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知识整理

种群和群落知识整理
种群和群落知识整理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NO.XA017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2014-5-15

一、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例:判断下列实例能否构成种群,是的打√,不是的打×。

1) 一片农田中的全部水稻 ( √ ) 2)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蕨类 ( × ) 3) 一口池塘中全部鲫鱼 ( √ ) 4)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 ( × ) 二、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 (一)种群密度:

1、概念: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原理

一般情况下,要逐一计算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研究者通常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来估算整个种群的种群的种群密度,此方法称取样调查。概括为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

(2)方法步骤

植物种群密度样方法——样方法

通过计算若干样方中某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数,然后以其平均密度估算种群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选取样方(随机取样)

a.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

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依据年龄结构) (核心问题)

b.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

③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植物的数量并做好记录。

④计算种群密度:

计算各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单位:株/平方米)【特别提示】

(1)样方应随机选取

(2)样方大小:①一般草本植物:1 m×1m;灌木:4 m×4m;乔木:10m×10m

②如果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需要适当扩大

③应以物种个体数达到最稳定时的最小面积计算。(见书P72第1题)(3)样方数目:总体面积大要多取,总体面积小可少取。

(4)样本统计:位于样方边线上的植物计数相邻两边及其交点上的植物;

不同生长期的个体都应统计。

例1:在调查某种植物的密度时,共选取了k个样方,每个

样方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n3…n k株,每个样方的面积均为s

平方米,则该种群的密度为(n1/s+n2/s +n3/s +…+ n k/s)/k株/m2。

例2:在某地块中选取了4个边长为2m的样方,样方中的某植物如右图,则该地块中该植物种群密度为2.75株/m2。

动物种群密度样方法——标记(志)重捕法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捕获并标记部分个体:在该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获点,捕获一部分个体,并对其进行标记后,再在原地将其放回,并记录个体数量(M)

③重捕,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来的捕获点再次捕获一部分个体,并记录数量(n)及其中被标记的个体数(m),然后放回原来的环境。

④计算种群密度:

【特别提示】

(1)前提: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

(2)标记技术: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

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

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段时间,但又不能过分醒目。

例: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 头。则

(1)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96头。

(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高。

●微生物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抽样检测法(显微计数法或血细胞计数法)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量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迁入率:单位时间迁入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出率:单位时间迁出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四)年龄结构

1、概念: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的比例。

2、类型: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出

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会在一段时间内越来越

大。

●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目比例相当,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等,种群密度

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密度会越

来越小。

(五)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三、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1、研究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2、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模型假设: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

等理想条件下。假定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亲代),而且每代的增长率(λ)

都保持不变,且世代间不重叠,该种群后代中第t代的数量为N t。

(2)建立模型:N t= N0λt

(3)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没有最大值);增长率不变。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

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

(2)特点:

①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

数量将不再增加;

②种群增长率变化,种群数量由0→K/2时,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为

K/2时,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由K/2→K时,增长率不断降低;种群数量为

K时,增长率为0.(如右图)

思考:

(1)右图中t 1是对应种群数量为K/2时,t2是对应种群数量为K值.

(2)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由于环境阻力而死亡的个体数,用达尔文进

化论的观点分析,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通过生存斗争淘汰的个体数量。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四、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般(K/2)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最多。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可以猎捕一定数量该生物资源,且获得量最大。过度猎取时,种群增长速度虽然较快,但资源总量减少。

2、为害虫的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五、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动物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等。

六、【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1、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反映种群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型,分别说明种群个体数量的增长规律以及种群外部环境因素和种群内部因素对种群对种群个体数量的制约。

2、实验材料

活性干酵母,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滴管,显微镜等。

3、研究步骤:

(1)提出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2)作出假设: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呈现“S”型曲线增长。

(3)设计和实施实验

①将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

②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中的培养液中混合均匀。

③将试管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7d。

④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的数量,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将盖玻片放在血球计数板,用吸管吸取,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到计数板小方格内,用显微镜观察计数选定的中方格(5

