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岛事件后中朝宗藩关系的走向

合集下载

尤淑君:甲午战争后的中朝关系

尤淑君:甲午战争后的中朝关系

尤淑君:甲午战争后的中朝关系《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摘要:甲午战争期间,朝鲜在日本的压力下,正式切断与中国的宗藩关系。

甲午战后,清帝国一直没有遣使缔约,也未与朝鲜建立外交关系,回避“是否承认朝鲜独立”的问题。

韩国虽切断宗藩关系,但“乙未事变”、“俄馆播迁”等事件突显了朝鲜无法自立的危机,于是试图联络中国,请求遣使缔约,藉以破除日俄合作谋韩之局。

韩国虽反复交涉,但总理衙门只承认朝鲜自主,不派公使,不递国书,不与缔约。

后来,光绪皇帝欲改革外交体制,遂无视总署的意见,主动承认韩国的平等地位。

然而,从《中韩通商条约》的议约过程可见,中韩两国都反复强调其特殊关系,不惜牺牲商业利益也要确保政治上的合作,可知中韩两国虽切断了宗藩关系,却仍保有“名分秩序观”的文化体认,这成为甲午战后中朝关系的基调。

关键词:李熙《洪范十四条》徐寿朋《中韩通商条约》一、前言1894年中日两国爆发甲午战争,日本迅速击败清帝国,一跃成为远东国际舞台上的主角,并要求朝鲜切断中朝宗藩关系,日本遂取代清帝国的位置,在朝鲜迅速扩展势力。

①对朝鲜来说,战败的清帝国不再是天朝上国,也不再是文明中心,必须切断宗藩关系,重新调整与清帝国的关系,并考虑朝鲜的国家身分与主权地位,藉此确认朝鲜在东亚世界体系的生存空间。

过去学界对甲午战争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如信夫清三郎(1909-1992)、田保桥洁(1897-1945)、王芸生(1901-1980)、戚其章(1925-2012)等人的著作②,还有许多期刊论文与论文集收录的文章,成绩斐然③。

综观这些成果,大多偏重于中国史的研究视角,进行微观研究,或分析甲午战争的主要战役,或讨论晚清政局的变化,或比较中日两国力量的消长,或关注历史人物的个人史研究,只有少数成果谈及甲午战争对东北亚格局的影响④,关注甲午战争后的朝鲜政局及其如何影响中朝关系的变化就更少了。

因此,本文探讨甲午战争后的中朝关系,先分析朝鲜主动切断中朝宗藩关系的原因,再观察朝鲜君臣如何试图摆脱日本的控制,重新安排与清帝国的外交关系与通商利益,而清政府又如何看待朝鲜脱离宗藩体制、建国称帝之举,并如何建立中朝两国的平等地位,抛弃过去的宗藩成例,引用《国际法》重新设定朝鲜的身分与主权。

朝鲜问题及中朝关系回顾

朝鲜问题及中朝关系回顾

朝鲜问题及中朝关系回顾朝鲜问题及中朝关系回顾■ 土立方~earththree 近期东北亚乃至全世界,最受关注的新闻之一,莫过是北朝鲜前领导人金正日的去世。

对于当前的世界格局和价值观念,一位领导人的去世能引起如此的国际影响力,已属十分罕见。

金正日的逝世带来广泛的国际聚焦,和这个家族对朝鲜绝对的控制力,以及朝鲜半岛问题对东北亚安全格局的影响,都密不可分。

在朝鲜问题的所有历史观点中,无论曾经或现在,也无论哪一国哪一方,与此关系最错综复杂和交织纠结的,都当属中国。

而中国对朝鲜问题的报道宣传,从1950年至今,也有若干版本和不同视角。

故依所有确定之历史事实,分三篇对朝鲜问题及中朝关系做一综合回顾,以期重新客观的审视历史。

上篇:金氏家族与“北朝鲜” 谈论朝鲜问题,无论是当前的朝核问题,还是半岛局势;无论是朝鲜战争还是半岛现状的形成;更无论是中美俄影响还是东北亚安全;……,都不可回避的要谈到一个家庭——朝鲜的第一家庭,金氏家族。

