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学复习内容

地质地貌学复习内容
地质地貌学复习内容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

变化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的一门学科。

2.地质学的特点

1、时间漫长

2、空间广阔

3、现象复杂

4、无法再现

3.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

学。

4.地质作用概念外力地质作用对地表“削高填低”,降低地表起伏内力地质作用对地表“抬高降低”,增大地表起伏

5.地质年代的表示方法,并举例不同表示方法是如何确定的

地质年代——指地质体形成或者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分为:

1.相对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2.绝对年代——依据同位素年龄测定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时距今多少年。

相对年龄测定:测定事件发生或岩石形成的相对时间顺序

地层层序律确定地质年代:沉积岩是按先后顺序一层层地依次沉积下来的,因此正常的地层是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下老上新),这是确定地层新老顺序的一般规律,叫地层层序律。

生物层序律(化石层序律)确定相对年代:地层层序和化石层序是相辅相成的,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地层新老,可以帮助确定化石的新老;反过来,根据地层中化石的新老,也可以确定地层的新老。这样经过多年的对比积累就能建立起地层顺序(相对年代)。

切割律或穿插关系确定地质年代:

1.喷出岩相对年代确定——根据地层层序和其上、下地层中的化

石来确定。

2.侵入岩相对年龄确定:根据侵入、包裹、切割或穿插关系来确定。

侵入关系: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围岩)年代老。

切割或穿插关系:切割或穿插者年代新、被切割或被穿插者年代老。

包裹关系:包裹者年代新、被包裹者年代老。

绝对年龄测定:测定事件发生的确定时间

同位素年龄测定岩石绝对年龄:根据地层中所含放射性元素及其衰变产物的含量比例,再根据其衰变常数(半衰期)来计算出矿物或岩石的年龄。

古地磁年龄的测定:地质历史中地磁的南北极是不断变换的,每一磁性的延续时间也不相同。因此,测定岩石的极性,确定该极性的延续时间,并通过与已知的标准值对比,就可以推算该岩石的形成年代。

6.克拉克值:地壳中化学元素平均含量百分比。

7.矿物:矿物是指天然产出的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征

的单质与化合物。

8.类质同象: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

相似的其它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此种现象称为类质同象

9.同质多象: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形成不同的

晶体结构而成为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为同质异象。

10.晶质体:晶质体是指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

周期性重复且有规律排列的固体,简称晶体。

11.非晶质体:是指组成物质的内部质点在空间上呈不规则排列,不

具格子构造的固体物质。

12.晶体习性: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矿物晶体常常趋向于形成某种

特定形态,称为该矿物的晶体习性,也称为结晶习性,简称晶习。

13.自形晶:晶体完全被自身应该发育的晶面包围。反映未受相邻晶

体发育的干扰,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14.半自形晶:只有晶体的其中一部分被自身固有的规则几何晶面所

包围。反映晶体在生长过程受到相邻晶体发育的干扰或生长空间受限。

15.他形晶:没有(或几乎没有)被自身应有的晶面包围,而完全呈

现其它形态。

16.自色:由矿物本身固有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所决定的颜色。

17.他色:是指矿物因含外来带色的杂质、气液包裹体等所引起的颜

色。如烟水晶

18.假色:是自然光照射在矿物表面或进入到矿物内部所产生的反射、

干涉、衍射、散射等物理光学效应而引起的矿物呈色。假色只对个别矿物有辅助鉴定意义。

19.条痕迹:矿物的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通常是指矿物在白色无

釉瓷板上擦划所留下的粉末的颜色。

(矿物的条痕的意义:能消除假色、减弱他色、突出自色。)

20.解理:矿物晶体在应力(敲打、挤压等)作用下,沿一定结晶学

方向破裂成一系列光滑平面的固有特性称为解理,这些光滑的平面称为解理面

21.断口:断口是矿物受力后沿任意方向破裂而形成的断面,称为断

口。

22.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如刻划、压入或研磨等)的能

力。它是鉴定矿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23.摩氏硬度:德国摩氏选择了10种代表矿物作为标准,组成一个序

列,以此为衡量标准将矿物硬度分为10个等级。

24.岩浆:岩浆指地下深处形成的、高温粘稠、含有少量挥发分和金

属元素的熔融硅酸盐物质

25.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即为喷出作用,形成喷出岩/火山岩

26.侵入岩:深部岩浆向上运移并进入已有岩石过程中冷凝、结晶形

成的岩石。

27.岩浆岩的结构:

按结晶程度分:全晶质结构:全部颗粒由晶质矿物组成

玻璃质结构:由非晶质物质组成

半晶质结构:既有玻璃质又有晶质矿物按颗粒绝对大小分:

(颗粒太小,无法用肉眼观察时,统称为隐晶质结构)

按颗粒相对大小分:

等粒结构:主要矿物颗粒大小近等

不等粒结构:颗粒大小不等

连续不等粒结构:粒径分布连续

斑状结构:粒径分布不连续,大小悬殊

斑晶:颗粒粗大者

基质:颗粒细小者,当粒度为隐晶结构时称为斑状结构,为粗粒~细粒结构时为似斑状结构

按自形程度—矿物晶体的完整程度

自形结构:岩石中大部分矿物晶形完好,发育

成多面体外形

形结构:岩石中大部分矿物晶形不规则,晶体相互嵌合,界线弯曲

半自形结构:岩石中大部分矿物晶形不甚完整

28.岩浆岩的构造:

块状构造——岩石中矿物排列无一定规律,整体均匀,最常见。

球状构造——不同矿物围绕同一中心呈同心层状,各层中的矿物为放射状排列,其结晶程度、晶粒大小都不相同,常见于侵入岩。

流动构造——岩石中柱状或片状矿物或捕虏体平行定向排列,常见于熔岩。火山熔岩中不同颜色条带和拉长气孔平行排列即为流纹构造。

气孔杏仁构造——熔岩或浅成侵入岩中呈圆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同的空洞,直径数mm至数十mm,是岩浆中气体所占的空间气孔中有物质充填者称为杏仁构造。

层状构造——岩石具有成层性,如火山碎屑岩和熔岩互层分布形成的构造。

29.依据岩浆岩化学成分划分的岩浆岩类型

根据酸度,也就是SiO2含量,可以把岩浆岩分成四个大类: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

