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建筑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行习惯
历史上,狗拉雪橇是赫哲 人主要的交通工具。经过 训练的狗,每只可拉70公 斤左右,日行100至150公 里。 狗是赫哲人的好帮手,它 们在运输、狩猎、看家、 保护主人等方面发挥着重 要作用,故历史上赫哲人 又被称为“使犬部”。
居住习惯
在居住上,赫哲人住永久性房屋木克楞、拉合辫子草 正房和临时的房屋撮罗子(尖顶窝棚),胡如布(地 窖子),阔布如安口(圆顶窝棚)。 赫哲族近代的住居经历过地窨子、撮罗子的形制。我 们现在看到的传统民居就是北方满族式的草苫屋顶编 脊的土墙房,室内布置也与满族的差不多。 “夏天住昂库,冬天住地窨”说的就是赫哲族两种比 较古老的居住形式: 穴居式的较为固定的住所——地窨 临时性的可移动住所——昂库
图腾柱
赫哲族是一个相信万物有灵 的民族。
图腾柱是赫哲族原始图腾崇 拜的体现。在长期的狩猎生 活中,天鹅、鹰、熊、虎、 鹿等被赋予了浓厚的人文色 彩,受到赫哲人的顶礼膜拜。
赫哲人的许多姓氏也与氏族 的图腾崇拜有关,往往从动 物的名字演变而来。如舒姓 是由“独角Biblioteka ”得名,“胡” 姓是从“虎”得名等等。
叉鱼
“尝于波平浪静时往江面认取鱼行 水纹,投叉取之,百无一失,虽数 寸鱼亦如探囊取物。从旁观之,不 知何神异若此也。”
历史渊源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古 老的民族,它的先民可以上溯 先秦时代的肃慎人。
清顺治初期,即自1644年起 的几年内,赫哲部被清政府 “编户”形成族体,“赫哲” 作为族称 。
由于历史原因,赫哲族是个跨 国民族,在俄罗斯境内有赫哲 族人口2万余人,当地人称他 们为那乃人。他们的民族历史、 民族语言、宗教礼仪、歌曲舞 蹈、衣着服饰、民风民俗和我 国赫哲族都具有北方内陆渔猎 民族的生产生活特色。
口弦琴扫去了欢快,融入了悲切 凄美,蕴涵着赫哲人内心不为人 知的苦难历史与情感。
文化传承
赫哲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 文化,神话、传说、民间歌谣故事等,一代又一 代地流传下来。
“伊玛堪”是赫哲族特有的一种说唱文学形式。 常在猎场、网滩或渔村土筑茅屋里说唱。它以讲 唱古史和英雄故事为特色。“伊玛堪”说一段唱 一段,不用乐器伴奏。大部头的“伊玛堪”要说 唱很多天,小部头也得唱几天,故事情节生动、 形象、形式自由。
冬季狩猎时住的温特合昂库,是为避水、火 灾和猛兽的侵袭,构木或搭板建在树半腰上 的小屋。用多根直径约六七寸、高7尺左右的 杨树干劈成板子,搭盖成的圆锥形。棚顶留 有2尺多宽的出烟和通风孔,屋长约三四米, 宽约二三米。 屋架为“人”字形,苫草或蒙布, 周围用雪 或土培牢,南面设一个小门,方便简易。
昂库
临时住所主要为“昂库”,细分为3 种类型: 赫哲族民居 桦皮“撮罗子” 早年渔猎时住的草房——撮罗昂库, 撮罗是尖顶的意思,即尖顶式窝棚。 撮罗昂以杆扎搭成圆锥体形、苫草 或桦树皮而后加以固定而成。一般 门朝南开,没有窗户,屋内以木杆 搭铺,上面用草或树皮铺好即可。 屋内北面为老人住卧,东、西面为 青壮年坐卧。做饭一般在屋外,特 殊情况如风雨天气,也可在屋内支 起吊锅做饭。
黑龙江总长度约5498 公里,发源于蒙古肯 特山南侧,在石喀勒 河与额尔古纳河交汇 处形成。
经过中国黑龙江省北 界与俄罗斯哈巴罗夫 斯克区东南界,流到 鄂霍次克海的鞑靼海 峡。
松花江是东北人民的母亲河。 有南北两源,正源为南源长 白山天池,全长1927公里。 其径流总量759亿立方米,超 过黄河;流域面积为55.72万 平方公里,占东北三省总面 积近70%;河长、水资源总 量、流域面积均位居中国第 三位,居长江、黄河之后。 松花江流经吉林省吉林市、 松原市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佳木斯市的主城区。流域内 山岭重叠,满布原始森林— —蓄积在大兴安岭、小兴安 岭、长白山等山脉上的木材, 总计约十亿立方米,是中国 面积最大的森林区。
舞蹈与音乐
哈康布力:过去在赫哲族民间还流传一种 集体舞,赫哲语称“哈康布力”,“布力” 即“跳”、“做”之意。早年在万里霍通、 苏苏屯、富锦县嘎尔当一带的年节时,会 有很多青年男女跳这种舞。