个或4个)中酵母菌数并记录在下表中:(以25中格×16小格血球计数板为例)

时间(天)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次数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1 2 3 4 5

稀释倍数

总数

平均值

(4)分析结果:将所得的数值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5)得出结论: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呈现“S”型曲线增长。

4、注意事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该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

(2)取样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3)培养后期的样液要稀释后再计数。

(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6)计算酵母菌数量时要注意单位、是否稀释过。

5、深入研究

分析环境因素(温度、培养液的 PH、培养液中某养分的浓度等)对酵母菌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影响。

附: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

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栖所、配偶等而发生斗争。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

一、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例:判断下列实例能否构成群落,是的打√,不是的打×。

(1)一个池塘中所有鲫鱼(×)(2)一个池塘中所有鱼、虾(×)

(3)一个池塘中所有动物(×)(4)一个池塘中所有动物和所有植物(×)

(5)一个池塘中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二、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种间互助:互利共生

种间斗争:包括竞争、捕食、寄生

关系名称概念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

特点举例

互利共生指两个种群生活

在一起,相互依

赖,相互得益。

在数量上呈现同步

变化。如果分开,

则双方或一方不能

独立生存。

地衣;大豆

与根瘤菌

等。

竞争指生活在同一区

域的两种或两种

以上生物争夺同

一资源而产生的

相互妨碍作用的

现象。

竞争能力强的生物

数量增加,竞争能

力弱的数量减少或

淘汰。生态需求越

接近的不同物种间

竞争越激烈。

牛与羊;农

作物与杂

草;大草履

虫与双小核

草履虫等。

捕食一种生物取食另

一种生物的种间

关系,如肉食和植

食行为等。

在数量上呈现“先

增加者先减少,后

增加者后减少”的

不同步变化。

羊与草;狼

与兔;青蛙

与昆虫等。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

物)以另一种生物

的体液、组织或已

消化利用的物质

为营养并对宿主

造成危害的现象。

对寄主有害,对寄

生生物有利。

蛔虫与人;

菟丝子与大

豆;噬菌体

与被侵染的

细菌。

三、生物群落的结构:

1、形成: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

2、类型: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

(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原因:

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

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

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水平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特别提示】在热带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从上到下依次分布的

植物是:高山草甸、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这种分布主

要是由于不同海拔温度不同造成的,所以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3、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四、【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背景资料

土壤动物概念:是指一生或一生中某个阶段在土壤中生活,并对土壤产生一定影响的动物。土壤动物分类:一般按体型和习性分为四类,包括:微型土壤动物、小型土壤动物、中型土壤动物、大型土壤动物。

2、研究步骤:

(1)提出问题

如:可以调查某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也可以通过调查来比较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还可以考虑在不同时间(如白天和晚上)或不同空间(如不同深度土层)作调查。(2)制定探究计划

步骤时间地点内容方法备注

第一步×年×月×日××环境考察观察与测量带温度计、干湿计、记录本第二步

……

(3)实施计划

①选择样地:

由于各类动物体型大小悬殊,活动方式各异,因而调查方案也应有所不同。如采集大型土壤动物时,选择的样地一般是在林下或落叶等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

②确定样点与取样:

在采集样地随机选取3~5个样点(50cm×50cm×15cm),采集样点内的落叶和土壤,将其中的较大的土壤动物用镊子或手捡的方法(较小的用吸虫器采集),放入盛有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的瓶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③样本鉴定与结果统计:

根据有关资料,分检并鉴定标本,填写下表,估算各物种的丰富度。

动物种类样点大型动物

(种数)

小型动物

(种数)

微型动物

(种数)

……物种丰富度

D = S/lnA

1

2

3

(4)得出结论:

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3、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如可用诱虫器采集(原理是生物的趋光性与趋湿性)。

