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虽然经常被等同起来,但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截然不同的知识分子现象。
大多数著名的后结构主义者,尤其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1926 – 1984) 和雅克·德里达(1930 – 2004),都回避与后现代主义的任何联系。
只有 Jean-Fran ç ois Lyotard (1924 – 1998) 可以说跨越了这两个运动。
后现代主义既是一种特定的教义,也是一种感性或文化情绪。
它意味着与现代体验时间和空间的模式的决裂,连贯的意义和叙事的瓦解,以及传播媒介的变化。
在政治上,后现代主义通常被视为反映了新的政治组织形式,例如全球资本主义或反映文化差异而非统一的新社会运动。
虽然审美现代主义者经常将现代经验的碎片性质编织成一个统一体,但后现代主义者拒绝将统一性假设作为现代理性的形而上学残余。
后结构主义与整体分享后现代主义的不安,但它拒绝预示将取代现代的文化、政治或思想体验的新形式。
相当,的自我批评。
后结构主义者并不完全拒绝现代性的重要概念,例如知识、权利或主体性,但他们将这些概念置于一种批判之下,从而将它们从帝国或原始立场中剔除。
他们试图避免理性的极权主义和乌托邦式的自命不凡,并使它们受到永久的批判。
随着德里达,福柯,利奥塔和,突出后结构主义者包括德勒兹(1925 - 1995),罗兰·巴特(1915 - 1980),克里斯蒂娃和让-吕克·南希。
顾名思义,后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智力运动而兴起,以应对语言学和社会科学中结构主义方法的缺陷。
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 – 1913) 语言学和Claude Lé人类学中的 vi-Strauss 发展了将语言和社会行为分别解释为客观结构的产物的理论。
虽然结构主义者承认意义系统本质上是语言差异的任意系统,而不是跨时间或终极意义的反映,但根据批评者的说法,他们仍然犯有理性主义形式,在这种形式中,意义的固定对象可以通过社会科学的客观化程序。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者把表面上“永恒的”、“固定 的”东西,揭示为特定社会状况下人为的、 暂时的建构物。 后结构主义的语言观,把“语言”看成是 “浑浊”的而不是“透明”的,语言塑造的 世界永远只是一个文本。 对于后结构主义来说,“批评”(criticism) 与“创作”(creation)之间并没有明确的 区别:两种模式都被纳入了“写作” (writing)本身。
Post-structuralism
后结构主义
什么是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 改造结构主义的思潮。 后结构主义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是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方法论,是理论化的后现 代主义。 其代表人物大多数是原来的结构主义者,如 法国的巴特、福柯、拉康、索勒斯、德里达 等。
继承VS颠覆
后结构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关系
后结构主义者与结构主义者最明显的区别是: 否定了结构主义的简化主义方法论。而追求 意符的无限扮演(play),且不会格外推崇 某种阅读方法。
后结构主义既是对结构主义的批评,又是对 结构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它是结构主义自我 反思的结果。
后结构主义诞生的标志
时间:1966年10月 地点: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召开的结构主义研 讨会。 宣言式论文:雅克•德里达-----《人文科学 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
后结构主义的特点
第一 后结构主义重解构 第二后结构主义是对传统的二元论逻辑的超越
第三后结构主义坚持反对总体性
第四后结构主义强调文本间性和学科界限的消失
谢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后结构主义批评家及著作
后结构主义批评理论家:米歇尔•福柯、罗 兰•巴特、朱莉亚•克里斯蒂娃、雅克•拉康、 福柯的《疯癫与文明》(1961) 巴特的《符号学要素》(1967)
后结构主义哲学

后结构主义哲学
后结构主义哲学(Post-structuralist Philosophy)是对结构
主义哲学的一种批判性反思和超越。
它主要关注对话、身份、权力、
知识以及现代性等概念的探讨和批判,强调语言的重要性,提出了一
种新的哲学视角,旨在打破传统哲学的框架,释放人类思想的无限可
能性。
结构主义哲学主要强调结构、规律和体系,声称人类行为和语言
有着固定的结构和规律可循,既定的意义和价值存在于人类语言和文
化中,并且能够通过分析语言结构获得知识和见解。
而后结构主义哲
学主张反对这种认为,认为人类语言和文化的意义是不断演变和变化的,不存在固定和绝对的真理和价值,结构是模糊和流动的,不可能
通过破解其内部结构达到理解的目的。
后结构主义哲学的前驱之一是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和语言具有深层次的意义,可以通过分析其潜意