根据碱度大小划分出钙碱性、碱性和过碱性岩三种类型

30.沉积岩:在地表或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在常温常压下,由风化

作用、生物作用、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及某些宇宙物质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31.沉积岩的结构: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生物结构

32.沉积岩的构造:层理构造(水平层理、斜交层理、波状层理、)、

层面构造(波痕、雨痕、泥裂、生物成因构造)、其他构造(结核、缝合线构造、刀砍纹构造)

33.岩层:沉积岩的最基本单位,同一岩层具有基本均一的成分、结

构、构造和颜色。

34.变质作用:地壳中已经形成的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体状态下,受

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岩石结构、构造和物质成分变化的地质作用。

35.变质岩:地壳中原来已经存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压力和化学

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使原来的岩石在结构、构造或物质成分上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

36.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

37.变质作用的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超深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破裂变质作用)

38.变质岩结构: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晶体形态以

及颗粒之间的关系。常见的结构有:

1、变晶结构——原岩在固态下发生重结晶、变质结晶作用,形

成的结晶质结构。如:粒状变晶结构(石英岩、大理岩)、鳞片变晶结构(千枚岩、云母片岩)等。

2、变余结构——变质程度较低,重结晶和变质结晶不完全,保留

有原岩的结构。如:变余泥质结构(板岩)、变余斑状结构等。

3、碎裂结构:岩石受到机械力的破坏而产生的结构,是动力变质

的典型结构。可依碎裂程度进一步划分:碎裂结构、碎斑结构、糜棱结构等。

4、交代结构:交代作用中,岩石原有矿物被溶解同时被新生矿物

所置换,即形成交代结构。有的原矿物被置换后,仍保持原矿物的晶形者,为交代假象结构;交代作用中还能形成斑晶者,为交代斑状结构等。交代结构的类型很多,大多需在显微镜下才能鉴别。

39.变质岩构造:指岩石的组分在空间上的排列、分布方式表现出的

外貌特征。

变余构造、变成构造、混合构造

40.三大类岩石的异同

41.鲍温(鲍文)序列

42.地层层序律:沉积岩是按先后顺序一层层地依次沉积下来的,因

此正常的地层是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下老上新),这是确定地层新老顺序的一般规律,叫地层层序律。

43.生物层序律:

一方面:年代越新的地层中所含生物进化德越复杂、越高级;

另一方面:不同时期的地层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及其组合,而在相同时期相同环境中所形成的地层(只要原来海洋或陆地想通),都含有相同化石及其组合。

44.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从大到小分宇、界、

系、统、阶、代六级。对应的地质时代为宙、代、纪、世、期、时。

45.显生宙中包含哪些代、纪

新生代(新近纪、古近纪)中生代(白垩纪、侏罗纪、三叠纪)古生

代(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

46.构造运动:由内动力所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岩石发生变形、变

位的一种机械作用。

47.造陆运动:指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垂直于地表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

运动。地壳大面积的上升、下降,造成地表地势高差的改变,引起海陆变迁等。传统上称为造陆运动。

48.造山运动:把产生大规模、强烈的岩石变形(褶皱与断裂等)并与

山系形成紧密相关的水平运动,称为造山运动

49.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50.褶皱:是岩层受力变形产生的连续弯曲,它是岩层塑性变形的表

现。

51.背斜:岩层发生褶曲时,形状向上凸起者。在一般平地上,背斜

的地层上半部受到侵蚀变平,会形成中间古老,两侧较新的地层排列方式。

52.向斜:岩层向下凹,并且核部是新地层、两侧为老地层

53.按照轴面产状将褶皱分为哪4种类型

直立褶皱:轴面近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大小近相等。

斜歪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大小不等。

倒转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岩层朝同一方向倾斜,倾角大小不等,其中一翼岩层为正常层序,另一翼为倒转层序,如两翼岩层倾角大小相等则称为同斜褶皱。

平卧褶皱:轴面及两翼岩层产状均近于水平,其中一翼岩层正常,另一翼为倒转。

54.断层:岩石发生破裂且两侧岩块沿破裂面有明显滑动者称为断层

55.节理:岩石发生破裂且两侧岩块沿破裂面无明显滑动者称为节理。

56.断盘(上盘、下盘):断层面两侧相对移动的岩块。断层面倾斜

时,断盘有上、下之分,位于断层面以上的断块叫上盘,位于断层面以下的叫下盘。

57.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时代连续,产状一致。

58.不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底层之间时代不连续,中间缺失某一时代地

层。

59.风化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中, 由于温度变化, 大气, 水

和水溶液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60.风化作用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61.各种风化作用类型的方式

物理风化作用的方式:温差风化、冰劈作用、盐类的结晶与潮解

化学风化的方式:溶解作用、氧化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

生物风华作用的方式:生物物理风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62.元素迁移系列:极易迁移的元素、易被迁移的元素、可迁移的元

素、略可迁移的元素、不迁移的元素

63.差异风化:在相同自然条件下, 由于岩性(矿物组成)的不同而导致

风化速度不同, 使岩石表面出现凸凹不平的现象。

64.残积物:经长期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后残留在原地的风化产物。

65.风化壳:在陆地表面由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一层不连续的、厚薄

不均的薄壳。

66.按照组成坡地物质结构划分的崩塌类型

(1)崩积物崩塌: 是山坡上的已经过崩塌的岩屑和沙土物质,由于它们的质地很松散,当有雨水侵湿或受地震震动时,可再一次形成崩塌

(2)表层风化物崩塌: 是在地下水沿风化层下部的基岩面流动时,

引起风化层沿基岩面崩塌。

(3)沉积物崩塌: 有些由厚层冰积物、冲积物或火山碎屑物组成的陡坡,由于结构松散,形成的崩塌。

(4)基岩崩塌: 在基岩山坡上,常沿节理面、层面或断层面等发生崩塌。

67.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触发因素

①气候条件气候决定了岩石风化产物的类型、性质。在温度变化

较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促使岩石风化破碎,产生崩塌。此外,崩塌多发生在雨季,也说明了气候条件对崩塌作用的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高寒山区,由于温差作用,冰劈作用、岩石释重和盐的结晶和潮解作用,产生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促使岩石破碎,加速其向下崩落;而湿热多雨地区,则以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为主,其风化产物为黏性土,不易产生崩塌。

