识,促进跨学科和跨
文化的对话和交流,最终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秩序。
16.1-互文性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译“文本间性”。
由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莉斯蒂娃提出的术语。
克莉斯蒂娃受米哈伊尔·巴赫金的影响,认为任何文本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其他文本,而必然卷入文本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之中;文本中的语义元素在构成文本的历史记忆的其他文本之间,建立起了一套联接关系,一个网络。
美国批评家费拉尔解释说:“来自文本各种网络的这种语义元素超越文本而指向构成其历史记忆的其他文本,将现时的话语刻入它自身辩证地联系着的社会和历史的连续统一体中,用克莉斯蒂娃的术语来说,这样一种关系网络就叫做‘互文性’。
”(《克莉斯蒂娃符号学》)法国学着蒂费纳·萨莫瓦约在《互文性研究》一书中详细阐说了这一术语的衍生和发展过程,以及诸多理论家对这一术语的阐释。
“互文性最初是一个语言学的抽象概念,是转换分析的一部分(语言次序的重新分配和代码的转换),以期将社会和历史考虑在内。
”“是朱丽娅·克莉斯蒂娃在刊登于Tel Quel杂志的两篇文本中正式创造和引入了互文性这个术语,继而在她1969年的著作《符号学,语意分析研究》中又重新提到。
”她认为“互文性是研究文本语言工作的基本要素”。
在该书中克莉斯蒂娃推出了互文性的概念和定义:“横向轴(作者—读者)和纵向轴(文本—背景)重合后揭示这样一个事实:一个词(或一篇文本)是另一些词(或文本)的再现,我们从中至少可以读到另一个词(或一篇文本)。
在巴赫金看来,这两支轴代表对话(dialogue)和语义双关(ambivalence),它们之间并无明显分别。
是巴赫金发现了两者间的区分并不严格,他第一个在文学理论中提到:任何一篇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幅语录彩图的拼成,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
”继而克莉斯蒂娃在《文学创作的革命》中说:“互文性一词指的是一个(或多个)信号系统被移至另一系统中。
但是由于此术语常常被通俗地理解为对某一篇文本的‘考据’,故此我们更倾向于取易位(transposition)之意,因为后者的好处在于它明确指出了一个能指体系向另一能指体系的过渡,出于切题的考虑,这种过渡要求重新组合文本——也就是对行文和外延的定位。
后结构主义

公寓 宾馆
居民楼 别墅
酒店
商品房 还建房
家属院
宿舍
房车
语言是不稳定的、复杂的、
不可能决定的
↓
语言不能呈现确定意义
↓
25 /
没有基准
06
↓
没有中心
↓
没有优劣之分
德里达的解构活动的特点
Post-Structivism
DESIGN BY SIHUIZHIZAO
1. 解构不是单纯的破坏,而是对现有文本的结构,形
25
/
06
一个事物是在与不同于它的事物间的时空差别关系中呈现出来的,也就
是事物本身延异运动的结果。所以,事物是多元的、矛盾的和异质的。
评价: 德里达借“延异”这一概念来揭示事物的差别性、矛盾性、动态性等
特性,开辟出一种思考的新路径。德里达的延异观念贯穿在他的整个思想 理论体系中,是他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自古希腊以来的语音中心主义
罗格斯
“文字始终是派生的、偶然的、特殊
中心主义
25 /
的、外在的,它是能指即语音的再现。
16
亚里士多德、卢梭和黑格尔将它称为
语音
‘符号的符号’。”
中心主义
语音→(理性的说话主体)在场→真理的在场出席 文字→(理性的说话主体)不在场→意义的不稳定
解构主义是一种去中心化,揭示被遮蔽的边缘
庶民女性对殉葬传统、对独立运动无声的抗争
解构主义并无更好的真理观,它是种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与
说明真理的努力中产生的困惑交相呼应。
它并不提供一个新的哲学框架或解决办法,而是带着一点它
希望能有策略意义的敏捷,在一个总体结构的各个无从综合的契
机间来回流转。它在哲学的认真性中走进走出,在哲学阐说中走
文学术语

1.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者与它的结构主义前辈最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抛弃了结构主义的简化主义方法论。
他们挑战结构主义宣称自己是能够诠释所有文本的批评后设语言(metalanguage),并且认为一个文本之外中立全知的观点是不可能存在的。
后结构主义者追求的是意符的无限扮演(play),并且不会给予任何一种阅读方法比其他方法还要更高的地位。
也因此,后结构主义领域中很少有互相一致的理论,但是每个理论都是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为起点。
