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气勘探简史

合集下载

我国海洋石油的发展历程

我国海洋石油的发展历程

我国海洋石油的发展历程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艰苦历程起始于1957年4月,在海军和渔民的协助下,石油工作者潜水调查了莺歌海海滨村浅海油气苗,取得了储油岩样和气样。

1959年,我国第一支海上地震队在青岛组建,开始在渤海进行地震和重力、电磁测量。

1960年我国用驳船安装冲击钻,在海南莺歌海盐场水道口浅海钻了两口井,井深26米,首次获得重质原油150公斤。

1964年,在浮筒沉垫式简易平台上安装陆用钻机,在莺歌海岸边水深15米处钻了3口井,井深388米,获原油10公斤。

虽然是微小的发现,党和国家却非常重视,当时中南局第一书记和广东省省长都亲自到现场视察和祝贺。

1966年,我国在渤海建成我国第一座钢质导管架桩基平台,并于1967年6月成功地钻探了第一口海上具有工业油流的油井,井深2441米,试油结果为日产原油35.2吨、天然气1941米,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进入了工业发展的新阶段,国务院为此还发来了贺电。

1971年,我国在渤海发现海四油田,先后建立了两座平台,年高峰产油量8.69万吨,累积采油60.3万吨,这就是我国第一个海上油田。

1957年至1979年是我国早期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所走过的一段历程,在这22年中,共钻井127口,发现含油构造14个,获石油储量1.3亿吨,建成原油年产能力17万吨,共累积采油96万吨。

我国海洋石油的对外合作开始于1979年,同年就与13个国家的48家石油公司签订了8个地球物理勘探协议,从此全面辅开了我国海洋石油的勘探工作,世界先进技术的引入大大加快了海上的找油速度。

1980年就发现了一大批有利的局部构造:珠江口盆地169个、莺—琼盆地47个、南黄海盆地74个。

接着在渤海发现BZ28—1油田、BZ34—2油田,在北部湾发现W10—3油田、在琼东南发现崖城13—1大气田。

在1984年至1988年间在珠江口陆续发现了惠州21—1油田、流花11—1大油田、惠州26—1油田、西江30—2油田,在渤海又发现锦州20—2凝析气田、绥中36—1大油田等。

新中国第一次石油大会战和第一口超深井

新中国第一次石油大会战和第一口超深井

史海钩沉文● 李 政武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石油大会战的主战场,钻探出新中国石油史上第一口超深井——7002井,写进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唱响大江南北,唱出20世纪70年代在四川省广安县武胜钻探石油超深井的豪迈岁月……新中国第一次石油大会战在川中武胜勘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随着各行各业发展迅速,石油资源告急,虽然克拉玛依等油田相继出油,产量仍达不到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战备的需求。

因此,找到储量丰富的油田迫在眉睫。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物产丰富的天府之国四川寄予厚望,期待这里能够大量出油,国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就给四川石油工业下达“四川盆地是全国石油勘探的重点地区之一……要尽可能地获得更多的石油、天然气储量”的发展任务。

1954年,第五次全国石油勘探会议提出,四川盆地应以石油勘探为主要目的,在勘探石油中,必须重视探明天然气储量。

石油工业部编制第二个五年石油勘探规划时,就把川中作为重点勘探地区,决定抽调玉门等钻井队伍,加强勘探。

1956年春,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在北京召开石油勘探会和石油普查会,发出“向川中进军”的号令。

随即,由石油工业部机关和玉门、克拉玛依、延长油矿等数十个单位汇成的千军万马呼啸入川,130多个火车皮运着设备抵川,由于运输量大,运输车、军车、重型车和大吊车等两三百辆汽车日夜兼程奔走在成都、重庆通往南充的公路上,每天700多公里抢运。