(3)可借助有关的动物图鉴查清小动物的名称,有些小动物肉眼难以识别,可借助放大镜、实体镜进行观察,最好用实体镜,如用普通显微镜,可在4倍的物镜和5倍的目镜下进行观察。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特点和标志:

1、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2、特点:群落的演替长期变化累积的体现,群落的演替是有规律的或有序的。

3、标志: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

过程。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

1、原生演替(又称初生演替)

(1) 定义: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

(2) 过程(裸岩):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 举例:如在火山岩、冰川泥、沙丘上进行的演替。

思考:

(1)原生演替的先驱物种一定是地衣吗?

(2)后一阶段的植物为什么能取代前一阶段的生物成为该地区的优势物种?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4)在该演替过程中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有没有变化?怎么变化?

2、次生演替

(1)定义: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2) 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林

思考:任何群落都能演替到乔木林或森林阶段吗?

(3)举例:如在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三、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1.群落内部因素:(根本原因)

?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动力

?种内和种间关系动态变化—催化剂

2.外界环境因素:(重要条件)

?自然因素:火灾、洪水、严寒等。

?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利于群落演替的人类活动: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封山育林等。

(2)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动:滥砍滥伐、滥捕滥猎、填湖造地等。

四、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起点原生裸地次生裸地

时间较长较短

速度较慢较快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实例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 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 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4、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5、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6、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 8、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9、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10、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

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2、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 5、年龄组成的类型: (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6、性别比例有三种类型:

2-临床肿瘤学-基本知识整理版

临床肿瘤学 第一章绪论 1.新生物(neoplasm)/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掉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细胞的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2.恶性疾患(malignancy):繁殖一切恶性细胞增生性疾病,包括各种恶性肿瘤及白血病。 3.癌(carcinoma):从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称为癌。 4.肉瘤(sarcoma):间胚叶或结缔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 5.癌症(cancer):泛指所有恶性肿瘤,包括癌、肉瘤和白血病。 6.临床肿瘤学(clinical oncology):专门研究人类肿瘤的临床规律特别是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学科。 第二章肿瘤流行病学 1.恶性肿瘤死亡率:某年某地恶性肿瘤死亡人数/该地区同年平均人口数*10万 2.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的优缺点 前瞻性研究的优点:直接获取暴露资料,可靠性高。 缺点:观察人群大,随访时间长,研究花费大。 回顾性研究的优点:随访相对时间段,花费相对低,可较快完成。 缺点:质量取决于记录资料的准确性。 3.三级预防的内容、肿瘤的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病因预防):针对肿瘤的病因、致病因素、发病危险因素采取的预防措施。 1)改变不良卫生习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2)合理营养膳食结构 3)研究、鉴定环境中致促癌物 4)建立疫苗接种和化学预防方法 (2)二级预防(三早):指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筛查 (3)三级预防(康复、姑息止痛):指的使提高肿瘤治愈率、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1)提供规范化治疗方案和康复指导 2)进行心理、生理、营养和锻炼指导 3)对晚期患者开展姑息和止痛疗法 第三章肿瘤病因学 1.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能引起人或动物肿瘤形成的化学物质。 2.直接致癌物:这类化学物质进入体内后能与体内细胞互相作用,不需要经过代谢就能诱导正常细胞癌变的化学物质。 3.间接致癌物:这类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需要经体内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活化,变成化学性质活泼的形式方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致癌物。 4.促癌物或肿瘤促进剂(tumor promoting agent):单独作用于机体无致癌作用,但能促进其他致癌物诱发肿瘤形成的物质。 5.化学致癌物的种类及共同特点 按作用方式分: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促癌物(肿瘤促进剂) 按与人类的关系分:肯定致癌物、可疑致癌物、潜在致癌物 按是否引起基因突变分:遗传毒性致癌物、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共同特点:引起人或动物肿瘤形成(?) 5.电离辐射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电离辐射是最主要的物理性致癌因素,主要包括以短波和高频为特征的电磁波的辐射以及电子、质子、中子、α粒子等的辐射。