后结构主义是针对历史相对论、意义与后文艺复兴的理性哲学批判的批判性理论,但反对结构性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强调片断不连续性,不相信历史进化和知识累积论.而后结构主义的研究是带有政治性的,因为许多后结构主义者相信,我们认为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事实上只是一个社会建构,在当中有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推动着想要成为霸权。
一些主要的后结构主义者有德里达、傅柯、罗兰·巴特(至少在后期的著作中)以及或许有争议的布希亚.2.解构主义在欧陆哲学与文学批评中,解构主义是一个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所创立的批评学派。
德里达提出了一种他称之为解构阅读西方哲学的方法。
大体来说,解构阅读是一种揭露文本结构与其西方形上本质(Western metaphysical essence)之间差异的文本分析方法。
解构阅读呈现出文本不能只是被解读成单一作者在传达一个明显的讯息,而应该被解读为在某个文化或世界观中各种冲突的体现。
一个被解构的文本会显示出许多同时存在的各种观点,而这些观点通常会彼此冲突。
将一个文本的解构阅读与其传统阅读来相比较的话,也会显示出这当中的许多观点是被压抑与忽视的。
解构主义流派反对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认为结构没有中心,结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结构由一系列的差别组成。
由于差别在变化,结构也跟随着变化,所以结构是不稳定和开放的。
因此结构主义又被称为后结构主义。
德里达认为文本没有固定的意义,作品的终极不变的意义是不存在的。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是指跟随在结构主义觉醒之后出现的一套思想,它试
图去了解这个无法挽回地被分割成数个体系的世界。
后结构主义者与它的结构主义前辈最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抛弃了结构主义的简化主义方法论。
他们挑战结构主义宣称自己是能够诠释所有文本的批评后设语言,并且认为一个文本之外中立全知的观点是不可能存在的。
后结构主义者追求的是意符的无限扮演,并且不会给予任何一种阅读方法比其他方法还要更高的地位。
也因此,后结构主义领域中很少有互相一致的理论,但是每个理论都是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为起点。
而后结构主义的研究是带有政治性的,因为许多后结构主义者相信,我们认为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事实上只是一个社会建构,在当中有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推动着想要成为霸权。
后结构主义成长作为对结构主义的感知假设的回应,它自己的分析系统是某种本质主义的。
后结构主义者认为,事实上,即使是在对底层结构的审查中,基于审查者的条件作用,也会引入大量的偏见。
哲学的根本在于拒绝这样一种观点,即任何文化产品都有其真正的本质形式,因为所有的文化产品都是由其本身形成的,因此是人为的。
后结构主义可以看作是一种更为明确的批判观点,旨在解构各个学科的本质主义思想,以便获得更准确的话语。
文学理论专题后结构主义与解构
文学理论专题后结构主义与解构01.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理论分歧后结构主义可以说既是对结构主义的延续和发展,又是对结构主义的反叛。
结构主义的一个核心观念是,语言不单单反映或记录世界,同时也构建世界,因此能看见什么取决于如何去看,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
后结构主义批评结构主义虽然把思想体系建立在语言观之上,却不打算将其语言观推到极致。
按照这一说法,如果我们认真对待结构主义的语言观,那就必然抽空任何固定的智识参照物,使我们进入一个极不确定的世界,由于找不到确定的标准来衡量事物,我们堕入一个真空,无法分辨上下左右。
如此局面正是后结构主义者所描述的“去中心的宇宙”的一种方式。
从根本上说,我们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过去用来界定中心、同时也界定着边缘的一切概念都要么被解构,要么被抽空。
乍一看,后结构主义的关注似乎离我们非常遥远,毕竟语言绝大多数时候似乎完全能满足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何必为这种不确定性操心呢?但进一步深思我们会发现,后结构主义的忧虑其实普遍存在。
当我们的语言使用超过日常闲谈的层次,当我们的交谈对象同我们并不熟悉,或者社会地位和我们不对等时,我们就会陷入语言的尴尬。
想象写一篇论文,给银行写信,在聚会上和一个陌生人套近乎,在一个郑重场合发言等,在这些场合中,我们常常会担心说出我们并不打算说的东西,害怕说错话、表错情、把事情搞砸。
当我们询问对方“你明白我的意思吗”,言下之意就是我们并不能掌控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系统。
