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屏蔽用胶粘剂的理论计算研究

核辐射屏蔽用胶粘剂的理论计算研究
核辐射屏蔽用胶粘剂的理论计算研究

胶粘剂(熟胶 )的配方及制作工艺

来源于:注塑塑胶网https://www.360docs.net/doc/a115997081.html, 胶粘剂(熟胶)的配方及制作工艺 黏合剂的好坏与淀粉质量和用量关系很大 淀粉的细度、蛋白质及脂肪的含量均影响其性能。如果淀粉中蛋白质及脂肪含量过高,细度低于98目(100目筛过滤),即使制作时氧化程度很高,出料时黏度也只有二十几秒(涂-4杯黏度计测量)。但存放5-7天左右会自然变稠,失去流动性,呈胶冻状。使用时泡沫也大,直接影响粘合质量,而使用合格的淀粉,只要氧化及糊化程度适当,制成的黏合剂成品黏度40±10秒,贮存期内黏度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是颜色发深,但黏度基本不变。 淀粉的用量根据粘合的对象具体要求而改变,如: 1、单面瓦楞纸板用粘合剂覆面,对粘合剂要求较低,淀粉用量:150-170kg/吨水。 2、高强瓦楞纸两面施胶,对粘合剂要求较高,淀粉用量170-200kg/吨水。 3、普通瓦楞纸及草浆瓦楞纸两面施胶及纸板与纸板复合,对粘合剂要求比较高,淀粉用量180-300kg/吨水。 4、自动贴面机及纸管用胶,对粘合剂有特殊要求,除干燥快以外,还要求粘合好,强度高,淀粉用量:200-350kg/吨水。 下面具体介绍一胶粘剂(熟胶)使用的原料和配方: 糊化剂: 工业烧碱(NaOH)有结晶状、棒状、片状和喊30%NaOH的水溶液,只要纯度合格,任何状态的烧碱都可以使用,烧碱用量以加入氧化淀粉中搅拌20分钟淀粉液为半透明糊状为止,烧碱量过大,胶液流动性大,透明性好,贮存时间长,但瓦楞楞峰施胶中的含碱量也会随之增大,制成的瓦楞纸箱容易反黄,造成瓦楞纸箱表面油墨变色;烧碱量小,加入20 分钟后,一直为白色或乳白色糊状,不透明也不粘,应酌情再加一部分烧碱溶液,使其成为半透明胶液,用碱量小粘合剂糊化不好,粘结力差,易变稠。烧碱的用量从实际观察,一般约为淀粉的12%较为合适。 氧化剂: 淀粉粘合剂中,常用的氧化剂有双氧水、次氯酸钠、高锰酸钾等。高锰酸钾作氧化剂,用量容易掌握,制成的淀粉粘合剂成品质量也稳定,但制成的淀粉粘合剂颜色为深咖啡色或棕黑色。次氯酸钠与双氧水作氧化剂制出的淀粉粘合剂色泽淡黄,但次氯酸钠制淀粉粘合剂在使用过程中质量不稳定,分解出氯气,使操作人员感到眼部不适;双氧水制成的淀粉粘合剂在使用中往往产生大量的泡沫,需投放消泡剂。另外,次氯酸钠在阳光照射或高温下

EJ380-1989开放型放射性物质实验室辐射防护设计规范

F 70 EJ 380-1989 开放型放射性物质实验室 辐射防护设计规范 1989-03-24发布 1989-10-01实施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发布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安防环保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第二研究设计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维奇、范深根。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开放型放射性物质实验室(以下简称开放型实验室)设计中的辐射防护要求,目的在于从设计上保障工作人员及附近居民的健康和安全及保护环境。 本标准适用于放射性同位素生产及应用开放型放射性物质实验室辐射防护设计,也可供已建成单位在扩建和改建中参照使用。 本标准不适用于乏燃料后处理厂和铀矿冶金系统实验室的辐射防护设计。 2 引用标准 GB 8703 辐射防护规定 GB 4792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GB 11806 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定 EJJ 6 加工处理裂度材料临界安全规定 3 术语 3.1 开放型实验室 指由一个或多个处理非密封的放射性物质的实验室,实验室内设有热室、屏蔽工作箱、手套箱和通风柜等设备,还有为实验室正常运行所需的各种辅助设施。 3.2 开放性放射性工作 指非密封放射性工作,即在箱室或工作台上正常操作工作中,有可能引起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污染的工作。 3.3 开放型实验室分区 为控制污染,在设计上把实验室内分成数个区域,不同区域的设计要求不同。 3.4 白区(一区) 该区为实验室内不从事放射性工作的区域,一般情况下,该区无放射性污染。白区包括:办公室、会议室、休息室、“冷”工作间(如试剂、药品间),“冷”实验室等。 3.5 绿区(二区) 实验室内从事隔离操作放射性物质的工作区,事故时可能出现污染,但能及时发现和清除。绿区包括:热室、屏蔽工作箱、手套箱的操作房间或存有密封容器的房间。 3.6 橙区(三区) 实验室内工作人员不经常停留的区域,只有在进行去污、检修和取样等工作时才进入。该区在正常运行时也会出现污染,污染一般能清除。橙区包括:热室、屏蔽工作箱、手套箱的检修区、放射性污染物暂

常用胶粘剂

常用胶粘剂

常用胶粘剂 合成胶粘剂的几种分类 酚醛-氯丁橡胶胶粘剂 由树脂&tracelog=pd_info_promo" target="_blank">酚醛树脂和氯丁橡胶混炼胶溶于苯或醋酸乙酯和汽油的混合溶剂中配制而成的。由于初粘力强,又能在室温下粘接和固化,使用简便,所以应用较广,适用于粘接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市售的商品有铁锚801强力胶、百得胶、JX-15-1胶、FN-303胶、CX-401胶、XY-401胶、CH-406胶等。 有机硅胶粘剂 它的主要组分是有机硅氧烷。它有优良的耐紫外线、耐臭氧、耐化学介质和耐潮湿,还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和低温柔韧性。它能粘接金属、玻璃、陶瓷等材料,特别能粘接通常不易粘接的硅橡胶、氟橡胶等。主要用于电子工业中的灌封、电器元件连接部位和接头处的密封,以防止灰尘和潮气等的侵害。还可作建筑工程的防水密封材料。有机硅胶粘剂分单组分、双组分、室温硫化和加热硫化等多种,室温硫化型的主要产品牌号有703、704、D-05、FS-203、GD-400等。 瞬间胶粘剂