高中种群和群落教案.docx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 1 节种群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安排 2 四、教学程 〖章引入〗学生P59,特种群的概念 〖板〗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下 能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 种群的集合。 〖引入〗以“ 探”引入,生思考回答提示。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 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 〖板〗第一种群的特征 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位面(或体)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探究〗学生思考,提示。 〖讲述 1〗样方法( quadrat method )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 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首先,在要调查的生 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 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 数量进行估计。 例如,假随机抽取方 n 个,每个方的生物个体数X 1,X 2,X 3,?X n,方的平均数 X=∑X n/n。 〖探的〗生思考回答提示。 1.提示:“ 问题探讨” 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 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 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有许多其他因 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此,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但是,只要掌握 了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2.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资料

精品文档 种群和群落 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 (P61、62、68、75)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掌握计算和误差分析)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如培养液中的酵母菌) 5.样方法中草本植物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1m。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6.种群数量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t 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Nt=Noλλ为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 J型 增长的公式:种群增长倍数。λ不是增长率,增长率为(λ-1)。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无K值。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开始一段时间内。 7.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和J型增长曲线的比较: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 值。 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 8.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9.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 10.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群落的特征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即水平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 垂直结构表现为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表现为群落常呈镶嵌分布。 森林群落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植物又可以给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习题

作业三种群和群落

导致出生率的下降,达到控制福寿螺数量的目的。 答案:(1)捕食 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 (2)天敌 “J” 样方 (3)①6月中旬~7月中旬 成年(生殖期) ②出生率基本为零(出生率非常低) ③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十分明显 9. (10分)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 ②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__m 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 1、n 2、n 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株/m 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_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群落由不同的物种组成,样方法不仅可用于种群密度的研究,也可用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且物种丰富度的计算方法与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一样,也只求平均值。群落的结构中植物的分布由非生物因素所决定,而植物的分布又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在结构调查中,既要注意物种组成,又要注意不同种群的密度。 答案:(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可) 样方法 ②物种 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 0 ③(n 1+n 2+n 3)3S 0 (2)光 垂直 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10.)(9分)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 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如下图1,a 表示每3 h 更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b 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一段时间内的培养曲线。 图1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整理知识分享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5年8考)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年龄组成 ?? ? ?? ?? ? ??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 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不变 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 种群密度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 ? ??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 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对象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 能力弱的动物(昆虫卵、蚜虫、跳蝻等) 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调查 程序 注意 事项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①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②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和柱形图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曲线图 柱形图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 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1)针对“样方法”

肿瘤学基础知识-1

肿瘤学基础知识-1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43,分数:100.00) 1.我国目前居恶性肿瘤死亡前四位的恶性肿瘤是 (分数:3.00) A.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 B.胃癌、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 C.肝癌、肺癌、胃癌、乳腺癌 D.肺癌、肝癌、鼻咽癌、乳腺癌 E.胃癌、肺癌、乳腺癌、宫颈癌 解析:[解析] 我国20世纪70年代恶性肿瘤死亡顺序为胃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和宫颈癌;20世纪90年代的死亡顺序为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2000年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我国正处在由发展中国家高发癌谱向发达国家高发癌谱的过渡时期,已经形成两者共存的局面,加大了恶性肿瘤的防治难度。 2.肿瘤目前成为多发病、常见病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分数:3.00) A.以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控制 B.环境致癌物愈来愈多 C.人类平均寿命延长 D.肿瘤诊断率提高 E.世界经济一体化√ 解析: 3.八种常见恶性肿瘤不包括 (分数:3.00) A.肺癌 B.乳腺癌 C.大肠癌 D.胰腺癌√ E.食管癌 解析:[解析] 八种常见恶性肿瘤是肺癌、胃癌、乳腺癌、大肠癌、口腔癌、肝癌、宫颈癌、食管癌,胰腺癌相对发病率比较低。 4.恶性肿瘤占全球人口死亡原因的 (分数:3.00) A.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三位√ D.第四位 E.第五位 解析:[解析]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的统计,恶性肿瘤已经是全球第三大死因。心脏病、卒中、癌症为全球死亡原因的前三位。 5.目前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是 (分数:3.00) A.肺癌√ B.胃癌 C.乳腺癌 D.结直肠癌 E.肝癌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整理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考点一种群的特征(5年8考) 对象 活动范围大、活动 的动物 能力弱的动物(昆虫卵、蚜虫、跳蝻等) 1.种群的概念 调查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程序 2.种群的数量特征 ①随机取样 注意①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②标志物对所调查动活动无影响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 年龄组成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不变种群密度(2)曲线图和柱形图 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种群的空间特征 曲线图 (1) 含 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 (2)类型 柱形图 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 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