②地形条件包括坡度和坡地相对高度,其中坡度对崩塌的影响最

明显。另外,坡地的相对高度直接影响崩塌的发育规模。斜坡高陡是形成崩塌的必要条件,规模较大的崩塌,一般多发生在高度>30m、坡度>45°的陡峻斜坡上。斜坡的外部形态,对崩塌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上陡下缓的凸形坡和凹凸不平的陡坡上易发生崩塌,而上缓下陡的凹形坡不易发生崩塌。

③岩石条件:崩塌一般发生在块状或厚层状坚硬的岩体中,组成这类岩体的岩石有花岗岩、砂岩、石灰岩、片麻岩、和石英岩。而平缓的层状或软硬互层状岩体斜坡(砂页岩互层、石灰岩和页岩互层、石英岩与千枚岩互层等)一般不会发生规模较大的崩塌。但差异风化作用下,斜坡外形凹凸不平,形成锯齿状坡面,当岩层上硬下软、上陡下缓时,易产生崩塌。

④构造条件:岩层完整不容易发生崩塌。但实践上斜坡上存在各种

结构面,如岩层层面、裂隙面、断层面等,这些结构面将斜坡切割成不同的结构体,从而削弱了岩体内部的连接,为崩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暴雨、强烈的融冰化雪、爆破、地震及人工开挖坡脚等,都是引起崩塌的触发因素。

68.滑坡产生的地貌形态:滑坡有许多地貌形态表现,如滑坡体、滑

动面、破裂壁、滑坡裂隙、滑坡阶地和滑坡鼓丘等。

69.河床: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

70.河漫滩: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称为河漫滩。

71.河流袭夺:分水岭迁移的结果,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夺取了侵蚀能

力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水系的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72.河流水流搬运方式:推移、跃移、悬移

73.水流的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冲蚀、磨蚀、溶蚀

74.河谷的发展阶段:1.峡谷(剖面为V字形)2.河漫滩河谷(有河

漫滩发育)3.成型河谷(形成阶地)

75.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洪水时,水流冲溃河曲颈部后引起自然裁弯取直,河弯裁直后,废弃的旧曲流逐渐淤塞衰亡,形成牛轭湖。

76.分水岭及流域:流域,指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分水岭

是指河流之间、把相邻流域分隔开来的高地。

77.冲积物的主要鉴别特征

①砾石成分复杂, 往往具叠瓦状排列。砂和粉砂的矿物成分中不稳定组分较多。

②碎屑物质的分选性较好。

③碎屑颗粒的磨圆度较高。

④冲积物层理发育,类型丰富,层理一般倾向河流下游

⑤冲积物常呈透镜状或豆荚状,少数呈板片状。

⑥冲积物往往具有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沉积,上部为河漫滩沉积

78.泥石流的定义、形成条件、泥石流发育的沟谷特征及治理

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突然爆发,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

在地势上,是中国台阶地形转折最明显的部位,地面起伏大;

在气候上,是湿热的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向北、西方向推进遇地形骤然抬升而易成暴雨的地带;在地质上,是巨大的构造带,新构造差异运动幅度大、现代地震剧烈、山体破碎、松散固体物质富集地带。

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断裂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剧烈、岩层风化破碎、山体失稳、不良地质现象密集、正负地形高差悬殊、山高谷深、坡陡流急、气候干湿季分明、降雨集中,并多局地暴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及现代冰川(尤其是海洋性冰川)分布的高山区;

1.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动的防治体系--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

措施,保护和治理流域环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发生条件;2.控制泥石流运动的防治体系-采用拦挡坝、谷坊、排导沟、停淤场等工程措施,调整和疏导泥石流流通途径和淤积场地,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3.预防泥石流危害的防护工程体系——修建渡槽、涵洞、隧道、明

硐、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工程,对重要危害对象进行保护;

4.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一一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

业和重要工程设施,及时搬迁、疏散,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减少灾害破坏损失;5.加强宣传教育。

79.岩溶作用以及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

凡是以地下水为主、以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溶蚀与淀积) 、

机械过程为辅(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岩溶作用,由这种作用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为岩溶。

岩石必须具有可溶性和透水性。水必须具有溶蚀性及流动性。80.岩溶地貌形态分类:根据岩溶地貌的表现形式,大体可分成地表

岩溶和地下岩溶。地表岩溶有溶沟、石芽、漏斗、溶蚀洼地、溶蚀平原、干谷、盲谷、峰林、峰丛、孤峰等;地下岩溶主要是地下河、溶洞、地下湖:在地表与地下相连接的地方还有漏斗、竖井、天生桥等。岩溶地貌还具有特定的发育特点和组合特征。

81.岩溶水的分带:1.垂直渗透带;2.季节变动带;3.水平流动带;4.

深部滞流带

82.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地带性:在不同的气候区岩溶地貌发育不同,

地貌组合也不相同,这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地带性特征;

83.风沙流运动的形式:包括悬移、跃移和蠕移,以跃移为主

84.风成地貌的发育条件

只有当气流能够吹扬起地表砂粒,形成风砂流时,才能塑造风成地貌。风力对地面吹蚀和磨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风蚀地貌。碎屑物质经风力搬运和堆积,则形成风积地貌。风成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早气候地带,这是由于干旱气候及随之而来的其他自然特点,促使那里风力作用特别强盛。当然,风成地貌并不局限于干早区,在半干早区和大陆性冰川边缘,甚至在植被稀少的某些砂质海岸、湖岸和河岸,也都可形成风成地貌。

85.荒漠的类型、危害以及防治:干旱荒漠按照地貌形态与地表物质

不同可分: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

1、土地的生产潜力衰退

2、土地生产力下降

3、草场质量下降

4、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生物技术:网格固沙、直播固沙、植苗固沙、扦插造林固沙

工程技术:机械沙障固沙、化学固沙、水利治沙

86.典型黄土的主要特征:呈浅灰色或棕黄色,主要由粉沙组成,富

含钙质,疏松多孔,不显宏观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具有很强的湿陷性。

87.黄土沟(谷)间地貌:沟间地是指沟谷之间的地面。在水平方向

上,它的两侧以沟坡顶端坡度转折处为界。随着沟谷的发育和沟壁的后退,沟间地变得愈来愈小。黄土沟间地酒常可以划分为塬、梁、峁等地貌类型。

88.