是由α-氰基丙烯酸酯单体和少量稳定剂、增塑剂等配制而成的。这类胶组分简单,不用配料,能在常温常压下迅速固化,因此获得瞬间胶粘剂的美称。使用时,被粘物表面不需特殊处理,能满足工业自动化流水线的需要。它无毒,因而应用范围广,不仅适合粘接各种金属、非金属材料,还用于医疗方面的粘结。这种胶的缺点是不适宜于大面积和多孔材料的粘接。常用的是α-氰基丙烯酸乙酯,商品牌号为502胶,医用的α-氰基丙烯酸丁酯,商品牌号为504胶。 厌氧胶 该胶的主要成分是甲基丙烯酸双酯。它在室温、有空气时不能固化,排除空气(即无氧条件)就能迅速固化。根据不同需要,可加入引发剂、促进剂、增稠剂和染料等组分。它的主要用途是作螺纹的紧固密封和轴承的装配。对非活性金属,如不锈钢、锌、银等需加入促进剂以加速固化。它不宜粘接多孔材料和填充较大缝隙。产品分高、中、低档强度和粘度,牌号有铁锚300系列,GY-100、200、300系列,Y-150胶等。 聚醋酸乙烯酯 聚醋酸乙烯酯乳液是醋酸乙烯的聚合物。它就是市售的白胶。这种胶粘剂能在室温下自干,化学稳定性好,容易跟填料、增塑剂等相互混合,粘接度可自由调节,有较好的早期粘接强度。它可以单独使

核辐射屏蔽材料的研究进展

本文由ligangcqu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维普资讯 https://www.360docs.net/doc/a115997081.html, 8? 2 材料导报 2007年5月第2卷第51期 核辐射屏蔽材料的研究进展 杨文锋,颖,刘杨林,李德安,李军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都606)105摘要简述了核辐射对屏蔽材料的一般要求,综述了常用屏蔽材料的特点。指出屏蔽材料的屏蔽效果与其它性能如力学性能、耐热性及抗辐照性能之间的矛盾是屏蔽材料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重点指出了核辐射屏蔽材料研究进展的几个特点:1引入梯度材料设计理论制备功能/()结构一体化屏蔽材料;2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屏蔽材料()中的合理有效利用;3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设计方法在新型屏蔽材料设计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关键词核辐射屏蔽材料研究进展功能梯度材料稀土优化设计 ReerhPrgesihedigMaeilocerRaitosacorsnSilntrasfrNuladainYANGefnWneg,LUnIYig,YANGn,LI’n,LIJnLiaDeu (colfMaeilcecngneig,ScunUnvriyShotraineadEniernoSihaiest,Chnd1O5egu6O6) Absrctat Geeaensadcaatrsisohedntrasaeitoue.TherblmhtnrldmadnhrceitcfsiligmaeilrnrdcdekypoetaneobeteStecnltbtehednfcieesadohrpromacsscsmehnclprom—edtestldihofcewensiligeftvnsnteefrneuhacaiaefrieac,ha-eitntblyadatrdainpoet.Ihae,heerhpoesihedntrasineetrssatsaitnniaitrpryntepprtersacrgsnsilimaeilsi-og pitdotpiiial,Thrrherrietosiheeometohedntrasrdetteroneurcplnyeeaetrepimaydrcinntedvlpnfsiligmaeil:gainhoybigitoueopeaemehnclfntnlitgaiesiligmaeil,rtnladefcieuiztnoenrdcdtrprcaia—ucianerthedntrasaianfettlaifnovovio

丙烯酸酯乳液胶黏剂配方组成-生产工艺及应用

丙烯酸酯乳液胶黏剂配方组成,生产工艺及应用导读:本文详细介绍了丙烯酸酯乳液胶黏剂的分类,组成,配方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所列出配方表数据经过修改,如需要更详细的内容,请与我们的技术工程师联系。 1. 背景 丙烯酸乳液型胶粘剂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一种聚合物乳液胶粘剂,它一般是由丙烯酸酯类和甲基丙烯酸酯类共聚或加入醋酸乙烯酯等其它单体共聚而成。该胶粘剂耐候性、耐水性、耐老化性能特别好,并目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性和很大的断裂仲长率,广泛用于包装、涂料、建筑、纺织以及皮革等行业。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愈发重视,环境友好型产品越来越受到普遍的关注,乳液型胶粘剂因具有无毒无害、无环境污染、不易燃易爆、生产成本低、使用方便等优点而逐渐成为未来胶粘剂的发展趋势。 禾川化学是一家专业从事精细化学品以及高分子分析、研发的公司,具有丰富的分析研发经验,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可以运用尖端的科学仪器、完善的标准图谱库、强大原材料库,彻底解决众多化工企业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利用其八大服务优势,最终实现企业产品性能改进及新产品研发。 样品分析检测流程:样品确认—物理表征前处理—大型仪器分析—工程师解谱—分析结果验证—后续技术服务。有任何配方技术难题,可即刻联系禾川化学技术团队,我们将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配方技术解决方案! 2. 丙烯酸乳液胶黏剂 聚丙烯酸酯是一类具有多种性能的、用途广泛的聚合物,其乳液一般是以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或丙烯酸丁酯为主要单体,与甲基丙烯酸酯单体、苯乙烯、丙烯腈等共聚形成乳液。对聚合物的结构或聚合方法加以改进,可使得改性后的丙烯酸酯胶黏剂性能更加优异。 2.1有机硅改性 有机硅树脂具有优异的耐高低温性能和耐水性能,利用有机硅对聚丙烯酸酯类乳液胶粘剂改性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有机功能烷氧基硅烷作为粘合促进剂和交联剂,广泛用于胶粘剂、密封胶和涂料等领域。有专家研究了一种专用于水

