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学会物探技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
滕吉文院士在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2005年学术交流会上的讲话——根据录音整理

用光联系的时代,已经不是主要的,或者说已经过去。也就是说,不论是矿产资源、还是
油、气、煤炭能源都深埋在地下,这就必须穿越地面去揭示地球内部的奥秘,而这唯一的途 径就是地球物理学。傅承义先生在世的时候,也是我在地球物理所当家的时候,他和我有一
次很长的谈话,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呢?他说:滕吉文,我告诉你,你在负责地球物理所的科 研工作中,一定要牢记,不要让地质学家把地球物理当作锤子、罗盘、放大镜。这是傅老先 生的原话。最近,我的校友王涛(原石油工业部部长)也曾说过,对石油来讲,成也物探,
味着当今的科学发展,需要学科交叉,需要渗透。因为罗蒙诺索夫的时代已经过去,当时罗
蒙诺索夫既是物理学家,又是化学家,还是地质学家。为此,在21世纪的今天,科学与技
术高度发展,新的理论不断涌现,故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必须提上日程。对油、气来讲,我们
也必须向前看一步,即怎样在国家战略需求下去自主创新。因为人们通过肉眼与地质体之间
滕吉文院士在中国石化石油勘探 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 2005年学术交流会上的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
参加这次会议,我非常高兴。通过这次会议,我将会认识许多年轻的朋友,而且可以学
到很多东西。我以前在大学时是学地球物理的,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参加 了石油物探的工作,我的大学毕业论文是关于石油构造的,并在孟尔盛先生等人的指导下进 行野外实习。21世纪的今天我觉得地球物理学确实是地球科学发展中的先导。今年6月3
月稗L
2005年11月19日
一8一
个稳定、安全、持续供给的资源战略后备基地;利用现今各有关学科所取得的成就和高新技 术进行高分辨率的勘探,从已有储量中提高产出率等等。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我不作
展开和更深入的讨论了! 这次布什来中国访问,访问亚洲四国,既要稳住韩国,又要鼓励日本和“台湾”向我们
关于召开四省区稠油开发技术交流会的通知-天津市石油学会

10
浅部超大位移超长水平段I38H井钻井技术
中海油有限天津分公司工程技术作业中心
席江军、和鹏飞、侯冠中、朱培、李洪方
11
筛管水平井堵水材料研制与试验
大港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
程静
12
自升式海洋平台围阱区结构受力特点及强度分析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
赵开龙
中海油有限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
党胜国、权勃、齐鸿、闫建丽、孟鹏
7
大修井中水力式内割刀精确切割的分析与应用-李文涛
中海油有限天津分公司蓬勃作业公司
李文涛、李铁、巩永刚、修海媚
8
提高埕海油田大斜度井固井质量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大港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
吴华
9
气液通用的连续循环阀研制
中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技术研究院
中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技术研究院
解洪祥、薛莉、刘彦妹、温建平、王家梁、付跃华
17
Opti-port滑套压裂在大港油田水平井中的应用
大港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
董云龙
18
充分利用海上平台余热资源造淡水方案
中海油有限天津分公司工程建设中心
陈希
19
金属磁记忆检测的自升式平台应用可行性研究成藏规律与规模增储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
刘永勤、刘静辰、王晓雷、岳明
18
利用WellFlo软件分析海上多元热流体热采井筒参数
中海油服油田生产事业部
张卫行、孙永涛、孙玉豹、梅伟、林珊珊
19
射流式水力振荡器振动频率特性分析与现场应用
中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技术研究院
柳鹤、冯强、周俊然、吴欣袁、赵鹏、王建龙
20
世界地震勘探仪器设备技术发展综述:记新千年首届物探装备技术研讨会

枷 专论 与 综述 ・
探 基
备
第 1卷 2
第1 期
・
世 界地 震 勘 探 仪 器 装备 技 术发 展 综 述
记新 千 年 首届 物 探装 备技 术研 讨 会
王 文 良
( 油 地 球 物 理 勘 探 局橱 资 装备 事 业 邵 设 备 租 赁 中 心 , 北潭 州 0 2 5 ) 石 河 7 7 1
厂 商 经 过 激 烈 的 竞 争 、 并 、 合 , 本 形 成 了 法 兼 联 基 国 S re e c l公 司 和 美 国 UO 公 司 占 据 世 界 主 要 市 场
Ge — X, o 日本 J I等 九 家 世 界 知 名 地 球 物 理 装 备 公 G
司 . 绍 了各 自的 主 导 产 品 . 展 示 了各 自的实 力 , 介 井 交
本 次 技 术 研 讨 会 与 往 历 届 相 比 , 有 明 显 的 具
计 制 造 厂 家 , 地 震 勘 探 仪 器 设 计 制 造 的 整 个 发 展 从
特 点 . 涉 及 到 的 领 域 更 多 , 外 厂 商 更 具 代 表 性 即 国 会 上 介 绍 的 物 探 装 备 与 技 术 除 了 各 种 新 型 地 震 数 据 记 录 系 统 外 , 有 近 年 来 出 现 的 代 表 世 界 物 探 装 还 备前沿 技 术水平 的新方 法 、 技术 、 装 备 , 井 问/ 新 新 如 井 中 地 震 技 术 与 装 备 、 上 物 探 装 备 、 地 可 控 震 海 陆 源 、 探 钻 井 装 备 、 程 物 探 、 地 电 磁 、 S技 术 物 工 大 GP 和地震 检 波器等 , 可 说 , 次 研 讨 会 是 一 次 世 界 石 本 油物探装 备 制造 与技术发 展 的大检 阅 。
物探技术需求分析及攻关方向思考——以中国石化油气勘探为例

物探技术需求分析及攻关方向思考——以中国石化油气勘探为例马永生;张建宁;赵培荣;蔡勋育【摘要】中国石化通过高精度三维地震、逆时叠前偏移成像、地震属性分析和地震反演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老区精细勘探和新区勘探突破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复杂断块精细刻画、陆相砂岩岩性油气藏识别、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描述、致密砂岩储层精细预测和页岩气综合评价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取得勘探新成果的同时,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当前还面临着规模战略接替阵地不明朗、天然气勘探难度大、新增储量埋藏深和品位下降、工程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等4个方面的挑战.面对挑战和困难,在老区油气勘探中,一方面要重点发展高精度地震、油藏地球物理等技术,不断提高复杂地质体识别描述精度,提高复杂油气藏评价可靠性;另一方面要开展高效环保物探技术攻关,创新性地应用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新成果,降低勘探投入成本,提高勘探效率.