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下第21课《古诗三首》同步强化练习有答案

部编版四下第21课《古诗三首》同步强化练习有答案
部编版四下第21课《古诗三首》同步强化练习有答案

21古诗三首同步强化练习

第一课时

一、选一选。

1. “平明送客楚山孤”中“平明”的意思是:()

A.明天

B.清晨

2.“一片冰心在玉壶”中“冰心”的意思是:()

A.纯洁的心

B. 冰做的心

一、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

【唐】

,。

,。

三、《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作者与友人送别的时间是(),地点是(),友人将要去的地方是()。诗中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诗人()品格。

【答案】

一、1.B. 2.A

一、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清晨,楚山,江宁,比喻,光明磊落,表里澄澈

第二课时

一、加偏旁后再组词。

二、关于《墨梅》一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冕。

B、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C、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D、这首诗是七言律诗。

三、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再想想这些诗句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

1.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答案】

一、扶(扶着)洛(洛阳)砚(砚台)坤(乾坤)

芙(芙蓉)落(落叶)现(现在)伸(伸手)

二、B

三、1.骑马追赶敌人的骑兵,一路上大雪都把将士的刀和弓箭都覆盖了。

这些诗句表现了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2.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是多么的好,只要让梅花的香气弥漫在天地间。

这些诗句表现了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

21古诗三首

21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一、用“√”给下面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人未还(hái huán)飞将(jiāng jiàng)在生当(dāng dàng)作人杰... 死亦为(wéi wèi)鬼雄不教(jiāo jiào)胡马度(dùduó)阴山... 二、看拼音,写词语。 chūsài hú zi jiéchūguǐ xióng cuīrén luòxià()()()()()qín cuīxiàng zhēng zuì ()朝()促()羽长()喝() 三、先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的意思。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但使:教: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沙场:

21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答案 一、huán jiàng dāng wéi jiào dù 二、出塞胡子杰出鬼雄催人泪下秦催项征醉 三、1.只要令;使。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2.战场 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话我,古往今来,奔赴沙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

21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一、选择填空。 1.《夏日绝句》和《出塞》的作者分别是()和()。 A.李清照王翰 B.李清照王昌龄 C.王翰王昌龄 2.“欲饮琵琶马上催”中的“欲”意思是()。 A.想要 B.将要 C.还要 D.只要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赞颂的是哪位英雄? A.刘邦 B.项羽 C.李广 D.曹操 二、背写《凉州词》,回答问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朝的()。 2.这首诗属于()诗。 A.送别诗 B.边塞诗 C.写景诗 3.诗中“莫”的意思是:。 4.这首诗主要描写了()的场面,表达了将士们()的情怀。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优质教案

21 大自然的声音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奏、击”等8个生字,会写“演、奏”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呢”。了解拟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课文的写法特点及叙述的顺序。 3.想象课文中描述过的声音,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及词语,了解拟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积累拟声词。 2.课文重点是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认识并感受这美妙的声音,然后通过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奏、击”等8个生字,会写“演、奏”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呢”。了解拟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音乐.(lè yuè)歌曲.(qū qǔ) 快乐.(lè yuè)弯曲.(qū qǔ) 他呢.(ne ní)散.步(sǎn sàn) 呢.喃(ne ní)散.装(sǎn sàn) 二、比一比,组词语。 秒()爱()江()喳() 妙()受()汇()查() 三、照样子写拟声词。(每小题写四个) 1.淙淙: 2.唧哩哩: 3.叽叽喳喳: 参考答案: 一、yuè qū lè qǔ ne sàn ní sǎn 二、秒表关爱长江叽喳奇妙感受汇合检查 三、1.呼呼哗哗隆隆呜呜 2.扑通通哗啦啦轰隆隆叮铃铃 3.滴滴答答乒乒乓乓哗哗啦啦嘻嘻哈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及叙述的顺序,回想课文中描述过的声音,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大自然的美。 2.了解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案2套(新教材)

《墨梅》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砚乾坤”3个字,会写“砚乾坤”3个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墨梅这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墨痕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古诗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 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 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 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小学四年级语文21古诗三首