第二部分-辐射屏蔽设计

第二部分 辐射防护的方法 辐射对人体的照射方式有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体外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称为外照射,进入人体的放射性同位素对人体的照射,称为内照射。 外照射的基本防护原则是,缩短照射时间、加大人员与辐射源的距离和进行适当的屏蔽。内照射防护最根本的方法是尽量减少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的机会。例如制定合理的卫生管理制度,通风,密闭存放和操作,个人防护等等。 第一节 X 或γ射线的外照射防护 与X 、γ射线相关的辐射源有:X 射线机、加速器X 射线源和放射性核素。X射线机的工作电压通常低于400kV ,电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X射线一般为2~30Me V。放射性核素产生的X 或γ射线一般在几keV 到几MeV 之间。 1.1 X或γ辐射源的剂量计算 1、 X射线机 X 射线机的发射率常数δX定义为:当管电流为1m A时,距离阳极靶1m 处,由初级射线束 产生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其单位是mGy ?m 2?mA -1?min -1。 发射率常数δX 与X射线管类型、管电压及其电压波形、靶的材料和形状、以及过滤片的材料和厚度等因素有关。准确的发射率常数应通过实验测量得出。准确度要求不高时,也可查手册中的发射率常数曲线来近似估计。 空气比释动能率\o(. ,K)a 可近似按下式计算: 式中,r 0=1m;I 是管电流,单位是mA ;错误!a 的单位是mGy ?min -1。 例1:为某患者做X 射线拍片,设X射线管钨靶离患者0.75m ,曝光时间0.6s 。已知管电压为90kV、管电流50mA,出口处过滤片为2m m铝。试估算患者表面所在处的吸收剂量(忽略人身的散射影响)。 解:查得该条件下,发射率常数δX 为7.8 m Gy?m 2?mA -1?m in-1,由公式(2.1)计算错误! a 为693 mGy ?m in-1,空气比释动能为6.93 mGy 。 吸收剂量值近似等于空气比释动能值,为6.93 mGy 。 2、 加速器X 射线源 由加速器输出的电子束产生的X射线源的发射率,同电子能量、束流强度、靶物质的原子序数以及靶的厚度等因素有关,并随出射角度而异。 一般,当电子能量低于1MeV 时,最大发射率方向倾向于与电子束入射方向垂直;随着电子能量增高,最大发射率方向越来越偏向入射电子束方向。 加速器X射线的发射率常数δa 定义为,将X 射线源看成点源,单位束流(1m A)在标准距离1m处所形成的吸收剂量指数率,其单位是Gy ?m 2?m A-1?min -1。当电子束入射到低Z 厚靶材料上时,向垂直方向和向前方向出射的X 射线的发射率常数δa',可以利用对于高Z 厚靶的δa 值乘以表2.1中给出的修正因子给予粗略地估计。 表2.1 近似估计低Z靶或结构材料的X 射线发射率所用的修正因子 20)/(r r I K X a δ= (2.1)

胶粘剂粘接原理(终审稿)

胶粘剂粘接原理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粘接原理 1、机械理论机械理论认为,胶粘剂必须渗入被粘物表面的空隙内,并排除其界面上吸附的空气,才能产生粘接作用。在粘接如泡沫塑料的多孔被粘物时,机械嵌定是重要因素。胶粘剂粘接经表面打磨的致密材料效果要比表面光滑的致密材料好,这是因为(1)机械镶嵌;(2)形成清洁表面;(3)生成反应性表面;(4)表面积增加。由于打磨确使表面变得比较粗糙,可以认为表面层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从而提高了粘接强度。 2、吸附理论吸附理论认为,粘接是由两材料间分子接触和界面力产生所引起的。粘接力的主要来源是分子间作用力包括氢键力和范德华力。胶粘剂与被粘物连续接触的过程叫润湿,要使胶粘剂润湿固体表面,胶粘剂的表面张力应小于固体的临界表面张 力,胶粘剂浸入固体表面的凹陷与空隙就形成良好润湿(γ SV =γ SL +γ LV cosθ。γ SV , γ SL ,γ LV 各代表了固气接触,固液接触和液气接触。θ为0o表示完全浸润)。如果 胶粘剂在表面的凹处被架空,便减少了胶粘剂与被粘物的实际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 接头的粘接强度。 许多合成胶粘剂都容易润湿金属被粘物,而多数固体被粘物的表面张力都小于胶粘剂的表面张力。实际上获得良好润湿的条件是胶粘剂比被粘物的表面张力低 (即γ SV 要大),这就是环氧树脂胶粘剂对金属粘接极好的原因,而对于未经处理的聚合物,如聚乙烯、聚丙烯和氟塑料很难粘接。 通过润湿使胶粘剂与被粘物紧密接触,主要是靠分子间作用力产生永久的粘接。在粘附力和内聚力中所包含的化学键有四种类型: 1)离子键 2)共价键 3)金属键

辐射屏蔽设计

辐射防护的方法 辐射对人体的照射方式有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体外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称为外照射,进入人体的放射性同位素对人体的照射,称为内照射。 外照射的基本防护原则是,缩短照射时间、加大人员与辐射源的距离和进行适当的屏蔽。内照射防护最根本的方法是尽量减少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的机会。例如制定合理的卫生管理制度,通风,密闭存放和操作,个人防护等等。 第一节 X 或射线的外照射防护 与X 、射线相关的辐射源有:X 射线机、加速器X 射线源和放射性核素。X 射线机的工作电压通常低于400kV ,电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X 射线一般为2~30MeV 。放射性核素产生的X 或射线一般在几keV 到几MeV 之间。 1.1 X 或辐射源的剂量计算 1、 X 射线机 X 射线机的发射率常数X 定义为:当管电流为1mA 时,距离阳极靶1m 处,由初级射线束 产生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其单位是mGym 2mA -1min -1。 发射率常数X 与X 射线管类型、管电压及其电压波形、靶的材料和形状、以及过滤片的 材料和厚度等因素有关。准确的发射率常数应通过实验测量得出。准确度要求不高时,也可查手册中的发射率常数曲线来近似估计。 空气比释动能率.K a 可近似按下式计算: 20)/(r r I K X a δ= (2.1)