天鹅舞:赫哲人的家乡,有不少沼泽 地带,每年春暖花开季节,一群群洁白 的天鹅竞相飞来。在民间曾流传过优美 抒情的天鹅舞,可惜现已基本失传。据 打猎能手葛长胜老人回忆,他幼年时在 富锦县的嗄尔当看过妇女跳天鹅舞的情 景。她们身穿镶有彩色花边的长袍,随 着歌声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舞中时而还 有模仿天鹅鸣叫的声音。 庇里西勒:又称“庇里沁”,此名是外 来语音译。据会跳此舞的人说就是“踢 踏舞”,基本动作是“踢踏步”,舞者 人数不限,动作统一,舞技熟练者,可 以用脚踢打出各种复杂的快速节奏,令 人欢快兴奋。庇里西勒舞,可能是由外 地传来,在赫哲族人民中又有了很大的 变化,形成了本民族的风格,成为赫哲 族的一种民间舞形式。
蛙神
窝鲁呼答
太阳神
巴哈思都哩
树神
费隆赫
风神 和硕
语言文字
现在,在赫哲族主要聚居 区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 乡,能用本族语交际的只 有十几位60岁以上的老人, 绝大部分人都已转用汉语。 赫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只有民间文学。作家文学 是解放后才发展起来的。 俄罗斯境内赫哲族使用基 里尔字母拼写赫哲语。至 今伯力仍有13所学校教赫 哲语。
圆顶式窝棚——阔恩迎如 昂库,用直径约一寸的树 条烤热弯成钩形,然后等 宽距离一根根埋在地里, 树条矗起后连接,形成马 形,再顺着将五六根树条 扎成杖子,前后两端扎成 十字形杖子,加强稳固性; 最后在架子周围从下往上 一层层用草苫起来,扎牢。 它既可防风,也可防雨, 窝棚之大小(长宽)视人口 多少而定。
地窨
地窨,又称地窨子, 赫哲族语为“胡日 布”,主要是冬季寒 冷时的固定住所。 这种地窨在冬天十分 暖和,但顶多可住两 年、一般只住一年, 而后在下一个冬天之 前重盖。 1945年以后,黑龙江 边居住的赫哲人基本 上已经没有人常年住 地窨,一般都住上了 马架子房或土草房。
基本建造方法:往地下挖 三尺左右深的长方形土坑, 大小宽狭根据人口而定, 然后在土坑中间、前、后 立起柱脚,架上檩子。檩 子用椽子固定,椽子下边 架在土坑边上,上边钉在 檩子上,成“人”字形架。 再在上面铺好笤条和草, 培上五六寸厚的土即可。 门向阳而开,门旁有个简 单的窗户,早年窗户用去 鳞的鲢鱼皮糊上,后来才 改用纸,喷上鱼油,显得 亮堂而结实。屋内有的搭 铺,有的搭炕。
布局
赫哲族人多用锹把粗的柞 木夹成障子,形成院落。 房屋前面留块院子,养鸡、 猪,放酱缸、农具,码着 成排的木柈子垛;房后的 菜园子较大,种些架豆角、 黄瓜、茄子、小葱、辣椒、 西红柿等蔬菜。黑龙江同 江市街津口村的街道东西 走向,道南的房子从后面 开门绕过山墙进院,菜园 子在前院;道北的房子从 前门穿过菜园子边的巷道 到前院再进屋。
乌苏里江是中国黑龙 江支流,也是中、俄 的界河。
长909公里,流域面积 18.7万平方公里。 江面宽阔,水流缓慢。 主要支流有松阿察河、 穆稜河、挠力河等。
乌苏里江有5个月左右 封冻期。
奔腾的江河湖水滋养着鲜肥的鱼虾, 茂密的原始森林栖息着珍贵的鸟兽, 广阔无垠的田野生长着多样的植物。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赫哲族 “夏捕鱼作粮,冬捕貂易货”的生 产方式。 上山能搏虎,下江能捕鳇, “穿桦鞋(桦皮船)蹁江过海, 骑木马(滑雪板)蹿山跳涧”。 狩猎 “善睐牲踪,见踪则迹之必获。”
以其独特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反 映了赫哲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 美的群体意识。赫哲族的图案艺 术吸收了汉族图案艺术的精华, 并不断创新,既富有本民族气息, 又能反映本民族生产、生活特点, 极富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刺绣、 图案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饮食习惯
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 赫哲族人喜爱吃鱼,尤其喜爱吃生鱼。 这一习俗沿袭至今,显示了这个民族与 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赫哲族人一向以 杀生鱼为敬。 赫哲族有吃生鱼的习惯。从鱼皮、鱼籽 到鱼肉、鱼脆骨都有生吃的妙法。塔拉 哈、塔拉卡、炒鱼毛、苏拉卡,成为食 鱼的传统习俗。 赫哲族人喜欢吃"拉拉饭"和"莫温古饭"。 "拉拉饭"是用小米或玉米小渣子做成很 稠的软饭,拌上鱼松或各种动物油即可 食用。"莫温古饭"是鱼或兽肉同小米一 起煮熟加盐而成的稀饭。与汉族相同, 绝大部分人家均吃馒头、饼、米饭和各 种蔬菜。