识中的欲望和冲突来理解,因此人类文化和语言本身就是充满着矛盾
和不稳定的。
后结构主义哲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法国,代
表人物包括费尔第、德里达、福柯等人。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如福柯的“权力知识关系”、德里达的“漂移”和“德夫屯”等,突破了对话、身份、权力、知识以及现代性等问题的传统认识,开启
了哲学新的研究和讨论的领域。
后结构主义哲学对人类理解、自我认识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提醒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开放和探索的态度来面对我们的世界,增强我们对多样性、包容性和相互依赖的认识,促进跨学科和跨
文化的对话和交流,最终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秩序。
16.1-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20世纪70年代盛行起来的文学理论及批评最近发展动向的统称。
”(罗吉·福勒《现代批评术语词典》)“但在回顾这个运动的时候,我们通常追溯到1966年。
这一年,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次结构主义大会上,宣读了题为《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的论文。
这篇论文标志着与结构主义前提的明确决裂,因此很快就被看作是‘后结构主义’出现的标志。
”(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福勒说:“就像所有的这类复合词,它的含义还是模糊不清的。
它与结构主义的关系是继承还是替代?这是说,我们视后结构主义只是比它的先行者晚了一步,还是视为某种意义上的进步?两种方法都可以发现。
后结构主义涵盖了太多的实践,它是没法被界定的。
但它大致可被看作解构理论的某些内涵在各个研究领域的一种贯通……解构的效果并不限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
相反它们强调了一种方法论上的转移,告别了本原论的解释、二元对立的秩序、固定的或封闭的意指活动,以及作为统一的主体的个人。
最近的精神分析,特别是鼓动了近年来新发展的雅克·拉康以及精神分析批评,是后结构主义形形色色的分支之一。
它还可能被追溯到诸如福柯和德勒兹那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分析,以及埃莱娜·西克苏或露丝·伊利格瑞的女性主义。
对‘读者’的诸说纷呈的阐述,如布鲁姆的‘误读’之类,可列入其中。
这样,在‘解构’名下的文学研究,自然也在其内。
巴特的生涯显示了向后结构主义的转移,如他在《S/Z》的嘲讽式的开端中特别强调的那样:‘据说有些佛教徒凭借苦修,可在一粒豆子里见出整整一片景观。
’如此有条不紊包容万物的模式曾是巴特本人60年代中期的勃勃雄心,也恰恰是后结构主义所予以否定的。
”(《现代批评术语词典》)福勒对后结构主义范围的界说是相当宽泛的。
后结构主义在狭义上则主要是指以德里达为首的解构理论,它既是对结构主义传统的某种继承,又是对结构主义的科学主义的姿态的反讽,视结构主义把握符号世界的勃勃雄心为一场儿戏。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概述源于语言学研究的结构主义(包括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潮把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方法当做学术研究的普遍方法,以具有客观结构的语言取代个体主体存在的人来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力图超越传统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和心理主义的的理论框架,它们或致力于寻求固定的结构,或强调结构的流动变化,或把结构主义理论用于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在思想界形成了巨大影响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作为一种非常流行的国际性思潮,结构主义还对后现代主义的一20世纪结构主义20为个体主体存在的人转向超越个体主体而具有某种“客观”结构和体系的语言。
结构主义实际上就是把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方法当做学术研究中的普遍方法。
各派结构主义的的共同特征是从既定的语言结构(系统、模式、型式)及与之相应的思维结构出发来解释其所研究的领域的现象。
他们对结构概念的解释在如下几个方面有一致之处。
第一,认为结构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是按照一定的模式(规则、秩序)由许多成分(要素、单元)组成,其中任何一个成分的变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化,而作为系统、整体的结构正体现了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揭示和阐释这些关系,就可理解所涉及的领域的各种现象。