地质地貌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名词解释: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条痕:是矿物在条痕板上擦划后留下的痕迹的颜色。 解理: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破裂成一系列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 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集合体,是组成地壳和岩石圈的基本物质。 溶洞:地下水对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 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土体和岩石。 纹泥:冰川融水携带的细粒物质在冰川前缘湖泊中缓慢地沉积在湖底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理的冰川-湖沼沉积物。 化石:凡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都叫化石。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以粉沙为主,富含碳酸钙和大孔隙,质地均一,无层理,具有垂直解理的未固结的黄色土状堆积物。 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重力能和地球旋转能等所引起地壳的机械运动,主要表现在地层的变形,产生种种地质构造,同时引起了地表形态的改变。 变质作用:岩石所处的环境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有了变化,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这种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填空) 简答 1、任意举出5种常见矿物并根据晶体化学分类方法归类。 (1)自然元素:如石墨、自然金; (2)硫化物:如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 (3)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如磁铁矿、赤铁矿、石英等; (4)含氧盐:可细分为硅酸盐类(如橄榄石、辉石、正长石、斜长石)、碳酸盐类(如方解石)、硫酸盐类(如石膏); (5)卤化物:如萤石。

2、简述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在地壳—地幔范围内,三类岩石处于不断地循环演化过程中,即: (1)在地下深部,沉积岩和岩浆岩可通过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 (2)在地球表面,岩浆岩、变质岩可通过风化—搬运—沉积转变成沉积岩。(3)当变质岩、沉积岩进入地下更深处,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被熔融形成岩浆,再经历冷却结晶作用又可生成岩浆岩。 3、比较岩浆岩与沉积岩在化学成分(或矿物组成)的异同 相同点:沉积岩的化学成分与火成岩基本相似,即皆以SiO2、Al2O3等为主。不同点: (1)沉积岩和岩浆岩中铁的总量大致相同,但沉积岩中Fe2O3的含量高于FeO,而岩浆岩中则FeO略高于Fe2O3,这是由于沉积岩形成于地表有氧的条件下,大部分Fe2+被氧化为Fe3+所致。 (2)沉积岩中K2O>Na2O,而岩浆岩则相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岩浆岩风化分解后产生的Na2O常形成易溶性盐溶于海水中。而含钾矿物如白云母在表生条件下较稳定,粘土矿物又易于吸附钾,故母岩中的K2O大部分含在白云母碎屑和粘土吸附物中进入沉积岩。 (3)沉积岩中富含H2O和CO2,这显然是由于沉积岩形成于表生条件下所致。 4、简述冰斗的形成过程 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的积雪凹地,其形成的原因是在地势低洼处,剧烈的寒冻风化作用,使基岩迅速冻裂破碎。崩解的岩块随着冰川运动搬走,洼地周围不断后退拓宽,底部被蚀深,并导致凹地不断扩大形成冰斗。 5、黄土的主要特征。 (1)成分 ①粒度成分: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 ②化学成分:富含CaCO3,还有SiO2。 ③矿物成分:包括碎屑矿物和粘土矿物。 2、厚度

地貌学 复习纲要1

地貌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 地貌学 简答 1.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思考 1. 研究地貌学的意义有哪些? 第二章全球地表系统特征 名词解释 1. 构造地貌; 2. 大地构造地貌; 3. 地质构造地貌; 4.大洋中脊 简答 1. 构造地貌可以分为哪几个等级?(规模等级) 2.大陆边缘巨地貌的类型? 2. 单斜构造地貌有哪些? 3. 褶曲构造地貌主要类型有哪些? 论述 1. 海陆分异的原因? 第三章流水地貌 名词解释 1. 艾里定律; 2. 河流的自我调节作用 3. 侵蚀基准面; 4. 溯源侵蚀; 5. 逆行沙波; 6. 裁弯取直 7. 河床 8. 河漫滩; 9. 泥石流; 10. 洪积扇;

11. 河流阶地; 12. 河口区; 13. 河口三角洲; 14. 分水岭; 15. 河流袭夺;(能绘图描述河流袭夺地貌特征) 16.夷平面 简答 1. 坡面水流的侵蚀有哪两种作用?每种作用有什么特点?影响因素有哪些? 2. 河流的搬运作用有哪些类型? 3. 局部侵蚀基准面和终极侵蚀基准面有什么区别? 4. 河漫滩的形成条件是什么?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是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5.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有哪些?防治措施有哪些? 6. 洪积扇组成物质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从扇顶到扇缘可以分为哪几个相带? 7. 河流阶地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能绘图说明) 8. 河口区地貌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9. 形成三角洲的条件有哪些? 10. 三角洲的类型有哪些? 11.河流袭夺发生的原因? 论述 1. 河流的侵蚀、堆积、搬运作用的含义、类型特点? 2. 论述河流阶地的成因; 3. 戴维斯侵蚀循环理论的主要内容、意义与局限; 思考 1. 河流横向环流与螺旋流产生的原因; 2. 为什么平原河流只能推移细粒泥沙,而山区河流往往可以推移巨砾? 3. 为什么在曲流河段内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4. 牛扼湖是怎么形成的? 5. 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属于哪一种三角洲类型?为什么? 80. 为什么多数情况下分水岭是不对称的? 第四章岩溶地貌 名词解释 1. 岩溶作用;(并要记住其化学方程式) 2. 岩溶地貌; 简答 1. 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2. 为什么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溶解碳酸钙;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沉淀碳酸钙?论述 1. 根据戴维斯侵蚀循环理论,岩溶发育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组织行为学论文1