更何况还有弗洛伊德说到无意识的口误的存在。
这些实实在在的忧虑放大,就与典型的后结构主义的语言怀疑论如出一辙。
下面列出后结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的主要区别:1、起源不同。
结构主义从根本上说起源于语言学。
索绪尔以来的现代语言学追求的科学特性决定了它对于获得客观知识的可能持乐观态度。
它相信,只要观察足够精确,数据足够系统,推理符合逻辑,我们就语言和世界所得出的结论就坚实可靠。
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二节 德•曼
3,主张
在德里达的书写和延异理论的启示下,德•曼体察到文 学话语的建构性、矛盾性和异质性特点,于是通过重新阐 释隐喻和修辞等概念,来解构传统的文学再现论和文学形 式有机统一论。
(二)隐喻
一,隐喻
1,“隐喻”这一概念源自拉丁词metaphora,原义为“转 换物”,后引申为“用某物指代其他物”,“用形象性的 词语指示实际的事物或行为”。
6,评价
(1)德·曼的隐喻理论彻底突破了西方传统根深蒂固的语 言文学工具论观念,明确传达了后结构主义的语言文学塑 造现实事物的建构论观念,为人们重新认识语言文学的性 质功能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2)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他完全无视客观实 体的存在,极力否定人认识客观事物本质的可能性,明显 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其危险性在于在很大程度上会将文学 创作引向不顾客观现实而随意臆造的文学嬉戏境地。
第一节 德里达
二,签名 1,签名的两个特征 (1)是一种社会行为,必须按规则、规程行事,必须是可 重复的 (2)签名具有其事件和形式的绝对唯一性,签名必须具有 个性化特点,是绝对独特的唯一的,否则也不会被认可。 2,文学签名的二重性 (1)蓬热的签名 (2)签名 ①文学签名活动是一种先置身于已有规则中然后超越它的 活动,是一种从大众化、普遍性走向个性化、纯粹化的活 动。
Reading(《阅读的寓言》),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p.144.)只有人才能实施语言行为,因为语言是人所以为人 的本质属性。 2,隐喻的形成
语言符号的基础是概念,概念的形成有两个主要环节: 命名和概念化。
第二节 德•曼
(1)命名
①所谓命名是用一个语词指代人大脑中的观念,是实在事 物在大脑中呈现的观念。
后结构主义 语言学
后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是一种对语言进行研究的方法论,它主要关注语言的结构和规则,并通过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来揭示语言的本质。
本文将介绍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和相关研究领域。
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结构主义语言学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它强调语言的内在结构和规则,并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符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和规律。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核心思想是“结构决定功能”,即语言的结构决定了语言的功能和意义。
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观点1. 符号系统: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符号通过组合和排列形成语言的基本单位。
符号包括语音、文字和图像等形式,它们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功能。
2. 结构分析:结构主义语言学通过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揭示语言的内在结构和规则。
它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而不是语言的含义和功能。
3. 语言规则: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约束,这些规则决定了语言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研究语言规则,可以揭示语言的本质和特点。