妇女早年以穿鱼兽皮为主, 今穿棉布也较普遍。兽皮衣 有狍皮或鹿皮上衣,也有用 鹿皮做坎肩的。鱼皮上衣袖 肥而短,只有领窝没有高起 的立领。下穿狍皮长裤或鱼 皮套裤。脚穿狍皮袜、鱼兽 皮靰鞡。
鱼皮套裤,有男女两种。男 人穿的上端齐口,裤脚下沿 镶黑边。冬天穿上狩猎可以 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鱼可 防水护膝。此外赫哲人还曾 用鱼皮做裹腿、围裙、手套 等。
中国北方现存唯一的渔猎民族。
每天最早迎接太阳的少数民族。 有渔歌唱晚、冬钓寒江的绮丽景 观。 唯一一个使用鱼皮制作服饰的民 族,有鱼皮部落之称。
赫哲族生活的地方,是中 国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与 黑龙江、乌苏里江构成的 “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一 带。三江沃野,山水纵横。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富饶 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 人们常用“棒打狍子瓢舀 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来 描述这里的富庶。 有驰名中外的特产——鲟 鳇鱼、蛙鱼、三花五罗 (不明何意)、貂皮、麝 鼠。
赫哲族民歌有“歌在船头,唱在浪中” 的随波逐流韵味。 “嫁令阔”触景而编、即兴而唱、情感纯 朴、曲调悠扬。 “赫尼那”婉转清丽,悠扬嘹亮,旋律优 美,抒发对家乡的山河、风光、沃土、 旷野的无限热爱之情。
气势恢弘的民族史诗“依玛堪”,说唱结 合、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 化石。 扣人心弦的民间故事“说胡力”,美妙的 神话与传说“特伦固”等表现出赫哲族 对真善美的赞颂、对假丑恶鞭挞的审美 理想。
萨满舞
赫哲族信仰萨满教,崇拜 神灵,相信“万物有灵”,

物都由神主宰。
农历三月初三,九月初九 (过两次还是?)是赫哲族人 的“鹿神”节(亦称跳太平 舞),意为求神驱鬼消灾求福, 保护全村人口兴旺,祈求鱼猎 丰收。农历五月十五是赫哲族 人“乌日贡”节放河灯活动, 祈求“河神”保佑全家太平、 喜获丰收。
赫哲族的桦皮帽是夏天 戴的,形如一般的斗笠, 顶尖檐大,既可避雨, 又可遮光。帽檐上刻有 各种云卷纹、波浪纹以 及狍、鹿、鱼的形象, 轻巧美观。姑娘常将精 心制作的桦皮帽送给自 己的心上人,作为爱情 的信物。
赫哲族的图案艺术非常发达,他 们常常在用鱼皮、兽皮制作的衣 服、鞋、帽、被褥上,绣制各种 云纹、花草、蝴蝶及几何形图案 等。在餐具、桦皮制品上雕刻各 种二方连续纹样、云纹、山水、 花朵、鸟兽等,形象生动,造型 美观别致。妇女们在衣襟、披肩、 腰搭、帽子、裤腿等处用彩线刺 绣的花纹、图案更为精美。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 区一个古老的渔猎民 族。其先民很早就活 动于黑龙江、松花江、 乌苏里江的三江流域 地区。现在主要分布 在黑龙江省同江县、 饶河县、抚远县。少 部分人散居于佳木斯 市和桦川、依兰县的 一些村镇。
赫哲族人口数仅为4640。是全国 人口极稀少的民族之一,仅次于 珞巴族。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 语系, 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有点难懂)无文字。早年以削木、 裂革、结革记事。因长期与汉族 交错杂居,通用汉字。
民族服饰
赫哲族的服饰别具特色, 有用鱼皮做成的鱼皮长衫、 鱼皮套裤、鱼皮靰鞡,鱼 皮衣的特点是轻巧、暖和、 经久耐磨耐扯,且不透水。 男子早年以穿鱼兽皮衣为 主。兽皮衣主要用狍皮、 鹿皮。夏季戴桦皮帽。冬 季在帽内缝上皮保温。狩 猎时一般戴狍皮伪装帽。 上穿皮衣,下穿狍皮长裤 或鱼皮套裤。脚穿袍皮袜, 鱼兽皮靰鞡。戴狍皮手套。
赫哲族古代流传下来的乐器有 “突木含给”和“口衔琴”。 “突木含给”现已失传。 “口弦琴”由铁丝折成外壳,中 间有细长的钢片,含在口里吹奏。
赫哲人将口弦琴称作“空康吉”。 口弦琴琴盒形似小鱼,有中指那 么长,都是用钢片弯曲而成,放 在唇齿间吹奏,同时用手指拨弦。 用它既能吹出欢快的曲调,又能 吹出悲哀的调子。姑娘小伙子常 常用口弦琴来传递心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