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说课稿

人教版选修四 化学反应原理电解池第一课时说课稿获奖版

人教版《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电解池(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各位同行: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的第一课时,我主要从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解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之一,既涉及到电化学的理论知识,又与元素化合物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等密切相关,故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通过对电解池的学习之后,学生将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原电池和电解原理和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1.理解认识电解原理。 2.理解电解质溶液、电极对电解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目标): 使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培养学生认真完成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合理分析实验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电解质溶液、电极材料对间接的影响 四、教法 通过实验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进行问题探究、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体现“以问题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精神 五、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比较、讨论、概括、练习等学习手段,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问题引入——活动探究1——学习电解理论——活动探究2、活动探究3——完善电解原理——课堂小结——学习反馈(固化能力,形成学科思想和学科能力) 本节课的容量大,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2-3分钟) 直接提出问题“电解质溶液为什么能够导电?电解质溶液导电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引入新课 2、学习电解原理(38-40分钟分钟) 探究活动1:(P79实验4-2)提示学生观察电解质溶液、两极有什么变化?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说课教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的因素》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本节选自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第二章第二节,是化学反应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就全章内容来看,既是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延伸,也是第三节化学平衡的研究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材处理: 1为了加强学生自主探究,一改教材边实验边理论的方式,采用先理论猜想后实验验证的科学发现的次序,使实验的开放性更强,方案均由学生设计。 2为了使现象对比更明显,增加CaCO3和不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实验。 二、学情分析 1、已有的知识: 1必修2中,学生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存在一定的感性认识; 2在本册绪言中学习了碰撞理论相关知识。 2、已具备的能力: 1学生初步具备简单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能够合作完

成实验探究; 2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质疑和表达能力。 3、可能遇到困难: 1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困惑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尤其是压强对速率的影响; 2对实验方案的选择和评价,缺乏多角度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初步运用碰撞理论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联系旧知-提出问题-理论猜想-实验验证-现实应用”的科学发现方法来学习化学反应速率; 2通过设计方案-动手实验-交流讨论-自评互评,掌握对比法、控制变量法、定性实验方案选择原则等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联系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中化学选修四:专题一化学反应的焓变

【教学目标】二课时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理解反应热、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焓及焓变等概念。 ⑵明确测定反应热的要点,测定反应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⑶能熟练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能利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实质。且会利用量热计测定反应热。 ⑵能从能量的角度说明“焓”及“焓变”的意义,能熟练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常见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结合物质的结构,体会化学反应的实质,感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能源危机,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1. 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实质。 2.熟练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难点:能量变化实质,键能的含义

【教学过程】 引言;在化学必修2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我们说化学反应中不仅是物质的转变,同时还伴随着能量变化。这个能量就是反应热。那什么是反应热呢? 回顾:一、反应热 1、反应热: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相同的温度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反应热。 讲述:在化工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化学反应通常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的,反应体系的压强与外界压强相等,即反应是在恒压下进行的。 2、焓变: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焓变。 符号;△H 单位:kJ/mol 两者的关系:焓变与“等压”反应且“能量全部转化为热能”时的反应热相等。一般没特别指明时,两者的数值相等。 问:一个化学反应,根据反应过程是吸收热量还是放出热量,可把反应分为什么? 3、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放出热量的反应称为放热反应。△H(焓变)<0表示放热 吸收热量的反应称为吸热反应,△H(焓变)>0表示吸热反应 4、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燃料的燃烧、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高中化学优质课说课稿

高中化学优质课说课稿 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高中化学优质课说课稿,欢迎阅读。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二节内容。 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离子反应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上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上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之后离子方程式的引入和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⑵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⑶能够分辨哪些物质是强电解质哪些物质是弱电解质; ⑷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的定义; ⑵通过独立思考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⑵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及其电离 2、教学难点 电解质的概念;判断哪些物质是电解质,哪些物质是非电解质,哪些物质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二、说教法 本节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难懂,为避免枯燥,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微观粒子的分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概念。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有助于学生掌握离子反应。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1、用实验解决问题。新课引入,知识的巩固、升华均用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发挥化学实验最大作用,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上。 2、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未知到已知、由个别到一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目的。 四、说教学设计 1、课题引入: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专题二选做题