式中,r 0=1m;I是管电流,单位是mA; . K a 的单位是mGymin-1。 例1:为某患者做X射线拍片,设X射线管钨靶离患者,曝光时间。已知管电压为90kV、管电流50mA,出口处过滤片为2mm铝。试估算患者表面所在处的吸收剂量(忽略人身的散射影响)。 解:查得该条件下,发射率常数 X 为 mGym2mA-1min-1,由公式(2.1)计算 . K a 为693 mGymin-1, 空气比释动能为 mGy。吸收剂量值近似等于空气比释动能值,为 mGy。 2、加速器X射线源 由加速器输出的电子束产生的X射线源的发射率,同电子能量、束流强度、靶物质的 原子序数以及靶的厚度等因素有关,并随出射角度而异。 一般,当电子能量低于1MeV时,最大发射率方向倾向于与电子束入射方向垂直;随着电子能量增高,最大发射率方向越来越偏向入射电子束方向。 加速器X射线的发射率常数 a 定义为,将X射线源看成点源,单位束流(1mA)在标准距离1m处所形成的吸收剂量指数率,其单位是Gym2mA-1min-1。当电子束入射到低Z厚靶材 料上时,向垂直方向和向前方向出射的X射线的发射率常数 a ',可以利用对于高Z厚靶的a 值乘以表中给出的修正因子给予粗略地估计。 表近似估计低Z靶或结构材料的X射线发射率所用的修正因子

聚氨酯胶粘剂制备工艺技术

1、一种新型水性双组份聚氨酯胶黏剂用丙烯酸改性树脂及包含该树脂的聚氨酯胶黏剂 2、耐高温油墨用聚氨酯胶黏剂的制备方法 3、一种阻燃耐水聚氨酯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4、无溶剂型双组分聚氨酯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5、耐高温水性聚氨酯胶黏剂的制备方法 6、一种豆油醇解物聚氨酯胶粘剂的生产方法 7、一种用于橡胶地砖的聚氨酯胶粘剂的制备方法 8、聚氨酯胶粘剂 9、聚氨酯胶辊 10、一种干式复合聚氨酯胶粘剂及其制造方法 11、一种鞋用聚氨酯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 12、纳米聚氨酯胶粘剂及其制备工艺 13、一种聚氨酯胶粘剂粘贴墙体保温装饰一体化板材施工方法 14、一种圆织机梭子专用聚氨酯胶轮 15、一种纳米粒子改性的聚氨酯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 16、双组份改性无水聚氨酯胶 17、冷轧用聚氨酯胶辊表面破损修复方法 18、一种用于复合软包装的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的制备方法 19、一种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20、改性聚氨酯及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组合物 21、一种用于人造草坪背胶的蓖麻油改性聚氨酯胶粘剂组合物 22、一种单组份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的制备方法 23、一种RFID天线基材用水性聚氨酯胶粘剂 24、一种双组份聚氨酯胶粘剂的制备方法 25、聚氨酯输送带用乳液型水性聚氨酯胶黏剂及其合成方法 26、环保型低成本聚氨酯胶粘剂生产方法 27、低游离MDI单体双组份无溶剂聚氨酯胶粘剂 28、一种高强度耐黄变弹性聚氨酯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29、一种酚醛树脂-聚氨酯胶粘剂的制备方法 30、一种有机蒙脱土改性双组份聚氨酯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31、一种长寿聚氨酯胶轮 32、植珠用水性聚氨酯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 33、聚氨酯胶粘剂的制备方法 34、一种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及其制造方法 35、一种双组分聚氨酯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36、可常规喷涂风机叶片用聚氨酯胶衣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37、阻燃及耐碱聚氨酯胶粘剂的制备方法 38、一种鞋用聚氨酯胶粒的配方 39、一种溶剂型双组份聚氨酯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 40、一种双组份聚氨酯胶及其制备方法 41、聚氨酯胶专用纳米碳酸钙的制备方法 42、一种单组份聚氨酯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 43、室外聚氨酯胶黏剂

《胶粘剂》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CBDDC 6-10 BCCDA 11-15 ACBBB 16-20 CDBAD 21-25 BBDDB-30 BDDCA 31-35 CDCBA 36-40 DADCB 41-45DDBBC 46-50DDCCC 51-55BCADC 56-60CDACB 二、填空题 1.胶粘剂的组成:胶料、固化剂、增塑剂和增韧剂、稀释剂、偶联剂及填料 2.胶粘剂按固化形式分类:冷却冷凝型、溶剂挥发型、化学反应型 3.要形成良好的胶接,首先胶粘剂要润湿被交接材料的表面,再通过扩撒作用,形成胶结键。 4.热塑性酚醛树脂合成的条件:酸性介质中、酚必须过量 5.热熔胶中增黏剂的主要作用是:降低热熔胶的熔融温度、提高胶结面的湿润性和初黏性。 增黏剂的使用要求:与聚合物有良好的相容性、对被胶结物有良好的黏附性和热稳定性。 6.耐老化性能最好的PF(酚醛树脂),耐老化性能最差的是UF(脲醛树脂) 7.聚氨酯胶粘剂分子链上有异氰酸酯基和聚氨基甲酸酯,因而具有高度的极性和活泼性,能 胶结多种材料。 8.酚醛树脂最长用的碱性催化剂是氢氧化钠,除了氢氧化钠还有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氢氧 化钾、氨水等。 9.脲醛树脂的合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进行加成反应,第二阶 段是在酸性条件下进行缩聚反应。 10.判断胶粘剂湿润性指标有:接触角、铺展系数、胶结功 11.降低热熔胶的熔融温度可加入:增粘剂、蜡类及增塑剂成分。 12.氯丁橡胶胶粘剂常用的硫化剂有:氧化锌和氧化镁