大学生团队对绩效的提高的研究 内容摘要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大学生团队实习过程的追踪,来研究影响团队绩效的因素及如何提高团队绩效的问题。 关键词学习团队自我管理绩效提高 一、相关概念 团队 两个或更多的人,拥有需要他们相互依靠的工作角色,在一个大型社会系统(组织)中工作,完成与组织使命相关的任务,产生影响组织内外其他人的结果,团队内外的成员有不同的身份。 仅仅是人的集合不是团队。观看巡游的人群不是团队,因为他们压根就没有什么交往,也无人承认他们是团队。一些相互交往并相互影响的人,如妇女联谊会或读书俱乐部,只能看做是一般的群体。当群体目标变得更为具体,如为赢得比赛的篮球队,为完成实习工作的学习团队等等。 自我管理团队 自我管理型团队,顾名思义它是工作团队的一种,保留了工作团队的基本性质,但运行模式方面增加了自我管理、自我负责、自我领导的特征。 Hackman将团队中自我管理行为确定由以下五个方面构成:(1)每个团队成员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负责;(2)每个团队成员监控自己的业绩和持续寻求反馈;(3)每个团队成员管理他们自己的业绩并对其进行纠正;(4)每个团队成员积极寻求公司的指导、帮助和资源;(5)每个团队成员积极地帮助他人改善业绩。 我们这个团队就是一个自我管理的团队,老师给指派任务,其他的都是我们自己来管理,每个人努力做好自己的事,对自己的事负责,帮助其他的人改善。 团队绩效 由于研究者的研究目的不同,对团队绩效概念的界定也就不同。下面是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Hackman(1987)和Sundstrom(1990)对团队绩效进行了广义的定义,团队绩效是指团队实现预定目标的实际结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团队生产的产量(数量、质量、速度、顾客满意度等);②团队对其成员的影响(结果);③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其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系统研究与组织管理相关的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规律并运用于管理实际以提高组织工作效能的科学。 研究内容:1个体行为2组织行为3群体行为4领导行为 2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方法有哪些? A观察法B谈话法C问卷法D测量费E个案法F实验法G产品分析法(投射原理)H情景模拟法 3什么是知觉?影响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认知: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俗称认识) 1.客观(知觉对象)的特点:物理强度,时空特征,运动特征;对己意义、价值 2.主体的因素:知识、经验(影响知觉的内容、精确性和速度);定势(个体是在什么情况下知觉的也很重要,因为周围的环境影响着人的知觉) 3知觉情景:个体是在什么情况下只觉得也很重要,因为周围的环境影响着人的知觉 4对人知觉的偏差会导致哪些效应?试举例加以说明。 1首因效应2近因效应3晕轮效应4社会刻板效应 5何为归因?归因有何特点?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的解释或判断。 特点:(1)对行为者成功、失败的归因特点:Array (2)对他人一般行为归因的规律:A区别性(待殊性)当个体的行为反常——外部归因或情景归因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相同行为——内在归因。 B一致性(普遍性)在相同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有同样的行为,某人也会出现这种行为时,做外部归因,而当某人行为与众不同时,则做内部归因。 C一贯性(稳定性)指个人的某种行为在不同情景下是否一贯和稳定。行为反常——外在情景归因;行为惯常——内在归因。 6知觉原理应用于管理有什么作用? A管理者要注意自己知识经验的积累,以便能敏锐地发现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快速准确解决问题。 B分析自己的认识定势,了解个人的认知偏好,跳出这些认知陷阱以避免知觉偏差的出现。 C对员工做结论要慎重,要因人而异,随景而异,承认并考虑不同员工对同一组织事件会有不同的认识,作耐心细致的,有针对性的工作以同一认识,统一行动。 D应尽量利用知觉原理待人处事,树立自己在员工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E对自己有准确的、积极的自我认识,并帮助员工正确认识自己。 F实事求是地堆员工的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因,避免不当归因,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也应引导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成败作正确归因,正确估价自己。 7什么是情绪情感?情绪情感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叫情绪情感。是事物与自己需要满足与否和满足程度的心理体验。是个体与环境意义事件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绪和情感都是人类对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都是人内心的主观体验形式,因此二者本质相同且相互联系。

上体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4.竞技体育构成: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④竞技体育管理 5.竞技体育的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开性④公平性⑤集群性⑥观赏性 6.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⑥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7.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⑥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10.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1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a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b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c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 1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A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B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C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13.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a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B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C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14.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终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运动水平:运动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15.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备的出发点。B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C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16.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B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17.起始状态的诊断包括: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训练负荷诊断。 18.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运动负荷指标。 19.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训练规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又称训练原理。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第四纪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1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法 (1)岩石地层学方法:据第四纪地层的岩石学特征,把堆积物划为代表一定 时间的岩石地层单位,并按时间顺序把它们排列起来,形成岩石地层顺序。第四 纪陆相地层(不连续、时间上互相超覆),决定了局限性。 (2)年代地层学方法(最可靠):根据第四纪堆积物及所含生物残骸的同位素 年龄资料,按年龄划分出时间(地质年龄)地层单位,建立地层顺序但这种资料 依赖于测年资料(同位素法),测年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对比的精度。。 (3)生物地层学方法:利用生物发展的不可逆性,判别地层新老关系,建立 生物地层层序。第四纪生物群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含有现代生物种属,且时限短。 (4)地貌学方法:不同地貌部位,第四纪堆积物不同,将第四纪堆积物划分 为一些地貌地层单位,并将它们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该方法对层状地貌(夷平 面、剥夷面、阶地及层状溶洞)在区域地层对比中十分有用。 (5)气候地层学方法:冷暖交替是第四纪气候的主要特点,据此将第四纪地 层划分成一系列的暖期地层单位和冷期地层单位。 (6)构造方法:利用第四纪地层中的不整合面和侵蚀面,作为第四纪地层的 划分标志。 (7)比较岩石学方法(狭义的岩石地层学方法:岩石学上的差别来划分地层。对比同一盆地和同一钻孔岩芯的地层是很有效的。 (8)地球化学方法:利用沉积物的化学性质(化学成分及丰度)在垂向上的变化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 (9)古人类与考古地层学法:古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物是第四纪分期的主要依据之一。 2第四纪下限 气候变冷全球性的气候显著变冷是第四纪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一次冰川作用的时间距今3.2Ma。 象(真象)属(Elephas)、牛(真牛)属(Bos)、和马(真马)属(Equus)的出现作为第四纪的下限层位。因此长期以来把维拉弗朗作为第四纪的下限层位。我国的泥河湾动物群也具这一特点,故该层作为我国的早更新统。

2015年《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课题

2015年《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 2014年12月15日至2015年11月15日 题目1、 根据个性差异原理,论述企业如何科学地用人。 写作提示: 1.个性差异的概念; 2.个性差异的内容; 3.个体差异的职业适应性; 4.个性差异的应用原则。 参考文献: [1]朱启臻.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2]安应民.管理心理学新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3]龚敏.组织行为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题目2、 论权变理论的重要观点和应用价值。 写作提示:要求至少论述两个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并对其特征进行归纳。参考文献: [1]张德.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朱启臻.组织行为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3]顾琴轩.组织行为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题目3、 论工作压力的预防与疏导。