一、朝鲜半岛之历史背景朝鲜半岛分割为南北两部,并非是久远的历史。

当代朝鲜分割现状,是二战后美苏瓜分亚洲势力范围的直接产物。

关于朝鲜民族的起源,现有数个版本,且无明确定论。

主要有——·依传统的朝鲜历史,朝鲜民族为中国商周时代的移民与原半岛上的土著居民组成,现在大部为中国移民后裔。

此说法现为最正统,史料证据也最多,史称“箕子朝鲜”学说;·而步入21世纪后,随着朝鲜民族主义情绪的上扬,传统的“箕子朝鲜说”目前正被朝鲜半岛社会所质疑。

正取而代之“箕子朝鲜说”的,是现韩国官方采纳的,基于神话传说的“檀君古朝鲜”学说;无论哪种起源学说,无可争议的朝鲜历史是:公元918年建立“高丽王朝”,并于公元936年统一朝鲜半岛。

公元1392年,高丽武将李成桂簒夺高丽王位,经明太祖朱元璋圈定新国号为“朝鲜”。

为区别于古朝鲜,史称“李氏朝鲜”。

图:“李氏朝鲜”的太祖,李成桂。

近年来同样因为韩国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韩国在多场合改称“李氏朝鲜”为“朝鲜王朝”,认为“李氏朝鲜”有辱韩民族。

中朝边界争端的由来和主要内容

中朝边界争端的由来和主要内容

中朝边界争端的由来和主要内容作者:郑继永文章来源: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网[本文说明]:本报告系引用多篇文献和网络资料综合而成,不代表某种法律观点,亦不具备国家效力,仅仅是个人兴趣所作。

文中未指明出处之资料,请自行至图书馆或者互联网中查证。

出现文责问题,本人概不负责。

中国目前的版图基本确定于清朝末年。

清朝末年时期,中国清朝政府内外交困,国际地位急剧衰退。

各藩属国或依恃外强,或与清庭决裂,原先的封贡体制分崩离析,原来在朝贡体制下被掩盖的与各藩属国之间的矛盾也纷纷浮出水面。

清朝后期,日俄势力进入朝鲜,宫廷内部的亲俄势力和亲日势力明争暗斗。

同时中朝两国之间的朝贡藩属关系此时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边界的争端即源于此时。

总体来看,中朝两国边界争议主要集中在边界的划定和所谓“间岛”地区的归属上。

而所谓的“间岛”问题正是源于边界的划定和日本的介入。

现在我们就来谈一谈中朝边界争端的由来和“间岛”争议问题。

一、中朝边界争议由来(一)清时期中朝第一次勘界明朝和李朝建立之初,中朝两国边界即明确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河▼。

清代,中朝两国疆界依然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两国从无异议。

朝界河鸭绿江、图们江皆发源于长白山(朝鲜称“白头山”),长白山天池为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三江源头。

鸭绿江、图们江中游以下河宽水深,两国边界分明,但两江,尤其是图们江上游至江源地带,河多水浅,边界不明,源头不清,因此,屡有边民非法越境,造成边界纠纷。

为解决边界纠纷,1712年,穆克登奉康熙帝之命,与朝方接伴史朴权和咸镜监司李善溥赴长白山查边。

5月15日,穆克登在长白山顶分水岭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源头立审视碑[1]。

碑文[2]如下:大清烏喇總官穆克登奉旨查邊至此審視西為鴨綠東為土門故於分水嶺上勒石為記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筆帖式蘇爾通官二哥朝鮮軍官李義複趙台相差使官許樑朴道常通官金應憲(氵+憲)金慶門此次勘界过程中,各种纰漏层出不穷,给后来的中朝边界争执埋下了祸根。

朝鲜与东亚国际秩序的近代转型

朝鲜与东亚国际秩序的近代转型

江汉论坛祝曙光摘要:19世纪中期以前东西方运行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国际秩序,即华夷国际秩序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后形成的西方国际社会。

随着中国、日本开国并被迫与西方国家缔结不平等条约以及中日之间缔结条约,使东亚国际秩序向近代转型。

日本以把朝鲜纳入国际条约体系为名挑战中国权威并与中国在朝鲜展开权力竞逐。

中朝山水相连,两国关系源远流长,维持中朝宗藩关系对延续华夷国际秩序具有象征意义。

为了维持中朝宗藩关系并调和西方国家条约体系与宗藩关系体系的矛盾、让两种不同的国际关系体系兼容、并存,中国左支右绌,处境艰难。

中国不仅要应对来自日本与西方国家的挑战,还要面临朝鲜内部的离心倾向。

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朝两国迅速签署同盟条约,形成了日朝共抗中国的局面。

关键词:朝鲜;中国;东亚国际秩序;转型;日本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近代以来日本对华政军档案整理与研究”(16JZD036)中图分类号:K3/K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 (2021)02-0080-09朝鲜与东亚国际秩序的近代转型历史随着东亚国际秩序向近代转型,东亚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国际关系体系,即华夷国际秩序与西方国际条约体系。