对“样方法”

①须做到“随机”取样。 ②须把握取样方法——长方形地块“等距取样”,方形地块“五点取样”。 增长模型 ③需分别计数并最终求平均值。 ④须把握如下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 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 前提条件 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生物制约制约 K值有无无K值有K值 种群 增长 (2)针对标志重捕法 ①须牢记估算公式:N 初捕数 ×N 再 捕数 N 总=N 再捕中 标记数 ; 率 变 化 ②善于快速确认估算值与“实际值”间的误差:由于再捕中标志者位于分母上——若初捕放归后某些原因致分母增 种群 大(如标志物影响其活动),则估算值偏小;反之,若某些原因致分母减小(如因初捕受惊吓,不易被再捕,因标志物 增长 致其更易被天敌捕食等),则估算值将偏大。 速率 ③明确标志重捕法的关键点 变化 a.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b.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 c.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 适用范围实验条件下或理想条件下自然种群 的正常生理活动。d.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5年12考)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 联系 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 5.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 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调查某地乌鸦连续2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思考: 6.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 主要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7.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 (1)前4年种群数量应为增大、减小还是基本不变?

肿瘤学(主治医学)基础知识部分及答案详解

基础知识 一、A型题 1.规范化癌症疼痛处理的目的 A.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延长生存时间 B.缓解疼痛,控制肿瘤生长,延长生存时间 C.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D.缓解疼痛,规范医疗质量 E.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正确答案:C 2.目前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导致肺癌发生率增加的最主要因素是 A.大气污染 B.支气管炎 C.吸烟 D.哮喘 E.肺气肿 正确答案:C解题思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承认85%的男性肺癌和46%的女性肺癌是由于吸烟引起的。很多发展中国家吸烟的人越来越多,肺癌患者也日益增多;发达国家由于宣传戒烟,肺癌的发生率已不再增高。目前研究显示大气污染与肺癌的发病也有一定相关性。 3.止痛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按阶梯给药 B.口服给药 C.按时给药 D.个体化给药 E.不要随便调整剂量 正确答案:E 4.目前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是 A.肺癌 B.胃癌 C.乳腺癌 D.结直肠癌 E.肝癌 正确答案:A解题思路:目前,由于吸烟和工业化的发展,肺癌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次为乳腺癌,第三为结直肠癌。 5.非复方吗啡口服剂量15mg q4h换算为非肠道用药的等效镇痛剂量为 A.5mg q4h B.4mg q6h C.10mg q4h D.12mg q8h E.2mg q8h 正确答案:A解题思路:全天吗啡口服药物总量的1/3为非肠道用药的剂量。 6.关于肿瘤综合治疗的定义正确的是 A.手术+放疗+化疗 B.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

