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质量大师:朱兰

合集下载

品质基础知识培训考试题

品质基础知识培训考试题

品质基础知识培训考试题姓名:分数: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30分)1、5M1E是:人、机、料、法、测、环:2、世界三大质量大师:戴明、朱兰和劳克士比:3、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可分为强制/推荐两种性质。

4、按检验数分:全检、抽检、免检o5、IPQC是指:制程检⅞⅞、[QC是指:乘科份必、FQC是指:成品检0。

6、质量管理五大工具是:APQP∕SPC∕MSA∕FMEA/PPAP。

二、判断题:每题6分(共30分)1、品质是品质部人员操心的事,跟其他人无关。

出事了品质人员承担责任(X)。

2、品质是制造出来的,并非检验出来的。

(J).3、首件的条件是在:开机前、调机后、更换型号、材料、更换生产地点、人员等,需执行(√4、首件样品是指先生产100个产品。

从中随机抽取5只作为首件检验,合格后再生产•(5、巡检指在生产过程中的巡回检验,以确保各岗位正常生产预防异常发生,只需要IPQC做(√四、问答题1.品质的三不原则和三不放过分别是什么?(10分)三不原则:不制造/不流出/不接受:三不放过:原因不清不放过/责任不明不放过/防范措施不到位不放过;2.如是指哪8个D,其主要有什么作用?(15分)Dl:成立改善小组:D2:描述问题:D3:实施及确认暂时性的对策;D4:原因分析及验证真因:D5:选定及确认长期改善行动效果;D6:改善问题并确认最终效果;D7:预防再发生及标准化; D8:恭喜小组及规划未来方向:3.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你所(或即将)任职的岗位应该如何管理、提升产品品质?(15分)现在岗位为QE应该:1.制定和实施质量控制计划,确保产品符合标准;2.参与产品设计研发过程提出质量改进建议;3.管理供应商的质量确保材料符合质量要求;4.协调各部门保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5.分析产品质量数据提出改进方案:6,标准化;全员化;流程化:PDCA。

第二章质量管理新理论

第二章质量管理新理论

过程
直接与产品制造有关 所有的过程,制造、支持性过程、商
的过程
业等
产业
制造业
各行各业:制造、服务、政府等,营 利或非营利性组织
质量被看作是
技术问题
业务问题
员,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
如何认识质量
基于职能部门的文化 基于普遍适用的三部曲原理
质量目标体现在 工厂的各项指标中 公司业务计划中
第二章质量管理新理论
13. 实施生动的教育与再 训练计划
(1)无论何种层次的人才,教 育与再训练对人都是必要的。
(2)任何层次的人员都必须学 习一些简单而有用的统计方 法。
(3)要帮助全体员工改善。
第二章质量管理新理论
14. 采取行动完成转型
PDCA循环--休哈特循环、戴明环
PDCA循环的含义:
以重复进行测试,也可以换个环境进行,同时找出 附加效果。 (5)重复步骤一,加入前面积累的知识。 (6)重复步骤二,继续向前推进。
第二章质量管理新理论
2.3 克劳士比的质量学说
2.3.1 克劳士比简介
菲利普·克劳士比 (1926--2001)
1.称号:
当代“最伟大的质量领 袖”、“零缺陷之父”、 “世界质量先生”、 “本世纪伟大的管理思 想家”、“品质大师中 的大师” 。
第二章质量管理新理论
1. 建立恒久目标,持续改善产品和服务。 (1)创新 (2)弥补研究与教育资源的不足 (3)持续改善产品与服务 (4)投资是必要的
第二章质量管理新理论
2. 采纳新哲学
(1)质量必须成为一种新的 “宗教信仰”。 “同样一笔钱买到的产品与 服务愈好,生活开销就愈低。” 戴明指出:“可靠的服务开销 低,延迟与错误则增加开销。”