在新区新领域油气勘探中,要进一步深化地震基础理论研究,探索复杂条件下地震信号的激发与接收规律;强化物探技术创新,着力攻克极复杂地表和地下条件下地震采集技术难关,提高低信噪比地区地震资料品质,为油气发现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期刊名称】《石油物探》【年(卷),期】2016(055)001【总页数】9页(P1-9)【关键词】中国石化;油气勘探;物探技术;需求分析;发展方向【作者】马永生;张建宁;赵培荣;蔡勋育【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北京100728;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江苏南京211103;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北京100728;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北京1007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十二五”以来,中国石化通过持续的石油物探技术开发和勘探工作量投入,为老区增储稳产和新区新领域油气勘探突破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资源保障。
未来中国石化油气勘探面临资源分布复杂、勘探难度大的形势,进入了资源战略接替阵地不明朗、新增储量品位下降的新常态。
第六届中俄测井国际学术交流会在青岛召开

的 中子 全谱 测井 、 过套 管测 井 、 产测 井等 , 生 值得 中 国 同行学 习 借 鉴 。中 国的测 井技 术坚 持 自主创 新和对 外 开放相 结 合 , 实现 全 面
发展 , 研发 出 了油 气勘探 开发 、 气 生 产 所 需 的各 种 测 井 仪 器装 油 备 和 解释评 价 软件 , 实现 了常 规测 井组合 化 , 成像 测 井 系列化 , 动
罗斯 科 学 院 院 士 埃 波 夫 ・米 哈 依 尔 ・伊 万诺 维 奇
自 20 年第一届中俄测井国际学术交流会在俄罗斯召开以 00
・
38 ・ 0
测
井
技
术
2 1 年 00
中国 石 化 胜 利石 油 管理 局 测 井 公 司 经 理 董 经 利
大 会 闭 幕 式
来, 中俄测井技术交流经历了 1 年的发展历程 , 0 为促进中俄双方测井科学技术的发展 , 为推进中俄双方测井 工作者的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中国石油学会测井专业委员会与欧亚地球物理学会的约定 ,0 2 2 1 年第 七 届 中俄 测 井国 际学术 交流 会将在 俄罗 斯召 开 。
3 4卷
第 4期
W ELI
测
井
技
术
V0. 4 No 4 13 .
Au g 2 0 01
21 0 0年 8月
) GGI NG TECH NOL0GY
第六 届 中俄 测 井 国 际学 术 交 流 会 在 青 岛召 开
第六届中俄测井国际学术交流会于 2 1 00年 8 l ~1 月 3 5日 在 山东 省 青岛市 召开 。会 议 由 中 国 石 油学 会 石 油 测 井 专业 委 员
表俄罗斯欧亚地球物理学会副主席拉普杰夫 B B 先生介绍了俄 .. 罗斯 、 萨克斯 坦 、 哈 阿塞拜 疆 的代表 并致 辞 。 这是一次规模很大、 水平很高的交流会。出席会议的代表
复杂沉积区内低渗-致密薄储层分级表征下的“甜点”预测

191随着各油气田对低渗—致密油气资源投入开发,低渗—致密油气层地质“甜点”分布的预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在低油价背景下,“甜点”预测的可靠性往往影响到后续开发方案的规划。
由于复杂沉积区内受低渗—致密油气层固有的叠前、叠后地震响应特征、地震品质等的影响,造成利用常规技术的叠前、叠后地震反演预测下 “甜点”的可靠性较低,需寻找一种有效提高“甜点”预测可靠性的方法。
1 低渗-致密砂岩中有效储层预测难度大1.1 地震资料品质相对较差由于低渗-致密砂岩储层埋藏相对较深,造成地震数据主频、信噪比相对较低,进而使得地震纵向分辨率及预测可靠性降低。
1.2 有效储层预测难度大1.2.1 岩性预测在砂泥岩地层中,随着孔隙度的减小,砂岩储层波阻抗逐渐增大:孔隙度<10%左右时砂岩储层表现为相对高阻抗砂岩;孔隙度10%~15%时砂、泥岩波阻抗重叠严重。
因此,低渗-致密砂岩储层中干层和致密层表现为明显的高波阻抗,利用波阻抗的相对大小可以较好的加以识别;同时,由于有效砂岩储层与泥岩波阻抗重叠严重,造成有效的低渗-致密砂岩储层难以有效识别,预测可靠性较低。
1.2.2 利用孔隙流体属性预测可靠性差由于低渗-致密储层孔隙度较小,造成储层AVO响应特征变化幅度较小;其次,受地震资料低信噪比的影响,低渗-致密储层的AVO响应常常被淹没在泥岩和噪音组成的背景之中,造成预测可靠性差。
2 分级表征下的“甜点”预测2.1 储层分级表征预测技术方案2.1.1 技术目标分级表征是以不同尺度、不同的视野对储层进行描述,达到对目标的准确刻画[1-2]。
针对复杂复杂沉积区内低渗-致密薄储层分级表征下的“甜点”预测罗青桂 邓强 许胜利 吴臣 孔令江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 天津 300450摘要:随着低渗-致密油气藏纳入油气开发范畴,“甜点”分布的有效预测是该类油气藏高效开发的关键。
主要应用储层分级表征的地震预测技术,采取以定性的沉积环境、半定量的储层预测到定量储层预测下逐级深入的储层展布研究为指导;综合利用地震反射结构分析、波形指示预测、地质统计学反演为手段提高有效储层预测的可靠性,进而确定优势储层平面分布,并通过平面叠合进行“甜点”分级;针对“甜点”分级以分步钻探实施,滚动开发,实现对复杂沉积区内低渗-致密油气藏低风险、高效的开发。
世界物探技术现状及中国石油物探技术发展的思考

相关 组 织在 会议 展 览 中心展 示 了他 们 的 技术 实 力 ,
参 会 人 员 有 E G C G S e ,t o ,G ,oa, A E, G V,hl Sa i P S T tl l tl
续快速发展
关键 词 : 算机技 术 ; 计 物探技 术 ; 国石 油 ; 术发 展 ; 中 技 分析 和 思考
中 图 分 类 号 :6 l P 3 文献 标识码 : A
0 引 言
为 了跟 踪 国际地 球 物理 技 术 的 发 展 趋 势 . 握 石 油 物 探 技 术 把
在 地 震 装 备 、 震 采 集 、 震 处 地 地 理 、 震解 释 、 藏工 程 和软 硬 件 地 油 环 境 等 方 面 的 应 用 现 状 , 国石 中
油组 团参 加 了 2 1 年 度第 7 01 3届
欧洲 E G A E年会 第 7 3届 欧 洲 E G A E年 会 的 主 题 是 “ 常规 能 非 源 和 技 术 的 作 用 ( B o vnin l eo re n e U en e t a R suc s dt o a h
第2 3卷 第 4期
21 0 1年 8月
岩
性
油
气
藏
V0 .3 No4 1 . 2
Au 2 1 巴 01
LI THOLOGI RES C ERV0I RS
文 章 编 号 :6 3 8 2 ( 0 1 0 — 0 1 0 17 — 9 6 2 1 )4 0 0 — 8
世 界 物 探 技 术现 状 及 中国石 油 物探 技术 发 展 的思 考
中国石化油藏地球物理二十年发展与思考