C.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 D.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 E.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合理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更好地提高治愈率正确答案:E 7.下列药物中不属于麻醉药品的是 A.度冷丁 B.芬太尼 C.强痛定 D.吗啡 E.氢可酮 正确答案:C 8.环境致癌因素包括 A.生物致癌因素 B.物理致癌因素 C.化学致癌因素 D.以上均是 E.以上均不是 正确答案:D 9.关于遗传因素和肿瘤发生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有些肿瘤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 B.环境因素是肿瘤发生的始动因素,而个人的遗传特征决定肿瘤的易感性 C.暴露于同一致癌物环境中的人群均会患癌 D.抑癌基因的变异或丢失可致癌 E.癌基因的激活可致癌 正确答案:C解题思路: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十分复杂的,除了外界致癌因素的作用外,机体的内在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即人的遗传特征决定肿瘤的易感性。所以即使处于相同的致癌物环境中,有些人患肿瘤,而另外一些人却能活过正常寿命期,提示个体因素如遗传特征在肿瘤的发生中也起重要作用。 10.恶性肿瘤占全球人口死亡原因的 A.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三位 D.第四位 E.第五位 正确答案:C解题思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的统计,恶性肿瘤已经是全球第三大死因。心脏病、卒中、癌症为全球死亡原因的前三位。 11.阿片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 A.呼吸抑制 B.嗜睡 C.便秘 D.眩晕 E.腹泻 正确答案:C解题思路:恶心呕吐、便秘、呼吸抑制、嗜睡、眩晕等都属于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但最常见的是恶心呕吐和便秘。在给予阿片类药物控制疼痛时,要同时辅助给

高级中学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习题集

高一生物第四章练习题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2.(2015·四川)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右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 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最准确的是 ( ) A.1和2可分别表示死亡率和出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 B.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2可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曲线 D.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4.(2015·广东)图1表示在一个10 ml的密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的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菌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 .可用数学模型N t =N 0λt C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 .K 值约为120 000个 5.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B .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也可以采用样方法 C .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不需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 D .将M 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 只鹿中有m 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 ×n m 只 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对实验所得数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没有振荡试管就吸出试管底部的培养液计数,所得数据会偏大 B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所得数据会偏小 C .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草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所得数据会偏大 D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车前草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所得数据会偏大 7.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整理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5年8考 )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年龄组成?????????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种群密度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和柱形图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1)针对“样方法”

①须做到“随机”取样。 ②须把握取样方法——长方形地块“等距取样”,方形地块“五点取样”。 ③需分别计数并最终求平均值。 ④须把握如下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2)针对标志重捕法 ①须牢记估算公式:N 总=N 初捕数×N 再捕数 N 再捕中标记数 ; ②善于快速确认估算值与“实际值”间的误差:由于再捕中标志者位于分母上——若初捕放归后某些原因致分母增 大(如标志物影响其活动),则估算值偏小;反之,若某些原因致分母减小(如因初捕受惊吓,不易被再捕,因标志物 致其更易被天敌捕食等),则估算值将偏大。 ③明确标志重捕法的关键点 a.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b.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 c.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 的正常生理活动。d.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5年12考 ) 1.研究方法 构建数学模型。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 主要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3.种群数量增长的“J ”型曲线和“S ”型曲线 调查某地乌鸦连续2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思考: (1)前4年种群数量应为增大、减小还是基本不变? (2)第9年调查乌鸦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何种类型?为什么? (3)图中第4年和第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是否相同?图中显示第8年种群数量最少,对吗?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2、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出生率、死亡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J 型增长” a 、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 b 、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 、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 “S 型增长”: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 、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 、曲线中注意点: (1)K 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 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 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 重要意义。 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比较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时间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