泛读《朱兰质量手册》第六版

泛读《朱兰质量手册》第六版

泛读《朱兰质量手册》第六版约瑟夫?M?朱兰(Joesph M. Juran,1904—2008)博士是举世公认的现代质量管理的领军人物。

他出生于罗马尼亚,1912年随家庭移民美国,1917年加入美国国籍,曾获工程和法学学位。

在其职业生涯中,他做过工程师、企业主管、政府官员、大学教授、劳工调解人、公司董事、管理顾问等。

朱兰提出了质量即“适用性”的概念,强调了顾客导向的重要性。

朱兰理论体系中的主要概念还包括质量螺旋、质量管理三部曲、关键的少数原理等。

如同质量管理领域中的另一位大师戴明博士一样,朱兰在日本经济复兴和质量革命中的作用也受到了高度的评价。

1979年,朱兰创办了朱兰研究院,主要从事质量管理的培训、咨询和出版活动。

20世纪90年代后,朱兰仍然担任研究院的名誉主席和董事会成员,以90多岁的高龄继续从事讲演和咨询活动。

《朱兰质量手册》堪称质量管理领域中研究和实践的集大成之作,自从1951年第一版出版以来,已经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

前四版的书名为《质量控制手册》, 1999年出版的第五版和2010年的第六版更名为《朱兰质量手册》(Juran’s Quality Handbook)。

第六版手册收录了自第五版以来的质量管理方法的演变,如六西格玛和精益。

由于这本手册所具有的全面性、实用性和权威性,再加上朱兰本人在质量管理领域中的大师级地位,在半个多世纪中,这本手册一直是质量管理领域中最具有影响的出版物之一,被人们称誉为“质量管理领域中的圣经” 。

《朱兰质量手册》第六版由中国质量协会、卓越国际质量科学研究院主持翻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原国家经贸委主任、中国质量协会名誉会长、卓越国际质量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袁宝华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先生和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为本书做推荐序。

刘源张先生在序言中谈到了第六版与第五版的区别,他认为第六版“从概念、原则到理论、方法,以及工作的路线图和评价准则,都在书中得到详尽的叙述,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但是,这一版去除了第五版中第36到第43章的内容,国际主义的精神没有了,对中国的感情没有了。

朱兰质量管理在科研项目研究中的应用

朱兰质量管理在科研项目研究中的应用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SCI-TECHINFORMATIONDEVELOPMENT&ECONOMY2008年第18卷第21期参考文献[1]马费成,王晓光.知识转移的社会网络模型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6(7):38-44.[2]李作学,王前.个体隐性知识的层次结构及维度模型分析[J].情报杂志,2006(11):75-77.[3]唐炎华,石金涛.国外知识转移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06(1):153-160.[4]左美云.知识转移与企业信息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9-52.[5]谭大鹏,霍国庆.知识转移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5(2):7-9.[6]柯江林,石金涛.知识型团队有效知识转移的社会资本结构优化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21-26.[7]周城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概念辨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127-129.[8]谢青,苏振锋,岳亮.企业内部隐性知识有效共享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44-47.(责任编辑:邱娅男)───────────────第一作者简介:杨璐,女,1982年9月生,现为山西大学管理学院情报学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山西省太原市,030006.AnalysisontheProcessandInfluencingFactorsofIn-HouseIndividualKnowledgeTransferYANGLu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stheconceptsoftheknowledgetransferandtheknowledgecharacteristicsinindividualknowledgetransfer,andbasedonSzulanskknowledgetransferprocessmodelandAliceLamintercommunicationmodel,putsforwardstheprocessmodelofIn-Houseindividualknowledgetransfer,andanalyzesthefactorsinfluencingtheindividualknowledgetransfer.KEYWORDS:In-Houseknowledgetransfer;individualknowledge;processmodel朱兰是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大师,他提出了“质量管理三部曲”“突破历程”“80/20原则”等重要的质量管理思想,为奠定全面质量(TQM)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听质量大师讲故事:约瑟夫·M·朱兰

听质量大师讲故事:约瑟夫·M·朱兰

做这 种 实验 的实验 室 ,我 们 被 迫只 能把 工 序 流程 当作我
们 的实 验基 地 。我 们让 厂 里 的工 程 师做 好 记 录 ,每个 罐
子都 一 一 记 录 ,记 录 了很 多 罐 子 ,记 录 下变 量 的状 态 : 哪个 浇铸 机 做 的 , “ 工 ”是 哪个 ,倾 泻 温度 是 几度 等 炉 等 。罐 子 上 的标 志在 整 个加 工 过程 中都保 存 完好
加 工 完 的活 塞 环经 过 检验 之后 ,从 好 的成 品 中挑 出
次 品 。成 品 中主要 的缺 陷 是 凹陷 和多 孔 。 因为 加工 步 骤
很 多 ,在所 有 步 骤都 完成 之 前 ,凹陷 是看 不 见 的 ,需要
详 细 的实 验设 计 ,以便发 现 凹陷 的原 因 。 由于 厂里 没有