三、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领域1. 语音学:语音学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研究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通过分析语音的结构和规律,可以揭示语音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2. 词汇学:词汇学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研究词汇的构成、分类和意义。
通过分析词汇的结构和关系,可以揭示词汇的内在规律和语义关系。
3. 句法学:句法学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核心研究领域,它研究句子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通过分析句法规则,可以揭示句子的语法结构和句法关系。
4. 语义学:语义学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语言的意义和语义关系。
通过分析语义规则,可以揭示语言的意义结构和语义关联。
四、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和意义结构主义语言学对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拓展了语言学的研究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
“20世纪70年代盛行起来的文学理论及批评最近发展动向的统称。
”(罗吉·福勒《现代批评术语词典》)“但在回顾这个运动的时候,我们通常追溯到1966年。
这一年,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次结构主义大会上,宣读了题为《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的论文。
这篇论文标志着与结构主义前提的明确决裂,因此很快就被看作是‘后结构主义’出现的标志。
”(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福勒说:“就像所有的这类复合词,它的含义还是模糊不清的。
它与结构主义的关系是继承还是替代?这是说,我们视后结构主义只是比它的先行者晚了一步,还是视为某种意义上的进步?两种方法都可以发现。
后结构主义涵盖了太多的实践,它是没法被界定的。
但它大致可被看作解构理论的某些内涵在各个研究领域的一种贯通……解构的效果并不限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
相反它们强调了一种方法论上的转移,告别了本原论的解释、二元对立的秩序、固定的或封闭的意指活动,以及作为统一的主体的个人。
最近的精神分析,特别是鼓动了近年来新发展的雅克·拉康以及精神分析批评,是后结构主义形形色色的分支之一。
它还可能被追溯到诸如福柯和德勒兹那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分析,以及埃莱娜·西克苏或露丝·伊利格瑞的女性主义。
对‘读者’的诸说纷呈的阐述,如布鲁姆的‘误读’之类,可列入其中。
这样,在‘解构’名下的文学研究,自然也在其内。
巴特的生涯显示了向后结构主义的转移,如他在《S/Z》的嘲讽式的开端中特别强调的那样:‘据说有些佛教徒凭借苦修,可在一粒豆子里见出整整一片景观。
’如此有条不紊包容万物的模式曾是巴特本人60年代中期的勃勃雄心,也恰恰是后结构主义所予以否定的。
”(《现代批评术语词典》)福勒对后结构主义范围的界说是相当宽泛的。
后结构主义在狭义上则主要是指以德里达为首的解构理论,它既是对结构主义传统的某种继承,又是对结构主义的科学主义的姿态的反讽,视结构主义把握符号世界的勃勃雄心为一场儿戏。
这即如特里·伊格尔顿所说:“语言远不像经典结构主义者设想的那样稳定。
现在看来,语言不是一个规定明确、界限清晰的结构,其中包含能指与所指组成的对称单位;它更像是一张无边无际的蔓延的网。
”“后结构主义的信条是,我们是自己的语言的囚徒,无法合理地提出某些真理主张,因为这类主张仅仅与我们的语言相关。
这个信条的优点是,它使你可以不必接受别人的
任何信念。
它是一个无懈可击的立场,而它的完全空虚只是一个人必须为之付出的代价。
认为任何语言作品的最主要方面是它不知自己所云,这种看法具有向真理的不可能性屈服的意味,而这一点与1968年以后的历史幻灭感决非没有关系。
”伊格尔顿视后结构主义是在语言领域间接颠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因而对其非理性的特征作了肯定性评价。
但他也谈到这一思潮的破坏性:“它能把最严肃的宣传揭露为仅仅是散乱的符号游戏。
”(《文学理论导引》)英国批评家诺里斯说,解构理论“就其拒绝承认结构的观念从任何含义上说是给定于或客观存在于文本之中而言,显而易见是‘后结构主义的’。
说到底,它质疑这个假设……所谓意义的结构对应于某种决定可理解性边界的深层心理模式”(《解构:理论与实践》)。
后结构主义虽然反对结构主义的语言观,但乔纳森·卡勒在《论解构》中指出,后结构主义至少在两个方面继承了费迪南德·索绪尔的看法:首先,传统的观念认为,在位居本源的思想面前,语言始终是处在附庸的地位。
这其实是忽略了语言本身的能动性,对形式可以创造内容这一语言史上的事实视而不见。