日本以把朝鲜纳入国际条约体系为名挑战中国权威并与中国在朝鲜展开权力竞逐,朝鲜的攘夷锁国政策和“藩臣无外交”原则逐渐被破除,至1880年代中期,华夷国际秩序已支离破碎。

甲午战争爆发后,1894年8月26日,日朝两国迅速签署了《大日本大朝鲜两国盟约》,规定:“朝鲜国政府以撤退清兵一事委托驻扎朝鲜国京城日本特命全权公使代为办理。

”“此盟约以将清兵撤退于朝鲜国之境外、巩固朝鲜国之独立自主、增进日朝两国利益为目的。

”“日本国承担对清国的攻守战争,朝鲜国则尽可能为日兵的进退以及粮食准备事宜提供方便。

”①学术界研究近代中、朝、日关系的论著甚多,但把中、朝、日关系与东亚国际秩序的近代转型联系起来的成果却不多。

朴定阳事件与近代朝鲜外交政策

朴定阳事件与近代朝鲜外交政策

朴定阳事件与近代朝鲜外交政策作者:高丽萍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9期摘要:朴定阳事件是近代朝鲜寻求独立自主,试图打破传统的东亚封贡体系的勇敢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将围绕朴定阳事件,从朝鲜外交政策的规划及实践等方面,来分析朝鲜近代外交政策调整的影响,事实表明,东亚各国逐渐融入西方国际秩序成为一种可能。

关键词:朴定阳事件;朝鲜;外交政策;大国制衡一、朴定阳事件朴定阳(1842年-1905年),朝鲜王朝后期大臣。

字致中,号竹泉,谥号“文翼”,出身名门贵族潘南朴氏。

作为闵妃集团的重要人物,历任吏曹参判、协办军国事务、机器局总办、协办交涉通商事务、协办内务府事等位高权重之职。

“朴定阳事件”是日益觉醒的朝鲜政府为摆脱清政府的干预,寻求独立自主而进行的一次外交活动。

自1887年9月至1891年12月中朝两国围绕“朴定阳事件”进行了长达四年的反复交涉。

清政府在阻止朴定阳出国,“三端”的设定与遵守,惩治朴定阳,派遣驻外使臣等环节,设置重重障碍,而朝鲜机智应对。

最终以“不得委以重任,并不准再充使臣之职”尴尬收场。

此事件表明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入侵,清王朝腐朽衰败,朝鲜政府希望摆脱东亚封贡秩序,融入西方社会的一种尝试,同时也是西方国家在华利益争夺,进一步削弱清政府实力和影响的一种手段。

二、朝鲜外交政策规划朝鲜与中国在地理位置上是一衣带水的近邻,在地缘政治上中国与朝鲜辅车相依。

历史上朝鲜长期向中国进贡,与中国形成了稳固的宗藩关系。

中国作为宗主国对朝鲜实行“内政外交向不过问”的原则,朝鲜作为藩属国则对华实行“事大外交”和“属国无外交”的政策。

中朝宗藩关系是东亚传统外交模式的缩影,朝鲜作为清朝晚期仅存的藩属国,不论是从维持“天朝上国”的大国威严,还是从“固守边防”的地理位置上都有重要意义。

但到了近代特别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介人,传统的中朝宗藩关系的基础因此遭遇了严峻挑战和沉重打击,中朝之间这种传统的“宗藩体制”下的国家关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尤淑君:甲午战争后的中朝关系

尤淑君:甲午战争后的中朝关系

尤淑君:甲午战争后的中朝关系尤淑君:甲午战争后的中朝关系《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摘要:甲午战争期间,朝鲜在日本的压力下,正式切断与中国的宗藩关系。