第二,把结构划分为深层与表层等不同层次。
第三,认为结构作为一种理智和观念的存在具有超越作为主体的个人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它们是无人格的。
第四,大都否定结构的历史性,认为结构超越时间性。
结构主义作为当代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最早出现在法国,也一直以法国为中心,但它很快成了一种国际性思潮而在西方国家流行。
二结构主义的语言学模式索绪尔(的表层结构。
三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社会理论把结构主义语言学方法运用于社会现象的研究是从法国社会学家列维-斯特劳斯(Claud Levi-Strauss,1908-)开始的。
他早年攻读法律、哲学和心理学。
主要着作有:《亲族关系的基本结构》(1949)、《热带闲愁》(1955)、《结构人类学》(1955,1973)、《野性的思维》(1962)、《神话学》(1946-1971)。
后结构主义解构与认识

后结构主义解构与认识后结构主义是一种哲学和文化理论,它在20世纪后期兴起,并对传统的结构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和解构。
后结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语言和符号系统的运作方式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探讨后结构主义解构对认识的影响,并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后结构主义解构的基本原理后结构主义解构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它试图揭示语言和符号系统的内在矛盾和隐含的权力结构。
后结构主义认为,语言和符号系统并非客观存在,而是由社会和文化背景塑造的。
因此,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主观的,并受到语言和符号系统的限制。
后结构主义解构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 语言的多义性:后结构主义认为,语言是多义的,同一个词语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和意义。
这种多义性使得语言无法准确地传达信息,导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存在误解和偏见。
2. 符号系统的权力结构:后结构主义认为,符号系统中存在着权力结构,某些符号被赋予了更高的权威和意义,而其他符号则被边缘化或忽视。
这种权力结构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使得某些观点和声音被压制或忽视。
3. 解构的批判性:后结构主义解构试图揭示和批判符号系统中的权力结构和偏见。
通过解构,我们可以暴露出符号系统中的隐含意义和偏见,从而实现对权力结构的批判和改变。
二、后结构主义解构在文学领域的应用后结构主义解构在文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挑战了传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试图揭示文学作品中的隐含意义和权力结构。
后结构主义解构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揭示了文学作品中的多义性和矛盾,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解读框架。
后结构主义解构在文学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解构主义批评:解构主义批评是后结构主义解构的一种具体应用。
它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揭示文本中的多义性和矛盾,从而挑战传统的文学解读框架。
解构主义批评试图打破二元对立和固定的意义,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2. 反叙事:后结构主义解构对叙事结构进行了批判和解构。
后结构主义的例子

后结构主义的例子后结构主义是一种文化理论,认为每个文化现象都是由多种力量和因素共同创造的,而不仅仅是由一个定性的因素或单一的原因引起的。
这种理论强调了文化现象的多样性,涉及了多种学科领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文化的理解。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后结构主义的例子。
1.语言语言是人类文化的基础,语言的起源和发展与人类文化的演化密不可分。
后结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个媒介或工具,而是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符号。
语言的意义和价值取决于它在特定文化和历史环境中的使用和诠释。
因此,一种语言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意义和解释,取决于它所处的文化和时代。