当时各种机器、钻机从武胜县龙女寺一路摆满到板桥,到武胜参加会战的人员有8000余人。

苏联、罗马尼亚石油专家也来到龙女,政府为此在龙女修建专家楼。

1957年3月,朱德到四川视察,来到位于武胜县金光乡板桥村的石油会战指挥部(龙女大队),亲笔题词:“加倍努力,探出石油!”11月,在以龙女寺为中心的龙女寺油田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12公里至14公里、闭合面积550平方公里、史海钩沉文闭合度190米处开始钻探。

1958年2月27日至28日,邓小平在中南海居仁堂一连两天听取石油工业汇报。

中国石油的发展简史

中国石油的发展简史

中国石油的发展简史
中国石油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程。

以下是中国石油发展的简要历史:
早期阶段(20世纪初至1949年):
- 早在清朝末期,中国就开始发现和利用一些油田。

- 但直到20世纪初期,中国的石油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产量很低。

-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石油产业几乎全部为外国资本控制和开发。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1949年至197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重视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1955年成立了中国石油工业部,标志着中国石油工业的正式启动。

- 在此期间,中国发现了一些大型油田,如大庆油田,成为国内主要的石油产区。

- 尽管有所发展,但中国石油工业整体仍然落后,对进口依赖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
- 改革开放后,中国加速了对石油工业的改革和开放,引进了更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 中国开始加大石油勘探和开发力度,积极引进国际油企合作,提高了石油产量和技术水平。

- 中国石油企业逐渐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全球范围内积极进行海外投资和资源开发。

现状与展望:
-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之一,石油消费量庞大。

- 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中国石油继续寻求新的开发技术和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如天然气、太阳能和风能等。

- 在国内,中国石油企业也在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水平。

中国石油的发展历程充满曲折,但在不断改革开放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石油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石油勘探的发展历程

石油勘探的发展历程

石油勘探开发发展历程一.石油是神马一个半世纪以来,石油的大规模使用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也影响了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

石油是现代工农业生产的血液,被人们称作黑色的金子。

石油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时刻都离不了它们。

石油勘探就是一个寻找油气田的过程。

石油勘探的基本方法有:以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藏学等理论为基础,分析地质资料,评价含油气远景的地质法;物探法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和地震勘探,其中地震勘探是最主要的方法。

以及直接取得最可靠的地质资料的钻探法。

外国人们有意识的钻探石油则是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事。

从找油的理论和手段来看,近代世界石油勘探工作经历了几个十分明显的阶段。

在19世纪50年代,勘探的依据是油气苗,人们相信油气苗是地下油气藏的直接显示。

因此,井位主要选择在接近油苗和先期钻探成功井的附近。

不久人们注意到油气聚集明显地沿着一条带状的趋势线分布,同时还发现油气充填在某些类型岩石的孔隙和裂缝之中。

据此美国地质学家怀特于1861年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背斜聚集学说。

该学说认为:石油和天然气聚集于背斜构造中,石油、天然气和地层水按其比重分异,油气的密度低,占据背斜的顶部,而水占据底部。

因此,背斜褶皱的顶部被公认为是勘探油气的最佳对象。

在19世纪80年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墨西哥等地的石油勘探中首次利用油田地质技术绘制了构造等高线图,从而确定出了褶皱顶部的位置,找到了一些油田。