甲午战后,清帝国一直没有遣使缔约,也未与朝鲜建立外交关系,回避“是否承认朝鲜独立”的问题。

韩国虽切断宗藩关系,但“乙未事变”、“俄馆播迁”等事件突显了朝鲜无法自立的危机,于是试图联络中国,请求遣使缔约,藉以破除日俄合作谋韩之局。

韩国虽反复交涉,但总理衙门只承认朝鲜自主,不派公使,不递国书,不与缔约。

后来,光绪皇帝欲改革外交体制,遂无视总署的意见,主动承认韩国的平等地位。

然而,从《中韩通商条约》的议约过程可见,中韩两国都反复强调其特殊关系,不惜牺牲商业利益也要确保政治上的合作,可知中韩两国虽切断了宗藩关系,却仍保有“名分秩序观”的文化体认,这成为甲午战后中朝关系的基调。

关键词:李熙《洪范十四条》徐寿朋《中韩通商条约》一、前言1894年中日两国爆发甲午战争,日本迅速击败清帝国,一跃成为远东国际舞台上的主角,并要求朝鲜切断中朝宗藩关系,日本遂取代清帝国的位置,在朝鲜迅速扩展势力。

①对朝鲜来说,战败的清帝国不再是天朝上国,也不再是文明中心,必须切断宗藩关系,重新调整与清帝国的关系,并考虑朝鲜的国家身分与主权地位,藉此确认朝鲜在东亚世界体系的生存空间。

过去学界对甲午战争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如信夫清三郎(1909-1992)、田保桥洁(1897-1945)、王芸生(1901-1980)、戚其章(1925-2012)等人的著作②,还有许多期刊论文与论文集收录的文章,成绩斐然③。

综观这些成果,大多偏重于中国史的研究视角,进行微观研究,或分析甲午战争的主要战役,或讨论晚清政局的变化,或比较中日两国力量的消长,或关注历史人物的个人史研究,只有少数成果谈及甲午战争对东北亚格局的影响④,关注甲午战争后的朝鲜政局及其如何影响中朝关系的变化就更少了。

因此,本文探讨甲午战争后的中朝关系,先分析朝鲜主动切断中朝宗藩关系的原因,再观察朝鲜君臣如何试图摆脱日本的控制,重新安排与清帝国的外交关系与通商利益,而清政府又如何看待朝鲜脱离宗藩体制、建国称帝之举,并如何建立中朝两国的平等地位,抛弃过去的宗藩成例,引用《国际法》重新设定朝鲜的身分与主权。

何林锋,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何林锋,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古代中韩 关系
近代中韩 关系
现代中韩 关系
一、古代中韩关系:
1、朝鲜”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古籍《山海经》。海内经曰:“东海之内,北 海之隅,有国名朝鲜、天毒。”“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 燕。”。 2、前200年成书的《尚书大传》中有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之地的记载。 3、燕国的将军卫满率移民进入朝鲜,并成为箕子朝鲜的宰相。于公元前194 年在平壤一带建立卫氏政权,推翻了箕子朝鲜的政权,称“卫满朝鲜”。公 元前109年,汉武帝从海陆两路进攻朝鲜,未成功,又从海陆两路派来增援部 队,公元前108年夏,部分大臣叛变投降,朝鲜右渠王(卫满的孙子)被杀, 卫满朝鲜灭亡。汉武帝在卫满朝鲜领域内设置汉四郡。 4、6世纪中叶前,新罗吞并了伽倻。新罗最初是高句丽的盟友。随着高句丽 的南部扩张,新罗改与百济联盟。在从百济抢到汉江流域后,新罗与唐朝联 盟。新罗和唐朝的联军征服了百济和高句丽后,新罗又将唐朝的军队赶出了 朝鲜半岛,并最终统一了大同江以南的地区。
二、近代中韩关系
1、《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中国清朝政府与朝鲜王朝于1882年在天津签订的条 约。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作为宗主国的清朝出兵镇压。由于日本在朝鲜势力的 扩张引起了清政府的警惕,促使其改变此前不干涉朝鲜内政外交的政策,并开始朝加 强中朝宗藩关系的方向转变。同年10月,清朝与朝鲜签订《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 该条约共八条,通过该条约,清政府在朝鲜取得领事裁判权、海关监管权等一系列权 益。此后清政府又与朝鲜签定了《仁川华商租界章程链接标题》等条约,在朝鲜取得 了包括仁川、元山等处的租界在内的更多的权益。 2、清政府出兵帮助平定东学党起义 3、1894年,甲午战争清朝战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结束中朝宗藩关系,中国 承认朝鲜独立,朝鲜沦为日本的“保护国”。 4、1896年,朝鲜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改国号为"大韩帝国"。其实" 韩"、"汉"谐音,大韩有寓意汉氏血脉的意思,可见其崇"汉"情节相当深刻。

