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七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群体内部互动行为

第一节,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是一个生物学术语。我们可以借用这个概念更好地理解互动过程。而群体促进效应与社会惰化效应又有助于我们加深协同效应的理解。

①群体促进效应: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这种现象叫做群体助长或群体促进作用。换言之,群体助长效应应不完全是一种全体现象,但在群体情境下却更可能提供群体促进效应发生飞的条件。

②社会惰化效应:所谓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③协同效应:

群体的潜在绩效+群体互动过程所得-群体互动过程损失=群体的实际绩效

群体互动过程的影响

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我们可以借用这个概念来更好地理解群体互动过程。

第二节,群体压力与从众

①群体压力与从众:大量事实表明,群体能够给予其成员巨大的压力,使他们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群体标准保持一致。

显然,所谓群体压力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的感受,不同的个体在同一群体中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是不同的。在群体压力作用下,个体就会产生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的倾向,即表现出某种从众行为。

②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1、智力因素;2、情绪的稳定性。3、自信心;4、个性特点;

5、人际关系;

(二)环境因素:1、群体的气氛环境;2、群体的竞争性;3、群体凝聚力;

4、群体成员的共同性;

5、群体目标;

6、群体的规模;

第三节,群体沟通

沟通是信息的传达和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感情的交流过程。我们可以把沟通看作一个过程或流程看待。

①沟通的过程:沟通过程,这一模型包括七个部分:1、沟通信息源,2、编码,

3、信息,

4、通道,

5、解码,

6、接受者,

7、反馈。(书P155:沟通过程图)信息源把头脑中的想法进行编码而生成信息,被编码的信息受到四个条件的影响:1、技能;2、态度;3、知识;4、社会-文化系统

信息事实上是进过信息源编码的物理产品。

通道是指传送信息的媒介物。

接受者是信息指向的客体。

沟通过程的最后一环是反馈回路。

②沟通的类型与特征:组织和群体中的沟通形式是多样化的,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沟通可分为不同的类别,并具有相应的特征。

1、按沟通的表现形式来分沟通可分为口头沟通、书面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

2、按照沟通的方向来分,沟通可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3、按组织的结构特征来分,沟通又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1)正式沟通是指组织和群体中正式的沟通过程。

管理心理学家莱维特曾对组织的正式沟通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他的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和群体中正式的沟通网络存有五种形式,他们分别是:1、轮式沟

通;2、Y式沟通;3、圆式沟通;4、链式沟通;5、全方位沟通。(图见P158)(2)非正式沟通普通存在于沟通之中,他是正式的沟通渠道的补充。

组织行为学家戴维斯曾对组织中的非正式沟通进行了研究,发现它同样具有一定的沟通形式与网络。非正式沟通网络形式有四种基本形式:

1、集束式;

2、偶然式;

3、流言式;

4、单线式;

在非正式系统中,信息通过小道消息传播,而流言也大量滋生。小道消息有三个特点:

1、它不受管理层控制;

2、大多数员工认为它比高级管理层通过正式沟通渠道解决问题更可信、更可靠;

3、它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③有效沟通的障碍:

影响有效沟通的主要集中障碍:

1、失真源;

2、沟通焦虑;

3、过滤;

4、选择性知觉;

5、情绪;

6、语言;

④有效的倾听:

行为与与有效倾听技能:1、使用目光接触; 2、展现赞许性的点头和恰当的面部表情;3、避免分心的举动或手势;4、提问;5、复述;

6、避免中间打断说话者;

7、不要多说;

8、使听者与说者的角色顺利转换;

第四节,群体决策

①群体决策的利与弊

(一)群体决策的优点:1、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2、增加观点的多样性; 3、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4、增加合法性;

(二)群体决策的缺点:1、浪费时间;2、从众压力;3、少数人控制;

4、责任不清;

(三)效果与效率;就效率这一点来说,群体决策总是劣与个体决策。就同一个问题而言,群体决策所用时间总是比个体决策所用时间多,而且很少有例外。

②群体思维和群体转移

(一)群体思维:群体思维与群体规范有关。它是指这样一些情况,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群体思维现象的几种表现:

1、群体成员把他们所做出的假设的任何反对意见合理化。

2、对于那些暂时怀疑群体共同观点的人,或怀疑大家信奉的论据的人,群体

成员就对他们施加直接压力。

3、那些持有怀疑或不同看法的人,往往通常保持沉默,甚至降低自己看法的重要性,来尽力避免与群体观点不一致。

4、好像存在一种无疑议错觉,如果某个人保持沉默,大家往往认为他表示赞成。换句话说,缺席者就被看作是赞成者。

(二)群体影响思维的因素

研究者们吧注意力放在三个中介变量上:群体凝聚力、群体领导者的行为、与外部人员的隔离。但研究结果不一致。就这一点来说我们所能做出最有效的结论是:

1、凝聚力强的群体内部讨论较多,能够带来更多的信息,但这种群体是否不鼓励群体成员提出反对意见,尚难确定。

2、如果群体领导者公正无私,鼓励群体成员提出自己的意见,群体成员会提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更多的讨论;

3、群体领导者在讨论初期应该避免表面出兑某种方案的偏爱。

4、群体与外界的隔离会使内部可选择和可评价的不同的方案减少。

(三)群体转移

群体转移是指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和观点在某些情况下谨慎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但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向冒险转移。

③群体决策技术

(一)脑力激荡法:脑力激荡法也叫风暴法,意思是克服互动群体中产生的妨碍创造性方案形成的从众压力。

(二)命题小组技术:命题小组技术是指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这就是命名一词的含义。

(三)德尔婓技术:一种更为复杂的方法是德尔婓技术,除了不需要群体成员见面这一点之外,它与命名小组法相似。

(四)电子会议:最近的一种群体决策方法是命名小组法与发杂的计算机技术的混合。我们称之为电子会议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