第一部分:肿瘤的基本知识 一、概述 肿瘤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中恶性肿瘤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一类疾病。我国最为常见和危害性最严重的肿瘤为肺癌、食管癌、胃癌、大肠癌、肝癌、乳腺癌、鼻咽癌、宫颈癌和淋巴瘤、白血病。20世纪以来,尽管恶性肿瘤已成为人类致死的第1或第2位原因,但肿瘤学的进展已使肿瘤患者的1/3有根治希望。 二、肿瘤的概念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调控,导致单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因而得名。 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具有本质的区别。非肿瘤性增生为机体生存所需,所增生的组织能够分化成熟,并且能够恢复原来正常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且这种增生是具有一定限度的,一旦原因去除后就不再继续。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就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功能,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肿瘤生长旺盛,并具有相对自主性。即使后来致瘤因素不存在时仍能持续生长。 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机体的危害性的不同,一般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三、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1.肿瘤是由一个转化细胞不断增生繁衍形成的。 一个典型的恶性肿瘤的自然生长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一个细胞的恶性转化→转化细胞的克隆性增生→局部浸润→远处转移”。具有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特点,并且是恶性肿瘤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此过程中,恶性转化细胞的内在特点(如肿瘤的生长分数)和宿主对肿瘤细胞及其产物的反应(如肿瘤血管形成)共同影响肿瘤的生长和演进。 2.肿瘤的生长方式与扩散 (1)肿瘤的生长速度:各种肿瘤的生长速度有极大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肿瘤细胞的分化成熟程度。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恶性肿瘤生长较快,良性肿瘤恶变时生长速度突然加快。 (2)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可以呈膨胀性生长、外生性生长和浸润性生长。 1)膨胀性生长:是大多数良性肿瘤所表现的生长方式,肿瘤生长缓慢,不侵袭周围组织,往往呈结节状,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对周围的器官、组织主要是挤压或阻塞的作用。一般均不明显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因为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手术容易摘除,摘除后不易复发。 2)外生性生长:发生在体表、体腔表面或管道器官(如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表面的肿瘤,常向表面生长,形成突起的乳头状、息肉状、菜花状的肿物,良性、恶性肿瘤都可呈外生性生长。但恶性肿瘤在外生性生长的同时,其基底部也呈浸润性生长,且外生性生长的恶性肿瘤由于生长迅速、血供不足,容易发生坏死脱落而形成底部高低不平、边缘隆起的恶性溃疡。 3)浸润性生长:为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由于肿瘤生长迅速,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如树根之长入泥土,浸润并破坏周围组织,肿瘤往往没有包膜或包膜不完整,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明显。临床触诊时,肿瘤固定不活动,手术切除这种肿瘤时,为防止复发,切除范围应该比肉眼所见范围大,因为这些部位也可能有肿瘤细胞的浸润。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 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 (P61、62、68、75) 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掌握计算和误差分析) 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如培养液中的酵母菌) 5.样方法中草本植物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1m。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6.种群数量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J型增长的公式:Nt=Noλt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λ为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种群增长倍数。λ不是增长率,增长率为(λ-1)。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无K值。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开始一段时间内。 7.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和J型增长曲线的比较: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 8.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9.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 10.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群落的特征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即水平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 垂直结构表现为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表现为群落常呈镶嵌分布。 森林群落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植物又可以给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注意:区分种群的空间特征和群落的空间特征。 1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热带地区最大,向地球两极延伸则逐渐减少。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采集调查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两种: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12.种间关系共分为四种常见类型: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P73)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例如兔和草,狼和羊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生活习性越相近,竞争越激烈。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分为“一强一弱”和“一死一活”两种型。例如牛和羊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例如噬菌体和