专题二选做题 1、(2013·唐山一中高三第一次调研)一定温度下有可逆反应:A(g)+2B(g)2C(g)+D(g)。现将4 mol A 和8 mol B 加入体积为2 L 的某密闭容器中,反应至4 min 时,改变某一条件,测得C 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0~2 min 内,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B 、4 min 时,A 的转化率为50% C 、6 min 时,B 的体积分数为25% D 、4 min 时,改变条件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2013·哈尔滨六中第四次模拟)在密闭容器中,将1.0 mol CO 与1.0 mol H 2O 混合加热到800℃,发生下列反应:CO (g )+H 2O (g )CO 2(g )+H 2(g )。一段时间后该反应达到平衡,测得CO 的物质的量为0.5 mol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800℃下,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0.25 B .427℃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9.4,则该反应的△H >0 C .800℃下,若继续向该平衡体系中通入1.0 mol 的CO (g ),则平衡时CO 物质的量 分数为33.3% D .800℃下,若继续向该平衡体系中通入1.0 mol 的H 2O (g ),则平衡时CO 转化率为66.7% 3、(2013·湖北公安县高三开学考试)某温度下,在一个2 L 的密闭容器中,加入4 mol A 和2 mol B 进行如下反应: 3A(g)+2B(g) 4C(s)+2D(g),反应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测得生成1.6 mol C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是4232()()()() c C c D k c A c B B .此时,B 的平衡转化率是40% C .增大该体系的压强,平衡向右移动,化学平衡常数增大 D .增加B ,平衡向右移动,B 的平衡转化率增大 4、(2013·江苏淮阴中学高三调研)一定温度下,在甲、乙、丙、丁四个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SO 2(g )和O 2(g ),其起始物质的量及SO 2的平衡转化率如下表所示。 甲 乙 丙 丁 密闭容器体积/L 2 2 2 1 起始物质的量 n (SO 2)/mol 0.4 0.8 0.8 0.4 n (O 2)/mol 0.24 0.24 0.48 0.24 SO 2的平衡转化率/% 80 α1 α2 α3 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 .甲中反应的平衡常数小于乙 B .该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为400 C .SO 2的平衡转化率:α1<α2=α3 D .容器中SO 3的物质的量浓度:丙=丁>甲 5、(2013·江苏扬州中学高三开学检测)T ℃时在2 L 密闭容器中使X(g)与Y(g)发生反应生成Z(g)。反应过程中X 、Y 、Z 的浓度变化如图1所示;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分别为T 1和T 2时,Y 的体积分数与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0246 c (mol/L) 2.55 t (min)

选修四原电池说课稿

选修四原电池说课稿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人教版《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电解池(第一课时说课稿) 许昌县实验中学李俊华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我主要从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选修4第四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以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为基础,进一步介绍原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增加了盐桥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学习过的氧化还原反应,能量之间转换,电解质,金属活泼性等化学知识及物理电学的相关知识,已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一定知识储备;同时原电池的原理又为后面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其它常见电池的原理及电解原理等重要电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它是电化学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核心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化学原理,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2、了解盐桥的作用,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3、掌握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并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初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思维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带盐桥的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设计原电池 四、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再结合问题探讨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更好地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中还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便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选修4化学反应与能量图像专题

(二)能量图像专题训练 1.化学反应A 2+B 2 ===2AB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断裂1 mol A—A键和1 mol B—B键时能放出x kJ的能量C.断裂2 mol A—B键时需要吸收y kJ的能量 D.2 mol AB的总能量高于1 mol A 2和1 mol B 2 的总能量 2.已知:①N 2(g)+O 2 (g)===2NO(g) ΔH1=+180 kJ·mol -1②N 2(g)+3H 2 (g)?22NH3(g) ΔH2=-kJ·mol-1 ③2H 2(g)+O 2 (g)===2H 2 O(g) ΔH3=-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②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ΔH2=E1-E3 B.H 2 的燃烧热为kJ·mol-1 C.由反应②知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1 mol N 2和3 mol H 2 ,反应后放 出的热量为Q1 kJ,若通入2 mol N2和6 mol H2反应后放出的热量为Q2 kJ,则>Q2>2Q1 D.氨的催化氧化反应为4NH 3(g)+5O 2 (g)===4NO(g)+6H 2 O(g) ΔH=+906 kJ·mol-1 3.单斜硫和正交硫转化为二氧化硫的能量变化图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S(s,单斜)===S(s,正交) ΔH=+kJ·mol-1 B.正交硫比单斜硫稳定 C.相同物质的量的正交硫比单斜硫所含有的能量高 D.①表示断裂1 mol O 2中的共价键所吸收的能量比形成1 mol SO 2 中的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 少 kJ 4.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1) 的热化学方程式 为 A 2 (g)+