浅析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

浅析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

浅析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提要:日本大陆政策是日本向亚洲扩展的政策。

它的形成对朝鲜、中国、东南亚地区乃至整个世界主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分析了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过程,包括起源、初步形成和正式形成三个阶段,最后对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原因略作叙述。

以希望能以史为鉴,铭记历史教训,追求人类和平与幸福。

关键词:日本; 大陆政策;形成。

大陆政策,是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1945年二战战败之前,对外侵略扩张的指导思想。

”所谓日本大陆政策,只是日本国为向亚洲大陆发展的一个变名” ,”它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资本主义道路的特殊形式与其军国主义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

日大陆政策的产生,对东亚乃至世界格局造成了重要影响,给东亚、太平洋地区遭受日本侵略的各国人民造成了空前浩劫。

一、起源在”大陆政策”正式形成以前,其基本构想早已在日本历史中出现,它主要的历史渊源有:(一) 丰臣秀吉的大陆扩张构想1584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之后,制定了一个先占领朝鲜进而征服中国与印度的计划。

为实现这一计划,丰秀臣吉在1592年和1597年,”文禄之役”和”庆长之役”,朝鲜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

虽然丰秀臣吉的对外战争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其”以朝鲜,侵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扩张构想,在历代日本统治者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二) 佐藤信渊倡导的”征服支那论”佐藤信渊(1769-1850)是19世纪上半叶日本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1823年,佐藤的著作《宇内混同秘策》出版,宣称”皇大御国(指日本)乃天地间最初成立之国,为世界万国之根本……万国之君皆可为其臣仆”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日本要想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三) 维新运动之先驱---吉田松荫的”海外扩张补偿论”吉田松荫(1830-1859),长州藩士。

1854年3月,幕府被迫在神奈川(今横滨)的美国军舰上与美国缔结了《日美亲善条约》(又称神奈川条约),条约规定:日本开放下田,函馆两港为美国军舰停泊地,供给其必需用品,允许美国在下田驻领事;给美国人以最惠国待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探江华岛事件对中朝宗藩关系的影响 2011111110000165 杜宇 摘要 中朝宗藩关系是东亚宗藩朝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清代前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清末随着东亚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作为“宗主国”地位的衰落,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也开始嬗变。1875年江华岛事件及《江华条约》的签订,不仅首次以近代条约否认了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还使得朝鲜与清朝之间的宗藩交往发生变化,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中朝宗藩关系也由此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并逐步走向破裂。 关键词:中朝宗藩关系 江华岛事件 影响

宗藩制度是古代中国王朝的重要外交手段,是封建时代时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这种关系既不同于国家内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又有异于近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宗藩关系中,藩属不需要向中国缴纳赋税,中国也不派官吏到藩属任职,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藩属又不是完全独立的。在这个体系中,中国处于“天朝”、“上国”的地位,亚洲诸国位于“藩属”、“下国”境地,循尊卑之例;亚洲诸国新王登基,需“天朝”册封,方成正统;依上下之别,亚洲诸国需定期向“上国进献贡品,以示臣服;彰大国风度,中国则以回赐朝贡、保护藩邦为己任。中国与朝鲜就是这种宗藩关系的典型,但是在清代随着东亚国际情况的变化,中朝关系也出现了嬗变。

一、 清代前期的中朝宗藩关系 中国与朝鲜正式建立宗藩关系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当时朝鲜李朝的开国者李成桂受到了太祖的册封,朝鲜成为了明朝的藩属国。后金崛起后,一直对朝鲜虎视眈眈,1627年其与朝鲜达成了“平壤之盟”,这个盟约是“后金处处仿明例要求朝鲜称臣纳贡,只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还不能对朝鲜行使册封、赐印、颁行年号的权力,以及正式确立君臣之礼等,姑且称之为‘半藩属关系’”11636年后金改国号大清,派兵攻打朝鲜大获全胜,当时朝鲜国王李倧被迫无条件的接受了《南汉山城规则》,清朝与朝鲜的宗藩之礼告成,清朝接受了明朝的外交原则和外交关系,继续和发展着与朝鲜的宗藩关系。 清代中朝宗藩关系在结构制度上与明朝大体是一致的,清朝在1637年与朝鲜订立议和协议时,已明确定下规制:“册封、奉正朔形式,岁时贡献表贺,往来礼仪,一如明制。”2大清会典和礼部规章中,除册封与朝贡两项外,其余所载甚略,两国往来都照成例办理。清朝前期,中朝宗藩关系基本上是和谐发展的,并呈现出了新的景象。 政治上,中韩两国相互地位是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而中国的皇帝与朝鲜国王是君臣关系,其君主不能称皇帝,只能称国王;王妻不能称王后,只能称王妃;国王长子不能称王储,只能称世子。朝鲜的国王或世子等必须接受清朝的皇帝册封之后,其地位才正式确立。开始朝鲜是每年朝贡四次,顺治帝时改为每年一次,在正旦元旦进行,然而,以进贺、谢恩、进香、问安等名义来的使者,也