李阳,王延光,刘浩杰,等.中国石化油藏地球物理二十年发展与思考[J.石油物探,20246311㊀G11L IY a n g ,WA N G Y a n g u a n g ,L I U H a o j i e ,e t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r e s e r v o i r g e o p h y s i c s i nS i n o p e c i n t h e p a s t 20y e a r s [J ].G e o p h y s i c a l P r o s p e c t i n g fo rP e t r o l e u m ,2024,63(1):1㊀G11收稿日期:2023G11G21.第一作者简介:李阳(1958 ),男,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方面的研究工作.E m a i l :l i y a n g @s i n o p e c .c o m.c n 基金项目:中国石化股份公司科研攻关项目(P 20052G4)资助.T h i s r e s e a r c h i s f i n a n c i a l l y s u p p o r t e db y t h eS i n o p e cS c i e n t i f i cR e s e a r c hP r o j e c t (G r a n tN o .P 20052G4).中国石化油藏地球物理二十年发展与思考李㊀阳1,王延光2,刘浩杰3,陈雨茂3,薛兆杰1(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728;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东营257000;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22)摘要: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是综合应用多种地球物理资料与油藏动静态信息进行复杂油藏精细表征和动态监测的跨学科技术,对于提高油藏的储量动用程度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当前地球物理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系统回顾了中国石化油藏地球物理提出的背景和过去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梳理了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系列,总结了在油藏地球物理基础研究㊁井中地球物理技术㊁多尺度资料联合反演㊁地球物理约束确定性建模㊁时移地震剩余油气预测㊁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㊁微地震油藏监测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效果.面对中国油气田勘探开发的深层㊁深水㊁非常规及老油田( 两深一非一老 )形势和一体化㊁智能化㊁绿色化挑战,油藏地球物理在油气产业技术致胜阶段仍然大有可为,要持续创新油藏地球物理技术,井㊁震㊁动㊁模一体化联合和人工智能应用,构建高水平的油藏地球物理勘探开发一体化㊁地质工程一体化解决方案,支撑油藏全生命周期建设.关键词:油藏地球物理;井中地震;联合反演;油藏建模;油藏动态监测;剩余油预测;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中图分类号:P 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G1441(2024)01G0001G11D O I :10.12431/i s s n .1000G1441.2024.63.01.001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r e s e r v o i r g e o p h y s i c s i nS i n o pe c i n t h e p a s t 20y e a r sL IY a n g 1,WA N G Y a n g u a n g 2,L I U H a o j i e 3,C H E N Y u m a o 3,X U EZ h a o ji e 1(1.C h i n aP e t r o l e u m &C h e m i c a l C o r p o r a t i o n ,B e i j i n g 100728,C h i n a ;2.S i n o p e cS h e n g l iO i l f i e l dC o m p a n y ,D o n g y i n g 257000,C h i n a ;3.G e o p h y s i c a l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S i n o p e cS h e n g l iO i l f i e l dC o m p a n y ,D o n g y i n g 257022,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 s a n i n t e r Gd i s c i p l i n a r y t e c h n o l o g y w h i c h i n t e g r a t e s a v a r i e t y o f g e o p h y s i c a l d a t a a n dd yn a m i c a n d s t a t i c i n f o r m a t i o no f r e s e r v o i r s i n t od e t a i l e d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a n dd y n a m i cm o n i t o r i n g o f c o m p l i c a t e d r e s e r v o i r s ,r e s e r v o i r g e o p h y s i c s i so f g r e a t s i g n i f i Gc a n c e t o i m p r o v e d r e s e r v e u t i l i z a t i o n a n d r e c o v e r y e f f i c i e n c y a n d t h u s i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d i r e c t i o n o f g e o p h y s i c a l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W e g i v e a no v e r a l l r e v i e wo f r e s e r v o i r g e o p h y s i c s i nS i n o p e c i n t h e p a s t t w o d e c a d e s a n d a s e r i e s o f g e o p h y s i c a l t e c h n i q u e s ,i n c l u d i n g t e c h n i G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s a n d t h e i ra p p l i c a t i o n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so f f u n d a m e n t a l g e o p h y s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b o r e h o l e g e o p h ys i c s ,m u l t i Gs c a l e j o i n t i n v e r s i o n ,g e o p h y s i c a l l y c o n s t r a i n e dd e t e r m i n i s t i cm o d e l l i n g ,t i m e Gl a p s e s e i s m o l o g y f o r r e m a i n i n g o i l a n d g a s p r e d i c t i o n ,s e i s Gm o l o g y Gg e o l o g y Ge n g i n e e r i n g i n t e g r a t i o n ,a n dm i c r o s e i s m i cm o n i t o r i n g .I n t h e c o n t e x t o f p e t r o l e u me x p l o r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d e e p w a t e r a n dd e e p z o n e s ,u n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r e s e r