知识点18种群和群落讲解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知识点18 种群和群落 1.(2014·海南高考·T19)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题指南】(1)关键知识: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 (2)隐含知识:该池塘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A项中,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为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都以浮游藻类为食,二者又构成了竞争关系,故A项正确。B项中,据题干可知,鱼的不同发育阶段在池塘中分布不同,其取食也不一样,所处的营养级有可能不同,故B项正确。C项中,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是两个不同的种群,由于食物关系生活在池塘的底层和上层,该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故C项正确。D项中,该种成年鱼和幼体属于同一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故D项错。 2.(2014·江苏高考·T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解题指南】关键知识:种群的概念、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的水平结构和演替。 【解析】选C。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故A选项正确;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故B选项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于动态变化中,故C选项错误;由于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造成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故D选项正确。 3.(2014·四川高考·T4)下列有关实验方法或检测试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观察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 B.用健那绿和吡罗红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C.用纸层析法提取菠菜绿叶中的色素和鉴定胡萝卜素提取粗品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染色体、DNA和RNA的染色剂不同、提取色素和鉴定色素的方法不同、种群密度和丰富度的调查方法不同。 (2)关键知识:碱性染料用于染色体的染色、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液用于DNA和RNA的染色、用有机溶剂提取色素以及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知识点总结分析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 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注意】 (1)两个要素:“同种生物”和“全部个体” 各个年龄段的个体/雌雄个体(有性别差异的生物) (2)两个条件: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存在的种群必须有一定时空限制(种群的时空界限随研究工作方便性划分) (3)两个方面:宏观: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微观: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辨析】种群、个体、物种 (1)种群所具有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是个体所不具备的,个体只能由出生、死亡、年龄、性别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最基本数量特征): 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表示方法: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面积或体积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别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意义: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内的数量。 应用:农林害虫的监测、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含义: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含义:一个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学科交叉】中国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城市人口增长:迁入率>迁出率 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四)年龄组成: 含义: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1.处于生殖前年龄的个体称为幼年个体(幼体);处于生殖年龄的个体称为成年个体;处于生殖后年龄的个体称为老年个体。

肿瘤科出科小结2篇

肿瘤科出科小结2篇 在肿瘤科的6周实习中受益颇多,即将要出科了,却有好多的不舍。对于我们的实习,科里的老师们都很重视,每周的实习安排也谨然有序,从而让我们循序渐进的学习与成长。在此,对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尤记得第一天来到肿瘤科的我带着惶恐不安的心情杵在护士站,听着谭老师介绍肿瘤科的情况,直到跟着慢慢熟悉环境之后,心情才放松下来随着我的带教老师——李俊青开始接下来的实习生活。 护士这个职业,看是一回事,亲身做又是一回事。见习和实习中的感受是完全的不同,见习看的多,做的少;实习却是做的多,看的少了。在实习中我们不像见习时那么有空询问病人的情况,反而只是忙着做自己该做的事,做完后稍微喘口气。而且刚下科室的我对于操作并不是很熟悉,一开始也只能做些生活护理以及跟在老师身边看着,况且由于语言的障碍,好几次我都没听清楚老师的吩咐,跟病人的沟通更是困难,对此觉得挺无奈的。但是有的病人热情地告诉我有空的时候跟他们聊天,他们可以教我说重庆话时又是那么的令人感动。 在肿瘤科,我见到了护士们用专业的技术与知识为病人服务,用亲切和蔼的话语安抚关怀病人。肿瘤科的特色是放疗与化疗。放疗是专门在放射楼,我也就去过一次,虽然那次没看到治疗室是如何的,但从大体设置上能够看的出来环境是比较温暖的,而不是只有冷冰冰的仪器。化疗则是病房护理的重点,无论是化疗药物及其副作用和护理要点、化疗防护原则、picc的观察和护理,还有放疗的副作用和护理要点,老师通过自己的示范操作与专题讲课将知识传授给我们。而且李老师还教我要注意细节,合理安排工作,基础知识不可忘,在护理工作中绝对要牢记“三查七对”。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发错了一颗止痛药,一直到交班的时候才发现,或许比较庆幸的是那颗药还没吃下去,所以我把那颗药给原本要服药的阿姨了。但是却让她忍痛了那么久,我感到很抱歉;还让老师为我道歉,又感到很愧欠。虽然说病人和老师都没有指责我,还反着安慰我不要太担心,要我以后更注意点。更是因为病人的体谅和老师的关心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