21古诗三首 四年级语文教案 21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山行》,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爱祖国的教育。 2.学会本课3个生字。 3.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难点: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出示《望庐山瀑布》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瀑”:注意右边字形。 比较“庐”“炉”偏旁。知道“庐山”是我国名山,在我国山西省____(省、市、区、县)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4.根据注释自学,读诗句,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5.反馈: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不理解? 6.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想象意境。 (1)诗句中描写的是哪儿的景象?从哪儿看出的?读题。(出示庐山瀑布插图) (2)作者来到庐山,望见庐山的瀑布,被庐山瀑布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著名诗句。作者在哪儿看庐山瀑布?你从哪看出的?(“望”即远看,“遥”即远。)

(3)作者在远处遥望庐山瀑布,看到了什么景象呢?你从哪句诗中感受到的?(引导学生读诗句,理解句意,想象意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其意境。可以不按诗句的顺序来谈,谈一句,指导读一句。遇有曾经提出问题的地方,注意反馈提问的学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远远看见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板书:产生。)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使人怀疑它是从天上流下来的。 (4)读古诗,说说作者笔下的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你们愿意欣赏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吗?(放录像) (6)庐山瀑布壮观美丽,作者不由地对它赞叹,面对庐山瀑布,吟出这首诗歌。谁愿意背诵这首诗,来抒发自己对庐山瀑布的赞美之情?指名背诵。愿意表达自己对庐山瀑布表达赞美之情的同学站起来背诵。 (三)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望庐山瀑布》的? (引导学生归纳:知作者、明题意、解诗意、赏意境、懂感情、会背诵) 三、学习《山行》 1.按以上方法自学第二首古诗。学懂的同学准备向大家汇报,以下方法自选: (1)可以说说诗中描写的意境。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物的品质”,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文言文二则》《“诺曼底号”遇难记》《黄继光》四篇课文,文章主要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古诗三首》中的诗,或表现诗人高洁的品质,或歌颂将士的奋勇精神。《文言文二则》中的故事,体现了人物勤奋、有毅力的品质。《“诺曼底号”遇难记》主要讲述“诺曼底号”轮船被撞后,哈尔威船长沉着冷静地指挥船员开展救援工作,最终自己命丧大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黄继光》主要讲述了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冒着枪林弹雨摧毁了敌人的火力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最终英勇献身的感人故事,表现了黄继光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教学目标古诗三首 3 1.认识2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2个字,正确读写10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抓关键词语,理解《文言文二则》中每句话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5.感受船长哈尔威、黄继光在危急关头,从容面对死亡、舍己为人的崇 高精神与英雄形象。 文言文二则 2 “诺曼底号” 遇难记 2 黄继光 1 口语交际 1 1.选择或创设一个情境,分小组讨论“面对不同的情况,如何介绍自己”,明确介绍的对象和目的不同,介绍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2.学习用多种方法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习作 2 语文园地 2 1.回顾本单元课文,与同学交流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2.在7个描写人物的词语中,认识9个生字。 3.了解6个跟古人读书有关的成语,知道它们的故事和含义。

2020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平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是很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里反而倍感轻松。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习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 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本来诗歌教学我一向遵循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本堂课也不例外。本课结束后我通过询问学生,自我反思,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有几点思考: 1.在学生谈到西施的美美在何处时,学生无法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魅力,对西施浓淡相宜的美无法领悟时,我的教学环节就显得过于守旧,不知道恰当的引导,导致学生一知半解。其实可以引导学生,西施和西湖有什么相似之处,诗人为什么要这样说,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被错过了。 2.平时学生习惯了那种一本书一支笔的课堂学习模式,师生间的交流和默契显得较为生疏,