高中化学选修四说课稿

前言 我们分析每年考上清华北大的北京考生的成绩,发现能够考上清北的学生化学的平均分都在95分以上,先开始我们认为,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化学一定学得好。可是在分析没有考上清北的学生的成绩的时候发现,很多与清北失之交臂的学生,化学的平均分要略低,数学物理的分数却不相上下。我们仔细讨论其中的缘由,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化学学的好的学生更容易在理综上考得高分! 这是因为化学学的好的学生,能够用更快的速度在理综考试中解决100分的分值,之后孩子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处理没有见过的物理难题。物理的难题在充分的时间中得到更多考虑的空间,使得考生在理综总分上能够有所突破。所以想上好大学,化学必须学好,化学的使命就是在高考当中帮助考生提速提分。 因此这份资料提供给大家使用,主要包含有一些课件和习题教案。 后序中有提到一些关于学习的建议。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给大家介绍我设计的化学选修四的第二章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选修四,第二章第二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为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为化学平衡及化学平衡移动的学习奠定基础,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一理科学生,经过高一上学期以及前一段的化学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网络架构

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

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酸碱中和滴定——专题训练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精心收集**整理制作) 酸碱中和滴定——专题训练例1.某学生做中和滴定实验的过程如下:(a)取一支碱式滴定管,(b)用蒸馏水洗净,(c)加入待测的NaOH溶液,(d)记录液面刻度读数,(e)用酸式滴定管精确放出一定量标准酸液,(f)置于未经标准酸液润洗的洁净锥形瓶中,(g)加入适量蒸馏水,(h)加入酚酞试液2滴,(i)滴定时,边滴边摇荡,(j)边注视滴定管内液面的变化,(k)当小心地滴到溶液由无色变成粉红色时,即停止滴定。(l)记录液面刻度读数。(m)根据滴定管的两次读数得出NaOH溶液体积为22 mL。指出上述实验过程中的错误之处(用编号表示)。 例2. 用标准的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选用酚酞作为指示剂,造成测定结果偏高的原因可能是() A. 配制标准溶液的NaOH中混有Na2CO3杂质 B. 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滴定管的刻度,其他操作正确 C. 盛装未知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过,未用未知液润洗 D. 滴定到终点读数时,发现滴定管尖嘴处悬挂一滴溶液 例3. 用NaOH滴定pH相同、体积相同的H2SO4、HCl、CH3COOH三种溶液,恰好中和时,所用相同浓度NaOH溶液的体积依次为V1、V2、V3,则这三者的关系是() (A)V1>V2>V3(B)V1<V2<V3(C)V1=V2>V3(D)V1=V2<V3 例4. 用0.01 mol/L H2SO4滴定0.01mol/L NaOH溶液,中和后加水至100ml, (设1滴为0.05ml)若滴定时终点判断有误差:①多加1滴H2SO4;②少加1滴H2SO4; 则①和②[H+]的比值是() A. 10 B. 50 C. 5×103 D. 104 例5. 草酸晶体的组成可用H2C2O4·xH2O表示,为了测定x值,进行如下实验:称取Wg草酸晶体,配成100.00mL水溶液。称25.00mL所配制的草酸溶液置于锥形瓶内,加入适量稀H2SO4后,用浓度为amol·L-1的KMnO4溶液滴定到KMnO4不再褪色为止,所发生的反应: 2KMnO4+5H2C2O4+3H2SO4 = K2SO4+10CO2↑+2MnSO4+8H2O