v o i r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e n h a n c e d o i l r e c o v e r y i nm a t u r e f i e l d s ,a n d c h a l Gl e n g e so f i n t e g r a t e d ,i n t e l l i g e n t ,a n d g r e e n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i nC h i n a ,t h e r e a r e s t i l l b r i g h t p r o s p e c t s f o r r e s e r v o i r g e o p h y s i c s i n p e t r o l e Gu mi n d u s t r y .I t i s s u g g e s t e d c o n t i n u i n g i n n o v a t i o n s i n r e s e r v o i r g e o p h y s i c s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w e l l ,s e i s m i c ,d y n a m i c ,a n dm o d e l l i n g d a Gt a ,a n da r t i f i c i a l i n t e l l i g e n c ea p p l i c a t i o na n de s t a b l i s h i n g h i g h Gl e v e l s o l u t i o n s t oe x p l o r a t i o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t e g r a t i o na n d g e o l o g yGe n g i n e e r i n g i n t e g r a t i o n t o s u p p o r t l if eGs p a n r e s e r v o i r c o n s t r u c t i o n.K e y w o r d s:r e s e r v o i r g e o p h y s i c s,b o r e h o l e s e i s m i c,j o i n t i n v e r s i o n,r e s e r v o i rm o d e l i n g,r e s e r v o i r p e r f o r m a n c em o n i t o r i n g,r e m a i n i n g o i l p r e d i c t i o n,s e i s m o l o g yGg e o l o g yGe n g i n e e r i n g i n t e g r a t i o n㊀㊀国际政治㊁经济㊁环境因素正在重塑着国际能源结构,但在近中期油气资源仍将持续保持主体地位[1].我国油气能源消费也将持续增长,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高,油气供给安全形势严峻,稳油增气降本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策略.从油气勘探开发整体形势看,陆地㊁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目标全面从浅层走向深层㊁由构造油气藏转向超复杂岩性油气藏,由常规油藏走向致密油藏㊁页岩油藏,面临着深水㊁深层㊁复杂山地和复杂构造,勘探开发难度不断增大[2G6].同时,我国主力油田普遍进入勘探开发中后期,剩余油高度分散㊁局部富集,近1/3的高含油饱和度剩余油赋存于受小断层㊁薄互层等小尺度地质体控制的富集区[7],需要继续查明受薄互层㊁小断块㊁微幅度构造控制的剩余油富集区.如何发挥地球物理技术优势,深度融合开发动静态信息,更精确地落实微构造㊁预测薄储层㊁识别流体㊁寻找剩余油是助力我国主力油田二次开发㊁保障稳油增气降本战略有效实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在老油田开发需求和地球物理技术发展共同驱动下,中国石化于2002年提出并着力发展面向油藏开发的地球物理技术理念和方法,全面服务于新老区产能建设和非常规油藏开发.具体历程大致可分为单项技术突破㊁全面深化攻关㊁全面推广应用和迭代提升四个阶段.2002年至2006年,面向陆相油藏开发的特点和需求,中国石化相继设立并完成了 十条龙 项目«油藏综合地球物理技术研究»和重大科技先导项目«油藏综合地球物理技术应用先导试验»,针对高精度三维地震㊁井间地震㊁V S P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在胜利垦71区块开展了综合应用,标志着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实现单项技术突破;2007年至2015年,依托两期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油藏综合地球物理技术»和«油藏地球物理关键技术»,开展多尺度资料联合反演㊁地球物理约束油藏建模㊁非一致性时移地震㊁微地震压裂监测等攻关,研制了油藏地球物理软件平台R系统,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2016年至2020年,以油藏地球物理软件平台为依托,全面服务油田勘探开发,在老区油藏描述㊁新区产能建设全面应用.2020年至今,依托中石化重大攻关项目群«低渗致密油藏地质工程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等一系列项目,开展人工智能油藏地球物理㊁地质工程一体化攻关,在提升油藏描述精度和效率的同时,拓展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领域和范围.本文在回顾总结油藏地球物理概念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中国石化20年以来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取得的创新成果和实践效果,分析面临的主要形势与挑战,并探讨了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1㊀油藏地球物理的提出㊁概念及内涵在油气勘探中以地震为核心的勘探地球物理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8G9],但随着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和油藏提高采收率对油藏模型精度需求的提高,针对油藏评价㊁油藏开发及生产的油藏地球物理技术逐步发展起来[10G11].1984年美国S E G(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成立了D&P委员会(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P r o d u c t i o nC o mm i t t e e),着力推动面向油藏开发的地球物理技术研究.历届S E G会议,油藏地球物理研究和应用都是会议的热门主题之一.由于国内陆相沉积油藏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发展针对中国陆相油藏特征的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和体系.中石油㊁中石化以及相关石油高校都相继组建了油藏地球物理研究机构和团队,在油藏地球物理理论和方法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12G16].在中国石化二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 井震动融合 为核心的油藏地球物理内涵,即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实质就是面向油藏开发,综合应用多种地球物理资料和油藏开发动静态信息对油藏三维空间特征进行精细描述和动态监测的综合性交叉新学科[17G18].