9古诗三首(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9古诗三首 《元日》 1.会认“屠、苏”2个生字,会写“旧、符”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元日》,同时能够进行背诵。 3.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元日的喜庆场面,体会诗人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1.学习古诗重在朗读和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2.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风俗。 一、谈话导入,揭题激趣 1.出示有关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图片,引导学生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对单元学习的兴趣。 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吗?有没有哪位同学告诉我们,图片中分别表示的是那些节日?(学生举手发言)中国传统的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或哪几个呢?为什么?哪位同学来跟我们分享一下?(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三首诗,就是和我们的传统节日的习俗相关的。 2.板书诗题,解释题意。 过渡:今天我们首先要一起来学习的,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请大家读一读注释,“元日”指哪一天?(农历正月初一。)它和“元旦”有什么不同?(一为农历,一为公历。) 3.师生交流讨论对诗人王安石的了解,教师给出课件进行补充。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其诗擅长说理与修辞,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派,世称“王荆公体”。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为守旧派反对,变法失败。 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古代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吧。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诗歌,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感知诗歌的朗读节奏,试着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学生自主朗读诗歌,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同桌相互交流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 3.指名朗读诗歌,提醒“屠、苏”两个生字及“曈”字的准确读音,同时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21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教学设计突出朗读指导,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尤其是借助资料理解这一方法的充分运用。因此,本教案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与古诗相关的图片、音乐及古诗等。 学生准备:熟读古诗;搜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揭示课题 1.导入: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宋词、元曲犹如一颗颗耀眼的明星闪烁在中华儿女的心中。你最喜欢哪首?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三首》。(相机板书:古诗三首) 3.导学: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唐诗中的两篇精粹——《芙蓉楼送辛渐》和《塞下曲》。(教师相机板书: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验和学习古诗

的兴趣,为新诗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解诗题,知诗人。 1.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 2.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王昌龄与卢纶的资料。 3.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4.交流有关《芙蓉楼送辛渐》和《塞下曲》两首诗的背景资料。 (二)学生练读古诗。 1.读诗要强调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和范读。 相机强调: (1)“芙”“蓉”都是形声字,都读二声。 (2)“洛”是三拼音。 (3)“单”是多音字。在“单于”这个词语里读chán;表示姓的时候读shàn;其他情况一般读dān。 3.借助注释,初步谈谈对两首诗的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 导学: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一)品读第一首——《芙蓉楼送辛渐》。 1.导入:“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来品读他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2.学习前两句,体会“寒”,感悟“孤”。

2019部编版语文三上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径、斜、赠”等10个生字。会写“寒、霜、盖”等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 2.过程与方法: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山行》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诗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 (学生发现交流,再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句。)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21 古诗三首(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21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一、用“√”给下面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人未还.(hái huán)飞将.(jiāng jiàng)在生当.(dāng dàng)作人杰死亦为.(wéi wèi)鬼雄不教.(jiāo jiào)胡马度.(dù duó)阴山 二、看拼音,写词语。 chū sài hú zi jié chū guǐ xióng cuī rén luò xià()()()()()qín cuī xiàng zhēng zuì ()朝()促()羽长()喝() 三、先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的意思。 1.但使 ..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教: 2.醉卧沙场 ..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沙场:

21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答案 一、huán jiàng dāng wéi jiào dù 二、出塞胡子杰出鬼雄催人泪下秦催项征醉 三、1.只要令;使。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2.战场 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话我,古往今来,奔赴沙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

21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一、选择填空。 1.《夏日绝句》和《出塞》的作者分别是()和()。 A.李清照王翰 B.李清照王昌龄 C.王翰王昌龄 2.“欲饮琵琶马上催”中的“欲”意思是()。 A.想要 B.将要 C.还要 D.只要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赞颂的是哪位英雄? A.刘邦 B.项羽 C.李广 D.曹操 二、背写《凉州词》,回答问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朝的()。 2.这首诗属于()诗。 A.送别诗 B.边塞诗 C.写景诗 3.诗中“莫”的意思是:。 4.这首诗主要描写了()的场面,表达了将士们()的情怀。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时练习

17 古诗三首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1.两岸青山 ...。 ....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湖光 ...。 ..无风镜未磨 ..秋月两.相和.,潭面 二、我会填。 1.《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代诗人。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西湖和时的湖光山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之情。 2.《望天门山》的作者,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3.《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重点诗句品析 1.根据诗意写诗句 (1)《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的诗句是:“。”(2)《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描写雨中的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诗句是:“。” 2.根据意思写诗句。 (1)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青螺。