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 弱电解质的电离现场说课说课稿

弱电解质的电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弱电解质的电离》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知识的开篇,它不仅是本章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它在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是指本它既是有关酸、碱、盐的概念及电离知识的深化,又是化学平衡理论知识的应用、延伸和拓展。启后是指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学生学习水的电离和盐类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等知识的基础和铺垫,体现了化学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鉴于本节内容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及与酸、碱、盐在物质类别方面的联系; ②认识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掌握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③认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符合化学平衡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将化学平衡原理应用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并依据该原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实验的方法判断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强、弱电解质概念的理解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难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在初中和必修1教材中,学生已学过酸、碱、盐及电离知识,同时通过对本教材第二章化学平衡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也普遍具有了研究的知识背景。 2、实验能力学生初步具备简单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能够合作完成实验探究;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质疑和表达能力。 3、认知心理已经习惯了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已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基础和基本实验技能。 三、教法分析 为了充分体现学本课堂,创造一切条件有利于学生学习。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我把本节内容分成两个课时,本课时重在掌握强、弱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采用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引导讲解,再结合课堂练习的综合教学方法以完成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教材中安排的一些插图和表格,使知识形象、生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本节设置的“思考与交流” ,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两方面去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1、分组实验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将教材中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动脑分析实验、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2、概念类比法:以化学平衡为基础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专题一选做题.doc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专题一选做题 1、(2013·广东揭阳高三摸底)Li-SOCl2电池可用于心脏起搏器。电极材料分别为锂和 碳,电解液是LiAlCl4-SOCl2。电池的总反应可表示为:4Li+2SOCl2=4LiCl +S +SO2。 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锂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B.电子通过外电路从锂电极流向碳电极 C.每生成1mol SO2转移4mol电子 D.SO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Array 2、(2013·广东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右图是铅蓄电池充、 放电时的工作示意图,电解质是H2SO4溶液。已知放电 时电池反应为:Pb + PbO2 + 4H++ 2SO42—==2PbSO4+ 2H2O,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K与N相接时,能量由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K与N相接时,H+向负极区迁移 C.K与M连接时,所用电源的a极为负极 D.K与M相接时,阳极附近的pH逐渐减小 3、(2013·江苏淮阴中学高三调研)一种新型燃料电池,一极通入空气,另一极通入丁烷气体;电解质是掺杂氧化钇(Y2O3)的氧化锆(ZrO2)晶体,在熔融状态下能传导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熔融电解质中,O2-向正极定向移动 B.电池的总反应是:2C4H10+13O2===8CO2+10H2O C.通入空气的一极是正极,电极反应为:O2+4e-―→2O2- D.通入丁烷的一极是负极,电极反应为:C4H10-26e-+13O2-―→4CO2↑+5H2O 4、(2013·江西师大附中高三摸底)碱性锌锰电池的总反应是:Zn + 2MnO2 + 2H2O === 2MnOOH + Zn(OH)2,电解质是KO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nO2发生了氧化反应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 化学反应原理》电解池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电解池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各位同行: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的第一课时,我主要从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解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之一,既涉及到电化学的理论知识,又与元素化合物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等密切相关,故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通过对电解池的学习之后,学生将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原电池和电解原理和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1.理解认识电解原理。 2.理解电解质溶液、电极对电解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

的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目标): 使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培养学生认真完成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合理分析实验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电解质溶液、电极材料对间接的影响 四、教法 通过实验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进行问题探究、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体现“以问题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精神 五、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比较、讨论、概括、练习等学习手段,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 六、教学过程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专题三测试卷.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专题三《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测试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a:40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中,除了水分子外,不存在其他分子的是: A.HCl B.NH 4NO 3 C.Na 2 S D.HClO 2. 有一支50mL酸式滴定管中盛盐酸,液面恰好在a mL刻度处,把管内液体全部放出,盛入量筒内,所得液体体积一定是 A. a mL ; B.(50―a)mL; C. 大于(50―a)mL; D. 大于a mL 3. 将PH试纸湿润后测量以下溶液,不会产生误差的是 A. Na 2SO 4 B. Na 2 CO 3 C. CH 3 COOH D. KOH 4. 下列物质中能抑制水的电离且使溶液呈现出酸性的是: A. Na 2CO 3 B. Al 2 (SO 4 ) 3 C. K 2 SO 4 D. H 2 SO 4 5. 下列事实可证明氨水是弱碱的是 A.氨水能被弱酸醋酸中和 B.铵盐受热易分解 C.氨水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 D.0.1mol / L氯化铵溶液的pH约为5 6. 化合物HIn在水溶液中因存在电离平衡HIn(溶液) H+(溶液)+In-(溶液),故可用作酸碱指示剂? (红色) (黄色) 浓度为0.02 mol·L-1的下列各溶液①盐酸②石灰水③NaCl溶液④NaHSO 4溶液⑤NaHCO 3 溶液⑥ 氨水,其中能使指示剂显红色的是: A.①④⑤B.②⑤⑥C.①④ D.②③⑥ 7.常温下,把1ml PH=6的H 2SO 4 溶液加入蒸馏水中,制成100mL溶液,稀释后的溶液中,其 C(H+)最接近: A.1×10-8mol/L B.1×10-6mol/L C.2×10-8mol/L D.1×10-7mol/L 8. 中和相同体积、相同pH的H 2SO 4 、HCl、CH 3 COOH三种溶液,所用相同浓度的NaOH的体积 分别是V 1、V 2 、V 3 ,则三者的关系是: A.V 1=V 2 =V 3 B.V 1 >V 2 >V 3 C.V 3 >V 1 >V 2 D.V 1 =V 2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四4.1原电池说课稿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 说 课 稿