写作提示: 1.工作压力的概念; 2.工作压力的预防措施; 3.工作压力的疏导方法。 参考文献: [1]顾琴轩.组织行为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美]里基·W.格里芬.组织行为学[M].刘伟译.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3]舒晓兵.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与工作效率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题目4、 论工作丰富化的特点和理论基础。 写作提示:应包括工作丰富化的概念、背景、理论基础和特点等部分。 参考文献: [1]安应民.管理心理学新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2]龚敏.组织行为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汪学兴.管理心理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题目5、 论组织文化的构建与维持。 写作提示: 1.组织文化的含义与重要性; 2.组织文化的构建; 3.组织文化的维持。 参考文献:

组织行为学习题(内容参考)

组织行为学 (一)填空题 1)19世纪被称为“人际关系之父”,他在管理史上首次提出关心人的哲学,是他对管理和组织行为研究的巨大贡献。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可以从、和这三个方面进行分类。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____和____的规律性。 4)在19世纪后半叶,一代管理者成功的运用精确的调查研究,发展了一系列提高劳动生产率地技术和方法。其中以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最为著名。 5)按研究目标分类中,其中一种研究要求弄清楚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发展趋势,这种研究被称为。 6)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得以飞速发展,管理界中形成对“新组织”,它具有、、、、五大特点。 7)通常而言,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管理技能包括技能、技能、技能三大方面。 8)管理角色指的是特定的管理行为范畴,由、、三个方面。 9)____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10)组织行为研究一般视为三个基本分析单元,它们是___、__、____。 11)梅奥等人在____实验中总结的“人群关系理论”揭示了人群关系是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重大因素。12)现代管理已由原来的以“事”为中心,发展到以_为中心;由原来对“纪律”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_的研究。 13)组织文化理论的崛起带来了组织行为学和管理理论中两个基本假设的突破,即关于“_” 及“_”两个假设的确立。 14)按研究目标分类,可以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分为_、_、和_研究这三种。15)按照周密的实验设计,在实验室里实施研究的方法称为____。 16)在以研究可控性为原则的分类时,要考虑_、_、_这三个问题。17)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方法有_、、数量统计方法和理论模型方法。18)实验方法以实验场地的不同可分为___方法和方法两种。 19)组织行为研究的三个层次——个体,群体和组织中,都涉及到_内容。 20)组织是_组成的集合,是适应_的需要,并且是通过__和协调来实现目标。21)组织的两种形态是结构和过程、____和演变。 22)_和分工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技术进步,组织演变的动因。23)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_、_、_、_和控制,已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24)管理工作的效果通过组织____和组织____来衡量。 25)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____和____人的行为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6)组织行为学是研究____中的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 27)日本企业在管理中兼顾“硬”的同时,更加注重“软”的方面,即企业中的____因素。28)人在本能上确有多种需要,也希望自己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然而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有着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这种假设称为“____”假定。 29)按研究的可控性分类,可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分为_、_、_这三种研究方法。30)现场研究可分为现场调查,现场观察,____这三种形式。

自考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自考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构成: 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4竞技体育管理 3.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1)竞争性:激烈的竞争性成为竞技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的特点之一。(2)规范性:现代竞技运动要求高度完美的技艺,它是以对技术、战术和各种训练规范性要求基础上建立的。 (3)公开性:竞技体育具有比一般社会活动更为明显的公开性和外相性特点。 (4)公平性:没有公平竞争,竞技运动便无法正常进行。 (5)集群性:竞技体育是由若干运动员组成的群体行为,集体项目中,集群性特点更突出。 (6)观赏性:竞技体育以其独特的观赏性赢得官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奠定了自身发展的基础。 4.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5.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运动训练过程就是其研究对象。包括: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所有因素,不仅包括运动场上的,还有社会因素、心里因素。 6.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每名运动员都从事着特定专项的训练,具有鲜明专一性,但并不排斥有利于专项竞技能力提高的其他项目的训练内容和手段)(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 (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负荷的适度增加能够导致运动竞技水平的显著提高,但当负荷超出运动员最大承受能力时,运动员机体会产生劣变现象)(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运动训练过程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性行为,需进行有效管理) (6)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有着广泛的多学科联系)7.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

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概论

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运动、变化和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地球(主要是岩石圈) 内容:物质组成---矿物、岩石 变化发展: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时间悠久性、地区差异性、变化的复杂性 (1)地质思想萌芽时期(公元前---18世纪中叶) 2、地质学的发展阶段(2)近代(经典)地质学时期(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 (3)现代地质学时期(20世纪初---现在) 3、地貌:地球表面有各种高低起伏的形体,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河谷、冲沟等等,这些形体总称为地貌(或地形)。 4、地貌学就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布和发展规律科学,所以地貌学也叫地表形态学。研究对象:地形。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貌的形态、结构、组合及空间分布特征,形成地貌的各种动力地质过程,地貌的发育和演化规律以及地貌与人类生存环境、人类活动、经济建设的关系。 5、地质地貌学研究对象特点:(1)时空的无限性(2)变动的复杂性(3)地质作用的不可逆性。 6、地质学的研究程序一般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分析化验与模拟试验;将今论古综合解释。 7、地貌形成的动力 (1)内(营)力作用 主要是指由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等。 (2)外(营)力作用 主要是指起源于太阳能、重力能和潮汐力影响而产生的冰川、水流、海浪、风和生物等的作用。 (3)内、外(营)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互相影响,不能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视为某种单一的动力作用的结果。 在地貌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只是在某一时期的某一地区,可能某种动力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而另一种动力作用占据次要地位。 从地貌的长期发展来看,内力作用主要是形成地表的基本起伏、塑造地表的大型地貌骨架,作用结果趋向于增强地形差异;外力作用则是削高填低,其作用结果趋向于减弱或消除地表起伏的差异。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作用在特定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共同产生的结果。这种内、外力的相互作用贯穿于地球形成以来的整个地史演化过程中。 8、地质地貌学实践意义 (1)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地,农业规划,农田水利工程,防止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土壤调查与土壤改良,防风固沙,找寻地下水源等。 (2)在工程建设方面:水库及坝址、开凿运河,河道、河口、三角洲的整治和开发利用,

组织行为学论文

组织行为学论文 你是职来职往需要的人才吗? —浅论个体间的差异 摘要: 本论文是通过《职来职往》对于现在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一个怎样的人的才能受到18盏灯的青睐。组织行为学中对于个体间的差异,从能力、人格、价值观、态度、工作满意度五个角度进行了阐述,从而说明个体自身的差异对于群体、组织的重要性。 关键词: 组织行为学个体间的差异职来职往人才 背景: 《职来职往》的诞生背景则是就业压力日益增大,2011年全国应届毕业生数目达到650万的历史新高,就业大潮又将来临,而《职来职往》这样一档求职节目则是提供了另一个就业平台,帮助解决就业压力,更引发社会对于求职问题的关注。 备注: 本文除课本内容的摘录,其余均为个人所写,个人观点浅薄、逻辑思维尚未有一定深度,望老师海涵。谢谢您的阅读!