如落基山区盐溪穹隆上的第一口见油井的井位就是根据构造等高线图来拟定的。

尽管利用地质学的方法可以指导石油勘探工作。

但当时由于浅层待发现的油田很多,以致几乎不需要任何勘探方法,只要靠近地表油苗打井就能发现油田。

因此,人们还没有自觉地利用地质学的原理勘探石油。

1920~1930年发生了第一次石油技术革命。

在这之前石油工业处于近代工业的初始阶段,从这时开始进人了石油工业大发展时期。

石油地质变化最显著的标志是由地面地质转入地下,由仅仅根据油气苗、山沟河谷的露头确定井位发展到在背斜构造理论指导下找油,由所谓“前地质时期”进入背斜理论时期。

石油的勘探

石油的勘探


第三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
由于科学的迅速发展和油气田大规 模勘探开发,获得了丰富的地质资 料,对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等 各方面的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勘探的精度和深度有了相当高的水 平,并出现了许多新型找油技术, 大大提高了找油效率。
石油勘探的基本过程
• 一.寻找盆地 • 二.生油凹陷 盆地中寻找生油凹陷,生油层在生油凹陷中发育最完全 • 三.油气聚集区 在生油凹陷附近寻找油气聚集区,最靠近油源 • 四.圈闭 在油气聚集区内寻找圈闭,它们是可能存在油气藏的所 在地 • 五.打探井 圈闭最高部位钻预探井,目的了解有无油气的存在
石油的勘探
一.石油勘探发展简史 二.石油勘探的基本过程 三.石油勘探的工作方法 四.海洋石油勘探 五.石油开采后的污染及防治
石油勘探发展简史
• 初级阶段(19世纪以前)
通过寻找油苗、气苗等指导寻找 石油,如四川的“气苗”,玉门油 田的“石油沟”

第二阶段(19世纪40年代至20 世纪中期)
“背斜聚油理论”出现,物探方 法逐步完善。
• 六.油田 预探井发现油气后,扩 大布井范围,钻一定的详 探井,目的是了解含油气 的边界,即解决油田的大 小问题 概括地讲,石油勘探过程 就是“定盆地、查凹陷、 找圈闭、探油气”的过程
石油勘探的工作方法
• 目前主要的勘探方法有四类:
一、地质法 二、地球物理法
三、地球化学法
四、钻探法
一.地质法 主要是对出露在地面的地层和岩石进行观察、研究,综 合、全面分析某区域的地质资料,以便了解一个地区有无生 成石油和储存石油的条件,最后对该地区的含油气远景作出 评价,指出油气有利地区。有时在岩石出露的地区,也可能 直接发现油气藏 二.地球物理勘探法

中国石油的发展历程

中国石油的发展历程

中国石油的发展历程
中国石油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55年,当时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石油勘探单位——松辽油田勘探指挥部。

在此之后,中国石油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59年,中国在辽宁发现了塔里木油田,这标志着石油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石油勘探队伍迅速壮大,陆续在国内各地发现了一系列大型油田和气田。

其中包括大庆油田、渤海湾油田、东海油田等。

1988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成立,统一管理国内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石油行业逐渐实施市场化改革,引进国外公司合作,提升了勘探开发水平。

在21世纪初,中国石油开始向海外扩张。

2001年,中国石油首次在哈萨克斯坦开展石油勘探和开发,标志着中国石油国际化战略的起步。

此后,中国石油相继在苏丹、尼日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投资兴建石油项目,并与国际能源公司展开合作。

近年来,中国石油加大了石油替代能源的研发和利用力度,积极布局新能源领域。

同时,不断创新技术手段,提高石油勘探开采的效率和环保水平。

中国石油的发展历程充满了辛勤探索和实践,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海上找油史的五个“第一”

中国海上找油史的五个“第一”

中国海上找油史的五个“第一”
作者:戈文
来源:《石油知识》 2014年第4期
第一次海上油气苗调查
1957年,石油工业部石油科学研究院马继祥,在海南岛西南的莺歌海水道口外进行油气苗调查,从海底取得油砂和天然气样品。

经化验分析,证实了海底油气苗的存在,并编写了《莺歌海海上油气苗调查初步报告》。

这是中国第一次涉及海上的油气苗调查。

第一次海上地球物理调查
1959年,地质部物探局航空测量大队909队为寻找石油远景区,对整个渤海及部分沿岸地区进行了比例尺为1:100万的航空磁测,编有《渤海及周围地区航空磁测结果报告》。