与常规意义上的勘探地球物理相比,油藏地球物理对地震资料分辨率的要求更高,对流体的可预测性要求更强,对油藏模型的确定性要求更精准,对资料的综合应用要求更深入全面.但在本质上,两者均是地球物理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和实践,都是利用地球物理技术对地下油气目标进行准确成像.因此对具体技术而言,二者又没有明显的应用边界.例如,高精2石㊀油㊀物㊀探第63卷度三维地震和多波多分量地震等,既可以应用于勘探寻找新的油气圈闭,又可以在已开发老区对油藏的复杂构造㊁储层进行描述及流体识别[19].当前,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正不断向油气田勘探和工程领域延伸,已成为发现油气资源储量和提高油气采收率的重要技术手段.2㊀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创新与实践围绕着油藏的三维空间精细表征和动态监测这一核心目标,发展形成了关联配套油藏地球物理技术路线和体系,即以油藏的动静态属性与多种地球物理波场关联和匹配融合研究为基础,以提高对地下小地质目标体成像精度的井中地震㊁高精度三维地震技术和以流体识别检(监)测为目标的多波多分量地震㊁非一致性时延地震和微地震压裂监测技术突破为关键,充分发挥多尺度资料在不同频率优势和空间覆盖尺度的互补关系,通过多尺度资料联合储层反演和匹配油藏建模,融入人工智能元素,基于油藏地球物理一体化平台,实现点㊁线㊁面㊁体多尺度资料的关联匹配处理㊁解释融合,逐步逼近地下真实的油藏模型,基于油藏地球物理技术体系(图1),全面服务油田勘探开发.图1㊀油藏地球物理技术体系2.1㊀油藏地球物理基础研究地震波除受激发和接收条件直接影响外,还与油气藏储层的速度㊁密度等弹性参数和吸收特性有关,而这些特性又与岩石成分㊁孔隙度㊁埋深㊁孔隙流体性质㊁压力㊁岩层的不均匀性以及其它地质特性密切相关.依托油藏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建立地球物理勘探所获得的物理量与地下油藏参数的定性和定量关系,使得 复杂构造成像有依据,精细地震解释讲道理 .针对地震㊁测井㊁超声不同频段声波岩石物理性质差异性,基于应力应变测量原理,研制了高低频联合岩石物理测试系统(图2),实现了地震频段不同频率(2~2000H z,800k H z)㊁温度㊁压力㊁流体条件的岩石声学参数(速度㊁衰减和各向异性)测量,制定了测试标准,推动了地震岩石物理技术的发展[20].系统完成了稠油㊁碳酸盐岩㊁致密砂岩㊁浊积岩等不同油藏类型的测试,揭示了 流体诱导㊁结构控制㊁频率驱动频变地震响应机理,提出了复杂孔隙㊁复杂流体性质环境下地震频散的校正方法,提高了井震匹配及储层预测的精度.建立胜利油田典型油藏模型(垦71薄互层㊁花古1井区复杂潜山㊁牛斜55井区页岩油),通过多尺度资料联合正演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验证了多种资料间具有时深域一致性和频率域叠合性的特征,夯实了3第1期李㊀阳等.中国石化油藏地球物理二十年发展与思考多尺度地球物理资料联合反演的基础.首次建立陆相页岩油仿真物理模型(牛斜55井区),模拟了110k m2㊁3种岩相㊁26套地层㊁18个裂缝发育带(不同裂缝方位㊁倾角㊁密度),通过物模数模一体化分析,建立岩相及裂缝识别模板(图3),夯实了陆相页岩油地震构造成像㊁储层描述和裂缝预测实验基础.图2㊀高低频联合岩石物理测试系统图3㊀页岩油裂缝发育带地震响应特征识别模板2.2㊀面向油藏的高精度地面三维地震技术2004年,在东部老区垦71区块,国际上首次开展了高精度三维㊁多波多分量㊁三维V S P㊁井间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全系列联合采集,拉开了油藏地球物理矿场试验的序幕.特别是,在三维地震采集方面,国内首次超万道(13200道/炮)㊁高密度(面元10mˑ10m,550炮/k m2),大大提升了对复杂断块㊁断裂系统的辨识能力,地震频带拓宽30%,推动了中国石化从高精度地震到单点高密度地震再到全节点地震技术的跨越发展[21G23],为地球物理各向异性研究,提高构造解释㊁地层解释㊁岩性解释㊁流体识别㊁裂缝预测和地应力研究水平奠定了高分辨㊁高保真度三维地震资料基础.在塔河油田西部深层油气勘探开发中,针对缝洞储集体埋藏深㊁类型多样,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复杂,多解性强等特点[24G26],建立了地震成像体上溶洞 串珠 4石㊀油㊀物㊀探第63卷识别模式,15m 规模的缝洞体在埋深6000m 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地震响应,成像精度由30m 提高到15m ,缝洞体的识别数量增加了19.5%.2.3㊀井中地震技术研发了井间地震和3D V S P 采集处理解释配套技术和软件系统[27].井间地震技术在胜利油田㊁吐哈油田㊁吉林油田㊁华北局㊁西北局等油区,完成57对井间地震资料的采集㊁处理和综合研究,能够描述2~3m 的薄储层和前积砂体沉积现象,解决了井间米级小尺度地质结构的精细刻画问题.V S P 技术在深层地质地层速度结构反演㊁地下地质体刻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济阳陆相页岩油基于零偏V S P 地震资料,提高井震匹配精度,大幅提高构造模型精度(3500m ,模型绝对误差5~8m );在塔河油田基于三维V S P 成像剖面,准确刻画断溶体和缝洞体.针对日益复杂的地表激发环境,面对滚动和开发目标 零散㊁碎小㊁隐蔽 等地质问题,攻关了井中三维地震关键技术,研制井中高功率震源系统,通过井中靠近地质目标激发㊁地面超高密度布置节点检波器进行接收,减少低降速带吸收衰减影响(仅穿过一次),可有效解决低序级断层识别及空间组合㊁薄储层精细刻画等难题,在胜利油田江家店等进行了应用,取得预期地质效果(图4).目前着力攻关的随钻地震技术,已在官130井开展了试验,能够预测钻头前方200m 地层的速度和压力,有效减小钻头深度不确定性,降低钻探风险.图4㊀井中激发三维地震资料效果与地面三维地震对比a 优势频带8~48H z ;b 优势频带9~82H z2.4㊀多尺度资料联合反演技术充分发挥测井㊁井中地震等资料纵向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优势,提出了多尺度资料联合反演方法,通过不同尺度资料的优势互补,着力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㊁储层描述精度㊁流体识别能力[28].研发了井控提高地震分辨率方法,充分利用测井资料的高频信息,对地震资料进行高频补偿,能够拓宽优势频带15~20H z ,高保真地提高地震资料的地质分辨能力.通过多尺度联合储层反演,基于贝叶斯融合理论,多资料联合提高储层反演精度,纵向分辨薄层能力由8~10m 提高至2~3m .基于粘弹介质地震波传播理论,研发了粘弹介质地震流体识别技术,通过叠前不同角度㊁不同频段资料联合反演,实现吸收衰减㊁速度频散㊁粘弹流体因子的预测.与常规纵波速度㊁横波速度㊁密度三参数反演相比,频变粘弹性流体因子能够反演区分油㊁水层,刻画油层变化并分析产能,部署井位获得较好产能.2.5㊀地球物理约束油藏建模技术高精度油藏模型是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㊁地质工程一体化高效实施的基础和桥梁.综合利用三维地震㊁测井㊁动态数据等多尺度资料,发挥地震资料空间约束能力强的优势,实现了油藏高精度的动态描述与更新.攻关了 点㊁线㊁面㊁体 多维匹配构造建模方法,实现井震统一㊁时深一致高精度构造建模.形成了井间地震 拟露头 方法[29],以密闭取心和岩石物理关系模型标定为基础,将井间地震解释的米级精细5第1期李㊀阳等.中国石化油藏地球物理二十年发展与思考地质结构,转换为油藏建模的 露头 约束条件,为高精度储层建模奠定基础.发明了井震条件递推储层建模技术,解决了常规储层建模仅依赖井资料㊁对储层横向连通性约束程度低的瓶颈问题,实现了沉积相㊁储层物性和流体高精度建模,可分辨0.7m隔夹层和1~2m薄砂体油层.研发了地球物理资料约束的流体建模技术,创新引入地球物理资料三维流体预测信息,联合油藏数值模拟及开发动态信息匹配,实现了三维空间剩余油分布精准预测.