1 宋慧娟.中朝宗藩关系嬗变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7页。

2《清太宗实录》卷33,崇德二年正月戊辰条。 是络绎不绝。清朝按照明朝制度,赐予朝贡人员大量礼物,还定期派出使臣去朝鲜册封、吊祭、颁诏、查案等,中韩之间用这种形式继续着君臣宗藩关系。 经济上,清朝时期,册封贸易和朝贡贸易是两国最重要的经济活动。朝鲜人常在“贡道”沿线与京师地区从事大宗贸易,牟取经济利益。如“1662年(康熙元年),交易政策再次放宽,贡使货物不必开列咨文,除严缉禁物外,听其随便携带,到京报部即可。”1而且清廷对贡道做了明确规定“朝鲜使团过鸭绿江后,须经中国境内的辽阳凤凰城而到盛京(沈阳)。清都移北京后,改经海州—牛庄—广宁—山海关—北京。康熙八十年(1741年)后又改经辽阳—盛京—广宁—山海关—北京。庞大的朝贡使团每年都要数次沿着贡道来到北京,在北京会同馆与清朝官方进行贸易,并被特许“不拘期限’”2除此之外,边境贸易也很重要,1638年,中韩两国订立了在边境地区开展“互市”的贸约,规定了三个市场和贸易次数。这些贸易活动推动了中朝两国特别是边境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于政治上的笼络控制也有重要意义。 军事上,清朝对朝鲜有保护义务,对其内部要平定叛乱,对外要抵御侵略。这是宗藩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清朝崛起于东北,与朝鲜息息相关,联系紧密,其地缘军事职能也是尤显突出。清朝在入关后的1649年和1676年两次向朝鲜保证,如果宿敌日本来犯,必迅速出兵救援,到了十九世纪末清朝也几次出兵平定了朝鲜的内乱。 外交上,朝鲜作为清朝的属国,在外交公文中必须奉清朝的正朔,用清朝皇帝颁发的印信,在纵向上与清朝保持宗藩外交。不过朝鲜也有自己一定的外交空间,尤其是在横向上,可以有其他的交聘伙伴。例如,“很久以来,它就同位于对马海峡的对马藩有特殊关系,对马藩定期向朝鲜朝贡并进行贸易,朝鲜国王每年赐岁遣米给对马藩。它们之间的往来,朝鲜无须向中国奏报。”3此外他与日本之间也有自由的双边关系,但必须引导日本使节来朝见清帝。在司法关系上,朝鲜的司法是从属于清朝的,其最重要的继立程序需要清朝朝廷的册封批准,越境犯罪以及重大恶性案件奏报清朝皇帝定夺。不过朝鲜也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权的,他有自己的法律并可独立的使用自己的法律,而且虽然清朝皇帝有权任意惩罚,处死朝鲜国王及臣下,但这种事情甚少发生,基本上都是威严有余,礼遇有加。 纵观清朝前期的中朝宗藩关系,虽然一开始是武力威胁被迫建立,但之后发展是较为和谐的。当时清朝对朝鲜基本上是不干涉和不介入的,给予了相当范围的自主性以及大量的优惠政策,这种“睦邻外交”促进了中朝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交往,但也为之后日本的侵略埋下了伏笔。

二、 清末东亚国际体系的变化及江华岛事件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东亚基本上是以中国为宗主国的朝贡宗番体系,越南、缅甸、暹罗、朝鲜等国家以华胄藩属自居。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国家的半殖民地,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地位威信一落千丈,中国原有的藩属国被西方列强控制,脱离了宗藩关系,东亚原有的国际体系开始逐渐解体。如在十七世纪英法就在缅甸建立了贸易点,“1824-1826年英军水陆并进攻击缅甸,缅王被迫以割地赔款的《杨大波条约》结束战争,英国获得了可以自由航行缅甸