13.脲醛树脂胶合制品释放的甲醛主要来自:游离甲醛释放和固化后树脂分解产生的甲醛 14.环氧树脂胶的特性是:胶结强、机械强度高、收缩性小、稳定性好 15.胶结工艺过程主要包括:胶头设计、选胶或配胶、表面处理、涂胶、固化、质量检测。 16.机械加固是最普通最常见最有效的强化措施,包括嵌波浪键、金属扣、钢板加固。 17.胶结接头在外力作用下胶层所受到的力可归纳为:正拉、剥离、不均匀扯离、剪切。 18.环氧树脂又被称为万能胶 19.用于制备丙烯酸压敏胶的单体可分为三类:黏附成分(主单体)、内聚成分(共聚单体)、 改性成分(功能单体) 作用:主单体:增加润湿性和黏附性;内聚单体:提高内聚性能;功能单体:促进反应速度和提高聚合稳定性。 20.聚氨酯的化学基础是:异氰酸酯基和羟基化合物的反应。 21.聚氨酯的湿固化是利用:异氰酸酯基和水的反应 22.天然淀粉含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而糯米只含有支链淀粉,易溶于冷水。 23.无机胶粘剂按化学成分可分为:硅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硼酸盐及氧化物 24.脲醛树脂的主要缺陷是:游离甲醛释放、耐水性、耐老化性能差。 25.白乳胶是以乙酸乙烯酯作为单体常用过硫酸铵作为引发剂通过乳液聚合合成的热塑性胶 粘剂,但其耐水性、耐热性较差。 26.氯丁橡胶胶粘剂是橡胶胶粘剂中产量最大、使用最广泛的胶粘剂。 27.热熔胶的增粘树脂主要类别有:松香及其衍生物、石油树脂、萜烯树脂及其改性树脂。 28.200g E-50 EP树脂固化需要加入乙二胺固化剂15.025g M=60.10 乙二胺活泼氢4个活泼氢当量 60.10/4=15.025 100g E-50 需要乙二胺固化剂的量为:15.025x0.5=7.5125g

(整理)国内PVC材料所用胶粘剂概况.

国内PVC材料所用胶粘剂概况 字体: 小中大| 打印发布: 2007-6-28 15:25 作者: webmaster 来源: 本站原 创查看: 31次 前言 聚氯乙烯PVC是最早工业化的塑料品种之一。它是氯乙烯单体在引发剂作用下,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而得到的线型聚合物。与其他塑料品种相比,PVC具有难燃、抗化学药品性、优良的电绝缘性和较高的强度等特点。而且采用增塑和共聚的办法,能使PVC性质发生很大的变化。添加30%左右增塑剂可用作具有柔性弹性的软质PVC;不加或少加增塑剂或以PVC的共聚物为主体制成硬质PVC。它与其他塑料不同,从软质到硬质,可制成各种管材、板材、异型材、薄膜、纤维、涂料、人造革、电线电缆绝缘等制品,在工农业和日常生活中获得非常广泛的应用。作者综述近十余年来国内各种PVC材料粘接所用胶粘剂的研究现状。 1丙烯酸酯类胶粘剂 在合成胶粘剂中,丙烯酸酯系胶粘剂是比较引人注目的新秀,其性能独特,品种繁多,专利报告不胜枚举。当用于PVC材料间的粘接时,丙烯酸酯胶粘剂的有机挥发物

含量低,并且粘接牢固,但当用于PVC薄膜粘接时,由于PVC薄膜表面光滑,因而初粘力较低,粘接强度较差。马立群等采用自制的S-01型乳化剂,合成了共聚型丙烯酸酯胶粘剂。用于PVC膜对木材,皮革等多孔性材料的粘接,效果较为显著。S-01型乳化剂与十二烷基硫酸钠配合使用,效果更好。丙烯酸丁酯与醋酸乙烯酯的配比为33:4时,胶粘剂的剥离强度可达到4300g/2 5cm,而乳化剂的用量在为单体量的4%时,效果较好。 张永金等研制的聚丙烯酸酯系列胶粘剂。当用于人造革表面植绒时,克服了由于油性胶粘剂在生产中出现的环境污染和能耗大,防火要求高以及对工人身心健康危害大等缺点,其质量均达到或超过了油性胶粘剂所得产品。此胶粘剂是以丙烯酸酯为主要原料,选用性能优良的乳化体系通过乳液聚合而成的。杨冰等以特制的含羟基聚丙烯酸酯自交联乳液为主体,掺入一定量的多异氰酸酯溶液,经有效的分散、均质处理,制成一种适合于PVC-U管材的水基型粘合体系。在其胶膜固化过程中,异氰酸酯基团与体系中聚乙烯醇羟基反应生成氨基甲酸酯,形成第二交联,这样得到的聚丙烯酸酯-聚氨酯互穿网络结构,可以加强粘接层的内聚力和耐水性能,完成对PVC材料的牢固粘接。粘接强度可达3.5MPa,粘度达到0.85~10Pa·s,储存期为0 5a。其中,多异氰酸酯的添加量对粘接的强度,耐水性能以及胶液储存期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配方中多异氰酸酯的增多,粘接强度也逐渐提高。实际上,加入量在4%~5%已经有满意的强度效果。另外,多异氰酸酯含量低的胶粘剂配方,抗水能力差。且粘接板浸水时间越长,强度下降越严重,随着配方中多异氰酸酯含量增多,

胶粘剂粘接强度的分类

胶粘剂粘接强度的分类及测定评价粘接质量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测定粘接强度。表征胶粘剂性能往往都要给出强度数据,粘接强度是胶粘技术当中一项重要指标,对于选用胶粘剂、研制新胶种、进行接头设计、改进粘接工艺、正确应用胶粘结构很有指导意义。 1.粘接强度定义 粘接强度是指在外力作用下,使胶粘件中的胶粘剂与被粘物界面或其邻近处发生破坏所需要的应力,粘接强度又称为胶接强度。 粘接强度是胶粘体系破坏时所需要的应力,其大小不仅取决于粘合力、胶粘剂的力学性能、被粘物的性质、粘接工艺,而且还与接头形式、受力情况(种类、大小、方向、频率)、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压力、介质)和测试条件、实验技术等有关。由此可见,粘合力只是决定粘接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粘接强度和粘合力是两个意义完全不同的概念,绝不能混为一谈。 2.粘接接头的受力形式 粘接接头在外力作用下胶层所受到的力,可以归纳为剪切、拉伸、不均匀扯离和剥离4种形式。