改 善 费 用 控 制 能 力
和 主 要 竞 争 对 手 做 横 向 比 较
评 估 广 告 效 果



建 立一组 有执 行 能力 的陪 审人 员
调 整 组 织 结 构

用 小规 模 的仪 器完 成 他 们 的研 究 工 作 的 。作 为 其 工 作 的


化 解 产 品 研 究 部 和 制 造 工 程 部 之 间 的 矛 盾
程 部 只 占 了 4个 月 ,很 明 显 主 要 能 够 节 省 的 时 间 的 部 门 应 该 来 自产 品 研 究 部 。 关 于 制 造 工 程部 工 序 是 否 “ 须 ”更 改 这 个 问题 , 必 我 深入 研 究 了所作 更 改 的技 术之 后 ,我不 得 不 说 产 品研 究部 的控 诉 是 错误 的 。产 品研 究 部 是 在 “ 验 工 地 ”上 试

什么是质量

什么是质量

什么是质量质量的内容十分丰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充实、完善和深化,同样,人们对质量概念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历史过程。

主要有代表性的概念有(一)朱兰的定义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博士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产品质量就是产品的适用性。

即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

用户对产品的基本要求就是适用,适用性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质量的内涵。

(二)美国质量专家的质量定义美国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比从生产者的角度出发,曾把质量概括为“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美国的质量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质量就是满足需要”;[1]全面质量控制的创始人菲根堡姆认为,产品或服务质量是指营销、设计、制造、维修中各种特性的综合体。

这一定义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即使用要求和满足程度。

人们使用产品,总对产品质量提出一定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往往受到使用时间、使用地点、使用对象、社会环境和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变化,会使人们对同一产品提出不同的质量要求。

因此,质量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它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它随着时间、地点、使用对象的不同而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丰富。

用户对产品的使用要求的满足程度,反映在对产品的性能、经济特性、服务特性、环境特性和心理特性等方面。

因此,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它并不要求技术特性越高越好,而是追求诸如:性能、成本、数量、交货期、服务等因素的最佳组合,即所谓的最适当。

(二)ISO8402“质量术语”定义质量: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

(1)在合同环境中,需要是规定的,而在其他环境中,隐含需要则应加以识别和确定。

(2)在许多情况下,需要会随时间而改变,这就要求定期修改规范。

从定义可以看出,质量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客观事物具有某种能力的属性,由于客观事物具备了某种能力,才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需要由两个层次构成。

第一层次是产品或服务必须满足规定或潜在的需要,这种“需要”可以是技术规范中规定的要求,也可能是在技术规范中未注明,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需要。

质量管理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1 质量管理的起源与发展历程1.1 质量的含义什么是质量?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oseph M.Juran),从用户的使用角度出发,曾把质量的定义概括为产品的"适用性"(fitness for use);美国的另一位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比(Philip Crosby),从生产者的角度出发,曾把质量概括为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

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inazi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OS)1994年颁布的ISO8402-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把质量定义为:"反应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这里的实体是指可以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可以是活动或过程、产品、组织、体系、人或他们的任何组合。

这个定义非常广泛,可以说包括了产品的实用性和符合性的全部内涵。

还应说明的是,第一,质量定义中的"需要",在合同环境或法规环境下(如在核安全性领域中),是明确规定的,而在其它环境中隐含的需要则应加以识别并规定;第二,"需要"通常可转化成用指标表示的特性。

因此,产品质量的好坏和高低是根据产品所具备的质量特性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来衡量的。

一般有形产品的质量特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性能。

指产品满足使用目的所具备的技术特性。

如钟表的走时准确,电视机的图像清晰度等;2)寿命。

指产品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工作总时间。

如轮胎行驶磨损的里程数,电冰箱的使用年数等;3)可靠性。

指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如电视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机床的精度稳定期限等;4)安全性。