1 《同文汇考原编》,卷63,第9册,第4897。

2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51。

3 信夫清三郎编.日本外交史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0页。 港口的权力”1到了1862年,英国将阿拉干、班固、丹那沙林合并为“英属缅甸”。越南很早就有法国势力的活动,十九世纪中叶,法国多次发动对越战争,并在1862年迫使阮氏政权与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西贡条约》,把交趾割让给法国。暹罗在十九世纪中叶也被迫与西方殖民者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最先与暹罗签约的是英国—《英暹条约》,条约包括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低率关税等”2紧接着美国、法国等也如法炮制,与暹罗签订了条约。1852年,暹罗最后一次遣使朝贡,此后便脱离了宗藩关系,成为了“自主之国”。 当时处于宗藩体系边缘的日本,也是没能幸免于西方殖民者的冲击。1854年美国佩里将军叩关,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英、法、荷、俄接踵而至,以《日美亲善条约》为蓝本,纷纷与日本签约,共享利益均沾的美餐。然而,在西方殖民者的冲击之下,日本却开始了明治维新,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的自强道路,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日本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随着其国力的不断的增强,自主性也不断地提高,并且向之前的东亚宗主—中国提出了挑战。如1871年与中国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取得了同中国同等的地位,1874年派兵出征台湾,迫使清政府赔款五十万两白银,并承认琉球同为中国和日本的藩属,实际上等于承认了日本对琉球的占领,这严重破坏了东亚原有的国际关系体系。所以这一时期东亚国际体系变化主要特征是一些东亚国家与中国藩属关系逐渐解体以及日本的崛起挑战了中国的“宗主”地位。 明治维新之前,日朝交往一直是以一种非常复杂的方式进行着,日朝之间并无对等的交往资格,朝鲜庆吊“信使”可直达江户,而幕府却不能直接向朝鲜派遣使节,必须以对马藩为中介,且使节在在朝鲜也受到诸多限制。明治维新后,明治政府决定同朝鲜建立近代外交关系,于是向朝鲜传递国书,通告明治政府成立的消息,并希望朝鲜打开国门,扩大通商。当时朝鲜正值兴宣大院君摄政,厉行锁国政策,再加上日本的国书中出现“皇”、“敕”等字样(这些字样在朝鲜只有中国皇帝才能使用),因此朝鲜方面对此非常不满,将其退还。以后日本又多次传递类似形式和内容的国书,但均遭拒绝。同时,朝鲜与日本唯一通商地釜山又发生了“倭馆拦出”等事件,朝鲜方面不仅限制日本人的活动,甚至断绝粮食供应、停止贸易活动,朝日关系一时十分紧张。在这种背景下,“征韩论”开始在日本迅速产生并蔓延开来,不少维新人士都大力鼓吹“征韩论”,要求讨伐“无礼”的朝鲜,明治政府,但是由于而正忙于琉球问题,无暇顾及朝鲜。 到了1873年,朝鲜政局发生变动,朝鲜王妃闵妃取代强硬的兴宣大院君掌握了政权,并倾向于开放国门。明治政府获悉朝鲜政变消息,采取行动于1875年派森有礼与朝谈判,结果朝鲜方面仍以体例不合为由拒绝接受日本方面的文书,谈判陷入困局。而在此之前,森山礼已向外务卿提议,派遣1-2艘军舰赴朝以为交涉之后盾,日本政府于是派遣春日号、云扬号、第二丁卯号等军舰驶往朝鲜沿海。在日朝双方谈判陷入僵局之时,1875年9月20日云扬号驶入江华岛附近测量海岸,然后提出补充淡水等要求。为此,云扬号派出小艇驶近江华岛试图登陆,江华岛炮台开炮警告,云扬号立刻还击,并于当天下午击毁了江华岛对岸永宗岛上的炮台。21日,云扬号向永宗岛发动进攻,惩杀了守卫者,永宗镇失守。“日本陆军队入城后大肆烧杀掠夺,城镇变为一片废墟,9月24日,云扬

1 杨公素.晚清外交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74页。

2 [美]马士.远东国际关系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第34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