针对勘探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的 三维地震㊁剖面解释㊁剖面分析 的工作模式,提出并逐步实践了勘探大模型解释建模一体化技术.以盆地级地质建模为核心,地震解释㊁构造和储层建模同步推进㊁循环迭代,形成了面向勘探阶段大模型构建技术,建立了 三维解释㊁模型驱动㊁立体部署 的勘探井位部署新范式.2023年,在东营北带盐家地区,建立了330k m2三维油藏模型(图5),开展了圈闭综合评价,探索了基于勘探大模型井位部署论证方式,优选有利井位目标3口,新增控制储量324ˑ104t.勘探大模型建立技术能够实现盆地/区带级数据与知识的三维可视化表达,实现 所想能所见㊁地下能透明 ,为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㊁信息化㊁智能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图5㊀盐家地区油藏模型栅状图2.6㊀时移地震剩余油气描述技术时移地震在海上油气开发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30],但在陆上油田,由于复杂的地表条件和油藏条件以及经济因素,难以实现真正的时移地震.针对我国东部老油田目前地震二次采集乃至三次采集常态化的局面,首次提出了非一致性时延地震技术.通过高斯束照明技术,明确了 偏移距和方位角是影响非一致地震的最主要因素 ,建立了 观测重建+道插值 的观测系统优化匹配技术,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观测不一致的影响,解决了制约非一致时延地震应用的基础问题;针对采集条件(激发㊁接收㊁环境噪声等)不同带来的不一致问题,通过约束叠前互均化处理,消除地震数据中非一致性采集因素带来的差异;针对水驱条件下时移特征微小的特点,将叠前属性引入到时延地震敏感属性分析中,发展了叠前㊁叠后差异属性联合优化技术,提高剩余油的预测精度[31].在单56稠油区1991年采集了三维地震数据,2010年又重新采集了三维地震资料,基于时延地震研究,准确描述了蒸汽吞吐后剩余油气的展布(图6),发现剩余油富集区块2个,预测石油地质储量367ˑ104t.2.7㊀微地震压裂实时监测技术随着致密油藏㊁页岩油藏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微地震监测技术成为描述裂缝展布情况㊁计算压裂改造体积㊁评估压裂效果㊁指导压裂方案优化的重要手段.研发了微地震采集处理解释配套技术系列.针对地面监测信号能量弱㊁噪声干扰严重的难题,通过微地震分步静校正㊁多域去噪,数据信噪比提6石㊀油㊀物㊀探第63卷升3倍,提升微地震时间识别和定位精度45%.研发了压裂改造有效体积(E S R V )计算方法,剔除裂缝通道之间未有效改造体积,储层改造体积计算准确度提升35%.研发了微地震海量数据实时传输㊁实时处理㊁实时解释技术,具备了微地震压裂实时监测技术服务能力.在济阳陆相页岩油国家示范区,实现了樊页平1试验井组8口水平井3层楼(图7)和牛页1试验井组20口水平5层楼立体压裂的实时监测,为压裂动态分析㊁压裂参数优化和压裂效果综合评价提供了依据.图6㊀单56区块馆下段时延差异属性图7㊀樊页平1页岩油试验井组8口井压裂效果2.8㊀非常规油藏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低渗致密油藏㊁页岩油藏等非常规油气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接替领域.地质工程一体化是实现非常规油气藏经济有效开发的必由之路.以地震为核心的一体化共享模型建立是地质工程一体化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关键[32].围绕 选好区㊁定好井㊁钻好井㊁压好井相关环节,通过充分挖掘地球物理信息,开展裂缝㊁物性㊁地应力等关键甜点参数预测,建立非常规油藏地震地质工程应用一体化共享模型,实现地质甜点和工程甜点的三维空间量化表征和动态综合评价,支撑井网井型部署和井轨迹优化㊁高效钻井和高效压裂.义184为低渗致密油藏,埋深3500~4300m ,单层厚度薄(最薄1~3m )㊁储层物性差(渗透率为2~5m D ,1m D ʈ0.987ˑ10-3μm 2),效益建产难度大.7第1期李㊀阳等.中国石化油藏地球物理二十年发展与思考充分利用叠前㊁叠后地震资料,通过新井资料加入及地质认识持续提升,建立适应不同阶段需求的全井段地质工程三维可视化模型(图8),储层预测精度从60%提升到90%.综合分析平面储层厚度变化和地震裂缝预测结果,划分为Ⅰ㊁Ⅱ㊁Ⅲ㊁Ⅳ类甜点,本着 先易后难㊁先好后差㊁有序推进 原则,分不同期次开展产能建设,在储量品位下降的形势下,实现了二期㊁三期建产效益持续提升,平均单井产能由5.5t /d 提高到6.7t /d ,百万吨投资平均下降2.8%,基准平衡油价平均下降2.6%.图8㊀义184区块地质工程全井段三维可视化模型3㊀油藏地球物理技术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随着东部老油田勘探开发的进一步深入和以油藏经营为核心的高质量勘探开发一体化理念的进一步推进,勘探开发形势面临新的转变.油藏目标上,由常规油藏向非常规油藏转移,地质层系由中浅层向中深层㊁深层㊁超深层转移,油藏目标和剩余油分布更趋复杂,对油藏表征和动态监测精度提出更高要求.发展模式上,勘探开发一体化㊁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新范式㊁降本增效成为油田发展的主旋律.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更好破解油田高效勘探㊁效益开发难题.面对 两深一非一老 勘探开发目标和需求,中石化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在关键技术装备㊁软件平台建设㊁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主要面临以下挑战:①工作理念上的挑战,要从服务勘探㊁开发为主向服务油藏全生命周期㊁全过程,要从常规油藏到页岩油非常规油藏的转变,从模型驱动的地震描述到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地震预测;②基础建设的挑战,要从跨频段超声㊁测井㊁地震等不同频段数据耦合关系的分析,到进一步从数字岩心㊁物理模拟角度构建地球物理信息与油藏信息一体化融合的理论方法;③研究内容的挑战,从以储层描述为主的研究到剩余油分布的转变,要从以地震为主的静态描述到井震动一体化更深度融合动态描述,要从常规三维地震到光纤分布式声波传感(D A S )井中与地面地震联合采集处理解释和监测;④技术集成及推广应用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油藏地球物理一体化集成平台,加大在不同油藏类型应用的力度和深度.4㊀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未来发展的思考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需要以油田勘探开发需求为导向,瞄准油藏地球物理一体化㊁智能化㊁绿色化发展方向,解决地球物理领域的 卡脖子 技术难题,构8石㊀油㊀物㊀探第63卷建高水平的油藏勘探开发解决方案.研究方向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4.1㊀油藏地球物理理论基础研究油气地球物理探测的地质对象㊁观测数据㊁物理规律等具有较强的跨尺度科学属性,使得油藏参数和地球物理信息的融合机理还不完善.因此需要研发更高精度的仪器设备,通过跨尺度岩石物理研究㊁多维度地震物理模拟㊁数字岩心一体化分析,明确不同尺度㊁不同频带㊁不同观测方式情况下的地震响应与油藏参数的耦合机制.4.2㊀井中高精度地球物理新技术在东部成熟探区,对地震资料的高保真㊁高分辨率需求与越来越严峻的地表采集条件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近年来,随着D A S地震[33]㊁广域电磁等井中监测手段的成熟,通过联合采集井中地震数据,实时收集油气藏储层参数与油气井动态生产数据,为油气藏评价㊁油气田开发与油气藏生产阶段的剩余油发现㊁提高采收率等提供新的技术方案.4.3㊀跨尺度油藏模型构建实现油藏全生命周期油藏经营新理念的基础是建立满足勘探开发全过程的油藏模型,以模型为中心开展勘探开发一体化部署决策.