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海区开展以石油为目的的地球物理调查。

第一个海上找油钻孔
1960年,广东石油管理局海南大队在海南岛西南莺歌海水道口岸外,海上油苗出露处,钻莺冲l孔、莺冲2孔,发现了油砂并在井筒中捞得原油150公斤,莺冲l孔,是我国海上找油的第一个钻孔,也是中国在海上见油的第一个钻孔。

第一口在海上获工业油流的钻井
1966年12月,石油工业部海洋指挥部用一号钻井平台(桩基式)在渤海海域钻第一口井——海一井。

1967年6月14日喷油,日产原油119吨。

这是我国海上第一口获工业油流的钻井。

第一个海上油田
1971年,我国在渤海发现海四油田,先后建立了两座平台,于1975年正式投产,年高峰产油量8.69万吨,累积采油60.3万吨,是我国建成的第一个海上油田,从此揭开了我国海上采油的新篇章。

(戈文)。

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方法

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方法
基本思想:有效烃源岩分布区基本控制了油 气田的大致分布范围。
1.有利生油深坳(凹)陷控制了油气的形成和 分布
2.面临生油深坳(凹)陷的同生二级构造带是 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3.有利生油区基本控制了油气的区域形成和分布。
6
生油中心控制着油气分布
7
(三)复式油气聚集理论
复式油气聚集带是指位于同一构造单元之上, 彼此具有相同的成藏地质背景和密切成因联系的若 干个油气藏的集合,其中以一种油气藏类型为主, 而以其它类型油气藏为辅,具有成群成带分布的特 点,在平面上和剖面上构成了不同层系、不同类型 油气藏叠加连片的含油气带。
油气田规模序列数学模型法:根据自然现象的概率分布特 征来估算资源量。
储、产量分析法:一种利用累计发现量与累计生产量之间 的关系,求得最终累计发现量的方法。
28
三、油气资源评价的方法
(四)油气藏或圈闭规模概率分布规律法
--解释评价区资源量的结构,评价油气藏个数、最大油气 藏、某级别的油气藏个数;校正由其它方法给出的资源总量。
勘探初期发现的油气藏一般比最后阶段发现的油气藏要大。 应用该方法应具有边界条件: ①给定最小工业油气藏或最小油气圈闭; ②评价区的油气资源总量; ③已发现的油气藏要达15~20个以上; ④最大工业油气藏。
29
三、油气资源评价的方法
(五)特尔菲法与专家系统
主要采用概率曲线法,将评价区进行有效划分,进而统计有 关各项资料,分别根据不同专家的认识对其进行评价,最后平衡 所有专家的认识,给出对某个盆地或区域的可靠的资源量。
•井筒技术 3.录井技术
——多参数、大信息量,现场快速、实时,为识别和及时 发现油气层、评价油气性质、选择试油层段、进行烃源岩的 评价、储层评价、产能预测等提供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油气勘探简史
我国在世界上是最早开发气田的国家,四川自流井气田的开采约有两千年历史。

从汉朝末年开始,在自流井大规模开采天然气煮盐以来,共钻井数万口,采出了几百亿立方米天然气和一些石油。

十三世纪,已大规模开采自流井的浅层天然气。

1840年钻成磨子井,在1200米深处钻达今三叠系嘉陵江统石灰岩第三组深部主气层,强烈井喷,估计日产气量超过40万立方米。

“经二十余年犹旺也”。

鸦片战争之后,在世界石油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同其他工业一样,油气工业落后。

建国前全国只有几个地质调查队,几十个地质勘探人员,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面积没有进行过石油地质调查。

石油产量从1904~1949年四十五年间,全国只有几个小油田,石油累计产量不超过310万吨。

中国近代石油勘探从1878年台湾省钻探第一口油井开始,已有近130年的历史。

1878年清政府在台湾省苗粟打了中国第一口油井,1907年在陕西延长打了第一口油井(延1井),1909年在新疆独山子开凿油井。

1913年美国美某公司组成调查团到我国陕西、山东、河南、河北、甘肃、东北等地进行首次石油地质调查,并于1914年在陕北打井7口,均未获工业油流。

1922年2月美国地质家斯坦福大学教授E.Blackwelder撰写论文“中国和西伯利亚石油资源”指出:“中国没有中、新生代海相沉积,古生代沉积也大部分不生油,除了中国西部、西北部某些地区外,所有各个年代的岩层都已剧烈褶皱、断裂,并或多或少被火成岩侵入。