原电池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选修4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我将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环节设计、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只有深刻理解了教材、学生以及课标的要求,找到三者的结合点,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实验体验化学能如何转换成电能,并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及重要作用。突出实验探究:电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化。培养科学素养,提高在实践中学习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电化学是研究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换的装置、过程和效率的科学,它的应用十分广泛。学生在必修2中学习了由锌片、铜片和稀硫酸溶液组成的简单原电池,初步了解了原电池原理。因此本节知识是对原电池原理的进一步拓展和提高。本节将要学习带有盐桥的较复杂的原电池,进一步认识原电池的构成和反应原理,了解设计原电池,能正确判断正、负极。以原电池原理为探究线索,突出在原电池中设置盐桥不是一个普通的技术改进,而是对旧的思维模式的一个质的突破。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及电解质溶液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但对实验现象及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需要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从学生的认知脉络上来看,锌片、铜片和稀硫酸溶液组成的简单原电池原理,学生非常熟悉,但对教材 P71的图4-1所示的锌铜原电池装置并不了解,他们非常想知道这种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化学能与电能转换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感兴趣的是两烧杯中搭的盐桥。因此,我引领学生踏着科学家的脚步开展实验探究。综上所述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掌握电极判断、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方程式;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观察操作及设计能力;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化学问题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探究、合作、学案导学的学习方法对“原电池工作原理”进行探究学习;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问题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高中化学选修四:专题一化学电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复习原电池的化学原理,掌握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 2.常识性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化学电源。并能从电极反应的角度认识常见电源的化学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拆分干电池和学会自制简易电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并通过了解电池的化学组成而增强环保意识。 2.通过化学化学电源的使用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 3.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常见化学电源的化学原理。 【教学难点】:常见化学电源的电极反应。 【教学过程】: 【引言】自从人类掌握了有关原电池的知识,根据其原理,设计了很多电池,我们称为“化学电源”,如干电池、蓄电池以及供人造地球卫星、宇宙火箭、空间电视转播站使用的高能电池,等等。展示常见化学电源的图片。化学电源有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之分。【板书】一、化学电源的分类:

下面我们就对常见的几种电池的原理进行学习。1、纽扣电池2、锌锰干电池3、铅蓄电池4、氢氧燃料电池(碱性介质)。 【二】、常见化学电源的组成与反应原理: 1、一次电池:普通锌锰干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银锌纽扣电池 老师展示打开的普通锌锰干电池,和学生一起认识其内部构造和化学组成。并能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其电极反应。 C(+) 普通锌锰干电池的结构 普通锌锰电池 优缺点:制作简单、价格便宜,但放电时间短、放电后电压下降快。目前在我国碱性锌锰电池正在逐步代替普通锌锰干电池。 碱性锌锰干电池: 负极:(Zn) Zn – 2e- = Zn2+ 正极:(MnO2和C) 2MnO2+2H2O+2e-==2MnOOH+2OH-