(1)剪切。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基本与粘接面平行,并均匀分布在整个粘接面上。 (2)拉伸。亦称均匀扯离,受到方向相反拉力的作用,垂直于粘接面,并均匀分布在整个粘接面上。 (3)不均匀扯离。也叫劈裂,外力作用的方向虽然也垂直于粘接面,但是分布不均匀。 (4)剥离。外力作用的方向与粘接面成一定角度,基本分布在粘接面的一条直线上上述4种力,在同一胶粘体系中很有可能有几种力同时存在,只是何者为主的问题。 3.粘接强度的分类 根据粘接接头受力情况不同,粘接强度具体可以分为剪切强度、拉伸强度、不均匀扯离强度、剥离强度、压缩强度、冲击强度、弯曲强度、扭转强度、疲劳强度、抗蠕变强度等。

胶粘剂的基本理论01

胶粘剂的基本理论 聚合物之间,聚合物与非金属或金属之间,金属与金属和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胶接等都存在聚合物基料与不同材料之间界面胶接问题。粘接是不同材料界面间接触后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界面层的作用是胶粘科学中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吸附理论 人们把固体对胶粘剂的吸附看成是胶接主要原因的理论,称为胶接的吸附理论。吸附理论认为,粘接是由两材料间分子接触和界面力产生所引起的。粘接力的主要来源是分子间作用力包括氢键力和范德华力。胶粘剂与被粘物连续接触的过程叫润湿,要使胶粘剂润湿固体表面,胶粘剂的表面张力应小于固体的临界表面张力,胶粘剂浸入固体表面的凹陷与空隙就形成良好润湿。如果胶粘剂在表面的凹处被架空,便减少了胶粘剂与被粘物的实际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接头的粘接强度。 许多合成胶粘剂都容易润湿金属被粘物,而多数固体被粘物的表面张力都小于胶粘剂的表面张力。实际上获得良好润湿的条件是胶粘剂比被粘物的表面张力低,这就是环氧树脂胶粘剂对金属粘接极好的原因,而对于未经处理的聚合物,如聚乙烯、聚丙烯和氟塑料很难粘接。 通过润湿使胶粘剂与被粘物紧密接触,主要是靠分子间作用力产生永久的粘接。在粘附力和内聚力中所包含的化学键有四种类型:(1)离子键(2)共价键(3)金属键(4)范德华力胶粘剂的极性太高,有时候会严重妨碍湿润过程的进行而降低粘接力。分子间作用力是提供粘接力的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其他因素也能起主导作用。 二、化学键形成理论 化学键理论认为胶粘剂与被粘物分子之间除相互作用力外,有时还有化学键产生,例如硫化橡胶与镀铜金属的胶接界面、偶联剂对胶接的作用、异氰酸酯对金属与橡胶的胶接界面等的研究,均证明有化学键的生成。化学键的强度比范德化作用力高得多;化学键形成不仅可以提高粘附强度,还可以克服脱附使胶接接头破坏的弊病。但化学键的形成并不普通,要形成化学键必须满足一定的量子化`件,所以不可能做到使胶粘剂与被粘物之间的接触点都形成化学键。况且,单位粘附界面上化学键数要比分子间作用的数目少得多,因此粘附强度来自分子间的作用力是不可忽视的。 三、弱界层理论 当液体胶粘剂不能很好浸润被粘体表面时,空气泡留在空隙中而形成弱区。又如,当中含杂质能溶于熔融态胶粘剂,而不溶于固化后的胶粘剂时,会在固体化后的胶粘形成另一相,在被粘体与胶粘剂整体间产生弱界面层(WBL)。产生WBL除工艺因素外,在聚合物成网或熔体相互作用的成型过程中,胶粘剂与表面吸附等热力学现象中产生界层结构的不均匀性。不均匀性界面层就会有WBL出现。这种WBL的应力松弛和裂纹的发展都会不同,因而极大地影响着材料和制品的整体性能。 四、扩散理论 两种聚合物在具有相容性的前提下,当它们相互紧密接触时,由于分子的布朗运动或链段的摆产生相互扩散现象。这种扩散作用是穿越胶粘剂、被粘物的界面交织进行的。扩散的结果导致界面的消失和过渡区的产生。粘接体系借助扩散理论不能解释聚合物材料与金属、玻璃或其他硬体胶粘,因为聚合物很难向这类材料扩散。 五、静电理论 当胶粘剂和被粘物体系是一种电子的接受体-供给体的组合形式时,电子会从供给体(如金属)转移到接受体(如聚合物),在界面区两侧形成了双电层,从而产生了静电引力。