索绪尔将这一传统观念颠倒过来,强调语言的领先地位,认为意义不过是语言符号运行组合的结果,这显然开启了解构论语言观的先河。
其次索绪尔提出语言奠定在符号的纯差异关系之上,这也成为后结构主义普遍接受的观点。
在索绪尔看来,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势所必然,也不是自然而然的演化而成,而纯然是一种偶然的约定俗成的关系,那么符号便不可能是独立自足的实体,而仅仅是差异的结果,是通过与该系统中其他符号的差别来显示其意义。
这将意味符号理论再无必要去追究据信是隐藏在符号后面的概念,若是这样也将有可能从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机械反映论中解放出来。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符号的概念如此难分难解地牵扯着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基本概念,以至于即使索绪尔有意摆脱它,又谈何容易。
虽然他的分析很大一部分趋向这一目标,他还是明白肯定了一种逻各斯中心的符号观,因此将他的分析刻写在逻各斯中心主义内部”。
所以“据德里达《论文字学》中对索绪尔的阅读,索绪尔的既给了结构主义、也给了符号学以灵感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可以被视为一方面包含了一种对在场的形而上学的有力批判,另一方面也明白肯定了逻各斯中心主义,并无可避免地卷入其中”。
正因为后结构主义对始于索绪尔理论的结构主义既有沿袭,当然更多的是否
定,因而卡勒以为截然分开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殊为困难。
他在谈到希利斯·米勒的敏慎型和盲乱型的两分法时说:“虽然米勒的术语没有断言哪一边垄断了真理、秩序或洞见,它们仍使他得以将近年来的批评根据系统思想的信念,分为两个阵营:结构主义者和符号学批评家精心构筑理论元语言来阐说文本现象;后结构主义者则满腹狐疑地探究这类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悖论,强调他们自己的工作不是科学,而更多是文本。
”卡勒认为这样划分会引出一系列问题:“如人们可能提出的那样,判定哪个理论家属于哪个阵营会有一些困难。
”例如在约瑟·哈拉里编的一本后结构主义文集中,就收有巴特、吉尔·德勒兹、米歇尔·福柯、热拉尔·热奈特、米歇尔·里法泰尔等人的著述,而这些人早些年也出现在同一编者辑录的结构主义的文集中。
实际上,除了列维-斯特劳斯和托多洛夫算是真正的结构主义者,其余皆成了后结构主义者。
“剧变和倒戈自然是存在的,然而当如此众多的昨天的结构主义者变成今天的后结构主义者,这划分就令人生疑了。
”再看个人:“罗兰·巴特是结构主义者还是后结构主义者?他是一个倒戈成为后结构主义者和结构主义者吗?若是,转变发生在何时?”卡勒认为,即使巴特最有名的《S/Z》,也很难有个归类,“因为它似乎淋漓尽致地把这两种模式都用上了,仿佛没有意识到它们被认为是判然不同的两种运动一样”。
所以卡勒喟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对立,只是使理解这类主要人物的努力变得更复杂化。
”(《论解构》)
不过,大多数批评家还是认为,结构主义和以解构论为主潮的后结构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一、结构主义是以索绪尔语言学为模式,试图以“语法”即作品诸元素的排列组合的可能形式来说明作品;后结构主义则是探究这一模式被文本本身的运动所颠覆的过程。
二、结构主义自信有可能达到系统的知识和终极真理;后结构主义则根本否定有此可能。
换言之,在后结构主义的立场看来,结构主义的症结在于一方面承认认识的目的是解开符号的结构之链即意指链,一方面却拒绝这一过程是一个永无穷尽的循环过程,无视每一符号都在“激发”另一个符号,每一个符号都在宣告自身的不完整;而在意指无止境的延伸和扩展过程中,文本是在分解意义而不是聚合意义。
在同结构主义相区分的基础上,M·H·艾布拉姆斯概括了后结构主义的四个特点:“其一,理论居先……但理论的性质已面目全非,‘理论’这个未经界说的
词,经常用来指确定一切意义和阐释的总体条件。
”“其二,主体的解中心”,如福柯和巴特所说的“作者死了”云云。
“其三,阅读、文本、文字。
消解或取消作者使读者或阐释者成为后结构主义意指活动说明的中心人物”;阅读失去人文目的,作品成为千篇一律的文本以及文字。
“其四,话语”。
话语“补充‘文本’成为语言材料的名称……但在后结构主义的用法中,这个词不限于交流语段,而有如‘文字’,指一切语词结构,喻示文学与非文学意指模式的边界不堪一击”。
(《文学术语汇编》)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转向,被认为是从理性主义到怀疑主义的转向。
“一个系统被认为是作用于其间的诸成分之间的差异所构成:结构主义试图更多从‘非人格的’或者说‘科学’的视角而非作为感知和意向主体来考察这类系统的结构。
后结构主义则可被视为怀疑这一主体‘解中心’的过程来得太容易,而将它归为更为严峻的差异的后果。
”(德里克·阿特里杰等《后结构主义和历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