2.媒体媒体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操纵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后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媒体中所呈现的信息和图像,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筛选和构造的结果。
媒体在传递信息时会被社会和政治力量所控制,因此流传的信息总是带有某种立场和价值观。
媒体使用了种种手段来影响人们的观点和信仰,如强调某些事实和隐藏某些事实,或采用符号和图像来传达暗示。
3.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指通过艺术和娱乐为主要手段的经济活动。
后结构主义理论关注文化产业的多元性和变化性,认为文化产业的复杂性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多种力量的结果。
文化产业中不同的元素,如电影、音乐、游戏等,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形成的符号和意识形态的体现。
总之,后结构主义理论是对传统文化学的一种扩展和深化。
它从多个角度分析文化现象,强调文化现象的多样性和多维度性。
这种理论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后结构主义

公寓 宾馆
居民楼 别墅
酒店
商品房 还建房
家属院
宿舍
房车
语言是不稳定的、复杂的、
不可能决定的
↓
语言不能呈现确定意义
↓
25 /
没有基准
06
↓
没有中心
↓
没有优劣之分
德里达的解构活动的特点
Post-Structivism
DESIGN BY SIHUIZHIZAO
1. 解构不是单纯的破坏,而是对现有文本的结构,形
25
/
06
一个事物是在与不同于它的事物间的时空差别关系中呈现出来的,也就
是事物本身延异运动的结果。所以,事物是多元的、矛盾的和异质的。
评价: 德里达借“延异”这一概念来揭示事物的差别性、矛盾性、动态性等
特性,开辟出一种思考的新路径。德里达的延异观念贯穿在他的整个思想 理论体系中,是他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自古希腊以来的语音中心主义
罗格斯
“文字始终是派生的、偶然的、特殊
中心主义
25 /
的、外在的,它是能指即语音的再现。
16
亚里士多德、卢梭和黑格尔将它称为
语音
‘符号的符号’。”
中心主义
语音→(理性的说话主体)在场→真理的在场出席 文字→(理性的说话主体)不在场→意义的不稳定
解构主义是一种去中心化,揭示被遮蔽的边缘
庶民女性对殉葬传统、对独立运动无声的抗争
解构主义并无更好的真理观,它是种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与
说明真理的努力中产生的困惑交相呼应。
它并不提供一个新的哲学框架或解决办法,而是带着一点它
希望能有策略意义的敏捷,在一个总体结构的各个无从综合的契
机间来回流转。它在哲学的认真性中走进走出,在哲学阐说中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结构主义
20世纪7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改造结构主义的政治思潮。
其代表人物大多数是原来的结构主义者,如法国的巴尔特、福柯、拉康、和利奥塔德、索勒斯、德里达等。
后结构主义主要批判结构主义对形而上学传统的依附,反对传统结构主义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客观性和理性问题上,企图恢复非理性倾向,追求从逻辑出发而得出非逻辑的结果,揭示语言的规律.解构理论有时也称为后结构主义,因为它采用费迪南·索绪尔提出的概念以及以其理论为主要基础的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因果关系,旨在削弱索绪尔体系和结构主义本身的基础。
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跟随在结构主义觉醒之後出现的一套思想,它试图去了解这个无法挽回地被分割成数个体系的世界。
后结构主义者与它的结构主义前辈最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抛弃了结构主义的简化主义方法论。
他们挑战结构主义宣称自己是能够诠释所有文本的批评後设语言(metalanguage),并且认为一个文本之外中立全知的观点是不可能存在的。
后结构主义者追求的是意符的无限扮演(play),并且不会给予任何一种阅读方法比其他方法还要更高的地位。
也因此,后结构主义领域中很少有互相一致的理论,但是每个理论都是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为起点。
而後结构主义的研究是带有政治性的,因为许多后结构主义者相信,我们认为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事实上只是一个社会建构,在当中有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推动著想要成为霸权。
代表人物思想
福柯
福柯(Mirkel Foucault,1926-1984)反对启蒙运动将理性、解放和进步等同起来,认为现代性实质上是一种控制和统治的形式,主体和知识等等都是被它构造出来的产物。