正文: 一档大型职场真人秀节目,一代年轻人的梦想与现实的碰撞,一场由于个体间差异造就的不同未来。一个人有梦想才有一切,而个体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梦想。而组织行为学最大的魅力在于,他关注的不是个体本身,而是个体间的差异。在组织的各种行为中,第一层次的关注个体间的差异,这直接影响着群体和组织活动的效率。运用组织行为学所学习的基础知识与职来职往相联系,分析而得什么才是职来职往需要的人才,而你是职来职往需要的人才吗? 一:能力的差异 组织成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以及其他成员直接的差异,在与他人合作过程中,实现组织和自身的目标。 《职来职往》中第一环节为求职者面对18个来自不同行业的面试官的问答,或者有一个专业的测评,这就要求求职者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在组织行为学范畴: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心理特征,他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并且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面试过程中,求职者最重要的就是展示自己的能力,一种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底气。如果你想应聘新东方,你就必要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和教学基础,可见不是任何人都能把“神马都是浮云”翻译成“everything is nothing”。 能力分为心理能力和体质能力,在组织行为学中,心理能力的影响更大,比较重要的能力有智力能力、情绪能力、创造力。当今社会对于以后一个人才,智力是必须的,有语言、数字、演绎、归纳、空间、知觉的能力。而对于这些能力的掌握度和兴趣,就是你求职路上的关键。好的语言能力是任何一行都需要的,只有准确、有逻辑的表达自己才能让达人们了解自己。求职者对于自己能力的提高是在任何时间、地点都是需要的,真材实料是铁饭碗,能力越多才能走的更远。情绪智力强调了解、控制自己的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面试过程中,往往是那些能够合理掌握利用情绪的人获得成功。与此同时,一些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注重的方面越来越注重关于创造性的思维培养。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利用课余时间,广泛的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并把专业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和生活中,多方面培养自己的能力,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和实践活动,帮助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了解自己想要干什么,与专业相关的领域都可以设计,并通过多种渠道,多收集多了解此方向方面的信息。能力是培养出来的,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用能力说话才是硬道理。 二:人格的差异 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理论模式称为大五模式,外倾性、随和型、责任心、情绪稳定型、经验开放型。而这些人格的形成又受到遗传、环境因素的影响。人格当中不得不提一个词,自尊!在职来职往中,我们见到自尊这一名词被提到很多遍,的确这个词很微妙,在一个组织中一个人自尊心可以强,但是不能自负。而一项对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的研究发现,自尊感强的人:从招聘者处获得更多肯定的评价;对职业选择更满意;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与自尊感低的学生相比更有可能在毕业前接收工作。 在职来职往中不缺乏大学生的身影,这些能够站在台上的大学生普遍有一个特征:自尊心大部分都很强。这样的一群大学生更喜欢挑战自己,敢于秀出自己,把自己的能力通过这个舞台完整的展示出来。他们至少努力过、勇敢过,有些时候这些和个人的能力没有关系,他是