高中化学选修四:4.1原电池+说课

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说课稿 高级中学张浩栋 一、教学内容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为教材依据,巩固已学原电池的基础知识,并进一步拓展相关概念和原理,使学生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去认识和理解原电池。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着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在人教版教材必修2中已经重点介绍了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并对实用电池进行了简单介绍。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第四章第一节中重点通过双液电池模型的构建,发展对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的认识。同时在第二节中应用深化发展的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进一步理解实用电池、电化学腐蚀和防腐原理。作为《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最后,承担着深入认识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的统一,理解原理对实际应用的指导价值,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应用的功能。 从必修水平到选修水平,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需要进行一次较大的跨越。在这一跨越过程中,合适的模型是学习和理解原电池原理的重要工具,选修教材中呈现的带盐桥的双液电池模型与必修阶段的锌铜单液模型承载的功能截然不同。如何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完成跨越是在本节课教学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采用“实验探究—模型建构—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建构原电池模型,结合理论分析,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三次理论分析使学生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产生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专题一选做题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专题一选做题 1、(2013·广东揭阳高三摸底)Li-SOCl 2电池可用于心脏起搏器。电极材料分别为锂和碳,电解液是LiAlCl 4-SOCl 2。电池的总反应可表示为:4Li+2SOCl 2=4LiCl +S +SO 2。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锂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B .电子通过外电路从锂电极流向碳电极 C .每生成1mol SO 2转移4mol 电子 D .SOCl 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2、(2013·广东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右图是铅蓄电池充、放电时的工作示意图,电解质是H 2SO 4溶液。已知放电时电池反应为:Pb + PbO 2 + 4H ++ 2SO 42—==2PbSO 4 + 2H 2O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K 与N 相接时,能量由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 .K 与N 相接时,H +向负极区迁移 C .K 与M 连接时,所用电源的a 极为负极 D .K 与M 相接时,阳极附近的pH 逐渐减小 3、(2013·江苏淮阴中学高三调研)一种新型燃料电池,一极通入空气,另一极通入丁烷气体;电解质是掺杂氧化钇(Y 2O 3)的氧化锆(ZrO 2)晶体,在熔融状态下能传导O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熔融电解质中,O 2- 向正极定向移动 B .电池的总反应是:2C 4H 10+13O 2===8CO 2+10H 2O C .通入空气的一极是正极,电极反应为:O 2+4e -―→2O 2- D .通入丁烷的一极是负极,电极反应为:C 4H 10-26e -+13O 2- ―→4CO 2↑+5H 2O 4、(2013·江西师大附中高三摸底)碱性锌锰电池的总反应是:Zn + 2MnO 2 + 2H 2O === 2MnOOH + Zn(OH)2,电解质是KOH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MnO 2发生了氧化反应 B .MnOOH 中Mn 元素的化合价为+3 Pb PbO 2 K M N 电源 a b H 2SO 4(aq)

化学人教版高中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说课稿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选修四,第二章第二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为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为化学平衡及化学平衡移动的学习奠定基础,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学生,经过前一段的化学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必修二中初步学习了温度、压强、催化剂、浓度、接触面积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对本节内容奠定了一定基础,新课标的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经历决定着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的探究方法,学以致用,根据上述情况,我为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能运用碰撞理论解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测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通过小组讨论用碰撞理论解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通过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根据:其他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均可归结为活化分子的浓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用碰撞理论解释解释影响因素 教学手段: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 三、教学过程 1、引入:让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阅读课本的第一段内容 2、我们能通过计算出一个化学反应的速率,能否改变反应速率呢?

高二化学选修四专题复习 化学计算

高二化学选修四专题复习----化学计算 班级:姓名: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1、在常温常压下已知: 4Fe(s)+3O2(g)= 2Fe2O3(s)ΔH1 4Al(s)+3O2(g)= 2Al2O3(s)ΔH2 2Al(s)+Fe2O3(s)= Al2O3(s)+2Fe(s)ΔH3 则ΔH3与ΔH1和ΔH2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ΔH3=(ΔH1+ΔH2) B.ΔH3=ΔH2-ΔH1 C.ΔH3=2(ΔH1+ΔH2) D.ΔH3=(ΔH2-ΔH1) 2、(双选)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中正确的是() A. 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粉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的热量少 B. 氢气燃烧热为285.8 kJ·mol━1,则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H2(g)+O2(g)= 2H2O(l)ΔH=-285.8 kJ·mol━1 C. Ba(OH)2·8H2O(s)+2NH4Cl(s)= BaCl2(s)+2NH3(g)+10H2O(l)ΔH<0 D. 已知中和热为57.3 kJ·mol━1,将含0.5 mol H2SO4的浓溶液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 放出的热量大于57.3 kJ 3、已知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1) C(s)+O2(g)=CO2(g) △H1= -393.5kJ/mol (2) CH3COOH(l)+2O2(g)=2CO2(g)+2H2O(l) △H2= -870.3kJ/mol (3) H2(g)+1/2O2(g)=H2O(l) △H3= -285.8kJ/mol 试计算下列反应的反应热:2C(s)+2H2(g)+O2(g)=CH3COOH(l) ΔH= 4、已知:分别破坏1 mol N≡N键、1 mol H—H键需要吸收的能量为:946 kJ、436 kJ, 则破坏1 mol N—H键需要吸收的能量为。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1、在一密闭容器中,用等物质的量的A和B发生如下反应:A(g)+2B(g) 2C(g),反应达到平衡时, 若混合气体A和B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这时A的转化率为() A.40% B.50% C.60% D.70% 2、在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发生某一反应,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 N 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C、t3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 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