指产品在制造、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保证人身与环境免遭危害的程度。

如各种家用电器在故障状态下不自燃起火;5)经济性。

指产品从设计、制造到整个产品使用寿命周期的成本大小,具体表现为用户购买产品的售价和使用成本。

质量管理代表人物

质量管理代表人物

科学管理理论
•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为了提高劳动 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要 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 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坏境标准化,这就是 所谓的标准化原理。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报酬 制度。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认识到提高效率 对双方都有利,都要来一次“精神革命”,相互 协作,为共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把计划职 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 工作法。实行“职能工长制”。在组织机构的管 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石川图
• 在他的学说中,石川馨强调有效的数据收 集和演示。他以促进质量工具如帕累托图 和因果(石川或鱼骨)图用于优化质量改进 而著称。石川馨认为因果图和其他工具一 样都是帮助人们或质量管理小组进行质量 改进的工具。也因为如此,他主张公开的 小组讨论与绘制图表有同等的重要性。石 川图表作为系统工具是有用的,可以用它 查找、挑选和记录生产中质量变化的原因, 也可以使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条理。
克劳士比品质改进的14个步骤
• • • • • • • • • • • • • • 管理承诺 品质改进小组 测量 品质成本 品质知觉 矫正活动 零缺点计划 员工教育 零缺点工作天 目标设定 排除错误成因 认可,表扬 品质委员会 全部重做一遍
四个基本信念
• 品质定义是符合要求。 • 品质提升是预防错误发生而不是由检验得 知。 • 品质标准是零缺点。 • 品质的测量就是品质的成本。
阿曼德·费根堡姆(Armand Vallin
Feigenbaum)—全面质量控制之父、 质量大师、《全面质量控制》的作者
• 1920年, 阿曼德·费根堡姆出生于纽约市。他 先后就读于联合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 MIT ); • 1951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获工程博士学位。 • 1942—1968 年在通用电气公司工作。 • 1958—1968 年任通用电气公司全球生产运作和质量控制主管。 • 1992年费根堡姆入选美国国家工程学院,他发展了‘全面质 量控制’ 观点。 • 1988年费根堡姆被美国商务部长任命为美国马尔康姆·鲍德 里奇国家质量奖项目的首届理事会成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兰(Joseph H.Juran)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他所倡导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始终影响着世界以及世界质量管理的发展。

他的“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被称为“朱兰三部曲”。

他最早把帕累特原理引入质量管理。

《管理突破》(Management Breakthrough)及《质量计划》(Quality Planning)二书是他的经典之著。

由朱兰博士主编的《质量控制手册》(Quality Control Handbook)被称为当今世界质量控制科学的名著。

为奠定全面质量(TQM)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已在世界上各大洲的30余个国家举办过近300期“质量控制之管理”培训班,培训的经理和专家约2万人。

1982年初,他曾应邀来我国讲学。

他获得的荣誉包括12个国家的专业协会和名誉团体所授予的30余枚勋章、会员资格和名誉会员资格等。

朱兰的主要质量管理论和言论:
朱兰的理论核心与质量三元论:
朱兰理论的核心:管理就是不断改进工作。

质量三元论:
1)质量计划——为建立有能力满足质量标准化的工作程序,质量计划是必
要的。

2)质量控制——为了掌握何时采取必要措施纠正质量问题就必须实施质量
控制。

3)质量改进——质量改进有助于发现更好的管理工作方式。

“质量是一种合用性,而所谓…合用性(Fitness for use)'是指使产品在使用期间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 “事实证明,TQM带给企业一个强烈的呼声,一个新的工作动力,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为此,我们对TQM必须全力以赴,再接再厉。

因为TQM给我们的企业经营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和体系。


——朱兰
赫兰法·布金顿,现任美国“朱兰研究院”院长,是J.M.朱兰博士的孙女婿;布金顿曾任ASQ主席,是美国国家“蓝带企业奖”的评审员。

以下是他对ISO 9000标准的评价:
ISO 9000被采用虽然都是自然的,但实际上已成为全球市场(尤其在欧洲)的一种执照,ISO 9000的长处在于给公司定义了一个全面的质量体系,其认证过程使企业摆脱了以前多重评价的负担。

但ISO 9000的不足就是包括达到的世界级质量所必须的要素,如:
●将质量目标纳入企业计划;
●革命性的质量改进;
●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普及;
●员工的参与;
● 对高层领导者的质量改进职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