组织行为学研究综述

组织行为学研究综述 搜索近期4年国内组织行为学专家关于本领域的研究内容,归总分析如下: 2007年 2007.5 曾晖,赵黎明研究主题○1:积极组织行为学是组织行为学科在21世纪才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由鲁森斯于2002年正式提出.强调对人类心理优势的开发与管理。与传统组织行为学将研究领域的重点放在解决管理者和员工的机能失调、冲突、工作压力等问题上所不同的是,积极组织行为学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采取积极的方法和怎样发挥员工优势以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上。其研究范畴包括信心/自我效能、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等,具备积极性、独立性、可测量性、可开发性、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等基本特征。 存在的问题:由于积极组织行为学仅仅关注对个人微观行为水平的定量研究,其目前的基础架构在系统性上存在局限,没有在宏观层面考虑组织环境、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领导力、制度、政策等因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未来将会在组织实践的要求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真正将个体、组织与社会系统有效地连接起来,从而体现出组织科学的作用。 2007.8 孙锐,李海刚,石金涛,研究主题②:从基于委托代理的博弈理论出发,分别从团队成员薪资收益与晋升激励、团队组织剩余分配的激励、基于团队工作绩效测评的激励以及团队激励研究新方法等方面,对团队合作博弈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平均分配还是按劳分配,团队合作都是有效的,但组织剩余分配对团队成员的激励与基于团队绩效测评的成员激励这两种单一的方法都不能使团队和成员同时达到满意。为鼓励合作,团队可考虑采取混合分配方式,即在大部分收益以团队整体绩效为基础进行平均分配的基础上.对有重要贡献者实行特别奖励,以此激发成员的独创精神。 存在问题:没有疑问。 2007 石金涛,王庆燕,研究主题③:以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方式,探讨组织社会化中新员工的信息寻找行为。结果显示,新员工在进入企业组织时倾向于采用主动寻找信息的行为;新员工没有因为工作时间不同、工作经验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信息寻找行为反应和寻找.不同的信息内容,但是却在信息寻找战术上有显著差异;公开战术和观察战术是新员工最为倾向采用的信息寻找战术,并且对于获取各类信息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存在问题:虽然新员工寻找信息与就业时间与经验无关,但是信息的质量比信息量更重要更有效,本文没有研究明白新员工寻找有效信息的影响因素。 2007 王莉,石金涛,研究主题④:本文通过建构“组织嵌入”的概念。期望能更完整的了解员工个人行为转化为组织行为的过程。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技术研究员工组织嵌入与组织信任、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组织除了重视员工在工作能力上的开发、成长以及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财务资源外,更需要重视组织中员工的价值观取向是否能与组织一致以及员工在组织中的人际互动程度。因为通过良好的人际互动(网络),员工间可以增加沟通机会、提升情感,提高对于组织的信任和承诺感,降低优秀员工的离职倾向。 存在问题:良好的企业文化以及与员工在企业的发展结合是很不错的,但是在目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5.竞技体育的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开性④公平性⑤集群性⑥观赏性 6.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⑥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7.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⑥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10.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1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a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b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c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 1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A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B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C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14.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终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运动水平:运动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15.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备的出发点。B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C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16.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B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19.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21.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贯穿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B 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C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D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22.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贯穿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加强训练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B满足运动员的合理的需要。C发挥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D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E注意教练员的榜样作用f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23.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训练学要点:a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B高度重视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C及时对训练计划在实践中变更的原因,期望及方法的最大流表。 24.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训练学要点:A保持训练的系统性(a健全多级训练体制。B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C 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d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B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25.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训练学要点:a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B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C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D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壳:地表以下,莫霍面以上为地壳。 地幔:地壳往下至2900km深度之间称地幔。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内部构造中本应由某种指点所占的位置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规律性的变化,而晶体构造不发生质变的现象。 同质异象: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结晶时,形成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岩浆作用:岩浆向着地壳上层压力减小和温度降低的方向移动的过程称为。 岩石变质作用:固态岩石由于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流体的作用,而使岩石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地层:就是地壳在发展过程中经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成层的和非成层的岩石的总称。 生物层序律:一定种类的生物或生物群落埋藏在一定时代的地层里,而相同地质年代的地层年代必定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种属的化石或化石群,这种关系就叫生物群落。 构造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重力势能和地球旋转能等内力所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褶曲: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就是岩层的一个旁曲。 分化作用:指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风化壳:被分化的岩石圈表层被称为分化壳。 块体运动:斜坡上的岩体或松散的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往下运动的过程斜坡重力作用,由于移动物质多系块体,也称块体运动。 蠕动:指斜坡上的土体,岩体和风化碎屑,在重力的作用下顺坡向下缓慢移动的现象。 流水地貌:有流水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 河流阶地:有河流下切侵蚀,河床不断加深,原先的河漫滩地面超出形成河流阶地。 洪积扇:干旱、半干旱等地区暂时性洪流携带的物质在出山口大量堆积形成的扇状堆积地貌。 泥石流:有大量的砂石、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喀斯特作用:指具有溶解能力的水溶性对可溶性岩石发生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风蚀作用:风沙对地表物质的吹扬和研磨作用。 风积作用:风沙流动过程中,当风速变弱或与障碍物以及地面结构或下垫面性质改变时,沙粒从气流中下落堆积作用。 冰川:是寒冷地区多年降雪积聚,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并能自行运动的天然冰体。 冻土:是温度在0°或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土。 1.地球的圈层结构按其物质成分及性质不同,由外到内可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以地表为界,前三圈叫外圈,后三圈叫内圈。 2.地磁三要素是指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 3.根据晶体化学分类方法,矿物可分为含氧盐大类、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大类、卤化物大类、硫化物大类、自然元素大类五大类。 4.根据硅氧四面体是否连续以及连续的方式不同将硅酸盐分为岛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孤立环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连续链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连续层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连续架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五种构造亚类。 5.根据成因,岩石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6.火山构造包括火山锥、火山通道、火山口等。 7.浅成侵入作用昰岩浆在压力作用下沿着断层、裂隙和层理贯入的方式进行的,其结果形成浅成岩体,其主要产状有岩盘、岩床、岩墙等。 8.玄武岩属火成岩,页岩属沉积岩,板岩属变质岩。 9.大区域性的以时代为准的地层划分,地层单位由小到大划分阶、统、系、界、宇五个级别,与其相对应的

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 实习一、矿物(一) 理解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习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 方法。 实习二、矿物(二) 观察理解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 实习三、风化作用 在校园后山观察、理解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 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 实习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理解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 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 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实习五、常见的沉积岩 观察理解常见沉积岩的矿物成分、颜色、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 岩石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沉积岩。 实习六、地质构造与阅读地质图 1.通过构造模块理解褶皱、断层的类型,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 的表现特征; 2.通过阅读一幅地质图,掌握地质图读图步骤与方法。 实习七、常见的岩浆岩 观察理解常见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浆岩 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岩浆岩。

实习八、常见的变质岩 观察理解常见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鉴别特征,初步 掌握变质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变质岩。 实习九、参观理解古生物(化石) 通过参观地质陈列室,初步理解地壳历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规律及在地质学中的研究价值。 普通地质野外理解实习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 内教学之后,将实行为期三周的野外理解实习。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提升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水平 以及实际观察水平和动手水平,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水平。 (一)实习任务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 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 2.理解实习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 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及要求 实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习中必须学习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难点是 相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分析。具体内容及要求 1.观察理解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 (1)xx市湖边石灰山地质观察路线

组织行为学论文

《组织行为学》课程结课论文 题目:浅谈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班级 1512222 学生姓名魏xx 学号0900 2016年 9 月 20 日

浅谈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人力资源专业学生:魏xx 学号:0900 摘要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它的组成要素主要是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企业组织行为进行调适,实际上就是对企业有限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合理安排和有效利用,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深入学习领会组织行为学的实质,更新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激励机制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企业管理;应用策略 一、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由此带来的压力,不仅体现在组织外部的环境方面,也反映在组织内部的管理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对社会组织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科学地掌握和运用组织行为学的激励理论,对于调动员工潜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注重企业人员行为与组织的协调,用组织行为方式确保目标归一 企业的成功管理者既不是单纯的设计专家,也不应只是精通领导艺术的专家。他们不仅要胜任自己的管理工作,还要有力地领导自己的团队同心协力完成既定目标。管理者必须要努力使企业员工的行为与组织协调,使员工的目标与组织的愿景归一。建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对企业可以获得发展,对个人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使企业和个人的努力方向找到共同点,让企业目标的方向感、使命感与个人的荣誉感、追求感融为一体。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对立与冲突——企业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矛盾,企业内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在大多数企业中,都存在干多少活拿多少报酬的心理。而普遍存在的内部平均主义严重,没有体现多劳多得,有很多技术骨干人员抱怨,认为自己到年底的收入模模糊糊。这种心理直接反映在劳动组织和劳动态度上,对此心理和行为,就要从完善组织行为上着手。因此,项目负责人和经营管理人员,要运用组织行为学的原理,从细处着手,采取相应的措施,诸如表扬、晋升、奖励、培训等,用组织行为方式才能避免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背离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