他从各个f方面对这种控制形式作了深入研究,包括病理学、医学、监狱和性学等等。
他的计划旨在对我们的历史时代进行批判,也即质疑和揭示知识、理性、社会制度和主体性的现代形式,认为这些看似自然的东西实际上是在一定社会和历史条件下的特定产物,而且具有权力和控制结构。
主要著作有:《癫狂和非理性:古代时代的癫狂史》(1961)、《诊所的诞生》(1963)、《词于物》(1966)、《知识考古学》(1969)、《规训与惩罚》(1975)、《性经验史》(1976,1984,1984)等。
一、对现代性的批评福柯把现代性分为两个时期:古典时期(1660-1800)和现代时期(1800-1950)。
在古典时期,一种强有力的控制人类的方式开始形成,并在现代时期达到高峰。
启蒙运动所宣扬的历史进步的观念其实只是控制和塑造人的权力机制和技术日臻完善。
福柯认为现代理性是一种强制力量,他集中关注个人在社会制度、话语和实践中被控制和被塑造成社会主体。
在古典时期,人的理性从神学束缚下被解放,它试图在一片混乱和狼藉中重建社会秩序。
它用知识系统和话语实践来区分和规范各种经验形式。
启蒙的理性神话用“求全求同”的虚妄来掩饰和压制多元性、差异性和增殖性。
福柯用不可沟通性、差异性和离散性来对抗现代性的理性压抑。
在其思想早期,他把自己的立场定义为“知识考古学”。
这一考古学
方法既不同于解释学方法,也与结构主义划清了界限。
福柯认为那些组装我们话语理性的各种规则并不是普遍和不变的,它们都将随历史的变迁而变化,并且只对特定时期的话语实践有效。
这些规则只是知识、知觉和真理的历史的先验条件。
它们构成文化的基本信码,即知识型,决定了特定历史时期里各种经验秩序和社会实践。
考古学方法关注一个“推论的空间”,即研究在推论空间中各种要素如何历史地被整合到某一规范结构之中,而后这一结构又如何解体和被新的结构所取代。
因而福柯反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历史进步的观念,历史只是历史中各要素不断离散与重组的水平域展开,没有任何终极目标在引导历史。
20
费迪南·索绪尔提出的概念以及以其理论为主要基础的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因果关系,旨在削弱索绪尔体系和结构主义本身的基础。
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跟随在结构主义觉醒之後出现的一套思想,它试图去了解这个无法挽回地被分割成数个体系的世界。
后结构主义者与它的结构主义前辈最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抛弃了结构主义的简化主义方法论。
他们挑战结构主义宣称自己是能够诠释所有文本的批评後设语言(metalanguage),并且认为一个文本之外中立全知的观点是不可能存在的。
后结构主义者追求的是意符的无限扮演(play),并且不会给予任何一种阅读方法比其他方法还要更高的地位。
也因此,后结构主义领域中很少有互相一致的理论,但是每个理论都是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为起点。
而後结构主义的研究是带有政治性的,因为许多后结构主义者相信,我们认为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事实上只是一个社会建构,在当中有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推动著想要成为霸权。
代表人物思想
福柯
福柯(Mirkel Foucault,1926-1984)反对启蒙运动将理性、解放和进步等同起来,认为现代性实质上是一种控制和统治的形式,主体和知识等等都是被它构造出来的产物。
他从各个f方面对这种控制形式作了深入研究,包括病理学、医学、监狱和性学等等。
他的计划旨在对我们的历史时代进行批判,也即质疑和揭示知识、理性、社会制度和主体性的现代形式,认为这些看似自然的东西实际上是在一定社会
和历史条件下的特定产物,而且具有权力和控制结构。
主要著作有:《癫狂和非理性:古代时代的癫狂史》(1961)、《诊所的诞生》(1963)、《词于物》(1966)、《知识考古学》(1969)、《规训与惩罚》(1975)、《性经验史》(1976,1984,1984)等。
一、对现代性的批评福柯把现代性分为两个时期:古典时期(1660-1800)和现代时期(1800-1950)。
在古典时期,一种强有力的控制人类的方式开始形成,并在现代时期达到高峰。
启蒙运动所宣扬的历史进步的观念其实只是控制和塑造人的权力机制和技
术日臻完善。
福柯认为现代理性是一种强制力量,他集中关注个人在社会制度、话语和实践中被控制和被塑造成社会主体。
在古典时期,人的理性从神学束缚下被解放,它试图在一片混乱和狼藉中重建社会秩序。
它用知识系统和话语实践来区分和规范各种经验形式。
启蒙的理性神话用“求全求同”的虚妄来掩饰和压制多元性、差异性和增殖性。
福柯用不可沟通性、差异性和离散性来对抗现代性的理性压抑。
在其思想早期,他把自己的立场定义为“知识考古学”。
这一考古学方法既不同于解释学方法,也与结构主义划清了界限。
福柯认为那些组装我们话语理性的各种规则并不是普遍和不变的,它们都将随历史的变迁而变化,并且只对特定时期的话语实践有效。
这些规则只是知识、知觉和真理的历史的先验条件。
它们构成文化的基本信码,即知识型,决定了特定历史时期里各种经验秩序和社会实践。
考古学方法关注一个“推论的空间”,即研究在推论空间中各种要素如何历史地被整合到某一规范结构之中,而后这一结构又如何解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