(2)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把《望洞庭》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 一、1.(1)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2)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2.(1)湖面的光芒。 (2)指湖光和秋月。 (3)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4)指湖面。 (5)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二、1.宋苏轼雨天喜爱和赞美 1.李白“诗仙” 2.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三、1.(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1)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四、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讲解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讲解 知识点 我会写: 芙:fú芙蓉芙渠出水芙蓉 蓉:róng 芙蓉莲蓉椰蓉 洛:luò洛阳洛河洛神 壶:hú酒壶壶口铁壶 雁:yàn 大雁雁群雁过无痕 砚:yàn 砚台端砚砚池 乾:qián 乾坤乾陵康乾盛世 坤:kūn 乾坤坤表坤卦 多音字: 单:dān (单独)chán(单于)shàn(单姓) 放学时,王老师说:“请姓单(shàn )的同学留下,我想单(dān )独和你谈一谈。”老师话音刚落,同学的目光全都刷向了他。 课后习题: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二、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想这些诗句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格。 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依然像玉壶里的冰心那样晶莹纯洁。”表现出诗人品行高洁,为官清正,绝不随波逐流的人生信念。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表现了守边将士不顾严寒、奋勇杀敌、爱国爱家的精神品质。 3、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介绍: 王昌龄(?—约756) 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主要作品:《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同步测试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同步测试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一、基础运用 1.读拼音,写词语。 yǎn zòu qīng róu jī dòng yuè q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比一比,组词语。 受________ 滴________ 击________ 鸣________ 爱________ 商________ 出________ 鸡________ 3.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__的音乐会 ________的山中小曲 ________的乐曲 ________的声音 ________的呢喃细语 ________的鸟叫 4.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改为反问句) ②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仿写一个拟人句) 二、阅读理解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不一样的________,有不一样的________;不一样________,有不一样的________。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壮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1) 把选文内容补充完整。 不一样的________,有不一样的________;不一样________,有不一样的________。 (2) 选文介绍的是大自然________的声音。 (3) 选文向我们介绍了两种声音,当________拂过,发出的声音是轻柔的,当________吹起,合奏出雄壮的乐曲。 (4) 选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自然的声音 每当闲暇时,我便会回味在森林公园感受到的音乐篇章,陶醉在那奇妙的天籁中。 步入山林,处处可闻溪水的哗哗流动声,好似一首奇妙的歌谣,又像一首婉转的古曲。随着水声,人仿佛在仙境中漫游,有一种羽化登仙的感觉。溪水流到细处,“叮咚”之声不绝于耳,又如一串风铃在摇曳撞击…… 在山林中行走,风将绿油油的树叶当成千万个琴键,一阵吹拂,万键齐鸣,奏响一首高雅的“管弦乐交响曲”,真是大自然的欢快赞歌啊!树林里,还不时地传出一阵阵簌簌的声音,原来是可爱的小猴子,它们挂在树枝上,吱吱叫着。每一只猴子的叫声都不一样,小猴的声音又细又高,大猴的声音又低又沉,此起彼伏,相互应和,似纵情歌唱,又似细语倾诉。 在小溪边戏水,你会听见“叽吱、叽吱”几声叫,那又是什么?啊,是那在溪边嬉戏的一群水鸟。只见那对大鸟吐出一串串音符,一高一低地唱和着,好像在歌唱幸福的生活,又似在赞颂这美好的家园。 远处,有人对着崖壁大喊,回声如涟漪般荡漾开去,渐行渐远,跨过高山,飘向大海。多奇妙啊,这边的呐喊,到了那边变成了娓娓细语。 真想再次游走山林,听悦耳动听的交响乐,听大自然的美妙乐章。 (1) 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一个________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和________。 (2) 文中作者写到的大自然的声音包括()(多选) A . 流水声 B . 风吹树叶声 C . 猿猴鸣叫声 D . 水鸟戏水声 (3) 找出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三、语言表达

21 古诗三首(教案)