因此,中国决不会生产大量石油”。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石油来源断绝,国民党政府不得不自已抓紧勘探、开发石油。

1938年冬孙健初等一行9人骑骆驼顶寒风,在戈壁滩上开始石油勘探,地质人员在酒泉盆地和河西走廊地区进行地质普查、构造细测,于1939年8月1日1号井钻至88.18m获工业油流日产油10t,发现了老君庙油田。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在石油勘探和开发方面基础极其薄弱。

到1949年,除台湾外,全国只有玉门老君庙、陕北延长和新疆独山子3个小油田,以及四川自流井、圣灯山、石油沟3个小气田。

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石油人的艰苦奋斗,石油工业创造了辉煌业绩,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50年代—重点西部,发现一批中小油田
50年代末战略东移,发现松辽和渤海湾油区
60年代中-70年代,高速发展,78年年产1亿吨。

80年代以来,缓慢发展阶段(新增储量缓慢,老油田进入衰减期)。

建国初至大庆油田发现的10年是我国为石油勘探的初期发展时期。

重点在中西部地区的四川、陕甘宁、酒泉、准噶尔、柴达木、吐鲁番等盆地,这些地区地表油气显示较多,已有少数油气田,地层出露较好,构造比较明显。

除原有的老君庙、延长、圣灯山等油气田继续详探开发外,又陆续发现克拉玛依、冷湖、油砂山、鸭儿峡、蓬莱镇、南充等油田和川南一批气田,石油工业有了显著发展,尤其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大油田的发现,是新中国从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石油勘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959年9月26日,松辽盆地松基3井获得了工业油流,发现了大庆油田,实现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历史性的重大突破,也标志着我国石油勘探进入了第二个大
的阶段,由此中国石油勘探开始战略转移,即重点由中西部地区转向东部地区。

大庆油田发现的理论意义在于突破了惟海相生油论,从实践上证明了陆相盆地,尤其是大型湖泊沉积物不仅能够生油,而且可以形成大型油田。

这极大地解放了中国油气地质学家的思想,开创了在陆相盆地寻找大油田的新篇章。

石油勘探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突破。

但还没有根本改变进口石油的局面。

1961年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的华8井喷油,1962年在营2井获高产油流,发现和证实了胜利油田。

1964年勘探主力从松辽盆地转移到渤海湾盆地,相继发现和建成了胜利、大港、辽河、华北、中原等石油生产基地。

特别是1975年华北任丘古潜山油田的发现,打开了石油勘探的新领域。

在松辽、渤海湾盆地勘探和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全国其他地区石油勘探工作也蓬蓬勃勃展开。

相继在四川、江汉、陕甘宁、苏北等盆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发现了一大批油气田。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现在,我国石油勘探进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油气并举、大力发展海洋勘探和积极开拓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市场的新阶段。

在东部深化勘探的同时,重点加强了西部地区,特别是塔里木、准噶尔、吐哈、柴达木和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

经过近20年的艰苦努力,发现了一大批新油田,保证了我国原油产量的稳定增长,西部盆地探明石油储量较快速增长的趋势还将继续下去。

天然气勘探获得了重大进展,相继发现了南海莺-琼盆地的崖13-1、鄂尔多斯盆地发现的靖边、塔里木盆地的克拉2等一大批大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

我国海洋石油勘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产量迅速增长,1996年超过1500万吨,2003年中国海洋石油产量3336万吨,目前已成为保持我国石油产量增长的主要领域。

积极开拓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市场,在南美、中亚、非洲、中东等地区已取得重要成果或有了良好的开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