当前面向开发单元的开发建模和面向区带的勘探建模在模型规模㊁研究目的和分析流程上存在较大的区别,因此需要通过区带级油藏建模㊁跨尺度模型融合㊁模型动态更新等关键技术的攻关,实现不同阶段㊁不同位置的油藏模型的集成㊁融合和应用.4.4㊀人工智能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面对油田老区海量的多尺度地震数据㊁井资料以及开发动静态信息,迫切需要在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基础上,融入人工智能技术,攻关地层的智能划分和对比㊁构造的智能解释㊁储层的智能描述㊁剩余油的智能预测等技术,实现油藏地球物理智能化发展.4.5㊀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面对页岩油等非常规油藏高效勘探㊁效益开发的压力,需要深度挖掘地震信息,攻关地震岩相预测㊁多尺度裂缝预测㊁岩石力学和地应力模拟等地质工程甜点量化表征技术,持续完善模型驱动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系列,不断满足井网井型优选㊁优快钻井㊁高效压裂等地质工程需求.4.6㊀油藏地球物理一体化软件平台研发软件是技术推广应用的载体.随着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智能化㊁一体化的发展,着眼于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需要在软件架构㊁数据管理㊁交互界面等方面持续优化,着力打造系统化㊁集成化㊁标准化㊁可视化的油藏地球物理软件2.0版本,解决油气勘探开发领域软件 卡脖子 难题.5㊀结束语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已经成为认识油藏㊁改造油藏㊁开发油藏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面对我国油气田 两深一非一老 形势和油气藏类型多样㊁地质条件复杂㊁开发难度大的现实,需要坚持问题导向㊁实践推动㊁紧跟前沿㊁迭代升级,强化与国际国内知名大学的交流,跨单位联合㊁跨学科创新,持续攻关油藏地球物理新理论㊁新技术,共同推动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进步,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更好服务于油藏全生命周期建设的需求.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刘华军,石印,郭立祥,等.新时代的中国能源革命:历程㊁成就与展望[J].管理世界,2022,38(7):6G24L I U HJ,S H IY,G U OLX,e t a l.C h i n a's e n e r g y r e f o r mi n t h en e we r a:P r o c e s s,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n d p r o s p e c t s[J].J o u r n a lo fM a n a g e m e n tW o r l d,2022,38(7):6G24[2]㊀贾承造.含油气盆地深层 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科学技术问题[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7(5):1G12J I ACZ.K e y s c i e n t i f i c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p r o b l e m s o f p e t r o l e u me x p l o r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d e e p a n du l t r aGd e e pf o r m a t i o n[J].J o u r n a l o f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e t r o l e u m(E d i t i o no fN a t uGr a l S c i e n c e),2023,47(5):1G12[3]㊀关晓东,郭磊.深层 超深层油气成藏研究新进展及展望[J].石油实验地质,2023,45(2):203G209G U A N XD,G U OL.N e w p r o g r e s s a n d p r o s p e c t o f o i l a n d g a sa c c u m u l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i nd e e p t ou l t r aGd e e p s t r a t a[J].P e t r o l eGu m G e o l o g y&E x p e r i m e n t,2023,45(2):203G209[4]㊀李阳.中国石化致密油藏开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石油钻探技术,2015,43(5):1G6L IY.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 a n d c h a l l e n g e s f o rS i n o p e c t od e v e l o p t i g h to i l r e s e a r v o i r s[J].P e t r o l e u m D r i l l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2015,43(5):1G6[5]㊀李阳,赵清民,吕琦,等.中国陆相页岩油开发评价技术与实践[J].石油勘探与开发,2022,49(5):955G964L IY,Z H A O Q M,L V Q,e t a l.E v a l u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p r a cGt i c e o f c o n t i n e n t a l s h a l e o i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C h i n a[J].P e t r o l e u mE x p l o r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2022,49(5):955G964[6]㊀谢玉洪,袁全社.中国近海深水深层油气地球物理勘探实践与展望[J].石油物探,2023,62(2):183G1939第1期李㊀阳等.中国石化油藏地球物理二十年发展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石油学会2012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获奖名单
一等奖
奖
项
单位 报告名称 作者
一 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青海物探处 柴达木英雄岭地区复杂山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李国顺 宁宏晓 王永生
一 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独立同步激发(ISS)数据两步法信噪分离技术 黄明忠 李培明 王彦娟
一 中国石油大庆钻探工程公司物探一公司 基于广义S变换的吸收衰减地震属性在油气预测中的应用 勾永峰 王建民 董建萍
一 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冀中拗陷深潜山及内幕地震勘探技术应用研究 袁胜辉 唐传章 陈敬国
一 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多波叠前储层描述技术在苏里格气田薄储层区的强 敏 周义军 夏密丽
司研究院长庆分院 应用