常见胶粘剂及其作用原理

胶粘剂 胶接(粘合、粘接、胶结、胶粘)是指同质或异质物体表面用胶粘剂连接在一起的技术,具有应力分布连续,重量轻,或密封,多数工艺温度低等特点。胶接特别适用于不同材质、不同厚度、超薄规格和复杂构件的连接。胶接近代发展最快,应用行业极广,并对高新科学技术进步和人民日常生活改善有重大影响。因此,研究、开发和生产各类胶粘剂十分重要。 胶粘剂的分类 胶粘剂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应用方法可分为热固型、热熔型、室温固化型、压敏型等;按应用对象分为结构型、非构型或特种胶;接形态可分为水溶型、水乳型、溶剂型以及各种固态型等。合成化学工作者常喜欢将胶粘剂按粘料的化学成分来分类 热塑性纤维素酯、烯类聚合物(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过氯乙烯、聚异丁烯等)、聚酯、聚醚、聚酰胺、聚丙烯酸酯、a-氰基丙烯酸酯、聚乙烯醇缩醛、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类 热固性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脲醛树脂、三聚氰-甲醛树脂、有机硅树脂、呋喃树脂、不饱和聚酯、丙烯酸树脂、聚酰亚胺、聚苯并咪唑、酚醛-聚乙烯醇缩醛、酚醛-聚酰胺、酚醛-环氧树脂、环氧-聚酰胺等类 合成橡胶型氯丁橡胶、丁苯橡胶、丁基橡胶、丁钠橡胶、异戊橡胶、聚硫橡胶、聚氨酯橡胶、氯磺化聚乙烯弹性体、硅橡胶等类 橡胶树脂剂酚醛-丁腈胶、酚醛-氯丁胶、酚醛-聚氨酯胶、环氧-丁腈胶、环氧-聚硫胶等类 胶粘理论 聚合物之间,聚合物与非金属或金属之间,金属与金属和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胶接等都存在聚合物基料与不同材料之间界面胶接问题。粘接是不同材料界面间接触后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界面层的作用是胶粘科学中研究的基本问题。诸如被粘物与粘料的界面张力、表面自由能、官能基团性质、界面间反应等都影响胶接。胶接是综合性强,影响因素复杂的一类技术,而现有的胶接理论都是从某一方面出发来阐述其原理,所以至今全面唯一的理论是没有的。 吸附理论 人们把固体对胶粘剂的吸附看成是胶接主要原因的理论,称为胶接的吸附理论。理论认为: 粘接力的主要来源是粘接体系的分子作用力,即范德化引力和氢键力。胶粘与被粘物表面的粘接力与吸附力具有某种相同的性质。胶粘剂分子与被粘物表面分子的作用过程有两个过程: 第一阶段是液体胶粘剂分子借助于布朗运动向被粘物表面扩散,使两界面的极性基团或链节相互靠近,在此过程中,升温、施加接触压力和降低胶粘剂粘度等都有利于布朗运动的加强。第二阶段是吸附力的产生。当胶粘剂与被粘物分子间的距离达到10-5Å时,界面分子之间便产生相互吸引力,使分子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到处于最大稳定状态。 根据计算,由于范德华力的作用,当两个理想的平面相距为10Å时,它们之间的引力强度可达10-1000MPa;当距离为3-4Å时,可达100-1000MPa。这个数值远远超过现代最好的结构胶粘剂所能达到的强度。因此,有人认为只要当两个物体接触很好时,即胶粘剂对粘接界面充分润湿,达到理想状态的情况下,仅色散力的作用,就足以产生很高的胶接强度。可是实际胶接强度与理论计算相差很大,这是因为固体的力学强度是一种力学性质,而不是分子性质,其大小取决于材料的每一个局部性质,而不等于分子作用力的总和。计算值是假定两个理想平面紧密接触,并保证界面层上各对分子间的作用同时遭到破坏时,也就不可能有保证各对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同时发生。 胶粘剂的极性太高,有时候会严重妨碍湿润过程的进行而降低粘接力。分子间作用力是提供粘接力的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其他因素也能起主导作用。 化学键形成理论

辐射防护设计方案

辐射防护设计方案 一、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8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1) 5.GB8999-88《电离辐射监测质量评价保证一般规定》 6.EJ348-89《铀矿冶辐射防护设计规定》 7.HJ/T61-2001《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8.GB12379-90《环境核辐射监测规定》 9.GB/T14583-93《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 10.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替代GB8703-88辐射防护规定与GB4792-1984。 11.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第449号) 二、射线仪监控方案与防护屏蔽设计 根据辐射防护三原则与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考虑如果出现人为检修厂房设备、意外事故或射线仪器故障维修时,可能出现放射源产生的辐射危害。按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计和施工要求,就该四套射线仪器的辐射防护进行屏蔽设计、安全防范、剂量报警监控、并实施日常检测与定期检测计划等,确保射线仪器的在正常运行的实时监测与非正常状况(如检修、意外事故仪器破坏)下的应急安全。 三、射线仪产生环境辐射的监控方案 1.监测布点原则 根据辐射监测与辐射防护设计等相关国家标准要求,针对现场环境条件与工程技术内容,为全面准确地反映对射线仪器对环境产生的放射性污染与对工作人

员所产生的辐照剂量,确定固定监测点与日常检测的布点数量、测量种类与测量频率。 1.1.1 γ辐射连续监测 考虑现场应用环境中的3台密度计(各含1480M137CS)分别安置在浮选入料管与出料管外,测量介质的密度,采用3台RAM-I型xγ辐射报警仪为工作人员提供辐射安全监测与事故报警,探测器固定安装在射线仪的附近5厘米处,主机安装在远离射线仪器至少10米的安全位置的1.5米高(人可观察显示计数)的墙壁上;因2台灰度计(分别100mCi241Am与15mCi 137CS)安装在精煤传输皮带下测精煤产品的含灰量,且2台仪器安装在同一水平地面,距离小于1.5米,设计采用1台RAM-I型xγ辐射剂量率报警仪,探测器固定安装在2台射线仪器的中心位置与仪器处于水平,主机安装在远离射线仪器至少20米的安全位置的1.5米高(人可观察显示计数)的墙壁上。这样采用该4台辐射剂量率连续测量报警装置实现射线仪器正常工作时对5个放射源的“实时”监控;在非正常的事故情况或应急检修设备时,必须启动该3台辐射报警仪,确保工作人员的辐射安全。 1.1.2射线仪表面剂量率定期巡测与应急检测 采用1台便携式辐射剂量率仪对射线仪表面剂量率的定期巡视监测与事故后应急检测,同时对4台固定式剂量报警仪的工作状态实现互补,在检修情况与事故情况下尤其必要。 1.1.3个人剂量监测 采用3台电子个人剂量报警仪,用于工作人员佩带,每次工作完成,必须记录放射性操作人员的辐射剂量值,以便建立个人档案,确保个人安全,也是职业卫生安全的要求。 1.1.4个人卫生防护 就该选煤厂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一般必须普通工作服、手套、鞋、帽外,在放射源意外事故或设备检修情况下,工作人员必须穿戴专业防护铅衣或防护服。设计采用中号的0.35铅当量的xγ防护铅衣2套。 1.1.5辐射监测计划的制定 根据具体情况与国家标准要求制定监测方案和计划,包括测量内容、测量时间与测量频率,实行表格填写。