第七单元 本单元以“报效祖国”为主题,包含《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习作:写信”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均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其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都是以主要人物的言行来体现人物的品质的。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品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单元习作是“写信”,在关注书信格式的同时,还要注意书信的内容以及书信的对象。“语文园地”主要是学生之间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学会正确运用成语,学会使用反问句。背诵、积累古诗。 内容课时内容简说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2《出塞》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表达 了诗人对安定、和平生活的渴望与期盼。 《凉州词》描写了出征前将士们开怀畅饮 的场面,表现出将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 豪迈情怀。《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 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表现了诗人强烈 的爱国情怀。 1.会认30个生字,会写“塞、秦”等 23个字,读准“将、宁、要”3个 多音字,会写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边塞诗”的特点。默写《出 塞》《夏日绝句》。 3.学习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的胸怀和抱负,梅兰芳坚贞 不屈的可贵品质,激发学生立志读 书,热爱祖国的情感。 4.对比朗读,体会延安精神的内涵及 重要性。 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2 文章主要叙述了少年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 据的地方见到一位妇女被欺负却无处说 理,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沉重分量, 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 梅兰芳蓄须1 这篇课文讲述了梅兰芳为了表达对日寇的 抗议,找很多借口,留起胡须,最后不惜 自伤身体,拒绝为日本人演戏的事。 延安,我把你追寻1 这是一首歌颂延安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 延安精神的追寻以及对延安的向往之情。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1-精选

4 古诗三首 第1课时:学习《山行》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

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四、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诵、默写《山行》。 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斜人家 深秋美景 近景:枫林霜叶 第2课时:学习《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古诗三首一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 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 情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 2.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 补充绝句知识。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

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 出示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 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 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 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 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2. 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 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 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 . 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革命情怀”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两篇精读课文和《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两篇略读课文组成,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名人成长的故事。《古诗三首》其中《出塞》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凉州词》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夏日绝句》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梅兰芳蓄须》讲的是梅兰芳先生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他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和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而把胡子留起来的事。在日本强盗面前,宁可忍饥挨饿并且放弃自己的事业,也不给日本强盗演出。《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新体诗,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重在朗读,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2.单元重点: (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历史精典故事,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课文选材精炼,含义深刻,让学生在阅读故事中感受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结合课标和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在教学本组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进而积累语言。 (2)学习写书信。本单元安排了习作《写信》,本次习作主题是写信,给远方的亲人或朋友写一封信。重点是学会写书信的格式,内容写清楚。 【学情分析】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优质教案

17.《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①认识5个字。会写13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5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④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精品教案

《大自然的声音》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呢、喃”等8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有关词语。掌握多音字“呢”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生动的语言,抓住描写声音的词句,体会大自然的声音的美妙。背诵第2—3自然段。 3.认识中心句,学习围绕一句话来写的写作方法。认识总—分构段形式。 教学重点: 1.认识“呢、喃”等8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有关词语。掌握多音字“呢”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生动的语言,抓住描写声音的词句,体会大自然的声音的美妙。背诵第2—3自然段。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中生动的语言,抓住描写声音的词句,体会大自然的声音的美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大自然中要举行一场音乐会了,你们听! 出示带有自然声音的视频,创设教学情境。 2.关于大自然的声音,课文中也有许多美妙的描写,听一听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声音吧!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想一想:课文描写了大自然的哪些美妙的声音? 2.出示朗读任务,自由朗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

(3)借助拼音,认识新的生字。 3.学生自由朗读后完成任务。 预设:(1)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2)风声、水声、动物的歌声。 三、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和词语。 美妙演奏呢喃雄伟汇聚叽叽喳喳打击 2.注音领读。研讨生字的结构,记住生字。 3.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4.识字游戏:汉字都是美妙的音符。 如果说大自然演奏的是一曲美妙的音乐,那么汉字就是其中最美妙的音符。请你美美地读读这些音符吧! 出示带有汉字的音符,学生朗读汉字。 四、情景朗读 导学:课文的每一段都是围绕一个意思来组织材料的,快来读一读,看看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吧! 预设:课文主要描写了“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的描写: (1)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2)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3)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 1.你能读好风的演奏吗?不同的风演奏的声音是不一样的,读起来也有不同。 提示:读出风的变化和音乐的不同。 预设:“微风拂过”要读得轻轻柔柔,如细语呢喃。“狂风吹起”要重读,读得激动无比,充满力量。 2.随文识字:掌握多音字“呢”。 3.请你读出雨的打击乐吧!从轻快的山中小曲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重点读出小雨点玩打击乐的感觉,读好文中的拟声词。朗读水流汇聚的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