一 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长庆物探处 黄土塬滚动非纵地震勘探技术与应用 杜中东 高维录 何静波
一 中国石化江汉油田物探研究院 叠前同步反演在XN地区复杂岩性油藏勘探中的应用 莫 莉 周红艳 李 梅
中国石油学会2012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获奖名单
二等奖
奖
项 单位 报告名称 作者
二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松辽盆地扶杨油层地震响应规律及叠前描述 孙夕平 张 明 周 超
二 中海油研究总院 考虑吸收衰减时的薄层AVO分析 王建花 李庆忠 姜绍辉
二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物探重点实验室 频变AVO反演频散特性研究 陈双全 李向阳 吴小羊
二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非重复时移地震叠前互约束技术研究与应用 陈新荣 徐 辉 傅金荣
二 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国际勘探事业部 哈萨克斯坦盐下地震勘探技术研究 杨伯亚 张建军 李扬胜
二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斜井三维VSP多波资料处理及解释 李录明 罗省贤 江南森
二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基于独立性的多道地震数据子波估计方法 陈文超 高静怀 王晓凯
二 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南图尔盖盆地河道砂体的识别与描述 洪月英 王红梅 莫阿玲
二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多井条件下地震处理解释一体化及其应用 王 成 王元波 王建民
二 中国石油大庆钻探工程公司物探一公司 大庆老油区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相对保持振幅处理技术 张 锐 冯 暄 孙长赞
二 中国石油大庆钻探工程公司物探一公司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及其在WJT地区的应用 唐银海 刘晓云 孙玉萍
二 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浅层电性资料研究低降速带的效果分析 郑 莉 许健华 王财富
司综合物化探处
二 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针对复杂山地的采集配套技术研究 杨 剑 蒋先艺 姜建军
二 中国石化河南油田研究院 泌阳凹陷页岩油气藏预测技术及效果 张永华 林社卿 杨道庆
二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在锦州A油田群的应用 张琳琳 明 君 王建立
二 中海油研究总院勘探研究院 西非深水浊积岩储层预测方法研究 王志红 何 峰 刘志斌
中国石油学会2012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获奖名单
三等奖
奖
项 单位 报告名称 作者
三 中国石化江汉油田物探研究院 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在JN非常规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乐 乐 刘勇江
三 中国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开发公司 井下微地震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毛中华
三 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研究院 高密度三维叠前数据的可视化分析 李 虹 钱宇明 蔡希玲
三 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Geomountain处理系统中十字交叉排列面波衰减方法及应用效果 王 栋 李亚林 李 忠
三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 地震弱反射储层识别与描述方法研究 张学芳 张明振
三 中国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开发公司 基于高斯射线束正演的三维观测系统优化设计----以惠民凹陷火成岩构造为例 徐 钰 赵 虎 徐雷良
三 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青海物探处 基于潜水面的静校正方法与应用实例 王海立 宁宏晓 于宝华
三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物探事业部 基于Contourlet变换的自适应阈值去噪 刘 伟 王 征 曹思远
三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鄂尔多斯盆地ES区曲流河砂体地震预测 张 宏 许云书
三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 地震分级敏感性属性融合技术在薄互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姜 蕾 林中凯 李国栋
三 中海石油深圳分公司研究院 应用AVA地质统计学反演精细刻画南海古近系深部油藏 薛怀艳 李熙盛 李 黎
三 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综合物化探处 MT勘探在复杂山前带的应用潜力 孙卫斌 王亚波 胡祖志
三 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吐哈物探处 KZ34可控震源滑动扫描技术在致密砂岩气藏目标勘探中的应用 王新全 宋卫平 蓝益军
三 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长庆物探处 巨厚黄土塬区弱弹性介质中的激发技术探讨 张 鹏 杜中东 肖国强
三 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波场逼近快速剩余静校正方法及应用实例 冯发全 张宇生 何永清
三 中国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开发公司 OBC采集双检耦合施工工艺研究 张怀榜 杨德宽 陈吴金
三 西南石油大学资环院 琼东南深水陆坡区地震采集的炮检距特征分析与研究 尹 成 刘 伟 赵 虎
三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 滨里海盆地盐下白云岩储层地震预测研究 张 静 郝 涛 张亚军
三 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一种复杂浅海区OBC点位控制方法 张洪军 陈浩林 李晓东
司大港物探处
三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 体控反演预测火山岩有效储层研究-以吉林LS1区块为例 郝晋进 张亚军 郝 涛
三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数据融合技术在泥灰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郭淑文 马建英 祝文亮
三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海拉尔贝39井区复杂构造三维转换波处理技术 李 昂 张丽艳 裴江云
三 中国石油大庆钻探工程公司物探一公司 松辽盆地表层地震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李天树 傅朝奎 张国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