粘合剂介绍

胶粘剂的定义和历史 定义:胶粘剂又称粘合剂,简称胶(bonding agent, adhesive),是使物体与另一物体紧密连接为一体的非金属媒介材料。在两个被粘物面之间胶粘剂只占很薄的一层体积,但使用胶粘剂完成胶接施工之后,所得胶接件在机械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能方面,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各项要求。能有效的将物料粘结在一起。 历史:考古学证据显示粘合剂的应用历史已经超过6000多年,我们可以看到在博物馆里展出的许多物体在经 过3000多年后依然由粘合剂固定在一起。进入20世纪,人类发明了应用高分子化学和石油化学制造的“合成粘结剂”,其种类繁多,粘结力强。产量也有了飞跃发展。 胶粘剂的应用和分类 应用:电子,汽车,工业,化工,建筑业等各个领域都有用到胶粘剂。 分类:胶粘剂种类繁多,组分各异,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1 按化学类型分类 无机胶粘剂(sauereisen的高温水泥) 有机胶粘剂:分为天然胶粘剂和合成胶粘剂 合成胶粘剂按化学成分主要分为:Epoxy, PU, Silicone, Acrylic, etc. 2 按物理形态分类 水基型:基料分散于水中形成水溶液或乳液,水挥发而固化。 溶液型:基料在可挥发溶剂中配成一定黏度的溶液,靠溶剂挥发而固化。 膏状和糊状:基料在可挥发溶剂中配成高黏度的胶粘剂,用于密封和嵌缝。 固体型:把热塑性合成树脂制成粒状或块状,加热熔融,冷却时固化。 膜状:将胶粘剂涂于基材上,呈薄膜状胶带 3 按固化方式分类 热固化:通过加热的方式使粘合剂发生聚合反应而固化,温度和时间根据不同的产品有很大区别。 湿气固化:与空气中的水汽发生聚合反应达到固化。 UV固化:光引发剂紫外光照射下,形成自由基或阳离子从而引发粘合剂的聚合反应而固化。 厌氧固化: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发生自由基聚合反应,空气存在会阻碍聚合反应。 催化固化:在催化剂作用下使粘合剂发生聚合反应达到固化。 4 按工艺分类 粘合剂(Adhesive):特殊有导电胶,导热胶,芯片的粘结。 密封剂(Sealant) 灌封胶(Potting & Encapsulation) 敷形涂敷(Conformal Coating) 底部填充胶(Underfill) 顶部包封(Glob Top) 5 按受力情况 (1)结构胶(2)非结构胶 常见胶粘剂的固化机理 1 环氧树脂(Epoxy)

第04章核辐射失效及抗核加固..

第四章核辐射失效及抗核加固 1*核辐射环境 由于核武器技术/空间技术和核动力的发展,大量的电子设备和系统必然要处于在核武器爆炸和其它核环境下工作。核辐射环境对于电子系统来说是目前存在的最恶劣环境。核武器爆炸时,除了产生大火球和蘑菇云外,还会产生具有巨大破坏作用的冲击波/光热辐射/放射性沉降物/核辐射和核电磁脉冲等。其中,核辐射和核电磁脉冲对电子和电力系统/电子元器件的破坏作用最为严重。 电子元器件所受的辐射损伤可以分为永久损伤/半永久损伤和瞬时损伤等几种情况。永久损伤就是在辐射源去除后,元器件仍丧失工作性能不能恢复性能效应;半永久损伤是辐射源去除后,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元器件可逐渐地自行恢复性能;瞬时损伤效应是指在辐射源消失后,元器件的工作性能能立即得到恢复。 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在空间飞行时,将受到空间各种高能粒子的轰击。空间辐射的主要来源是天然辐射带和高空核爆炸造成的人工辐射带。天然辐射带又称为范艾伦辐射带,它是由于地球附近存在着大量的带电粒子,在地磁场作用下它们始终在地磁场的“捕获区”内运动而构成。天然辐射带象一条很宽很厚的带子围绕在地球周围,其主要成分是质子和电子。它又分内辐射和外辐射两部分。内带位于160----800Km的高度间,由能量小于500MeV的质子和和能量小于1MeV的低能电子组成。外带位于800----3200Km的高度间,主要是由能量为0.4KeV到1.6KeV的电子组成。范艾伦带的电子和质子构成了空间飞行器的主要威胁,飞行器外表面的太阳能电池和内部的晶体管/集成电路等将受到损伤。中/低轨道的卫星主要是受内辐射带中质子和电子的影响;高轨道卫星则主要是受到外辐射带中的电子和太阳质子事件粒子的影响。 高空核爆炸产生的大量的高能粒子,在地磁场的作用下沿磁力线来回运动,并逐渐扩散而形成一个围绕地球的辐射带,它称之为人工辐射带。人工辐射带由高能电子组成,它的强度比天然辐射带强得多,对卫星和飞船的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和电子元器件等都有较大的破坏作用。 核反应堆和同位素电池等也会在其周围产生一定程度的核辐射。我们把这种环境称为核动力环境。核反应堆周围的核辐射主要是中子和γ射线;其中中子引起的损伤比较严重。 2*核辐照效应极其机理 核武器爆炸时产生的中子和γ射线和核电磁脉冲,以及空间辐射中的电子/质子和高能粒子,虽然都能造成电子器件和电子系统的损伤,但它们对不同器件的损伤机理却不相同。 中子在半导体内产生位移效应,引起半导体器件的永久损伤;γ射线在半导体器件的表面钝化层内产生电离效应,引起半永久损伤;瞬时γ辐射在反偏的半导体PN结中产生瞬时光电流;核爆炸时产生的核电磁脉冲会在电子系统内部和外部产生很强的感应电流,它们将引起电子系统的瞬时干扰和永久损伤。空间辐射中的高能电子能引起电离效应;质子能引起位移效应。高能质子/高能中子还能引起单粒子效应。 一.位移效应 中子不带电,它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可以足够地靠近被照射材料原子的原子核。当中子与原子核发生弹性碰撞时,晶格原子在碰撞中获得能量后离开了它原来的点阵位置,成为晶格中的间隙原子,并在原来的位置上留下一个空位,因而形成了一个空位---间隙原子对。通常将它们称为弗兰克尔(Frenkel)缺陷。这种现象称为位移效应。硅晶格原子的位移阈值约为15eV。中子弹性碰撞产生的高能晶格原子又能使更多的晶格原子位移,从而在晶体内形成了局部损伤区---缺陷群。由于位移效应破坏了半导体晶格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